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學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學年必修下冊學習清單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學習重點】1.了解《論語》的結構、表達,抓住關鍵詞語,培養學生建構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2.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運用分析與思考、探究與聯想等方法,體會人生的豐富多彩,發展提升思維能力。3.了解《論語》的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深層的哲理性,體會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4.體悟傳統文化魅力,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增加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清單】資料鏈接1.作者作品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出身在沒落的貴族世家,曾短期在魯國做官,又周游許多諸侯國,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張,但未被采納,后來回到魯國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獻。相傳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提倡禮樂和仁義。禮樂是孔子提出來的維護社會秩序的規范,仁義是他提倡的立身處世的道德標準。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許多教學理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儒家經過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深遠。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禮”,實施“禮”。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法措手足”。2.背景介紹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互相征戰,禮樂制度崩塌,諸侯逐漸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諸侯國通過戰爭獲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現了曠日持久、錯綜復雜的“諸侯爭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國家穩定,所以周游列國,游說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中。3.題目解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是指在尊長旁侍奉陪坐,體現了師生間關系親密,四個學生陪著老師閑坐談話,為下文的對話渲染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4.文章主旨本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5.字詞積累

通假字(1)毋吾以也

“以”同“已”,止(2)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3)莫春者

“莫”同“暮”一詞多義(1)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后加表示長度的數詞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②且知方也(道,指是非準則)③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方形,與“圓”相對)④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正,正在)⑤文遠方正純厚,有儒者風(正直)(2)如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表假設,如果,假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選擇,或者)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④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去)⑤如泣如訴(如同,像)(3)言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說、談)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③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言語或文章中的字)④言出法隨(命令,法令)(4)與①吾與點也(贊成)②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給予)③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等待)④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連詞,和,同)⑤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介詞,和,跟)(5)乎①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于)②風乎舞雩(介詞,在)③長鋏歸來乎,出無車(語氣詞,表示祈使或命令,相當于“吧”)④山川相繆,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詞類活用(1)名詞用作動詞①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②風乎舞雩(吹風)③曾皙后(落在后面)(2)形容詞用作名詞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相大相)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句(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句(3)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后置句(4)爾何如?賓語前置句(5)為國以禮狀語后置句(6)浴乎沂,風乎舞雩狀語后置句6.知識鏈接《論語》,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等。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父與子、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品讀探究任務一:理解探究《侍坐章》中的兩個關鍵字。活動1:文中3次出現“哂”,課本將“哂”注釋為“微笑”,有人理解為“嘲笑”,你怎么看待?贊成解釋為“微笑”明確:(1)孔子認為“為國以禮”,子路卻把“勇”放在首位,“禮”

放在第二位;(2)人際之道講究“溫良恭儉讓”,子路“其言不讓”。孔子的“哂”只是笑子路“其言不讓”,認為子路不謙遜,而不是笑其“為國”之志,并未排斥指責子路之意。活動2:研究“與”字。:齊讀孔子聽了曾皙的發言之后說“吾與點也”,“與”的意思是

什么?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明確:與,贊同。孔子贊同曾皙,原因有三。第一,與孔子治理國家的理念有關。孔子反對暴政,主張仁政,講求“禮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繪的“春游圖”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詳自得、教化禮樂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圖,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第二,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春秋戰國,戰爭頻繁,動亂不安。孔子不滿這樣的現實,期望出現治世太平、和樂安詳的理想社會。曾晢描繪的春游圖暗合孔子的理想。第三,孔子更欣賞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來,盡管子路、冉求、公西華都有遠大志向,但都離不開自我英雄主義,而且都偏于直接從政治著手。但曾皙著重在于“大眾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強康樂。這種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謙遜有禮和曠達瀟灑,也是孔子欣賞之處。任務二:

多角度分析思考孔子與弟子的關系。活動1:全文圍繞“志”展開,請分清文章層次。明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問志。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志。活動2:第一部分孔子問志中,孔子的話講了幾層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學上有哪些態度?明確: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他對學生說,不要因為我是你們的老師,年齡比你們大,你們就不敢講話。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大膽談個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對學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第二層意思是指出他的學生平時認為人們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無所作為。因而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會怎么辦?表現孔子啟發性教學的特點。活動3:各個弟子是如何表述自己志向的?分別表現了他們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明確:1.子路【其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據《史記》記載,拜入孔門之前,子路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跟隨孔子周游列國,做孔子的侍衛,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述志】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內憂外患和遭遇饑荒的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使軍隊強大,百姓知禮義。【分析】子路的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實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性格】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2.冉有【其人】冉求,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人。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孔子很欣賞冉有的。《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子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說明冉有多才多藝,而冉有對孔子不是絕對服從,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述志】他在孔子指名發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性格】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3.公西華【其人】公西赤,字子華,又稱公西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公西赤曾經在孔子推薦下,出使齊國。【述志】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辭令的特點。【性格】謙恭有禮,嫻于辭令。4.曾皙【其人】曾點,字皙,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述志】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面,描寫一個情景:陽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興地玩,盡興之后,快快活活地唱著歌回家。【分析】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性格】懂禮愛樂,灑脫高雅。活動4:聽了弟子們的述志之后,孔子對他們分別有什么樣的評價?明確:(1)對子路——哂之——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2)對冉有——沒有當面評論,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認為冉有講的也是國家大事,國家雖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3)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4)對曾皙——贊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會上人人懂禮愛樂,天下太平,社會大同。:活動5:從這段師生對話中,我們可看出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明確:(1)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沒有“言其志”,但讀者可以從他對弟子們“言志”的態度及評論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贊同曾皙的說法,是因為曾皙所描繪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儒家學派的有所作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和孔子的“禮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體現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華言志時,都表示愿意出仕從政,有一番作為,孔子在談話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說到公西華時,孔子說:“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意思是說按公西華的才能,還能做大事,“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對他“不讓”的態度不滿,對于“為國”的志向并不反對。總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和他的弟子們一樣,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為安邦治國出力。魯定公時,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任職期間百姓安居樂業,整個社會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和諧狀態。(2)孔子作為老師,既能嚴格要求學生,又和藹親切、善于啟發誘導的特點。孔子提出話題,要求學生言志,選擇的是人生的重大課題,這是對學生的最大關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學生“居則曰:'不吾知也’”的現象,也是對學生很委婉的批評。因為“治國以禮”,所以他不滿意仲由的“其言不讓”。這些,都能說明孔子是一位很嚴格的老師。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學生言志,先做好引導工作,讓他們消除顧慮。子路的態度不謙虛,為了不影響別人發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責。贊同曾皙的說法,表示“吾與點也”,又是在婉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給學生以啟發,師生在談話,曾皙卻在一旁鼓瑟,可見師生關系的融洽、談話氣氛的和諧。曾皙提出疑問,孔子又耐心給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親的師長。任務三:研究“嘆”字。曾皙談完之后,“孔子喟然而嘆”,結合下面資料分析,孔子為什么嘆?明確:(1)稍顯落寞的感嘆!孔子

36

歲到齊國,55

歲到衛國,60

歲在陳國,68

歲才回

魯國。我們雖然不知道這次對話發生在什么時候,但是可以肯

定的是,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國,推銷儒道,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結果是“道不通”,甚至發出“乘桴浮于海”

的感嘆!就在屢次碰壁、歷盡滄桑之后,一個安詳的午后,或

者明朗的早晨,這個襟懷像清風明月一樣的曾皙,這個隨意散

淡、自得其樂的鼓瑟高手,他在先生面前描述的陽春三月好

風景,正好觸及了孔子靈魂深處的傷痛,于是共鳴產生了:“吾

與點也!”這是稍顯落寞的嘆息。(2)深有同感的感嘆!《泰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

隱。”《衛靈公》中他對蘧伯玉的稱贊,也體現了這樣的思想: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述

而》中他又贊賞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

是夫。”可見,在他看來,“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既需要有對原則的堅守,也需要有變通的智慧。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選擇,與“我”心有戚戚也。這是深有同

感的感嘆。(3)符合政治教化的贊嘆!儒家講究禮樂教化。“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

來之,則安之”。曾皙的人生理想符合儒家“為國以禮”的政治

主張。((4)對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禮樂仁和”的贊嘆!曾皙描述的正是一幅“禮樂仁和”的社會愿景圖。禮:拔濯于沂水,以除災祈福。舞雩:祭天求雨之處,求雨有歌舞,

故稱“舞雩”。樂:風,諷也;詠,歌也。仁:安詳清明。和:少

長和樂。任務四:探究儒家政治理想由四子之志可知,儒家之道在治國理政方面有哪些思想主張?明確:富民強兵

禮樂文明

美美與共參考資料1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參考資料2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四寫作特色特色一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緊扣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顯得深刻而生動。特色二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蔓不枝,表現力較強。特色三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將人物的性情語態、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集訓清單】[基礎演練]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曾皙(xī)冉(rán)有毋(wú)吾以也B.攝(shè)乎大國之間因之以饑饉(jǐn)比(bǐ)及三年C.夫子哂(shěn)之以俟(sì)君子愿為小相(xiànɡ)焉D.冠(ɡuān)者五六人風乎舞雩(yú)喟(kuì)然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B.且知方也方:正道,指是非準則C.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D.宗廟之事,如會同會:學習,學會3.下面各句中加點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以吾一日長乎爾B.為國以禮C.加之以師旅D.因之以饑饉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②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B.①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②乘犢車,從吏卒C.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②今齊地方千里D.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②天涯若比鄰5.翻譯下面的句子。(1)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這篇文章記敘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暢談理想志趣的情景:(1)表現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家風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現子路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現冉有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現公西華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曾皙為什么說自己的志向“異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內精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7~11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如”字的意義。(1)如或知爾如:(2)如五六十如:(3)宗廟之事,如會同如:(4)如其禮樂如:8.從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語言行動中,可以看出三個人的性格各有什么特點?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西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皙的設想表達了他怎樣的一種理想?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10.解釋“夫子哂之”中的“哂”,并說明文中用“哂”而不用“笑”的理由。11.說明“可使足民”與“可使有勇”兩個句子各有什么特點。12.有人說,儒學在開創之時,是一個相當開放、相當自由、尊重個性的學派。后世的儒學被獨裁者樹為“一尊”之后,就越來越趨于保守、封閉和僵化了。試根據本文的學習和平時的閱讀談談你的看法。13.孔子為了行道救世,轍環天下,“知其不可而為之”。此時此地,為何一反常態,贊賞曾皙的觀點呢?[課外遷移]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7題。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于夾谷。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于是叔孫氏先墮郈。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改)1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B.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C.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D.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15.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攝:暫代官職。類似詞語還有“權”,如《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中的“權”也是暫時代理官職的意思。B.司馬:西周始置,位列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C.寡人: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后世一般官員也可自稱“寡人”。D.雉:古代城墻面積的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義正詞嚴地指出兩君為講和而來會盟,不應該有夷狄之樂等,印證了孔子“軍事方面的活動,必須要配備非軍事方面的人才”的建議。B.夷狄之樂被叱,景公慚愧;優倡侏儒的戲被責,景公害怕動容。這些都是因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義上不如孔子。C.景公采納了齊國主事官員的建議,把從前從魯國鄆、龜陰等地搶奪的田地還給魯國,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歉疚。D.孔子認為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墻,而費邑的城墻被拆,是在公山不狃、叔孫輒被徹底打敗之后。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2)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答案與解析1.解析:A冉rǎn;B比bì;D冠ɡuàn。答案:C2.解析:D項“會”應為諸侯相見。答案:D3.解析:A中“以”為因為,連詞;其他均為介詞“用”。答案:A4.解析:方圓。A.①有人,②或者;B.①shènɡ,一車四馬,②chénɡ,坐;D.①bì,及、等到,②bǐ,挨靠在一起。答案:C5.答案:(1)(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弱了下來,鏗然一聲放下瑟站了起來,回答說:“我的志向跟上面三位所說的不同。”(2)治理國家要注重禮讓,子路的話說得不謙讓,所以笑他。6.答案:(1)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4)“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5)不從政,淡泊自得。7.答案:(1)如果;(2)或者;(3)或者;(4)至于8.答案:子路:坦率,自信;冉有:謙卑,禮讓;公西華:自信,善于辭令9.答案:實行仁政而出現的“大同社會”的景象。10.答案:微笑,含有不十分滿意的意思。理由:孔子對子路搶先回答,不知謙讓感到不滿。11.答案:可使足民:使動句;可使有勇:省略句,省略了“民”。12.答案:要點:師徒相聚,和諧而安詳,或娓娓而談,或獨坐鼓瑟,任從己便。孔子不擺架子,循循善誘,眾弟子毫不拘束,各抒其志。整個過程洋溢著一種雋永而飄逸的情味。開放自由而又尊重學生的個性。13.答案:要點:《論語》中所記述的孔子,并不是后世所推崇的一個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為實現自己的信念而奮斗,表現了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毅力,但他內心中也會產生彷徨、苦悶、失意甚至頹喪,特別是到了晚年,他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有時也向往一種超越和解脫的境界。14.解析:“費人攻之”是主謂賓結構,結構完整,其后應斷開,排除A、B兩項;“費人北”指的是費邑的人敗走,“國人追之”是主謂賓結構,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