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中藥簡表_第1頁
臨床常用中藥簡表_第2頁
臨床常用中藥簡表_第3頁
臨床常用中藥簡表_第4頁
臨床常用中藥簡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麻黃】解表出汗,身痛頭疼,舒筋活血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用量用法: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注意事項: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

發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麻黃湯》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實證。《三拗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

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兼有表證,惡寒發熱,脈浮等。《越婢湯》《越婢加術湯》

【桂枝】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折足痹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用量用法:3~9克.入湯劑.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及陰虛陽盛、血熱妄行、孕婦胎熱以及產后

風濕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發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桂枝湯》《麻黃湯》

溫經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桂枝附子湯》《小建中湯》《溫經湯》

助陽化氣:用于痰飲證和膀胱蓄水。《苓桂術甘湯》《五苓散》《桂枝甘草湯》

【紫蘇葉(天然消炎藥】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經。

用量用法:煎服,6—10克。

注意事項:風熱以及表虛自汗及濕熱病忌用。

祛風解表:用于外感風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荊防敗毒散》《銀翹散》

透疹:用于麻疹透發不暢而有表證。

止血:用于蝴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證(炒碳用)。

1、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

毒。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

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蕾香同用;

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3.用于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4.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注意事項: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祛風解表:用于外感風邪,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荊防敗毒散》

勝濕:用于外感風濕或風濕痹痛。《羌活勝濕湯》

止痙:用于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痙攣抽搐等。《玉真散》

【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腎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0.3?1錢。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注意事項: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

發散風寒:用于陽虛外感,惡寒發熱,無汗脈沉等。《麻黃附子細辛湯》

祛風止痛:用于頭痛、牙痛、痹痛。《川萼茶調散》

溫肺化飲: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小青龍湯》

【荊芥】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性味歸經: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

用量用法:5?10g注意事項:《本草綱目》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止痛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陰虛血熱者忌服。

散寒通竅:用于外感風寒,頭痛鼻塞。《九味羌活湯》

祛風止痛:用于風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頭風痛、鼻淵頭痛。《川與茶調散》

消腫排膿:用于瘡瘍腫痛,為外科常用藥。《仙方活命飲》

燥濕止帶:用于寒濕帶下,色白清稀。

【香需】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胃經。

用量用法:3?9g。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陽暑證當忌用。

發汗解表:用于夏季風寒挾濕、惡寒發熱、無汗、頭脹痛。《香蕾飲》

和中化濕、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簫術丸》

【羌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身痛頭疼)舒筋活血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用量用法: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九味羌活湯》

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濕痹痛,以項背、肢節等上半身為宜。《蠲痹湯》

【藁本】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性味歸經:辛,溫。歸膀胱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涂。

注意事項:血虛頭痛忌服。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巔頂痛,痛連齒頰及偏頭痛等。《神術散》

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冷痛等。

【辛夷】鼻淵、鼻塞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微滴鼻。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忌服。

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鼻病,為鼻淵要藥,偏于風寒常與細辛、白芷等同用;偏于風熱常與

薄荷、黃苓同用。

二、辛涼解表藥

【蒼耳子】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性味歸經:甘,溫,有毒。辛、苦;入肺、肝經。

用量用法:蒼耳子3?9g;蒼耳草1?2兩。

注意事項:血虛之頭痛、痹痛忌服。有劇烈的毒性,不以隨意作為藥用,必遵照醫囑。

蒼耳子:散風除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蒼耳草:子宮出血,深部膿腫,麻風,皮膚濕疹。

【薄荷】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性味歸經:辛,涼。入肺、肝經。

用量用法:煎服,3?6g;宜后下。其葉長于發汗,梗偏于理氣。

注意事項: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疏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及熱病初起,發熱惡風、頭痛無汗等。《銀翹散》

清頭目、利咽喉:用于風熱上攻所致頭痛、目赤或咽喉腫痛等。

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風熱外襲疹發不暢。《加減葛根湯》

【蟬蛻(蟬衣)】消風定驚,殺疳除熱,明目退翳,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息風止痙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肝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本草經疏》:"疸疹虛寒證不得服。"

疏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及溫病初起,發熱惡風、頭痛咽痛、脈浮數等。

透疹止癢: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及風疹塊、皮膚搔癢等。

明目退翳:用于風熱目赤多淚或翳障。

熄風止痙:用于破傷風和小兒驚風,發熱抽搐等。

【葛根】祛風發散,溫瘧往來,生津止渴解灑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辛。入脾、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①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②《本草正》:”其性涼,易于動嘔,胃

寒者所當慎用。"③《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

發表解肌:用于外感發熱,頭痛無汗,項背強痛等。《葛根湯》《葛根解肌湯》

升陽止瀉:用于濕熱泄痢及脾虛腹瀉等。《葛根苓連湯》《七味白術散》

解熱生津:用于用于熱病口渴或消渴癥。《玉泉飲》

透疹: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升麻葛根湯》

【苦丁茶】疏風清熱,明目生津風熱頭痛;齒痛;目赤;聘耳;口瘡;熱病煩渴;泄瀉;痢疾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肝、肺、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9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涂搽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經期女性、腸胃不好等都不宜飲用

相關配伍:1、與石膏同用,清熱瀉火,宣肺清散。

2、與蘆根同用,養陰生津,除煩止渴。

3、與菊花同用,疏風熱,明目。

4、與黃連同用,清里和表,理腸止瀉

【柴胡】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膽經。

用量用法:煎服,3?9g

注意事項: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和解退熱: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協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小柴胡湯》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的胸協脹痛、月經不調、痛經。《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升舉陽氣: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補中益氣湯》

【升麻】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性味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3?9g。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麻診已透及喘滿氣逆者不宜用。

發表透疹:用于麻疹初期、透發不暢。《升麻葛根湯》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所致多種病證,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熱毒瘡腫等。《清胃散》《牛芳子

湯》

升舉陽氣:用于氣虛下陷所致脫肛、子宮脫垂等。《補中益氣湯》《舉元煎》

【牛旁子】疏散風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腫療瘡

性味歸經:性寒,味辛、苦。歸肺、胃經。

用量用法:6?12g。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含漱。

注意事項: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濾者忌用。各別會有過敏反應。

疏散風寒:用于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銀翹散》

解毒透疹:用于麻疹初期,透發不暢。

利咽消腫:用于熱毒瘡腫。常與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等解毒藥同用。

【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人肺、肝經。

用量用法:3—15克。

疏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咳嗽等。《桑菊飲》《桑杏湯》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或風熱所致目赤澀痛,多淚等。《麻桑丸》

【菊花】除熱祛風,頭暈目赤,收淚殊功

性味歸經: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

用量用法:3—18克。

注意事項:高血壓病患者屬于陰陽兩虛型者則不宜用寒涼的菊花,

另外,痰濕型、血瘀型高血壓病患者也不宜用菊花。

疏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咳嗽等。《桑菊飲》

平肝明目:用于肝陽上亢或風熱、肝火目疾。《杞菊地黃丸》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瘡腫。

【蔓荊子】頭疼能治,拘纏濕痹,淚眼堪除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用量用法:5~9g?

疏散風熱:用于外感風熱,頭痛或偏頭痛。《菊茸飲》

清利頭目:用于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多淚及虛癥目疾。

【木賊】疏風散熱,解肌,退翳用于目生云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

喉痛,癰腫。

性味歸經:甘、苦,平。歸肺、肝、膽經。

用量用法:3?9g。注意事項:氣血虛者慎服

【浮萍】宣散風熱,透疹,利尿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尿少。

性味歸經:味辛,性寒。歸肺經。

用量用法:3?9g。外用適量,煎湯浸洗。

第二章: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能瀉胃火,發渴頭痛,解肌立妥

性味歸經:辛甘,寒。入肺、胃經。

用量用法: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煨研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清熱瀉火:用于溫熱病邪在氣分,高熱、煩渴、汗出脈洪大等。《白虎湯》

除煩止渴:用于肺熱喘咳,心煩口渴,鼻翼煽動等。《麻杏石甘湯》

收斂生肌:用于濕疹、瘡瘍潰而不斂,水火燙傷等。

【知母】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大便澹瀉者禁服。

清熱瀉火:用于溫熱病在氣分,高熱、煩渴、汗出脈洪大等。《白虎湯》

滋陰潤燥: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及消渴證。《知柏地黃丸》《二冬湯》

【桅子】解郁除煩,吐血丑胃痛,火降小便;清熱,瀉火,涼血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用量用法:6?9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根1?2兩。

注意事項:桅子苦寒傷胃,脾虛便活者不宜用。

瀉火除煩:用于熱病心煩,燥擾不寧等。《桅子豉湯》《黃連解毒湯》

清熱利濕:用于濕熱所致的黃疸或小便赤澀熱痛。《茵陳蒿湯》《八正散》

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的吐血、蜘血、尿血等。

外用消腫止痛: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夏枯草】瘍瘍瘦瘤,破癥散結,濕痹能疲,

性味歸經:苦、辛、寒。入肝、膽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2?5錢;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脾胃寒弱著慎用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為治療肝火目疾及肝陽上亢之頭痛

眩暈的常用藥。《夏枯草散》

散結消腫:用于痰火郁結所致的腺瘍、瘦瘤等。也可用于治療高血壓、甲狀腺腫大、淋巴結

核、乳腺增生等。

【蘆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5?30g(鮮品60?120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煎湯洗。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

清熱除煩:用于熱病傷津、心煩口渴、舌燥少津等。

生津止渴:用于胃熱嘔吐、呃逆。

清胃止嘔:用于肺熱或風熱咳嗽。

【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注意事項:不宜與烏頭(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類藥材同用。

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熱病煩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經實熱,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熱病煩渴,可配蘆

根、麥門冬等用或配生地黃、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

配沙參、麥門冬、玉竹等用,可治燥傷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取本

品生津潤燥之功,配人參用治燥熱傷肺,氣陰兩傷之咳喘咯血,如參花散(《萬病回春》)

【淡竹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性味歸經: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用量用法:6?9g。

注意事項:淡竹葉的根,據文獻記載,能破血墮胎,有待研究。

清熱除煩:用于熱病后余熱未盡,煩熱口渴。《竹葉石膏湯》《清宮湯》

生津利尿:用于熱淋及心火移于小腸所致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等。《導赤散》

【夜明砂】消積,活血,明目用于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瀉痢、積

聚、癰腫噓瘍;瘧疾目生翳障、夜盲、小兒疳積、驚風等癥。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寒,歸肝經。

用量用法:2.5克?5克。注意事項:虛寒者及孕婦慎服

二、清熱燥濕藥

【黃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用量用法:3?9go

注意事項:《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

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澹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

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清熱燥濕:用于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濕溫、黃疸、熱淋等。《黃茶湯》

瀉上焦肺火:用于肺熱咳嗽或溫熱病高熱煩躁。《清肺湯》

解毒:用于熱毒瘡腫及咽喉腫痛。《黃連解毒湯》

止血:用于內熱熾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安胎:用于胎熱不安。《當歸散》

【黃連】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瀉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用量用法:煎服,2?5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

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清熱燥濕:用于濕熱所致的多種病證,多用于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嘔吐。《香連丸》

瀉中焦心火:用于心、胃、肝、膽等臟腑的實火證,尤心火見長。《朱砂安神丸》《黃連解毒

湯》

解毒:用于癰腫疔毒、濕瘡癢疹、耳膿、口舌生瘡等。

【黃柏】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用量用法:3?12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便滿泄瀉者忌用。

清熱燥濕:用于多種濕熱證,尤下焦濕熱常用。如泄痢膿血、里急后重、小便黃赤、帶下黃

稠、熱淋小便澀痛等。《白頭翁湯》《桅子柏皮湯》《三妙丸》

瀉火解毒:用I于熱毒瘡瘍、濕疹等。《黃連解毒湯》

退虛熱(鹽炒):用于陰虛發熱、骨蒸盜汗及遺精等。《知柏地黃丸》

【龍膽草】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耳鳴耳聾,強中,驚風抽搐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膽經。

用量用法:3?6g。

注意事項:凡脾胃虛寒及肝經無實熱者忌用、陰虛津傷者慎用、孕婦慎服。

清熱燥濕:用于濕熱黃疸、帶下、濕疹等。

瀉肝膽火:用于肝膽經實火所致的脅痛、口苦、目赤、耳聾等。《龍膽瀉肝湯》《涼驚丸》

【苦參】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用量用法:煎服,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慎用。反藜蘆。

清熱燥濕:用于濕熱所致黃疸、瀉痢、帶下、陰癢等多種病癥。《香參丸》

殺蟲止癢:用于皮膚搔癢、疥癬、膿泡瘡、麻風等。

利尿:用于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灼熱澀痛。現用于治療陰道滴蟲有良效0

【白鮮皮】祛風解毒、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膀胱經。

用量用法: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注意事項:虛寒證忌服。

清熱燥濕: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協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小柴胡湯》

解毒止癢: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的胸協脹痛、月經不調、痛經。《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秦皮】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性味歸經: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

用量用法: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瀉痢,里急后重。《白頭翁湯》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目赤腫痛,目生翳障。《秦皮散》

【黃毛耳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性味歸經:苦,涼。歸肝;膽;膀胱;大腸經

用量用法:25?10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于腸炎,痢疾,急性黃疸型肝炎,小兒急性腎炎,乳糜尿,

功能性子宮出血,咽喉腫痛;外用治毒蛇、娛蚣咬傷,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疔瘡腫毒

常用配方:1、治濕熱黃疸:鮮黃毛耳草一?二兩,水煎服,連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間常用

草藥》

2、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濕熱水腫:鮮黃毛耳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另用石蒜鮮鱗莖一兩,菌麻種子二錢,共

搗爛敷足心。《福建中草藥》

4、治小兒急性腎炎:鮮黃毛耳草水煎加紅糖服。二至三歲八錢至一兩;四至六歲一兩至一

兩半;七至十歲一兩半至二兩;十歲以上者二兩至二兩半。以上均為一日量,分三次服。《浙

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乳糜尿(青淋):鮮黃毛耳草二兩,金櫻根六錢,燈心草、貫眾各五錢。加水三碗煎成

一碗。每日一劑,二次分服。如尿中有圓柱樣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錢,牡荊子五錢;婦女患

者加地慈根一兩;病重者黃毛耳草增加一兩。忌食姜、蔥、蒜等。(江西《草藥手冊》)

6、治痢疾,腸炎:鮮腹瀉草二兩(干品一兩),洗凈,加水濃煎,去渣,取藥液,赤痢加白

糖,白痢加紅糖沖服。一天分兩次服。《中草醫藥經驗交流》

7、治中暑吐瀉:鮮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治小兒高熱昏睡:黃毛耳草三錢,艾葉一錢,鉤藤二錢,山楂三錢,蜂窩一錢。水煎服。

每小時服一次,每次服一匙。《湖南藥物志》

9、治乳腺炎:黃毛耳草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10、治婦女血崩:黃毛耳草,水煎,取汁沖紅糖服。《中國藥植志》

11、治跌打損傷及蛇咬傷:鮮黃毛耳草搗汁飲,渣敷患處。《浙江民間草藥》

三、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雙花)】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用量用法:6~15go

注意事項:煎服,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

清熱解毒:①用于外感風熱火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咽痛、脈浮數等。②用于熱毒瘡癰

疔舟有紅、腫、熱、痛等癥;③用于熱毒瀉痢,便膿血0

【連翹】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甚逐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

用量用法:9—15克。

注意事項:虛寒陰疽忌用。

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痛等。《銀翹散》《清營湯》

消癰散結:用于熱毒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乳癰或爆瘍結核等。“瘡家圣藥”

【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

用量用法:煎服,9-15g

注意事項: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

主治:溫疫時毒,發熱咽痛,溫毒發斑,瘁腮,爛喉丹痛,大頭瘟疫,丹毒,癰腫

》與玄參、馬勃、牛勞子等同用,可用于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癥

》與生地、紫草、黃苓等同用,可用于時行溫病,溫毒發斑等癥

【大青葉】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斑疹;吐血;蚓血;黃疸;瀉痢;丹毒;喉痹;瘁腮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心、胃經。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

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忌服。非心胃熱毒勿用。虛作瀉

者禁用。

清熱解毒:用于溫熱病邪入血分,壯熱、神昏、發斑、煩躁等。《犀角大青湯》

涼血消斑:用于熱毒所致的丹毒、口瘡、咽喉腫痛等。現多用于上感、流感、流腦等病。

與水牛角、玄參、桅子等同用,可用于溫熱病心胃毒盛,熱入營血,氣血兩燔,高熱神昏,

發斑發疹者

與生地、大黃、升麻等同用,可用于心胃火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者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癰拜,乳腺炎,咽炎及扁桃體炎,黃疸型肝炎

性味歸經:苦、辛、寒,無毒;歸心、肝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服。

清熱解毒:用于癰舟疔瘡、乳癰、腸癰和毒蛇咬傷等。本藥為治疔瘡之常用藥。《五味消毒

飲》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目赤腫痛。

【蒲公英】去火、疔瘡腫毒,瘴癰,咽痛,熱淋澀痛且有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歸肝、胃、膀光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0.3?1兩(大劑2兩);搗汁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清熱解毒:用于乳癰腫痛、癰界疔瘡、肺癰、腸癰等,為治乳癰之常用藥。(如“蒲公英粥:

蒲公英60克,粳米200克;做法:蒲公英煮水15分鐘后去藥渣加粳米煮成粥;功效:清熱

疏肝、消腫散結。)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所致的目赤腫痛。

利尿除濕通淋:用于熱淋小便澀痛、濕熱黃疸等。如【蒲公英玉須湯】蒲公英60克、玉米

須60克,代茶飲;主治(尿路感染、小便短赤)

【牛黃】清心豁痰,開竅醒神,用于溫熱病熱入心包,神昏澹語

性味歸經:甘,涼。歸心、肝經。

用量用法: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郁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及癰疽腫毒等證。《牛黃解毒丸》

息風止痙:用于溫熱病高熱造語,痙攣抽搐等。《牛黃散》

化痰開竅:用于溫熱病熱入心包或中風、驚風、癲癇等痰熱阻閉心竅所致的神昏、口噤等。

【魚腥草(天然消炎藥】健胃消食,用于治實熱、濕邪、疾熱為患的痔瘡便血、脾胃積熱

性味歸經:辛,微寒。歸肺經。

用量用法:15?30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注意事項:風寒以及虛寒性體質及疔瘡腫瘍屬陰寒,無紅腫熱痛者,不宜服食。

清熱解毒:用于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痰黃而稠等,為治肺癰之要藥。

消腫排膿:用于熱毒瘡瘍。

利尿通淋:用于熱淋小便澀痛。

【射干】逐瘀通經,喉痹口臭,癰毒堪憑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肝經。

用量用法:煎服,3?9g。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脾虛便清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或慎用。

解毒利咽:用于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兼有痰熱者尤為適宜。常與解毒利咽藥同用。

祛痰止咳:用于肺熱咳嗽,痰黃稠粘。《射干麻黃湯》

【白頭翁】清熱涼血,瘦瘍瘡疝,止痛百節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蚓,血痔

性味歸經:苦,寒。歸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9?15g。注意事項:脾胃寒者慎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濕熱和熱毒痢疾,發熱腹痛,純下膿血,里急后重等。為熱毒血

痢的要藥。

【野菊花(山菊花、千層菊、黃菊花)】清熱解毒,瀉火平肝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肝、心經用量用法:9-15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涂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孕婦慎用

主治: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抽搐

【重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

性味歸經: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用量用法:煎服,3-9go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體虛無實火熱毒陰證外瘍及孕婦均忌服/熱傷營陰吐螞血證忌用之元氣虛者禁用

清熱解毒:疔瘡癰腫,咽喉腫痛,蛇蟲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敗醬草】祛痰排膿、肺癰、痢疾、產后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性味歸經:辛、苦,涼。入胃、大腸、肝經。

用量用法: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癰腫,并善治內癰,尤多用于腸癰,為治腸癰要藥。

祛瘀止痛:用于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

【穿心蓮】保肝利膽、抗菌消炎、去火(胃實火與肺實火)、抗腫瘤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9-15克,單味大劑量可有至30-60克,研末,每次0、6-3克,裝

入膠囊吞服或開水送服。外用:適量,搗爛或制成軟膠囊涂患處,或水煎滴眼、耳。

清熱解毒:用于溫病初起,發熱微惡寒,頭痛口渴及肺熱喘咳、肺癰、咽喉腫痛等。

燥濕:用于濕熱瀉痢、熱淋、濕疹等。

涼血消腫: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頓咳勞嗽,泄瀉痢疾,熱淋澀痛,癰腫瘡

瘍,毒蛇咬傷。

(胃實火癥狀):口腔潰瘍、牙痛、口臭、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角外圍長痘。

(肺實火癥狀):咳嗽氣喘、鼻塞或流黃涕,咽喉干癢痛、面部座瘡、大便秘結、嘴兩邊鼻頂

或是額頭長痘。

【山豆根】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

性味歸經:味甘,苦,大寒。入心、肺、大腸三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5錢;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搗敷。

注意事項:虛寒者勿服。脾虛食少而瀉者,切勿沾唇。虛火炎肺、咽喉腫痛者禁用。

清熱解毒:用于肺胃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或牙齦腫痛。

消腫利咽:本品胃熱毒咽喉腫痛的要藥,常與射干、桔梗、牛秀子同用以增強解毒利咽之功。

【北豆根】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祛風止痛。用于咽喉腫痛、腸炎痢疾、風濕痹痛、急性咽

炎、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胃經。用量用法:3?6克;抗腫瘤可用到9~15克。

注意事項(有毒):脾胃虛寒者不可用

相關配伍:咽喉腫痛:配桔梗、玄參等。

肺熱咳嗽:配云母、黃苓、桔梗。

濕熱黃疸:配茵陳、桅子、大黃。

腸炎痢疾:配徐長卿、黃苓。

【馬勃】風熱郁肺咽痛,音啞,咳嗽;外治鼻蛻,創傷出血

性味歸經:辛,平。歸肺經。

用量用法:1。5~6g。外用適量,敷患處。

清熱解毒、利咽:用于熱邪火毒所致的咽喉腫痛或咳嗽失音。

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蚓血。外敷治療凍瘡或潰瘍久不愈合。

【馬齒覽】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

用量用法: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注意事項:宜食;適宜腸胃道感染之人食用;適宜皮膚粗糙干燥,維生素A缺乏癥,角膜

軟化癥,眼干燥癥,夜盲癥的人食用;適宜小兒單純性腹瀉,小兒百日咳者食用;適宜鉤蟲

病患者食用;適宜婦女赤白帶下及孕婦臨產時食用;適宜矽肺患者食用。

忌食;凡脾胃索虛,腹瀉便濾之人忌食;懷孕婦女,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忌食,因馬

齒覽性屬寒滑,食之過多.有滑利之弊。根據前人經驗,馬齒寬忌與甲魚同食,否則會使實

用者腸胃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或濕熱痢疾、腹瀉及熱毒瘡癰。

涼血止血:用于月經過多、崩漏和產后出血。

【大血藤(紅藤)】祛風除濕,殺蟲功效。主治腸癰,痢疾,乳痛,痛經,經閉、蟲積腹痛

性味歸經:苦平,入大腸經。

用量用法:煎服10-30克。

清熱解毒:用于腸癰發熱腹痛、熱毒癰腫,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紅藤煎》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和痛經。

【白花蛇舌草】用于肺熱喘咳,咽喉腫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癌腫

性味歸經:苦甘,寒。無毒。入心、肝、脾三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廣西中藥志》:"孕婦慎用。"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于腸癰、肺癰、瘡萍腫痛、毒蛇咬傷等。

利尿除濕:用于熱淋小便不利。

【青黛】涼血消斑,瀉火定驚、溫毒發斑,口瘡,稻腮,喉痹

性味歸經:味咸,甘,平,苦,性寒,無毒。入肝、肺、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發斑或血熱所致的吐血、咯血、蚓血等。《青黛石膏湯》

息風止痙:用于小兒驚風,發熱痙攣等。《涼驚丸》

收濕斂瘡:用于瘩腮或濕疹瘡癢、口舌咽喉潰瘍。

【鴉膽子】止痢、痢疾,瘧疾;外治贅疣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有小毒。歸大腸肝經。

用量用法:內服:用龍眼肉或膠囊包裹,飯后吞服,每次5?20粒,1日3次。

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嘔吐者忌服。《廣西中草藥》:孕婦和小兒慎用。

清熱解毒:用于熱毒血痢,下膿血、里急后重等,為治療熱毒血痢和休息痢的要藥。

截瘧:用于瘧疾。

腐蝕贅疣:用于雞眼、尋常疣。

【浙貝】用于摞瘍,瘦瘤,瘡癰腫毒,肺癰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心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

注意事項:寒痰、濕痰及脾胃虛寒者慎服。反烏頭。

功效:清熱化痰;降氣止咳;散結消腫

主治: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覆癰瘦瘤;瘡癰腫毒

【白藪】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胃經

用量用法: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

服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主治:用于癰疽發背,疔瘡,?,燒燙傷

【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肝、胃經

用量用法:15?60g

注意事項:肝腎陰虧者慎服,服時忌茶,不犯鐵器

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爆瘍,疥癬

》治血熱頭痛,咽喉腫痛,經血淋漓等婦女血癥:土茯苓與金銀花、訶子、桅子、川楝子、

黃連、瞿麥配伍.(《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七味土茯苓湯)

》治梅毒,淋病:土茯苓與金銀花、紫草茸、茜草、枇杷葉、草烏(制)、訶子、桅子、白

云香、茴麻子、紅花、瞿麥、黑云香配伍。(《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十四味土茯苓湯)

【青果(橄欖)】清熱解毒,利咽,生津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肺、胃經

用量用法:5?10g

注意事項:青果味甘、性澀,表證初起者慎用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痰黏,煩熱口渴,魚蟹中毒

【半邊蓮】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性味歸經:辛,平歸心、小腸、肺經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虛證水腫忌用

主治:用于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朦脹水腫,濕熱黃疸,濕疹濕瘡

1、用鮮品搗爛外敷,可用于乳癰腫痛。

2、與白花蛇舌草、虎杖、茜草等同用,可用于毒蛇咬傷、蜂蝎螫傷等癥。

3、與金錢草、大黃、枳實等同用,可用于水濕停蓄,大腹水腫

【腫節風】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斑散瘀,祛風除濕通絡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心、肝經

用法用量: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及孕婦忌服

主治:用于血熱紫斑、紫瘢,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肢體麻木;骨折;婦女痛經;產后瘀滯

腹痛;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菌痢;膽囊炎;膿腫;口腔炎;風濕痹痛。腫節風

片與腫節風注射液聯合用于消化道癌、胰腺癌、肝癌等腫瘤

【山慈菇】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性味歸經:甘、微辛,涼。歸肝、脾經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正虛體弱者慎用

主治:癰腫疔毒,癟瘍痰核,蛇蟲咬傷,痛痼痞塊

【冬凌草(山香草、雪花草、冰凌草)】

性味歸經:味苦、甘,性微寒。歸肺、胃、肝經

用法用量:30?60g。外用適量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用于咽喉腫痛,癖痛痞塊,蛇蟲咬傷

【忍冬藤】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經

用法用量:9?30g。注意事項:脾胃虛寒,泄瀉不止者禁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用于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瘡瘍,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

【毛冬青】清熱解毒,活血通脈。治風熱感冒,肺熱喘咳,喉頭水腫,扁桃體炎,痢疾,冠

心病,腦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丹毒,燙傷,中心性視網膜炎,葡萄膜

炎,以及皮膚急性化膿性炎癥。用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塞、血柱閉塞性脈

管炎;外用治燒、燙傷,凍瘡。

相關配伍:①治肺熱喘咳:烏尾丁根五錢。水煎,沖白糖適量,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感冒,扁桃體炎,痢疾:毛冬青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毛冬青根三兩,煨豬腳一只服食,每日一次;另取-毛冬青根三兩,

煎水浸泡傷口,每日一至二次,浸泡后外敷生肌膏(硼酸粉6725克,氧化鋅16克,黃丹

2.17克,梅片2.5克,石炭酸3毫升,凡士林375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刀槍傷及跌打腫痛:烏尾丁根適量。水煎,待冷,每日涂3?6次。

【白英】

性味歸經:葉和莖;甘、苦,寒;根(白毛藤根):苦、辛,平;果實(鬼目):酸,平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抗癌等作用,用于治療感冒發熱、黃疸型肝炎、膽囊炎、

膽石病、腎炎水腫、子宮頸糜爛、癌癥等疾病(葉和莖:清熱解毒,祛風利濕,化瘀。用于

濕熱黃疸,風濕關節痛,帶下病,水腫,淋證,丹毒,疔瘡,癌瘤;根(白毛藤根):用于

風火牙痛,頭痛,爆瘍,癰腫,痔漏;果實(鬼目):明目用于目赤,牙痛)

四、清熱涼血藥

【犀角(水牛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性味歸經:酸咸,寒。入心、肝經。

用量用法: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注意事項:①《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②《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惡螯菌、雷丸。

③《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④《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涼血止血:用于血熱所致的吐血、蚓血等。《犀角地黃湯》

瀉火解毒:用于溫熱病火熱熾盛,身熱發斑。《化斑湯》《犀角大青湯》

安神定驚:用于溫熱病邪陷心包,壯熱不退,神昏澹語或邪陷心肝,痙攣抽搐等。《清宮湯》

【生地】能消濕熱,跌骨碎破,破血止血抗凝血

性味歸經:鮮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生地黃甘,寒。歸心、肝、腎經。

用量用法:鮮地黃12?30g。生地黃9?15g。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濾者,不宜使用。

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干,斑疹隱隱等。《清營湯》《青蒿鱉甲湯》

止血:用于血熱妄行的吐血、蝴血、便血、崩漏等。《犀角地黃湯》

養陰生津:用于熱病傷津,口渴多飲或消渴證。《益胃湯》《玉泉散》

【玄參】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苦、咸。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清者忌服

涼血養陰:用于溫熱病入營分,身熱口干,斑疹隱隱。《清營湯》《清宮湯》《增液湯》

清熱解毒:用于咽喉腫痛、摞瘍、痰核。《玄麥甘桔湯》《消瘦丸》

用于營血、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癰疽瘡毒

【牡丹皮(丹皮)】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辛。

用量用法:煎服,6-12g,散熱涼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注意事項: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入血分,吐蚓發斑及其他疾病的血熱吐血、蝴血等。《犀角地黃湯》

活血化淤:用于血瘀經閉、痛經。《桂枝茯苓丸》

清熱解毒:用于腸癰及癰腫瘡毒。《大黃牡丹湯》

【赤芍】能瀉能補,破血通經,產后勿犯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用量用法:6?12g。注意事項:不宜與藜蘆同用。

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吐蚓發斑及其他病的血熱吐血、蝴血等。《犀角地黃湯》

祛瘀止痛:用于血瘀經閉、痛經及跌打傷痛。

清熱解毒:用于瘡癰紅腫疼痛及肝火目赤腫痛,羞明流淚。

【紫草】(附藥:紫草茸)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性味歸經:甘、咸,寒

用量用法:內服:5?9g。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擦。

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熬膏涂

注意事項:胃腸虛弱、大便滑泄者慎服。

主治:用于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溫熱斑疹,濕熱黃疸,

紫癲,吐、間、尿血,淋濁,熱結便秘,燒傷,濕疹,丹毒,癰瘍。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

②《別錄》: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髓。

③《藥性論》:治惡瘡、痛癬。

④《本草圖經》: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

⑤《綱目》: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

⑥《醫林纂要》:補心,舒肝,散瘀,活血。

⑦《吉林中草藥》:治便秘,尿血。

⑧《陜西中草藥》:治湯火傷,皮炎,濕疹,尿路感染。

五、清退虛熱藥

【青蒿】治瘧效好,虛熱盜汗,除骨蒸勞、濕熱黃疸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6-15g,治瘧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

飲;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退虛熱:用于陰虛發熱,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溫病后期,熱入陰分,夜熱早涼

等。《秦無鱉甲湯》《青蒿鱉甲湯》

截瘧:用于瘧疾寒熱兼感暑邪,發熱心煩,胸悶苔膩。《蒿苓清膽湯》

解暑:用于外感暑熱,發熱,頭痛,脈數等。

【地骨皮】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入肺、肝、腎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醫學入門》:"忌鐵。"

②《本草匯言》:"虛勞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

③《本草正》:"假熱者勿用。”

涼血退蒸: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等。《地骨皮湯》

清瀉肺熱:用于肺熱喘咳。《瀉白散》

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的吐血、蜘血等。

【白薇】療風治瘧,人事不知,熱邪堪卻

性味歸經:苦、咸,寒。歸肺、胃、肝、腎經。

用量用法:4.5?9g。內服: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①《本草經集注》:”惡黃茂、大黃、大戟、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

②《本草經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

不消,或下后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③《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涼血退熱:用于溫熱病入營血,陰血暗耗,以致午后身熱、低熱不退或陰虛潮熱、骨蒸盜汗,

以及產后虛熱等。《臼薇湯》《加減蕨蕤湯》

利尿通淋:用于熱淋、血淋,小便赤澀熱痛等。

解毒療瘡: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以及毒蛇咬傷等。

第三章:瀉下藥

一、攻下藥

【大黃】實熱積聚,蠲痰潤燥,疏通便閉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用量用法:煎服,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脾

胃虛寒、血虛氣弱、婦女胎前、產后、月經期及哺乳期均慎服。生大黃內服可能發生惡心、

嘔吐、腹痛等副反應,一般停藥后即可緩解。

1.《藥性論》:‘忌冷水。'

2.《本草綱目》:'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后,并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

氣、耗陰血故也。'

3.《雷公炮制藥性解》:'傷寒脈弱及風寒未解者禁用。'

4.《本草經疏》:'凡血閉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熱積;寒熱由于陰虛,而不由于瘀血;瘤瘤由

于脾胃虛弱,而不由于積滯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腸燥,而不由于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于脾

虛中氣不運,而不由于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陰血虛,而不由于經阻老血瘀結;吐、

螞血由于陰虛火起于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于血分實熱;偏墜由于腎

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于肝家氣逆,郁郁不舒,以致

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于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法咸忌

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5.《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攻下積滯:用于胃腸積滯,大便燥結,熱結便秘尤為適宜。《大承氣湯》《增液承氣湯》

涼血解毒: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之吐血、蚓血及火熱上炎所致咽喉腫痛、目赤口瘡等。

《瀉心湯》

逐瘀通經:用于瘀血阻滯的多種癥候:產后腹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下淤血湯》

利膽退黃:用于肝膽濕熱郁結所致的黃疸。《茵陳蒿湯》

【芒硝】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腸癰腫痛)外治乳癰,痔瘡腫痛

性味歸經:咸、苦,寒。歸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6-15克,不入煎劑,以藥汁或開水溶化后服。外用適量,包敷患處。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

軟堅瀉下:用于實熱積滯,大便燥結,腹滿疼痛。《調胃承氣湯》《大陷胸湯》

清熱瀉火:用于咽痛、口瘡、目赤及瘡瘍。《冰硼散》

【番瀉葉】刺激性瀉藥,通過腸粘膜和神經從刺激腸蠕動,屬于猛藥,建議盡量少用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大腸經。

用量用法:2?6克。入煎劑宜后下,或開水泡服。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瀉熱行滯:用于熱結積滯,腹脹,不食等。

通便:用于熱結便秘,脫腹脹滿。

利水:用于水腫鼓脹。

【蘆薈】外用:止癢防曬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事項:1.孕婦忌服。2.《本草經疏》:凡兒脾胃虛寒作瀉及不思食者禁用。

瀉下:用于熱結便秘而見煩躁失眠者,常用于習慣性便秘。《更衣丸》

清肝:用于肝經實火所致頭暈頭痛,煩躁易怒,驚癇,大便秘結等。

殺蟲:用于蛔蟲腹痛及小兒疳積。外用可治療癬瘡。

二、潤下藥

【麻子仁(火麻仁)】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10?15g

注意事項:

潤腸通便:用于熱邪傷陰或素體火旺的津枯腸燥,大便秘結等。《麻子仁丸》

滋養補虛:用于老人、產婦及體虛之津虧血虛的腸燥便秘。《益血潤腸丸》《黃茂湯》

【郁李仁】用于水腫、腳氣、下氣行滯,利水消腫

性味歸經:辛、苦、甘,平。歸脾、大腸、小腸經。

用量用法:6?9g。煎服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潤燥滑腸:用于腸燥便秘。《五仁丸》

下氣利水:用于食積氣滯,小便不利。《郁李仁湯》

三、峻下藥

【甘遂】破癥消痰,面浮腫脹、利水能安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用量用法: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注意事項:體弱及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瀉水逐飲:用于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水及風痰癲癇。《十棗湯》《大陷胸湯》

消腫散結:用于濕熱腫毒(用法:外敷患處,內服甘草汁)

【巴豆】破積、逐水、涌吐痰涎、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癰疽

性味歸經:辛,熱,有大毒。入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多入丸散。外用適量。大多制霜用,以減輕毒性。內服:入丸、散,0.5?1分(用

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涂或以絹包擦患處。

注意事項:畏牽牛。無寒實積滯、體虛及孕婦忌用。

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蒸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藥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藥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峻下積滯:用于寒積便秘(大便不通),腹滿脹痛,甚至氣極暴蹶者。《三物備急丸》

豁痰利咽:用于痰雍咽喉,氣急喘促,咽閉腫塞,窒息欲死。

外用蝕瘡:用于瘡瘍膿成未潰者惡瘡疥癬。

【大戟】消水利便,腹脹癥堅,其功瞑眩

性味歸經:苦辛,寒。有毒。入肺、脾、腎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①《本草經集注》:"反甘草?"

②《藥性論》:"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④《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薪。"

⑤《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⑥《本經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瀉水逐飲:用于水飲泛溢的水腫喘滿、胸腹積水、痰飲等。《十棗湯》《控涎丸》

消腫散結:用于癰疽腫毒及瘦癰痰核等。

【芫花】能消脹蠱,利水瀉濕,止咳痰吐

性味歸經:花:苦、辛,寒;有毒。歸肺、脾、腎經。根皮:辛、苦,平。有毒

用量用法:1.5?3g。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g,一日1次。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瀉水逐飲:用于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水等。《枳殼丸》《十棗湯》

解毒殺蟲:用于頭瘡、白禿、頑癬、毒瘡等,研磨外用。

【牽牛子】瀉下、利尿、消腫、驅蟲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用量用法:2-3克,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5~1克,每日2~3次。

注意事項: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

1.《日華子本草》:得青木香、干姜良。

2.《本草衍義補遺》: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

3.《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4.《本草備要》: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

瀉水通便:用于腸胃實熱積滯,大便不通。《山楂化滯丸》

消痰滌飲:用于水腫腹脹及痰飲喘滿。《禹功散》《舟車丸》

殺蟲攻積:用于蟲積腹痛、蛔蟲病等《牛榔丸》

第四章:祛風濕藥

一、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肺、脾、腎、膀胱三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1?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事項:陰虛血燥者慎服,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類中,咸非獨活所宜。

祛風除濕:用于風寒濕痹,腰膝酸重疼痛。《蠲痹湯》《獨活寄生湯》

通痹止痛:用于外感風寒挾濕,肢體沉重,關節酸痛。

相關配伍:1、風毒腳弱痹滿上氣:獨活五兩,附子五兩(生用,切)。以酒一斗,漬經三宿,服從一合始,

以微痹為度。(《肘后方》獨活酒)

2、腳氣腫脹痛:真川獨活五錢,木瓜、牛膝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3、中風不語: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瘞

再服。《小品方》)

【威靈仙】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

性味歸經:辛咸,溫,有毒。入膀胱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6~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本品辛散走竄,久服易傷正氣,氣血虛弱,無風寒濕邪者慎服。

①《海上集驗方》:惡茶及面湯。

②《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③《本草經疏》: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疙瘧口渴身熱

者,并忌用之。

④《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

禁之。

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痛,麻木拘攣,關節不利。

通絡止痛、治魚鯉:用于魚骨頤喉。

【川烏(鵝兒花、鐵花、五毒)】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

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

用量用法:一般炮制后用。內服:煎湯,3?9g;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有大毒):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簍、瓜簍子、瓜簍皮、天花

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藪、白及同用。

相關配伍:1、與麻黃、芍藥、甘草等同用,用于寒濕侵襲,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者。

2、與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同用,用于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3、與自然銅、地龍、烏藥等同用,用于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者

【草烏(鴨頭、藥羊蒿、雞頭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

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熱。歸心、肝、腎、脾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用醋、酒磨涂。

內服須炮制后用,入湯劑應先煎1?2小時,以減低毒性。

注意事項(有大毒):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簍、瓜簍子、瓜簍皮、天花

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藪、白及同用

相關配伍:1、用于治寒濕瘀血留滯經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與川烏、地龍、

乳香等同用。(《和劑局方》)

2、常作為麻醉止痛藥,多以生品與生川烏并用,配伍羊跳躅、姜黃等。(《醫宗金鑒》)

【白花蛇(金錢白花蛇小白花蛇)】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瘀癬惡瘡

性味歸經: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用量用法:3?4。5g。研粉吞服1?1。5g。

注意事項(有毒):.孕婦忌服、按量服用,切勿過量,以防中毒。服用過程中,如有口干、胃

熱、心煩等感覺停藥后癥狀即可消失,對個別特異體質患者,如發現中毒現象,可按馬錢子

中毒解救。輕者亦可服綠豆湯、甘草水或涼開水解之、高血壓、心臟病、腎炎或陰虛火旺及

熱痹患者應遵醫囑。

祛風通絡: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白花蛇酒》

止痙:用于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破傷風角弓反張等。《定命散》

止癢:用于風疹塊、麻風病等。

肉---主治中風及肢體麻木不仁、筋脈拘急、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