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9、故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教育目標:教學生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故鄉的變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點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線索和故事情節。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
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時候既
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
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
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
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鄉的實景。二
十余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
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認真地
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2.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
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
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
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
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
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
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
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
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
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
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選自《吶喊》(小說集)。(《百草園》選自散文集《朝
花夕拾》。)
4.多媒體檢查詞語預習:
陰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獴(huan)枇(bi)谷
鶉鵑(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縮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
(sui)
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5.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
6.討論課文段落: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
按
“漸近故鄉一一在故鄉一一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
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
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
活貧
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寫“我”
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一一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
——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
況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
愿望和堅定信心。
7.完成表格:變化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話描寫、外貌描寫的作用。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
來討論閏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一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
突出了什么?
明確:
(1)外貌對照: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
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
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
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
裂,像是松樹皮了\'。一一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
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植,\'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
活潑開朗;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
不完。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一凄涼一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
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
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
仿佛石像一般\'。一一遲疑麻木、痛苦難言。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
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
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
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對照:
對我: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一一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
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一一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植、拾貝、觀潮……一一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
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一一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
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
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
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
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
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
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
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
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
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對話、動作描寫):
(朗讀39自然段一52自然段)
小說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一一''凸額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
里細腳伶仃的圓規\'O
對話描寫一一
動作描寫一一
——她的說話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
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
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
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
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課
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這
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
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2.講讀第三段,離開故鄉: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學生讀第78-85自然段)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
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確:
“我”只感至U“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
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
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
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
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
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里的三個'‘辛苦\'
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
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鉆謀、妄為\'之意,指官、紳
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
的\'。
(學生齊讀86~88自然段)
(2)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
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
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
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
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
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
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3.“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主要采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說不同于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
“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
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
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
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
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
丫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
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
社會的出現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4.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
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
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
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
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
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
酷蹂蹣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
象征,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小說的主題思想: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
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
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
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10、孤獨之旅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鑒賞小說
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
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陽光總在風雨后》)
同學們,歌詞意蘊豐富。的確,人生旅途,并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
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說
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么“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人生題目。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
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于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
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
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
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
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
《患維論一一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o
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
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下列字詞。
(1)注音
軒(xuanl)嬉鬧(xil)凹地(aol)雍
(yongl)摻雜(chanl)
膽怯(qie4)撅(Juel)給予(JJ3yu3)覓食
(mi4)撩逗(liao2)
⑵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
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說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開端:失學離家發展:孤獨行程高潮:風雨尋鴨結
局:少年長大
小說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3、默讀課文,按照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的五個階段,劃出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標志
性語句,體會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歷程.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心理活動的發展:①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o②
現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
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④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⑤開始想家,并且
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⑥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
不可能回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⑦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
吧。”說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⑨望著異鄉的天空……但
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⑩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
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
之后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
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4.文題“孤獨之旅”的含義:
明確:一指杜小康與父親一起遠離村莊,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二是杜
小康心靈成長的過程。孤獨之旅實際是就是成長之旅孤獨=磨
難
6.本課環境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并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杜小康的成
長有什么作用?
環境描寫集中于三個方面:鴨群蘆葦蕩暴風雨
(1).鴨群是杜小康親密的伙伴。作者以較大的篇幅描寫這些鴨子,這與表現
杜小康的成長有什么聯系?
明確:鴨群的集體活動烘托出杜小康的幼弱,孤獨.
鴨子的叫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
鴨子的恐懼感烘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風雨前:無家的漂游者風雨后:長大了
這既是鴨子的成長寫照,又是杜小康的成長寫照.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物.當
暴風雨來臨之時,杜小康勇敢地追趕鴨群,他經受住磨難,長大,堅強.鴨們也長大
了,長成真正的鴨.
(2)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
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
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
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
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
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
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我們人生中,成長是永恒的話題,無論孤獨是一種苦難,還是
一種美麗.我們都應該把他當作生活的調味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暴風
雨,膽小,害怕的杜小康會找到散失的十幾只鴨嗎?沒有暴風雨,杜小康會看到在陽
光下閃閃發光的羽毛嗎?沒有孤獨之旅,杜小康能變得成熟和堅強嗎?同學們,倘若
你們遭遇孤獨和磨難,請你回想杜小康,學習杜小康,即便在孤獨中,也要風雨兼程,
去收獲那溫熱的鴨蛋!
七、布置作業: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過孤獨,試以“我的孤獨”為題,
寫一段話,字數不限.
11、我的叔叔于勒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落實文中的生字詞。
2.梳理文章的情節線索。
3.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這些現象的社會根源。
4.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金錢觀。
教學重難點:借助文本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歸納,并能進一步探究其存在的社會
根源。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是有道理的。金錢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我們做什么事情常常離不開金錢,因為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人情比金錢更為
重要一一特別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更明顯體現。
那么,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情與金錢關系怎樣?尤其兄弟情誼與金
錢如何?我們要學的這篇小說一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將告訴我們這種利
害關系的根源和本質又是如何?
第一課時
背景介紹
1.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酷愛文學,七十年
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
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與契訶夫和
歐?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2.作品時代背景介紹。
本文發表在1883年8月7日法國的《高盧人日報》上,是一篇批判現實主
義文學杰作。所謂“批判現實主義”,就是作家對現存的社會秩序所持的基本態
度是批判的。《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說集,《羊脂球》所收的小說中的一篇。
在《羊脂球》所收集的作品中,有的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熱情,揭露了
資產階級的怯儒無能以及人們當時的因為錢而扭曲了自己的觀念;有的真實再現
了法國中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命運苦難、拼命掙扎與不屈的斗爭。
教學步驟: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落實文中的生字詞。
拮()據()棧()橋嘟()嚷()詰()
責
襤()褸()糟()蹋()闊綽()煞()
白
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情節。
明確:開端(1——4)盼望于勒發展(5——19)夸贊于勒
高潮(20——47)巧遇于勒結局(48——49)躲避于勒
3、分析人物性格
請學生從文中找出父母對于勒叔叔的態度變化的詞語或句子。
明確:父親口中永不變更的話:“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
呀!”(第4段)
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是全家唯一的希望……(第5段)
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
8段)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面的福音書,……(第H段)
當父母發現于勒依然窮困潦倒時的反應:
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嚷著:“出大亂子了!”(第37段)
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
拖累我們的。”(第38段)
(母親)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第
38段)
歸納父母對于勒態度的變化:
變化是全家的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父親神色狼狽,母親暴怒
(稱呼)壞蛋、流氓、無賴正值的人,有良心的人賊、討飯的
在美洲賺了錢,希望
行為不當,花光老本巧遇于勒發現他依然窮
原因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
占用了父親的遺產困
失
第二課時
一、指導學生找出文中能反映父母對于勒態度變化的關鍵詞,完成表格填寫。
思考:通過對父母態度變化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態度變化之中也
有著不變。請大家開動腦筋仔細找一找,看看是什么沒變?
學生思考之后自由回答。(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
歸納:父母對自己親弟弟態度變化的主要動力是于勒身份的變化。最初,于
勒花光了家里的錢,還侵占了父親的遺產,所以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流氓和無
賴,可是,當得知于勒在美洲發達并且可以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收獲時,他們又
極其驚喜,夸贊不斷,可是造化弄人,他們的弟弟最終失敗,落魄潦倒,當意外
遇到落難的于勒時,他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逃避,稱他為“賊”,絲毫沒有兄弟之
間的溫情和關愛。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思想深處最核心的關注點是對金錢的渴望和
追求。即不變的是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
二、在人物的“變”與“不變”中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對人物性格的分析
還需要參考課文第25——38段中有關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描寫】
明確:菲利普夫婦一一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勢利、愛慕虛榮
【教學步驟3(2)由第三學習小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
三、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造成菲利普夫婦這樣性格的社會根源。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
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曾有精彩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
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
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主宰了人的心靈和生活。貨幣既然能使互相對立的
人親密無間,同樣也能使非常親近的人分道揚鐮。菲利普為什么不肯和親弟弟相
認?就是因為金錢的作用。這樣殘酷的情景,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現實概
括。這篇小說對這樣普遍的社會問題,作了真實的藝術的反映。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造成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性格的社會根源,即資本主
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
5.討論:如何看待金錢的作用。
6.課堂總結。
本文通過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態度,揭露當時社會
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
靈魂。有對聯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
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態炎涼。親情重于金錢,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切莫再上演這
樣的悲劇!
12心聲
教學目標
1.簡要復述小說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分析和評價小說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明白小說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畫來體現主題。⑴展示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從文中
攝取有益的東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讓學生從京京的身上體悟親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應怎樣去珍惜親情、
友情。
重點:弄清“心聲”含義,在熟識小說情節的基礎上,分析小說人物形象進
行歸納。
難點;初次接觸小說,側重引導學生體會心理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復述故事”為話題引入:
請兩位學生復述本文的故事梗概,師生共同指出其不足,然后,引入對人物
形象的分析。公開課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讀課文,可程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
效果,執意不讓他讀。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樹林里讀起課文,并深情回
憶起鄉下的爺爺和妮兒。第二天放學后,李京京聽被指定的趙小楨讀課文,勇
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卻反遭嘲笑。公開課上,在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的情況下,
李京京勇敢地舉手并深情地朗讀課文,以至打動了程老師和同學們。
板書:情節結構:公開課前一回家路上f次日放學一公開課上
(想讀課文)(偷讀課文)(聽讀課文)(終
讀課文)
二、師生互動,小組討論,深入探究,讓學生明白本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所體
現的主題。
1.同學們讀了課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李京京、程老師、趙
小楨、林蓉等)
2.主要描寫了哪幾人?(李京京、程老師)
3.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結合小說內容,簡述你的看法、理由。
引導學生所應把握的基本點:①程老師:認真、好強,又有點自信,對工作
認真負責;也存在不足②李京京: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執著追
求不輕言放棄、銘記親情友情并渴望表達。
4.本文在塑造李京京這個人物形象時,作者運用了多種人物描寫方法,請大
家舉例說說。(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舉例略)
教師點撥:這些描寫刻畫細膩、真實,讓人感到親切自然。特別是文中的心理描
寫,更讓人覺得真切,請同學們找出認真體悟,分析它的作用。(學生討論后發表
意見)「點擊出示幾組句子」
⑴京京垂下頭。他多么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
么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
⑵他真想站起來。可是,如果舉了手,程老師會喊他嗎?課后趙小楨會不會
嘲笑他?
⑶他想跟程老師道個歉,請老師原諒,可是心理難受得要命,什么話也說不
出來。這個小小的可憐的“凡卡”,不知不覺中把他的魂兒都抓走了。老天爺,寫
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動著身子,眼巴巴地望著老師,仿佛想說什么。
⑸京京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一念一段嗎?”
⑹他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程老師。
教師點撥: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如上面b3句及“樹林里對爺爺,對妮兒的
思念”;有間接的心理描寫,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讀機會。這些描寫,細膩
而真切地寫出了李京京的心理歷程,使人物形象刻畫得真實、豐滿。
5.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讀課文)
小組討論并歸納:(程老師“認真、好強,又有點自信”,區教育局公開課交
給她完成,說明他水平不低,特別是為了上好這節課,她絞盡腦汁。她不讓李京
京朗讀課文,是因為李京京的嗓子沙啞,怕影響了學校榮譽。這種對工作負責的
精神應當肯定。但程老師為求得領導好評,采取急功近利的辦法,把公開課上成
表演課,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做法應當摒棄。)
9.綜合上述分析,請大家討論下“心聲”的含義有哪幾層?(提示:本以“心
聲”做標題,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聲?怎樣的心聲
呢?)
(字幕)“心聲”的含義: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親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期望
四、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2)方法歸納:在刻畫人物形象時,要善于運用肖像、動作、語言、神態、
心理等各種描寫方法。
五、延伸拓展
1.寫一段你生氣或害怕時的心理。
2.以李京京的身份結他鄉下的爺爺寫一封長長的、像凡卡寫的那樣的信。
第四單元教學設計
13.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了解作者觀點,學會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
2.理清“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
的關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重點難點分析:認識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蘇軾《題西林壁》導入:(學生集體背誦蘇軾《題西林壁》)
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什么?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觀察角度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師:由此可見,事物的正確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
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八課《事物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板書)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找出觀點)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和含義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無成持之以恒推
敲不言而喻輕而易舉鍥而不舍
2.師: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默讀課文。同時用筆在書上劃出作者總括性的語句。
(學生默讀)
師:作者在本文開頭設置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這是為了告
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師:對,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以及思
維視角的轉換,都會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要點:
提醒學生注意兩個段落和一道習題: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習題二。)
三、研讀課文
1..關于本文結構:
(一)提出問題。(1?2段)從四個圖形,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的論題。
(二)分析問題。(3?12段)
第一層(3段):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層(4?5段):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
第三層(6?9段):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并舉例說明。
第四層(10?13段):擁有創造力的主要根據。
(三)解決問題。(14段)總結:
1、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的關鍵所在
(應注意下面的三點: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過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總結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層遞進的邏輯順序進行論
證的。)
2..關于本文的開頭:
可從三個方面去考慮:從生活中的現象談開去;為后面“放矢”“樹的”;
與《談骨氣》開頭的開門見山作比較。
3.關于本文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羅蘭?布歇爾的事例(第9
自然段)一一都是從自然科學方面設例。
(2)引證法:第6自然段和第H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課練。
2.以《關于的斷想》為題,寫一小論文。(200字左右)。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
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
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
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
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
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
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
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
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小粒子),并導
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
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do)埋沒(mb)彷徨(pdnghua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
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
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
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
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
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
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
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
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
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
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
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
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
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七、課堂總結
“真正的4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
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
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八、布置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5.短文兩篇
學習目標:
1.識記字詞文常知識。
2.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等。
3.理解積累文中出現的精辟的句子,從中反思自己對讀書的目的、態度、
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4.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5.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習時數:二課時
學習過程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讀圖時代”,各種各樣的圖鋪天蓋地一般呈現在人們
眼前,讀圖已經成為時向。有人認為,讀圖是造成全民族閱讀水平低下的重要因
素。因此要回歸讀書,尤其是中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那么我們為什么讀書,
怎樣讀書,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幾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論。
二、簡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
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
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
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朗讀課文,體味文章的意蘊,感知文章的內涵。
四、討論: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總結。)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
(2)后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一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一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
缺陷。
五、探究課文內涵:
1.讀書要有哪些好處呢?
明確:怡情、傅彩和長才。
2.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是什么?
明確:經驗不讀書之不足,經驗范書中所示,互相補充。
3.什么人才可讀書用書?用書的智慧從何而來?
明確: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憑觀察得之”
4.理解“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義。說說
比喻說理的好處。
明確:人要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就要讀書明理,明智,不斷完善自己,努
力趨于完美。生動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與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惰、矯和學究”,用的是哪種議論方法?另舉一例。
明確:對比論證,正反全面,對比有力。
6.作者介紹哪些讀書的方法?并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①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對不同的書,要不同的讀。③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
7.讀書會有哪些功效呢?試舉例說明。
明確: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8.結合課文談一談你的讀書感悟。
六、交流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趣聞和逸事:
你能說出幾條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讀書的趣事嗎?(見后補充)
七、小結: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
天平庸的困擾。一一余秋雨
一面幫著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會沉沒在這
片爛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一一【蘇】
高爾基
趕快讀書吧!
九、作業:練習冊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郁的書香,我們一天天長大了。
請你坦誠地告訴大家:你喜歡書嗎?讀書的過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閱讀《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
理由。
2.文章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那他的有怎樣的態度;并指出“不求甚解”
的那兩層含義?
明確:態度: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第一,虛心,書不
一定都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一點,而要了解大意。
3.對于“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作者持什么態度?他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贊同提倡。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茶飲料行業市場運行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企業教育學院工作總結
- 雙方短期合租住房合同
- 散貨物流集散中心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委托開發軟件項目合同
- 無產權房屋租賃合同
- 2025-2030中國脊椎裝置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Module 10 Unit 2 Don't shout,please!(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英語五年級上冊
- 2025-2030中國聚砜(PSU)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聚丙烯酸酯彈性體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海南康養旅游現狀和對策探究11000字(論文)】
- (高清版)DZT 0002-2017 含煤巖系鉆孔巖心描述
- 天然石材更換方案
-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護理查房
- 嚴防管制刀具 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校園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課件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構造(一)-1
- 扁平足的癥狀與矯正方法
- 青春健康知識100題
- 員工考勤培訓課件
- 危機處理與應急管理
- 豐田C-HR汽車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