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淮北地區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世紀中期美國總統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將極權主義政權強加給自由國家人民,都破壞了國際和平的基礎,從而也破壞了美國的安全”“我認為我們必須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命運”。這段講話體現了美國A.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B.控制西歐的經濟策略C.“制約與平衡”的外交理念 D.維護國際和平與正義的決心2.北魏馮太后說:“立三長,則課(稅)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某種社會現象。從材料中可以判斷,此社會現象是A.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B.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C.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役D.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3.圖是一枚名為“同盟勝利”的紀念章,中間鐫刻著中美英蘇四國國旗。結合所學知識,對其所含信息解讀錯誤的是:A.“同盟”指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1.3.3.”指的是131年3月3日C.“勝利”時代表中國的是南京國民政府D.中美英蘇四國為“勝利”做出重大貢獻4.《齊民要術》強調,種葵應“近州郡都邑有市之處,負郭良田三十畝”,種蕪菁要“近市良田一頃”,種胡荽要“近市負郭良田一畝”,種紅藍花也要“負郭良田一頃”。這一農學認識主要源于A.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B.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C.精耕細作農業的探索 D.農業商品化生產實踐5.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公伯禽被封到魯地,三年后向周公“報政”,周公問:“何遲也?”伯禽說:“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這表明分封制A.擴大了周政權的統治區域B.推動了周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C.在分封制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朝覲不勤的現象D.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6.《詩經》中有記載:“載芟除草”載柞(砍樹),其耕澤澤。干耦其耘,徂隰哇地)徂畛(坡田)。…為酒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禮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詩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簡單落后的耕作方式②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③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話色彩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7.宋人孟元老根據自身經歷撰寫的《東京夢華錄》,記述了汴京城市面貌、歲時物產、風土習俗等。后人在研究宋史時,除官修史書外,還重視對此類書籍的利用。這說明A.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原本面目B.區分官修史書與私人著述是研究歷史的前提C.親歷者見聞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歷史真相D.官修史書可以彌補私人著述視角單一的缺陷8.公元前5—4世紀,希臘智者們活躍于希臘的各個城邦,在城邦中發表演講,教授各種知識,向雅典以及其它希臘城邦的自由民提供了一種開放式的教育。這說明智者運動A.推動民主政治走向繁榮 B.有利于否定權威C.促進思想解放潮流形成 D.宣傳了人文精神9.一位歷史學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論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一方面是爭回我國在山東的主權;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請問此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C.盧溝橋事變 D.文化大革命10.西周青銅器“衛盉”銘文記載了裘衛家族第三代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這種規格違背了A.禪讓制 B.內外服制 C.禮制 D.內外朝制11.司馬遷筆下的漢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長生的昏君;撰《漢書》的班固卻對漢武帝贊賞有加,認為他“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司馬光則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材料最能說明A.歷史是一種解釋B.歷史可以隨意解釋C.歷史很難有真相D.時代影響歷史解釋12.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與前途》中說:“立刻和蘇聯訂立軍事政治同盟,緊密地聯合這個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夠幫助中國抗日的國家。爭取英、美、法同情我們抗日,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條件下爭取他們的援助。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敵人的。”這表明他A.科學預見到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B.闡述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C.主張由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認為外來援助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13.明初,設六科給事中。“明代雖罷門下省長官,而獨存六科給事中,以掌封駁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謂之參科,六部之官無敢抗科參而自行者。”由此可知,六科給事中的設置A.有利于減少行政決策中的失誤 B.引發了中樞決策的異變C.加強了對全國所有官員的監察 D.使得君主權力受到抑制14.“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毛澤東的這段話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B.《井岡山的斗爭》C.《論人民民主專政》D.《新民主主義論》15.二月革命時期成立的蘇維埃是“工兵代表蘇維埃”,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十月革命后,俄國各地成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農民代表蘇維埃;1934年改稱為勞動者代表蘇維埃。蘇維埃名稱的演變體現了A.十月革命的勝利 B.社會性質的變化C.國家版圖的擴大 D.民主主體的發展16.下表是1942年9月延安“九--運動大會”概況。據此可知,陜甘寧邊區A.業余生活豐富多彩. B.移風易俗成效顯著C.重視軍事體能訓練 D.形成群眾體育體制17.青銅器在中國的使用,約相當于從夏朝至春秋戰國之交(公元前5世紀),經歷了1500年,習慣稱這時段為中國文明的青銅時代。下列有關中國青銅時代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新石器時代中國已出現小件早期銅器 B.商代青銅器生產規模已相當大C.青銅上金文后成為五大主要字體之一 D.西周青銅器大多為禮制的18.2018年,美國認為敘利亞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平民死傷然而,化學武器事件并沒有確鑿證據,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繞過聯合國出兵敘利亞。這表明當今A.“一超多強”格局進一步強化 B.國際恐怖主義日益泛濫C.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 D.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19.如圖是1948年以來世界貿易組織(其前身為關貿總協定)成員國數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60年代經濟全球化加速導致成員國數量迅速增加B.世貿組織發展使世界各國之間貿易爭端日益減少C.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解體推動了世貿組織的發展D.世貿組織主導權已由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20.南宋時,臨安人謝國明往來中日等國經商,后定居博多(今日本福岡市),并成為當地航運界首領。最便于他商旅活動的港口是A.廣州 B.泉州 C.明州 D.月港21.某同學將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平等條約內容歸納為圖中所示的三個特點,該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2.清末有輿論說:“中興名臣曾國藩僅賞侯爵,李鴻章不過伯爵,其余百戰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斯誠稀世之創舉。”此“創舉”最可能出現在A.康乾盛世 B.洋務運動 C.清末新政 D.戊戌變法23.一考古隊從非洲出發,從西向東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地,其考察順序是①尼羅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黃河流域④兩河流域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24.錢乘旦在《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中寫道:“大貴族的所有利益已經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業者的利益卻幾乎全無代表……”這種狀況引發的最終結果是A.爆發“光榮革命”,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B.制定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C.導致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本家逐漸進入政權中心D.推動憲章運動,無產階級贏得被選舉權25.閱讀非洲奴隸貿易統計數據柱形圖(1501~1875年)。決定柱形圖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程度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C.世界工業化發展水平提高 D.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26.伏爾泰將《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視為每個人應遵守的座右銘。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在起草《人權宣言》時,還將它作為自由道德的標志寫入其中。這兩個事例可以說明()A.法國人對儒家思想非常崇拜B.知識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C.啟蒙思想源于中國古代文化D.先秦時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傳播27.從當時的形勢看,新的人民革命正在醞釀。而英國革命的任務僅僅是掃除發展資本主義的阻礙,一旦出現新的人民革命,雖然可以解決詹姆士二世統治的問題,但將會導致新的社會沖突和動蕩,危及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材料意在說明A.宮廷政變方式的明智性 B.“光榮革命”改變了國王權力來源C.“光榮革命”具有不徹底性 D.代議制民主體現了人民的利益28.下圖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露天劇場,依山修建,一層層看臺一般可以坐一萬多名觀眾,多的可以坐四萬多名觀眾,底層看臺前面鋪成的一大塊平面演員的表演或者演講地。雅典的露天劇場的建立()A.意在提升雅典所有人的公民意識 B.避免了雅典民主決策的失誤C.順應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 D.表明古希臘政治家善于演講29.晚清以來“青年”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清末時“革命青年”,“五四時期”是“新青年”,后來則是“進步青年”。其中,“新青年”關心個人的生活與解放,“進步青年”慢慢轉向關心整個社會的解放。導致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B.十月革命和一戰的影響C.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30.1929年4月,紅四軍第四軍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發布了134條標語,主要包括“針對國民黨以及帝國主義、共產黨和紅軍的性質及任務、目前時局、共產青年團和青年婦女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這些標語的發布A.有利于土地革命斗爭順利開展 B.壯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達到高潮 D.揭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序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萬歷以后,江南地主與北方地主的斗爭日趨表面化,且不斷激烈。其中京畿附近種植水田的問題,亦為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朝廷內部出身于江南地區的士人,為了減少“重賦”的壓力,減輕一部分漕運的負擔,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進行科學實驗,因而倡議在京東地區推廣種植水稻。徐明貞(江西貴溪人)……上書,重述虞集(元朝翰林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在北方推廣水田的議論。他認為“今自永平(河北盧龍),灤州以抵滄州、慶云之境地皆萑葦,土實膏腴,(虞)集議斷然可行。當全盛之時,河漕歲通,而思患預防,紛然獻議。獨于集議,尚廢焉未講。若仿其意,招撫南人,筑塘捍水,雖北起遼海,南濱青齊,皆可成田,有不煩轉漕于江南而自足者,其思患預防之深意,又不止于開河通漕而已,此瀕海之水利所宜修也……及京東瀕海水利,相度土宜率先修舉;或撫窮民而給其牛種,或任富室而緩其科稅;或選健卒而分建屯營;或招南人而許其占籍;諸凡招徠勸相,俱許便宜行事。俟行之稍有成績,次及山東、河南、陜西等處地方,將江南歲運酌量改折,助其費而究其功,東南之歲運漸減,西北之儲蓄常裕。不惟民力可紓,而國計永保于無絀矣。”——摘編自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末北方京畿地區推廣水田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末北方京畿地區推廣水田的影響。3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宋太祖趙匡胤本為后周殿前都點檢,960年,奉命御遼。到達陳橋驛時,發生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稱“陳橋兵變”。對“陳橋兵變”,宋初眾說紛紜,《太祖實錄》亦語焉不詳。宋太宗趙匡義命重修《太祖實錄》,說:“史官之職,固在善惡必書,無所隱諱”,“太祖之事周朝也,盡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寶(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時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擊,一日醉臥帳中,眾將士云集,強擁太祖為皇帝,此乃時勢所趨,并非人力所為。今人研究認為,趙匡胤制造遼(契丹)與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情報,宰相范質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趙匡胤率諸軍北上抵御。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弟趙匡義等受意發動兵變,將士們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天子。——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說明宋太宗對“陳橋兵變”的解釋與今人研究的結果有何不同。(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實錄》關于“陳橋兵變”記載的原因。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材料二:(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由是二十年件,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貞觀政要》材料三:是歲(貞觀4年)斷死刑二十九人,幾致刑措(民不犯法,刑無作用),東至于海,南至于嶺(嶺南),皆外戶不閉……《舊唐書·卷三太宗本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卷198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指出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聯系。(3)據材料二和材料三,歸納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根據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關史實,簡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張的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20世紀中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必須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命運”,體現了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A項正確;控制西歐的經濟策略是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不是“制約與平衡”的外交理念,C項錯誤;“維護國際和平與正義的決心”沒有正確揭示杜魯門主義的本質,D項錯誤。2、C【解析】

根據材料“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說明三長制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隱匿人口逃避賦役的社會現象,僥幸之人不能再僥幸了,苞蔭之戶不能再苞蔭了,C選項符合題意。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3、B【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同盟勝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戰爭勝利;其中“1.3.3”是指民國1年3月3日,日本正式簽署《日本投降書》,而不是131年3月3日,故B項錯誤,符合設問。由“同盟勝利”勝利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戰爭勝利,故A項正確,與設問不符,排除。代表中國出席簽署《日本投降書》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故C項正確,與設問不符,排除。為消滅法西斯主義,中美英蘇等國家組成反法西斯同盟,為“勝利”做出重大貢獻,故D項正確,與設問不符,排除。4、D【解析】

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處”、“近市”、“負郭”等信息可知,《齊民要術》認為農業的發展需要靠近市場,以增加收益。這一認識實際上體現出對農產品商品化發展的這一現實認可,D選項符合題意;中國古代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A選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未涉及農業技術水平提高,B選項排除;精耕細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材料未涉及,C選項排除。5、B【解析】

由材料“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可知,魯公將周的禮樂制度帶到了其封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習俗,這說明分封制可以推動周文化向周邊地區傳播,故選B;材料重在強調文化習俗的變化,而不是統治區域的擴大,排除A;魯公遲到是因為其改革的目標沒有及時實現,而不是故意不覲見,故無法得出朝覲不勤的結論,排除C;材料只表現了周天子和魯國之間的關系,由此單對關系便得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理由不夠充分,排除D。6、C【解析】

材料信息“千耦其耘”體現了簡單落后的耕作方式和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體現了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確;“楚辭”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話色彩,故④錯誤。所以本題答案為C項,ABD錯誤。7、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后人在研究宋史時,除官修史書外,還重視對“孟元老根據自身經歷撰寫的《東京夢華錄》”此類書籍的利用,這說明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原本面目,A正確;B與材料無關;歷史真相要通過多種方式去研究,C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私人著述可彌補官修史書的缺陷,D錯誤。8、B【解析】

依據材料中“……教授各種知識……開放式的教育”信息可知,這表明智者運動有利于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否定權威,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是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排除;材料并未體現思想解放潮流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宣傳,CD選項錯誤。9、B【解析】材料信息“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覺醒”說明該事件是五四運動,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明確反帝,故A項錯誤;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沒有涉及青島主權問題,故C項錯誤;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已經獨立,更不涉及青島主權了,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的關鍵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定。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爭回我國在青島的主權”,由此判定這是五四運動。10、C【解析】

“鼎”、“簋”的數量顯示的是所處的階層和地位,是西周禮制的體現,享用“五鼎八簋”違背的是禮制,故選C項;禪讓制是古代君主權力的傳承制度,內外服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內外朝制是西漢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制度,都與題意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11、A【解析】從材料“司馬遷筆下的漢武帝”“撰《漢書》的班固卻對漢武帝”“司馬光則說漢武帝”中可以看出,針對同一個人物有著不同認識和評價,這說明了歷史是一種解釋,故A項正確;B項錯誤,錯在“隨意”;C項錯誤,錯在“很難有”;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12、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毛澤東認為“戰勝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聯合蘇聯,爭取英、美、法等國家的支持,孤立敵人,闡明了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路徑,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3日毛澤東作此文并非是預見戰爭;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中國主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內容;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關鍵,而非外來援助。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3、A【解析】

由材料“掌封駁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給事中駁正到部”可知,六科給事中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核,這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故選A項;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事務,沒有行政決策權,故不存在引發中樞決策異變的說法,排除B項;六科給事中不負責對全國所有官員的監察,主要負責“封駁之任”,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明朝六科給事中的設置是皇帝廢相加強君權的產物,D項說法錯誤,排除。14、B【解析】“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和武裝工農”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井岡山的斗爭》屬于該時期著作,B正確;A屬于國民大革命時期;C屬于解放戰爭時期;D是抗日戰爭時期。15、D【解析】

由材料“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到“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農民代表蘇維埃”到“勞動者代表蘇維埃”,可見蘇維埃名稱的演變體現了民主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充,故D符合題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十月革命的勝利,故A不符合題意;十月革命到1934年,蘇俄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無法反映國家版圖的擴大,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6、C【解析】

陜甘寧邊區舉行運動大會,是要增強邊區人民與軍隊的身體素質,由此反映出邊區政府重視軍事體能訓練,故C正確;僅通過一次運動大會不能證明業余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形成群眾體育體制,排除AD項;材料與移風易俗無關,排除B項。17、C【解析】

依據中國的文化可知,中國的五大主要字體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因此金文不屬于五大主要字體,C符合題意;依據所學可知,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過一些銅片,表明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早期銅器,A不符合題意;商朝時期,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已有提高,生產規模相當大,B不符合題意;西周時期青銅器大都是禮制的象征,D不符合題意。故選C。18、D【解析】

美國繞過聯合國出兵敘利亞,反映了美國推行強權政治,威脅世界和平,故選D;材料沒有涉及“一超多強”的信息,排除A;BC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繞過聯合國出兵敘利亞”,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19、C【解析】

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成員國顯著增加,體現出兩極格局的解體推動了世貿組織的發展,C項正確;1960年代受美蘇兩極格局的制約,兩大市場對峙,世貿組織第三世界成員國增多不是經濟全球化加速所導致的,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世貿組織成立減少了貿易爭端,B項錯誤;世貿組織成員國增多不能說明其主導權的變化,D項錯誤。20、C【解析】

南宋的明州,即今天的寧波,距離日本較近,便于中日商旅往來,C正確;廣州、泉州、月港(今福建漳州)距離日本較遠,于商旅不便,排除A、B、D。21、D【解析】

由材料中的“勒索巨額賠款”“取締反帝組織”“列強獲得在華駐兵權”等信息可知,該不平等條約是《辛丑條約》,故D正確;《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均沒有“列強獲得在華駐兵權”,故ABC錯誤。22、C【解析】

根據材料“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斯誠稀世之創舉”可知清政府鼓勵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在新政中主張發展實業、編練新軍等措施,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康乾盛世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A選項排除;洋務運動主張學習的西方的先進技術,B選項排除;戊戌變法雖然主張發展工商業,但是與材料中“今乃以子、男等爵獎創辦實業之工商”的措施不符合,D選項排除。23、A【解析】尼羅河流域位于非洲埃及;印度河流域位于亞洲印度;黃河流域位于東亞中國;兩河流域位于西亞;依據位置排序為①④②③,故A項正確。24、C【解析】

從材料中的工業和商業的利益卻幾乎全無代表,說明工業資產階級要進入國家政權,通過1832年議會改革,擴大了工業資本家的政治權力,這是工業革命的影響,C正確;從材料“大貴族的所有利益已經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業者的利益卻幾乎全無代表……”可以看出工業和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議會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說明已經進入君主立憲時代,“光榮革命”時間是1688年,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AB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從材料可以看出,工業和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不是說無產階級的利益要求,排除D。25、C【解析】

據材料圖示可知,1501~1875年非洲奴隸貿易從迅速上升到急劇下降,此期間經歷了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革命,西方殖民國家需要大量勞動力,說明工業化水平較低情況下依靠眾多勞動力,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工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會大幅度下降,因而出現圖示現象,故世界工業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非洲奴隸貿易的發展,故C項正確;殖民擴張程度雖與非洲奴隸貿易密切相關,但并非是決定性因素,故A項錯誤;非洲黑奴貿易主要強調勞動力的重要性,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勞動力更顯得重要,但圖示顯示19世紀中后期奴隸貿易卻減少,說明世界市場的形成不能決定非洲奴隸貿易的發展,故B項錯誤;早在17世紀自然科學理論已出現突破,與非洲奴隸貿易的興起與衰落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26、D【解析】

材料體現了孔子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中的體現,表明了中西方學者對自由道德原則的認可,故選D。但材料無法體現法國人對儒家思想的“崇拜”態度,A項錯誤,C項啟蒙思想是古希臘人文精神在近代的發展,C項錯誤,B項材料無體現。27、A【解析】

依據材料“一旦出現新的人民革命,雖然可以解決詹姆士二世統治的問題,但將會導致新的社會沖突和動蕩,危及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來看,材料表明了光榮革命對英國的保護,因此該方式是明智的。A正確;材料未體現國王權力來源的改變,B排除;材料主旨是表達光榮革命的積極之處,而不是不徹底性,C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光榮革命維護了資本主義的利益,D排除。故選A。28、C【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公元前5世紀雅典、看臺觀眾和演員的表演或者演講地”和所學知識可知,雅典露天劇場的這種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公民大會上公民的演講,和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密切相關,C正確;AB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古希臘政治家善于演講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產物,D排除。故選C。29、D【解析】

由材料結合史實可知“新青年”關心個人的生活與解放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結果,“進步青年”慢慢轉向關心整個社會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強調社會解放的結果,故選D項;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傳播,這僅與“新青年”關心個人的生活與解放有影響,排除A項;十月革命與一戰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而推動“進步青年”慢慢轉向關心整個社會的解放,但B項不是導致材料中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鴉片戰爭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導致材料中轉變的原因,排除C項。30、A【解析】

根據題意中的時間可知此時正處于土地革命時期,根據標語的內容可知這些標語的發布有利于土地革命斗爭的順利開展,故選A項;1929年中日矛盾尚未成為主要矛盾,壯大反抗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此時國民革命運動已經不存在,排除C項;揭開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序幕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義,排除D項。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措施:借鑒元朝的經驗;瀕海地區先行試驗;為窮人提供耕牛和種子,為富人減緩征收賦稅;選擇健壯士卒建立屯田;招募南方人給予附籍用地的便利;適度推廣。(2)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緩漕運和海運風險;緩解北方地區糧食困難;完善北方水利設施;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減輕百姓負擔,鞏固明朝統治【解析】

(1)措施:據材料“徐明貞(江西貴溪人)……上書,重述虞集(元朝翰林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在北方推廣水田的議論”可知,借鑒元朝的經驗;據材料“……及京東瀕海水利,相度土宜率先修舉”可知,瀕海地區先行試驗;據材料“或撫窮民而給其牛種,或任富室而緩其科稅”可知,為窮人提供耕牛和種子,為富人減緩征收賦稅;據材料“或選健卒而分建屯營;或招南人而許其占籍;諸凡招徠勸相,俱許便宜行事”可知,選擇健壯士卒建立屯田;招募南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