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分類解析(一)代詞代詞是代替詞、短語和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復,使文章簡潔。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有:吾、予、余、我。例如:①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第二人稱表示第二人稱的代詞有:汝(女)、而、爾、若、乃。例如:①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孔雀東南飛(并序)》)②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詩經·衛風·氓》)第三人稱表示第三人稱的代詞有:之、其、彼、厥。例如:①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③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注意:“之”作賓語時,可指代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例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史記·魏公子列傳》)②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謙稱稱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婦女用“妾”,國君用“孤”“寡人”。例如: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②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出師表》)③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并序)》)④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敬稱表示敬稱的代詞有;大王、將軍、君、公、公子、陛下、閣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例如:①唯大王命之。(《荊軻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人稱復數將“輩”“屬”“儕”“族”“徒”等同放在人稱代同后面,表多數。可譯成“們”,或在人稱代同后加“一類"“這些”等詞對譯。例如:①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②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柳敬亭傳》)③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④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2.指示代詞用來指示和標識人或事物的代詞。可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詞近指代詞有:是、此、斯、茲、之、然。譯成“這”“這個”“這里”“這樣”。例如:①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遠指代詞遠指代詞有:彼、夫、其。譯成“那”“那個”。例如:①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②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旁指代詞旁指代詞:他。可譯成“別的”“其他的”。例如:①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虛指代詞有:或、某。例如:①或曰,此東海也。(《登泰山記》)②汝憶否?四五年前事夕,喜會語曰:“與使春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與妻書》)無定指代詞無定指代詞有;莫,九,譯成"沒有誰“沒有曝樣東西”。例如:故方其盛也,畢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帝。(《五傳史伶官傳序》疑問代詞(1).代人代人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例如:①王曰“誰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2).代事物代事物的疑問代詞有;何、胡、奚、曷。例如: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井序)》)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并序)》)(3).代處所代處所的疑問代詞有:安、焉。例如:①沛公安在?(《鴻門宴》)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詞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1.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性質、狀態或動作所達到的程度的副詞,多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表心理活動的動詞。(1)輕微度表示程度輕微的副詞有:少、稍、略。譯成“稍"“略微”“絲毫”。例如:①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五人墓碑記》)②夫妻心稍慰。(《促織》)(2)加深度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詞有:愈、益、彌、更、尤。譯成“更加”“尤其”。例如:①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③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記》)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3)極高度表示程度極高的副詞有:最、極、甚、殊、太、至、大、絕、特、頗。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很”“極”“太”“非常”“分外”“特別”等詞。例如:①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②而君畏匱之,恐懼殊甚。(《廉頗蘭相如列傳》)2.范圍副詞范圍副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的范圍,或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的范圍的副詞。修飾動詞,作狀語。(1)表總括表示總括的副詞有:悉、皆、盡、咸、俱、舉、畢、凡、勝。例如:①珍寶盡有之。(《鴻門宴》)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袋禪山記》)(2)表僅限表示僅限的副詞有: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只”“僅”“單獨”“只是”。例如:①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馬諫議書》)②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3)表共同表示共同的副詞有:共、同、并、相。例如:①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張衡傳》)②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3.時間副詞時間副詞是表示動作發生、持續與時間有關的副詞。(1)過去、向來a.表示“已經”“曾經”意思的有:既、已、曾、嘗。例如:①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b.表示“以前”“當初”“過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áng)、始、昔。例如:①尋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記》)②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孔雀東南飛(并序)》)③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c.表示“常常”“經常”“向來”意思的有:常、素、雅、恒。例如: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②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張衡傳》)2.正在、變化(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適、會。例如: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2)表示“一會兒”“片刻”等短暫時間意思的有:俄、旋、尋、顧臾、未兒、無何、既而、斯須。例如:①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③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可嘆》)(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時間緊迫、急劇意思的有:急、遽、卒然、立、即。例如:①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鴻門宴》)@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促織》)(4)表示“將要”“接近”意思的有:將、且、行將。例如: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5)表示“終于”“終了”等最終結果意思的有:終、卒、竟。例如:①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斗盆。(《促織》)②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屈原列傳》)4.語氣副詞語氣副詞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各種語氣的副詞。(1).表肯定、確認①表示肯定、確認的副詞有:必、誠、信、固、果。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一定”“實在”“果真”。例如: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傳》)(2).表否定、禁止表示否定的語氣副詞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否定動作行為或狀態,作狀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沒有”。例如:a.得之則生,弗得則斯。(《魚我所欲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②.表示禁止的語氣副詞有:勿、毋、莫、無。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狀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要”“別”。例如:a.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齊桓晉文之事》)b.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3)表推測、估量表示推測、估量的副詞有:殆、蓋、庶、其、得無、無乃、庶幾。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大概“也許”“幾乎”“可能”。例如: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②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4).表反詰表示反詰的副詞有:豈、寧、庸、其。譯為“難道”“哪里”。例如: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傳序》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5.頻率副詞頻率副詞是表示動作發生的頻率的副詞。(1)表經常、多次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意思的有:屢、數、輒、每、頻、累。例如:①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促織》)②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答司馬諫議書》)(2)表重復表示“再”“也”“還”“第二次”等含重復意思的有:復、又、再、更、亟(qi)例如:①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6.謙敬副詞謙敬副詞是表示自己謙卑和對對方恭敬的副詞,無實在意義。(1)表謙卑表示謙卑的副詞有:竊、辱、伏惟。例如:①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②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并序)》)(2)表恭敬表示恭敬的副詞有:幸、敢、請、敬、謹。例如:①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②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鴻門宴》)(三)介詞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語。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的賓語組成介賓短語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根據功能,介詞可分為表處所、表時間、表原因、表對象、表憑借、表被動等用法。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復雜的介詞有:于、以。1.于(1)“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詞,現代漢語中各類介詞的用法,“于”幾乎都可承擔。例如:①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諫議書》)于,引進動作處所,表所在,譯為“在”。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于,引進處所,表所從,譯為“從”“由”。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于,引進范圍,表示“在……中”。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于,引進緣由,相當于“因為”“由于”。⑤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于,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譯為“向”。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于,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譯為“給”。⑦余將告于蒞事者。(《捕蛇者說》)于,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不譯。⑧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于,引進陳述對象,譯為“對于”。⑨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于,引進時間,譯為“到”。⑩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于,引出比較的事物,可譯為“比”。?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于,引出主動者,表被動,譯為“被”。(2)“于”的賓語如果是表處所的詞,“于”有時可省略。例如:①后數日驛至,果地震(于)隴西。(《張衡傳》)②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陽。(《過秦論》)③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于)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2.以(1)引出動作行為的憑借和依據,作狀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用”“憑”“靠”“根據”“按照”。例如:①請以劍舞(《鴻門宴》)以,引出憑借的工具,譯為“用”。②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以,引出憑借的身份,譯為“憑”。③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呂氏春秋·察今》)以,引出動作行為的根據,譯為“根據”。④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以,引出憑借方式,譯為“按照”。(2)引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于“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城予趙,即“予趙城”,“以”的這種用法實際上起了把賓語提前的作用。(3)引出動作行為產生的緣由,譯為“因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4)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譯為“在”“從”。例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5)“以”的賓語上文已出現,有時省略。例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6)介詞“以”也可省略。例如: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四)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系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構和邏輯關系進行歸類。1.并列關系表并列關系的連詞有:與、及、而、且、則、且……且……、既……且……。例如: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2.層進關系表層進關系的連詞有:而、且、尚……況……、非惟……亦抑……、非獨……亦……。例如: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菊相如列傳》)3.選擇關系表選擇關系的連詞有:如、抑、其、或、非……則……。例如:①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盛》)②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祭十二郎文》)4.承接關系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有:而、乃、則、遂、即、于是、然后。例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5.轉折關系表轉折關系的連詞有:而、然、但、則、乃、顧、雖。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功學》)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泰師》)6.因果、目的關系常用連詞有:以、為、故、是故、是以。例如:①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②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將伐頤臾》)7.假設關系常用連詞有:若、茍、令、使、則、雖、向使、假令。例如:①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奏師》)②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8.修飾關系“而”“以”常用于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二者的修飾關系。譯成“地”或不譯。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五)助詞助詞在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是只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1結構助詞(1).之(1)定語的標志,譯成“的”或不譯。例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2)補語的標志,譯成“得”或不譯。侗如,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種樹郭橐駝傳》)(3)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例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4)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例如:蚓無爪牙之利。(《勸學》)(5)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2)所“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所”字結構,表示人、事物、處所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有三種情況:a.如果“所”字結構里的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沒有出現,“所”具有指代作用。例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所聞,即“所知道的事”,“聞”的賓語“事”沒有出現,便由“所”指代。b.如果“所”字結構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動詞后面出現了,這個“所”字結構便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例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所佩,“佩”帶上了賓語“玉玦”,“所佩”作“玉玦”的定語。c.如果“所”字結構后出現“者”,可看作“者”字結構,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擔。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歡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語。2.語氣助詞(1).陳述語氣①也“也”可表達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達上述各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表示肯定和確認。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例如: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也,用在謂語后,與“者”呼應,表判斷。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阿房官賦》)也,用于陳述句末,表肯定的陳述語氣.②矣用于句末,表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的變化和情況,同時有加重語氣的作用。譯為“了”。例如: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用于句末,表示將要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表達一種確有把握的語氣,或表述一種命令、決斷或請求的語氣。譯為“了”,或不譯。例如: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荊軻刺秦王》)③焉用在句末,表達一般的陳述語氣,有引人注意的意味。例如: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④耳用于陳述句末,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例如: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用于陳述句末,表示堅決、肯定語氣。例如: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赤壁之戰》)(2).疑問語氣①乎用于各種疑問句末,表達詢問、反詰、測度等語氣,可譯為“嗎”“呢”等。例如:a.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表詢問,譯為“嗎”。b.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表反問,譯為“呢”。c.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乎,表測度,譯為“吧”。②與(歟)、邪(耶)a.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與,表詢問,譯為“嗎”。b.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歟,用于是非問句,譯為“嗎”。c.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耶,表疑問,譯為“呢”。d.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豈……邪,表反詰,譯為“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