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河南省鄭州二中等八校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毛澤東的這段話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B.《井岡山的斗爭》C.《論人民民主專政》D.《新民主主義論》2.史學的重要作用,在漢唐間的數百年中,逐漸被統治者,尤其為最高統治集團所認識。隋文帝統一全國以后,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人間(即民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這表明A.私修史書真實性受到質疑B.私修史書不符合統治的需要C.官修史書更能體現出公正D.官修史書解釋歷史更客觀3.在儒學“天人合一”的理論中,“天”曾經歷了由“神”到“理”的轉變。推動這一轉變的思想因素是A.佛道思想的迅速傳播 B.專制政治的發展C.封建倫理道德的誘導 D.農業生產的發展4.“在人類數千年歷史上,那些與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大致相當、且同樣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的民族或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實行君主制……春秋時期,曾經出現過無數次弒君現象,但是每次弒君過后,仍舊不得不尋找一位與王室有關的人出任國君,而從未有任何人主張通過民主選舉來確定國家領導人。”通過材料作者意在強調君主制:A.象征專制、黑暗、野蠻 B.維系血緣關系、鞏固民族統一C.是當時社會最好的選擇 D.有利于社會生產發展、國家鞏固統一5.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擔任丞相的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漢武帝時,他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職;后來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還任命平民出身的儒生擔任丞相。這一措施A.改變了貴族壟斷國家權力的局面 B.削弱了諸侯的勢力C.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 D.加強了君主的權力6.有學者說:“光榮革命自身也就成為一種傳統,為以后的英國人們提供歷史依據。”該學者意在說明光榮革命A.清除了政治體制中的君主殘余 B.開啟了保守而漸進的民主之路C.推動了代議制民主的迅速發展 D.完成了國家權力中心成功轉移7.《后漢書·順帝紀》記載的一道詔書中說:“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成為正統 B.皇帝勤政重視吏治C.天人觀念影響政治 D.九品中正制的混亂8.漢初,東方各地特別是楚、齊、趙地的文化傳統仍有很大勢力,東西方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和沖突明顯。為此漢政府在東部分封諸侯王,從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縣制。這表明郡國并行制A.加強了君主專制B.有利于邊患問題的解決C.導致了國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權的鞏固9.中共中央決定,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B.農民獲得了土地買賣的自主權C.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取代D.推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0.下表為在國際體系、利益相關度和力量對比影響下霸權國與非霸權國采取的關系類型。據此可推知,在國際關系中A.追隨霸權國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B.多極化確實有利于制約世界霸權C.追隨和不介入戰略居次要地位 D.兩極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發生11.與法德等歐陸國家相比,美國在現代化啟動時期最突出的優勢是A.自然資源豐富 B.沒有封建傳統束縛C.外來移民數量龐大 D.發明眾多科技領先1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外交上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下列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的是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明夷待訪錄?財計三》(1)概括材料一中兩人關注的共同問題,指出二者主張的差異。材料二就中國現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紀后半葉,它只是中國社會大變動中的一個流向;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中國現代化才艱難地逐步上升為諸流向中一個帶有主導性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后,現代化才上升為大變革的主流,成為占支配地位的大趨勢。——張海鵬《現代化的研究視角與中國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2)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國現代化“艱難地逐步上升為諸流向中一個帶有主導性的趨勢”?材料三數據背后的中國(數據來源:豆丁網)第一組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農林水利

輕工業

重工業

運輸業

貿易物儲

文教衛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組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幾鄉一社,平均規模為4797戶,2萬戶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國就有51個。……1959年全國農業總產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第三組1962年我國國民經濟狀況表

農業

工業

總產量

總產量

原計劃

比上年增長8.5%

3216億斤

2200萬擔

比上年增長5.7%

670萬噸

2億噸

實際完成

比上年增長11%

3400億斤

2400萬擔

比上年增長8.5%

720萬噸

2.17億噸

第四組中國國民經濟基本情況統計(摘編自《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0》1999年12月采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情況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個主題,并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論述。(要求:主題立意明確,文字說明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4.(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買及買(賣)毆(也),各嬰(懸掛)其賈(價)。”——《金布律》“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帝乃詔丞相綰法度量誥承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公文書皇帝盡并兼天下”——秦始皇廿六年詔書材料二隨著經濟作物種植的擴大,以蘇州府、松江府、嘉興府、湖州府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棉作壓倒稻作,蠶桑壓倒稻作的新趨勢。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區,朱涇、朱家角、羅店、南潯、菱湖、濮院、烏青、雙林、盛澤等成為著名的棉花、生絲及絲綿紡織品集散地。各區域性商人集團的大量出現,各類富商大賈生活條件、生活觀念的改變,也沖擊著傳統的社會觀念。——摘編自張敏英《明清商品經濟思想研究》材料三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79年鄧小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代在工商業的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請辯證地分析這些措施對工商業發展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際“社會觀念”變化的具體反映。(3)閱讀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有兩個問題可供選擇討論: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請從理論創新的角度,分析總結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探索。②“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試以平遙古城為例,寫出全國第一家票號的名稱及其歷史價值;簡述平遙古城建筑布局體現的文化內涵。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井岡山的斗爭》屬于該時期著作,B正確;A屬于國民大革命時期;C屬于解放戰爭時期;D是抗日戰爭時期。2、B【解析】

私修史書可能會宣揚反抗專制統治的觀點,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和要求,故答案為B項。統治者嚴禁私修史書,不是因為其真實性問題,排除A項;官修史書代表統治者觀點,不能說比私修史書更能體現出公正、解釋歷史更客觀,排除C、D項。3、A【解析】

儒家思想出現由“神”到“理”的轉變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儒學的權威性被嚴重削弱,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廣泛傳播,沖擊著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其統治地位進一步被削弱。從唐代開始,儒家思想家們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到宋代形成了理學體系,完成了儒家思想由“神”到“理”的轉變,故選A;這一轉變與封建倫理道德、專制政治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無關,故排除BCD。4、B【解析】

據材料“同樣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的民族或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實行君主制”“每次弒君過后,仍舊不得不尋找一位與王室有關的人出任國君。”可知,作者意在強調君主制維系血緣關系、鞏固民族統一,故B正確;材料中作者對君主制基本持肯定態度,“象征專制、黑暗、野蠻”材料不能體現,故A錯誤;作者并沒有指出君主制是當時社會最好的選擇,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君主制“有利于社會生產發展”,D錯誤。5、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并且組成了中朝分割丞相的決策權,進而加強了專制君主的權利。D正確;秦朝郡縣制的實行改變了貴族壟斷國家權力的局面,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削弱丞相的勢力,而不是諸侯,B排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使儒家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材料未反映,C排除。故選D。6、C【解析】

據材料“光榮革命自身也就成為一種傳統,為以后的英國人們提供歷史依據。”可知,“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正常的統治秩序確立,為代議制民主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C正確;據所學可知英國政體中保留了“君主”,A說法與史實不符;開啟了保守而漸進的民主之路應該是1660年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開始,B與題意不符;據所學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D說法錯誤。7、C【解析】

依據材料“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并結合漢代的儒家思想可知,這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影響的結果。C正確;材料只提到了天人感應的影響,不能證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A排除;材料表明當時皇帝選官不實,導致的吏治問題,B排除;漢代實行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實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D排除。故選C。8、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漢初的郡國并行制是在東西方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和沖突明顯的背景下實行的,郡國并行的本質是東西異治,是漢初給予東方社會的一種特殊政策。這種東西異制的政策緩解了文化沖突,有利于漢初統治的穩定,故選D項。材料涉及的是漢初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問題,故A項錯誤。郡國并行制是漢初的特殊政策,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強,故B項錯誤。C項脫離材料的主旨,排除。9、A【解析】

根據材料“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知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A選項符合題意。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所有,農民只有經營權,B選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取代,C選項排除。材料未反映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反映的是一種經營方式的改變,D選項排除。【點睛】本題主要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題關鍵在于對材料和相關知識的準確把握。10、B【解析】

本題以國際關系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表中內容看,多極體系與單極和兩極體系下的國際關系相比,多極體系更有利于形成對世界霸權的制約,B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從材料看不出三種關系類型的主次關系,C項錯誤;材料信息并不強調兩極格局的影響,排除D項。11、B【解析】

美國是通過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的國家,沒有封建傳統的束縛,選項B正確;自然資源、移民數量以及科技均不是美國的突出優勢,選項A、C、D排除。12、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維和行動是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赴海地維和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①項符合題意;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屬于我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活動,④項符合題意,因此C選項正確。六方會談是由朝鮮、韓國、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六國共同參與的旨在解決朝鮮核問題的一系列談判,并非以聯合國為中心,②項不符合題意;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組成的一個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不是以聯合國為中心,③項不符合題意,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問題:中國古代農業和工商業的地位;如何處理農業和工商業的關系才更有利于經濟發展;施行怎樣的經濟政策才能更好促進社會發展。差異:前者主張重農抑商,后者主張工商皆本。(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和自由;經濟上:南京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的措施,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思想上:促進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例如:主題1:國民經濟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制定實施了“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但五十年代末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卻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國民經濟處于不健康發展狀態。而十年文革中雖有周恩來和鄧小平的局部調整,但整體上中國國民經濟走向崩潰邊緣。“文革”結束后,黨和政府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值不斷增長,三大產業也協調發展,中國國民經濟從此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主題2:生產關系的調整符合生產力狀況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史實: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但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形式簡單等缺點,給社會經濟發展遺留下許多問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中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等。主題3:產業協調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史實:“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但也一定程度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1960年中央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了產業結構,促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對經濟整體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促使中國國民經濟走上健康發展之路。【解析】試題分析:(1)從材料一的內容看,可以直接得出兩人的差異在于:商鞅主張重農抑商、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那么,這兩人關注的共同問題即是農業和手工業、商業的地位、比例及推行怎樣的經濟政策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2)“辛亥革命后中國現代化”,也即中國近代化,它主要是指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資本主義化。在政治上主要是結束君主專制政體,擴大民主政治;在經濟上主要是鼓勵發展實業(民族工商業);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民主、共和、科技、教育等觀念。這與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相吻合。(3)從材料三的表格、文字和柱狀圖可知,這是新中成立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依據材料確定較淺層次的主題——產業協調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確定較深層次的主題——國民經濟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生產關系的調整符合生產力狀況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依據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點,任選一個主題,用過渡時期、探索時期(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革”時期、徘徊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的主要史實來說明你所選擇的主題。所選主題與所用史實一定要有密切的因果聯系。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重農抑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黃宗羲的經濟思想;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發展軌跡、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政策變化。14、(1)措施: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影響:積極:為工商業的發展規定了必要的統一標準,也為經濟秩序的穩定提供了條件;消極:政府對工商業的管理非常嚴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2)表現:經濟作物種植規模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和城鎮經濟發展;商幫出現。具體反映: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產生;文化:明清小說繁盛。(3)①198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