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遼寧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孟子論性善,與一種道德責任意識有關,嚴格地說是對自己的道德責任,然后推己及人,擴充為對他人、社會的道德責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論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應負有道德責任,他稱之為“盡心”。性善說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這個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質,需要生長。善的生長需要努力。“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心上》),“盡心”才能“知性”,認識到自己的本性,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結果。“盡心”就是道德上對自己承擔責任,不放任,不隨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為自身主流、主宰。關于道德生長,《論語》說“學”“修己”,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盡心”“存心”,雖然“盡心”有內在的根源和動力,但“盡心”要養“大體”戒“小體”,“小體”就是自身弱點、欲望,所以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尋常詞,含義卻非同小可,意味自我節制,近于苦行。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長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對自己負責,性善論的這一層意思是確定無疑的。性善論在儒學思想后來的發展中影響巨大,一個重要之點,就是激發道德的激情和責任感。可是明確了性善與道德責任的關聯,內含的問題就出來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責任,是誰的責任?所有人的責任,還是部分人的責任?孟子說性善是對所有人的判斷,“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從人人皆有善性似乎會得出人人應該盡心的結論,但是涉及具體論述,孟子未必是這個意思。孟子多次說到,許多人事實上是難以盡心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人之異于禽獸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丟掉了。也就是說,雖然有善性,“庶民”卻未能使善性生長成熟。其他還有類似說法:“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認為事實上能夠“盡心”的是士,未能“盡心”的則是“民”。那么可否認為這是一個社會階層的問題,能夠盡心的是上層社會,底層社會則不行?不能說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完全這樣理解就有問題,肯定與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階級、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為君子圣賢,這應該是孟子的本意。為避免社會階層問題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穩妥的說法:不是社會上層與下層,而是人群中的少數與多數,愿意“盡心”的是少數人,無此意愿的是多數人。事實上《孟子》一些章的敘述表明,上層階級的人未必能“盡心”,所以少數人和多數人的劃分,簡略的意義上是穩妥的。人群中許多人不能“盡心”是事實,對這個事實的態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觀念,他并不認為所有人都該“盡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放辟邪侈”無所不為,這當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沒有批評“民”,也沒有提到教育“民”,而說制民之產,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識。教育“民”向善,與“制民之產”然后導“民”向善是不一樣的。從人性意識說,前者是認為“民”應該在道德上對自己負責,后者是認為“民”受社會環境影響,向善還是向惡,要看外部條件。有恒產,生活有保障,導以向善即容易;無恒產,生活困頓艱難,教他們在道德上自立幾乎做不到。“盡心”作為“性善”內含的道德責任,從道理上說,是當下立決的。不能說,等有了恒產,吃飽穿暖再來盡心,也不能說,等政治社會環境變好以后再來盡心。這樣不受外因干擾的道德責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也不該要求所有人都承擔,而是個人的自覺、自愿。這個問題,雖然在《孟子》中不是一個明確顯現的問題,但是看后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可知其中有嚴峻的含意,理論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導出嚴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詞,對宋明理學猛烈批評,斥理學“天理”“人欲”說荒唐,禁錮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殺人”。這個批評后世反響甚大,現代學者大體認為這個批評擊中理學要害,但清人方東樹寫《漢學商兌》,曾激烈批評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嚴辨“理”“欲”,指人主及學人心術邪正言之,乃最吃緊本務,與民情同然好惡之欲迥別。這個批評確實點出問題的關鍵,理學“天理”“人欲”說原本不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指責其“以理殺人”是混淆了對象。不過,理學在成為官學之后,確實一定程度上變成對民眾的要求(如婦女守節之類),所以戴震的批評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義上”,這要結合理學在歷史上的發展來分析。我們關注的是理論源頭上的理學,其“天理”“人欲”說,是士人群體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眾的普遍規范。事實上,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是孟子“盡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孟子所說的“養心莫善于寡欲”“體有貴賤”“從其小體為小人”與宋代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一個路子,表述有輕重。如果不區分理論的對象是士君子還是民眾,說“滅人欲”是“以理殺人”,猶如可以說孟子是“以盡心殺人”。這聽起來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普通民眾衣食無著,饑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擔“盡心”責任,那這樣的理論真的就是以某種道德觀殺人了。(摘編自馮潔、顏世安《士與民:性善的不同意義》)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的“盡心”的意思是個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并不斷推廣,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樣積極承擔起道德責任。B.關于道德生長,《孟子》主張要戒“小體”,要“寡欲”,這是其在繼承《論語》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C.在盡心的問題上,孟子將人分為“君子”“士”與“庶民”“民”兩個群體來闡述,本文則將其分為少數人和多數人。D.孟子的性善論包含了人性意識,他對于“民”“無恒心”的情況,不主張批評教育“民”,而要考慮到“民”所處的外部環境。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論述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B.“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為人人都“盡心”。C.在孟子看來,個體的自覺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無恒產就難以做到,但是統治者可以通過施行仁政,使之有產,進而引導其向善。D.“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是對《孟子》性善論的進一步發展,把《孟子》學說中的隱性問題明確出來。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對“盡心”“知性”“小體”“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闡釋,使讀者更易理解。B.第四段承上啟下,在總結上文的內容之后,用疑問句引出下文的論述,使文章行文流暢。C.第七段采用駁論法,先用問句引出靶子觀點,再徹底否定該觀點,然后論述自己觀點。D.文章通過對比戴震和方東樹關于《孟子》性善說的論述,明確了“盡心”責任的主體。4.根據原文,下列選項中填入圖表的文字最恰當的一項是()A.①有恒產②不能盡心③能盡心 B.①有恒產②能盡心③不能盡心C.①能盡心②無恒產③有恒產 D.①能盡心②有恒產③無恒產5.本文中戴震和方東樹的觀點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請簡要說明。【答案】1.A2.B3.B4.C5.第一問:①戴震認為,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殺人”。②方東樹認為,戴震將“天理”“人欲”說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說針對的是士人群體,而非普通民眾。第二問:本文從“天理”“人欲”說的社會影響角度,指出戴震的觀點在一定意義上是合理的。本文更贊同方東樹的觀點,指出“天理”“人欲”說本質上與《孟子》“盡心”思想是一致的,這兩個理論都對“士”和“民”作了區別來對待。【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并不斷推廣,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樣積極承擔起道德責任”錯,根據第一段可知,“盡心”主要是對自己的道德責任,并沒有要求他人。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能力。B.“《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為人人都‘盡心’”錯,根據原文“從人人皆有善性似乎會得出人人應該盡心的結論,但是涉及具體論述,孟子未必是這個意思”,可知選項因果關系錯誤,且人人皆善,但未必人人都“盡心”。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原文沒有對“天理”這一概念作出闡釋。C.“再徹底否定該觀點”錯,根據第七段“不能說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完全這樣理解就有問題”,可知第七段沒有徹底否定這一觀點。D.“文章通過對比戴震和方東樹關于《孟子》性善說的論述”錯,文章中戴震和方東樹的論爭圍繞著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展開,并非關于《孟子》性善說。故選B。【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觀察、分析圖表,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圖中可填入的文字有“無恒產”“有恒產”“不能盡心”“能盡心”。根據原文,“士”是能盡心的少數人,他們可以有恒產,也可以沒有恒產;“民”沒有恒產,就沒有恒心,即不能盡心,有了恒產,才可能有恒心,即能盡心。①包含了全部的“士”和少部分的“民”,如果①填入“有恒產”,那么全部的“士”都有恒產,與原文不符,所以①填入“能盡心”最恰當,據此也可排除AB兩項。根據原文,“民”無恒產,一定不能盡心,有了恒產,未必都能盡心,那么②填入“無恒產”最恰當,③填入“有恒產”最恰當,可排除D項。故選C。【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第一問:①由“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詞,對宋明理學猛烈批評,斥理學‘天理’‘人欲’說荒唐,禁錮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殺人’”,可見戴震認為,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禁錮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殺人”。②由“清人方東樹寫《漢學商兌》,曾激烈批評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嚴辨‘理’‘欲’,指人主及學人心術邪正言之,乃最吃緊本務,與民情同然好惡之欲迥別”“這個批評確實點出問題關鍵,理學‘天理’‘人欲’說原本不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指責其‘以理殺人’是混淆了對象”,可見方東樹認為,戴震將“天理”“人欲”說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說針對的是士人群體,而非普通民眾。第二問:“不過,理學在成為官學之后,確實一定程度上變成對民眾要求(如婦女守節之類),所以戴震的批評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本文從“天理”“人欲”說的社會影響角度,指出戴震的觀點在一定意義上是合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義上’,這要結合理學在歷史上的發展來分析。我們關注的是理論源頭上的理學,其‘天理’‘人欲’說,是士人群體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眾的普遍規范”“事實上,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是孟子‘盡心’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孟子所說的‘養心莫善于寡欲’‘體有貴賤’‘從其小體為小人’與宋代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一個路子,表述有輕重”,本文更贊同方東樹的觀點,指出“天理”“人欲”說本質上與《孟子》“盡心”思想是一致的,這兩個理論都對“士”和“民”作了區別來對待。(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弦歌李駿虎也許是云貴高原的托舉,昆明這座城距離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著樹梢閑蕩的云,無心地聚攏在西南聯大校園的洋鐵皮屋頂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陣暴雨,轟鳴聲之強度不弱于日軍飛機的轟炸。這是午后時光了,正午時分日本飛機曾光顧過。學生們等不及日本飛機遠去就紛紛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華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開的,滿城都是歌唱的浪潮:“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今天我們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這場雨來得急,砸著教室屋頂的洋鐵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轟鳴合奏。而在這滿世界的轟鳴聲中,聞一多先生卻感到了莫大的寧靜。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佇立在小小的講臺上,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①從來沒有暴風雨能夠持久的!他轉回身,把粉筆頭丟到講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筆屑,撣撣袍袖,單單忽略了粉筆灰落得最多的蓬亂的胡須。他蓄起這胡須,是為了表示抗戰的決心。教室里只有一個學生。他仿佛是向著混沌和虛空在講自己所發現的中國文學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詩的史,或者史的詩。它以神話為源頭,實際上卻是一部探尋這民族、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觀的文學史。他正要把他的發現慢慢地講給青年們聽,他們卻紛紛離開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對坐在昏暗里的這個學生,其他人并沒有再回來。雨住后,天空復亮,頭頂的鐵皮漸漸沉默下來,而城里更加沸騰了。他們也該回司家營了。滿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發亮,人們的臉上也洋溢著一種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開始泥濘,聞先生索性脫去鞋襪,赤腳踩進溫熱的軟泥里去。感受到紅土地那溫柔的舒適。他暢快地走著,問身邊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趕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團火……”聞先生望著前面的山路說:“今天的我是以文學史家自居的。青年們看見我鉆進了故紙堆里,難免誤會我變成了一條蠹魚,②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蕓香!我鉆進這故紙堆里,為的是看清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癥,才好開出我的藥方!”他們駐足在山坡上,眺望著腳下雨后勢如奔馬的盤龍江。③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鮮亮奪日。“又沒有帶畫板!”聞一多目不轉睛地望著這一切,嚴肅地表達著遺憾。……“青年們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來,難道真是因你不寫詩了嗎?”聞太太輕聲問。聞先生望著眼前那東去的江水,心想:青年如同激流,滾滾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而他何嘗不似那滾滾入海的大江,引領著激流,也受著激流影響。“青年們總會懂得的,沒有比歷史更偉大的詩篇。我是要抗戰,不要內戰的。我要從歷史中看清這民族的病癥,我已為地開出了藥方!”他慢慢地說。這星月交輝、江山無恙的靜夜。聞先生想起了在青島大學的自己。那時跟著他的青年們很多。他們高聲朗誦他的《死水》《口供》,跟著他從“一溝絕望的死水”向著一個理想——“咱們的中國”掙扎、吶喊,而自從自己有了“考據癖”并以學者自居后,青年們就漸漸地離開了他。這時候,獨對這萬籟俱寂的宇宙,在這仿佛無聲的世界里,他聽到了自己胸中又響起戰鼓一般沉悶而有力的心跳聲。是放下刻刀。從故紙堆里抬起頭來做回一個斗士的時候了。案頭這部唯物史觀的《中國文學史稿》還沒有完成大綱,而他已經為這民族開出了藥方,明白自己應該去做一個披荊斬棘的實踐者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沸騰了昆明。④聞先生剃去那長過胸口的蓬大胡須,再度露出了倔強的大嘴和下巴,配上剛毅的眼神,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聞一多先生出現了。大家都向他的決心表示敬意,聞先生卻依然不曾展露他的笑容,端著煙斗說:“我們得到了期待中的勝利,還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我們還面臨著更重大的問題。也許我們真正的奮斗才剛剛開始吧。”這不是他的宣言,但他的確從這一刻起成為一個民主斗士了。聞先生幾乎日日都在演講,或者是在去演講的路上。這時候他身邊的青年空前多起來。昆明的青年學生積蓄起海嘯般的力量,就要沖垮和消滅這舊世界了。五月,教育部宣布聯大解散,三校師生復原北返。聯大走了,昆明的大學也放暑假了,高原上幾乎每天都在落雨,鉛灰的彤云籠罩著空蕩蕩的教室。特務們隔三岔五跑教授們家里吵鬧,威脅他們離開昆明……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在高原的雨中進行著,面對特務的哄笑和謾罵,聞先生內心的火山爆發了,他沖上臺去拍著桌子,像擂響了戰鼓:“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也是昆明人的光榮!”他的演講震驚了中外,現場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視著他,為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語氣鼓掌。青年們緊盯著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準備好為民主而犧牲了。下午。昆明又響起了槍聲。幾天前,聞先生還告訴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編成歌劇,好叫青年們到舞臺上去給大眾表演。現在,他無法完成這件事了,那部唯物史觀的《中國文學史稿》也永遠成為了殘篇。他最后一部光輝的作品,就是當天上午脫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講》。(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部分,轟炸的日本飛機尚未遠去,不同高校的學生就上街游行、高歌,可以看出青年們抗日救亡的熱情。B.自聞一多研究中國文學史后,學生們漸漸離開了他,表明學生對遠離現實的學術研究不感興趣,對聞一多心懷怨憤。C.從“絕望的死水”到“咱們的中國”,聞一多和青年們掙扎、吶喊,表達了他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的愿望。D.作者把《最后一次演講》稱作聞一多“最后一部光輝的作品”,既有贊美、崇敬之意,也有遺憾、痛惜之情。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獨立成段,感情強烈、語氣堅定,表達了聞一多對革命必將勝利的信心。B.句子②中“殺蠹的蕓香”運用比喻。聞一多以“蕓香”自比,表現出高潔自守的品質。C.句子③中暴雨后“江山”“鮮亮奪目”,既寫出雨后江山的壯美,也暗含守護家園之意。D.句子④照應前文的聞一多著須明志,此時他剃去胡須,是因為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8.面對聞一多不同的革命斗爭方式,青年們的反應也有所不同,請加以梳理概括。9.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弦歌·激流·擔當;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新生。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答案】6.B7.B8.①聞一多寫革命詩篇時,青年們跟隨他;
②聞一多進行學術研究、想為民族開出藥方時,青年們認為他是“蠹魚”,遠離了!
③對聞一多作革命演講、創作進步歌劇時,追隨他的青年很多,把他看成最理想的民主斗士。9.甲組答案示例:
①“弦歌”既指西南聯大學生們所唱的民族自救的戰歌;也指聞一多用實際行動,以生命為代價引領青年前行,所體現的“弦歌不輟”的教化育人精神。
②青年如同滾滾入海的激流,追求真理;聞一多如同大江,引領青年前進的方向,同時也被青年影響。
③民族危難之時,聞一多和西南聯大學生堅持救亡圖存,用實際行動書寫民族擔當精神。乙組答案示例:①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進步的方向,是新生的力量。②聞一多和青年們希望國家也獲得新生。【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對聞一多心懷怨憤”錯誤。由原文“今天的我是以文學史家自居的。青年們看見我鉆進了故紙堆里,難免誤會我變成了一條蠹魚”可知,青年們認為他是“蠹魚”,遠離了他,并沒有“對聞一多心懷怨憤”。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B.“表現出高潔自守的品質”錯誤。根據原文“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蕓香!我鉆進這故紙堆里,為的是看清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癥,才好開出我的藥方”可知,聞一多是積極斗爭的,而不是“高潔自守”。故選B。【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那時跟著他的青年們很多,他們高聲朗誦他的《死水》《口供》,跟著他從‘一溝絕望的死水’向著一個理想——‘咱們的中國’掙扎、吶喊”,聞一多寫革命詩篇《死水》《口供》時,青年們跟隨他,跟著他從“一溝絕望的死水”向著一個理想——“咱們的中國”掙扎、吶喊;聞先生望著前面的山路說:“今天的我是以文學史家自居的。青年們看見我鉆進了故紙堆里,難免誤會我變成了一條蠹魚,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蕓香!我鉆進這故紙堆里,為的是看清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癥,才好開出我的藥方!”“而自從自己有了‘考據癖’并以學者自居后,青年們就漸漸地離開了他”,自聞一多研究中國文學史后,學生們漸漸離開了他,聞一多進行學術研究、想為民族開出藥方,青年們認為他是“蠹魚”,遠離了!“他的演講震驚了中外,現場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視著他,為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語氣鼓掌。青年們緊盯著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準備好為民主而犧牲了”“那時跟著他的青年們很多,他們高聲朗誦他的《死水》《口供》”,對聞一多作革命演講、創作進步歌劇時,追隨他的青年很多,現場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視著他,緊盯著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把他看成最理想的民主斗士。【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寫短評思路的能力。甲組答案示例:“滿城都是歌唱的浪潮:‘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今天我們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弦歌”既指西南聯大學生們所唱的民族自救的戰歌;聞一多用實際行動,以生命為代價引領青年前行,西南聯大在民族存亡之際,歷經艱險仍堅持辦學,引領青年學子一邊讀書,一邊救國圖存,賡續民族血脈與精神,所體現的“弦歌不輟”的教化育人精神。“青年如同激流,滾滾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青年如同滾滾入海的激流,追求真理;“而他何嘗不似那滾滾入海的大江,引領著激波,也受著激流影響”,聞一多如同大江,引領青年前進的方向,同時也被青年影響。“正午時分日本飛機曾光顧過。學生們等不及日本飛機遠去就紛紛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華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開的,滿城都是歌唱的浪潮”,民族危難之時,學生們等不及日本飛機遠去就紛紛跑上街去游行,而聞一多進行學術研究為民族開藥方,聞一多和西南聯大學生堅持救亡圖存,用實際行動書寫民族擔當精神。乙組答案示例:“青年如同激流,滾滾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進步的方向,是新生的力量。在民族存亡之際,聞一多引領青年學子一邊讀書,一邊救國圖存,賡續民族血脈與精神,在至暗時刻,堅持在民族文化、歷史中尋找療治社會的良方,“昆明的青年學生積蓄起海嘯般的力量,就要沖垮和消滅這舊世界了”,聞一多和青年們希望國家也獲得新生。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漢王遣張耳與韓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破代兵,禽夏說。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①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之。’令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節選自《十七史百將傳》)材料二:戰失其道,未有不敗者;戰得其道,未有不勝者。勝則破竹之勢成,迎刃之機順矣。自此招攬豪杰,部署長吏,撫輯人民,收按圖籍,頒布教章。所謂略地也,顧其策何先?曰:是有機焉!蹈之而動耳,不煩兵也。李左車之對淮陰②也,曰:“將軍虜魏王、禽夏說,不終朝而破趙二十余萬眾,威震天下,此將軍之所長也。然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為將軍計,莫若按甲休兵,遣辯士奉咫尺之書于燕,暴將軍所長,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節選自《乾坤大略》)〖備注〗①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后,韓信對他以禮相待,虛心求教。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②淮陰:指淮陰侯韓信。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A韓信兵B號C數萬D其實不過E數千F能千里而襲G我H亦已罷極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爨,指灶,《項脊軒志》中的“迨諸父異爨”指分灶做飯,意思是分家。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與“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C.儒者,指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漢以后泛指一般的讀書人。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與成語“按圖索驥”中的“按”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左車認為韓信進攻的鋒芒銳不可當,他請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來應戰,而是由他率領三萬奇兵對敵。B.李左車的建議未被成安君采納,成安君認為韓信軍隊勢弱,如不出戰,諸侯會認為趙國膽怯,進而輕視并討伐趙國。C.李左車認為韓信很快就打敗了趙國二十多萬大軍,威震天下,但是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實際上難以再戰。D.李左車建議韓信按兵不動,派能言善辯的人帶著書信到燕國去,展示自己的長處,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2)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14.李左車分別為成安君和韓信獻策,這兩種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0.DFH11.B12.B13.(1)希望你暫借我三萬奇兵,從小路去攔截他們的糧草。
(2)現在讓疲憊不堪的士兵駐扎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燕國如果不投降,齊國又在邊境上加強防御以自保,這就是將軍的短處。14.①給成安君的策略:避敵鋒芒,攻敵弱點。
②給韓信策略:避己之弱,示敵以強。【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今韓信的軍隊號稱幾萬,事實上不過數千人,又千里跋涉來襲擊我們,也已經精疲力竭了。“數萬”作“號”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D處斷句;“號數萬”與“過數千”句式一致,“數千”后斷句,所以F處斷句;“我”作“襲”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H處斷句。故選DFH。【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灶;分灶做飯,意思是分家。句意:臨時打柴割草來做飯。/在等到伯父和叔父們分家之后。B.“麾下,文中指部下”錯誤,“麾下”在文中指的是軍旗下。“麾之即去”中的“麾”的意思是“通‘揮’,指揮”。句意:兩位將領的首級就能送至您的帳前。/命令他走就離開。C.正確。D.正確。收拾、放下;按照。句意:不如按兵不動。/按照畫好的圖形去尋找好馬。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進而輕視并討伐趙國”錯誤。由原文“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可知,文中的意思是“諸侯會輕易地討伐趙國”。故選B。【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借;“間”,從小路;“絕”,攔截;“輜重”,糧草。(2)“罷弊”,疲憊不堪;“屯”,駐扎;“此將軍之所短也”,判斷句,“此……也”表判斷,【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給成安君的策略:由原文“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可知,避敵鋒芒,攻敵弱點。給韓信策略:由原文“然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為將軍計,莫若按甲休兵,遣辯士奉咫尺之書于燕,暴將軍所長,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可知,避己之弱,示敵以強。參考譯文:材料一:漢王派遣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北攻擊趙國、代國,攻破了代國的軍隊,擒獲了夏說。韓信和張耳帶領數萬軍隊,想要向東攻下井陘,攻打趙國。趙王和成安君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他們,就集結重兵扼守井陘口,號稱二十萬軍隊。廣武君李左車給成安君獻上計策說:“我聽說漢將韓信已經渡過西河,俘虜了魏王,擒獲了夏說,決計要攻下趙國,這是乘勝而遠離國土的戰爭,進攻的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里之外運送糧食,士兵就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來做飯,軍隊就經常吃不飽。如今井陘的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并行的兩輛戰車,騎兵不能排成行列前進,行軍前后綿延數百里,那種形勢下軍糧一定是排在部隊的后面。希望你暫借我三萬奇兵,從小路去攔截他們的糧草;您要深挖戰壕,高筑營壘,拒不出戰。他們向前進無法交戰,向后退無法回去,我率領奇襲部隊截斷他們的后路,使他們在野外劫掠不到任何糧食,不出十天,兩位將領的首級就能送至您的帳前。希望您認真考慮我的計謀。否則,一定會被這兩個人所俘虜。”成安君是個儒者,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能使用詐謀詭計,說道:“我聽兵法講‘兵力超過敵人十倍便可以包圍他們,超過一倍便可以交戰。’如今韓信的軍隊號稱幾萬,事實上不過數千人,又千里跋涉來襲擊我們,也已經精疲力竭了。現在面對這樣的敵人還退避不出擊,以后假如遇到更強大的敵人,我們依靠什么來抵抗呢?諸侯會認為我們膽小而輕易地前來攻打我們。”因而他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策。韓信派人暗中探查,知道廣武君的計策沒被采納,回報情況后,韓信大喜。于是就率兵攻擊,大破趙軍,在派水上斬殺了成安君,擒獲了趙王歇。(節選自《十七史百將傳》)材料二:如果違背了作戰規律,沒有不失敗的。如果遵守了作戰規律,就沒有不取勝的。勝利之后,勢如破竹的態勢就可形成,迎刃而解的時機也會隨之而來。之后,就可以進一步招攬豪杰志士,設置各級官吏,安撫體恤百姓,接收和查驗地圖和戶籍,頒布教令與法律。這些所謂的攻取土地,首先需要考慮什么策略呢?回答是:這是需要時機的,只要遵循作戰規律去做就可以了,并非都要動用武力。李左車對淮陰侯說:“將軍俘虜魏王、擒獲夏說,不到一個早晨就打敗了趙國二十多萬大軍,威震天下,這是將軍的長處。但士兵們疲憊不堪,實際上難以再戰。現在讓疲憊不堪的士兵駐扎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燕國如果不投降,齊國又在邊境上加強防御以自保,這就是將軍的短處。為將軍計議,不如按兵不動,派能言善辯的人帶著書信到燕國去,宣揚將軍的優點,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燕國一旦服從,然后往東進攻齊國,即使有智者也不知道該為齊國出什么計策。”(節選自《乾坤大略》)(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書憤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本二:書喜①陸游寵辱元知不足驚,退居兀兀餞余生。冰魚可釣羹材足,霜稻方登糴價平。鄰媼已安諸子養②,園丁初葺數椽成。鄉閭喜事吾曹共,一醉寧辭洗破觥。〖備注〗①《書喜》為詩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鄉山陰。②陸游于此句自注:“閔氏媼以貧甚,棄諸子而去,今始得復歸。”15.下列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書憤》首聯“那”為“哪”,以問開篇,“早歲”之志與現實之艱,暗含對比,引人深思。B.《書憤》中的“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所寫的《出師表》,詩人追憶先賢,矢志不渝。C.《書喜》尾聯詩人與鄰居共飲,醉而歸家,留下熱情的鄉鄰收拾酒桌,洗凈酒杯,其樂融融。D.《書喜》表現詩人賦閑居家的所思所見所感,溫情洋溢,與《書憤》悲慨激昂的風格有所不同。16.錢鍾書指出:“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愛國”與“愛民”本是無法割裂的情懷。請結合上述兩首詩歌,簡析陸游“愛國”精神之內涵。【答案】15.C16.①至死不渝的抗敵復國志向:《書憤》中陸游始終期望為收復中原,為國建功,雖壯志難酬,但雄心壯志未改,悲憤中蘊含的是對國家深沉的愛。②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關懷:《書喜》中退居鄉野,看到鄉鄰不必為溫飽發愁,鄰居婦女重新歸家,孩子有人撫養,鄉親修葺新屋,得以安居。不忘民生民事,為民憂戚,與民同樂。③不管是陸游的“憤”還是“喜”,都是對國家以及國家之下的每個民眾的關注與熱愛,都是其“愛國”精神的具體表現。【解析】【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醉而歸家,留下熱情的鄉鄰收拾酒桌,洗凈灑杯”理解有誤,結合尾聯中的“一醉寧辭洗破觥”,尤其是“寧辭”字的理解,“寧辭”即為“豈辭”,難道會推辭?哪里會推辭?可知,詩人不會推辭一起清洗酒具,一起勞作,體現的是與鄰同樂的思想與行動。故選C。【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至死不渝的抗敵復國志向:《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至死不渝。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關懷:《書喜》中“退居兀兀餞余生”寫退居鄉野的所思所見所感,“冰魚可釣羹材足,霜稻方登糴價平”看到鄉鄰不必為溫飽發愁,“鄰媼已安諸子養,園丁初葺數椽成”鄰居婦女重新歸家,孩子有人撫養,鄉親修葺新屋,得以安居。表現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切之情,為民憂戚,與民同樂。《書憤》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悲憤而不感傷頹廢。《書喜》為詩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鄉山陰,全詩扣住“喜”字展開,詩人對民生疾苦關懷感同身受,溫情洋溢。不管是陸游的“憤”還是“喜”,都是對國家以及國家之下的每個民眾的關注與熱愛,都是其“愛國”精神的具體表現。(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實甫《長亭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采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2)《種樹郭橐駝傳》中郭橐駝種樹的“秘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既是總括種樹經驗,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3)古人對荷情有獨鐘,或描寫其綽約身姿,或借助它描繪夏日勝景、抒情言志,古典詩詞中有許多這樣的名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2)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樅菌,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樅菌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樅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②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有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18.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符號的疊用,有時很有表現力。文中兩處畫橫線部分均有標點符號的疊用,請分析其效果的異同。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突出了雞油菌的“中看”,讀來生動形象,這一表達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0.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詞,說說二者意思上的不同。(1)一般情況下……。(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答案】18.同:兩處疊用都包含了疑問和驚嘆兩種語氣,情感強烈。異:第①處更側重于疑問,“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處更側重于驚嘆,突出了干巴菌經處理后令人驚嘆的美味。19.①(修辭上)運用比喻修辭,把菌子外形比作銀元,突出圓整的特點;又把淺黃色的菌子比作雞油,突出顏色上鮮嫩可愛。②(語言上)使用口語“滴溜兒圓”,語言親切活潑,強化了“銀元”的比喻效果。20.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樣、同樣”【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從“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可知,兩處都疊用了疑問和驚嘆兩種語氣,使情感表達更強烈,可以引發讀者的關注。分析“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可知,第①處是反問句加感嘆句,更側重于疑問,“這種東西也能吃?!”表達的是“這種東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達了質疑和嫌棄之情。分析“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可知,第②處是疑問句加感嘆句,更側重于驚嘆,突出了干巴菌經處理后令人驚嘆的美味,表達了驚嘆和喜愛之情。【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從修辭的角度看,“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恰似雞油一樣”運用了比喻。把雞油菌的比作“銀元”,突出了雞油菌圓圓的外形特點,也寫出了它的大小,突出外形特征;把雞油菌的顏色比作“雞油”,突出了其顏色淺黃,鮮嫩可愛。從語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語“滴溜兒圓”,語言貼近生活,親切活潑,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強化了“銀元”的比喻效果,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一般詞語的能力。分析“一般情況”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總體”,“一般情況”就是“通常情況”,強調共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樣、同樣”,“一般大小”就是“一樣大小”,強調相同,差不多。(二)語言文字運用II(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漢字構形的學術解釋和社會俗解并沒有截然的界線,_________學術專著《說文解字》_________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說文解字》里沒有正面解釋,只是引用了幾個不同的說法:一是引東漢班固的《白虎通》,將其釋為“天下所歸往也”,這是用“往”釋“王”,屬于聲訓;二是引孔子說的“一貫三為王”,主要講字形;三是引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義關系,比孔子更具體。后來,唐代李陽冰對孔子和董仲舒的說法作了進一步補充:“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這些解釋_________出自大學者,_________都是通過主觀解字來美化王權,可以看作俗解。又如現代人講“聰”字:“同學們要用耳朵聽講,用心想問題,用口提問、答問,用兩只眼睛(指右邊上面的兩點)看黑板,這樣你就會變聰明。”“聰”字從耳總聲,構形理據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規劃八步法:日事清目標管理+使命愿景模型驅動組織架構優化與業務流程升級
- 石材開采的環境友好型開采方法考核試卷
- 紡織品、針織品及原料批發考核試卷
- 全新的什么初三語文作文
-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熱性能研究考核試卷
- 燈具電路與電氣安全考核試卷
- 充電設施在藝術館和博物館的推廣考核試卷
-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新進展 2
- 四川省2023~2024學年高二數學下學期期末模擬試題二含答案
- 一例主動脈夾層患者護理個案匯報課件
- 甘肅釀皮子制作方法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模擬試卷:英語短劇表演腳本創意構思與舞臺排練試題
- 食堂節約管理制度規范
- 預留印鑒變更管理制度
- 2025年浙江省金華市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4年江蘇事業單位真題下載
-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七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省統測)貴州省2025年4月高三年級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全套文件+表單
- 招標代理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