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4頁,第II卷4至6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的墓葬有兩種,一種是級別最高、最為豪華的墓葬,埋設在積石冢正中,墓室寬大,隨葬玉器多,其中鳳鳥形器以及玉豬龍等器物絕不見于普通墓葬;另一種墓葬規模小,隨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積石冢旁邊。這表明紅山文化()A.已有發達的青銅鑄造業 B.已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專制的國家 D.已出現社會不平等現象【答案】D【解析】材料“一種是級別最高、最為豪華的墓葬,埋設在積石冢正中,墓室寬大,隨葬玉器多”“另一種墓葬規模小,隨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積石冢旁邊”體現的是紅山文化時期,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差距和不平等現象,D項正確;紅山文化仍然處于石器時代,排除A項;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排除B項;紅山文化時期,尚未出現國家,排除C項。故選D項。2.通過考古及文獻查證,西漢能夠觀察到的儲糧狀態與方式是“分散儲糧”,而在唐代則更多表現為以巨型窖穴為代表的“集中儲糧”形式。這反映出()A.漢代自然經濟分散閉塞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利用地窖儲糧始于唐代 D.地方分權不斷強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西漢能夠觀察到的儲糧狀態與方式是‘分散諸糧’”可知,西漢時期地方權力較大,根據材料“唐代則多表現為以巨型密窖為代表的‘集中儲糧’形式”可知,唐代時期地方權力較小,中央集權不斷加強,B項正確;根據西漢時期的儲糧狀態,并無法證明漢代的自然經濟分散閉塞,排除A項;材料雖提到唐代利用地窖儲糧,但是不代表唐代以前人們不用地窖儲糧,排除C項;地方分權不斷強化不符史實,據所學可知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趨勢,中央權力越來越強化,地方權力越來越弱化,排除D項。故選B項。3.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職官》云:“漢制,(郡守)歲盡,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眾事,謂之計偕簿?!甭毠僦饕撠煟ǎ〢.官吏選拔 B.官吏考核 C.民族事務 D.戶籍管理【答案】B【解析】據材料“上計”、“條上郡內眾事,謂之計偕簿”及所學知識可知,職官主要負責對官員的考核,B項正確;上計制是將地方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有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是負責官員考核,并非主要負責管理選拔、民族事務和戶籍管理,排除ACD項。故選B項。4.一份明代中期江蘇的史料描述:湖鄉土地低洼,鄉人大多棄農而漁。譚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邊沿路種桃李果樹,沼澤地則種荸薺出售。他們購買數百個池塘養魚,池邊又養雞,魚吃雞糞,長得肥美,待價而沽。譚家日漸富裕。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A.農村經濟與生產關系變革 B.外來物種移入與傳播C.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 D.土地賦役制度的改革【答案】A【解析】據材料“明代中期江蘇、鄉人大多棄農而漁”可得出明代江蘇地區糧食作物種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增加,與傳統的自然經濟有所不同,即農村經濟與生產關系有所變革,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外來物種,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標志是雇傭關系,材料不涉及雇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土地賦役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5.民國七年發表的《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指出:“不到半頁,必有發昏做夢的話。青年子弟讀了這種舊文章,覺其句調鏗鏘,娓娓可誦,不知不覺,便為文中之荒謬道理所征服?!边@主要體現了()A.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思想 B.梁啟超的維新改良思想C.弘揚民主科學的強烈愿望 D.新文化運動抨擊舊文學【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民國七年”,“青年子弟讀了這種舊文章”,“不知不覺,便為文中之荒謬道理所征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抨擊“舊文章”誤人子弟、妨害青年弟子的成長。說明新文化運動中激進民主派對舊文學的抨擊,D項正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是強調變法運動的重要性,不涉及對舊文學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民族、民權和民生問題,與新三民主義無關,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確實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兩面大旗,但是材料不涉及民主科學的信息,無法得出弘揚民主科學的強烈愿望的認識,排除C項。故選D項。6.如表為某同學查閱資料制作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概況表。對其認識合理的是()時間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財政收入糧食產量鋼產量1950年33.2%62.17億元1.32億噸61萬噸1952年43.1%173.94億元1.64億噸135萬噸A.國民經濟形勢好轉 B.新中國工業基礎較好C.計劃經濟成效顯著 D.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知,與1950年相比,1952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財政收入、糧食產量及鋼產量都有上升,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形勢好轉,A項正確;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排除C項;材料中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的發展情況無法體現國家在經濟結構方面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7.下表為1951—1954年南陽縣商品流轉額比重變化情況。據此可知,這一變化()A.反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傾向 B.表明國民經濟全面恢復C.體現對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D.說明國家財政經濟統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南陽縣商品流轉額比重變化”可知,1951—1954年,南陽縣的商品流轉額比重中,供銷社比重上升,并占據了第一位,私商比重不斷降低,國營的比重在升高,結合三大改造可知,這反映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傾向,A項正確;1952年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排除B項;對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指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實質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而材料主要是強調商業流轉比重,與所有制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的財政經濟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8.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毛澤東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三線建設()A.推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B.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步驟C.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 D.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工業布局【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三線建設的主要原因是應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和周邊形勢,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工業布局,D項正確;重點是西南、西北,不是沿海地區,排除A項;1956年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三線建設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發展方向,排除C項。故選D項。9.1998—2002年私營、國有和外資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比較表,對表格數據解讀最準確的是()年份私營企業產值(億元)國有企業產值(億元)外資企業產值(億元)1998208333621177502000552040554234652002129514517932459A.我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B.改革開放不斷深入C.經濟建設在全面探索中前進 D.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表格信息可知,我國私營、國有和外資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都增加,其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較為迅速,反映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鼓勵私營企業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國企繼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程度加大,外企也在迅速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是關于“工業生產”的,所以,未反映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1956——1966年是社會主義全面探索時期,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經濟體制改革指的是對內改革,不能解釋外企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是15-16世紀某古代帝國的領土擴張示意圖。通過這一時期的擴張,該帝國()A.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B.建立起完整的法律體系C.把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海 D.大規模傳播擴散希臘文明【答案】A【解析】根據圖中時間15-16世紀,以及伊斯坦布爾等重要時空信息,可以判斷本題所示地圖應為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A項正確;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過時的內容,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排除B項;羅馬帝國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其中包括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后形成的一些國家,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排除C項;亞歷山大帝國在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11.17世紀,馬尼拉地區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墨西哥的勞動力短缺危機,擴大了瓷器以及白銀貿易,而馬尼拉人口遷移也為菲律賓帶來了高產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據此可知,當時()A.美洲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B.殖民擴張加強世界聯系C.亞美兩洲生活水平相當 D.人口遷移促進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7世紀,馬尼拉地區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墨西哥的勞動力短缺危機,擴大了瓷器以及白銀貿易,而馬尼拉人口遷移也為菲律賓帶來了高產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笨芍R尼拉地區的人口流入墨西哥,緩解了墨西哥的勞動力短缺危機,擴大瓷器及白銀的貿易,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馬尼拉地區的人口流入澳大利亞,為菲律賓帶來了高產作物,緩解了糧食壓力的同時獲得了商品收入,反映了人口遷移促進了經濟發展,D項正確;17世紀的美洲尚處于被殖民狀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新航路之后世界貿易的發展,沒有體現殖民擴張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美洲與亞洲的生活水平的對比,排除C項。故選D項。12.巴黎公社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經普遍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它同時擁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既負責公社各項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時也是各項決策的執行者,還負責執行并監督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這一體制()A.反映了工農聯盟政權性質 B.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C.保障了政權的統一和穩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據材料巴黎公社“最高權力機關”是“經普遍選舉”產生的公社委員會,公社委員擁有諸多實權,可以得出這一體制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B項正確;巴黎公社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排除A項;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動勢力絞殺而失敗,排除C項;經普遍選舉產生公社委員會旨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排除D項。故選B項。13.民族自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和平進程中重要概念,但是新獨立的波蘭三分之一人口不說波蘭語,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國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和匈牙利人組成。這一現象可以從側面印證()A.民族自決完全是一個幌子 B.東歐國家的民族意識尚未覺醒C.戰勝國利益制約著領土劃分 D.殖民統治的實質沒有根本改變【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新獨立的波蘭三分之一人口不說波蘭語,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國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和匈牙利人組成”可知,一戰后,波蘭獨立,波蘭國內民族成分非常復雜,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戰勝國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處理領土問題,但實際上主要是根據本國利益需要來操作,一些國家則是按照戰勝國的利益重新劃分,從而產生了民族多元現象,表明戰勝國利益制約著領土劃分,C項正確;民族自決雖未得到較好實行,但“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民族意識覺醒是在16世紀之后,選項表述有誤,排除B項;材料表明波蘭已經獲得民族獨立,“殖民統治的實質沒有根本改變”的說法有誤,排除D項。故選C項。14.從1952年起,美國政府年均投入600萬美元用于海外圖書館項目,在亞非拉國家設立的圖書館中收藏著大量介紹美國歷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圖書、期刊、小冊子等,這些圖書館免費向當地社會各階層讀者開放。美國此舉意在()A.支持落后國家文化事業 B.轉移冷戰對抗的中心C.積極爭奪對外戰略空間 D.應對政治多極化挑戰【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冷戰初期,為了適應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對抗的需要,美國啟動了宣揚美國精神與價值觀的海外圖書館項目,其主要目的是與蘇聯爭奪亞非拉中間地帶,即爭奪對外戰略空間,C項正確;美國發展海外圖書館項目是出于與蘇聯冷戰的需要,而非支持落后國家文化事業,排除A項;冷戰對抗的中心在歐洲,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還未出現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故選C項。1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大煙囪工業”被稱為“夕陽工業”,比重逐漸下降;技術密集型的專業化和小型化新興工業被稱為“朝陽工業”,獲得迅猛發展。與此相適應,“重、厚、長、大”的工業產品逐漸讓位給“輕、薄、短、小”的產品。這說明()A.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強 B.人工智能成為新興產業C.新材料技術應用范圍廣 D.經濟結構發生新的變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大煙囪工業’被稱為‘夕陽工業’,比重逐漸下降;技術密集型的專業化和小型化新興工業被稱為‘朝陽工業’,獲得迅猛發展?!笨芍诙问澜绱髴鸷螅瑒趧雍唾Y本密集型產業所占經濟比重下降,技術密集型的專業化和小型化新興工業所占經濟比重上升,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結構發生新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國家宏觀調控,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了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的專業化和小型化新興工業,反映不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新材料技術應用范圍,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選官用人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孝,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若僅就規則而言,尚不周嚴。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在宋朝,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成為文職官僚隊伍中的核心力量。趙宋統治者鼓勵敞開言路,士大夫們在處理各類國家事務之際亦敢于負責而直抒己見?!幾栽婿取吨腥A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科舉制的特點,并歸納宋朝選官用人制度進一步完善的表現及其所蘊含的政治智慧。材料二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覺現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決無大興之望。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年后,人才始盛。如再遲至十年,甫停科舉,學堂有遷延之勢,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須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強鄰環伺,詎能我待?!鼛讖V學育才,化民成俗,內定國是,外服強鄰。轉危為安,胥基于此。——張之洞等《會奏請立??婆e推廣學校折》(1905年)(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張之洞等人請求廢科舉的歷史背景。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選官方式變化中得到的啟示。【答案】(1)特點:允許自由報孝;取士兼顧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開放性、透明度高;考試科目多樣,分制科與常科;創立武舉與殿試。表現:為杜絕舞弊,實行“封彌”“謄錄”制度;殿試常態化,并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政治智慧:選賢任能注重德才兼備;鼓勵官員積極治國理政;構建完善官員考察機制。(2)歷史背景:科舉制下士子存有僥幸得第心理;西學東漸的影響;科舉制自身的缺陷;清末新政,推廣新式教育的需要。認識:隨著時代發展,選官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選官方式的變化始終圍繞著公平公正這兩個原則?!窘馕觥俊拘?】第一小問,關于唐朝科舉制的特點,據材料“允許自由報考,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可知,允許自由報考;取士兼顧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據所學可知,武則天時期首創武舉和殿試;唐朝考試科目多樣,分為制科與???,??浦羞M士科影響大;唐朝科舉考試開放性、透明度高。第二小問,關于宋朝選官用人制度進一步完善的表現,據材料“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笨芍?,為杜絕舞弊,實行“封彌”“謄錄”制度;殿試常態化,并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第三小問,關于蘊含的政治智慧,據所學可知,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日益注重將才能與品行相結合;古代中國選官制度下越來越注重對官員的考察;古代統治者廣開言路,鼓勵官員積極治國理政?!拘?】第一小問,關于張之洞等人請求廢科舉的歷史背景,據材料“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可知,科舉制下士子存有僥幸得第心理;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東漸影響越來越大,西方的選官制度對科舉制形成沖擊;20世紀初清廷實行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是推廣新式教育的需要;此外科舉制自身的缺陷也是張之洞等人奏請廢除科舉制的重要原因。第二小問,關于從選官方式變化中得到的啟示,據所學可知,時代不同,選官方式也要隨之調整;選官宗旨是為社會選拔優秀人才,因此一定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17.制圖學具有古老的傳統,顯示著人類對于周邊世界的各種認知。材料一——《中外歷史綱要》(下)(1)從史料載體的角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兩幅地圖發生變化的原因;材料二15、16世紀之后歐洲制作的世界地圖有著鮮明的發展軌跡。對海岸線精確測量,將陸地和海洋二分,各大陸的輪廓線日益清晰。和在陸地上的爭奪不同,殖民帝國的海上之爭,爭奪的不是空間,而是航道。各霸權國也將陸地主權的專屬特性延伸到船只和航道上。17世紀,歐洲地圖制作的中心轉移到荷蘭。許多制圖師競相為商業公司提供地圖,幫助他們發展海外貿易。世界的邊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場和原材料開放潛力的地方被逐一進行了標注。1886年7月24日,英國倫敦的《繪圖》雜志發表了題為《帝國聯盟:表現1886年英帝國幅員的世界地圖》的一幅地圖。它采用墨卡托投影法,重點突出的是英國的全球殖民地,以及各個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緊密的物質聯系。以格林尼治子午線為中心,地圖上的英屬殖民地以粉紅色填充,地圖下方,象征英國的不列顛尼亞女神手執三叉戟和未字盾牌,端坐在標注著“世界”的地球之上。地球空間在近代歐洲地圖上表現為三種形態:一種是“已知”空間,一種是“未知領土”,最后一種是海洋。16到19世紀的歐洲地圖作品所體現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或技術,而是赤裸裸的權力?!皺嗔牡貓D中走來,又行走于打造地圖的道路上”?!幾运文钌辍兜貓D帝國主義;空間、殖民與地球規治》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時代背景,說明英國繪制《帝國聯盟:表現1886年英帝國幅員世界地圖》的意圖并簡述你對近代歐洲地圖作品的認識。【答案】(1)史料類型:一手史料。原因:新航路的開辟。(2)時代背景:15,16世紀后的歐洲制作的世界地圖:與當時航海、貿易路線密切相關。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國際貿易成為歐洲發展的重要內容,海洋意識增強。以荷蘭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為開拓國際貿易,加強對海洋的爭奪,其世界地圖對其他大陸輪廓的標識會更加清晰。意圖:《帝國聯盟》:該圖以英國為中心;囊括全部殖民地,突出英王的領袖地位,完成了對大英帝國從實體到精神的完整宣傳,以毫不遮掩的方式贊頌了英國殖民者所達到的前無古人的“偉業”。殖民主義不再是地圖后面的隱秘文本,而是地圖本身的表現對象。認識:起源于歐洲的近代地圖,隨歐洲殖民興起,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以國際法為保障,為興起于殖民時代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論述框架,而現代殖民的發展和演變又沿著地圖學所規定的框架和方向延伸和發展,成為意識形態在空間領域強大的表達和宣傳。近代地圖成為殖民權力中最為深層隱蔽的部分。它以對空間的重新組合和切割,配合著對人類社會的分類和等級化,以及對人類歷史的線性排列。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與暴力征伐、國際法互為表里、相互支持。【解析】【小問1】第一小問,關于材料一的史料類型,據所學可知,材料一中的地圖屬于一手史料。第二小問,關于兩幅地圖變化的原因,據所學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新航路開辟加強世界之間的聯系,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有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世界市場開始出現?!拘?】第一小問,關于近代歐洲地圖繪制的時代背景,由材料中“殖民帝國的海上之爭,爭奪的不是空間,而是航道”可知,這與當時航海、貿易路線密切相關。結合所學可知,15、16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隨之而來的早期殖民擴張,在發展國際國際貿易過程中,歐洲各國的海洋意識增強,如當時的荷蘭為開拓國際貿易,其世界地圖對其他大陸輪廓的標識會更加清晰。第二小問,關于英國繪制《帝國聯盟:表現1886年英帝國幅員的世界地圖》的意圖,由“重點突出的是英國的全球殖民地,以及各個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緊密的物質聯系”及“象征英國的不列顛尼亞女神手執三叉戟和未字盾牌”可知,該圖以英國為中心;囊括全部殖民地,突出英王的領袖地位;由“端坐在標注著“世界”的地球之上"可知,以毫不遮掩的方式贊頌了英國殖民者所達到的前無古人的“偉業”,殖民主義是地圖本身的表現對象。第三小問,關于對近代歐洲地圖作品的認識,結合所學可知,近代歐洲地圖作品是隨歐洲殖民興起,15、16世紀是地理大發現的時期,歐洲列強開始探索世界,發現了新大陸,如美洲大陸。這導致了歐洲列強對全球的殖民擴張,他們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殖民地,進行貿易和資源掠奪。這一過程在近代歐洲地圖作品中得到了體現,如英國倫敦的《繪圖》雜志發表的《帝國聯盟:表現1886年英帝國幅員的世界地圖》,它突出了英國的全球殖民地和各個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緊密的物質聯系。這些地圖作品展示了歐洲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殖民地,體現了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的權力和統治地位。這些地圖作品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與暴力征伐、國際法互為表里,相互支持。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些地圖作品,既要認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