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_第1頁
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_第2頁
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_第3頁
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_第4頁
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目次TOC\o"1-2"\h\u15933前言 II15320引言 III2371范圍 1321742規范性引用文件 1210863術語和定義 198943.1 122841智力殘疾intellectualdisability 1327503.2 110870精神殘疾mentaldisability 12823.3 19194長期照護服務long-termcareservices 128024服務原則 1236494.1非歧視原則 1137454.2個別化原則 1238994.3專業支持原則 2138854.4安全保障原則 2153365服務內容 2148805.1基本生活照料服務 244125.2基礎護理服務 2226045.3康復訓練服務 363745.4心理支持服務 3258335.5增值服務 4107146服務程序 4104416.1服務接洽 4104106.2需求評估 4166856.3服務接單 4175686.4服務準備 4212496.5服務實施 478376.6服務結束 4216976.7服務信息 4122547隊伍建設 432247.1管理人員 4143727.2照護人員 532047.3工勤服務人員 530154參考文獻 6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將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廣東博華醫康養健康研究有限公司、肇慶博華長期照護服務有限公司、博華(珠海市)護理機構服務有限公司、佛山市順德區博華護理機構服務有限公司、中山博華康復服務有限公司、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研究中心、北京市京師社會工作事務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張網成、鄧澤博、任德靖、劉菲、鄧妙華。

引言智力、精神殘疾人作為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群體,因其身心特點和殘疾狀況,多數具有長期照護需求。《“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將加快發展殘疾人托養和照護服務視為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的重點任務之一以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該群體的長期照護服務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如何通過規范該群體的長期照護服務以增進其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已逐漸成為影響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議題。目前,國內已出臺針對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托養服務的國家標準,部分省市也已出臺有關長期護理保險的地方標準,在標準化建設方面取得新成就。然而,現有標準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長期護理保險相關標準主要以老年人為對象,相對忽視了殘疾人的需求。鑒于此,構建科學、規范的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意義重大。本標準依托國內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領域的實踐成果及成功經驗,結合我國智力、精神殘疾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系統性地提出了一套操作性強、針對性高的長期照護服務指南。本指南旨在幫助相關服務機構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為智力、精神殘疾人提供科學、專業的長期照護服務。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指南范圍本標準規定了智力殘疾人、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的術語和定義、服務原則、服務內容、服務程序以及隊伍建設。本標準適用于服務機構為有長期照護需求且年滿16周歲以上的智力殘疾人、精神殘疾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6341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術語和定義GB/T26341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適用于本標準。智力殘疾intellectualdisability智力顯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適應行為的障礙。此類殘疾是由于神經系統結構、功能障礙,使個體活動和參與受到限制,需要環境提供全面、廣泛、有限和間歇的支持。智力殘疾包括在智力發育期間(18歲之前),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的精神發育不全或智力遲滯;或者智力發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智力損害或智力明顯衰退。精神殘疾mentaldisability各類精神障礙持續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以致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長期照護服務long-termcareservices指為智力殘疾人、精神殘疾人提供持續6個月以上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基礎護理、康復訓練、心理支持等服務。服務原則非歧視原則服務機構(以下簡稱機構)在服務過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視服務對象,確保所有服務對象平等享有無差別、公平公正的服務資源與機會。個別化原則機構綜合考慮服務對象因身體狀況、功能障礙所產生的長期照護需求差異,在服務過程中始終以服務對象的主觀感受與具體需求為導向,運用科學方法精準評估其長期照護需求,制定個性化照護服務方案,確保服務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專業支持原則服務人員具備長期照護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涵蓋康復治療、心理疏導、行為干預等領域,通過持續培訓與學習保持專業素養,確保服務過程遵循實踐規范,為服務對象提供科學、有效的專業支持。安全保障原則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將服務對象的安全置于首位,完善安全設施設備,制定并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對服務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全面評估與防控,保障服務對象在照護環境中的安全,避免意外傷害發生。服務內容基本生活照料服務機構宜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生活照料服務,主要包括協助飲食、穿脫衣物、協助清潔、協助排泄、協助移動五項內容。協助飲食服務人員宜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協助飲食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根據服務對象的病情要求和營養需求準備相應的飲食,并選擇進食、進水的適宜體位;——對咀嚼和吞咽存在功能障礙的服務對象實施喂食,調整食物性狀,控制喂食速度與量;——當服務對象出現拒絕進食時,遵循非強制原則,通過耐心勸導,協助其重新恢復進食。穿脫衣物針對部分存在肌肉張力不足等身體狀況的服務對象,服務人員為其提供協助穿脫衣物服務,需遵循先脫近側、后脫遠側,先穿遠側、后穿近側的基本原則,輔助其依序完成各項動作。協助清潔服務人員宜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協助清潔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協助洗浴;——清潔、梳理頭面部;——洗發;——清潔手、足部;——修剪指/趾甲;——清潔口腔;——清潔、更換床單位;——清洗會陰。協助排泄服務人員宜為有需要的提供協助排泄服務,包括但不限于:——針對于具備認知能力與行走能力的服務對象,在如廁過程中適時在旁給予必要的動作提示,協助其完成如廁行為;——針對行動不便者,按需協助使用便器或轉運至衛生間;——針對失禁者,觀察了解其排便時間、規律,適時給予便器,并及時更換清潔護理用品。——及時清理排泄物,對便器、衛生間進行定期消毒。協助移動服務人員宜根據服務對象的病情、肢體活動能力等,選擇適宜的移動工具,掌握輔助器具的使用方法,協助其進行移動。基礎護理服務生命體征監測服務人員宜為服務對象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包括對體溫波動、脈率、呼吸狀況、血壓等指標的監測,并做好日常記錄。安全護理服務人員為服務對象提供安全護理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對服務對象潛在發生的墜床、跌倒、燙傷、誤食、噎食等意外事件進行緊急應急處理;——布置指導安全活動環境;用藥護理服務人員宜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用藥護理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協助服務對象遵醫囑進行口服、管飼、外用(含敷貼、擦涂)及眼部、耳部等途徑給藥,掌握各類給藥方法及注意事項;——負責藥物保管,遵循藥品存儲條件要求妥善存放,確保藥品質量與安全;——執行藥物使用操作,嚴格把控用藥劑量、時間,保障用藥準確無誤;——實施用藥觀察,密切留意服務對象用藥后的反應;——涉及精神類藥物的使用,建議嚴格依照醫囑,密切關注藥物療效及潛在不良反應,詳實做好記錄。癥狀護理服務人員宜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癥狀護理服務,主要包括癥狀的識別與處理,包括但不限于:——觀察識別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進行體位調整與扣背排痰等基礎護理;——觀察識別腹瀉、便秘等癥狀,進行腹部按摩、飲水飲食指導等基礎護理;——觀察識別皮疹等癥狀,進行皮膚清潔等基礎護理。康復訓練服務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機構宜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進行個人衛生、自助飲食、自助穿脫衣物、自助排泄等自我照顧性活動訓練和步行、上下樓梯等移動能力訓練。認知能力訓練機構宜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進行記憶力、專注力等認知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訓練機構宜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進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包括但不限于:——社交互動訓練:通過模擬社交場景、提供真實情景、組織集體活動等方式,引導服務對象進行溝通交流、合作互動,提升其人際交往與情感表達能力;——環境適應訓練:通過模擬社會環境、實地參觀其他場地等方式,幫助服務對象熟悉不同環境特點,學會應對環境變化,增強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規則理解訓練:以日常生活場景為依托,講解并示范各類社會規則,引導服務對象學習并遵守規則,提升對規則的認知與執行能力。運動功能訓練機構宜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進行關節活動、肌肉力量、平衡協調等運動功能訓練,以改善身體運動功能。職業康復與勞動技能訓練機構宜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進行職業康復與勞動技能訓練,在其通過職業適應性測評后,為其提供與其身體狀況與勞動能力水平相適宜的勞動項目。心理支持服務溝通交流機構宜與服務對象的溝通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根據服務對象的溝通能力,選擇適宜的方式和技巧進行溝通交流;——鼓勵服務對象表達情感訴求和真實需求,服務人員需注意保護其隱私信息;——與服務對象的家屬保持良好、有效的溝通。精神慰藉機構宜為服務對象提供的精神慰藉包括但不限于:——注意觀察服務對象的精神狀態,識別服務對象情緒和行為變化的原因;——根據服務對象的情緒波動與行動改變,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如運用傾聽、陪伴、正面引導等方式開展簡單的心理疏導;——在給予服務對象情緒安撫與心理疏導后,視具體情況適時與家屬溝通,反饋服務對象的精神狀況,共同商討后續照護策略。增值服務機構宜積極聯合服務對象家屬、村(社區)以及志愿者等其他社會力量,在村(社區)范圍內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等增值服務,如文藝表演、體育競賽、手工制作、游戲互動等,幫助服務對象有效融入社會生活。服務程序服務接洽機構通過現場咨詢、線上服務平臺、電話等渠道接收服務申請者及其家屬的服務請求,安排服務人員負責接待,并詳細記錄服務申請者的基本信息。需求評估與服務申請者建立初步接洽關系后,服務人員對服務申請者進行需求評估,識別出有長期照護需求的服務申請者。服務接單經需求評估確認服務申請者有長期照護需求后,機構正式接受其服務委托,安排專人負責服務登記建檔。機構與服務對象及其監護人就服務期限、收費標準、雙方權利義務、風險責任等關鍵事項進行充分溝通與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務協議,明確各方權益與責任。服務準備根據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功能障礙和服務需求,機構為其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機構籌備服務方案必需的各類專業照護用品。服務實施服務人員根據服務方案,為服務對象按需提供第五章的服務內容。服務實施過程中,服務人員宜密切關注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情緒及行為的變化,靈活調整服務方案,確保服務的有效性。服務結束服務結束時,服務人員仔細檢查、核對所有照護用品,確保無遺漏、無損壞。服務人員對使用過的照護設備設施進行清潔、整理與歸位。服務人員詳細記錄服務過程中的各項關鍵信息,形成完整、準確的服務檔案。服務信息機構主動與服務對象的家屬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定期進行面對面交流、電話回訪或線上溝通等,如實反饋服務對象在服務期間的信息,記錄服務對象及其家屬對服務的意見與建議,優化服務方向,提高服務質量。隊伍建設管理人員宜具有管理、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殘疾人服務、康復醫療相關領域的學歷、資質或實踐經歷。宜熟悉殘疾人托養、照護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熟練掌握殘疾人長期照護專業知識。宜接受過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管理的相關培訓。尊重服務對象的人格尊嚴,嚴格保護其個人隱私。機構宜至少配備1名專職管理人員負責機構內長期照護服務的管理工作。照護人員宜具有社會工作、社會福利、殘疾人服務、護理相關領域學歷、資質或實踐經歷。宜持有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五級/初級工及以上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宜接受過智力、精神殘疾人長期照護服務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尊重服務對象的人格尊嚴,嚴格保護其個人隱私。機構宜根據服務對象的數量合理配置相應數量的照護人員。工勤服務人員遵守法律法規及行業規定,持證上崗。具備從事殘疾人服務工作的職業素養。熟練掌握本崗位業務知識與技能。尊重服務對象的人格尊嚴,嚴格保護其個人隱私。

參考文獻GB/T26341-2010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GB/T37516-2019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