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湖北省荊州市成豐學校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二戰前的1100多年中,法國和德國一共打了200多場戰爭,平均5年就開戰一次。歷史給這兩個持續對抗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兩敗俱傷的慘痛教訓,也啟迪了它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始于A.《羅馬條約》 B.《歐洲煤鋼聯營條約》C.《歐洲聯盟條約》 D.歐元的啟用2.漢昭帝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文學對曰:“……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娃就本者寡,趨末者眾。”據此可知,“文學”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A.罷行鹽鐵官營B.實施重農抑商C.抑末利重仁義D.注重勤儉節約3.蘇格拉底認為,對于哲學家來說,比自然界更有價值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靈,因為“只有到人的心靈轉而省察自身時才會有真正的哲學。”據此可知,蘇格拉底A.認為自然研究沒有價值 B.強調對人的理性的尊崇C.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D.批判智者對人性的迷戀4.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商書,有相當多的內容是關于商賈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價值判斷的。如要求商人“處財治事,須寬弘大度……懷人以德”、要“存心合乎天理,正三綱,明五倫,拯困苦”“貿易之道,勤儉為先,謹言為本”等。材料說明了()A.經濟影響商人文化普及程度 B.商人的義利觀發生根本變化C.儒家思想影響商人倫理構建 D.商人重視教育助推文化發展5.在古代雅典人的意識中,自由這一術語越出了共同體這一主體范圍,將共同體中的個人也看作自由的主體。自由不僅指集體的自由,而且也指個人自由。這反映出古代雅典A.城邦政治以個人自由為前提 B.直接民主制度落到了實處C.城邦居民人人平等得以實現 D.公民個人與城邦緊密相連6.《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求同存異”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7.漢文帝時賈誼提出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的策略。據此,漢文帝分齊國為七,分淮南為三,漢景帝分梁國為五。到漢武帝時,通過“推恩令”,王子封侯者達一百多人。據此可知A.漢文帝是分封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漢武帝時期郡國并行的局面得以結束C.漢代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過程 D.漢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8.英國議會于1721年通過法案.“禁止使用或者穿戴印或者染的平紋織布(棉料),不管是在英國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的",以平息毛紡織制造商的憤怒,但棉毛麻混紡被認為屬于呢絨業的分支而并未禁止。這一禁令A.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 B.使毛紡織業得以飛速發展C.遏制了商業資本的興起 D.受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9.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證)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證)之矣。”這一材料的史學價值A.印證禮的產生最遲不晚于夏朝B.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孔子對史學很有研究C.佐證孔子時代已經關注文獻對史證的價值D.證明孔子時代已經產生孤證不立的史證意識10.下列這四幅畫反映的主題是A.人文主義B.新航路開辟C.人和世界被發現D.基督教統治世界11.唐初中書省依據君主意見出令,門下省審查而封駁之,但門下官員大多阿旨順情。君主不滿門下官員的作為,遂將門下封駁權分散于中書與尚書二省,最終廢止。這反映出A.三省分權提高了行政的科學性 B.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取消C.專制體制制約了封駁權的行使 D.君主高度信任中書尚書省12.如圖為1961—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關于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投票情況。總體來看,此種變化反映出A.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B.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C.第三世界主導了聯合國 D.中美之間的關系實現正常化13.下表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指向,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是A.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否定B.實現文化覺醒和思想啟蒙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14.兩宋時期,宗法家族制度以建宗祠、置族出、修宗譜、定族規、立族長的形式得以全面復興。明清時期,家法族規和鄉規民約得到宮方的認可和批準,成為傳統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一變化體現了A.生產方式的變革 B.宗法倫理的淡化C.社會發展的需求 D.君主專制的強化15.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據此推測,為引力波假設提供基礎理論的應該是A.相對論 B.生物進化論 C.量子論 D.萬有引力定律16.新中國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掃盲運動的高潮。從1949年到1960年約有1.5億人參加了掃盲和各級業余學校的學習。這些掃盲運動A.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B.強化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C.促進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調整的基礎17.“五四時代是個分水嶺,從此軍閥要過時,國會的花要謝,從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幕府以來的士,從袁世凱訓練下來的新兵,都要讓給新的知識分子與北伐革命軍了。”這一觀點認為五四運動A.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B.促使社會主導力量發生了變化C.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D.沖擊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秩序18.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學術研討的主題,并進入大學的課堂。一些著名學者稱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學”、“要探索人類發展前景就勢必要求教于馬克思主義”。據此可知A.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領域的主題 B.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面臨新的高潮C.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受到較多關注 D.蘇聯模式得到知識界的普遍認可19.中國歷史上有監察區轉為行政區的現象,如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這其實從本質上反映了A.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力度越來越弱B.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C.經濟發展導致地方行政區域調整D.疆域變化影響地方行政區域設置20.曾擔任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的鄭觀應:認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據此可知,鄭觀應A.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先驅 B.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思想已經突破“器物"限制 D.對器物變革的失敗作出反思21.戰國時期某思想家指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思想領域A.推崇重賢愛民 B.政策開明開放 C.霸權氛圍熾烈 D.呈現借鑒特征22.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確立了加強海防與建立海軍的方針,任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這一舉措表明A.中國海防空虛局面根本上扭轉B.清政府的海防意識顯著提升C.中國軍制現代化改革開始起步D.國防戰略調整到以海洋為主23.下表是1958至1968年,蘇聯與美國出現以探月活動為標志的“太空競賽”信息統計表。比較分析可知美蘇蘇聯美國探測器發射數量3129成功率29%45%運載器造成的失敗63%77%從計劃開始到首次登月的時間1年4年首次登月前嘗試的次數10次無(首次嘗試即獲成功)A.國家實力勢均力敵B.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C.避免直接軍事對抗D.兩極格局日益鞏固24.根據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鎮管理的主要特點是市鎮類型管理模式代表一般市鎮沿用傳統模式,州縣衙署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市鎮設巡檢司加強治安管理蘇州府汾湖鎮一些富裕市鎮設課稅司掌收商稅松江府唐行鎮規模較大市鎮委派縣丞等官員駐鎮掌管治安、稅收等吳江縣盛澤鎮鈔關、港口市鎮設榷使署、海防署等進行管理常熟縣福山鎮A.以治安和賦稅征收為重點B.注重發揮地方的自主性C.蘊含了近代經濟管理方式D.保障小農生產的穩定性25.1921年10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載文指出,邀請中國參加華盛頓會議雖是“明智之舉”,但“如果認為他們能解決問題,就大錯特錯了”,中國“還沒有成長到足以獲取尊重和顯示力量的地步”。這反映出美國的主流媒體A.對列強的外交規則有清醒認識B.低估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C.能夠正視中國問題出現的原因D.為美國逃避國際責任的行為作積極辯護26.1979年,國家對農副產品收購牌價提高了21.19%,全國征購糧食基數減少到700億斤,減少了55億斤,并且規定水稻地區口糧不足400斤、雜糧地區口糧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購。這反映了當時政府A.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B.大力推行包產到戶C.給予農民政策優惠 D.積極應對農業困境27.唐太宗在詔令中明確規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莊子》等書列為科舉考試的項目;甚至唐朝好幾個皇帝把道士請到皇宮里煉丹。這些舉措A.沖擊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B.使道教成為唐正統思想C.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 D.使儒學被統治者所摒棄28.14世紀中期,一場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歐洲肆虐,短短的數年間,奪走了2500萬條人命,約等于歐洲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們發現篤信基督并沒有使他們擺脫厄運。相反,在親眼目睹自己的妻兒,兄弟、姐妹、朋友接連去世的不幸事實之后,他們似乎突然頓悟:天下根本沒有什么神靈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這說明()A.歷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B.歷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預呈現一定的無序性C.偶然因素對歷史起到了加速或者減緩的作用D.偶然因素決定了歷史發展的進程29.某中學進行《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模擬法庭》的課外活動。其中,場景正確的是A.場景一:原告,一羅馬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國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討欠款B.場景二:原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被告,羅馬公民。案由:人身傷害C.場景三:原告,一羅馬平民;被告,羅馬貴族。案由:貴族不允許他的女兒嫁給平民D.場景四:原告,一移居羅馬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區的自由民。案由:商業糾紛30.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兩漢時期農業就達到精耕細作水平,在此起關鍵作用的是農業工具的發明和改進。這些“發明和改進”包括①出現曲柄鋤和耬車②發明了鐵鏟和鐵鋤③從耦犁到一牛挽犁④從直轅犁到曲轅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朱載堉(1532——1611)明太祖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1591年,鄭王朱厚烷去世,作為長子的朱載堉本該繼承王位,他卻七疏讓國,辭爵歸里,潛心著書。19年里,朱載堉拜結賢哲,出入俗理,專心攻讀音律、歷算,并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域。朱載堉“潛思有年,用力既久,豁然不用三分損益之法”。他“創立新法,置一尺為實,以密律除之,凡十二遍”,通過大量數學計算和聲學實驗發現十二平均律。1636年,法國數學家默森對十二平均律也作出了和朱載堉完全相同的數學表示。在歷法方面,他編制了《黃鐘歷》和《圣壽萬年歷》,對《授時歷》進行了一系列修正,深入研究了回歸年長度及其古今變化。在數學方面,他以珠算為工具開方運算圓周率,找到了九進制和十進制的小數換算法和計算等比數列的方法。在音樂實踐上,他通過作曲、改編、演奏和教學、教唱活動,探索恢復旋宮古法,用精確的記譜采錄民間樂曲,用民歌形式寫作曲詞。朱載堉注重科學,躬親實踐,不鄙薄“賤工之學”,敢于破除歷來天文律歷中所附會的神話、迷信,對歷代圣賢大儒的錯誤提出質疑和批判,體現了明后期嶄新的時代精神。——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朱載堉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朱載堉具備哪些優秀品質。32.救國的探索材料一:1895年,京師城門題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材料二:“吾人之目的,將以改造政府,而不欲動搖國家之基礎。……革命黨則因現政府之腐敗,并欲變更組織。”“皇帝至圣至仁,雖大彼得、華盛頓不能望其項背;振興中國非光緒帝不可。”——梁啟超《新民叢報》材料三:“我等今日與前代殊,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經緯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今日為國民精神。”——《同盟會宣言》回答:(1)材料一中的對聯諷刺的是什么事件?與材料二之間有何聯系?(2)比較分析材料中探索近代救國道路的兩個派別的不同觀點。33.材料1963年,在第18屆聯和國大會討論召開貿易和發展會議問題時,75個發展中國家共同提出了《聯合宣言》,在它們的推動下.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了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其間,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于6月15日發表了旨在反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的《77國聯合宣言》,“七十七國集團”由此而得名。隨著發展中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日漸強大,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2年,已有134個成員國,但考慮到“七十七國集團”的歷史意義,該集團仍沿用原來的名稱。——曹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特征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七十七國集團”成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七十七國集團”成立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法德是歷史的宿敵,西歐國家要想走向一體化,關鍵是法德的和解,1958年,法國和德國等六個國家建立《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實現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夙愿,故B項正確;A是1958年簽訂原子能和經濟共同體總稱;C是1991年簽署;D是1999年啟用。2、A【解析】
根據材料“文學認為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可知文學認為的解決措施是罷行鹽鐵官營,故答案為A選項。重農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未體現,B選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重利而非重仁義,C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勤儉節約,D選項排除。3、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蘇格拉底強調哲學應該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價值,要“省察自身”,這實質上就是認識到理性的作用,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對自然研究價值的否定,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對智者運動的批判,排除D項。故選B。4、C【解析】
材料“處則治事,須寬弘大度……”、“存心合乎天理,正三綱,明五倫,拯困苦”、“貿易之道,勤儉為先,謹言為本”反映出明清時期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們,在獲取之道上,遵循傳統“義利觀”的原則,通過“拯困苦”等行義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關懷,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影響明清時期商人倫理的構建,故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商人受教育或文化普及的程度,故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義利觀”和理學思想對商人倫理觀的影響,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商人重視教育,而是自身對道德修養和價值觀的認識,排除D。5、D【解析】
根據材料“將共同體中的個人也看作自由的主體”“不僅指集體的自由,而且也指個人自由”可知,自由是城邦集體自由和個人自由的合稱,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個人與城邦緊密相連,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城邦自由和個人自由的結合,沒有強調城邦政治以個人自由為前提,A項錯誤;直接民主的落實應強調公民行使權力方面,材料沒有體現直接民主的落實,B項錯誤;城邦居民不是人人平等,廣大奴隸沒有平等權利,C項錯誤。6、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方針打消了對中國和共產主義持有敵對情緒的有些領導人的顧慮,這符合“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的信息,故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緬甸會談時提出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關系,故C項錯誤;“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這是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詳解】7、C【解析】
從漢文帝時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可看出,漢代為解決地方封國問題歷經了三代皇帝,說明漢代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工程,故選C;AB項與題意主旨不符,且沒有全面涵蓋題意,排除;漢代初期分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后來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故選C。8、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禁令并未禁止“棉毛麻混紡”,且禁止外國棉布的進口,擴大了本國市場,這就為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故答案為A項;B項表述與18世紀英國經濟發展史實不符,排除;當時商業資本已經興起,排除C項;這一禁令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排除D項。9、C【解析】
根據材料主旨可知,孔子認為夏商制度因為有文獻依據,可以證實,杞宋政治制度因為文獻不足而不能證實,可見孔子注重文獻對史證的價值,選項C正確;禮在材料中指代的是政治制度,選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探究孔子對史學的研究,選項B排除;材料強調文獻的重要性,并不能證明其是否認為孤證不立,選項D排除。10、C【解析】
前兩副圖是文藝復興時的作品,反映了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中世紀以來的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們的思想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用,倡導人文主義精神,故文藝復興運動被稱為發現了人的運動;后兩副圖是新航路的開辟帶來的變化。新航路的開辟,拓展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與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故新航路的開辟稱為世界被發現,故選C;A不符合后兩幅圖片,排除;前兩幅圖片不符合B,排除;材料無法反映基督教統治世界,排除D。11、C【解析】
“門下官員大多阿旨順情”導致封駁權被分散,“最終廢止”,反映出專制體制制約了封駁權的行使,C項正確;三省分權提高了行政的科學性與材料內容不符,A項錯誤;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取消是在明代,而非唐朝,B項錯誤;“君主高度信任中書尚書省”的說法錯誤,D項錯誤。12、B【解析】
依據材料時間“1961-1971年”并結合中國外交狀況可知,支持中國的國家數量逐漸上升,表明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B正確;支持中國的國家增多,不一定代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A排除;主導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時間在1972年,D排除。故選B。13、B【解析】
據材料“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指向……批判孔子……帝王專制、思想專制、倫理專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通過批判儒家思想當中的封建專制的內容,來達到文化啟蒙和覺醒的目的,故B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否定”,故A排除;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仍然是為了思想啟蒙,故C排除;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并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故D排除。14、C【解析】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程朱理學的興起,宗族關系開始復興,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自由平等思想不斷傳播,宗法族規成為法律組成部分,因此這一變化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C正確;兩宋時期生產方式并未發生變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倫理的加強,不是淡化,B排除;材料變化與君主專制無關,D排除。故選C。15、A【解析】
依據材料“引力波本身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出來的時候,時空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形變,而置身其中的物體也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并結合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可知,為引力波提供基礎理論的是相對論。A正確;生物進化論是對于物種起源的一種學說,B排除;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C排除;萬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了起來,與引力波的時空觀不符,D排除。故選A。16、B【解析】
新中國前期的四次掃盲運動有利于提高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掃盲運動并非一般意義的文化教育,而是著眼于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塑造,是希望由此塑造農民對新國家的政治認同,故選B項;義務教育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學科研人員的鉆研,掃盲運動不可能促進高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C項;奠定高校院系調整的基礎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經費的支撐,并非掃盲運動,排除D項。17、B【解析】
據材料“從袁世凱訓練下來的新兵,都要讓給新的知識分子與北伐革命軍了”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社會的主導力量開始發生改變,B正確;國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排除A;五四運動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的說法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C;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北洋軍閥統治下并未建立起民主秩序,排除D。18、C【解析】
根據材料“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學術研討的主題,并進入大學的課堂”“不可超越的哲學”等信息可知,馬克思主義成了一些書籍報刊研討的主題,并且還進入大學課堂,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受到較多關注,C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對思想領域中的主要思想進行對比,無法得出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領域主題的結論,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關注,沒有體現國際社會主義運動,B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受到較多的關注,沒有涉及蘇聯模式,D項錯誤。19、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本來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后來固定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區,說明中央集權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變遷,故選B;材料不能表明中央對地方監察力度削弱,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和疆域變化,CD錯誤。20、C【解析】
依據材料“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來看,鄭觀應認為中國要想強大,必須設置憲法,改變封建專制制度,表明其思想由學習西方的器物轉到學習西方的制度上。C正確;林則徐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錯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維護中國的封建制度,而鄭觀應要求改變封建制度,B錯誤;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材料信息不能反映,D錯誤。故選C。21、D【解析】
由材料“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待之以禮……待之以刑”可知,該思想家的思想兼具儒家和法家的特征,這表現了思想領域不同學派間相互借鑒融合彼此學說的特征,故選D;該思想家不僅僅表現了對儒家學說的推崇,也表現了對法家思想的推崇,A項說法片面,排除;材料陳述的是一個思想家的觀點,它不一定代表國家的態度,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C項與A項同理,說法片面,只能反映材料局部信息,排除。22、B【解析】中國近代海防空虛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故A項錯誤;清政府確立加強海防和建立海軍的方針說明海防意識的增強,故B項正確;近代海軍的創辦表明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體現出政府的意向,還沒有付諸實踐,故C項錯誤;此時國防戰略仍然以陸地為主,故D項錯誤。23、C【解析】表格只涉及太空競賽,并不涉及其他實力對比,故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主要是高新科技領域的問題,未體現出政府對經濟加強干預,故B項錯誤;當時日本經濟的發展、歐洲一體化的推進、中國的發展,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故D項不符合史實;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始終沒有發生直接的“熱戰”,蘇聯與美國出現以探月活動為標志的“太空競賽”是雙方避免直接軍事對抗的表現,故C項正確。24、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設巡檢司加強治安管理”“設課稅司掌收商稅”“駐鎮掌管治安、稅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稅為主,故A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明清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賦稅征收為重點,沒有體現地方的自主性問題,故B選項錯誤;上述市鎮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稅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經濟管理方式,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央對江南市鎮的管理模式,沒有涉及小農生產,并且與穩定小農生產無關,故D選項與材料無關。25、B【解析】
據所學可知,華盛頓會議討論中國問題的時候,中國代表團向會議提出了收回山東權益的要求,最終中國收回了“日本在一戰期間占領的山東”。因此材料中美國的主流媒體“低估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26、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國家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牌價,同時降低了征購糧食基數,又對口糧和雜糧不足地區進行了免購的規定,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反映了當時政府對農民政策的優惠,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產業結構調整,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土地的問題,B項錯誤;材料是對農民優惠,不是應對農業困境,D項錯誤。故選C。27、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統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沖擊,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唐朝時期正統思想仍是儒學;C選項錯誤,唐朝實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些措施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D選項錯誤,唐朝統治者并未摒棄儒學。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8、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4世紀中期的瘟疫促使人們開始懷疑神的存在,客觀上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由此可以的付,偶然因素能對歷史起到加速或者減緩的作用,C正確;ABD說法均不正確,且與材料主旨不符。29、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四世紀古羅馬的法律是公民法,其適用范圍是羅馬城邦的公民,外邦人不在這個范圍之列,故C項符合題意;ABD中的外邦人不在公民法范圍之內,故排除ABD項。30、B【解析】發明了鐵鏟和鐵鋤是春秋時期出現,排除②;曲轅犁是隋唐時期出現,排除④,選擇B正確。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主要貢獻:創立十二平均律;對舊的歷法進行修正:找到九進制與十進制小數換算法等;將民間樂曲和民歌融入音樂實踐。(2)原因:注重科學,親身實踐的精神態度:敢于對歷代圣賢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對古代科學求真探索、不懈追求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航空貨物運輸合同范本
- 2025木材購銷類合同模板
- 2025租賃合同與買賣合同的關聯性分析
- 2025瓷磚買賣合同樣本
- 華潤電力測試題
- 網絡犯罪偵查與數字取證考核試卷
- 2025租賃合同印花稅新政策
- 2025攜手創業協議范本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商業綜合體廣告牌制作與安裝合同
- 2025試析網絡購物中的消費者合同關系研究
- 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關于開具死亡醫學證明流程中死者死亡信息核實補充制度
- 2025年主管護師中級考試題庫及答案參考
- 中職高教版(2023)語文職業模塊-第七單元語文綜合實踐-走進傳統節日-探尋文化根脈【課件】
- 【語文】《短文兩篇:陋室銘》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舞蹈療法在兒童精神疾病康復中的應用-洞察分析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18 棉花姑娘
- 工貿企業負責人安全培訓
- 《陪診從業人員能力培訓標準》
- 《氫氣輸送管道工程設計規范》
- 管網工程施工重難點分析及對應措施
- 2024ESC心房顫動管理指南解讀-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