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 錄1 引言11.1 強化傳熱概述11.2 CFD和NHT概述22 問題描述及對其建立模型42.1 問題描述42.2 模型的建立52.2.1 控制方程和邊界條件52.2.2 網格劃分53 結果與討論63.1 模型的驗證63.2 光滑管與橫紋管流動與傳熱性能對比73.3 橫紋間距對橫紋管流動和傳熱的影響93.4 橫紋深度對橫紋管流動和傳熱的影響103.5 橫紋間距和深度對橫紋管流動傳熱的綜合影響114 總結與展望134.1 總結134.2 展望13參考文獻1414光滑管與橫紋管流動與傳熱仿真研究摘要:本文利用通用軟件FLUENT研究光滑管和橫紋管流動傳熱的仿真研究。本文對比了光滑管和橫紋管的流動傳熱性能,并研究了橫紋管的橫紋間距和深度對其的影響。研究發現:所研究的橫紋管有一定的強化傳熱性能,但是需要較高壓差,即需要較大的阻力。關鍵字:數值計算;橫紋管;流動傳熱1 引言1.1 強化傳熱概述強化換熱技術是提高換熱器換熱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主要途徑。換熱器的設計過程是相當復雜的,因為設計者不僅要考慮換熱設備的使用壽命以及制造成本,同時還要分析換熱器的換熱量、壓力損失方面的問題。當換熱管使用附加部分來增強換熱時,壓力損失也會隨著換熱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為了使改裝后的換熱器的換熱效率達到最優,設計者應該要協調換熱量和由壓力損失引起的成本消耗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增強換熱的方法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主動強化技術、被動強化技術和混合強化技術。 (a)主動強化技術需要在系統中額外的輸入能量來增強換熱,主要包括電、磁場、機械誘導脈動、表面振動、流體振動、射流或者抽吸等。這種技術不僅增加了換熱量,同時也增加了外部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工程實際應用中通常不建議使用此方法。 (b)被動強化技術是通過加入插入物或者使用附加裝置來改變流道的表面或者幾何結構來增強換熱的,主要包括擾流組件、渦旋流裝置、處理表面、粗糙表面、擴展表面、位移增強裝置、表面張力裝置、氣體及液體添加劑和盤管等。這種強化技術除了工質流動所消耗的功率外,并不需要在系統中額外的輸入能量,因此這種方法更符合工程實際的需要。 (c)混合強化技術是上述兩種方法的組合,例如將帶有紐帶的渦旋流裝置與粗糙表面組合,流體振動與粗糙表面組合,紐帶插入裝置與粗糙表面組合等。其中本文主要對被動強化技術中的粗糙表面進行分析研究。粗糙表面:是將換熱管或者流動通道的表面進行加工,使它們的表面形成具有一定規律的、粗糙的、凸出壁面的微元體,主要結構如圖1-1所示。圖1-1 幾種粗糙表面結構1.2 CFD和NHT概述計算流體力學(CFD)和數值傳熱學(NHT)主要是運用數值模擬的方法來計算流動、傳熱和傳質等過程中所遵循的控制微分方程,從而獲得計算區域的速度場、溫度場和濃度場及其它參數的一門學科。CFD和NHT的基本思想是:把原來在空間與時間坐標中連續的物理場,用一些有限個離散點上的值的集合來代替,通過一定的原則建立起這些離散點上變量值之間的代數方程(稱為離散方程),求解所建立起來的代數方程以獲得所求解變量的近似值。此思想可參照圖1-2。在流動與傳熱計算中應用較廣泛的數值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容積法,有限元法,有限分析法等。其中有限容積法和有限元法運用最為廣泛,對于流動傳熱問題有限容積法較好,對于固體力學問題有限元法較好。大型通用軟件如FLUENT、PHOENICS等采用有限容積法,COMSOL采用有限元法,如何選擇方法取決于物理問題的本質。本文采用FLUENT軟件對問題進行求解分析,現對有限容積法和FLUENT進行簡要概述。有限容積法是將計算區域劃分為一系列不重復的控制體積,并使每個網格點周圍有一個控制體積;將待解的微分方程對每一個控制體積積分,便得出一組離散方程。其中的未知數是網格點上的因變量的數值。為了求出控制體積的積分,必須假定值在網格點之間的變化規律,即假設值的分段的分布的分布剖面。從積分區域的選取方法看來,有限體積法屬于加權剩余法中的子區域法;從未知解重建離散方程線性問題是否解的分析初始與邊界條件離散化解是否收斂求解離散方程建立離散方程區域離散化建立控制方程、確定初始條件與邊界條件圖1-2 物理問題數值求解的基本過程的近似方法看來,有限體積法屬于采用局部近似的離散方法。CFD商業軟件FLUENT,是通用CFD軟件包,用來模擬從不可壓縮到高度可壓縮范圍內的復雜流動。由于采用了多種求解方法和多重網格加速收斂技術,因而FLUENT能達到最佳的收斂速度和求解精度。靈活的非結構化網格和基于解的自適應網格技術及成熟的物理模型,使FLUENT在轉換與湍流、傳熱與相變、化學反應與燃燒、多相流、旋轉機械、動/變形網格、噪聲、材料加工、燃料電池等方面有廣泛應用。FLUENT經過多年的發展,具有實用性好、計算穩定和精度高等有點。其缺點是由于其通用性對于某些特殊物理問題的求解并不適用,但是FLUENT有較好的二次開發模塊,能滿足一些特殊問題的求解。2 問題描述及對其建立模型2.1 問題描述本文利用通用軟件FLUENT對光滑管和橫紋管中流動和傳熱進行數值計算并對橫紋管強化傳熱機理進行分析。光滑管管徑20mm,管長5000mm。橫紋管管徑20mm,管長5000mm,橫紋寬度10mm,深度1mm,橫紋間距離20mm,橫紋管進口段如圖2-1所示。管內的工質為水,進入管道的溫度為25,壁面設為定溫40,出口為大氣壓力。水的物性參數如表2-1。軸對稱線水進口水進口軸對稱線圖2-1 橫紋管進口段表2-1 水的物性參數密度kg/m比熱容cJ/(kgK)熱導率W/(mK)動力黏度Pas普朗特數Pr雷諾數Re998.241820.6090.0009027(298.15)0.0006533(313.15)6.22(298.15)4.31(313.15)1 m/s251842 m/s489673 m/s730122.2 模型的建立2.2.1 控制方程和邊界條件工質水在管內流動和傳熱遵循質量、時均動量和能量守恒,三大守恒的控制方程如式(2-1)、(2-2)、(2-3)。由于管內水流動的Re大于104,流動計算時湍流模型選擇標準模型,控制方程分別為(2-4)、(2-5)。 (2-1) (2-2)ht+uh=cph+Sh (2-3)方程: (2-4)方程: (2-5)求解上訴方程需要一定數量的邊界條件,根據實際問題抽象如下邊界條件:1) 進口:速度入口,溫度298.15;2) 壁面:速度無滑移,溫度313.15;3) 出口:大氣壓力出口。2.2.2 網格劃分在對控制方程離散之前須對計算區域離散化。本文運用Gambit 2.4.6對光滑管和橫紋管的物理求解區域進行離散。由于邊界層的存在,靠近壁面的網格須加密,靠近壁面的網格尺寸設為0.1mm,以此增加,徑向單元一共30,整個區域的網格數量為305000。如圖2-2所示。由Gambit生成的網格文件導入到FLUENT中根據所建立的模型進行設置并計算。(a)(b)圖2-2 網格劃分(a)橫紋管(b)光滑管3 結果與討論3.1 模型的驗證數值計算得到的解稱為數值解,數值計算中不可避免誤差,所以需要對比實驗值或經驗值來確定它的準確性。本文對比進口速度為2m/s時出口溫度的數值解和實際值,Nu和摩擦因子的計算解和經驗值,以驗證所建立的模型。對于光管管內湍流的對流換熱來說,需要選擇合適的經驗公式來進行驗證,而實際中一般選擇使用最廣泛的迪圖斯-貝爾特(Dittus-Boelter)公式來驗證傳熱性能,選用布拉修斯(Blasius)公式來驗證阻力性能。迪圖斯-貝爾特(Dittus-Boelter)經驗公式的在充分發展段的表達式如下: Nu=0.023Re0.8Pr0.4 (3-1)當流體處于換熱管入口段時,由于入口段的邊界層較薄而會產生比充分發展段更高的換熱系數,這樣就需要對式(3-1)進行修正: Nu=0.023Re0.8Pr0.4(1+(d/l)0.7) (3-2)該公式適用于流體與壁面具有中等以下溫度差的場合,對于水來說一般不超過 20-30,并且Re=104-1.2105,Pr=0.7-120,l/d大于60布拉修斯(Blasius)的經驗公式如下: f=0.3164Re-0.25 (3-3)如表3-1所示,三個參數的相對誤差都在20%以內,所以本文建立的模型對于工程應用是可靠的。表3-1 模型的驗證數值解實際值或經驗值相對誤差出口溫度35.8934.603.73%Nu299.83263.2613.90%摩擦因子f0.024780.0212716.50%3.2 光滑管與橫紋管流動與傳熱性能對比圖3-1是進口速度為2m/s時光滑管和橫紋管的速度云圖。可知水在光滑管內流動到一定距離時邊界層匯合于中心軸,從而充分發展,以往研究表明入口段的傳熱效果要好于充分發展段。對于管內流動,可以采取破壞邊界層的方法來強化傳熱。圖3-1(b)顯示內紋的存在有助于破壞邊界層的匯合,增加擾動,到達強化傳熱的效果。傳熱學中常常用Nu數來表示傳熱強度,圖3-2是不同Re數下光滑管和橫紋管的Nu數。Re數越大對應的是速度越大,流體速度大可帶走熱量越快,傳熱溫差增加,可強化傳熱。橫紋管的Nu數大于光滑管的,這是因為內紋增加了擾動,破壞邊界層,從而強化傳熱。(a)光滑管(b)橫紋管圖3-1 入口段速度云圖圖3-2 Nu數隨Re數的變化圖3-3是壓降和摩擦因子隨Re數的變化曲線。 (a) (b)圖3-3 壓降和摩擦因子隨Re數的變化橫紋管可以強化傳熱,但難以避免要付出增大壓降的代價。圖3-3顯示Re數越大,壓降越大,但是摩擦因子越小。內紋減小了流體的流通面積,增加了阻撓,從而增加壓降,所以橫紋管的壓降大于光滑管。3.3 橫紋間距對橫紋管流動和傳熱的影響針對外凸式螺旋波紋管研究螺紋間距對出口溫度,Nu,Nu/Nus ,壓差,f,f/fs的影響。進口速度定為2m/s,橫紋間距分別取5mm,7.5mm,10mm,15mm, 20mm。如圖3-4所示,隨著橫紋間距的增加,Nu和出口溫度逐漸減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隨著橫紋間距的增加,導致橫紋周期逐漸減少,因而流體破壞熱邊界層的范圍也逐漸減小,影響了螺紋管的強化換熱效果。隨著橫紋間距的增加,壓降和摩擦因子逐漸減小,這主要是由于橫紋周期隨橫紋間距增大而減小引起的。綜上所述,橫紋間距增加,引起橫紋周期數量減少,從而對橫紋管的傳熱性能和阻力性能產生影響。(a) (b) (c)圖3-4 橫紋間距對流動和傳熱的影響,(a)出口溫度和Nu數,(b)壓降和摩擦因子,(c)Nu/Nus和f/fs3.4 橫紋深度對橫紋管流動和傳熱的影響圖3-5是出口溫度,Nu,Nu/Nus ,壓差,f,f/fs 隨橫紋深度的變化曲線。針對外凸式螺旋波紋管研究螺紋深度對Nu,Nu/Nus ,f,f/fs的影響。進口速度定為2m/s,橫紋深度分別取1mm,1.25mm, 1.5mm,1.75mm, 2mm。隨著橫紋深度的增加,Nu和出口溫度逐漸增加,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隨著橫紋深度的增加,導致流體破壞熱邊界層的范圍也逐漸增加,影響了螺紋管的強化換熱效果。隨著橫紋間距的增加,壓降和摩擦因子逐漸增大,這主要是由于深度增加減小了流動面積,增加了擾動,增加了局部阻力。(a) (b)(c) 圖3-5 橫紋深度對流動和傳熱的影響,(a)出口溫度和Nu數,(b)壓降和摩擦因子,(c)Nu/Nus和f/fs3.5 橫紋間距和深度對橫紋管流動傳熱的綜合影響在前面的工作中,發現強化傳熱的同時會增加阻力,所以對于強化傳熱技術,須選擇一個合適的評價準則,用來評價它的優劣。本文確定管程強化傳熱效果的綜合性能評價指標為: (3-4)圖3-6和圖3-7隨橫紋間距和深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較大的間距和減小的深度有更好的綜合性能,即有強化傳熱的前提下壓降較小,但是值在小于1,說明說明這種橫紋管以消耗更大的動力為代價來提高相對較小的換熱效果,綜合性能比光滑圓管稍差。圖3-6 隨橫紋間距的變化曲線圖3-7 隨橫紋深度的變化曲線4 總結與展望4.1 總結本文利用通用軟件FLUENT研究光滑管和橫紋管流動傳熱的仿真研究。本文對比了光滑管和橫紋管的流動傳熱性能,并研究了橫紋管的橫紋間距和深度對其的影響。研究發現:1) 在研究范圍內,橫紋間距越小,強化傳熱效果更好,但需要更大的動力;2) 在研究范圍內,橫紋深度越深,強化傳熱效果更好,但需要更大的動力;3) 橫紋管以消耗更大的動力為代價來提高相對較小的換熱效果,綜合性能比光滑圓管稍差。4.2 展望1) 本文研究橫紋管對比光滑管的流動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校畢業生招聘約4人(第二批)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國檢集團西北運營中心特種設備招聘(2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四川九洲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證券事務崗等崗位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四川內江慶隆機床有限公司招聘1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中鐵快運鄭州分公司招聘98人查看職位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淘寶開店合同協議
- 2025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招聘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犬舍建設合同協議
- 暫緩執行合同協議
- 裝卸合同協議范本
- 13《貓》 第二課時 課件
- 棒壘球課教學大綱
- 地鐵保潔安全培訓
-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血液循環共23張
- 工程總承包項目風險管理
- 延伸護理服務的課件
- 意大利(百得)TBG 系列燃燒機說明書
- 污水處理設施運維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冠脈搭橋術個案查房
- 李白《長干行》教學課件
- 駕駛員日常安全教育培訓大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