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訓05 期中實驗題專練(原卷版)_第1頁
特訓05 期中實驗題專練(原卷版)_第2頁
特訓05 期中實驗題專練(原卷版)_第3頁
特訓05 期中實驗題專練(原卷版)_第4頁
特訓05 期中實驗題專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特訓05期中實驗題專練一、實驗題1.某同學選用相同的實驗器材,用實驗研究某個物理問題。實驗過程以及可以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他每次都是勻速提起鉤碼)。根據圖中得到的信息,你認為該同學在研究________這一物理問題。比較圖中(a)、(b)兩圖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比較圖中(b)、(c)圖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2.小華同學研究動滑輪的使用特點,他們先用彈簧測力計如圖(a)所示勻速提升重物,再分別用重力不同的動滑輪甲、乙、丙(G甲<G乙<G丙)豎直向上勻速提升同一重物,如圖(b)、(c)、(d)。請仔細觀察圖中的操作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然后歸納得出結論;(1)分析比較圖(a)與(b)或(a)與(c)或(a)與(d)可得:___________;(2)分析比較圖(b)與(c)與(d)可得:___________。3.為了比較做功的快慢,甲、乙兩位同學比賽搬磚,具體實驗過程如下圖:(1)比較圖(a)和(b)兩圖可得:______。(2)比較圖(a)和(c)、(d)兩圖可得:______。4.冬奧會滑雪比賽時,運動員從斜坡下滑到水平面時,前方有一擋板阻擋。小王想若沒有擋板,體重大的運動員可能滑行得更遠。于是他研究物塊從斜面靜止釋放后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離與物塊質量的關系。他將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質量不同的銅塊放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測出銅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離s,實驗現象如圖(a)、(b)、(c)所示,且s1=s2=s3(1)分析比較圖(a)、(b)和(c)中的現象,可得到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2)他按圖(d)繼續實驗,由(c)和(d)可知,他研究的是物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離與___________的關系,通過觀察比較___________的大小關系,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5.如圖(a)、(b)、(c)所示,小明研究“物體的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將A、B、C三個小球(質量關系為)先后從光滑軌道的某一高度開始滑下(高度關系為),當小球滑至軌道底端時,推動靜止的同一滑塊向前滑行一段距離s。(1)實驗中,小明通過比較滑塊___________的大小判斷小球重力勢能的大小,據此可判斷小球___________的重力勢能最大;(2)分析比較圖(a)與(b)中的現象及相關條件可得出:___________;(3)分析比較圖(a)與(c)中的現象及相關條件可得出:___________。6.在研究物體的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明采用三個體積相同而質量不同的小球做實驗。實驗時分別將小球由某個高度自由落下,然后觀察在松軟的花泥上砸出的痕跡,從而判斷重力勢能的大小,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1)實驗(a)、(b)、(c)是在研究當______相同時,重力勢能與______是否有關;(2)分析實驗(a)、(d)、(e)及觀察到的現象,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是:_________。7.小陸用質量相同的三種空心金屬塊,彈簧、光滑軌道等器材研究“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通過觀察彈簧被壓縮的程度來比較物體的重力勢能大小。他將金屬塊分別從同一高度靜止釋放,實驗現象如圖(b)、(c)、(d)所示。再將同一金屬塊從高度以速度釋放、高度以速度釋放,已知,實驗現象如圖(e)、(f)所示。請根據實驗過程及相關條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①比較圖(a)、(b)、(c)、(d)的實驗過程及相關條件,可得:當物體的______相同時,______相同;②小華比較圖(a)、(e)、(f)的實驗過程及相關條件,得到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質量相同時,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與高度無關。請判斷該結論是______(選填“錯誤”或“正確”),理由是______。8.在做“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如圖甲,為了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出______的數值,應調節杠桿在______位置保持平衡;調節杠桿平衡的具體方法:應______;若為如圖乙,在掛上鉤碼后,應______,使杠桿平衡。9.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直到杠桿在______位置平衡,目的是為了在實驗時便于測量______大小;(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處掛了4個相同的鉤碼,如果在B點處也掛4個相同的鉤碼,則此時杠桿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平衡,______(選填“左”或“右”)端將下沉;(3)如圖丙所示,如果在A點的同側C點處用一個彈簧測力計去拉杠桿,使杠桿平衡,則應該用彈簧測力計沿______方向去拉著杠桿。實驗前要對彈簧測力計沿這個方向進行______。10.如圖所示是武警戰士進行爬桿比賽的情景,小華觀看后,想要測定戰士爬桿的功率,他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請你幫他補充完整。1.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2.實驗器材:竹竿、電子秤、刻度尺、______________等;3.實驗步驟:①用電子秤測出武警戰士的質量m,則戰士以一定的速度快速爬桿所用的力F=_____________(用測定的物理量字母表示);②用刻度尺測出爬桿的高度h;③用______________;④得出武警戰士爬桿的功率P=______________。(用測定的物理量字母表示)1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先把杠桿的中心支在支架上,通過調節______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主要是為了便于測量______的大小;(1)如圖,為了使得杠桿水平位置平衡,可以在______處(選填“A”、“B”、“C”、“D”)掛上______個相同的鉤碼;(2)若改用彈簧測力計在C點豎直向上拉杠桿,且AB=BO=OC=CD=10cm,每個鉤碼重0.5N,求杠桿水平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寫出計算過程)。______12.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個。(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_____上靜止。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2)杠桿調節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如圖甲所示)為了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發現要在B點處掛6個鉤碼;于是小明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為:_____。他這樣得出的結論是_____的(選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3)實驗結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組同學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發現在杠桿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13.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小紅觀察到杠桿靜止在如圖所示位置,此時杠桿處于______狀態(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她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調節(選填“左”或“右”),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紅在杠桿上分別施加動力、阻力,并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同時紀錄實驗數據在下表中。小紅分析數據后得出結論:____________。序號動力(N)動力臂(m)阻力(N)阻力臂(m)130.460.2220.550.2380.841.614.小新和小佳同學在做“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1)實驗前,他們把杠桿中心支在支架上,杠桿在圖(a)中所示位置靜止時______處于平衡狀態(選填“是”或“不是”);小新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小佳認為也可以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調(選填“左”或“右”),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實驗中,他們多次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并調節鉤碼位置,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記錄多組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3)如圖(b)所示,杠桿始終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新將彈簧測力計從位置②移動到位置①時,測力計的示數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5.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的實驗中:①某小組同學準備了帶刻度的杠桿、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和彈簧夾,還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②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左端下沉,如圖所示。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③在圖中,掛在B點的兩只相同的砝碼質量均為50克。當彈簧測力計在A點沿豎直向上的a方向拉時,杠桿平衡。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a=____________牛。若彈簧測力計沿斜向上的b方向拉時杠桿仍然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b____________Fa(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6.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杠桿靜止在如圖所示位置,此時杠桿處于__________狀態(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向__________調節平衡螺母(選填“左”或“右”)。(2)兩邊掛上鉤碼后,發現杠桿不平衡,可以改變____________(寫全方案),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3)若某組同學經過實驗,獲得了如下數據:動力F1/牛動力臂l1/厘米阻力F2/牛阻力臂l2/厘米4545根據表中的信息,小東得出“=”的結論。該結論與他所測的數據__________(選填“相符”或“不相符”)。同組的小肖覺得他的結論并不可靠,請幫小肖說出兩點。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可以探究杠桿受多個力時的平衡條件。在已調節好的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并適當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記下鉤碼的數量和位置。通過改變鉤碼的數量和位置,按照同樣的方法再做兩次,將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在表中。表中數據是以一個鉤碼的重力為力的單位,以杠桿的每小格為長度的單位。實驗次數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阻力F3阻力臂l3115112222612253371544(1)若實驗開始前杠桿右端低左端高,需要將________向________調節使杠桿水平平衡,分析表中的數據,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________;(填寫關系式)(2)在農村還廣泛使用的桿秤就利用了上述原理。圖(b)是一根桿秤的示意圖。小明用刻度尺測量桿秤上的主要刻度的示數m到提扭O的距離x,并做出m-x關系圖像,如圖(c)所示。接著用刻度尺測量掛鉤到提扭O的距離l為5厘米。由上述條件可知,該桿秤自身的重心在O點的________側。設桿秤質量為m0,重心到提扭的距離l0,秤砣質量為M。則當桿秤平衡時,m0、l0、M、x、m和l之間滿足關系式:________。根據上述關系式,代入圖(c)中的數據后可知該秤砣的質量M為________千克。18.小明和小華“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他們的研究過程如下:(1)體驗:他們用螺絲刀將騎馬釘撬起,發現有兩種方法,如圖(a)、(b)所示。請在圖(b)中的A點畫出動力的示意圖______;(2)探究:他們將鉤碼掛在杠桿一端,如下圖所示,受到撬騎馬釘的啟發,若要使杠桿在此位置平衡,他們用力的方向有什么規律______?他們分別選取器材進行實驗,并將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記錄在下表中。表一:實驗序號F1(牛)l1(厘米)F2(牛)l2(厘米)123612142232844表二:實驗序號F1(牛)l1(厘米)F2(牛)l2(厘米)41842528446125110(3)小明分析比較表一的實驗數據可歸納得出的結論是:______;(4)小華分析兩表數據后發現實驗序號______的數據與小明的結論不符。他回顧了那次實驗,發現實驗數據是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情況下獲得的,如下圖所示,請分析小華這組數據錯誤的原因:當測力計斜拉時,______。19.做物理實驗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芳芳同學按如圖所示的裝置對動滑輪特點進行了探究,記錄的數據如下表:實驗次數物重彈簧測力計的示數11.00.721.51.032.01.3通過分析數據,她覺得與“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的結論偏差較大。你一定也做過這樣的實驗,回想你的實驗經歷,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中有______段繩承擔動滑輪,彈簧測力計示數應為物重的______分之一,但出現了上表中這樣結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2)除上述原因之外,還應滿足什么條件時,“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______。20.如圖是小海同學“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特點”的實驗裝置。他按圖示提起鉤碼時注意保持測力計勻速移動,分別測得一組數據如下表所示鉤碼重G/N鉤碼升高高度h/m測力計示數F/N測力計移動距離S/m甲0.980.20.980.2乙0.980.21.020.2丙0.980.20.550.4請你分析:(1)比較測力計示數的大小,可知:使用動滑輪的好處是______;(2)比較測力計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輪的好處是______;(3)把鉤碼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較乙和丙實驗測力計移動的距離,可知:使用動滑輪______;21.小凡同學在“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特點”的實驗中,裝置圖如圖所示。實驗次數物重G/N測力計的示數F/N11.000.6521.500.9032.001.15(1)在探究定滑輪時,照圖乙操作,覺得讀數不方便,于是把測力計倒過來,即測力計吊環系在拉繩上,用手拉掛鉤,測力計的示數會___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其理由是___________。(2)在探究動滑輪時,照圖丙操作,記錄數據如上表,分析數據發現,測力計的示數F大于物重G的一半,與課本結論存在差異,其原因是___________。22.某小組同學研究使用動滑輪勻速提起物體時,豎直向上的拉力F的大小的變化情況。他們按圖所示方式用兩個重力不同的滑輪進行實驗,并將相應的滑輪重力G滑、物體重力G物和拉力F的大小分別記錄在表一、表二中。表一:動滑輪G甲=5N

表二:動滑輪G乙=4N

序號G物(牛)F(牛)序號G物(牛)F(牛)144.5623.0265.5744.0386.5865.04107.5986.051210107.0(1)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中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使用動滑輪勻速提起物體時,______;(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_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使用動滑輪勻速提起物體,當G物相等時,G滑越大,F越大;(3)完成表格中數據的填寫:序號5中F=______牛;(4)綜合分析表中的數據及相關條件,還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當G物______G滑時,使用動滑輪不能省力(即F≥G物)。23.為研究沿光滑斜面向上拉重物所需的拉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實驗小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時多次改變斜面長度和高度,每一次用彈簧測力計拉動重為1牛的物體從斜面底端緩慢拉伸至頂端,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的初步結論是:沿光滑斜面緩慢提升同一重物時,當斜面高度相同時,拉力與斜面長度成反比;(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與4與8(或2與5)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的初步結論是:沿光滑斜面緩慢提升同一重物時,_____;(3)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表二、表三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并歸納得出結論。表一次數h(米)L(米)F(牛)10.050.500.120.101.000.130.202.000.1表二次數h(米)L(米)F(牛)40.100.500.250.201.000.260.301.500.2表三次數h(米)L(米)F(牛)70.100.250.480.200.500.490.300.750.4(a)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沿光滑斜面緩慢提升同一重物時,_____;(b)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可得:沿光滑斜面緩慢提升同一重物時,_____。24.為了探究滑輪在不同工作情況時的使用特點,某小組同學利用不同的滑輪將重為10N的物體勻速提起,滑輪的工作情況和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序號123456789滑輪工作情況定滑輪動滑輪滑輪重力(牛)111123333拉力(牛)1010105.56.06.57.28.0(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使用定滑輪勻速提升重物時,不改變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用力方向;(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_________;(3)分析比較實驗序號6、7和9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4)依據第(3)小題的結論可推斷實驗序號8中拉力大小的范圍為________N。25.小李和小紅同學研究“使用動滑輪緩慢提起重物時所需豎直向上的拉力F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用圖所示裝置,將不同物體緩慢提起,分別測出物體所受重力G物和所需拉力F的大小,數據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更換滑輪,重復實驗,將相關數據記錄在表二、表三中.表一:=1.0牛實驗序號(牛)F(牛)12.01.522.51.833.02.044.02.5表二:=2.0牛實驗序號(牛)F(牛)52.52.363.02.573.52.884.03.0表三:=3.0牛實驗序號(牛)F(牛)94.03.5105.04.0116.04.5127.05.0(1)分析比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F與的變化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______中的F與______________的變化關系及相關條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用動滑輪緩慢提起重物,物體的重力相同,滑輪的重力越大,所需豎直向上的拉力F越大.(3)小李同學分析比較各組數據中_______的大小關系及相關條件,得出結論:使用動滑輪沿豎直方向緩慢提起重物,可以省力.(4)小紅同學認為小李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具有普遍規律,原因在于:____________.26.某班同學進行登樓比賽如圖,看誰做功快,甲、乙、丙三位同學記錄了自己從一樓跑到確定的樓層所用的時間,并填入下面表格中,然后將有關的物理量也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學生學生體重(牛)樓梯的高度(米)登樓做的功(焦耳)所用時間(秒)甲500315005乙500315007.5丙6006360012(1)分析比較以上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甲、乙兩同學相比,做功較快的是_______________。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較以上實驗數據,若要比較乙、丙兩位同學做功的快慢,則要比較的是_______________來確定哪位同學做功快。因此為了比較做功的快慢,引入了物理量_______________。27.測量兩位同學從一樓登上到三樓做功快慢的實驗,下表是兩位同學的實驗數據,其中實驗次數1、2做功快慢相同并且最快,次數3做功快慢其次,次數4做功最慢:同學實驗次數做功時間(秒)做功(焦)甲1306000甲26012000乙3304000乙4506000(1)比較實驗次數1和3可得到:當______,做功越快;(2)比較實驗次數______可知:當兩位同學做功多少相同時,所用時間越短,做功越快;(3)當做功多少和做功時間均不相同時,需要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當______,做功越快。因此,為了比較兩位同學做功的快慢,應該在表格最后一列增加一欄項目,這個項目是_______(要寫上單位),為此物理學中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______。28.某同學研究物體做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他選用三臺電動機勻速提升重物,發現電動機甲做功最快,乙其次,丙最慢,分別將每次吊運重物的牽引力和速度記錄在三個表格中。表一

表二

表三

丙序號牽引力(牛)速度(米/秒)序號牽引力(牛)速度(米/秒)序號牽引力(牛)速度(米/秒)124423722242541.5841381680.75980.5①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4、7或2、5、8或3、6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_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速度相同時,牽引力越大,物體做功越快;③進一步分析比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并歸納得出結論:(a)分析比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初步得出:______;(b)分析比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數據及觀察到的現象,可初步得出:______。29.某同學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做了以下實驗,如圖所示。甲、乙、丙三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甲、m乙、m丙,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分別以v甲、v丙、v乙的速度去撞擊同一木塊,其中m甲=m乙>m丙,v甲=v丙<v乙,撞擊后木塊移動的距離分別如圖所示,請你仔細觀察該圖完成以下問題(1)本實驗通過觀察測量___________的大小可以判斷比較小球撞擊前動能的大小;(2)分析比較__________兩圖可知,速度相同的物體,物體的動能與其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其動能越__________;(3)分析比較1和2兩圖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4)綜合上述結論可以得出:物體的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越大,其動能就越大。30.為了模擬研究超載和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小野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探究實驗:將A、B、C三個小球從同一裝置高度分別為hA、hB、hC的位置由靜止滾下(mA=mB<mC,hA=hC>hB),推動小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1)該實驗中所探究物體的動能是指_______(選填“小球”或“小木塊”)的動能。(2)在甲、丙兩圖所示的實驗中,A、C兩球剛滾到水平面時的速度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3)用來研究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時,小野應選擇_______兩圖所示的實驗進行比較;用來研究超載帶來的安全隱患時,小野應選擇_______兩圖所示的實驗進行比較。(4)實驗裝置中,如果水平面光滑,能否完成本實驗的探究內容?_______。理由是_______。(5)后來小野分別用B球和C球將彈性相同的彈簧壓縮到相同程度后再放手,如圖丁所示,則兩球離開彈簧時的速度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31.小李同學利用一個彈珠、三根材料和厚度均相同、長寬不同的橡皮條,探究“橡皮條的彈性勢能與長度、寬度的關系”。他依次將橡皮條固定在彈弓上,如圖所示,在彈性形變范圍內,拉伸相同的伸長量,將彈珠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彈射出去,測得彈射的水平距離,數據如下表:序號橡皮條寬(厘米)橡皮條長(厘米)彈射的水平距離(米)10.5020.0010.1020.5030.008.2031.0020.0014.00(1)本實驗中,是通過比較______來間接反映橡皮條的彈性勢能大小;(2)比較實驗序號1和2是為了探究橡皮條的彈性勢能與橡皮條______的關系;(3)比較實驗序號1和3可得出結論:橡皮條材料、厚度、長度相同,______,橡皮條的彈性勢能越大;(4)用同種材料同厚度的橡皮條,拉伸相同的伸長量,彈性勢能最大的橡皮條是______。A.寬而短B.寬而長C.窄而短D.窄而長32.如圖所示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將甲乙兩個金屬小球(m甲<m乙)分別拉到與豎直方向成一定角度(0<θ1<θ2<5o)的位置,由靜止釋放,當小球與靜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碰撞后,木塊會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離后停止.圖中的擺線長度L為1米.(1)在圖(a)、(b)所示的實驗過程中,當甲、乙兩個金屬小球以相同角度同時釋放時,觀察到它們的擺動始終相對靜止,表明兩個小球在擺動過程中,任一時刻的速度大小________.(選填“相同”或“不相同”)實驗中可以通過觀察_______來判斷小球具有動能的大小;(2)分析比較圖(a)、(b),可分析歸納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3)分析比較圖(b)、(c),可分析歸納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33.某同學在體育活動中,從鉛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況猜想到:物體的重力勢能可能與物體的質量、下落高度和運動路徑有關。于是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用大小、形狀相同的A、B、C、D四個鉛球,其中A、C、D三球的質量為m,B球質量為2m,讓A、B兩球從距沙表面高H靜止下落,C球從距沙表面高2H靜止下落,D球從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彎曲管道上端靜止滑入,最后從管道下端豎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運動的能量損失不計)實驗測得A、B兩球陷入沙深度分別為h1和h2,C、D兩球陷入沙深度均為h3,且h1<h2<h3。(1)本實驗中,鉛球的重力勢能大小是通過______來反映的;(2)比較A、B兩球,發現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結:當下落高度一定時,______;(3)比較______兩球,發現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結論:當物體質量相同時,下落的高度越高,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4)比較C、D兩球,發現兩球運動的路徑不同,但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結論: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運動的路徑______(選填:“有關”或“無關”);(5)小球在下列過程陷入沙面前,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陷入沙中后到小球靜止過程中,將機械能轉化為______能。34.為探究“物體的重力勢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某小組同學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將鋼球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自由滾下,當鋼球撞上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時(木塊與鋼球相撞一側附一層起緩沖作用的橡皮),木塊被鋼球推著向前滑動。他們改變鋼球的質量及斜面的高度,做了六組實驗,測得的實驗數據分別如表所示。實驗序號123456789鋼球的質量(克)505050100100100200200200斜面的高度h(厘米)10204010204051020木塊滑動的距離s(厘米)2.03.98.04.28.316.74.28.316.7(1)實驗中,小組同學通過觀察、比較________來判斷鋼球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和2和3(或4和5和6或7和8和9)中的實驗數據,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________。(3)分析比較實驗序號________,當物體所處的高度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4)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9中的實驗數據,還可得出結論:(a)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和7或5和8或6和9,可得出結論:當________時,________。(b)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7和5、8和6、9,可得出結論:當________時,________。35.如圖所示是“探究動能的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