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四: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教案_第1頁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四: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教案_第2頁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四: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教案_第3頁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四: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教案_第4頁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語文四: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授課人:授課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級)授課題目《蘇軾詞兩首—-念奴嬌》擬1課時第1課時三維目標理解詞中聯想與想象的思路認識本詞的豪放特色對作者感情的認識重點理解詞中聯想與想象的思路難點認識本詞的豪放特色課型□講授□習題□復習□討論□其它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設計因材施教一、導入南陽武侯祠有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須辯襄陽南陽。”是為名人諸葛亮籍貫之辯。同樣,諸葛亮說孫權,聯吳蜀,借東風,捉放曹的赤壁大戰古戰場究竟在于何方?也有過類似的爭辯.有人據《水經注》,斷定在今湖北省武昌縣內,有人據《元和郡縣志》,確認在蒲圻縣西的烏林對岸.而更多的文人騷客卻在黃岡赤壁發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來的出土文物才證實在蒲圻的烏林赤壁.有趣的是蒲圻赤壁雖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黃岡赤壁卻游人如堵,名聞遐邇,甚至誤把黃岡赤壁當成三國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軾的出現。二、作者簡介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高.詩中“三父子”即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21歲時與其弟蘇轍同榜進士,歷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譏刺朝政,包藏禍心”,遭到逮捕、審訊,史稱“烏臺詩案”,后貶謫黃州,精心著述。1084年舊黨司馬光執政,平步青云,后同舊黨發生分歧,又遭誣告,被貶出京城,流放南方。蘇軾才情奔放,詩詞文均有獨到成就,有“蘇黃、歐蘇、蘇辛”之說。被貶黃州期間(1080——1084),生活困難,極度苦悶,卻又是他創作豐富、成就突出的時期,尤以兩賦(前后《赤壁賦》)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著名。三、放朗誦錄音或范讀要求發揮想象與聯想,思考上下片的內容。四、描述上下片的內容并歸納1,學生描述詞的意境2,討論歸納上片:詠赤壁,重在寫景1—3,籠罩全篇4—11,面對江山先總寫江山,再總提人物。下片:1——-6,回憶歷史7---9,抒寫己懷10—11,自我排遣五、理解豪放的特點我們知道宋詞分為兩大流派:婉約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設計因材施教豪:雄壯的筆調。放:奔放不受拘束。豪放詞,氣象闊大,境界雄渾,豪情壯志,奔放馳騁,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情曠達而不哀傷。本詞哪些地方體現了豪放的特征呢?學生討論,教師歸納:1、背景壯闊,氣勢磅礴,縱橫開合。大江——-—-—赤壁千古-—————三國人物——————周郎我們可以想見在滾滾長江之上一位昂然獨立,思接千載,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詩人形象。2、江山如畫,充滿陽剛之美。(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亂石”兩句對偶,一仰視一俯視,一寫山一寫江。寫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寫江突出其洶涌澎湃,給人不同尋常的雄奇之感.“卷"句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大江東去的宏偉氣勢,展現了赤壁江山的生動畫面,可從而想見當年赤壁大戰的壯觀激烈.(2)富有動感,切懷古之情“亂、穿、卷”寫形,“驚、拍”寫聲,“雪”寫色。這些景物寫得有形有聲有色,雄壯奇偉;更重要的是,這種寫景與詠史、懷古與抒情之間,映襯烘托,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十分壯美的意境.這壯麗輝煌的歷史,叱咤風云的英雄(周瑜),悲壯激憤的情懷(詩人自己壯志難酬),只有配上這雄壯奇偉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與環境才顯得和諧統一。3、人物奮發有為“小喬”句寫婚姻,更顯年少英俊,奮發有為。“羽扇”句寫服飾,顯其風度閑雅,從容不迫.“談笑”句寫神態,顯其韜略和戰功,胸有成竹,指揮若定。4、抒情化悲憤為曠達學生讀后五句,評述大意。注意理解蘇軾的曠達之情.“多情”:對建功立業的向往,對壯志難酬的感嘆.“人生如夢"雖不免消極,也只是一閃而過(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精神),下面的轉語“一尊還酹江月"便沖破這種情緒,表現了一種豁達的胸襟和對于生活的熱愛。正如《前赤壁賦》所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對人生宇宙的樸素辨證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另外,就同一時期的作品來看,蘇軾又何嘗完全消沉過呢?舉詩和《東坡》《浣溪沙》詞為例。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東坡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東坡》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靜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犖確:山石突兀嶙峋的樣子。)分明是一個屢險如夷,以險為樂,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涼消沉的影子?六、延伸比較古人今人都常有以夢入詩文的,怎樣理解這種現象呢?我們要根據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