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呂梁市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傳統校勘學通常是指對某部書籍用不同的版本和相關的資料加以比較核對,以考訂其文字異同,辨別正誤。校勘學首先應該梳理異文,而異文的產生跟文本的流傳過程密切相關。文本經歷了口傳時代、抄傳時代、印本時代,不同時代異文產生及表現形式往往有所區別。口傳時代,因為輾轉的傳訛,曲解本意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將其記錄下來難免存在差異,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寫本時代。寫本抄傳的時代,既有簡冊散亂導致的文本錯簡現象,又有字體演變造成的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的差異。在抄寫過程中,囿于抄手的水平,又會產生俗字、減字、錯別字等情況。抄本不但數量繁眾,傳承難明,而且隨意性強,極易產生異本異文。抄寫者有抄寫的脫漏,有無意的增添,也有臆斷的擅改,還有無知的妄改,過度的文字加工甚至改變了原創作品的面貌。故而寫本文獻的校勘有其獨特性,如口訛、形訛、筆訛、主觀臆改等,在將其與印本文獻一同校勘時要更加慎重。宋代開始進入印本時代,學者、編者、校者繼承的是豐富而混亂的寫本遺產,不得不面對眾多抄本異文,并從中選出正確文本。較之于以往的正定字形,北宋時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文本的差異產生了強烈的關懷,由此產生了對于善本的追求,校勘精良的善本也成為世人追逐的對象。另外,此時期校勘之學上升到官學地位,以館閣人員為主體,在國家藏書的基礎之上對歷代正史、諸子要籍、醫藥典籍進行了全面的校勘,并刊印頒行,成為影響廣泛的版本。然而我們在肯定宋人校勘工作的同時,仍需對其加以反思。宋代除了館閣校勘之外,實際上對于異文的取舍存在比較大的裁量度,一些宋人的校勘編輯在后世看來主觀性較大。比如說柳開校定韓愈的文集時,其改動多達五千多字;方崧卿校勘《韓集舉正》時“尤尊館閣本,雖有謬誤,往往曲從,它本雖善,亦棄不錄”。印本經歷了宋人對于異文的選擇、改造,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就應考慮到寫本的可貴。朱德熙先生指出“比起宋以后的刻本來,唐代類書用的本子以及敦煌唐寫本,跟竹簡本或帛書本要接近得多。這說明印刷術的興起一方面減少了古書失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卻增加了比較劇烈地改變古書面貌的可能性”。寫本時代的校勘,文本校勘多是文字的糾誤和字形的訂正,其依據在文本內部或它書征引,這是由抄傳文獻復雜性決定的。進入印本時代之后,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間可以進行版本源流的梳理,逐步建立起今日基于版本譜系的校勘學。(摘編自劉玉才《校勘何以為學》)材料二:校勘之學起于文件傳寫的不易避免的錯誤。校勘學要改正這些傳寫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學的工作有三個主要的成分:一是發見錯誤,二是改正,三是證明所改不誤。發見錯誤有主觀的,有客觀的。讀者讀到不可解之處,或可疑之處,因此認為文字有錯誤,這是主觀的發見錯誤;因幾種本子的異同,而發見某種本子有錯誤,這是客觀的。主觀的疑難往往可以引起本子的搜索與比較,但讀者去作者的時代既遠,偶然的不解也許是由于不能理解原意,未必由于傳本的錯誤。況且錯誤之處未必都可以引起疑難,若必待疑難而后發見錯誤,而后搜求善本,正誤的機會就太少了。況且傳寫的本子往往經“通人”整理過,往往經人憑己意增刪改削,成為文從字順的本子了,錯誤是不容易發見的。試舉一個例子為證,坊間石印《聊齋文集》附有《柳泉蒲先生墓表》,其中記蒲松齡“卒年八十六”,這是“卒年七十六”之誤,有《國朝山左詩鈔》所引墓表及原刻碑文可證。若單讀“卒年八十六”之文而無善本可比較,決不能引起疑難,也決不能發見錯誤。又《山左詩鈔》引這篇墓表,字句多被刪節,如云:(先生)少與同邑李希梅及余從父歷友結郢中詩社。此處無可引起疑難,但扶輪社鉛印本中此句乃作:與同邑李希梅及余從伯父歷視友,旋結為郢中詩社。(甲本)依此文,“歷視”為從父之名,“友”為動詞,“旋”為“結”之副詞,文理也可通。石印本《聊齋文集》即從扶輪社本出來,但此本的編校者熟知《聊齋志異》的掌故,知道張歷友是當時詩人,故石印本墓表此句改成下式:與同邑李希梅及余從伯父歷友親,旋結為郢中詩社。(乙本)最近我得墓表的拓本,此句原文是:與同邑李希梅及余從伯父歷友、視旋諸先生結為郢中詩社。(丙本)視旋是張履慶,為張歷友之弟,詩名不大,人多不知道“視旋”是他的表字,且很少人用“視旋”這樣罕見的表字。甲本校者不認得“張歷友”,就妄倒“友視”二字而刪“諸先生”三字。乙本校者認得“張歷友”而不認得“視旋”,所以他把“視友”二字倒回來,而妄改“視”為“親”,用作動詞。此兩本文理都可通,雖少有疑難,都可用主觀的論斷來解決。倘我們終不得見此碑拓本,我們終不能發見甲乙兩本的真錯誤。這個小例子可以說明校勘學的性質。校勘的需要起于發見錯誤,而錯誤的發見必須倚靠不同本子的比較,古人稱此學為“校讎”。劉向《別錄》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讎。”其實單讀一個本子,“校其上下”,所得謬誤是很有限的,必須用不同的本子對勘,“若怨家相對”,一字不放過,然后可以“得謬誤”。(摘編自胡適《〈元典章校補釋例〉序》)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口傳時代,信息口口相傳,缺乏相對固定的載體,輾轉傳訛的情況頻繁發生,從而導致異文現象比較普遍。B.寫本抄傳時代,異文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既與抄寫者水平有關,也與簡冊散亂引起的文本錯簡現象等有關。C.北宋時期,學者、編者以及校者面對眾多的寫本遺產,為了完全還原古書原貌,開始追求校勘精良的善本。D.印本時代,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官方組織的校勘刊印頒行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古書失傳的可能性。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校勘學要改正傳寫錯誤的目的來看,其工作中“改正錯誤”比“發見錯誤”和“證明所改不誤”更重要。B.客觀發見錯誤的方式之所以更準確、更可靠,是因為它不需要像主觀發見錯誤那樣依賴讀者的個人理解。C.甲本改拓本原文為“從伯父歷視友,旋結”,乙本從甲本而來,但依然有所改動,可見校者主觀的論斷。D.發見錯誤必須倚靠不同版本的本子,只要廣泛地搜求校本的不同版本,人們就可以發現并改正文本的錯誤。3.下列對兩則材料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以時間為序結構文章,指出校勘學者對不同時代文本應有的態度,并著重介紹宋代校勘學在理念和影響力等方面的變化。B.材料二中提到的兩種發見錯誤的方式,主觀發見表現為材料一中抄寫者的主觀臆改,客觀發見表現為依據版本譜系的校勘。C.在材料二所舉的例子中,若沒有找到原碑拓本,僅憑甲本和乙本,很難確定該句的正確表述,這說明了用不同本子對勘的重要性。D.材料二中甲本和乙本對墓表的改動,可以證明材料一中所說的抄寫者“有臆斷的擅改,還有無知的妄改”的觀點。4.兩則材料在介紹校勘過程中錯誤產生的原因時,語言風格迥異。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5.學習課文《〈老子〉四章》中的第六十四章時,小剛查到該章有以下幾個古籍版本,發現課文是在這些版本的基礎上經過校勘完成的。請根據材料分析課文經歷了怎樣的校勘過程。(6分)版本一:戰國中期郭店楚簡(殘缺文字用“□”表示,異文部分加黑標示)甲組(一)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圣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甲組(二)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無有也,治之于其未亂。合□□□□□□末。九層之臺,作|足下。版本二:西漢初期馬王堆帛書(甲本)(殘缺文字用“□”表示)其安也,易持也□□□□□□□□□□□□□□□□□□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嬴土。百仁之高,臺于足□□□□□□□□□□□□□□□□□也[無敗□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駡;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弗敢為。版本三:宋刻本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胞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合抱之木,生于豪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改革者李春雷改革,是這個時代最熱辣的浪花。而“改革”一詞,到底來源于哪里趙武靈王!歷史公認,趙武靈王,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而他倡導的“胡服騎射”,更是“改革”的濫觴和代詞。趙雍,即本文的主人公——趙武靈王。當時,雖已是戰國初期,禮崩樂壞,但周天子在上,余威和名分尚存。公元前326年,趙雍之父趙肅侯猝然去世,正逢亂戰之際,邦國林立,諸侯爭霸。西有暴秦,東有強齊,南有悍魏,北有鷹燕,內有中山,更有匈奴、樓煩等游牧集團伺機侵擾,群狼環視。趙國主喪,子幼。覬覦已久的秦、楚、齊、燕、魏國認為這是瓜分趙國的最佳時機。于是,五國聯盟,以吊唁名義,各率精兵數萬,合圍趙國。一時間,趙四周大兵壓境,城頭黑云翻滾。趙雍甫一上任,就面臨前所未有的危局!可是,他臨危不亂,在父親托孤重臣肥義的輔佐下,展開了一場魚死網破的救國戰爭:命令邯鄲和代郡、太原郡、上黨郡的趙軍一級戰備。同時,聯合韓、宋兩個友好國家,形成品字型結構,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于兩面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又重賂越王和樓煩王,使其分別攻擊楚、燕和中山,以分裂五國聯合之勢。然后下令全國戒嚴,所有外國軍隊不得入境,只許五國使者代表各自國君,前來吊唁。五國聯軍沒想到年少的趙侯有勇有謀,嚴陣以待。于是,①五國使節規規矩矩地參加趙肅侯葬禮之后,偃旗息鼓,灰溜溜撤走。趙雍,在戰國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即獲點贊。趙雍繼位時,趙國無論疆土、人口和實力,在諸國中皆處弱勢。在肥義的輔佐下,年輕的趙雍明智機警而低調。他明白,趙國是在夾縫中圖生存,最需要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少沖突,暗長膘。趙武靈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趙雍與韓宣王實行聯姻。趙雍迎娶韓宣王女為夫人,立為后,生公子章。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在趙雍的極力斡旋和主持下,會同諸侯國,扶持燕太子公子職正式繼位,是為燕昭王。自此,燕國與趙同聲共氣,守望相助。趙國,不僅減少一個強大敵手,更搬掉了中山國的一大靠山。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舉鼎絕臏而死,其生母惠文后和庶母宣太后在選立新秦王問題上爆發激烈爭斗。趙雍密切關注,插手秦政,巧借燕國勢力,迎立宣太后的長子公子稷,是為秦昭王。這兩項絕妙的外交政策,為趙國換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趙雍最大的醞釀,還是從趙國游牧文化重于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進行“胡服騎射”。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主體是車戰。將官乘車,每輛兵車后跟隨幾十名步兵。車是計算兵力和國力的單位,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戰車適合廣闊的平原,好處在于沖擊力強,是移動的軍事堡壘。然而戰車的巨大缺點就是機動能力差,追擊時像牛,退卻時似龜,特別是在丘陵和草原地帶,面對游牧民族機動靈活的騎兵軍團,就不堪一擊。稱霸圖強,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公元前307年正月,趙雍主持召開軍事會議,連續五天。之后,率領群臣沿邊境巡視考察。作為一國之君,他甚至身穿胡服,潛入胡人部落,察其飲食起居、騎射演練。下定決心之后,他正式提出“著胡服”“習騎射”。“胡服騎射”一經拋出,即在趙國上下引起強烈爭議。自周以來,身份等級制度嚴密,服飾就是等級的標志,地位的象征。高冠大袖、飄逸瀟灑的袍服讓士大夫階層在心理上高人一等,不惜以死捍衛。胡服,既挑戰了趙國高層舊臣的尊嚴,更損害其利益。而伴隨“騎射”推行的軍功爵制,全依軍功大小確定身份高低,則徹底廢除了舊士卿的世祿制,這才是真正觸及宗室貴族利益的最痛點。②趙國的貴族,沒有一個擁護改革。武靈王和肥義商量,首先在趙雍的親叔叔公子成身上做工作。歷史的天空,應該記住戰國時代一個夜晚的一番激情對話。對話人,便是趙雍、公子成。趙雍:“禮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觀俗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國也。故禮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公子成緘默不語。“趙四周虎狼環視,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先君恥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趙雍又抬出先君。公子成低頭,越發沉默。趙雍又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若奇裝異服者志淫,則吳、越無秀士乎”至此,公子成方大哭跪地:“臣愚不達于王之義……今王將繼先君之志,臣敢不聽命乎!”趙國全面實行“胡服騎射”。窄袖交領右衽的服裝,從此成為中國軍隊最早的正規軍裝。后來,逐漸演變改進為盔甲裝備。胡服騎射,開創了我國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使中國軍事史中除車兵、步兵和舟兵之外,出現了騎兵這一嶄新的兵種。“胡服”,也即“貂服”,以皮革為主。③“改革”一詞,由此濫觴!(有刪改)文本二:紀實文學與中國故事李春雷④紀實文學既是時代的,又是歷史的。紀實文學的前身,就是中國古代記錄歷史最主體的紀傳文學。“紀傳”兩個字,來源于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就是本紀、世家、列傳等。這其中,“紀”和“傳”都有了。正是以《史記》為首的二十四史和別的紀實類文字,共同記載了中華文明史。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知識和中國故事,都來源于此。紀實文學是以真實為基礎進行創作的文學體裁。嚴格地說,它不允許虛構,只是用文學筆法對真實故事和人物進行重點和摘要式記錄,既可寫最新發生的,也可寫最新發現的,可寫今天,也可寫過去。而這些,正是在記錄時代,記載歷史,講好中國故事。紀實文學,既然是文學,便有其藝術性,在文字和結構上有著特殊的精準和精妙。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和張力。(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紀實文學和中國古代的紀傳文學之間有源流關系,兩者都既有真實性,也有文學性,魯迅評價《史記》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折射出這一特點。B.文本一中“趙四周大兵壓境,城頭黑云翻滾”的環境描寫,生動地渲染出趙國面臨危險局勢時的緊張氛圍,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趙雍繼位時局勢的嚴峻。C.公子成雖是次要人物,但作者也用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賦予了這一人物鮮活生動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到在特定歷史事件中人物的變化。D.兩篇文章文體不同,語言表達上也有較大差異,文本一側重記敘和描寫,使用比喻、對比、用典等修辭,語言生動典雅;文本二側重議論,語言簡約精到。7.下列對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子①以五國使節收起侵吞趙國的念頭、灰溜溜撤走側面烘托了趙雍有勇有謀、果斷睿智的形象。B.句子②所寫趙國貴族都不支持“胡服騎射”的事實,折射出封建等級制度和逸樂思想的根深蒂固。C.句子③內蘊豐富,既寫出了“改革”一詞由此發端的事實,也暗示了改革精神的散播和傳揚。D.句子④表述了紀實文學兼具時代性和歷史性兩個重要的特征,引出了下文具體闡述的內容。8.文本一為什么以“改革者”為標題請簡要分析。(4分)9.文本二中說紀實文學“在文字和結構上有著特殊的精準和精妙”,文本一在敘事結構上是如何體現精準和精妙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①以旌。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齊國書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御之,樊遲為右。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請三刻而逾之。”冉求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冉求用戈,故能入焉。孔子聞之,曰:“義也。”既戰,季孫謂冉求曰:“子之于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季孫曰:“從事孔子,惡乎學”冉求曰:“即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無不該,文武并用兼通。求也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季孫悅。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孫于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南容說、仲孫何忌②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辭曰:“先臣有遺命焉,曰:‘夫禮,人之干也,非禮則無以立。’囑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禮,以定其位。”公許之。二子學于孔子,孔子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云:‘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矣。懲己所病,以誨其嗣。《大雅》所謂‘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是類也夫!”衛孫文子得罪于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文子于是終身不聽琴瑟。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矣。”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③亡,未及山而還。史書:“趙盾弒君。”盾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嘆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節選自《孔子家語·正論解》)材料二:天子之尊,四海之內,其義莫不為臣。然而養三老④于大學,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故尊養三老,示孝也;立輔弼之臣者,恐驕也;置直諫之士者,恐不得聞其過也;學問至于芻蕘⑥者,求善無厭也;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節選自魏徵編著《群書治要·傳》)【注】①虞人:主管山澤的官員。②南容說、仲孫何忌:二人皆為孟僖子之子。③趙盾:趙宣子。④三老: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尊養他們。⑤芻蕘:割草砍柴的人。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衛孫文子A得罪B于獻公C居戚D公E卒F未葬G文子H擊鐘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韙,認為……對,意動用法,和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中的“韙”用法相同。B.惡,疑問代詞,怎么,和《齊桓晉文之事》“彼惡知之”中的“惡”意思相同。C.該,同“賅”,完備,齊備,和成語“言簡意賅”中的“賅”意思相同。D.誹謗,指責過失,中性詞,和現代漢語中的“誹謗”意思和感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齊侯外出田獵時,對招而不來的虞人先抓后放,體現出其能夠清楚判斷是非的明智和大度。B.樊遲與冉求在作戰上有各自的長處,樊遲有勇而冉求有謀,二人配合默契,共同擊退了齊軍。C.南容說和仲孫何忌嚴格遵從父親孟僖子的遺囑,先師從孔子學禮然后再接受定公任命的職位。D.衛孫文子和趙盾在遭遇國君喪事時都有不恰當的行為,但孔子還是發現并稱贊了他們的可貴之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詩》云:“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矣。懲己所病,以誨其嗣。(2)置直諫之士者,恐不得聞其過也;學問至于芻蕘者,求善無厭也。14.兩則材料體現了儒家的哪些思想觀念請簡要概括。(3分)(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題錢參政東巖曹勛①龍顧初聞辟縱觀,盡收清勝閟②高寒。四圍列岫飛云靜,十里平湖碧照寬。麈尾③有言皆灌枯,塵中無路不驚湍。東巖端作東山望,行為蒼生起謝安④。【注】①曹勛:南宋詩人。②閔(bì):幽靜。③麈尾:拂塵。魏晉時期清談家多執此物,后成為高雅談玄的象征。④謝安:曾隱居東山,以少勝多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挽救了東晉王朝的危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標題中“題”意為“題寫,書寫”,詩題既表明了友人的身份,也交代了詩歌題寫的位置,體現了詩歌的社交功能。B.頷聯勾勒東巖景色,群峰環列,飛云凝駐,平湖浩渺,倒映遼闊。詩人調動視覺,由遠及近,描繪出此地的清幽寧靜與開闊宏大。C.頸聯運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辭,以“麈尾”指代錢參政的高雅談玄,其言談如同甘霖一般灌溉干涸之地,像驚湍一樣引發塵世波瀾。D.全詩以山水為表,以詠懷為里,將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托寓在繪景頌人中,展現出宋代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16.詩人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表達自己對錢參政的欽佩與期許之情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兩句,用家中客人和雞的活動,表達了對家道中落的深深感慨。(2)漫步汨羅江邊,小艾想到《離騷》中的“,”兩句,表明屈原自己愿一馬當先,為君王做引路先驅,展現了其充分的進取精神。(3)小明想在自己畫的山水畫上題寫詩文,以表現祖國山川的壯麗。小剛提議:“我們學過的相關古詩文很多,比如‘,’就很好。”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太陽從東方升起,新的一天悄然開啟。古人憑借卓越的才智,A地將一日的光陰精心雕琢成十二個各具風貌的章節———十二時辰。這一時間劃分制度在漢代萌芽,不斷完善,并在唐宋時期廣泛普及,最終成為中國人普遍使用的時間計量方法。在十二時辰制度形成之前,古人用的是殷商時期出現的時稱計時法。這種方法巧妙地結合了太陽運行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夜半、雞鳴、人定等十二個時段。除了時稱計時外,(甲)。漏刻計時法中的“漏”是用于計時的帶孔的壺,“刻”是配有刻度的浮箭。漏刻分為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泄水型漏刻是水通過壺孔流出,壺內水位下降,浮箭隨之下沉,通過浮箭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的流逝。相反,受水型漏刻則是將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壺中,隨著水位上升,(乙),以此來指示時間。①漏刻的發明讓人們無須頻繁觀測天文現象就能既時知曉時間,②減少了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度。③這兩種計時方法主要把太陽升起當作白天時間計量的開始,④因此深受季節更疊的影響,⑤屬于非勻定時間體系。、與之相較,十二時辰制度則展現出更為精細且均勻的時間劃分特點。它從夜半時分起始,將一日均勻切割為十二個時段,并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辰作為標記。十二時辰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西漢時期的式占和歷算中的“日加”十二辰,也稱作“加時”。這一時間系統起初僅是一種理論性的構想,并未付諸實踐。直到梁武帝對時制進行改革,將漏刻與“加時”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了辰刻計時法,這才正式將十二辰作為時間的專有名詞。唐代以后,隨著計時技術和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十二時辰制度才B,成為中國古代社會C的時間計量方式,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18.下列選項中,與“芽”字的構字方式一致的一項是(3分)A.壺B.浮C.相D.未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20.文中標序號的句子有一處語病和兩個錯別字,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4分)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22.請任選兩首詩詞指出其分別使用的時間計量方式,并根據文本簡要概括該時間計量方式的特征。(6分)①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③午時三刻晌飯成,掐點雄雞迭互鳴。若非天候催趕緊,驕陽烈焰恨不冰。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科技發展給傳統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機器大生產正在逐漸取代傳統手工藝,數字娛樂沖擊著戲曲市場,百年老店因無法適應現代經營模式而紛紛倒閉,傳統手工藝因后繼無人而面臨失傳……有人憂慮:科技發展正在惡化傳統文化的生存土壤。音樂話劇《敦煌》和水劇場版《青蛇》利用AR、VR等技術,將戲劇藝術與數字科技融入文化和旅游應用場景,突破了傳統劇場的界限,打造了全新的演出空間;傳統建筑創意表演秀《棟梁》利用虛擬現實與數字孿生技術等,讓觀眾不僅領略了建筑的外在之美,還深層次地理解了其中的文化精髓……這些嘗試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人們欣喜地看到:瞬息萬變的數字科技不僅沒有讓傳統文化褪色,反而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5.41.(3分)C2.(3分)C3.(3分)B4.①材料一語言風格較為專業嚴謹,多使用專業術語和概括性表述。整體概述了口傳時代、抄傳時代、印本時代的校勘過程中錯誤產生的原因,以專業、凝練的表述概述了多種復雜因素,體現了學術文章的嚴肅性和規范性。②材料二語言風格更為通俗易懂,術語較少。少用“口訛、形訛、筆訛”這樣的術語,而是用具體的例子來解釋校勘過程中錯誤產生的原因,使讀者更易理解。(每點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5.①分析版本源流:郭店楚簡本和馬王堆帛書本都是抄傳時代的寫本,可能更接近古書原貌,但存在文字殘損現象,竹簡本可能出現錯簡現象,與帛書本一樣可能存在口訛、主觀臆改等抄寫問題,需要慎重對待;宋刻本是印本時代的版本,經過了前人的校勘和整理,文字表述相對清晰、完整,但可能存在主觀性較大的問題。②比較異文:由于傳抄、刊刻等行為會造成不同版本在文字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故而需要梳理異文現象。③綜合比較,改正錯誤:課文在最終校勘時可能綜合比較了不同的版本,并修正了錯誤,根據版本特點和文本內容等因素,選擇更為經典和權威的版本并進行相關注釋。(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6.(3分)D7.(3分)B8.①突出核心人物。文章主要圍繞趙武靈王展開,他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與靈魂人物,“改革者”直接點明了主角的身份特征。②所有的事件和情節都是圍繞“改革”展開。③標題凸顯了文章頌揚積極奮進、敢于突破創新者的主題。④增加讀者對改革者經歷作為的期待,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每點2分,共4分。任意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9.結構的精準:文章以時間為序,串聯了公元前326年、公元前322年、公元前314年、公元前307年發生在改革者趙武靈王身上的重要事件,清晰展現了趙武靈王的政治生涯軌跡和改革的逐步推進過程,時間精準,事件排布精準。(2分,意思對即可。)結構的精妙:①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文章開篇拋出“‘改革’一詞,到底來源于哪里”的疑問,引發讀者好奇心;寫趙肅侯去世,趙國面臨五國聯盟的合圍,設置了趙國能否度過危機的懸念。②情節波瀾起伏,張弛有度。先描述趙雍繼位時趙國面臨的滅頂之災——五國大兵壓境,營造出極度緊張的氛圍,隨后筆鋒一轉,寫他巧妙化解危機,讓緊張氛圍得以舒緩;“胡服騎射”的改革,先強調改革面臨的巨大阻力,再敘述趙雍說服公子成,成功推行“胡服騎射”,使情節波瀾起伏,增強了可讀性和吸引力。③開篇以“‘改革’一詞,到底來源于哪里”設問激疑,結尾以“‘改革’一詞,由此濫觴”收束,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每點2分,共4分。任意答出兩點且意思對即可。)10.CDG(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3分)A【解析】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中的“韙”意思是“是,對”,不是意動用法。12.(3分)B【解析】“樊遲有勇而冉求有謀”錯誤,由材料來看,樊遲了解軍情并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防腐新材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鎂鋁鋅涂層碳鋼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鋰和電池材料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野生山葡萄酒行業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連接的健康個人醫療設備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過濾式防毒面具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用F46氟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資產證券化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豆干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蓄電池式電機車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河南省許昌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素質評估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小學生勞動課件
- 高二下學期《家校攜手凝共識齊心協力創輝煌》家長會
- (二模)滄州市2025屆高三總復習質量監測 生物試卷(含答案詳解)
- 內部審計流程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計算題專項訓練專題04整式的混合運算與化簡求值(原卷版+解析)
- 2025-2030中國燃料乙醇行業現狀調查及投資前景策略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英語全冊教學設計
- 2025浙江1月卷讀后續寫及滿分語料10類40句 (真假小偷) 原卷版
- 餐飲合伙協議合同范本
- 第二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B卷 能力提升)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統編版必修三單元測試AB卷(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