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全國百強名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羅馬人認為,宇宙萬物服從于一個最高的理念——正義,這種正義是不以任何人為轉移的,人的任何行為都無法改變這種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羅馬人看來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顯正義 D.法是自然準則2.1882年,某官員因洋布、洋紗輸入額逐年增加,“奏請設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后來“堵塞漏卮”成為了晚清官場的一個熱詞,這反映了當時A.列強侵略促使民族主義興起B.政府推動下洋務運動開始興起C.中國被完全卷入到世界市場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3.中世紀的地理觀認為世界由一系列“海洋群島”所環繞,而當時人們所知的只有十余座。未知的島嶼和流傳的海島神話結合在一起對有冒險欲望的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如“失落之島、“金島”、“銀島”等一直刺激著歐洲航海人,連哥倫布在航海時也曾試圖尋找“失落之島”。據此可知A.《馬可波羅行記》刺激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探險B.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推動歐洲大航海時代到來C.歐洲獨特的文化氛圍影響了早期海上探險活動D.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歐洲人尋求新的海外市場4.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形成了德主刑輔、先禮后刑的法律觀念。東漢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現了刑、禮比較的爭論。曹操不單純強調刑為先或禮為先,主張“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這反映了,當時A.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了沖擊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C.禮法并施思想有所發展D.儒學哲學化傾向日趨明顯5.周代在王位和諸侯國國君繼承對象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嫡出,若沒有嫡出之子,再考慮庶出;在堅持“立嫡”原則的同時,還要堅持以年齡排序的原則,由長及幼,不能錯亂。這說明周代A.儒家“尊老敬長”的禮制成為政治準繩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與基礎C.官僚政治的鞏固須借助嫡長子繼承制D.注重維系政權繼承的穩定性6.觀察下表“美國政府財政收入中主要稅種所占的比例(%)表”,這一時期美國主要稅率的變化,有助于年份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192938%43%19%193322%25%53%193521%23%56%A.刺激社會消費,擴大國內市場B.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國家干預C.減輕貧民負擔,完善社會保障D.降低經營成本,復興工業生產7.在聯合國成立的問題上,各國有著相同的出發點。“相同的出發點”最主要的是()A.建立一個和平平等的世界 B.建立一個美蘇兩國操縱的世界C.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 D.成立聯合國,重建世界格局8.孔子不僅懂得當時現行的禮,他還注重禮的沿革和本源。“禮”最重大的是祭,推究祭的心理根據,是人類的孝悌之心,推廣孝悌之心就是“仁”。由此可推知,孔子主張A.統治者應發揚祖先崇拜以維護統治B.百姓應接受現實維護政治秩序C.把“仁”的精神注入“禮”的軀殼D.把諸子百家學說融進儒家思想9.宋人葉適記載“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為意,靡有礙隔。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這反映了當時宋朝①農產品日趨商品化②交通日益發達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④市鎮開始興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二戰后某國際協定旨在通過投資,“協助會員國境內的復興與建設,包括恢復受戰爭破壞的經濟,使生產設施恢復到和平時期的需要”,并“鼓勵欠發達國家生產設施與資源的開發”。該協定()A.有利于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B.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創造了條件C.最初致力于亞非的經濟恢復 D.規定各會員國的貨幣匯率一致11.《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主要體現在A.列強強迫清政府承擔巨額賠款B.列強勢力開始進入中國腹地C.列強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D.列強開始爭奪在華路礦權12.《甘薯疏》是一本介紹甘薯的益處和種法的書,對中國古代甘薯種植的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本書應該收錄在A.《汜勝之書》 B.《齊民要術》 C.《農書》 D.《農政全書》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家國同構(情懷)既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觀念和“家國同構”理論,對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釋,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倫理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同時也為漢代以后的中國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民的倫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論與漢代忠孝倫理制度》材料二理學家繼承傳統儒家入世思想,從責任感和使命感出發,形成了理學思想體系。這一思想使士大夫階層普遍參與討論個人、家庭、家族、國家和政治,從而建立了統治者認定和推行的道德倫理規范,使階級矛盾在某種意義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靈得到充實。——徐公喜、萬紅《宋明理學的層次模式》材料三所謂家國同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這使中國人的世界觀或天下觀成為一種本于家國同時又大于家國或高于家國的世界意識,使得中國人的價值觀內蘊著一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田海平《從家國天下到命運共同體》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國同構”等理論為后世提供的“倫理信仰”。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為提升儒學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2)據材料二,指出理學家構建“理學思想體系”的出發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明理學家加強個人“道德倫理規范”的兩種主要途徑。(3)據材料三,指出“家國同構”的新內涵。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新時代強調家國情懷的現實意義。14.(20分)材料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首次率團訪蘇,到1954年10月赫魯曉夫率團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慶典期間。中蘇之間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協定,至此,蘇聯援華項目共計156項,通稱“156項工程”。此后,1955年3月,中蘇雙方又簽署了新的協定,包括軍事工程、造船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等建設項目共計16項。1955年通過口頭協議又增加2項。前后共確定174項工程。經過反復核查調整后,最后確定為.154項。因計劃公布156項在先,故通稱為“156項工程”。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經過反復多次論證,“156項工程”中最后投入實際施工建設的共計150項。——摘編自王奇《“156項工程”與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評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56項工程”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56項工程”實施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正義”理念符合羅馬自然法精神中公平正義、法律至上的本質內涵,故A項符合題意;題干并未強調法的最高理性地位,排除B項;題干未論及法與正義的關系,排除C項;題干并未闡述法的定義,排除D項。2、A【解析】

“堵塞漏卮”指堵塞住利益外溢的漏洞。材料反映面對列強的經濟侵略尋求維護民族利益的途徑,故選A;早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就興起了,時間不符,排除B;鴉片戰爭后,我國逐步卷入到世界市場,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的信息,排除D。3、C【解析】

材料的文字描述了中世紀地理觀影響下歐洲人進行海上探險的文化因素,故選C;題意沒有涉及《馬可波羅行記》對東方的描述,排除A;材料體現了歐洲人當時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中世紀水平,天文地理知識沒有進步,排除B;材料中歐洲人海上探險是追求財富,而非尋求海外市場,排除D。故選C。4、C【解析】

漢武帝時期、東漢末年時期、曹魏時期的政治理念具有不同的表現,故具有階段性,所以禮法思想有所發展,符合題意,故C正確;儒家思想遭受沖擊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題干說明的是漢朝,故A錯誤;中國古代法律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相關精神,可沒有說明中國法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故B錯誤;儒學的哲學化是宋明理學,與題干的時間不符,故D錯誤;本題答案C。5、D【解析】

周代規定王位和諸侯國君繼承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這有利于維系政權繼承的穩定性,故選D項;材料體現了宗法制,沒有涉及禮制,故排除A項;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體體現,故排除B項;周代實行貴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C項6、D【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這一時期企業所得稅不斷下降,這有利于減少企業生產成本,促進企業發展,D正確;消費稅上升,不利于刺激社會消費,排除A;國家主要稅收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下降,會導致財政收入減少,排除B;個稅整體降低,并不僅僅減輕貧民負擔,排除C。【點睛】解題關鍵是對稅率變化的解讀,掌握稅率的增減對企業、個人和社會消費的影響。7、C【解析】

聯合國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處置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C正確;A中“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不是各個國家“相同的出發點”,排除;D是美蘇兩國的出發點,排除。8、C【解析】

孔子認為禮是最大的祭,認為祭的心理根據是人的孝悌之心,而孝悌之心與仁相關,由此可知,孔子將仁的精神注入禮的軀殼,C正確;A脫離題干主旨,排除;題干體現了孔子將禮和仁結合,未對百姓提出要求,排除B;諸子百家局面是戰國時期,排除D。9、A【解析】

材料“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體現了交通發達和糧食日趨商品化,①②正確,故選A;材料反映民間的商業活動,沒有反映市鎮興起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③④,故排除B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大商則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艦而同營”,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10、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布雷頓森林協議成立的世界銀行,主要致力于戰后經濟的復興和建設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貸款。材料“協助會員國境內的復興與建設”“鼓勵欠發達國家生產設施與資源的開發”可知是世界銀行,這一組織提供的資金為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創造了條件,故B正確;有利于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是關貿總協定,排除A;世界銀行的最初目的是幫助歐洲國家和日本在二戰后的重建,排除C;規定各會員國的貨幣匯率一致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排除D。故選B。【點睛】世界銀行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通稱。是聯合國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專門機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一個下屬機構。1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列強侵華進入到一個新階段,C選項符合題意;列強強迫清政府承擔巨額賠款始于1842年的《南京條約》,列強勢力進入中國內地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掠奪在華礦權是從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后開始的,ABD三項不符合題意。12、D【解析】

據所學可知,甘薯是新航路開辟后由美洲流傳至中國的高產農作物,所以論述甘薯的書籍應該收錄在明代以后的農書中,《農政全書》出現于明代,故選D;《汜勝之書》出現于漢代,《齊民要術》出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書》出現于元代,排除ABC。故選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主要內容:忠孝。主要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等。(2)出發點:建立統治者認定和推廣的道德倫理規范(構建官方意識形態)。途徑: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3)新內涵:家國天下;世界意識。意義: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國家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

(1),“主要內容”,依據材料一信息“對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釋,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倫理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同時也為漢代以后的中國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民的倫理信仰”概括得出:忠孝。“主要措施”,依據所學知識從獨尊儒術、設立太學、重用儒生等方面回答。(2),“出發點”,據材料二信息“理學家繼承傳統儒家入世思想,從責任感和使命感出發,形成了理學思想體系”概括得出:責任感和使命感。“兩種途徑”,依據所學知識從格物致知、致良知角度回答。(3),“新內涵”,據材料三信息“所謂家國同構,移家為國,移孝為忠,進而在家國之上,擴展為一種公天下的世界意識”歸納得出:世界意識。“現實意義”,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角度回答。14、(1)特點:蘇聯對華援助項目;主要在基礎工業和重工業領域;反復論證,以適應工業化建設需要;受國際格局影響。(2)意義:推動了一五計劃的開展;加強了國防;提升我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