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在當代中國文壇,史鐵生是最獨特的生命歌者。《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極具哲理且充滿人道主義的代表作,它集中思考和表現了生命存在的苦難和意義,這是史鐵生在相當漫長而艱辛歲月里對生命不斷循環反復的思考和追尋所得。本文從生命意識的視角著手來分析史鐵生的文學創作,試圖從史鐵生自身的真實人生經歷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入手,來探討其追尋生命意義的價值與關注人類終極信仰的重建。關鍵詞:生命意識;殘疾;宗教文化;反抗精神AbstractIn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Shitieshengisthemostuniquesingeroflife.IntheTempleofEarthisaphilosophicalandhumanitarianmasterpieceofShitiesheng,Itfocusesonthesufferingandmeaningoflife,thisiswhatShitieshenggotfromthinkingandsearchingforthelifecycleinthelongandhardyears.ThispaperanalyzesShitiesheng'sliterarycre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lifeconsciousness,thispapertriestostartfromShitiesheng'sreallifeexperienceandtheinfluenceofreligiousculture,todiscussthevalueofpursuingthemeaningoflifeandthereconstructionoftheultimatehumanfaith.Keywords:Lifeconsciousness;Disabled;Religiousculture;Rebelspirit目錄TOC\o"1-3"\h\u303931引言 5132862生命意識 6247823《我與地壇》中生命意識的體現 7164443.1突破殘疾困境 7300023.2突破死亡困境 829454《我與地壇》中生命意識的溯源 10235954.1個人生平經歷 10219764.2宗教文化的影響 11293124.3西方存在主義的影響 13228965《我與地壇》生命意識的價值 1482195.1有利于文學的健康發展 147905.2鼓勵終極的精神信仰 15309426結語 1612366參考文獻 168410致謝 17淺析史鐵生創作中的生命意識--以《我與地壇》為例1引言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丹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藝術家沒有哲學思想,便只是一個供玩樂的藝人!”REF_Ref19318\w\h①相比于同時期的作家,史鐵生無疑是中國現當代文壇的最具哲學思想的作家之一。在1991年,史鐵生發表經典散文《我與地壇》是當代散文的一座豐碑,也是史鐵生散文創作的扛鼎之作,韓寒稱它是當代最好的散文。REF_Ref19389\w\h②他活得深刻、寫得愈加深刻的作品與作家的生平經歷和獨特的生命體驗息息相關。二十一歲那年,在下鄉插隊期間因身患重病導致雙腿癱瘓的他曾對生活一度絕望,本是正值韶華年紀的熱血青年,懷著滿腹的雄心壯志想在廣闊的農村大展拳腳,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瞬間就把他的理想砸得粉碎。可也正因如此,在《我與地壇》當中他才能用獨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世界的本來面目,他的作品集寫實與哲理于一體,富有詩意與靈性的語言,用細膩獨到的筆觸表現人類本身難以超越的生存困境,追問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對其終極意義的探尋,這也使得他的寫作理念遠超同時代的諸多作家。目前國內學術界研究史鐵生的文章也有了多年的成果積累,僅中國知網可查詢的學術期刊就有600余篇,碩博士論文100余篇,這些研究成果對史鐵生的創作內容和創作思想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關于鐵生創作心路歷程的書寫。例如祁力《生命存在的終極價值》——論史鐵生的精神書寫,論述史鐵生文學創作的生命歷程;《生命的感悟與言說》——論史鐵生的小說創作。第二方面是研究史鐵生的作品當中的宗教情結。如與佛教關系;付靈韻《神性的追尋——論史鐵生創作中的宗教精神》等。與基督教關系,如王麗然《在困境中超越——史鐵生創作論》;陳霞《史鐵生作品基督教文化意識淺析》等。第三方面是存在主義哲學與史鐵生思想融合共振方面。如胡山林《苦難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史鐵生與存在主義;樊星《超越虛無主義的嘗試》等。第四方面是創作主題方面,“殘疾”、“愛情”、“苦難”、“知青歲月”是貫穿史鐵生創作生涯幾乎無法避開的主題,如瞿先飛《殘疾對史鐵生文學創作的影響》、方玉營《史鐵生小說作品中寧靜的愛情哲學》、王泉《簡論史鐵生小說中的苦難母題》、申朝暉《史鐵生知青文學的獨特性》。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分析獨到,見解精辟,給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史鐵生提供了可借鑒的素材,當然也有少部分可能只是泛泛而談,不夠深入,所以到目前為止,關于史鐵生作品體現生命意識的研究還相當薄弱,《我與地壇》中的生命意識書寫更是寥寥無幾,因而從生命意識出發來研究《我與地壇》,不僅是其性質所決定,同時也希望從他本人的生命歷程當中,靜心聆聽來自心靈最深處對于生命的沉思,體會沉潛于困苦中對生命的執著追尋。本文將從四個部分論述史鐵生創作中的生命意識。第一部分闡述生命意識的基本內涵。第二部分以《我與地壇》為例論述生命意識的表現,希望以此來明確本文所闡述的生命意識,指的是史鐵生面對人類基本的生存困境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及其勇于反抗的生命精神。第三部分從史鐵生自身的人生經歷出發來分析其生命意識的來源,主要從個人的生平經歷、宗教文化的影響及西方存在主義對史鐵生文學創作的影響來探尋其生命意識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是探尋《我與地壇》生命意識的價值。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文學的發展;二是鼓勵終極的精神信仰。2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是什么?通俗來講,就是指人類個體對生命本身的體認和領悟。應該說,在不同作家筆下,生命意識的書寫也是形態各異,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當代文學在社會、歷史潮流的巨大變動和外來文化激烈碰撞下,進入繁榮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身上,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探求人的真實意義。從哲學上看,人在本質上是動態的、漸變的、逐漸完善的,個體是一個有感覺、知覺、意識等組織成的精神實體。關于人的主題,是新時期以來作家普遍關注的重點,作家將自己的見解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他們表達著自己對人性的獨特理解,感知感受生命,追求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個體對于生命的理解態度和認知形成了生命意識,生命本身只是作為人一切活動的基本存在,但人在生存中所形成的個體獨特的對于生命的見解和追求,就是生命意識。自五四以來,魯迅、周作人、曹禺等作家重新發現人的意義,他們以自身為支點,感受自我存在,更尊重“他者”的存在。所以說生命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個人所親歷的生命體驗上,對生死問題的基本認知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本文所探討的不僅是史鐵生對生死問題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史鐵生在面臨人生困境的前提下,在他身上所迸發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對全人類終極精神信仰的關照。他因為殘疾原因走進文學殿堂,腿部殘疾、腎臟衰竭、母親早逝坎坷的命運雖然讓史鐵生幾近崩潰,卻始終沒有擊垮他的斗志。正是這些不同于常人的經歷,才讓他看透了死的本質,找尋活著的意義,努力地探求精神領域的提升,他用筆桿子在文學道路上開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行走方式”。在《我與地壇》中關于“生”與“死”的認知上,史鐵生有他不同于常人的對于生命的理解,參透了死,如何生存恐怕才是最難的問題,而史鐵生正是以自身的所見所聞,體會生命的苦難現狀,尋找生命的意義,以主動的抗爭精神來實現其身心已為“健全人”的證明,求證人本身的存在價值。3《我與地壇》中生命意識的體現史鐵生的作品當中生命意識幾乎貫穿始終,不管是創作前期關于殘疾主題的現實性作品,還是后來追尋存在意義的哲思性作品,史鐵生都在熱切關注著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而在散文《我與地壇》當中,他交出了一份關于生命意義哲思的完美答卷。史鐵生的遭遇是不幸的,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飽受疾病的折磨和摧殘。他又是堅強的,面對生理缺陷和生存困境,雖然有過抱怨和彷徨,但他終究沒有放棄,而是積極地面對生活,活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色彩。他對殘疾和死亡困境的突破引領著無數人走出黑暗人生的泥潭。3.1突破殘疾困境史鐵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市,1969年離開家鄉到陜北延安插隊,1975年因腰椎不適回北京治病,后來便雙腿癱瘓無法行走。此后,地壇成了他思考生命真諦的寄托,或許是園中昆蟲、花草和柏樹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亦或是在園中他有過幾面之緣的“陌生人”,史鐵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讓他能夠坦然直面生活的苦難,走出雙腿殘疾的陰霾,尋找到擺脫絕境的道路。史鐵生在園中見證了一對平凡的中年夫婦一起步入老年的溫馨歲月,在這對夫婦身上,史鐵生看到了愛情的忠貞與浪漫;還有一個愛唱歌的小伙子每天都來這園子里一展歌喉,盡管他經常唱錯,但他唱一個上午總也不疲憊,在他身上,史鐵生感受到一個人為了實現夢想的勇氣和決心;還有一個有天賦的長跑家,他是史鐵生的朋友,經常來園子里鍛煉,如果不是因為文革時期“出言不慎”,他現在或許已經是有名的長跑家了,現在他們只能在地壇里彼此互相鼓勵,一個玩命跑,一個玩命寫,共同度過了一段靜謐而安逸的時光。命運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們也曾開懷痛罵,發泄心中的憤懣,而后互相叮囑后沉默著回家。史鐵生在他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人格的堅韌和頑強。還有那個長相漂亮卻弱智的小女孩,她單純可愛,巧的令人心疼。所以,最后他得出了結論:差別永遠都有,也永遠要有。人生在世,哪有什么能夠十全十美的呢?“上帝”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公平的,它不會把美好和不幸都放你一人身上,它給了你一些,也必將從你身上帶走另外一些,讓你感受到生命部分的完整和殘缺。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坦然接受,以另一種角度看待世界破開一條重生之路。不能忽略的是,母親給予他的無私的愛成為他打開最后一道心門層封的鑰匙,是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在《秋天的懷念》當中,史鐵生懷念逝去的母親,她渺小卻偉大,柔弱卻堅強,一邊拖著病重的身體獨自扛下了生活的重擔,一邊安慰自己意志消沉的兒子和照顧未成年的女兒。身體的殘疾無疑給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鐵生帶來致命的一擊,可是那時的他哪知孩子的病痛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等到他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時,母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他。自此之后,史鐵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真正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既然沒有辦法改變殘疾的現狀,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地活著,無論多么殘酷的現狀也阻擋不了心魂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西西弗斯的神話》里,加繆說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無論命運燃起的燭光如何暗淡,只要尚存一點光亮,殘疾的肉體和健全的心魂就不會放棄對生活的追求。現實的遭遇激起了他與命運放手一搏的斗志,憑借著在苦難中的抗爭,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突破了人生殘疾的現狀,這正是史鐵生作品中生命意識的真情流露。3.2突破死亡困境在海德格爾關于生命的理念里,生命的意義在于倒計時算法。死,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無論長短終究都是一個倒計時消失的狀態,人所活著的每一步都是走向死的過程,活一天少一天。“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先頓悟了死,才能夠逐漸理解生的意義。史鐵生對生命的認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對人生的深刻認識源于他對死亡真相的洞察,正如作者在《我與地壇》中所說,既然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情,那是一個必將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著的問題了。在史鐵生的寫作生涯中,他的母親短暫而平凡的一生中對史鐵生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作者曾在作品里回憶在地壇留下車轍印的地方也留下了母親的腳印,母親的一生都在“追隨”著他,只是當時他只顧著自己悲傷,忘記了母親也在承受著雙倍的煎熬。以至于史鐵生在母親離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沉浸在痛苦與悲傷當中。在《合歡樹》一文中,史鐵生才第一次真正面對母親離去的事實,他閉上眼睛質問上帝為何要急匆匆帶走他的母親,上帝最后回答了他,因為她的心里實在太苦了,上帝見她撐不住了就將她召回去了,也許是在此刻,他才看透了死亡的本質而與內心愧對母親的自己和解,人人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粒不起眼的塵埃,生命乃至象征不朽的東西終將化為虛無的泡沫,死亡或許不是結束,而是在人世受盡苦痛的解脫。死是最容易的,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可是如何生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當他在靜謐的地壇古樹旁里頓悟了死是一件無需著急的事后,他開始找尋活著的價值和意義。為了告慰遠在天堂的母親,也為了那個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里也稍微有點色彩,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才不枉走了這一遭,就算那時再去死也沒有多少遺憾了。于是,史鐵生開始在在地壇最為偏僻靜謐的角落偷偷地寫作。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的作品寫成并發表了,在通往文學殿堂路上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或許寫作對他來說就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而且作家的“桂冠”在世人眼中是如此的耀眼,畢竟人之所以稱為人,歸根結底便是受本能的生存動機驅使著,活著都是有欲望的,他也不例外。在這之后,他受到了極大的精神鼓舞,好像著了魔似的,“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寫,哪一個人可以寫成小說,我走到哪兒想到哪兒,在人山人海里只尋找小說”。REF_Ref1811\w\h③寫作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寄托和實現生命價值的最佳途徑。對他來講,消滅死亡的恐懼便是寫作,是他對抗死亡最有效的武器,因此他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會寫不出來,所以他感到十分恐慌,自己好像是個被脅迫的人質,所以他不得不把自己“殺死”在市場上以獲得自由。生命真正的意義不就在于用雙手創造美好與精彩的過程,生命真正的價值不就在于平靜而樂觀地接受這過程的悲壯與美麗。寫作就是為生存找一個乃至上萬個活下去的緣由,才能讓生命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進化過程,更是一個快樂、愉悅和充滿成就感的精神過程。史鐵生無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粉碎了命運之神的“詭計”,一個人出生之后,他的存在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上帝”在賦予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對結果下了判決。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一度瀕臨崩潰和死亡的邊緣,可是他又在地壇長久的思索中與自己達成了和解,他意識到死亡本身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永恒的生命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的消逝,還不如好好活著,于全人類生命的永恒中尋找一己人生之恒遠。作家在地壇中一次又一次剖析自己,既然人類終將面臨死亡,苦難的存在就要有而且無法避免,那為什么不在這生的過程中一步步解開這被命運銬住的“枷鎖”呢?從遭遇苦難到接受苦難,從接受苦難到敢于生存,從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史鐵生實現了普通人對死亡認知的大突破,蛻變成一個敢于直面人生的勇者,讓讀者看到了閃耀在文壇璀璨星辰中的文學巨匠。4《我與地壇》中生命意識的溯源從創作初“自傳式”的寫實性作品到后來寓意式的哲思性作品,史鐵生的文學創造歷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強烈的生命意識的書寫便是他后期作品綻放人性閃光點的突出形態。所以本節主要探討史鐵生生命意識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的過程,如果說自身的特殊經歷是史鐵生生命意識的孕育起點,那么宗教文化的影響則讓他的生命意識由關注現實轉向哲理。另外,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其生命意識的價值走向。4.1個人生平經歷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作家,它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在《記憶與印象》中,史鐵生童年記憶里總有一個“壞孩子”霸道不講理,雖然長得矮小瘦弱,但所有的孩子就是怕他,而且他還經常喜歡“拉幫結派”來孤立他看不順眼的人,小小年紀便有如此的天賦本領實在讓人恐慌。他就像恐怖分子的頭目一樣讓人心生畏懼,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孤立的感覺而紛紛“投靠”他,就連童年的史鐵生也是把自己心愛的足球貢獻出來才能換得那個壞孩子的特別優待,可是隨著足球慢慢受損之后,他們之間看似友好的關系也隨之破裂了。史鐵生曾說;“因為他,我學會了諂媚和防備,看見了孤獨”。記憶如此清晰以至于到成年后他也無法忘記。如何直面孤獨,打開心扉實現人與人之間坦誠地溝通,是史鐵生創作一直不斷探索的話題。從1969到1971年,史鐵生在陜北農村插隊三年的人生經歷對他影響很大,從繁華都市到貧困山村,他親眼目睹了并且體驗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與不易。在與當地老百姓的日常交往當中,他深切感受到他們身上世代傳承的優良淳樸的品質和善于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受到了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的陜北人民的偉大與深情。就拿那膾炙人口的陜北民歌來說,“白脖兒鴨兒朝南飛,你是哥哥的勾命鬼。半夜里想起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黃土地情歌》);REF_Ref2078\w\h④“提起這家來家有名……”;REF_Ref2160\w\h⑤這些民歌當中常有些婉轉低回的拖腔,或歡快洪亮的吶喊,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的辛勤勞作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流傳下來的,人類歌唱的起源大概就是這樣來的。這口耳相傳的民歌正體現出了陜北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彰顯了人類最原始的本真之美。插隊的經歷帶給史鐵生的精神財富是毋庸置疑的,苦難是永遠都有的,每個人窮盡一生也無法逃避苦難,是這個可以被稱作史鐵生第二故鄉的圣地延安,給了他敬畏自然、熱愛生命的勇氣與力量。“剛去陜北插隊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應該接受些什么再教育,離開那兒的時候我明白了,鄉親們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語言、勞動、身世,教會了我如何跟命運抗爭。”REF_Ref20098\w\h⑥REF_Ref32606\r\h\p21歲因病導致下半身癱瘓讓史鐵生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這個年紀本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可是對史鐵生來講卻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他所有的夢想和抱負似乎都隨著殘缺的雙腿消失了。剛開始他根本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他一次次推著輪椅到地壇去尋求安慰、去冥想,想不通的時候就想到了死,直到他碰到園子里那一群熱愛生活的人,那個認真練習唱歌的小伙子、那個捕鳥的漢子、還有那樸素而平凡女工程師、豪邁的飲酒老人、那個令人惋惜的漂亮弱智的小姑娘,特別是他那個堅強而偉大的母親,他們的生存方式給了史鐵生深深的感動和啟發,生命是如此無奈又如此公平。后來史鐵生便靠著自己頑強的意志開始在地壇寫作。可以說,因為殘疾這一事實,史鐵生才慢慢走上了寫作的道路。綜上所述,史鐵生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生命體驗,奠定了他生命意識形成的基礎。4.2宗教文化的影響史鐵生患病之后,為了尋找精神慰藉便閱讀了很多關于佛教方面的書籍。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由于流行,也由于確實想求得一點解脫,我看了一些佛、禪、道之類”(《給楊曉敏的信》)。REF_Ref20937\w\h⑦在他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佛教詞匯:佛家、佛法、輪回、命運、禪宗、解脫、菩提、圓滿、虛無等,從這便可以看出佛教對他的影響頗深,佛教云眾生皆苦,留戀紅塵無須太過,苦海無涯,進而祈盼來世能“脫胎換骨”,擁有一顆佛心讓人們面對苦難時也能夠泰然處之。佛家思考生死,讓人們有時間能夠靜下來除去內心的雜念,以更加廣闊的胸懷和深邃的眼光看待世間的一切,佛看這人世只不過是生命旅途中極短暫的一瞬,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一粒帆船,廣闊蒼穹的一顆辰星。這些多多少少影響了史鐵生對人生的價值判斷和追求。史鐵生認為自始至終人類都面臨一個根本困境,人生來就有欲望,而且根本沒有辦法可以消滅,因為一旦消滅了欲望也就相當于消滅了人性,而人的欲望常常超過人的認知和能力范圍內,于是人就感受到痛苦。佛教有“八苦”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REF_Ref21261\w\h⑧其中求不得苦是前六苦的總原因。因為人的愛憎、欲望、要求無窮無盡卻求之不得。人所求越多,一旦不能滿足,失望也就越大,心理落差也越大,痛苦也就相伴而生了。欲望乃是痛苦的根源,在這一點史鐵生的觀點與佛教的說法是不謀而合。史鐵生認為命運充滿偶然的觀點也與佛教類似,就人來講,毫無道理可言,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默默接受,此外別無他法。佛教講“三法印”(法印即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REF_Ref21515\w\h⑨“諸行無常”的意思是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皆變幻無常,過去有的可能下一秒就會消失,現在有的可能將來也會幻滅。這指的不只是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也包括人生命運的起起伏伏。當然,史鐵生作為一個現代理性思維的作家,對佛教的思想他并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對佛教中有違自然人性的部分做了取舍。比如如何面對人世的苦難,佛教主張無欲無求,消滅人對外在物質的一切欲望和追求,才能實現重生,達到無我之境。可是史鐵生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如果沒有了欲望,人就和所有動物一樣沒有分別,算不上是完整意義的人。“試圖以消滅欲望來逃避痛苦的人,是退一步去找和諧,但欲望如果沒有消滅干凈便不能擺脫痛苦,正好一步步退下去直至雖生猶死,結果找到的不是和諧而是毀滅”(《答自己問》)。REF_Ref21956\w\h⑩消滅了欲望不是度化眾生,而是消滅眾生。所以欲望不應該被消除,也不能被消除。那如何來看待欲望帶來的痛苦呢?史鐵生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把欲望引向精彩的過程,重視過程的存在,永遠對自己努力的過程充滿信心與熱愛,忽略目標和結果的虛無才是正確的欲望。從這里我們便可以看出史鐵生的思想與佛教諸多理念的互通共融,但他又超越了佛家秉持的真諦找尋到了生命過程的精彩。另外,就中國文學史發展脈絡來看,基督教與現代文學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像五四時期受基督教影響最大的作家冰心,她就曾在教堂中學學習,因此她的創作靈感更多來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她的詩集表現的三大主題“母愛”、“自然”、“童真”構成了冰心創作的思想內核,體現了宗教文化的博愛和哲學。同樣,閱讀過史鐵生的散文與小說,便能從書中發現大量關于基督教文化的詞匯:罪孽、上帝、地獄、天堂、原罪、救贖等等:“孩子,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我與地壇》)。REF_Ref23475\w\h?“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即殘疾與愛情,即原罪與拯救”(《病隙碎筆二》)。REF_Ref24494\w\h?“春風強勁也是一座牢籠,一副枷鎖,一處煉獄,一條命定的歸途”(《記憶與印象》)。REF_Ref24569\w\h?和許地山、冰心、北村、郁達夫這些完全皈依基督教的作家不同的是,史鐵生的作品雖然多少都帶上基督教影響的色彩,但他對基督教的部分教義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基督教認為在人間有七宗罪會使靈魂死亡,分別是:嫉妒、暴怒、傲慢、懶惰、貪婪、色欲,即所謂的原罪。人們只有虔誠地信仰基督,不斷在它面前懺悔自己的罪過才能獲得救贖。史鐵生所說的“原罪”并不是指我們犯了什么罪,它不與道德、法律相關,而是指人性深處的弱點,比如墮落、偏執、沉淪。所以說,史鐵生所說的“原罪”其實更關注個體本身,他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存在處境,他從最本質的意義上來剖析人類處于悲劇處境的緣由。作者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懺悔和自省,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完美的人幾乎沒有,就像人內心深處根本的欲望、孤獨處境一樣,人多多少少都存在著貪心和私欲。人需要一定的價值標準來權衡,但差異和歧視也會因此產生。所以相比兩者而言,史鐵生所闡釋的“原罪”更體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更加關照個體生命的處境。4.3西方存在主義的影響西方存在主義起源于十八世紀,是當代西方主要的哲學流派之一,以薩特和加繆以文學為陣地,將存在主義的影響擴大到了西方甚至是整個世界。進入80年代后,中國文壇涌入大量西方文藝思潮,存在主義就是其中顯著的代表之一。存在主義哲學是以人的存在為中心,探討人類生存的狀態和意義,但它實際上也在探討人生哲學,人為什么而活以及人生的價值如何實現不僅是哲學問題也是人生的基本問題。由于史鐵生本人的特殊遭遇,史鐵生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與存在主義的某些思想幾乎不謀而合。史鐵生的生命意識中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而存在主義的許多看法也與史鐵生的生命意識緊密相關。史鐵生曾經在一次專訪表達存在主義對自身創作思維的影響。他說:“我很喜歡,因為有共鳴,讓我理解。我讀過一點這方面的書,我感到你感覺的東西被人家一下子說出來,人家把你的想法分析得對極了。存在主義的全部內容是什么我不清楚。我只能說對存在主義有某種我的理解。我覺得我在最根本的理解上是應該對的,這個東西對我的影響比較大。”REF_Ref25584\w\h?所以在史鐵生的許多小說和散文當中,我們都能看到存在主義的身影,“所以要看重荒誕,要善待它”(《想念地壇》)。REF_Ref26263\w\h?“而且是一個個分開著被拋來的“(《病隙碎筆》)。REF_Ref26303\w\h?“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因破碎而成片段”(《記憶與印象2》)。REF_Ref26368\w\h?史鐵生在書中一次次提及“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開始,寫作出發之處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就像作者童年時期那個可怕的孩子,他似乎天生就擁有詭詐的能力,經常把孩子排一排座位就擁有了權力,而孩提時代的他也因懼怕那個孩子的權力而屈服于他,作者承認那是他童年時光恐懼的來源,也是他第一次寫作的零度。本能的恐懼讓作者學會了阿諛奉承,可是他的恐懼卻沒有消散,疑難卻更加疑難,這就是一次寫作的零度。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史鐵生的文學創作的思想深度離不開存在主義的影響。存在主義強調世界不是自我意識之外的獨立存在,這種以人類本身為主體、強調人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尋找存在意義的觀點對史鐵生創作有深刻的啟發。但是存在主義哲學是建立在西方個人主義的傳統之上,更加強調突出尊重個人的感受、關注自身的存在卻閉口不談人的共同本質,只把自己獨立于世界之外,在這方面,史鐵生表現出了不同的精神走向。史鐵生在關注個體的生存困境時,總不忘對人類的總體關切,他試圖拯救的不僅僅是個人,還包括全人類。在史鐵生身上,反抗悲觀的存在主義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博愛及人道主義關懷交融在了一起。5《我與地壇》生命意識的價值可以看到《我與地壇》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它是作者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在經過漫長的上下求索之后對個體命運、生存狀態以及生命價值所進行的反思。生命意識的厚積薄發不僅給予了史鐵生一條追尋生命意義的出路,同時也為他人對生命認知做了詳細梳理,啟發了他們對個體存在價值的思考。與受市場驅使的物欲化寫作相比,史鐵生代表著純文學生生不息的力量。總而言之,史鐵生用筆桿子堅持追尋生命意識的文學創作之路,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能從中獲得啟示。5.1有利于文學的健康發展從80年代開始,文學開始從政治的宣傳工具慢慢轉變成作家反映現實生活和傾訴個人感情的平臺,但是文學自身的變革任務還是尤為迫切,因此在文學創作中加入生命意識的視角顯得更加重要。如何更好地關照人們的實際生存現狀一直是許多作家孜孜以求的問題,而《我與地壇》中所表現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正引領著彷徨在現實苦難的人們積極尋求生活的意義。史鐵生作品體現的生命意識區別于余華、蕭紅等人將生命意識置于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層面,極力表現生存的艱難,也區別于一些用私密話語來敘述自身內心體驗和心理狀態的女性作家;與新時期偏向于關注普通百姓、飲食男女的世俗化傾向更是大相徑庭。史鐵生的作品為讀者編織好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將自己的命運遭際融入到他人的命運存在狀態的關注。從個體到普通,從特殊到一般,他的生命意識真正體現了平凡人物生存的酸甜苦辣。史鐵生不僅拓展了生命意識的內涵,也豐富了文學創作的經驗。進入90年代,文學的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然而受市場化影響,文學卻為了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而變得庸俗,失去了主流意識該有的姿態,隨著這種低俗風氣的盛行,有很多的作家也喪失了自身的職業操守,紛紛易旗迎合所謂市場“主流”文化,不斷拉低社會道德的下限。當然,大眾的審美需求并不是不顧及,文學能夠讓普通大眾喜聞樂見本是幸事,只是有些人借著普及大眾文化的由頭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比如現在充斥在各大網站的一次性網絡小說,無非是投機取巧為了博君一笑,之后可能就成了過眼云煙。但文學作為能夠撫慰心靈創傷的良藥,不應在任何動機的驅使下喪失人文追求。文學對人的關注還是應該以精神價值為追求。史鐵生生命意識的創作理念給市場庸俗化寫作敲響了警鐘,他堅持以文學作為戰勝苦難的突破口,找尋生命存在的意義,堅守精神領域的價值。在史鐵生的一生中,寫作已經不僅僅活著是為了寫作,也為了能在這個虛無的世界尋找存在的意義,他變成了創造生命精神家園的守護者。他的創作理念代表了文學在物欲市場化下擰成的一股堅守的力量,這力量亙古不變,堅不可摧,這是文學的品質和操守,是文學必須保留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域。史鐵生的創作理念給了人們警示的力量和前行的信心。5.2鼓勵終極的精神信仰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當代中國文壇出現大規模庸俗化寫作的現象屢見不鮮,出現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精神信仰的缺失。如今人們的精神追求正逐漸下降,史鐵生追求終極意義的生命意識訴求,啟發了人們心靈的自省和精神價值的重筑。他從自身的親身經歷出發,以積極主動的反抗精神面對苦難,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事例向人們展示精神信仰的強大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豐富,但是物質的充裕不能代表人們生活的質量,這個時代好像不會再有什么東西是值得敬仰的,人類也對追求終極價值喪失了興趣。每天只會為了眼前的利益疲于奔命,人像一臺機器一樣毫無目的地機械運轉,看著心理扭曲道德滑坡的現代人,人類似乎已經能感受到社會秩序的崩塌近在眼前,生態失衡近在眼前。所以為了阻止這類情況的發生,人類必須重建自己的信仰體系,構建終極的人生價值觀。正如史鐵生所說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一次生命的誕生便是一次對意義的要求,所以他認為要重建信仰的力量,讓看不見而有力量的信仰拯救我們精神貧乏的困境。史鐵生在關注自身經歷的事實上,他認為人在面對生存的根本困境時,首先是不能逃避,因為這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還會讓自己陷入兩難深淵,還不如坦然面對,接受它們的客觀存在。其次是有正確的態度來正視困境,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追求過程的精彩和頑強抗爭的信仰。6結語2002年,史鐵生憑借實力獲華語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其頒獎詞是這樣說的:“他的作品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REF_Ref27122\w\h?這段頒獎詞無疑是史鐵生傳奇人生的縮影。《我與地壇》因為有自己親身的經歷而貫穿著溫情又兼宿命的悲涼,但又有對于命運和苦難的積極抗爭。史鐵生的生命意識正是在他一步步的積累和創作中生發出來。在現代的社會語境下,史鐵生的生命意識有著不一般的價值。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禍福總是相互依存,災禍到來,人們才能體會幸福的來之不易,才會更加的珍惜。福禍相依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人生,只要態度積極,災禍也會增加生命過程的精彩。史鐵生的生命意識是對自身不完整現狀的一次飛躍,他對生命的深刻認識還帶給了人們巨大的感動和鼓勵,史鐵生曾說:“不論我們信仰什么,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REF_Ref27468\w\h?可以說,史鐵生的生命意識并不是毫無瑕疵的,但了解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識卻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和深遠的啟示。注文溫江斌.從《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J].2007(02):90.葛嵩.論史鐵生的創作思想[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03.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34.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57.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58.段崇軒.論史鐵生的小說創作[J].小說評論,2009(06):91.張在中.邊走邊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17.張在中.邊走邊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19.張在中.邊走邊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22.張在中.邊走邊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23.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65.史鐵生.病隙碎筆[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35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216.張麗芝.生存危機和信仰崛起后的抉擇[D].陜西師范大學,2015:57.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223.史鐵生.病隙碎筆[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76.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144.陳秀.凈文哲思——史鐵生散文創作思想有感[J],2012:21.焦瀅瀅.論史鐵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識[D].陜西師范大學,2014:41.參考文獻溫江斌.從《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89-92.葛嵩.論史鐵生的創作思想[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史鐵生.我與地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段崇軒.論史鐵生的小說創作[J].小說評論,2009(06):88-95.張在中.邊走邊唱[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張在中.原罪與愛的救贖——論基督教對史鐵生的影響[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1):28-29.張麗芝.生存危機和信仰崛起后的抉擇[D].陜西師范大學,2015.陳秀.凈文哲思——史鐵生散文創作思想有感[J].文學界(理論版),2012.焦瀅瀅.論史鐵生作品中的生命意識[D].陜西師范大學,2014.史鐵生.病隙碎筆[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07).陳曉華.澄凈的思深切的悟[D].東北師范大學,2013.陽雨薇.活在喧囂世界之外的史鐵生[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汪文忠.史鐵生作品生命意識解讀[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90-93.歐艷嬋.也把生命做琴弦——史鐵生作品中生命意識的解讀[J].湘南學院學報,2008(01):56-59.李貞.印象之林里的尋蹤之旅[D].安徽大學,2013.汪文忠,王泓.詩意的活著——史鐵生作品的生命意識透析[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04):76-78.李娟.史鐵生之敘事與困境[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楊劍龍,滿建,李彥姝.直面苦痛與生命追求——關于史鐵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討論[J].理論與創作,2011(03):39-44.陽雨薇.活在喧囂世界之外的史鐵生[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致謝回首在校學習的四年光陰感慨良多,這四年里,我雖碰到許多困難和迷茫,但我收獲了來自老師對我學習上的指導和幫助,也收獲了同學們對我的關心和照顧等等,這些珍貴的情誼我都會小心翼翼安放在心底,讓它們陪伴我走進下一段人生旅程。真誠地感謝語言與文化學院的所有老師,我很榮幸在大學期間能夠得到他們對我的學習及各方面的指導,接受他們作為一名知心人的諄諄教誨,可能日后知識會隨著時光的流逝從我的腦海中淡去,但是每一個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正確的三觀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將是我這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最后,我要向我的導師繆舒珊老師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感謝老師在論文選題、定題開始,還有論文準備階段的資料查詢、開題報告,直到最后論文的反復修改、潤色,繆舒珊老師始終認真負責地給予我寶貴的幫助和指導,讓我能夠不斷地提升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靜脈輸液工具的合理選擇 2
- 廣東詩莞市高二數學下學期5月期中試題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生字筆順期末復習
- 【2】66144+AIGC應用基礎+課程標準
- 岳陽現代服務職業學院《生物醫學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德陽中學2025年高三調研測試(二)物理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遼寧省大連市達標名校2025屆中考猜題卷(一)語文試題含解析
- 江西婺源茶業職業學院《數字音頻處理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延邊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應用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龍泉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零月考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501-1000題)
- 黃岡市2025年春季九年級調研考試語文試卷
- 國開電大軟件工程形考作業3參考答案 (一)
- 2025-2030中國汽車輪轂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浙江省臺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試題 地理 含解析
- 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鐵路物資應急管理制度
- 育兒真經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中醫藥大學
- 建筑行業勞動保護制度與措施
- (高清版)DB12 445-2011 天津市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標志設置規范
- 一年級數學口算題100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