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上海市12校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后,亞當·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經濟政策,此后一百多年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奉行。羅斯福新政后,凱恩斯主義盛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20世紀70年代后,面對經濟“滯脹”,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盛行,資本主義國家又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A.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搖擺不定B.沒有哪種經濟政策可保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繁榮C.隨著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應調整D.資本主義國家嘗試建立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混合市場經濟2.觀察下圖,圖上標有①、②、③、④四個地點。據此判斷下列各項表述正確的是A.周公在②地輔政,“制禮作樂”B.北魏孝文帝從③地遷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別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及周圍地區被稱為“腹里”3.戰國時期,在治國方略上主張“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韓非C.墨子D.荀子4.1945年10月,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憲法》,1946年日本公布新的“和平憲法”。這說明A.美在兩極對峙格局下爭奪世界范圍B.有利于戰后反封建的民主化改革C.有利于鏟除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D.日本實行日美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5.唐玄宗時期中書令權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肅宗以后,很少再設中書令,宰相也就無首次之分,輪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確立。這反映了唐代()A.宰相制度名存實亡 B.參議輔政制度變化C.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6.朱子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這說明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A.從政治需要出發B.從天人關系出發C.從萬物本源出發D.從人的本性出發7.下表為1937年至1941年國家資本、民營資本工礦企業新設立的廠家的數量(單位:家)。據表可知,這一時期A.近代中國工礦業呈發展趨勢B.民營工礦企業發展優于國營企業C.民族工業發展環境日益改善D.國際局勢制約中國近代工業發展8.東漢后期以來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頹廢,名士們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身價"。這反映了東漢末期A.人才名與實相背離問題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視C.儒家思想影響地方官員選拔 D.貴族階層普遍崇尚技藝9.《中華文明史》中寫道:“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是指戊戌變法運動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加深B.改革了君主專制體制C.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10.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據統計從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國考察的人員就達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總理副委員長以上領導人先后20次訪問了51個國家,其中鄧小平出訪4次7個國家。這些頻繁訪問考察A.表明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B.預示著中國重大決策正在醞酸C.表明國有企業改革即將全面展開D.推動了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11.下面左圖是唐初10道圖,右圖是元中期11行省圖。對比二圖可知,元代的行政區劃A.多以山川形勢為界 B.便于地方政府治理C.加強了地方文化的認同 D.利于加強中央集權12.下圖反映的是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的情況,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有()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斯大林經濟體制④第一次世界大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36年7月,國民政府公布《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營利所得起征點為2000元,報酬所得起征點為月入30元。條例頒布后,引起各地商會的討論。1937年1月,上海律師公會成立所得稅暫行條例研究委員會,一面提出修改意見,要求減免,一面表示,“本公會擁護良稅,素不后人”。1937年1月1日,營利事業及存款利息所得稅全面開征。1943年1月,政府又公布《財產租賃出賣所得稅法》將所得稅擴展到財產稅類別。1943年2月,國民政府提高了起征點,但同時也提高了稅率,強化了罰則。根據財政部統計,國庫收入中所得稅由1937年占比4.15%上升到1940年占比16.34%。所得稅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摘編自《中華民國工商稅收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民政府所得稅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民政府所得稅改革的作用。14.(20分)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擁有豐富而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為充實人類思想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加之著名門人的不斷出現,這就是為什么儒學在當時能夠成為“兩座文化高峰”之一。——整理自張岱年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道者,所舒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三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傳臣。但當時湯思退為相,主張和議。……宋朝慶元二年十二月,監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權貴對理學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黨爭之下,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整理自《宋明理學》(1)閱讀材料一概述儒學在先秦成為“文化高峰”的原因,并指出儒學與當時另一座文化高峰在恢復社會秩序構想上有何不同。(2)閱讀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漢武帝時期儒學被捧上獨尊地位的表現。(3)閱讀材料三并綜合所學知識,有兩點認識可供選擇討論:①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一生強調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試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分析朱熹“三札”主張提出的背景。②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個流派,是宋代以后“新儒學”的代表性成果。試結合朱熹一派命運分析理學地位的變化。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本題考查對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理解。由題干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在不斷地調整,從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再到新的“混合經濟”,這些在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在所能容納的生產關系范圍內進行的自我調整,體現了隨著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應調整,故C項正確;材料所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在不斷調整,但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經濟的發展,并非是搖擺不定的,故A項錯誤;材料內的主要體現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在不斷地調整,“沒有哪種經濟政策可保資本主義經濟持續繁榮”并非題干反映的本質內容,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緩解“滯脹”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了適當干預與市場自由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政府干預并非是“計劃”,故D項錯誤。2、D【解析】

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邊地區被稱為腹里,選項D正確;②在洛陽附近,而周公輔政是在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排除A;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到洛陽,③為北京,排除B;北宋都城在開封,南宋都城在臨安,選項C排除。3、D【解析】

從材料中的“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來看,這位思想家主張禮法并用,屬于荀子的主張。故答案為D項。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排除A項;韓非主張法治,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C項。【點睛】“隆禮”“重法”,是荀子基于人性惡理論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而提出的主張。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欲,“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有欲必有爭,人性是惡的。因此要“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即在發揮“禮義”的教化作用的同時,還要并用刑罰制服性情頑劣之人。荀子在性惡論的基礎上,把儒、法兩家對立的政治主張結合起來。4、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以“和平憲法”為依據,推動日本政府進行民主改革,鏟除軍國主義的社會經濟基礎,C正確;題干未體現出美國爭奪勢力范圍,A與題無關,排除;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就已經建立了民主制,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外交,排除D。5、B【解析】

依據材料“中書令權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很少再設中書令,宰相也就無首次之分”來看,這反映了中書令權力的削弱,參政輔政制度的變化。B正確;材料體現出唐代相權分散與削弱,并沒有衰亡,A排除;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是在清朝,C排除;材料沒有涉及三省的決策過程,無法推斷其完善,D排除。故選B。6、C【解析】

從“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可以看出,朱熹思考倫理綱常是從萬物本源出發,故答案為C項;朱熹是從天地和理之間的關系來探討的,沒有涉及政治需要,也不是從人的本性出發,排除A、D項;朱熹探討的是天地和理的關系,不是天人關系,排除B項。【點睛】程朱理學宣揚天理,并將天理推崇到宇宙萬物本源的高度;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在理物關系上帶有鮮明的客觀唯心主義色彩;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但其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這些主張表明宋明理學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時,在萬物本源的高度來確立窮理滅欲、重建禮制的道德理想,儒學進入哲學化、思辨化階段。7、A【解析】

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國家資本、民營資本工礦企業新設立的廠家的數量大幅增加,說明近代中國工礦業呈發展趨勢,故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營企業數量多于國營企,不能得出民營工礦企業發展優于國營企業,B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不能反映民族工業發展環境日益改善,并且1937年至1941年是抗日戰爭時期,環境惡劣,故C錯誤;材料表明1937年至1941年國家資本、民營資本工礦企業新設立的廠家的數量大幅增加,反映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不能體現“制約”,排除D。8、A【解析】

本題以古代選官制度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東漢后期以來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終演繹成重視虛偽與無用的道德行為,這說明漢末名士們名與實相悖問題突出,A項正確;“道藝”并非是指道家思想,B項錯誤;材料中的選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員的選拔,且材料沒有體現儒家思想影響,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且說法過于絕對。9、C【解析】

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運動是為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它以失敗而告終,沒能阻止中國民族危機繼續加深,A項錯誤;戊戌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也沒改變中國的君主專制體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B項錯誤:戊戌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但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C項正確;是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D項不是戊戌變法的作用,D項錯誤;應選C。10、B【解析】

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特別是國家領導人頻繁出國訪問考察,目的是借鑒西方現代化成功的經驗,找尋適合中國發展的方法,預示對外開放政策即將出臺。故答案為B。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就有體現,排除A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在1985年以后,排除C項;這些頻繁的考察并不能推動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排除D項。故選B。11、D【解析】

唐朝的行政劃分主要按照山川地形劃分,這樣容易形成割據,元朝的行省劃分體現了犬牙交錯,這樣更利于加強中央集權,D正確;元朝行政劃分打破了山川形勢界限,排除A;元朝的行省并不是完整的地理單元,不利于地方政府管理,排除B;元朝對行省的切割不能強化地方文化認同,容易造成割裂,排除C。12、C【解析】

1914年開始的一戰使俄國經濟受重創,因此會導致糧食生產下降,故曲線下降;1917年,俄國退出了一戰,進入到國內戰爭時期,為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直延續到1921年,被新經濟政策所取代,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故曲線上升,1925年,列寧逝世,新經濟政策逐漸取消,故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故①②④正確,C正確;斯大林經濟體制在1925年還未形成,所以不是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故③錯誤,排除A、B、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以立法方式推進;逐步擴大征稅范圍;向社會公布并討論;適時調整起征點和稅率。(2)作用:推動了稅收體制的近代化;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戰時經濟發展,為抗戰提供了財政支持;提高了社會對國家事務的關心,強化了國家意識。【解析】

(1)根據“國民政府公布《所得稅暫行條例》,……引起各地商會的討論。……政府又公布《財產租賃出賣所得稅法》,將所得稅擴展到財產稅類別。1943年2月,國民政府提高了起征點,但同時也提高了稅率,強化了罰則”可知國民政府所得稅改革的特點是以立法的方式推進,向社會公布并討論,逐步擴大了征稅的范圍,適時調整了起征點和稅率。(2)根據“國庫收入中所得稅由1937年占比4.15%上升到1940年占比16.34%。所得稅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國民政府的所得稅改革推動了稅收體制的近代化,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抗戰提供了財政支持;提高了社會對國家事務的關心,強化了國家意識。14、(1)原因:社會劇烈變化;儒學二重性特點;孔孟諸子的努力與宣傳。不同:儒家主張道德重建;道家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2)觀點:天人感應;推行教化;君權神授。表現:重用儒生;設置太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