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蜀道難》《蜀相》導學案+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蜀道難》《蜀相》導學案+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蜀道難》《蜀相》導學案+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蜀道難》《蜀相》導學案+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蜀道難》《蜀相》導學案+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盛唐詩兩首(蜀道難蜀相)【學習目標】1.通過第1課時任務一,把握《蜀道難》的寫作角度,理清行文脈絡。2.通過第1課時任務二,領會《蜀道難》中重點語句的含意及作用。3.通過第2課時任務一,賞析《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4.通過第2課時任務二,探討《蜀道難》的主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5.通過第3課時任務一,品味《蜀相》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6.通過第3課時任務二,賞析《蜀相》借景抒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7.通過第3課時任務三,領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自主預習】助讀資料1.李白(1)“詩仙”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其詩以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豪放飄逸。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他的絕句被后人奉為唐人絕句的典范。杜甫對李白極為欽服,曾對他的詩歌給予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2)英雄李白。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自許甚高,以布衣之身藐視權貴,毫無顧忌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彰顯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安史之亂時期,李白因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被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縣北),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歿當涂(安徽省東南部)。2.杜甫(1)命途多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祖父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華州。安史之亂后,杜甫輾轉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依靠,離開成都,乘舟南下,漂泊江湖,顛沛流離,貧病交加。大歷五年(770)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2)憂國憂民。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生活狀況,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詩風沉郁頓挫,因而被譽為“詩史”。(3)詩中圣哲。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對后世影響深遠。1.《蜀道難》《蜀道難》是古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的舊題。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僅四川境的路段全長約450公里,途經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途地勢險要,重巒疊嶂,風光秀麗。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們樂不思返,卻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據《本事詩》載,賀知章于天寶初年李白入京時即見此作,驚嘆之余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作時間不遲于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人寫作此詩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而應該“早還家”,因為這里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足見詩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這首詩以古樂府舊題寫成,完全打破了傳統樂府用賦體敘事的寫法,而是重在描寫,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蜀道難》:“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詩別裁》)2.《蜀相》《蜀相》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此時安史之亂已經“亂”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中。唐肅宗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想而知的。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子規”的人文意蘊“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杜鵑鳥又名蜀魄、蜀魂、催歸、杜宇等。傳說蜀中望帝死后化為杜鵑,到了春天,總要悲啼,聽之使人心酸。傳說杜鵑鳥啼叫時,甚至會啼出血來,詩人詞客稱之為“天地間的愁種子”。“子規”意象包含了三層意蘊:第一,聲音,其鳴若曰“不如歸去”;第二,身份,亡國的冤屈帝王;第三,行為,啼血化魂。因此,在古代詩詞中,“子規”的意象便沿著這些意蘊拓展開來,或用于游子思鄉之詩,陳述凄慘的身世之痛,寄托羈旅之愁;或用于故人送別之詩,表達悲痛的離別之情;或作為冤禽,訴說冤屈之憤;或與夢蝶意象組合,共奏離恨悲情;或用以烘托傷春之意、惜春之情、春閨之怨……文白對譯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開明。是時人民椎髻哤(mánɡ,語言雜亂)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茫然:模糊難知的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峻狹窄山路。橫絕:橫越,飛越。峨眉:山地崩山摧壯士死: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但因秦蜀之間被太白山隔斷,無路可通,于是用了一個美人計,他答應送給蜀王巴,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拉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全被壓死,而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以二三個星宿為星官,分別配屬于各諸侯國,稱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參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稱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的山巖。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聲哀切。傳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飛湍(tuān):急流。瀑流:瀑布。喧豗(huī):形容轟響。這里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基礎知識《蜀道難》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①魚鳧(fú)③石棧④捫參⑤撫膺⑥巉巖⑦悲號⑧縈巖巒⑨猿猱 ⑩喧豗砯崖崔嵬噫吁嚱2.一詞多義。(1)危①危乎高哉②居安思危③人命危淺,朝不慮夕④正襟危坐而問客曰⑤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2)絕①可以橫絕峨眉巔②枯松倒掛倚絕壁③以為妙絕④佛印絕類彌勒⑤千山鳥飛絕⑥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⑦奇山異水,天下獨絕⑧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3.詞類活用。(1)朝避猛虎(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3)猿猱欲度愁攀援(4)使人聽此凋朱顏4.解釋下列詞語。(1)咨嗟:(2)巉巖:(3)喧豗:(4)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參考答案1.①fú②sài③zhàn④shēn⑤yīng⑥chán⑦háo⑧yíng⑨náo⑩huīpīngwéixī2.(1)①高。②危險。③危弱。④端正。⑤危害,使處于險境。(2)①跨過。②走不通的,沒有出路的。③到了極點。④很,非常。⑤盡。⑥斷。⑦獨一無二的。⑧死亡。3.(1)名詞作狀語,在早上。(2)名詞作狀語,在上面,在下面。(3)為動用法,為……發愁。(4)使動用法,使……凋謝。4.(1)嘆息。(2)高而險的山巖。(3)形容轟響。(4)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易守難攻。《蜀相》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①黃鸝②淚滿襟③柏森森④祠堂2.一詞多義。顧①三顧頻煩天下計參考答案1.①lí②jīn③bǎi④cí2.①拜訪。②看。③顧慮,顧及,考慮。④但,只是,不過。⑤回頭看。⑥關心。學習引導《蜀道難》1.《蜀道難》一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2.讀過《蜀道難》全詩,你對哪句詩印象最深?為什么?參考答案1.分三層: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以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夸張之辭;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第三層敘述蜀道的來由。2.示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此句極言蜀道之險、由秦入蜀之難。此句在文中重復出現三次,形成一個以主旨句貫穿全詩、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嘆之效。《蜀相》1.《蜀相》中寫了同諸葛亮有關的哪些事?2.《蜀相》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情感的是哪些詩句?參考答案1.三顧茅廬,定天下計,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2.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第1課時蜀道難(一)【合作探究】任務一把握詩歌的寫作角度,理清行文脈絡1.(把握詩歌的內容)詩歌第1段是從什么角度寫蜀道之難的?請簡要分析。2.(理清詩歌的構思脈絡)詩人在詩歌的第3段寫有關“劍閣”的內容,意圖是什么?任務二領會詩歌中重點語句的含意及作用1.(賞析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首詩開頭便不同凡響。請分析詩歌開頭七個字的內涵。2.(明確關鍵語句的作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這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任務一1.第1段主要從山勢之高的角度突出蜀道之難。這一段中有新奇的夸張、豐富的想象,并引用神話傳說,虛實結合,意象十分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地體現了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①“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寫出了開辟蜀道之難。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③“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寫出了蜀道山勢的高和險。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突出了蜀道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⑤“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是寫登上頂峰后的情形。2.①從歷史回到現實,從寫景轉而言志,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②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是勸人引以為鑒,警惕戰亂的發生。③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兇煞的語句。④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任務二1.詩歌開頭七個字中只有“危”和“高”兩個實詞。“噫吁嚱”是蜀地方言,蜀人見物驚異,輒發此驚嘆(據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同為蜀人的蘇軾也曾用過“嗚呼噫嘻”(見《后赤壁賦》)這樣的感嘆。“乎”“哉”也是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簡單的同義復用。《國語·晉語》中“榣木不生危”的“危”為“高險也”,即兼有高大、險峻之義。詩人一開始就驚呼并極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險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橫亙在眼前,真可謂“開門見山”。2.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使用了重章復沓的手法,反復出現,一唱三嘆,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第2課時蜀道難(二)【合作探究】任務一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1.(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蜀道難》的藝術特色是什么?2.(了解詩歌的藝術風格)本詩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3.(把握詩歌的節奏)這首詩以七言為主,中間有不少雜言句,試舉例劃分節奏,并說說它們對本詩的風格起什么作用。任務二探討詩歌的主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主題)《蜀道難》是李白的名作,但是對于詩歌的主題,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你怎么看待這首詩歌的主題呢?參考答案任務一1.①善用反復。②豐富而神奇的想象。③夸張至極的技巧。④多樣的詩歌意境。⑤神秘的傳說。2.①夸張手法的運用。②民間傳說和神話的運用。③豐富的想象。④句式的選用。本詩以散文化句式入詩,形成了不同凡響的節奏和旋律。3.(1)示例: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2)這些散文化的詩句夾雜于全詩中間,使全詩顯得此起彼伏,蕩氣回腸,表現了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任務二觀點一:是詩人對友人的關懷和勸慰。觀點二:是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觀點三:是反映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作。觀點四:是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第3課時蜀相【合作探究】任務一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1.(賞析詩歌中的詞語)“丞相祠堂何處尋”中的“尋”字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聯里哪兩個字跟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么?2.(感受詩歌的意境)“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中,“柏森森”描繪了怎樣的意境?任務二賞析詩歌借景抒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1.(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請具體分析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表現手法。2.(賞析對仗手法)請以頷聯為例,賞析本詩運用對仗的特點。任務三領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把握詩歌的主旨)尾聯中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參考答案任務一1.(1)“尋”是有目的地專程來訪,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尋”字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也體現了詩人訪廟吊古心思的急切。(2)“自”和“空”兩個字跟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①“自”的意思是“獨自”,“空”的意思是“徒然、白白地”。②青草翠綠,映照臺階,獨自成為春色,卻無人光顧;隔葉的黃鸝叫聲婉轉動聽,卻無人聆聽,徒然啼鳴。③詩人運用了融情于景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④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英雄長逝、遺跡荒蕪的傷感和惋惜,為下文感嘆諸葛亮的壯志未酬做鋪墊。2.①“柏森森”形容柏樹生長茂盛,既寫出了武侯祠的歷史悠久和寂寞荒涼,又營造了莊嚴、肅穆的氛圍。②柏樹象征堅貞、挺拔、堅韌。詩中用柏樹來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任務二1.①本詩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感慨。②從全詩來看,無論寫景、敘事,還是議論,都交融著一種深沉篤至的追尋、憑吊的感情。2.本詩對仗工整,聲調和諧,有一種變換美。其中頷聯尤為經典。①“映”與“隔”動詞相對,“階”與“葉”名詞相對,“碧草”與“黃鸝”不僅偏正結構相對,還顯現出色彩美。②第三句的“自”字和第四句的“空”字是拗格。“自”本為平聲,現在作仄聲;“空”本為仄聲,現在作平聲。任務三(1)尾聯中的“英雄”是指失敗的英雄,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諸葛亮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2)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他遠大的理想無可奈何地落空了。【課外拓展】藝術手法·夸張(2023年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請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參考答案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下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解析第三聯極言岳陽樓高聳入云。作者寫自己與夏十二在“云間”“下榻”,在“天上”“行杯”,這簡直就是傳說中天上神仙的生活,令人快慰。“連”“接”二字,是夸張之筆,用于此處同樣是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這兩句敘寫詩人與友人飲酒放樂的情景,詩人通過敘事,表現了岳陽樓的高聳,表達了流放獲釋以后的喜悅心情。答題示范“三萬里”極言黃河之長,“五千仞”極言華山之高,形象地寫出了祖國河山的雄闊壯美,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收復失地的堅定決心。李白《蜀道難》中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山水的形象特征,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如詩的開篇說“爾來四萬八千歲”,運用數字式夸張,從時間的長度來限定后一句“不與秦塞通人煙”,一下就把蜀地的閉塞展現了出來。“西當太白有鳥道”“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鳥道”“黃鶴”“猿猱”來說明蜀道的難以穿越,夸張處不著痕跡,誦讀時又真切可感。一、定義夸張是一種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進行藝術上的渲染的藝術手法。二、分類1.擴大夸張。故意把事物說得“大、多、高、深、強”等的夸張手法。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2.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得“小、少、低、淺、弱”等的夸張手法。如:“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七律·長征》)3.超前夸張。用一件事物將來可能出現的結果來形容這種事物現在的狀態,或把一件事物將來的狀態提到現在的狀態之前的夸張手法。如:“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范仲淹《蘇幕遮》中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語,到了這里,這種痛苦更成了“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的悲哀。與“入腸化淚”相比,自是又添一折,更進一層,這便是使用了超前夸張的手法,使欲訴之愁更加難堪,欲抒之情更加凄苦。三、作用鮮明地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四、注意事項①夸張不是浮夸,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②夸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③夸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夸張的手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陸游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本詩第一、二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答題思路題干明確指出第一、二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第一步,通讀全詩后從第一、二句中找到運用了夸張手法的詞或短語。很明顯,運用了夸張手法的是“三萬里”和“五千仞”。第二步,對所運用的夸張手法進行賞析。“三萬里”極言黃河之長,“五千仞”極言華山之高,形象地寫出了祖國河山的雄闊壯美。而詩歌三、四句轉而寫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前后聯系起來可以看到當時國家的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盼望王師帶兵收復失地的情狀,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回百轉的心情。由此可以推出:用夸張手法寫“河”“岳”,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收復失地的堅定決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登總持閣①岑參高閣逼諸天②,登臨近日邊。晴開萬井③樹,愁看五陵煙。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④。早知清凈理,常愿奉金仙⑤。【注】①總持閣:在長安城永陽坊、和平坊西半部大總持寺。②諸天:天空。③萬井:古代一里為一井,萬井形容面積寬廣。詩中用來形容樹之多。④渭川:渭水。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征主要表現在大膽地運用夸張手法。這首詩其實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請結合前三聯分析這一特點。參考答案①首聯“逼諸天”“近日邊”運用夸張手法來表現總持閣高聳入云的勢態。②頷聯寫登臨總持閣后極目所見,天晴時大片樹林盡收眼底,煙靄籠罩時五陵也可歷歷在目,運用了夸張手法。③頸聯也運用了夸張手法,寫憑靠欄桿,看那秦嶺低矮;站在窗邊,看那渭水細小。【延伸閱讀】蜀道上的夢想李春雷西安到成都,乘高鐵,給人最強烈的感覺:閃。列車橫穿秦嶺和大巴山山脈,700多公里狹窄通道里,列車疾速而馳。時間和空間,仿佛全部被壓扁。漫長與遙遠,在眼前揮之不去。閃閃爍爍,一路洞穿。兩個小時,抵達廣元。車過廣元,再無險阻。一馬平川,直望成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以奇險著稱的交通線路——蜀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我常常品味李白之嘆:蜀道為什么難于上青天呢?想來,定然是有感而發。雖然李白的出生地尚有爭議,但其成長地在江油,這已是定論。江油,便位于廣元市南側。《蜀道難》的主體部分,便是極寫廣元山區之艱難險阻。蜀道難,最難是廣元!這條路,李白望而卻步。人類,在困苦中攀爬了極其漫長的歲月。商周時期,古蜀地與中原被秦巴大山阻隔。“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春秋早期,兩地始有聯絡,后來陸續誕生石牛糞金、五丁開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便是蜀道的濫觴。公元前316年,秦將司馬錯通過此道,把蜀地收歸版圖。秦統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廣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確立。東漢末年,劉備集團從荊州入川,占據成都。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關隘,重修棧道,經營北伐。此后,秦巴一線成為南北對峙的重地。隋唐統一后,官府再度種植松柏,積翠凝綠,這條小路逐漸恢復通行。但由于遙遠且兇險,此路仍被視為畏途。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從長安(今西安市)逃難至蜀地。公元759年初冬,杜甫入利州,登蜀道,歷時許久至成都。明代之后,火藥鐵器普遍用于開山碎石。工匠們在懸崖上削坡鏟石,開辟碥路,替代棧道。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由于別無選擇,只能沿用舊道。路成之后,汽車行駛仍需10日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交通方面的一大決策就是鑿穿西南。由于缺少先進的橋隧技術,仍是基本遵循古線。數十萬人日夜施工,如司馬攻蜀,若諸葛北伐。其情其景,驚泣鬼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幾次途經寶成鐵路,往來蜀道。那時候,從西安到成都,需要20多個小時。那時給人最強烈的感覺:晃。高山巨谷間,火車彎彎曲曲,首尾相顧,像一條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間蠕動,讓人于無奈中體味漫長和遙遠的感覺。川陜公路更是如此。貨車太長太高太重,山路又彎又窄又坑坑洼洼。進入廣元,便是入蜀第一站——七盤關。真是當頭棒喝,讓人聞之色變,必須盤旋七道山梁,才能通過。“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于是,外地車輛常雇用當地司機開車。即使這樣,仍然常常堵車,每每滯留三五天,擁塞10公里。煙塵滾滾中,公路和鐵路兩側的劍門關、明月峽、皇澤寺們,焦頭爛額,愁眉苦臉。從地圖上明顯可見,廣元位于西安、成都兩大都市的中心。只是,它的四周是層層疊疊的大山,猶如一枚緊緊包裹的粽子,好似一顆果殼堅硬的核桃。進入21世紀,這條古老的蜀道也在悄然升級。2008年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傳統的川陜公路終于避開舊基,放棄盤旋,穿山而過。2017年12月,國人千呼萬喚的西成高鐵正式開通。全新線路,全新技術。萬千大山,訇然洞開!傳統的蜀道,一下子閑適起來,成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