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一五”計劃期間,社會對農產品需求量增長很快,農產品的價格卻沒有多大增長,農民收入增加也相對比較緩慢,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土改使農業產量提高 B.蘇聯援助中國工業化C.農村經濟政策的調整 D.美國孤立中國的失敗2.“中國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設性的。……他們無法逾越時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作回顧和前瞻,因而無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獨立”。以下運動最符合題意的是()A.維新變法運動 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3.某中學進行《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模擬法庭》的課外活動。其中,場景正確的是A.場景一:原告,一羅馬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國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討欠款B.場景二:原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被告,羅馬公民。案由:人身傷害C.場景三:原告,一羅馬平民;被告,羅馬貴族。案由:貴族不允許他的女兒嫁給平民D.場景四:原告,一移居羅馬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案由:商業糾紛4.法國《人權宣言》稱:“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下列與此類似的先秦思想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兼愛、非攻、尚賢”C.“不尚賢,使民不爭”D.“法不阿貴,繩不撓曲”5.有史學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對中國似乎只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他意在強調這場戰爭A.使中國蒙受屈辱 B.成為中國歷史轉折點C.激發了救亡意識 D.引發瓜分中國的狂潮6.中國歷史上有監察區轉為行政區的現象,如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這其實從本質上反映了A.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力度越來越弱B.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C.經濟發展導致地方行政區域調整D.疆域變化影響地方行政區域設置7.1844年,美國特使顧盛抵達澳門。當清廷得知其有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時,給欽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這一行動。為此,耆英不惜與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這反映出清政府A.對外奉行投降政策B.繼續推行閉關政策C.竭力維護天朝體面D.有效抵抗外來侵略8.1923年,季諾維也夫在俄共十二大政治報告中說:我們的觀點是,托拉斯是完全處于國家的控制之下的國家機構。”1927年,蘇聯在一份法令中取消了贏利作為托拉斯經濟核算活動主要目標的概念。這反映出蘇聯A.加大了扶植壟斷組織的力度 B.發展了新經濟政策的理念C.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D.已經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寫到:“1999年12月,中國發放第一張社會保障卡。全國逐步推行社會保障卡制度,人民群眾從此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社會保障服務。截止到2018年底,社會保障持卡人數達到12.27億人。”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條件有①綜合國力提升②信息技術推廣③法制建設進步④城鄉差別消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以下是不同時期《大公報》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評論。《大公報》態度的變化反映了當時A.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人民呼喚和平民主建國C.社會性質發生重大轉變 D.國共力量對比開始逆轉11.“往者,憂世之士亦鼓吹工業主義,以挽救時艱,而無效也。”民國建立后,他們認為“產業革命,今也其時矣”。民族資產階級認為其“無效”的原因是A.中國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B.封建專制制度的阻礙C.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 D.中國民族工業的軟弱12.1958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大規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論,由此,一個聲勢浩大的“采風運動”在全國迅速掀起來。下列民歌不屬于這一時期的是A.玉米稻子密又濃,鋪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B.揮舞鋼釬當紅筆,豪情更比鋼水急,滿天鋼花滿天詩,獻給領袖毛主席C.吃飯不要錢,想了幾千年,如今實現了,快活似神仙D.(鳳陽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梁啟超的政治思想材料一:“世界之政體有三種:一曰君主專制政體,二曰君主立憲政體,三曰民主立憲政體。君主立憲者,政體之最良也……立憲政體,亦名為有限權之政體;專制政體,亦名為無限權之政體。有限權云者,君有君之權,權有限。”

——梁啟超《立憲法議》1901年6月材料二:“凡專制者,以所專制之主體的利益為標準,謂之野蠻專制;以所專制之客體利益為標準,謂之開明專制……法王路易十四曰:‘朕即國家也。’此語也,有代表野蠻專制之精神者也;普王腓力特列曰:‘國王者,國家公仆之首長也。’此語也,則代表開明專制之精神者也。”“今日之中國,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開明專制)實立憲之過渡也,立憲之預備也。……此時代不必太長,且不能太長,所過之后即進于立憲,此國家進步之大順序也。”——梁啟超《開明專制論》1906年材料三:夫謂共和不能行于中國,則完全之君主立憲,其與共和相去一間耳。……夫今日我國以時勢所播蕩,共和之局,則既定矣,雖有俊杰,又安能于共和制之外而別得活國之途?夫為政在人,無論何種政體,皆以國民意力構造之而已。我國果適于共和與否,此非天之所能限我,而惟在我之自求。——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1912年5月問題:(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與材料三所處的時代背景。(2)概括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三種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3)你如何看待梁啟超政治思想的變化?14.(20分)1927年2月,盧作孚到北碚出任峽防團務局局長,該局管轄江(北)巴(縣)壁(山)合(川)四縣團務,局址設在北碚,也稱北碚峽防局。后來,他即以北碚作為基地,利用峽防局和由其擔任總經理的民生實業公司,在嘉陵江三峽地區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究和社會實踐。由于當地是抗戰大后方,在其他地區鄉村建設運動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而陷入停頓之時,盧作孚推行的鄉建運動卻仍然能夠得以繼續進行。另外,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盧作孚從事鄉村建設的突出特點,是力圖建構一個別具特色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交通建設為先行,以鄉村城市化為帶動,以文化教育為重點的‘鄉村現代化’建設模式”。他為之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摘編自朱英《中國近代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盧作孚發起的鄉建運動順利開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盧作孚的歷史功績。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一五”計劃期間,為緩解工業化對農產品需求的壓力,對農產品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C正確;土與“已五”計劃時間不符,排除;B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美國貴中國的政策產生作用,D錯誤。2、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國革命由于時代的局限而無法完成民族獨立的任務,比較這四項義和團運動更反映了這一特點。A.維新變法運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其失敗并不是因為站的高度不夠,而是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導致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造成的;義和團是反帝愛國但是也對外國的先進的文明一概的排斥,這樣對近代文明起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用,故選B。考點: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義和團運動【名師點睛】要注意分析其口號,扶清滅洋——“滅洋”體現義和團的愛國性與盲目排外性、“扶清”體現策略性與對封建主義喪失警惕性。同時還要注意意義,意義:①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②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圖謀;③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運動。3、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的法律是公民法,其適用范圍是羅馬城邦的公民,外邦人不在這個范圍之列,故C項符合題意;ABD中的外邦人不在公民法范圍之內,故排除ABD項。4、A【解析】“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就是不把自己的厲害關系強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這一思想,A正確;B是墨家大愛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點睛:本題解答關鍵是“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5、C【解析】

根據“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可知,學者強調這場戰爭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激發了國人的救亡意識,故選C;根據“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可知,學者強調的是這場戰爭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激發了國人的救亡意識,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聯系所學甲午戰爭的影響分析解答。6、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本來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后來固定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區,說明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故選B;材料不能表明中央對地方監察力度削弱,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和疆域變化,CD錯誤。7、C【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拒絕美國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實質上體現了傳統華夷觀下的天朝上國姿態,故C項正確。A項,題干并未體現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排除。B項,題干信息與閉關鎖國政策無關,排除。D項,耆英簽訂不平等條約反映了清政府此舉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8、C【解析】

1923蘇俄正在執行新經濟政策,對托拉斯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方式,發展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正確;蘇聯只是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方式,并不是扶持壟斷組織發展,A錯誤;這些政策是當時新經濟政策下的做法,并沒有發展新經濟政策的理念,B錯誤;當時蘇聯還沒有形成計劃經濟體制,D錯誤。9、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利益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推廣和法制建設進步,故A項正確。10、A【解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公報》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由反對到贊揚,反映了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由國內階級矛盾轉變成為了中日民族矛盾,A項正確;人民呼喚和平民主建國在抗日戰爭勝利后,B項錯誤;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并未發生重大轉變,C項錯誤;國共力量對比開始逆轉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以后,D項錯誤。11、B【解析】

材料“民國建立后,他們認為‘產業革命,今也其時矣’”體現的是民族資產階級認為民國建立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因此可以推出來民國以前發展工業“無效”的原因主要是封建專制制度的阻礙,故選B;中國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A;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和民族工業的軟弱都不是民族工業發展“無效”的主要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排除CD。故選B。12、D【解析】

1958年的采風運動與當時大躍進的社會氛圍有關,選項D反映了鳳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事情,符合題意;選項A、B、C是大躍進時期社會氛圍的反映,不符合題意,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水平1:能準確回答問題。·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水平2:僅羅列相關史實(按題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2)水平1:能運用核心知識進行回答,歸納完整。君主專制:國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王權至高無上,擁有絕對權威。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王在法下,權在議會,議會至上。民主共和制:國家權力至少形式上屬于多數人;國家元首的產生實行選舉制;最高國家領導職務實行限任制。水平2:歸納概括不確切,不完整(按題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本大題采用分項評分方法。評分觀察的要素是:觀點、史實、論述、組織。評分項一:觀點水平1:能夠把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嬗變投放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等時代主題下進行看待和詮釋。(3)梁啟超在西學東漸的時代大潮刺激下,在不同的歷史情勢下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體制,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梁啟超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執著和探索,昭示著近代中國在邁上現代化轉型的滾滾洪流已是勢不可擋;但同時,這種探求的反復和多變也折射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充滿著艱辛和曲折。水平2:能依據材料就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變化提出觀點。·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先后從君主立憲制到“開明專制”再到民主共和制,依次發生了多次轉變。梁啟超每一次的思想變化都是與當時的歷史事件相契合。水平3:脫離材料,或羅列材料,復述教科書的觀點。·指出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主張君主立憲制。水平4:無觀點,或觀點與文本無關。評分項二:史實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將其與梁啟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情勢等史實建立聯系。水平2:能從材料提取直接與間接的信息。水平3:能從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水平4:沒有使用材料信息。評分項三:論述水平1:能夠進行深刻的論述。水平2: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能做到一致,邏輯完整。水平3:史實、觀點與論證三者不一致,邏輯混亂、跳躍。水平4:回避問題評分項四:組織水平1:敘述成結構水平2:敘述連貫通順水平3:僅能羅列史實注:有觀點而無史實者,不給分。【解析】

本題考查梁啟超對民主政治的追求,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聯系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材料一、二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如“1901年6月”“1906年”,以及“今日之中國,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等信息,分析得出是清末新政。材料三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根據時間信息“1912年5月”和“夫今日我國以時勢所播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