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林學類論文-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獲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謂“早稻”,也大多屬于中晚熟品種。早稻、晚稻之間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構成復種關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產區以種植晚稻為主,但其它地區卻出現了早稻盛行的趨勢;干旱和救饑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區種植剔透則很大程度上是賦稅和雨水所致.The“earlyrice”and“laterice”intheSongDynastyAbstractThesocalled“earlyrice(zaodao)”and“laterice(wandao)“intheSongdynastywerenotthesameonesinthedoubleharvestricecroppingsystemofmodernsense,buttheonesthatharvestearlyorlate,manyofthembelongedtomiddleandlate-maturingvarieties.Theso-called“laterice”distributedmainlyinzhexi(nowthesouthpartofJiangsuandnorthpartofZhejiang)duetotaxesandrain,whiletheearlyricebecamemoreandmorepopularintheotherdistrictsforthereasonsofdroughtandfamine.早、晚稻的劃分既是稻作技術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相結合的產物。雖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現,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場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隨著稻作技術的發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論,以致后來的一些學者往往以今概古,以為宋代已經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認為是雙季稻,從而錯誤地估計了宋代稻作的發展水平。本文試圖從宋人有關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種分布的原因,以期對宋代的稻作有個更好的把握。1、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現代農學對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據生育期的長短來決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據收獲期的先后來劃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據的歷法標準也不統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別之以節氣,即便是都按節氣或月份,其差異也是顯而易見,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劃分不盡相同。如福建三陽,“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陸游有“秋詞”三首,第一、二首分別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時序當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則以小暑、大暑節收割為早稻,寒露、霜降節收割為晚稻。早、晚稻只是相對而稱,此外并無嚴格的科學界定。盡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現代意義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對自己所生產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劃分則是事實。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對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況來說是重要的。游修齡說:“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區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為多,晚稻較少。”6實際上,早、中、晚的播種面積因時因地各不相同。兩浙的浙東地區,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寧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7臺州:“晚稻民間所種不多,僅當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統計會稽八縣田畝,晚稻居十分之四。”9十分之六則是早稻和中稻。浙西雖然在“七月初乃見新谷”,證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卻以晚稻為主,如湖州:“管內多系晚田,少有早稻。”10甚至有些地方“純種晚秋禾。”11但這種情況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區,遠離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區,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臨安府之新城縣(今浙江富陽縣西南)“山田多種小米(即早秈),絕無秔稻(即晚粳)。”12宋代,另一處晚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區,是淮南地區。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農歷五月方始插秧。“淮南夏早收,晚秧亦含風”13;“積雨漲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詩句描寫的就是淮南插蒔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區,甚至到夏初才始撐著一種短小輕便的小劃船在稻田中進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獲卻在初冬,賀鑄有“楚澤初冬正獲田”16之句,此詩作于歷陽(今安徽和縣)姥磯,時間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蘇軾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陰縣(今安徽阜陽)百姓,因旱傷,“稻苗全無”,而被迫至淮南糴晚稻種。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東路安撫使奉命收糴粳米,但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無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糴”,可見淮南產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秈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糴的糧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秈),19只是不占多數。屬于江南西路,與淮南西路毗鄰的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及其相鄰的荊門軍(今湖北武漢)也以晚稻為主。陸九淵在“與章德茂書”中提到:“江東、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種占早米,晚田種晚大禾。此間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陸。”不分早晚稻,表明當地的水稻仍然是以傳統的一季晚稻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詩,提到“晚稻短長熟”之句,此詩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興國軍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漢)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曠僻閑田”21的詩句。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寧、劍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種植為主,而下四州(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則是以晚稻為主。這從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舉福建常平茶事鄭伯熊報告中可以看出,他說:“福建路八州軍府縣,自入夏以來,闕少雨澤,其上四州軍府雖時得甘雨,猶未霑足,早禾多有傷損;下四州軍亢旱尤甚,晚種有不得入土者。”22或認為,這里鄭伯熊把上四州軍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軍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說明下四州軍在南宋已普遍種植兩季水稻,上四州軍恰恰只種一季稻。23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首先,這個報告出臺于農歷六月,事發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稱“入夏以來”,宋以四月為夏首,入夏以來指的是四月已來,也即四月至六月這段時間,如果是雙季稻的話,這段時間正是雙季早稻生長到成熟的季節,雙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驚小怪的事,而作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較緊張,因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縣有所區別。洪州:“據洪州申緣本州管下諸縣,民田多種早占,少種大禾。其所種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本司契勘,本司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24此處,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絕少,獨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間土產皆占米,晚禾不多。”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災處少,唯有建昌一縣,晚田數多。”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27撫州:“臨川境內早禾最多”,28“樂安、宜黃兩縣管下,多不種早禾,率待九、十間,方始得熟。”29總的說來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30吉州:“早稻不過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為晚稻。江東諸州“盡是秈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為主。荊湖的潭州(今湖南長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約占全州稻谷種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農家便自無事。”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似也以早稻為主,36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則卜鼓決漏,取罰金與賞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俗蓋如此。”37可見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題為“峨眉縣(今四川樂山縣)”的詩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詩句。北方地區水稻分布較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為多。史料記載,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獲期多在十月。晁說之(1059-1129)“秋吟詩”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詩注云“崔德符監稻田務”,39稻田務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臨汝縣)一帶,證明當地稻田務管轄下的稻田是以晚稻為主。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影響,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魯山縣推廣一種早稻。40盡管現有的材料還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圖,但綜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產區,除浙西等地區晚稻較為集中之外,其它地區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現了早稻盛行的趨勢。北方地區自古及今則都以晚稻為主。2、早稻盛行的原因早稻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四川、荊湖、江東、江西、浙東、福建等地。這些地方選擇早稻種植,從其初衷來看,首先是著眼于抗旱。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水稻的主產區,但這個地區的降雨量分布極不均勻,以江西為例,大部分地區春夏兩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進入小暑后便轉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顯減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蘇、安徽等,也有類似情況。而與此同時,由于氣溫高,蒸發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種藝必用引老農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種藝必用補遺則進一步指出:“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則槁枯其根。雖羨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諺曰:田怕秋時旱,人怕老時貧。誠哉是言也。”提出把立秋作為水稻水分臨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開始孕穗(古人稱為秀,或做胎)的時期,這以后水稻對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農書說:“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幾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縫便要車水。蓋處署正做胎,此時不可缺水,古云: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嚇自立秋以后,斷斷不可缺水;水少即車,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又據宋應星的計算,“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將刈之時,少水一升,谷數雖存,米粒縮小,入碾臼中,亦多斷碎”。從分布區來看,也主要是缺水較為嚴重的地區,這些地區種一季都顯差強,早稻因需肥水較少所以得到垂青。宋人對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綱在其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任內(1135一1139)曾上奏說:“(洪州)自入秋以來,闕少雨澤,已覺亢旱,又生青蟲,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內無雨,晚田決致旱傷”,“難以指準。”而早禾則因“春夏之間,雨旸調適,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當。”所以“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種大禾。”撫州知府黃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狀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雖賴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復兼旬無雨,晚禾凜乎可慮,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關系非小。”41相比之下“臨川境內早禾最多,晚禾雖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處,亦有大熟之鄉,長短相補,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計已是七八分成熟。”42朱熹在南康軍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陳宓在與江州丁大監書中說:“此月初以來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慮。”44有見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員積極致力于早稻的推廣。朱熹就曾在晚稻種植面積較大的都昌推廣早稻,他說:“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秈,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45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區發展較快。閩北山區宋初就有一種耐旱高產的稻種。據宋人楊億談苑記載:“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為汝州魯山令,邑多曠土,連歲枯旱,艱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種,此稻耐肥、旱,實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歲歲足食。”46這里未言明此種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現在有占城稻記載之前,應屬早已有之。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廣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來之前,完成收獲。這使得早稻除了適合于丘陵山區種植之外,也適合于在低洼易澇的地區種植。長江中下游流域雖然在入秋之后進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災的可能,這對于成熟收獲期的晚稻來說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見前月(即八月)以來,天作滛雨,江淮浙閩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經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雖無甚損,亦多芽蘗。”47解決辦法就是盡量播種早稻。早稻品種之一的黃穋稻即具有這方面的優勢。“淺浸處宜種黃穋稻,黃穋稻自種至收,不過六十日則熟,以避水溢之患。”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種占米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數月以待獲。”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則要面臨前功盡棄。何承矩在河北種稻時,頭年因霜,未能收成,險些使屯田種稻難以為繼,第二年改種江東早稻,取得成功。還有耐瘠。早稻對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丘陵山區往往比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復由于地勢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秈稻種植較多。如江東徽州,“大率宜秈而不甚宜粳”50,臨安新城縣“山田多種小米,絕無粳稻”51。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廣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與山岡聯系在一起,如“早禾飽熟收山場”52、“北鄉田少盡茅岡,早禾有種何妨種。”53福建上四州軍,早稻多于晚稻也與此有關。這種格局到近代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據近人的調查,南京、鎮江一帶,地勢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較少之秈稻。54“救饑”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為糴納對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農民自產自銷,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從來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農民生產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費之外,剩余部份也進入市場,滿足中下層百姓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血壓病發病機制與治療策略》課件
- 《服務器機箱設計》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的解讀課件
-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見病害的維修路基路面養護江西交通胡鳳輝
- 水平角測量方向法課件
- 中醫課件教學課件
- 中亞飲食文化課件
- 版個人反擔保保證函合同樣本
- 2025版二手設備銷售合同模板
- 南昌影視傳播職業學院《圖形創意A》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TOEIC托業詞匯匯總(完整版)
- 美術寫生基地可行性方案
- 2021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病證結合診療指南
- 屈光參差(anisometropia)課件
- 醫務科依法執業自查表
- 機器學習-聚類分析
- 書香家庭申報表參考模板
- 組織供應,運輸,售后服務方案
- 安全閥管理臺賬
- 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完整版)
- 員工手冊(國企通用版員工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