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_第1頁
DB36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_第2頁
DB36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_第3頁
DB36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_第4頁
DB36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FORMTEXT?????DBFORMTEXT36DB36/TFORMTEXT2022—FORMTEXT6-01FORMTEXT????FORMTEXT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RegulationsoftechniquesforcomprehensivecontrolofsoilerosioninsmallwatershedPart6:TechnicalguidelinesforwinderosioncontrolinsandlandFORMTEXT(本稿完成日期:2023.1)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

36/T

XXXXX—XXXX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給出的規則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省水利科學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莫明浩、葛佩琳、張利超、段劍、宋月君、肖勝生、趙佳鼎、魏偉、王凌云、萬佳蕾、王嘉、沈發興、吳小雨、胡皓、石芬芬。

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第6部分:沙地風力侵蝕防治技術規范1范圍本標準適用沙地主要以鄱陽湖濱湖及五河尾閭地區的沿湖、沿河沙地為主,位于南方濕潤沙化土地類型區,主要指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偶有季節性干旱,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介于1000-2500mm。本規范適用于鄱陽湖地區及周邊沿湖、沿河沙地區域。2規范性引用文件《防風固沙林工程設計規范》(GB/T51085-2015)《防沙治沙技術規范》(GB/T21141-2007)《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1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風沙治理技術》(GB/T16453.5-2008)《活沙障技術規程》(LY/T2996-2018)3術語和定義3.1沙地sandland具有明顯沙化特征的退化土地。3.2植物治沙措施vegetativemeasuresforsandificationcontrol通過保護、恢復天然植被和建設人工植被,防止風蝕、阻擋和固定流沙的技術措施。3.3沙障sandbarriers為控制地表風沙運動,防止風沙危害,采用固體材料在流動沙面上設置的障蔽物,并以此來控制風沙流的方向、速度、結構、改變蝕積狀態,保護目的植物成活和生長,達到防風阻沙、改變風的作用力及地貌狀況等目的。3.4沙障材料sandbarriermaterials各種透風或不透風人工和天然材料,包括不同規格的尼綸網、樹木枝條、板條、作物秸稈、蘆葦、粘土、礫石、沙袋、活體植物等。3.5防風固沙林defendthesandcuresthesandplantation在流動、半固定沙地和潛在土地沙漠化地區及沿海岸線等受風沙危害的城鎮、村莊、農田、牧場、工礦區、公路、鐵路、水利、特殊設施等周圍,為治理和防止風沙侵害蔓延,國土整治而營造的由不同適生樹種組成、具有一定結構、空間配置類型、能發揮固沙阻沙效能的森林。或為控制風沙活動、固定流沙而營造的灌草類或喬灌類林分。3.6防沙林帶forestshelterbeltsforsandcontrol為阻擋流沙侵襲或減輕風沙危害,對難以控制的流動沙地前沿,以及流動沙地腹地需要保護的基礎設施周邊營造的帶狀林分。3.7固沙林sandfixationforest為控制風沙活動、固定流沙而營造的灌草類或喬灌類林分。4植物治沙措施4.1植草技術4.1.1固沙植草方式(1)在風蝕和流沙移動的地方,應種植防風固沙草帶。(2)在林帶與沙障已基本控制風蝕流沙基礎上,應及時進行大面積人工種草,進一步改造利用沙地。(3)草帶走向應與主害風向垂直。4.1.2植草施工技術4.1.2.1整地(1)整地方式:宜采用帶狀整地。(2)在有中度以上風蝕和流沙移動地方,嚴禁全面耕翻整地。(3)整地深度應與耕作層深度一致,可為15cm~20cm。(4)整地時間宜在春季或夏季。4.1.2.2播種和管理人工播種施工和管理技術要求與荒地種草相同,按GB/T16453.2中水土保持種草有關規定執行。4.2喬灌草配置技術4.2.1樹種選擇及配置4.2.1.1樹種選擇(1)堅持適地適樹(草)原則,以鄉土植物種為主,優先選用鄉土植物種中的固沙先鋒樹(草)種。(2)以灌木或灌草為宜,慎重選擇喬木樹種。灌木主要為單葉蔓荊、茵陳蒿、算盤子、胡枝子、劍麻等,草本主要為假儉草、狗牙根、知風草、乳漿大戟、瞿麥、升馬唐、狼尾草、棕葉狗尾草等。(3)防沙林帶:選用具有深根性,枝葉繁茂,抗逆性強的樹種。喬木主要為濕地松、刺槐、苦楝、構樹、泡桐等。(4)農田防護林網:選擇生長迅速,樹高、根深、冠窄,不易風折,壽命較長,抗病蟲害能力強,與農作物沒有共同病蟲害或病蟲害寄主。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區,可適當選配經濟樹種。(5)農林間作:選用經濟價值高的用材或經濟樹種。間作樹種應選擇不與間種作物有共同病蟲害或寄主樹種。(6)固沙林:選用根系發達、易分蘗,耐風蝕沙埋、抗病能力強的樹種。4.2.1.2配置類型(1)喬灌混交林帶:喬木、灌木樹種按比例組成,構成緊密型結構或疏透型結構林帶,適于干早與風害嚴重地區。(2)喬木混交林帶:由兩層喬木組成,上層為喜光樹種,下層為耐蔭的伴生樹種,也可用兩種喜光樹種,分別配置于林帶兩側,組成通風型結構林帶,適于農耕地或沿湖等風力較大區域沙帶。(3)灌木混交林:全由灌木組成,用于生物沙障。(4)綜合型混交林:喬灌混交和喜光、耐蔭性、伴生樹種混交的綜合性林帶,適于防風固沙基礎造林和風口造林。4.2.2配置技術4.2.2.1林帶結構分為緊密結構、透風結構和疏透結構三種類型。(1)緊密結構林帶:帶幅較寬,由喬木、亞喬木和灌木構成的具有復層林冠的林帶,透光度<0.3,透風系數<0.3。風速降幅較大,但防護距離較短。適宜用于阻截流沙前移的地區配置使用。(2)透風結構林帶:行數少、林帶窄,由喬木構成的具有單層林冠的林帶,透光度0.4~0.6,透風系數>0.5。風速降幅較小,防護距離較長。適宜在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配置使用。(3)疏透結構林帶:行數較少,帶幅較窄,由喬木、亞喬木和灌木構成的具有復層林冠的林帶,透光度0.3~0.4,透風系數0.3~0.5,防護距離介于緊密和透風結構兩者之間。適用于風沙危害較重的地區配置使用。4.2.2.2防沙林帶配置(1)樹種配置防沙林帶一般由灌木或小喬木組成,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采用喬木樹種,林帶一般由兩行灌木或小喬木(喬木)組成。(2)配置類型單帶式防沙林帶:由1條林帶構成,一般由喬木或灌木組成,若有灌木,將灌木配置于迎風面。多帶式防沙林帶:由2條或2條以上單帶構成,林帶間距為成熟齡林樹高的4倍~5倍。(3)寬度與密度林帶寬度: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應由多帶式防沙林帶組成,單帶寬4m~10m;一般沙區,由單帶式或多帶式防沙林帶組成,單帶寬3m~5m或4m~10m。株行距:株距1.5m~2m,行距2m~3m。4.2.2.3農林間作配置(1)一般配置在林網內株行距按8m×8m~5m×5m,每公頃150株~400株配置用材樹種或經濟樹種。(2)用材林配置單行式間作:單行林木與作物間作,株距4m~8m,行距30m~50m;條帶式間作:每帶2行~4行;株行距(0.5m~1.0m)×(1.5m~2.0m);帶距20m~40m。(3)經濟林配置經濟樹種、藥材與作物等間作時,配置形式多為單行式間作,一般株距2m~8m,行距10m~30m;也可與灌渠相結合,在渠內側各栽植一行經濟樹種。果用經濟林必須配置授粉樹,授粉樹與主栽品種的比例一般為1:8~1:2。4.2.2.5固沙林配置(1)樹種混交混交類型:根據立地條件和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混交類型,分喬灌混交、喬灌草混交和灌草混交。混交方式:分株間混交、行間混交、帶狀混交和塊狀混交。(2)初植密度喬木株行距(2m×4m)~(2m×2m),密度1250~2500株/hm2;灌木(1m×2m)~(1m×1.5m),密度5000~6666株/hm2。(3)配置形式與規格可帶狀、片狀、塊狀配置,帶狀間距3m~5m,網格規格(2m×2m)~(4m×4m),可根據治理需要和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配置規格。5沙障工程5.1沙障的設置方法沙障是用柴草、活性沙生植物的枝莖或其他材料平鋪或直立于風蝕沙丘地面,以增加地面糙度,削弱近地層風速,固定地面沙粒,減緩和制止沙丘流動。5.2采用的重點地區采取沙障的重點地區,對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應首先采用沙障固沙,阻止沙丘流動,再營造防風固沙林帶和農田防護林網。5.3沙障分類5.3.1沙障材料選擇選用沙障材料主要考慮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固沙效果好,環境友好型的材料。可分為以下種類:(1)機械沙障:又稱風障,是用柴草、秸稈、粘土、樹枝、卵石等物料在沙面上做成的障蔽物。多用于常年風沙較大,生物沙障無法穩定生存的區域。(2)植物(生物)沙障:為控制地表風沙運動,防止風沙危害,采用具有生命力的植物材料,在沙地表面設置各種形式的障蔽物。多用于春季風沙較大而其他季節風沙較小,灌木或種子容易萌發成活的區域。5.3.2其他分類方式5.3.2.1根據沙障的地面分布形狀分:(1)帶狀沙障:沙障在地面呈帶狀分布,帶的走向垂直于主風向。(2)方格狀(或網狀)沙障:沙障在地面呈方格狀分布,主要用于風向不穩定,除主風向外,還有較強側向風的地方采用。5.3.2.2根據鋪設沙障與地面角度劃分(1)平鋪式沙障:將作沙障的材料橫臥平鋪在地面上,上壓枝條、沙土或用小木樁固定。(2)直立式沙障:將作沙障的材料直立,一部分埋壓沙中,一部分露出地面。5.4布設技術5.4.1沙障高度一般情況下,沙障高度設為30-50cm,地下高度與地上高度基本相同。5.4.2沙障方向沙障的設置可與主風方向垂直,通常在沙丘迎風坡設置。5.4.3沙障布設形式(1)行列式布設:多用于單向起風沙地區。在新月形沙丘迎風坡設置時,丘頂留空一段并在沙丘上部按新月形劃出一道設沙障的最上范圍線,然后在迎風坡正面的中部,自最上設置范圍線起,按所需間距向兩翼劃出設置沙障的線道,并使該沙障線微呈弧形。(2)格狀式布設:在風向不穩定,除主風外尚有側向風較強的沙區或地段采用。根據多向風的大小差異情況,分別采用正方形格、長方形格均可。一般選擇2m×2m大小的網格,可根據實際情況適量調整。(3)帶狀平鋪式布設:帶的走向垂直于主風方向。帶寬0.6~1.0m,帶間距4~5m,將覆蓋材料平鋪在沙丘上,厚3cm~5cm。覆蓋材料可以有秸稈、干草、枝條或粘土、卵石等。覆蓋物為干草、枝條、秸稈等時,上面應用枝條橫壓,用小木樁固定,或在覆蓋物中線上鋪壓濕沙。適用于小而孤立的沙丘和受流沙埋壓或威脅的道路兩側與農田、村鎮四周。(4)直立式沙障布設技術直立沙障分類:高立式沙障,露出地面0.5m~1.0m,埋入地下0.2m~0.3m,根部培沙高出地面0.1m。低立式沙障,露出地面0.2m~0.3m,埋入地下0.15m~0.20m.直立沙障布設:在設計好的沙障條帶位置上,人工挖溝深0.2m~0.3m,將沙障均勻直立埋入,扶正踩實,填沙0.1m。5.5植物沙障建植技術5.5.1種植行整地(1)平緩和相對穩定的沙地上采用穴狀或溝狀整地。(2)在容易流動沙地上,應用平鋪式機械沙障,穩定的種植行,避免風蝕造成苗木根系裸露、掏蝕、水分散失等損傷。5.5.2種植主要種植措施要求如下:(1)在種植帶下風側,行狀開5cm~10cm溝槽,溝內均勻栽植苗木或扦插種穗。(2)種植時應使苗木根系充分伸展,植苗應垂直于地表,回填土壓實根系。(3)干沙層深厚或風蝕較嚴重地域,應適當深栽或采用不窩根形式的縫隙栽植。(4)插穗宜用1年~2年生健壯的萌生枝條,穗長30cm~50cm,直徑1.5cm~2.0cm,種植時應深埋稍露。(5)種植的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原土痕為宜。(6)為防止沙打沙割對小喬木幼苗的危害,可用柴草或套袋將地面以上部分樹干圍裹。(7)可選用易發芽、生根的當地優良鄉土灌木、草本植物種子,行狀撒播,促成活沙障有效障體的快速形成。5.5.3灌水種植后應澆足頭水,置苗木根系和插穗基部在濕沙層中,上覆干沙層保水;待苗木普遍展葉后,土壤嚴重干旱缺水時,可補水1次。一般要求實施旱作建植。5.5.4株行距綜合考慮立地條件、植物特性、營造目的、管護水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