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_第1頁
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_第2頁
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_第3頁
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_第4頁
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I摘 要自 20 世紀晚期,隨著冷戰的告終, “全球化” 、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最時髦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經濟學加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可以過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許多經濟學家則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如果經濟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為什么國際經濟還是如此混亂?就此,國內外理論界和輿論界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文就經濟全球化的利弊簡要地予以評析,并探求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我們應該采取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利弊; 對策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IIAbstract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with the Cold War ended,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topic of todays most fashionabl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some economics add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good thing, it can make us richer, you can live a good life, you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and enjoy life. However, many other economists are skeptical. They pointed out that if the economy really that good of globalization, why was so confus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 this regard,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public opinion on this issue started a fierce debate, the pros and co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to assessment, an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hich, we should take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s and cons; Strategy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III目 錄1 緒論 .11.1 本文的選題意義 .11.2 本文的結構與內容 .12 經濟全球化概述 .12.1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 .12.2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22.3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33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33.1 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 .33.2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64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采取的政策和建議 .85 結論 .10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1經濟全球化的成因、定義及特征1 緒論1.1 本文的選題意義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主題,世界各國都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這一浪潮中,并以積極的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組織提出了堅決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口號。從 1999 年 12 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大會開始,反對全球化的運動也就拉開了序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使我們清楚的看到:經濟全球化越來越使經濟呈現政治化,他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只是巨大的利益,還有沉重的負擔。尤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在分享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盡量避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1.2 本文的結構與內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介紹本文的選題意義以及本文的結構與內容。第二章對通過詳細描寫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成因以及特征三個方面對經濟全球化作一個概述。在接下來的第三章中則詳細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第四章則是簡要介紹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最后第五章對整篇論文做了一個結論。2 經濟全球化概述2.1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經濟全球化”這個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學術界對何謂經濟全球化,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甚至認為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表現為世界經濟的美國化;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等經濟技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其中,第一種觀點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我認為其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第二種觀點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表現就是當今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漸融入了全球化的經濟浪潮。 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2客觀來說,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該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 ;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說,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2.2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經濟全球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它的產生有其一定的動因: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因。20 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后,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通訊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現代交通運輸技 術等為主體的現代高技術群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人流,使相隔數千里、甚至上萬里的世界瞬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人際、組織、民族、國家間交往的時空,為加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發達國家的商品、資本的過剩和技術的超前與其資源、能源、市場、廉價勞動力缺乏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事實上 20 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國際化趨勢一直是在逐漸發展著的,大體經歷了商品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三個階段。而經濟全球化只是這種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變和飛躍。跨國公司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由于它們擁有雄厚的技術資源(據有關資料統計,現在世界科學技術的創新有 90%被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和資金資源,貯存有大量的過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國、本地區生產資源、消費市場和有限廉價勞動力的限制,這就迫使他們要進行商品、資本和技術的輸出。盡管這種輸出客觀上促進了輸入國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但其主觀動機則是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潤為目的的。因此,在整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動者。 三、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綜合國力上的差距,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得不投入到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去,這是客觀上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3又一內在動因。由于種種原因,20 世紀后半期,發展中國家在科學技術、生產力、經濟和社會整體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這一差距,便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去,以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來發展本國的經濟。此舉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70 年代到 80 年代發展起來的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和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正是基于這些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才清楚地認識到,只有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潮流,采取正確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國家的經濟盡快地、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才能不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沒。當然,發展中國家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這種或積極順應或消極受應的舉措表明實際上他們已被納入到或接近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事實上,若沒有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則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易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2.3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就全球傳播范圍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可概括為六個主要方面:一是國際貿易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經形成,生產活動已經全球化。三是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已近全球化。四是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迅猛發展,跨國公司是當代經濟生活國際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六是世界經濟體系不斷擴大 ,全球經濟貿易規則日趨統一 。3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分析3.1 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一、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經濟全球化在有效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競爭的原因,在經濟上是由于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的擴張性;在政治上則是由于國家的存在,各國都試圖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來實現別國對自己的依賴,從而較多地獲取收益,較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4少地付出成本。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國的角度看,本國企業將突破本國資源和本國市場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可發揮其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和轉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并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以獲取利潤。發展中國家則可通過吸收和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本國家和本民族的經濟,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要素的有效組合,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減少或避免了人類社會現有的各種資源的浪費。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第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1996 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1997 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 1996年接受了 1290 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 510 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 1995 年的 30%上升到 1996 年的 37%其中,48 個最不發達國家在 1996 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 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于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 1980 年的 56%上升到 1990 年的 73%和 1994 年的 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由于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在經濟全球化中所處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這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必然處于劣勢。但我們相信,只要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機遇,敢于迎接挑戰,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建立本民族的經濟實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生產出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就一定會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何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會逐步趨于平等,國家民族經濟也會日漸成熟。 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5三、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隨著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國人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消費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和防線將會被逐步取消,那種國家壟斷或個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那種以低劣的質量和服務向消費者漫天要價的情形行將結束。 四、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正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加速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反過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一步完善。世界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就在于減少和取消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后,首次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非貨物貿易也納入到多邊規則之中,使擴大多邊自由化的領域以及擴大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核心職能。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采取投資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又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從而使世界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的規范框架和規則也開始形成。 五、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這對于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要素缺口,發揮后發優勢,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投資和技術轉讓互相促進,不斷加快。跨國公司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擴大技術效用以及給自己的技術尋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術轉讓活動。這種加速轉讓在客觀上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此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還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的進程,有助于彌補發展中國家資本的不足。再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也有助于彌補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的不足,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愈來愈突破國家的界限,出現了所謂無邊界的企業,從而非常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 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6六、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在人們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之后,必然較多地關注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公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參與素質將極大提高,希望充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廣泛地要求參加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擁有雄厚實力的獨立利益群體,在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提出相應的政治參與要求;日益發達的信息傳媒網絡,從技術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選擇權力,宣揚了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意識,也使“愚民政策”的體制喪失了基礎。所以,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國在政治上相互協調以作為經濟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這也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所決定的。政治上協調的過程盡管漫長,但卻是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七、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減少國際沖突。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跨國公司的投資與技術轉讓活動又把各國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研究與開發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協商與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各國之間加強信任與合作,約束國際沖突或至少降低沖突的激烈程度已漸漸成為發展趨勢。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加強。第三,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日益增多。3.2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一、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首先帶來的是對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是建立在不平等關系基礎之上的。一方面,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們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是發展中國家遠不可及的。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如許多民族企業虧損或倒閉等。 武漢科技大學高職畢業論文7雖然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能導致全球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競爭是首要法則,它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導致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 年高收入發達國家的人均 GDP 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 43 倍,到了 1994 年變為 62 倍,社會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場發展的原因及結構變動的原因等。 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于本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