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浦東實驗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明清時期在不少地區出現永佃制,即地主出賣土地之后,仍由舊的佃戶耕種交租,不改變耕種權,而佃農有退佃、轉租或者典賣佃權的自由。當土地被佃農轉租時,直接生產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大租,又要向佃權所有者繳納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 B.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強化C.賦稅征收種類由簡單轉向復雜 D.土地兼并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2.“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痹娭刑岬竭x拔人才的“長策”是指A.軍功授爵制B.九品中正制C.察舉制D.科舉制3.某一歷史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形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爸袊鴮W術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產生B.百家爭鳴C.罷黜百家始得獨尊D.三教合一4.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說:“普選權在此以前一直被濫用,或者被當作議會批準神圣國家政權的工具,或者被當作統治階級手中的玩物,只是讓人民每隔幾年行使一次,來選舉議會制下的階級統治的工具;而現在,普選權已被應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選舉他們的行政的和創制法律的公務員?!边@里馬克思充分肯定了A.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B.巴黎公社的普選制C.1875年法蘭西共和國憲法D.巴黎公社的限薪制5.民國初年,《采菲錄》記載:“天足萌秀之際,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時有耳所聞。舊有纏足之妻,多成棄婦;纖小之足,每致離婚?!边@說明A.近代社會民眾的習俗變遷異常緩慢B.婦女纏足習俗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C.社會思想觀念呈現新舊沖突的局面D.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引發社會大變革6.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絕對值出現下降的趨勢,對英國的貿易總額由3100萬元下降到1600萬元,來廣州的美國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鴉片戰爭后中外貿易縮減B.廣東人民抵制洋貨C.《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D.清政府限制廣州對外貿易7.“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區、花園、樹林、河流之間,行經之處,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這項“奇怪工程”的建成A.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 B.導致德國開始走向分裂C.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 D.預示世界局勢緊張加劇8.著名學者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指出:“由辛亥革命所喚起的中國社會的希望,同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的黑暗之間形成一種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產生了巨大的波瀾?!蔽闹小熬薮蟮牟憽碑斨福篈.清末新政 B.二次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9.唐代有的學者拋棄了漢儒的注疏之學,由注重章句轉向強調經義:有的學者主張“以已意解經”:有的學者提出了“何為性”和“如何修性”的問題。這些現象A.背離先秦孔孟之道 B.導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現 D.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10.美國歷史學家比爾德在評價1787年憲法時說:一幫“有才干的資本家投機商”,成功地哄騙一般的老百姓去接受旨在有利于少數顯貴而設計的政體。這反映了1787年憲法()A.消除了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B.維護了權貴利益具有局限性C.賦予了公民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 D.體現了分權制衡的政治原則11.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維持對華嚴格的貿易管制,這種管制中的“治外法權”成為美國與西方盟國經濟摩擦的火種。尼克松承認,近20年來,美國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帶頭孤立封鎖新中國,不但沒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對華利益的巨大損失。這說明A.經濟發展提高中國國際地位 B.美國對華政策超越意識形態C.西方國家反對對華貿易管制 D.中國外交形勢逐步趨向緩和12.如圖為學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相關解釋較為準確的是A.首次過億得益于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B.世界聯系加強背景下首次達到兩億C.1700年后直線上升根源于賦稅制度改革D.國家分裂時期人口都呈現下降趨勢13.1960年3月,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緩和、諒解、合作”的東方政策,希望改善蘇法關系。1964年I月,法國與中國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國也承認新中國。1966年7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之后,戴高樂還訪問了蘇聯和許多東歐國家。這表明A.法國努力開創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歐經濟復興直接促使兩極格局瓦解C.軍備競賽加劇導致美法關系急劇惡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經呈現出多極化態勢14.戰國時期,秦國“對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復,故令徙之他處,而以赦免之罪人遷實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將“遷”納入律令體系,使其穩定化與制度化,成為刑罰的一種。秦國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A.擴大王朝統治疆域 B.瓦解地方反抗勢力C.鞏固宗法血緣體系 D.適應集權政治發展15.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講時說:“當我發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時代,而不是對抗時代。……現在,當我們環顧我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發現美國已經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蹦峥怂烧J為需要談判而不是對抗的原因不包括A.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劣勢B.改變策略,建立多極世界C.歐日崛起,沖擊美國地位D.中國振興,第三世界崛起16.鴉片戰爭爆發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認這場沖突是一場"戰爭",而更傾向于是一場"邊釁":官方文書中也把英國人被看作是"丑類""匪類""強盜""賊寇""叛賊"。這表明清政府A.認識不到近代戰爭的殘酷 B.對殖民者的本質認識不清C.觀念嚴重滯后于世界發展 D.無力應對國家安全的危機17.《明史·食貨志》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蕪、戎”,當時亦有“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之說。明朝廷對走私茶葉定性為“通番”,朱元璋還規定“私茶出境者,斬:關隘不覺察者,處以極刑”。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馬貿易A.是中國古代朝貢貿易的典例 B.順應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C.開啟了中國閉關鎖國時代 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邊疆穩定18.下表可以用來說明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農奴制存在阻礙俄國經濟發展C.英國喪失了貿易的優勢地位 D.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發展趨勢19.某學者進行了一場學術演講,演講提綱如下圖所示,你認為該學者演講的主題是A.歐洲是當今世界的科技中心B.偉大的科技革命造就偉大的科學家C.重大科學理論的出現是科技革命的先導D.偉大的歷史人物推動歷史進程的大發展20.歷史上西方的許多思想家為人類豐富的人文精神寶庫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在以下的啟蒙思想家的觀點中,由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的是A.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B.地主是貪婪的野獸,永不知足的醉漢,他們留給農民的只是無法搶走的空氣C.社會秩序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神圣權利,這項權利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D.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于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21.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小廣告(如圖),稱該廠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自社會主義改造后,它第一次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可謂石破天驚。廣告刊出后,該廠一下子接到了3年的訂貨量。這表明A.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 B.“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 D.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了改變22.下表是20世紀世界局部戰爭與武裝沖突次數統計,是根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29場國與國之間:19場,占66%國內沖突:10場,占34%1990—1994年18場國與國之間:3場,占17%國內沖突:15場,占83%A.世界整體發展形勢日趨緩和B.軍事大國不再是武裝沖突的主角C.兩極格局有效維護了世界和平D.國際格局變動導致國內矛盾激化23.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未來的5年,世界經濟將出現8—6—4—2的發展格局,即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將年均增長8%,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將年均增長6%,世界經濟將年均增長4%,發達國家將年均增長2%,亞洲的新興經濟體有望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由此得出結論()A.世界經濟重心已轉向發展中國家B.多邊貿易體制框架已經構建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D.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加強24.在歷史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的區別問題?!皻v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結論。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在1932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胡佛在四面楚歌聲中下臺B.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對資本主義產生深遠影響C.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D.為實現工業化,中國人民以飽滿熱情投身于國家建設當中25.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力主張資本市場自由化。1996年,僅印尼、馬來西業、非律賓、韓國、泰國的國際私人資本凈流人就高達930化美元,而1997年已凈流出120億美元。一年間資本變化流量超過這些國家GDP總和的10%。這說明資木市場的自由化A.增加了全球經濟動蕩的潛在風險B.削弱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霸權C.維護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穩定D.推動了新興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26.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同為共和憲法,法國1875年憲法和美國1787年憲法條文規定的不同之處是A.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B.總統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C.內閣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 D.總統是國家元首,掌握行政權27.“又是庚申元旦節,過年過得直貫沖。見面齊聲道恭喜,脫帽都行一鞠躬……祝罷再把新年賀,兩手深深打一恭?!边@些習俗在中國最早可能出現于:A.唐宋時期B.明朝后期C.民國初年D.新中國時期28.12世紀,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進口稻米,而在當地專門種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場上高價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種植稻米以減少對進口稻米的依賴,盡管此舉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A.區域間長途販運較發達 B.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趨勢 D.糧食供給危機日益顯現29.有學者認為“用現代的說法,可以說列國的軍隊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銅武器與盔甲??墒乔貒谲浖细鼊僖换I”。這里的“軟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優越的地理位置C.繼承了西周傳統 D.首創了郡縣制度30.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報》專門刊登了一篇題為《粵女學生之怪裝》的文章,稱她們“穿著猩紅襪褲,腳高不掩脛,后拖尾辮,招搖過市”。對此,廣東教育司專門發出布告,下令整頓,稱“近來一種女子佻撻長襪猩紅,褲不掩脛,此在無知識者為之尚不足責,不謂人格尊貴之女學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當時A.教育近代化受制于封建倫理綱常B.大眾傳媒影響到政府對教育管理C.服飾文化呈現個性化的特點D.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人心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蘇聯的南部邊疆的安全和中亞五國的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美蘇全球爭奪的冷戰期間,阿富汗成為蘇聯大規模滲透的對象。1979年9月,阿明在與塔拉基的權力斗爭中勝出,對外則采取了疏遠蘇聯、接近美國的政策。在各種原因的促動下,蘇共高層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決策。1985年是阿富汗戰爭的轉折點,由于戈爾巴喬夫的上臺,莫斯科調整了對外政策。但阿富汗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礎上的爭權奪利的斗爭從未停止,之后毒品、恐怖主義等新問題又隨之而來??梢哉f,在阿富汗的長期戰亂中,大國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國內問題國際化、長期化、復雜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種干涉又演變為“回力棒”,不僅給予解體前的蘇聯最后一擊,而且使“9·11”后的美國長期陷入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中?!顣粤痢栋⒏缓箲馉帲禾K聯高層決策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場阿富汗戰爭的影響。32.漫畫中的歷史以下是美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別于1947年和1949年以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為對象創作的漫畫。(注:圖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繩子上寫著MarshallPlan;圖二人物手中和墻上掛著的繩圈上分別寫著法國、德國等國家名稱)問題(1)分別依據圖片信息,概括圖一、圖二的主題?(2)具體分析導致以上兩幅漫畫出現觀點迥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我們如何看待這兩幅漫畫的歷史價值?33.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國政制的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九卿"職責表格(注:"九卿"既是官銜,又是官署之稱)材料二(1)據材料,指出秦九卿與唐六部的相同與不同之處。(2)唐代六部機構中,"吏部""戶部"分列前兩位,說明其原因。(3)1901年,清政府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上。指出其反映的時代變化。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據材料“……當土地被佃農轉租時,直接生產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大租,又要向佃權所有者繳納小租”可知,體現了明清時期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即永佃制反映的是土地的經營權,而土地所有者收大租,佃權所有者收小租,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強化”及“賦稅征收種類”,而是強調“永佃制”的實行辦法,B、C與題意不符;據所學可知,土地兼并問題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D說法絕對化。2、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發展了科舉制,大大吸納了飽學之士,因此有“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之說,故D項正確;軍功授爵制是秦朝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察舉制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故ABC錯誤。3、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其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故選B。儒家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個思想文化體系,排除A;CD兩項發生于漢代及漢代之后,不屬于傳統文化奠基時期,排除。4、B【解析】

《人權宣言》主要體現了法國人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意愿,而且法國大革命時期普選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運用,故排除A項;根據“普選權已被應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選舉他們的行政的和創制法律的公務員”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馬克思主要是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普選制,故選B項;1875年巴黎公社已經失敗,1875年憲法不符合題意中“由各公社選舉他們的行政的和創制法律的公務員”的內容,故排除C項;題意主要體現了巴黎公社對普選權的應用,沒有體現其限薪制,故排除D項。5、C【解析】

民國以來,政府大力移風易俗,近代中國社會民眾的習俗變遷顯著,排除A;材料中“舊有纏足之妻,多成棄婦;纖小之足,每致離婚”說明存在對纏足習俗面臨挑戰,說明婦女纏足習俗的社會基礎正在動搖,排除B;由材料中對放足存在不同的態度,說明社會思想觀念呈現新舊沖突的局面,故選C;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發生在19世紀末,時間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發社會大變革,排除D。6、C【解析】

材料中只體現了廣州一地的貿易縮減,不能看出鴉片戰爭后中外貿易縮減,故A項錯誤。廣東人民抵制洋貨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B項錯誤。由題干中的時間“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由以前的廣州一口通商變為五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故C項正確?!赌暇l約》規定五口通商,廣州為商埠。清政府限制廣州對外貿易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驹斀狻空堅诖溯斎朐斀猓?、D【解析】

依據材料“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奇怪工程,它預定長度達164公里,……除了留下過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柏林墻的修建,柏林墻是美蘇冷戰對峙的產物,表明了世界局勢緊張加劇。D正確;引起朝鮮半島沖突加劇的是朝鮮戰爭,A錯誤;1949年德國分裂,1961年柏林墻修筑,德國分裂早于柏林墻的修筑,B錯誤;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兩極對峙格局形成,C錯誤。故選D。8、C【解析】

“辛亥革命所喚起的中國社會的希望”是指民主共和的思想。民國初年,陳獨秀等人掀起了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C正確;清末新政是1905年,辛亥革命之前,排除A;二次革命是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排除B;五四運動主要是反對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排除D。故選C。9、D【解析】

唐代學者拋開漢儒的研究方法,強調經義,關注經義中的人性和修養等問題,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D項正確;唐代研究儒家經義,并未背離孔孟之道,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佛、道的傳播與教義,B項錯誤;人性與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說明其為唯物思想,C項錯誤。10、B【解析】

1787年憲法維護權貴利益,以維護富人利益為目的,黑人、奴隸、印第安人等沒有相應的民主權利,故B正確,C錯誤;A項“消除了”表述太絕對,錯誤;材料信息不能體現分權制衡的原則,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旨在有利于少數顯貴而設計的政體”,聯系所學1787年憲法的評價分析解答。11、D【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貿易戰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導致美國經濟嚴重受損,美國和盟友關系緊張,為此尼克松政府決定緩和對華管制,從而使中國外交趨勢逐步趨向緩和,故選D;A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美國對華主要是貿易管制,沒有超越意識形態,B錯誤;C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12、B【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國人口達到了兩億,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B正確;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技術,A錯誤;1700年后人口直線上升是因為高產農作物引進,可以養活更多人口,同時也與賦稅制度改革有關,但不是根源,C錯誤;220年以后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期國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錯誤。13、A【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改善蘇法關系”、“與中國建交”和“退出北約”等行為說明法國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干涉,努力開創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與材料信息無關,也并非是西歐經濟復興的直接影響;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軍備競賽對美法關系的影響;D選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極化態勢的出現。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4、D【解析】

秦國“對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復,故令徙之他處,而以赦免之罪人遷實新地”主要是為了瓦解這些新占領地區的宗法血緣關系,瓦解這些地區的反抗勢力,從而達到加強對地方統治的目的,而將“遷”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權社會的基本成型,只有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君主才可以通過律令體系直接支配每一個人,才可以通過包括刑罰在內的各種方式使他們成為遷移的對象,故選D項;這些遷移的地區都屬于秦國統治區域,與擴大王朝統治疆域無關,排除A;B項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國這些舉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緣體系,而不是“鞏固”,排除C。【點睛】本題考查秦漢“以遷入刑”的目的,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15、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二戰后的國際關系格局。20世紀70年代,由于經濟危機和越戰的影響,美國實力下降,又受到歐日崛起的影響,再加上中國的振興和第三世界的興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積極調整與中國的關系。但世界格局沒有發生根本不變化。所以應選B。考點:當今世界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格局?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16、C【解析】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爆發一年后對這場戰爭的認識還是存在誤區,說明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國的觀念,不能正確認知中英間的關系,觀念嚴重滯后于世界發展,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對國際關系的認知,不是對戰爭本身的認識,排除A;BD項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故選C。17、D【解析】

唐宋至明朝的茶馬貿易有利于中原地區和邊境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通過經濟交往密切了民族之間的往來,有利于中原王朝邊境的穩定,D正確;朝貢貿易是指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起來的一種寓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對外政策,A排除;經濟中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且當時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在北方,B排除;閉關鎖國政策主要針對的海外交流,C排除。故選D。18、D【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減少,而美國、德國等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推動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發展趨勢,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出現是在新航路開辟后,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初步形成,A項錯誤;俄國于1861年已經進行改革,廢除了俄國農奴制,B項錯誤;英國在這時期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雖然減少,但依然占主導地位,沒有喪失貿易優勢地位,C項錯誤。19、D【解析】

從提綱可以看出,人物在三次工業革命中的作用巨大,選項D正確;材料未反映出地域的差距,排除A;選項B顛倒了提綱因果,排除;材料未反映科技理論的作用,而且瓦特的成就也并未體現出科技理論的作用,排除C。20、C【解析】試題分析:A項是蘇格拉底的觀點;B項是18世紀末期俄國著名文學家拉吉舍夫是在他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提出的;C項是體現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D項孟德斯鳩的觀點。故選C??键c: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盧梭的思想21、A【解析】

根據材料“既可以供應機床,又可以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把生產資料當成商品”結合所學,寧江機床廠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銷售,體現了對傳統經濟體制的突破,A項正確;“統購統銷”的政策得以改變只是材料表明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改革開放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受到了沖擊,沒有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實驗,尤其無法得出“開始實驗”的結論,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無法得出單一公有制的結構發生改變的結論,D項錯誤。22、D【解析】

依據材料“1990—1994年”“國內沖突:15場,占83%”并結合美蘇兩極格局演變的相關知識可知,國際格局變動導致國內矛盾激化。故答案為D項,C項排除。A項,“緩和”說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軍事大國不再是武裝沖突的主角的表述材料不能體現,排除。23、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亞洲的新興經濟體有望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說明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亞洲經濟將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無疑將增加亞洲各國的經濟實力,從而推動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加強,所以D項表述最符合題意,A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BC兩項目前已經實現與將來時間特征不符。故選D項。考點: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加強·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加強24、B【解析】

歷史結論是歷史觀點的一種體現,由歷史解釋得出歷史結論。B項是對羅斯福新政開創的模式的影響作出的結論,故B正確;A和C都屬于歷史的現象,排除;D屬于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不屬于歷史結論,排除D。故選B。25、A【解析】

東南亞等國私人資本的劇烈變動明顯增加了國家的金融風險,說明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會增加全球經濟動蕩的風險,故選A;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有利于加強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霸權,不利于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穩定,不能推動新興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排除BCD。故選A。26、C【解析】

依據所學,法國1875年憲法規定內閣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而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內閣直接對總統負責。C符合題意;ABD三項是兩個憲法的共同之處,排除。故選C。27、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再認再現能力,比較簡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政府頒布法令增添了國慶、元旦等節日。所以答案選C??键c: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近代中國社會習俗和風氣的演變28、B【解析】

稻米是糧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經濟作物,而茘枝等經濟作物的價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選擇種植經濟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種植糧食也收效甚微,這說明農業的種植受市場的影響,也就是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故選B;材料沒有體現區域間長途販運發達,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經濟重心南移,C錯誤;南方雖然糧食作物種植少了,但是靠進口稻米,不能說糧食供給危機,排除D。【點睛】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的特點。側重點考查的是福建地區選擇種植茘枝、柑桔而進口稻米的原因。29、A【解析】

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故A正確。秦國地處西部,地理位置偏僻,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秦國繼承西周傳統,C錯誤??たh制起源于春秋時期,不是秦國首創,D錯誤。30、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大公報》報道粵女學生的著裝問題,從而引發“廣東教育司專門發出布告,下令整頓”,這體現出大眾傳媒影響到政府對教育管理,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新舊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沒有體現出教育的近代化與封建倫理之間的關系,故A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出服飾文化的特點,故C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舊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沒有體現出民主共和思想,故D項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殊的地理位置;美蘇冷戰的需要;阿富汗國內政權的變動。(2)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國際關系復雜化。【解析】

(1)原因:依據材料中“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蘇聯的南部邊疆的安全和中亞五國的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美蘇全球爭奪的冷戰期間,阿富汗成為蘇聯大規模滲透的對象?!?、“1979年9月,阿明在與塔拉基的權力斗爭中勝出,對外則采取了疏遠蘇聯、接近美國的政策?!钡刃畔⒖蓮奶厥獾牡乩砦恢?、美蘇冷戰的需要、阿富汗國內政權的變動等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