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江蘇省揚州市紅橋高級中學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南京總統府舊址的一張臺歷上顯示的日期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B.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C.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2.七一五政變后,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革命暫時轉入低潮。國民革命的失敗是指()A.右傾錯誤思想在中共內部占了上風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C.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 D.工農運動轉入低潮3.法國《人權宣言》稱:“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下列與此類似的先秦思想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兼愛、非攻、尚賢”C.“不尚賢,使民不爭”D.“法不阿貴,繩不撓曲”4.蔣經國(蔣介石的兒子)在《國民革命戰史第三部抗日御侮》記載:“……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牽制日軍約達四個師團之兵力,并使平漢路方面之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對徐州會戰及爾后之武漢會戰協力甚大。"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的軍隊指A.新四軍 B.國民黨軍 C.八路軍 D.工農紅軍5.史學的重要作用,在漢唐間的數百年中,逐漸被統治者,尤其為最高統治集團所認識。隋文帝統一全國以后,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人間(即民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這表明A.私修史書真實性受到質疑B.私修史書不符合統治的需要C.官修史書更能體現出公正D.官修史書解釋歷史更客觀6.據統計,從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總數達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頻頻舉辦歡送會和“出國指導講座”,大型報刊也紛紛報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這表明當時A.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B.新文化運動促進全民族覺醒C.五四運動激發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學習成為社會的共識7.某電文載“把皇帝帶到沈陽。……我們可以制造歡迎中國皇帝的公眾輿論,來制造一場看起來很像是中國的政治運動。”此電文若作為第一手史料引用,適用于研究A.二次革命 B.洪憲帝制C.護國運動 D.偽滿洲國8.1914年秋,當歐洲卷入戰爭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說:“燈火正在整個歐洲熄滅。”由此推斷,格雷認為戰爭將導致歐洲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B.資本主義制度崩潰C.世界中心轉移 D.歐洲電力系統癱瘓9.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一再提醒光緒帝對國會、議院等不可操之過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為屢批清政府新政未抓住“行立憲法、開設議院”的“本原”,并不斷呼吁立憲。促使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維新思想成為主流思想C.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加深 D.清末新政重心開始轉移10.在古希臘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詞由“人民”(Demos)和“統治”(kratos)復合而成。這說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強調A.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直接管理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充分的政治民主C.城邦政治決策的人民性和廣泛性 D.公民大會代表了雅典居民的利益訴求11.馬歇爾在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時宣稱:我們政策的目的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所謂“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是指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C.國家強力推行的社會福利制度 D.世界市場的自由貿易制度12.明末清初,中國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種高勢能的異質文化的挑戰,這就是傳教士輸入的西學。此時的“西學”,主要是A.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學成就B.資本主義代議制文獻C.啟蒙運動中的主權在民思想D.歐洲古典主義音樂13.羅馬法規定:“如果一個自由民想轉讓其享有權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將之轉讓給此地的在冊居民,否則通過任何一種契約轉讓其土地所有權和占有都是非法的。”這說明古代羅馬A.注重保護公民土地私有權 B.缺少商業的契約精神C.居民的身份具有不平等性 D.法律嚴禁土地的買賣14.1940年,美國成立了“美洲國家事務協調辦公室”,采取派遣留學生、免費贈送書籍等方式介紹美國歷史和文化。同時美國哥倫比亞等廣播公司增加了對拉丁美洲的廣播時間。《時代》、《生活》等美國雜志也開始出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版。美國的這些做法旨在A.加強與拉美的文化聯系 B.展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C.消除法西斯勢力的影響 D.確保在拉美的領導地位15.漢武帝倡導“獨尊儒術”。后來漢宣帝反對專任儒生時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里所謂“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禮樂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分封制度16.明朝《四方齋叢說》稱“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乾隆《元和縣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蕪湖創立染局,招來‘染人’,分工操作,費用省而獲利多,其產品行銷于全國各地。”兩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A.地域性商人群體較為活躍 B.新的生產關系迅速發展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商品經濟獲得較快發展17.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歐盟有510萬人出生,520萬人死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但同期歐盟總人口卻從5.08億上升到5.1億。導致此時期歐盟總人口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A.歐盟國家福利制度確立 B.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不平衡C.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歐洲一體化的負面效應凸顯18.錢乘旦教授《德國通史》“民族國家時代”卷,敘述了1815-1918年德國以獨特方式全面邁入“現代”社會的近代晚期歷史,這種獨特性突出表現為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該過程表現為A.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建立起統一的民族國家B.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C.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既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又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19.1972年,中國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指出“香港、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所謂‘殖民地’范疇”。聯合國采納了中國的立場。中國政府這一舉措A.奠定了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決港澳問題的主動權C.是“一國兩制”的具體體現D.標志著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20.金初用遼、宋舊錢。海陵王時,為適應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鈔(紙幣),后又鑄造“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永安寶貨”,與鈔參行。這說明商業的發展()A.使紙幣正式取代通寶 B.促進北方人口增加C.使貨幣使用情況混亂 D.引起貨幣流通量擴大21.有學者認為,經過明治維新后,日本從一個封建的東方農業國轉變為深受西方明影響的工業化國家,但并未完全實現“脫亞入歐”的目標。其主要的歷史依據是A.實行義務兵役制并同時組建常備軍B.重建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C.推行小學義務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D.引進西方技術設備和現代產業制度22.無論是古羅馬的輝煌,文藝復興的風潮,還是天主教廷的無上尊崇,所有這些偉大的時代,都幸運地留存下了被銘刻上歷史標記的偉大建筑。其中,圣彼得大教堂作為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凝聚了眾多巨匠心血。下列選項中,對其表述正確的是A.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等都參與了教堂設計方案的修改與施工B.教堂的大圓頂由拉斐爾設計并指導建成C.教堂內有米開朗琪羅所作的大理石雕像《最后的審判》D.主祭壇上面覆蓋的鎖金青銅華蓋由貝爾尼尼設計建造23.胡適評價近代一位歷史人物時說:“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英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終于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于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適所評價的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A.起義者洪秀全 B.改革者康有為 C.實業家張謇 D.文學家魯迅24.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辛亥”年,在這兩個“辛亥”年,中國各發生了一次重大革命運動,關于這兩次革命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A.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B.都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C.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都是中國政治民主化歷程的里程碑25.某西方哲學家對人的本質曾下過三個論斷:“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人是理性的政治動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下列各項屬于這一哲學家的觀點的是A.人類認識產生于對外界事物的感覺 B.萬物始于水C.人是萬物的尺度 D.信仰即可得救26.《光緒朝東華錄》載清末頒布的一份懿旨稱:“嗣后鄉試會試及歲考科考等,悉照舊制,仍以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等項分別考試。經濟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罷。”與這一懿旨的頒布有直接關系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清末新政 D.預備立憲27.單雄信(隋末農民起義軍將領)的形象多變。《舊唐書》記載:“單雄信者……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飛將’。”在宋代,《資治通鑒》完全否定了單雄信,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里又把單雄信尊為神靈,民眾為他立廟。這說明A.正史比文學作品更接近歷史真相B.人物形象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模糊C.記述者的立場往往影響歷史評價D.儒學地位的變化混淆了評價標準28.“雖宣言變法,卻專事練兵購械等項,不知本源,只變事不變法”評價的是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29.日軍針對某次戰役寫道:共軍“一齊向我交通線及生產地區(主要為礦山)進行奇襲。特別是在山西,其勢更猛……”“石太路(石家莊到太原)破壞極為嚴重,規模之大無法形容,敵人采用爆炸、焚燒、破壞等方法,企圖對橋梁、軌道、通信網、火車站設施等重要技術性設備,予以徹底摧毀。在進行破壞時,隱蔽偽裝得極為巧妙。”下列對此次戰役的表述,正確的有①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懷親自指揮作戰②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日軍在華東的交通網絡遭到嚴重破壞④敵后抗戰給日軍造成了巨大軍事壓力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0.宋太宗說:“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財賦未有一分入于王室”“朕今收拾天下遺利,以贍軍國,以濟窮困。若豪戶猾民,望毫發之惠,不可得也。”宋太宗意在A.反思唐藩鎮割據的教訓 B.消除“不抑兼并”的危害C.強調經濟上集權的重要 D.關心國家安定與百姓疾苦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更加重視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加大了對中國提供戰略物資援助的力度。為將中國抗戰納入美國遠東戰略之中,羅斯福提議組織中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部,推蔣介石為統帥,關國中將史迪威為參謀長,以.協同對日作戰。1942年1月,日軍由泰國攻入緬甸,并包圍仰光。英國政府驚慌之中急電蔣介石和史迪威,請求中國軍隊火.速入緬。為保住中國西南最后一條國際交通線及支援緬英軍。2月下旬,蔣介石正式命令在中緬邊界布防的國民黨軍隊開赴.緬甸,協同英軍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此揭開了序幕。——摘編自楊澤明《略論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歷史地位》(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37年,英國議會執行了愛德華三世發布的公告,其主要內容為:“任何國家的服裝工匠來到,在國王權力范圍.都受到國王給予的保護和安全通行權,并且住在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國王會賦予其所能給予的一切壟斷特權。”1624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壟斷法令》,它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據統計,1750至1850年之間,英國通過了47部有關專利的私人法案。根據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專利史料記載,當時的發明人經常得到英雄般的待遇,被以“國家真正的貴族”這樣的詞匯來描述。——摘編自張南《英國工業革命中專利法的演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材料二2017年部分先進制造業新產品開發和發明專利情況——摘編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8)中國統計出版社(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保護專利的手段并分析其在英國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2)據材料二,從整體上分析中國2017年先進制造業新產品開發和發明專利情況的特點。(3)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產品的研發對企業發展的作用。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過去的10000年里,特別是在過去的300年里,人類歷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更迅速、更具本質性的轉型,跨越了一道全新的門檻,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由于我們生活于此種轉型中間,很難清楚客觀地看出其特點。因此,在描述這種轉型時我有意貼上了一個含糊的標簽:“現代革命”。——據(美)大衛,克里斯蒂安《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根據材料,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以距蘇聯解體這一歷史事件為基點,以1000年或300年做為觀察歷史的時間尺度,歷史視野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請結合所學知識。選擇材料中歷史時間軸上的一個時間尺度,說明你對“現代革命”的理解。(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小,23”指的是1949年4月23日,結合“南京總統府舊址”的信息可知,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故D正確;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1937年12月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故ABC錯誤。2、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判斷革命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是看革命目標是否達成。因此國民大革命失敗的主要依據是因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B選項符合題意;右傾錯誤思想在中共內部占了上風和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是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不是依據,AC選項排除;工農運動轉入低潮是國民革命失敗的影響,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B。3、A【解析】“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就是不把自己的厲害關系強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這一思想,A正確;B是墨家大愛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點睛:本題解答關鍵是“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4、C【解析】
據材料“……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對徐州會戰及爾后之武漢會戰協力甚大。"可知,發動全面游擊與反擊,戰火遍及晉綏兩省,這反映的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所為,C正確;據所學可知,新四軍在南方,A錯誤;國民黨軍主要是陣地戰,打的是大兵團的大會戰,與材料的“游擊戰”不符,B錯誤;抗日戰爭時期工農紅軍的稱號已改為八路軍,故D錯誤。5、B【解析】
私修史書可能會宣揚反抗專制統治的觀點,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和要求,故答案為B項。統治者嚴禁私修史書,不是因為其真實性問題,排除A項;官修史書代表統治者觀點,不能說比私修史書更能體現出公正、解釋歷史更客觀,排除C、D項。6、C【解析】
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讀材料信息可知,從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中國有一大批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1919年五四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愛國思潮,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到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勤工儉學,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廣大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故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廣大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不能得出“新文化運動促進全民族覺醒”的結論,故排除B項;D項的“社會的共識”表述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7、D【解析】根據材料中“把皇帝帶到沈陽”指的是溥儀在日本侵華以后實施的建立偽滿洲政權的史實,所以D正確,ACB不符合題意。8、C【解析】
根據題干“燈火正在整個歐洲熄滅”結合所學可知,一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向北美轉移,故C項正確;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與“整個歐洲熄滅”不符,排除A項;一戰消弱了帝國主義國家,并非使資本主義制度崩潰,排除B項;D項是對“燈火正在整個歐洲熄滅”的誤讀,排除。故選C。9、C【解析】
康有為從“不可操之過急”到不斷呼吁立憲,反映出當時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需要通過改革來維護統治,故C正確;社會矛盾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成為主流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新政的重心變化,排除D項。10、A【解析】
民主政治指的是人民成為統治階級。依據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可知,希臘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公民權,可以參與政治的管理,表明了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直接管理。A正確;只有雅典公民享有政治民主,‘所有的雅典人’說法不符合史實,B錯誤;材料只反映了公民可以參與政治管理,但未體現政治決策,C錯誤;公民大會代表了雅典公民的利益訴求,不是‘雅典居民’,D錯誤。故選A。11、B【解析】
馬歇爾計劃是想通過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因此是要建立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而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故B項正確。12、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材料提到,明末清初,中國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種高勢能的異質文化的挑戰,這就是傳教士輸入的西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的“西學”,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科學成就。因此選A。BC都是在鴉片戰爭后傳入中國的,D與題目無關,排除。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西學東漸13、C【解析】
羅馬法強調只能將土地轉讓給“此地的在冊居民”,實際上排斥了非羅馬公民的土地購買權,體現了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身份的不平等性,C項正確;材料只限制土地轉讓對象,沒有體現對土地私有權的保護,A項錯誤;缺少商業的契約精神與強調契約合法的條件不符,B項錯誤;限定土地買賣的對象不等于嚴禁土地買賣,D項錯誤。14、D【解析】
根據材料“1940年”“增加了對拉丁美洲的廣播時間”等信息可知,美國在二戰期間加強對拉丁美洲的文化宣傳,促進了美國人民和拉美人民的相互理解,鞏固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領導地位,促進了美國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傳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結合,D項正確;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在拉美的領導地位,而不是為加強與拉美的文化聯系,A項錯誤;美國政府致力于通過文化手段來展開外交,展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不是材料所述美國措施的主要目的,也不是題干主旨,B項錯誤;1940年美國尚未參戰,C項錯誤。15、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儒家強調西周的禮樂制度,希望通過禮樂制度來維系社會穩定,因此周政指的是禮樂制度,選項A正確;井田制屬于經濟制度,排除B;郡縣制產生之后,后世儒家并不強調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選項C、D排除。16、D【解析】
“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說明從事商業經營人增多,“其產品行銷于全國各地”說明商品經濟發展較快,D正確;商幫材料沒有體現,A錯誤;材料沒有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出現,B和C項錯誤。17、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15年歐盟人口出生率出現負增長,但是歐盟總人口卻增加了,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外來人口抵消了負增長,即外來移民涌進歐盟,而人口的移動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表現之一,故選C;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導致外來人口減少,表述錯誤,排除。18、A【解析】
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國通過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而全面邁入“現代”社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雙重革命”的過程是,一方面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代議制度;另一方面利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業化。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德國通過1871年憲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這不符合“雙重革命”的信息,故B錯誤;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只是“雙重革命”的部分內容,故C錯誤;1918年--1919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沒有產生社會主義革命,故D表述錯誤,且不符合材料信息。19、B【解析】
根據題意內容可知,中國將香港、澳門問題定性為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不屬于通常所謂的“殖民地”范疇,從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敵對勢力的干涉,掌握了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主動權,故選B項;新中國從建立伊始就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項;1972年還沒有提出“一國兩制”的設想,故排除C項;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項。20、D【解析】
依據材料“金初用遼、宋舊錢。海陵王時……與鈔參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金朝時期商業的發展引起貨幣流通量擴大。故答案為D項;A項材料說明紙幣與通寶都在流通,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貨幣流通對北方人口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表明金朝時期舊錢、交鈔、通寶、寶貨等貨幣“與鈔參行”,沒有反映出流通中的混亂,排除。21、B【解析】1868年,日本開始了以學習西方為目的明治維新,發展資本主義。經過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建立了近代軍隊和近代教育體制,但在政治方面,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根據1889年憲法,天皇享有大權,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在日本建立起來了,這與西方普遍的民主政體截然不同,故選B;ACD無法明顯體現與西方文明的不同,不能反映“未完全實現‘脫亞入歐’的目標”,排除。22、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圣彼得大教堂內,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羅七世紀念以及碑以及殿堂的中央的青銅華蓋均為貝爾尼尼的杰作,故D項正確;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的設計,并沒有達·芬奇,排除A項;教堂中央的圓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兩重結構,內部明亮,排除B項;教堂內有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并非《最后的審判》,排除C項。故選D。23、C【解析】
材料“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體現的是實體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選項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狀元實業家張謇,C選項符合題意;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給當時中國帶來巨大的破壞,A選項排除;康有為主張政治上變法圖強,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文學家魯迅批判的是封建禮教,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C。24、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考查對教材主干知識的再認再現及比較歸納的能力,聯系已學史實可知中國近代史上有兩個“辛亥”年分別指的是1851年與1911年,“中國各發生了一次重大革命運動”指的是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可得出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B符合題意,故選B。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名師點睛】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取義于樹木的干和枝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天干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干支紀年法”。25、A【解析】
材料是亞里斯多德對人的本質的三個論斷,結合所學可知,亞里斯多德認為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于對外界事物的感覺,故A符合題意;泰勒斯提出萬物始于水,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BCD不符合題意,排除。26、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光緒年間科舉制改革后,仍然按照原有制度和方式進行考試,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變化與廢除戊戌變法中關于科舉考試的改革措施有關,故選B;洋務運動中沒有改革科舉制,排除A;清末新政廢除了科舉制,排除C;預備立憲在廢除科舉之后,排除D。故選B。27、C【解析】
從材料反映的不同時期的史書中單雄信的形象發生很大變化來看,說明記敘者不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存在差異,也就是記敘者的立場往往影響歷史評價,C選項符合題意。《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為正史,但是對單雄信的評價不同,A選項排除。材料反映的歷史人物評價與時間推移無關,B選項排除。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一直占據主導地位,D選項排除。28、A【解析】
材料中的“變事”為學習西方器物,變法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材料表明,“它”“專事練兵購械”、“只變事不變法”,這與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器物而不學習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做法相符合,故“它”指的是洋務運動,故A項符合題意;維新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與不變法不符,故B項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與題意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是宣傳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與器物無關,故D項不符合題意。29、A【解析】
中共領導下,以石太路為中心,對交通運輸線進行破襲戰的戰役是百團大戰,這一戰役是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懷親自指揮,在敵后戰場給日軍造成了巨大軍事壓力,①④符合題意,A項正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合作抗日的典范,是太原會戰而非百團大戰,百團大戰使日軍在華北而非華東的交通網絡遭到嚴重破壞,②③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BCD三項錯誤。30、C【解析】
根據材料所述,宋太宗認為前代帝王時期天下的財賦,中央只占十分之一,其余都集中在地方,所以他要把地方的財賦集中到中央,以此來保障戰爭和維護社會穩定,這表明宋太宗強調經濟上集權的重要性,從而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C項符合題意;A項反思的目的是加強經濟上的集權,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土地問題,且消除表述錯誤,B項排除;關心國家安定與百姓疾苦不是宋太宗的目的,D項錯誤。故選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或:反法西斯中國戰區的成立);英國政府請求支援英軍;為了保衛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2)影響:打擊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氣焰;加強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合作;提高了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國際地位。【解析】
(1)原因:根據材料中的“中國戰區盟軍最高司令部”可知反法西斯中國戰區的成立;依據材料“請求中國軍隊火速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電子產品租賃合同協議書合同
- 2025年驚現買賣勞動合同的新興市場
- 甲乙丙供貨合同協議
- 電話技術服務合同協議
- 珠寶供貨合同協議模板
- 理療床產品經銷合同協議
- 生產企業勞動合同協議
- 理髮店合作協議合同協議
- 現金采購鋁合金合同協議
- 電動板材租賃合同協議
- 2024年全球及中國法務和估價服務行業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招商崗位測試題及答案
-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北京京能清潔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上海市閔行區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及答案解析
- 創新獎申請材料撰寫指南與范文
-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解讀
- 美容師考試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要點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形勢與政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二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 激光雷達筆試試題及答案
- 《運動處方》課件-高血壓人群運動處方案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