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_第1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_第2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_第3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_第4頁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3分)如圖是巴金作為文藝界代表、吳羹梅作為工商界代表共同參加北平某一會議的代表證。兩張證書的共同史料價值是()A.再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情況 B.見證了成立新中國的籌備工作 C.佐證了抗美援朝重大決策過程 D.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3分)民主黨派代表黃炎培曾形容說:“民眾游行,廣場三十萬人,紅旗、紅額、紅燈,一片紅色。燕都自遼金元明清以來,殆未有之盛典。”這一“盛典”的重要意義是()A.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 B.標志著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C.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 D.意味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3.(3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頤和園改名為人民公園,太廟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命名的變化意在凸顯新中國()A.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人民當家作主的特征 D.實現了國家獨立自主4.(3分)開國大典前夕,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分別懸掛起“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巨幅標語。1950年國慶節前,將東側標語改為“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一變化()A.適應了經濟建設的形勢和需要 B.體現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 C.反映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D.宣告中華民族正走向偉大復興5.(3分)歌聲是時代的記憶。下面這首歌曲唱響的時代主旋律是()A.一五計劃,工業騰飛 B.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C.土地改革,翻身做主 D.三大改造,社會變革6.(3分)閱讀以下史料,由此可以判斷,“他”應是()據史料記載,1952年10月19日,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志愿軍反擊部隊的沖鋒受到阻止。這時他身邊已無彈藥,身體又多處受傷,他頑強爬向火力點,沖著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剎時,敵軍正在噴吐的火舌熄滅,正在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A.黃繼光 B.雷鋒 C.邱少云 D.王進喜7.(3分)如圖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全國各地支援物資統計圖,圖片說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是()A.蘇聯及時的軍事援助 B.全國人民群眾的支持 C.中朝軍民的聯合斗爭 D.志愿軍戰士浴血奮戰8.(3分)如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到1953年,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在生產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這一變化得益于()時間耕地耕牛、農具谷物收成主要食物新中國成立前很少沒有350千克野菜、麥皮、粗糧到1953年16畝齊全1600千克谷物、油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計劃實施 D.抗美援朝獲勝9.(3分)1952年底,廣東省某地區一農民王四用牛在耕田時高興地叨咕著:“老黃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干起活來呱呱叫,一家大小都愛它,哥哥給它割青草,嫂嫂給它拌豆渣,弟弟牽它去飲水,哎,我就給它帶上一朵大紅花。”這塊田的“主人”應該是()A.國家 B.集體 C.地主 D.王四10.(3分)某班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了如圖圖片,他們就圖片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表述正確的是()A.這是一張政協會議的代表證 B.這張代表證已有70年歷史 C.這名代表是據憲法選舉產生的 D.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在福建省11.(3分)人民幣是中國的象征,其圖案和紋飾記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夢想。第三套人民幣(1953年版)(如圖)反映的時代夢想是()A.民主法制,堅實保障 B.改善交通,共同富裕 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D.發家致富,科教興國12.(3分)如表是橋梁專家周璞的父親周松年1957年寫給兒子家書(節選)。信中的大橋是()璞:今日以長江大橋通車之期,大家都以極快慰的心情來迎接偉大節日,我們門外人流不斷,鐵路和公路面上布滿人群,廣播聲,飛機聲,此刻正九點鐘,火車在漢陽橋頭剪彩。……天氣很好,陰而無太陽。A.武漢長江大橋 B.港珠澳大橋 C.南京長江大橋 D.昆明護國橋13.(3分)“一五”計劃期間,上海陸續將272家輕工、紡織等工廠和一些商業遷往甘肅、河南、安徽等省。上海為全國提供電站用汽輪發電機56臺、26.48萬千瓦,交流發電機124.06萬千瓦,礦山設備1.1萬噸,機床1.89萬臺,汽車外胎49.9萬套。上海這一做法()A.促進了國民經濟全面發展 B.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 C.推動了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D.實現了我國工業化的目標14.(3分)泰來機制面粉廠始建于1906年,20世紀50年代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廠名發生變化。更換后的廠名最有可能是()A.泰來面粉合作社 B.泰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C.泰來私營面粉廠 D.公私合營泰來面粉廠15.(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史實中,最能合理解釋如圖這一物理現象的是()A.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二、辨析改錯(12分)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寫正確;錯誤的寫錯誤,并加以改正。16.(3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判斷:;改正:。17.(3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判斷:改正:18.(3分)三大改造中,國家通過贖買政策對手工業實行公私合營,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判斷:改正:19.(3分)《共同綱領》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憲法。錯誤: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4分,共28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鮮戰爭不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摘編自趙勇田、牛旻《板門店談判紀實》材料二(朝鮮)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在經過幾十年的軟弱挨打之后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摘編自亨利?基辛格《論中國》材料三1950年冬,工作隊深入發動群眾,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讓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廣大農民與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迫使地主階級在群眾威力面前屈服低頭,樹立了農民群眾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及耕畜、農具等,分給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3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一“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的理由,并概括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2)(3分)根據材料二,談談你對“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的理解。(3)(4分)寫出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三,歸納該事件消滅地主階級的具體措施。(4)(4分)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上述材料所涉事件的共同意義。21.(14分)民主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論人民民主專政》從理論上指導了建國準備工作,并用以統一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參加建國準備工作的思想認識。8月5日,……毛澤東提出“革命形勢日益開展,一切民主力量要加強團結,共同奮斗,以期早日消滅中國反動勢力”。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4分)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材料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共同綱領》相比較,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向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制度的新的飛躍。據統計,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頒布的法律、法令、法規文件達530件,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摘編自楊火林《1949~1954年的中國政治體制》(2)(4分)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制建設的成就。材料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不斷成長壯大,影響力不斷加強,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摘編自牟曉飛《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3)(6分)據材料三,歸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四、活動與探究(15分)22.(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書信一書信二我們考慮農民的出路(包括中農、貧農、雇農在內),只有組織起來才好……勞動互助組在農村應當是容易組織起來的生產組織形式……大家商量共同用勞力和工具來從事農耕,一定比單干的好得多。這樣就能多打糧食,多為國家出力了。——1953年董必武致良俊侄兒的家信您信中談到咱們賣給國家余糧七百斤,這是應當的。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特別是重工業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糧食供應,解決工廠工人和國家軍隊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現在這樣做,今后更應該繼續積極做下去。——1955年1月李振華致父親的家信(1)(5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信一中“考慮農民的出路”而采取的具體做法,并分析其意義。(2)(5分)列舉兩例書信二中“國家正在建設之際”的基本成就,并分析兩則書信內容的關系。(3)(5分)2021年,李振華的家書入選央視節目《追尋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入選理由。

2024-2025學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八年級(下)月考歷史試卷(3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BCBBABBDBC題號12131415答案ABDC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3分)如圖是巴金作為文藝界代表、吳羹梅作為工商界代表共同參加北平某一會議的代表證。兩張證書的共同史料價值是()A.再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情況 B.見證了成立新中國的籌備工作 C.佐證了抗美援朝重大決策過程 D.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掌握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參加北平某一會議的代表證”“1949年9月”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誠邀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所以兩張證書的共同史料價值是見證了成立新中國的籌備工作,B項符合題意;國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排除A項;抗美援朝重大決策過程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基本史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相關史實。2.(3分)民主黨派代表黃炎培曾形容說:“民眾游行,廣場三十萬人,紅旗、紅額、紅燈,一片紅色。燕都自遼金元明清以來,殆未有之盛典。”這一“盛典”的重要意義是()A.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 B.標志著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C.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 D.意味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識記新中國成立相關知識。【解答】A.第一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排除A。B.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民眾游行,廣場三十萬人,紅旗、紅額、紅燈,一片紅色,慶祝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開辟了歷史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B符合題意。C.抗美援朝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排除C。D.三大改造的完成意味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記新中國成立相關知識。3.(3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頤和園改名為人民公園,太廟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命名的變化意在凸顯新中國()A.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人民當家作主的特征 D.實現了國家獨立自主【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材料并未涉及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變化,無法說明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排除。B.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君主制度,排除。C.根據材料“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頤和園改名為人民公園,太廟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和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北京代表性建筑命名中加入“人民”,充分體現人民的主體性,意在凸顯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特征,符合題意。D.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國家獨立自主,與材料內容關系不大,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新中國成立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4.(3分)開國大典前夕,天安門城樓東西兩側分別懸掛起“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巨幅標語。1950年國慶節前,將東側標語改為“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一變化()A.適應了經濟建設的形勢和需要 B.體現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 C.反映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D.宣告中華民族正走向偉大復興【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1950年國慶節前,將東側標語改為‘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題干現象體現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故B符合題意;1950年,我國處于建國初期,還沒有進行經濟建設,排除A;題干現象體現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沒有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愿望,排除C;題干現象體現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沒有反映中華民族正走向偉大復興,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體現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5.(3分)歌聲是時代的記憶。下面這首歌曲唱響的時代主旋律是()A.一五計劃,工業騰飛 B.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C.土地改革,翻身做主 D.三大改造,社會變革【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一五計劃,工業騰飛”反映的是新中國工業化建設,排除。B.根據題干圖片信息“電影《上甘嶺》”可知,1952年10月,美國侵略軍發動上甘嶺戰役。這個戰役歷時40多天,敵人先后投入6萬多兵力,向不足4平方千米的我軍陣地上,傾瀉近200萬顆炸彈和炮彈,使上甘嶺化為一片焦土,山頭高度被削低2米。志愿軍堅守陣地,擊退敵軍900多次沖擊,最終取得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因此該歌曲的主旋律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符合題意。C.“土地改革,翻身做主”是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將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與上甘嶺無關,排除。D.“三大改造,社會變革”是在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上甘嶺無關,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抗美援朝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6.(3分)閱讀以下史料,由此可以判斷,“他”應是()據史料記載,1952年10月19日,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志愿軍反擊部隊的沖鋒受到阻止。這時他身邊已無彈藥,身體又多處受傷,他頑強爬向火力點,沖著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剎時,敵軍正在噴吐的火舌熄滅,正在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A.黃繼光 B.雷鋒 C.邱少云 D.王進喜【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依據材料“1952年10月19日,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志愿軍反擊部隊的沖鋒受到阻止。這時他身邊已無彈藥,身體又多處受傷,他頑強爬向火力點,沖著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剎時,敵軍正在噴吐的火舌熄滅,正在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和所學可知,1952年10月19日,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口,以自己的犧牲掩護部隊完成了收復高地的任務,A項正確;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紋絲不動,壯烈犧牲,排除B項;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紋絲不動,壯烈犧牲,排除C項;解放軍好戰士雷鋒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模范人物,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7.(3分)如圖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全國各地支援物資統計圖,圖片說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是()A.蘇聯及時的軍事援助 B.全國人民群眾的支持 C.中朝軍民的聯合斗爭 D.志愿軍戰士浴血奮戰【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可知,圖中顯示各省對抗美援朝進行物資支持,說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原因是全國人民群眾的支持,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蘇聯等相關信息,無法看出蘇聯是否有及時的軍事援助,排除A項;中朝軍民的聯合斗爭是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但題干并未提及朝鮮方面的信息,排除C項;志愿軍戰士浴血奮戰也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之一,但與題干強調的全國人民群眾支持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8.(3分)如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到1953年,武漢市喻橋鄉貧農陳友漢家在生產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這一變化得益于()時間耕地耕牛、農具谷物收成主要食物新中國成立前很少沒有350千克野菜、麥皮、粗糧到1953年16畝齊全1600千克谷物、油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完成 C.一五計劃實施 D.抗美援朝獲勝【分析】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理解土地改革的意義。【解答】根據表格內容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到1953年陳友漢家的生活發生大變化:有了自己的耕地,耕牛、農具齊全,谷物收成提高,生活質量提高。根據所學,這一變化與黨和政府在農村土地改革有關。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B符合題意;材料描述不涉及西藏,A排除;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實施,C排除;抗美援朝獲勝與陳友漢家在生產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無關,D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9.(3分)1952年底,廣東省某地區一農民王四用牛在耕田時高興地叨咕著:“老黃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干起活來呱呱叫,一家大小都愛它,哥哥給它割青草,嫂嫂給它拌豆渣,弟弟牽它去飲水,哎,我就給它帶上一朵大紅花。”這塊田的“主人”應該是()A.國家 B.集體 C.地主 D.王四【分析】本題考查土地改革,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國家,排除A項;B.三大改造后實行集體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C.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項;D.根據題干“1952年底,廣東省某地區一農民王四用牛在耕田時高興地叨咕著:‘老黃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結束的土地改革將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因此這塊田的主人是農民自己,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0.(3分)某班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了如圖圖片,他們就圖片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表述正確的是()A.這是一張政協會議的代表證 B.這張代表證已有70年歷史 C.這名代表是據憲法選舉產生的 D.這次會議召開的地點在福建省【分析】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時間為1954年,今年是2025年,因此這張代表證已經有70年的歷史,B項正確;根據時間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知不是政協會代表證,排除A項;這名代表參加的會議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因此不是據憲法選舉產生的,排除C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人民代表大會,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1.(3分)人民幣是中國的象征,其圖案和紋飾記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夢想。第三套人民幣(1953年版)(如圖)反映的時代夢想是()A.民主法制,堅實保障 B.改善交通,共同富裕 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D.發家致富,科教興國【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民主法制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排除。B.共同富裕不是當時的時代夢想,排除。C.據題干“人民幣是中國的象征,其圖案和紋飾記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夢想。第三套人民幣(1953年版)”和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因此,反映時代主題是集中力量發展國家重工業,符合題意。D.20世紀90年代才提出科技興國,排除。故選:C。【點評】記憶一五計劃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2.(3分)如表是橋梁專家周璞的父親周松年1957年寫給兒子家書(節選)。信中的大橋是()璞:今日以長江大橋通車之期,大家都以極快慰的心情來迎接偉大節日,我們門外人流不斷,鐵路和公路面上布滿人群,廣播聲,飛機聲,此刻正九點鐘,火車在漢陽橋頭剪彩。……天氣很好,陰而無太陽。A.武漢長江大橋 B.港珠澳大橋 C.南京長江大橋 D.昆明護國橋【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武漢長江大橋,掌握一五計劃的成就。【解答】根據題干信息“1957年”“長江大橋”“漢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美好愿望,A項正確;港珠澳大橋建成于2018年,排除B項;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于1968年,排除C項;昆明護國橋始建于1919年,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武漢長江大橋,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3.(3分)“一五”計劃期間,上海陸續將272家輕工、紡織等工廠和一些商業遷往甘肅、河南、安徽等省。上海為全國提供電站用汽輪發電機56臺、26.48萬千瓦,交流發電機124.06萬千瓦,礦山設備1.1萬噸,機床1.89萬臺,汽車外胎49.9萬套。上海這一做法()A.促進了國民經濟全面發展 B.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 C.推動了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D.實現了我國工業化的目標【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材料反映了上海的做法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全面”發展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期間,上海陸續將272家輕工、紡織等工廠和一些商業遷往甘肅、河南、安徽等省。上海為全國提供電站用汽輪發電機56臺、26.48萬千瓦,交流發電機124.06萬千瓦,礦山設備1.1萬噸,機床1.89萬臺,汽車外胎49.9萬套”和所學可知,上海的工業遷往西部和中部地區,并為全國提供供電設備等工業品,優化了國家的工業布局,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符合題意。C.材料反映了上海的做法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材料反映了上海的做法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并不意味著實現了我國工業化的目標,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一五計劃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4.(3分)泰來機制面粉廠始建于1906年,20世紀50年代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廠名發生變化。更換后的廠名最有可能是()A.泰來面粉合作社 B.泰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C.泰來私營面粉廠 D.公私合營泰來面粉廠【分析】本題考查了三大改造,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因此更換后的廠名最有可能是公私合營泰來面粉廠,D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建立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出現有限責任公司,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私營面粉廠不符合社會主義改造的特點,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三大改造,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史實中,最能合理解釋如圖這一物理現象的是()A.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分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社會從左側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全部進入到右側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反映了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C項正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反動統治的徹底結束,中國人民從此成為中國社會的真正主人,國家仍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排除A項;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但國家仍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二、辨析改錯(12分)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寫正確;錯誤的寫錯誤,并加以改正。16.(3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判斷:√;改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關史實。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基本統一,實現了各族人民的大團結。【解答】結合所學可知,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大陸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故答案為:判斷:√;改正:√。【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西藏和平解放的相關史實。17.(3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判斷:×改正:把“《中國土地法大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故題干表述錯誤,應把“《中國土地法大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故答案為:判斷:×;改正:把“《中國土地法大綱》”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相關史實。18.(3分)三大改造中,國家通過贖買政策對手工業實行公私合營,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判斷:錯誤改正:將“手工業”改為“資本主義工商業”【分析】本題考查三大改造,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課本所學可知,三大改造中,國家通過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故答案為錯誤;將“手工業”改為“資本主義工商業”。故答案為:錯誤;將“手工業”改為“資本主義工商業”。【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9.(3分)《共同綱領》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憲法。錯誤:錯誤改正:《共同綱領》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分析】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憲法。故原題錯誤,《共同綱領》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故答案為:錯誤,《共同綱領》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點評】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4分,共28分)20.(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鮮戰爭不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摘編自趙勇田、牛旻《板門店談判紀實》材料二(朝鮮)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在經過幾十年的軟弱挨打之后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摘編自亨利?基辛格《論中國》材料三1950年冬,工作隊深入發動群眾,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讓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廣大農民與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迫使地主階級在群眾威力面前屈服低頭,樹立了農民群眾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及耕畜、農具等,分給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一“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的理由,并概括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談談你對“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的理解。(3)寫出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三,歸納該事件消滅地主階級的具體措施。(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上述材料所涉事件的共同意義。【分析】本題考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理由:根據所學抗美援朝戰爭背景相關知識,直接列舉出相關理由即可,如: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美國第七艦隊到達臺灣海峽,阻擾祖國統一;朝鮮黨和政府求助新中國,中朝唇齒相依。目的:根據所學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可知,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其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理解:根據材料二“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和所學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相關知識,從國內意義、國際影響兩個方面,分析概括出對“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換了嶄新的面貌”的理解,如: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激發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使全世界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3)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三“1950年冬,工作隊深入發動群眾,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讓他們自覺地行動起來”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措施:根據材料三“廣大農民與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迫使地主階級在群眾威力面前屈服低頭,樹立了農民群眾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可歸納出措施是政治上,發動對地主階級的斗爭,剝奪地主階級政治地位;根據材料三“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及耕畜、農具等,分給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可歸納出措施是經濟上,沒收地主階級多余的土地,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4)共同意義: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抗美援朝,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材料三反映了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綜合以上材料可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涉事件的共同意義是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故答案為:(1)理由: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美國第七艦隊到達臺灣海峽,阻擾祖國統一;朝鮮黨和政府求助新中國,中朝唇齒相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激發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使全世界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3)歷史事件:新中國的土地改革。措施:政治上,發動對地主階級的斗爭,剝奪地主階級政治地位;經濟上,沒收地主階級多余的土地,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4)共同意義: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21.(14分)民主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論人民民主專政》從理論上指導了建國準備工作,并用以統一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參加建國準備工作的思想認識。8月5日,……毛澤東提出“革命形勢日益開展,一切民主力量要加強團結,共同奮斗,以期早日消滅中國反動勢力”。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材料二195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共同綱領》相比較,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向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制度的新的飛躍。據統計,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頒布的法律、法令、法規文件達530件,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摘編自楊火林《1949~1954年的中國政治體制》(2)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制建設的成就。材料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能夠在中國不斷成長壯大,影響力不斷加強,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摘編自牟曉飛《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3)據材料三,歸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時代背景:根據材料“《論人民民主專政》從理論上指導了建國準備工作,并用以統一各階級、各黨派、各團體參加建國準備工作的思想認識”分析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受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根據材料“9月29日”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是因為革命形勢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2)根據成就:根據材料“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分析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制建設的成就是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3)優越性:根據材料“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它,人民群眾信任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分析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根據材料“人民代表大會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既尊重了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了少數人的合理要求”分析可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據材料“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先進性。故答案為:(1)時代背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革命形勢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2)成就: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憲法、行政組織法、刑法等眾多法律在內的法律體系。(3)優越性: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民主集中制的權威性,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先進性。【點評】本題考查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