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_第1頁
新課標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_第2頁
新課標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_第3頁
新課標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_第4頁
新課標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考點訓練34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題組一基礎小題]1.(2024·江蘇清江期中)1842年,魏源的《海國圖志》出版,在國內幾無反響,印數不過千冊。二十年后,在日本暢銷的《海國圖志》已在中國絕版。這突出反映了當時()A.中國近代印刷業滯后B.清政府實行文化鉗制政策C.社會變革的意識淡薄D.魏源的思想脫離中國實際答案C解析《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的著作,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道路的啟蒙書,1862年《海國圖志》在日本暢銷,但在中國已絕版,說明白中國社會學習西方的意識淡薄,故C項正確。印刷術由中國獨創,《海國圖志》在中國“幾無反響”,不是印刷業滯后,故A項錯誤。19世紀60年頭清政府已經起先了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故B項錯誤。《海國圖志》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須要,故D項錯誤。2.(2024·江蘇清江期中)1885年王韜主掌上海格致書院,延請洋務大員,命題考士,其中教化類試題命題有“(或謂)綱常政教,中國自有常經,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廣益……”之語,體現了其當時主見()A.維新變法B.辦新教化C.主見商戰D.中體西用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綱常政教”“惟兵商二途”等字眼體現的是既要維護傳統的綱常政教又要學習西方的兵商等方面的技術,是典型的中體西用思想,故D項正確。維新變法、辦新教化、主見商戰等均與材料不符,故解除A、B、C三項。3.(2024·山東淄博一中期中)1877年,馬建忠在《自法國上書李鴻章》一文中稱:“初到之時,以為歐洲各國富強專在制造之精,兵紀之嚴;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講富者以護商會為本。”這表明()A.洋務派學習西方律例制度B.先進人士對洋務運動進行反思C.維新派發展資本主義愿望D.頑固派局限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以為歐洲各國富強專在制造之精,兵紀之嚴;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講富者以護商會為本”可知,馬建忠認為外國先進的緣由不在于工業制造,而是法律政治制度和重商政策,屬于對洋務運動的反思,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學習西方律例制度的主見,故A項錯誤。材料也沒有體現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故C項錯誤。材料不再局限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故D項錯誤。4.(2024·浙江杭州月考)洋務派領導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陳大計疏》說:“中國天澤分嚴,外國上議院、下議院之設,勢有難行,而義可實行。”這表明文祥()A.相識到議會制優點B.支持維新變法運動C.批判君主專制制度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中“外國上議院、下議院之設,勢有難行,而義可實行”表明文祥相識到議會制優點,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支持維新變法運動”“批判君主專制制度”,解除B、C兩項;材料表明文祥相識到議會制優點,確定西方民主制度,D項錯誤。5.(2024·陜西咸陽期末)維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資產階級轉化中的人物,他們如饑似渴地吸取西學養分、宣揚介紹西學的同時,卻依舊懷戀傳統的儒學,他們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體制,大膽懷疑儒家經典,卻依舊崇奉孔孟的理論權威。這體現了維新派()A.趨新與戀舊的沖突心態B.指導思想不夠明確C.努力喚醒國人的民辦法識D.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答案A解析材料“吸取西學養分、宣揚介紹西學的同時,卻依舊懷戀傳統的儒學”反映了維新派趨新與戀舊的沖突心態,故A項正確。維新派改革指導思想明確,即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努力喚醒國人的民辦法識,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維新派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故D項錯誤。6.(2024·廣東廣州月考)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學問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翻譯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將來戰國志》(1902年)《游俠風云錄》(1903年)《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據此推斷,維新學問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宣揚維新變法思想B.為推翻清政府供應理論依據C.激發民族主義意識D.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答案C解析材料“把政治小說作為翻譯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將來戰國志》(1902年)……《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有啟迪民智,激發民族主義意識的功效,故C項正確。依據材料“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變法已經失敗,故A項錯誤;維新思想不主見推翻清政府,故B項錯誤;D項說法確定化,解除。7.(2024·山東淄博一中期中)“這場學問風暴給儒家,包括傳統倫理、風俗、人際關系和社會習俗,以粉碎性的一擊;同時,還對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看法”。材料評價的應是()A.開眼看世界B.中體西用C.維新思潮D.新文化運動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這場學問風暴給儒家,包括傳統倫理、風俗、人際關系和社會習俗,以粉碎性的一擊”“還對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看法”可知“這場學問風暴”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這正符合新文化運動,故D項正確。林則徐、魏源的開眼看世界、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不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解除A、B兩項。維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揚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不符合“全面否定的新看法”,解除C項。8.(2024·江蘇清江期中)陳獨秀在《吾人最終之覺悟》中說:“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變故之道,而使人心社會面貌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權說,二曰生物進化論。”這表明陳獨秀()A.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C.主見中學與西學有機結合D.主動宣揚社會主義思想答案B解析留意題干信息“厥有二事,一曰人權說,二曰生物進化論”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一曰人權說”指民主;“二曰生物進化論”指科學,故選B項。A、C、D三項都與題干不符。9.(2024·遼寧大連雙基測試)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提出:“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無趣的、野蠻的、固執的思想,尤不行不先廢漢文。”錢玄同提出這一觀點的實質是()A.宣揚西方文化B.廢除中國漢字C.普及平民教化D.反對封建思想答案D解析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在對待中西文化的看法上存在著確定的確定和確定的否定,全盤否定中國文化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性,同時是由中國國情確定的,體現出了反對封建思想,故選D項;其他選項并非實質,解除。10.(2024·浙江寧波聯考)1919年1月,陳獨秀坦言:“本志經過三年,發行已滿三十冊,八面非難,那舊派人物是不用說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學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種邪說、怪物、離經叛道的異端,非圣無法的叛逆。”這說明當時新文化運動()A.存在確定化傾向B.須要推動思想啟蒙C.沖擊了傳統勢力D.理論上宣告了破產答案C解析材料中“舊派人物……把《新青年》看作一種邪說、怪物、離經叛道的異端,非圣無法的叛逆”說明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傳統勢力,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A項結論,解除;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科學思想,推動了思想解放,解除B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11.(2024·湖南衡陽八中月考)有學者認為:“憲法者何物也?立萬世不易之憲典,而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為國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無論出何令,更何法,百變而不許離其宗者也。”由此可見,該學者()A.提高國民素養,推崇憲政B.抨擊傳統道德,捍衛共和C.宣揚民主觀念,反對專制D.堅持西學為用,變革器物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為國家一切法度之根源”認為君主與一般百姓均要遵遵守法律律,說明該學者宣揚民主觀念,反對專制,故答案為C項。材料沒有涉及“提高國民素養”,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傳統道德”,解除B項;材料沒有主見“變革器物”,解除D項。12.(2024·重慶期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假如軍閥在歷史上有任何貢獻的話,那是在八十年列強侵略之后他們更增加了內部壓力,于是強迫著中國的青年自行著手尋找著一套救國方式。”這主要是指()A.資產階級維新派宣揚變法思想B.資產階級革命派宣揚民主思想C.激進民族主義者宣揚民主科學D.先進學問分子宣揚馬克思主義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八十年列強侵略之后他們更增加了內部壓力”可知中國當時處于20世紀初的軍閥割據時期,依據題干“中國的青年自行著手尋找著一套救國方式”可知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學問分子宣揚馬克思主義,故D項正確。A、B、C三項均不符合“尋找著一套救國方式”,而且與題干時間不符,應解除。[題組二模擬小題]13.(2024·云南昆明摸底)夏曾佑在1903年寫給嚴復的信中說:“《原富》(《國富論》)前日全書出版,昨已賣罄,然解者絕少,不過案頭置一編以立懂于新學場也。”這反映了()A.救亡圖存推動出版業快速發展B.清末新政推動科舉制度變革C.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D.向西方學習已成為社會時尚答案D解析“昨已賣罄,然解者絕少,不過案頭置一編以立懂于新學場也”表明《原富》讓許多人覺得難讀難懂,買書只不過是附和向西方學習的社會時尚而已,故D項正確。A項材料無法體現,解除。材料信息與“科舉制度變革”無關,解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解除C項。14.(2024·湖南長郡中學調研)下表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詞中不同類型學問分子涉及民族觀念的詞匯檢索及頻次。由此可知,當時上海的學問分子()A.具備開放的近代視野B.擺脫了自身傳統觀念C.具有顯明的時代特征D.西化的水平領先全國答案C解析從表中的數據可以清楚地發覺部分學問分子對夷的運用頻次大大低于洋、西,上海是五口通商之重鎮,處于中外沖突交匯的前沿,學問分子對中國之外世界的理解增加,表明夷夏觀念在逐步消解,具有顯明的時代特征,故C項正確。A項不符合“傳統保守學問分子”,解除;B項表述太確定,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涉及民族觀念的詞匯檢索及頻次,無法體現上海“西化的水平領先全國”,解除D項。15.(2024·內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北京小組創辦《勞動音》,用通俗文字向工人宣揚馬克思主義;廣州小組創辦《群報》,深化工人群眾中進行宣揚。材料表明()A.早期黨組織留意提高工人覺悟B.宣揚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流C.馬克思主義在逐步完成中國化D.早期黨組織起先關注中國國情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主動在工人群眾中間宣揚馬克思主義,這表明早期黨組織留意提高工人覺悟,因此A項正確;B項錯誤,宣揚馬克思主義只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組織獨自進行的,不是社會主流;C項錯誤,依據所學可知,此時期馬克思主義并未實現中國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D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早期黨組織關注中國國情。[題組三高考小題]16.(2024·全國卷Ⅰ)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辯,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見“采納勞農主義的干脆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辯()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算了條件D.消退了學問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運動后,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引起爭辯。通過這場爭辯,宣揚了馬克思主義,使越來越多的人相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從而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算了條件,故C項正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開拓于20世紀20年頭末,故A項錯誤。這場爭辯沒有涉及歐美的社會制度,故B項錯誤。“有人反對……有人主見……”說明學問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退”一說太確定,故D項錯誤。17.(2024·全國卷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挖空心事”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供應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嚴復引入進化論,并提出該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旨在為變法圖強尋求理論依據,以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嚴復是將進化論用于說明人類社會,并不是認為進化論錯誤,解除A項。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見通過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解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解除C項。18.(2015·全國卷Ⅱ)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A.揭露歷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論C.提倡變法維新D.顛覆孔孟學說答案C解析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不是為了考據歷史,而是為了宣揚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其內容不確定具有真實性,故A項錯誤;《新學偽經考》內容是考據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不是介紹西方理論,故B項錯誤;《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動搖了頑固派反對變法改革的根基,為維新變法削減阻力,因而不能被頑固派占主體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項正確;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沒有否定顛覆孔孟儒學,而是利用儒學為其服務,托古改制,故D項錯誤。19.(2024·天津高考)據學者探討,晚清成冊的小說至少在一千種以上,其中翻譯多于創作,翻譯的數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國翻譯的外國小說僅7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A.閉關鎖國狀態剛剛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傳播遭到堅韌抵制C.國人更關注西學中的器物與制度D.中國古典小說具有強大影響力答案C解析鴉片斗爭后,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起先被打破,一般來說,這時候翻譯外國的小說應隨著閉關鎖國狀態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實際狀況卻相反,1840~1899年,中國翻譯的外國小說遠遠少于晚清時期。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在民族危機不斷加重的狀況下,中國的有識之士認為中國的落后在于科學技術與制度上不如西方國家,主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政治制度,故C項正確,A項解除;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D項不是主要緣由,解除。20.(2015·海南高考)1919年3月,《申報》報道一名參議院議員指責北京高校某教授“有離經叛道之鼓吹”。這是指該教授()A.抨擊尊孔復古B.抨擊軍閥統治C.提倡科學精神D.提倡民生主義答案A解析新文化運動抨擊尊孔復古,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符合“有離經叛道之鼓吹”的含義,A項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題干材料中的“離經叛道”,可以解除。[題組一基礎大題]21.(2024·北京西城期中)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吾所謂“物”,約有二事:(一)情感……(二)思想……”——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材料二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化革命軍”大旗,……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簇新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白的、通俗的社會文學。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1日)材料三魯迅與新青年。(1)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什么內容?(2)胡適與陳獨秀的思想有什么異同?(3)概述魯迅與《新青年》的關系。(4)結合所學分析新文化運動的緣由。答案(1)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胡適主見對文學進行改良,主要是內容和文體方面的改革。陳獨秀號召文學革命,明確提出推倒封建主義文學,建設國民寫實的社會文學。還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需進行文學革命。(3)魯迅是《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他借《新青年》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新青年》是魯迅表達民主、科學和新道德的載體。(4)政治上: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相繼失敗,民主政治沒能真正建立起來。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氣壯大。思想上:袁世凱復辟后,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社會上: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儒家思想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愚昧、落后,缺乏民辦法識等。解析第(1)問,依據《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回答即可。第(2)問,從材料一中的“一曰……八曰”概括出文學形式,從“(一)情感……(二)思想”概括出內容;從材料二“文學革命”“推倒……貴族文學”“革新政治”等內容概括。第(3)問,依據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回答,但留意魯迅與新青年關系的相互性。第(4)問,結合所學學問,從政治、經濟、思想等多角度總結。[題組二模擬大題]22.(2024·河南鄭州一中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晚明時期到清朝中期,約有500名耶穌會士來華,中國人從他們那里學到了大炮鑄造法、歷法、繪圖、葬術、天文、幾何等西方文明,這為中國供應了使其自身現代化的機會。但這一縷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隱隱閃亮,中國的士大夫總體上對自己的文化遺產自負非凡,以至不承認常要吸取外來學識。與此同時,傳教士也將漢學傳回了歐洲,利瑪竇翻譯的《孔子四書》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傳教士向教會呈現了400多部中國典籍譯本。歐洲第一次領會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爾泰、亞當·斯密等成為中華文明的崇拜者。歐洲上空充滿著進步的氣息。——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世紀中期以來“西學東漸”簡表——據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等整理(1)依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和西方對待中西方文化溝通的不同看法及其影響。(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國人對待西方文化的看法和相識的改變并分析緣由。答案(1)中國看法:有一小部分較進步的士大夫起先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大多數士大夫仍滿意于現有中國文化,不愿接納西方文化。影響:使中國失去了現(近)代化的機會。西方看法:觀賞和學習中國文化。影響:促進了中西方文化溝通;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2)改變:從基本排斥西學到漸漸接受西學;對西學的相識經驗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觀念的困難歷程。緣由:列強侵華不斷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救亡圖存運動風起云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民族工業持續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日益壯大,努力尋求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世界聯系逐步緊密,中外溝通日益加強,西方文化不斷傳入。解析第(1)問,中國的看法及影響:依據材料一“這一縷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隱隱閃亮,中國的士大夫總體上對自己的文化遺產自負非凡,以至不承認常要吸取外來學識”可知,只有一小部分較進步的士大夫起先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大多數士大夫仍滿意于現有中國文化,不愿接納西方文化。其影響是不利于中國的現代化。西方的看法及影響:依據材料一中西方傳教士主動在西方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當時西方主動學習中國的文化,其影響是有利于促進西方社會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改變,從材料一的排斥西學到材料二中接受西學;依據材料二的圖表可以看出由19世紀中期主見學習西方的科技到19世紀末主見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其次小問緣由,從當時國內看,主要是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氣的壯大;從國際看,主要是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峻,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題組三高考大題]23.(2024·天津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救之之道當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約而論之,西洋今日,業無論兵、農、工、商,治無論家、國、天下,蔑(無)一事焉不資于學……公等從事西學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國從來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學之后,以歸求反觀,而后有以窺其精微,而服其為不行易也。——嚴復《救亡決論》(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親見七年之民國與歐羅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嚴復《與熊純如書》(1918年)材料三就世界觀和基本的價值觀而言,嚴復是一個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這導致他對中國的傳統進行無情的批判……籠統地把當時全部儒家學派都視為思想的廢物而不屑一顧……醫治中國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