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湖南省雅禮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要揭示藝術作品內在的奧秘,不是憑借現成的資料,而是把藝術形象中的情感邏輯和現實的理性邏輯加以對比。藝術家在藝術形象中表現出來的感覺不同于科學家的感覺。科學家的感覺是冷靜的、客觀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個人的感情。可是在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藝術感覺之所以藝術,就是因為它是經過個人主觀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為“歪曲”了,這種表面上看來是表層的感覺才成為深層情感乃至情結的一種可靠索引。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訴諸感覺,光用感覺還原就不夠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首詩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沒有明確的感知變異,它的變異在它的情感邏輯之中。這時用感覺還原就文不對題了,應該使用的是情感邏輯還原。詩的邏輯的特點是絕對化。理性邏輯是客觀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對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態度。按理性邏輯的高級形態,即辯證邏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變的。把戀愛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時間、地點、條件的東西是無理的,但是,這種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強烈情感的特點。清代詩話家吳喬把這叫做“無理而妙”。無理對于科學來說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對藝術、審美情感來說則是妙極了。因為無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個特點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絕對化,而情感的一個特點恰是絕對化,不絕對化不過癮。所以宋朝詩評家嚴羽才說:“詩有別才,非關理也。”自然,情感邏輯的特點不僅是絕對化,而且可以違反矛盾規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臧克家紀念魯迅的詩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按通常的邏輯來說是絕對不通的,要避免這樣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補充出來:“有的人死了,因為他為人民的幸福而獻身,因而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很符合理性邏輯了,但卻不是詩了。越是到現代派詩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現代派詩人甚至喊出“扭曲邏輯的脖子”的口號。在小說中,情節是一種因果,一個情感原因導致層層放大的結果,按理性邏輯來說,理由必須充分,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則不可能充足。說賈寶玉因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愛她,理由這么清楚,卻一點感情也沒有了。在現代派小說中,恰恰有反邏輯因果的,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整個小說的情節的原因和結果都是顛倒的,似乎是無理的。情節的發展好像和邏輯因果開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顯。種種荒謬的情節,仔細研讀,你會發現,在表面上絕對無理的情節中,包含著一種深邃的道理,當然,可能闡釋的空間是多元的。余華之所以不寫鼻子打歪了的痛苦,那是因為他要表現人生有一種特殊狀態,是感覺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而在性命攸關的大事上麻木不仁。這是人生的荒謬,但人們對之習以為常,但沒有痛感,相反樂在其中。這是現實的悲劇,然而在藝術上卻是喜劇。喜劇的超現實的荒誕,是一種扭曲的邏輯。然而這樣的歪曲邏輯,啟發讀者想起許多深刻的悖謬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哲學命題:為什么本來屬于你自己的東西被搶了你卻感覺不到痛苦?為什么自己的一大車子東西被搶了而無動于衷,卻把別人的一個小背包搶走還沾沾自喜呢?缺乏自我保衛的自覺,未經啟蒙的麻木、愚昧,從現實的功利來說,是悲劇,從藝術哲學的高度來看,則是喜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最為荒誕的現象背后潛藏著深邃的睿智:沒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摘編自孫紹振《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和構建》)材料二:許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數。一般的寫作書上說,這是因為作家沒有抓住人物的個性,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共性上,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如何才能抓住個性呢?這是要進一步追究的問題。其實個性是一個有廣泛概括性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個性,也可以有民族的個性,但這不是人物個性的焦點,人物個性的焦點是情感的個性,亦即情感的獨特的邏輯性。作家要服從人物,主要是服從人物的獨特情感。這種情感有它獨特的邏輯性,不但是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隨便改變它。魯迅雖然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神化諸葛亮不滿,但是,他對關云長的形象特別稱贊。這是因為,關云長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強大,時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時時與感情矛盾,而且經常被感情所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經特別引用關公在華容道釋放曹操那一段。這一段把關公放在理智與情感的尖銳矛盾之中。在這以前,作者特別交代,諸葛亮不相信關公能夠完成俘虜曹操的任務,而關公卻主動要求派遣他去,并且立下了軍令狀。這對關公的理性來說,已經到了別無選擇的地步了,可是到了關鍵時刻,作者卻聽任關公的感情選擇了違背理性的行動。情感邏輯達到這樣的一貫性和徹底性,人物性格就達到了一定的飽和度。(摘編自曹明海《語文教學解釋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科學家的感覺是冷靜客觀,追求普遍的共性,這與藝術家的感覺恰恰是相反的。B.鑒賞文學藝術作品要使用情感邏輯還原,因為無理符合審美情感;過于理性,反而不符合情感特點。C.小說的情節是一種因果,一般符合“充足理由律”,但從情感邏輯角度看,情節必須違反邏輯因果。D.超現實荒誕喜劇是運用扭曲的邏輯,讓讀者在表面絕對無理的情節中,領悟其中包含的深邃的道理。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藝術欣賞和科學分析有著各自不同的追求,故而閱讀文本時,不能同時運用這兩種方法。B.唐玄宗和楊貴妃死后化為比翼鳥,變為連理枝,不符合客觀理性邏輯,卻符合情感邏輯。C.詩評家嚴羽說:“詩有別才,非關理也。”這是對現代派詩人“扭曲邏輯的脖子”口號的注釋。D.人物情感的獨特的邏輯性是成功塑造人物個性的關鍵,抓住這一點,就能創作出成功的作品。3.根據材料二,下列選項中人物性格相對沒有達到飽和度的一項()A.小說《水滸傳》中,醉鬧五臺山的魯智深B.電視劇《紅樓夢》中,怒摔寶玉的賈寶玉C.小說《三國演義》中,痛哭典韋的曹操D.電視劇《西游記》中,勤挑行李的沙和尚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5.請運用文中“無理而妙”的觀點賞析《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答案】1.C2.B3.D4.先由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感覺不同引出情感邏輯,接著闡述情感邏輯的兩大特點:絕對化和反邏輯規律(或違反矛盾規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理性邏輯);最后指出情感邏輯還原的作用。5.①無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邏輯、不科學的藝術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得到充分的自由。②從科學理性的角度看,花不語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責怪花不說話,飛走了,是不符合理性邏輯的。③但這種缺乏理智的奇想,卻能更充分表現了女主人公內心孤寂無人理解的愁苦、無可奈何的感傷。【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情節必須違反邏輯因果”說法錯誤,原文“在現代派小說中,恰恰有反邏輯因果的,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文中指情節可以違反邏輯因果,不是必須違反。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不能同時運用這兩種方法”錯誤。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科學家的感覺是冷靜的、客觀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個人的感情。可是在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藝術感覺之所以藝術,就是因為它是經過個人主觀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為‘歪曲’了,這種表面上看來是表層的感覺才成為深層情感乃至情結的一種可靠索引”,但并未說閱讀文本時,不能同時運用這兩種方法。C.“這是對現代派詩人‘扭曲邏輯的脖子’口號的注釋”錯誤。材料一第三段寫“理性的一個特點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絕對化,而情感的一個特點恰是絕對化,不絕對化不過癮。所以宋朝詩評家嚴羽才說:‘詩有別才,非關理也。’”,第四段寫“自然,情感邏輯的特點不僅是絕對化,而且可以違反矛盾規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越是到現代派詩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現代派詩人甚至喊出‘扭曲邏輯的脖子’的口號”,可見二者不是注釋關系,而是體現情感邏輯的兩大特點,其本質是一樣的。D.“就能創作出成功的作品”過于絕對。“人物情感的獨特的邏輯性”只是成功塑造人物個性的必要條件。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概念含義及作者觀點的能力。原文提及“情感邏輯達到這樣的一貫性和徹底性,人物性格就達到了一定的飽和度”。D.電視中,沙和尚在取經路上,挑著擔子一直默默付出,任勞任怨,沒有太多超越理性的行為,缺乏一定情感的獨特的邏輯性,相對ABC的人物,飽和度稍有欠缺。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行文脈絡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第一段寫“科學家的感覺是冷靜的、客觀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個人的感情。可是在藝術家,則恰恰相反,藝術感覺之所以藝術,就是因為它是經過個人主觀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為‘歪曲’了,這種表面上看來是表層的感覺才成為深層情感乃至情結的一種可靠索引”,是由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感覺不同引出情感邏輯。第二、三段通過舉例論證“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和引用論證(應用了清代詩話家吳喬和宋朝詩評家嚴羽的話)闡釋了情感邏輯的特點:情感的一個特點恰是絕對化,不絕對化不過癮。第四、五段同樣通過舉例論證“臧克家紀念魯迅的詩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按通常的邏輯來說是絕對不通的,要避免這樣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補充出來……”“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闡述情感邏輯的另一特點:自然,情感邏輯的特點不僅是絕對化,而且可以違反矛盾規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或“有反邏輯因果”。第六段指出情感邏輯還原的作用:啟發讀者想起許多深刻的悖謬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哲學命題。【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概念,并對其進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首先,依據“無理對于科學來說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對藝術、審美情感來說則是妙極了。因為無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總結出“無理而妙”的含義:無理而妙指的是,看似不合理性邏輯、不科學的藝術作品,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然后對“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從科學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花本來就不會說話,可是詞人卻責怪花不說話,飛走了,是不符合理性邏輯的。最后對“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從情感邏輯的角度進行分析:這種奇想越是缺乏理智,越是夸張怪誕就越能體現女主人公內心孤寂無人理解的愁苦、無可奈何的感傷,即“超越了理性,使情感充分自由”。(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桃花蝴蝶劉詩偉我七歲時,腦子里擱了一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半個多世紀,無數繁花在眼前流走,每當我停望絢麗,總會看見坐在桃樹下的祖母,漫天花瓣為她飄零。那棵桃樹生長在我們老家的臺坡口。春天,一樹粉紅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著了,花白的頭發蒙一層桃花篩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襖泛白,顏色接近柴草;皮膚干皺,已然融入三寸小腳下泥土的灰黃與安寧。一片花瓣閃閃飄下,一只白蝴蝶飛在祖母和桃花之間。我背著書包出了堂屋,看見桃花、祖母與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讓我迷狂而驚異。但我沒有叫祖母,正要悄悄離開,不料,祖母喊了一聲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頭遞給她。她抬手摸過我的頭頂,熟練地在我的額頭親吻一下,說:“記得,下回莫忘了。”原來,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飛……我七歲那年,祖母六十五歲。隔壁家的楊奶奶說,她見過祖母的年輕,那時,祖母剛嫁過來,一張鵝蛋臉,粉白紅潤,抹過油的黑頭發用木簪綰在后腦勺,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咚咚咚地敲在地上。那片花瓣在空中閃閃飄下,讓人聯想到蝴蝶的由來:祖母頭上的木簪換成了一枚蝴蝶銀簪。祖父帶我去過姑爺爺家,我在那里見過這枚銀簪。姑爺爺住在兩里外的珠璣街上,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的門楣上掛著“光榮烈屬”的牌子。他們是一對怪老頭,分明樂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說話。姑爺爺從內衣口袋取出一枚銀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銀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對姑爺爺說:“留著吧,總是個念想。”姑爺爺回應:“我這身體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給嫂子,我也落心。”接著兩人都不說話,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離開時,祖父把銀簪又放在姑爺爺座位前的桌上。正月初二,姑爺爺來我家拜年,后來我知道,這是延續姑奶奶在世的禮俗。他來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銀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連忙大呼:“這使不得!”姑爺爺捏住祖母的手,說:“嫂子,它陪了我幾十年,也讓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銀簪,眼淚就嘩啦一下奔涌而出。祖母坐在桃樹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間飛。祖母為她頭上的蝴蝶銀簪哭泣過。家里大人一直沒給我們小孩子講祖母哭泣的緣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靜穆的山。一天,我看見祖母身上歇了許多桃花,手里正撫摸著那枚銀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訴我:蝴蝶銀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劉春桃,十八歲出嫁,不滿十九歲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門口栽了一棵小桃樹……我聽到這里,呆望著無邊春天的深處。桃樹上的桃子成形了,陽雀子飛來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驅趕。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祖母還沉浸在從前沒有回來,嘆息一聲說:“你的姑奶奶不滿十九歲,像一朵桃花兒,又像一只蝴蝶。”我問祖母:“姑奶奶怎么鬧革命的?”祖母說:“跟大姑奶奶學的。”我問:“還有大姑奶奶?”祖母說:“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銀簪就是她留給小姑奶奶的陪嫁。”我問:“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額頭,讓我快去上學。到我七歲時,小姑奶奶已犧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時空……那是充滿血色的歲月,祖母不講,外人只能簡略講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被奸細告發,讓敵人捉住砍了頭,但找不著尸首。有人說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紛飛,不斷覆蓋,墳墓在哪兒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現在時間又過去半個多世紀,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記錄也只能如此簡略。時間讓繁密過往成為簡史,盡管我童年時不斷用想象填補那些故事。只是,這種想象反過來又常常加重對于過往的懷想。當年,隔壁楊奶奶跟祖母是說私心話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邊;她說她來生也做祖母的鄰居。她講過一句話:“曉得歷史的人值得敬重。”我從來沒有發現這句話的別的出處。父親出生后,灣子里的人送米送雞蛋;祖父送父親讀私塾,先生不收錢;父親學醫,先生倒付工錢。祖母極瘦。晚上她坐在竹床邊,彎成一道弧線,可以清晰看見前胸、兩肋和后背的骨頭。我不曉得別人的祖母是不是這樣,但記得父親說過:祖母是一個不幸的母親,他是祖母的第六個孩子,前面五個都死了,最大的不滿兩歲。為什么?不單因為窮,娘吃不飽沒奶水,娃兒病了買不起藥;主要是為了兩個小姑子,她們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顧她們鬧革命。我看著祖母頭上發亮的銀簪,想起祖母必須摸過她的孫兒們的頭才讓他們離開……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歲月。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間飛。為什么是桃花與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蕪長,唯有這兩樣是世間罕有的綻放與嬌艷,是生命的密語,是離世的安魂曲……它們那么輕盈而親切,讓人永遠無法全然抵達和擁有。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墳頭栽下一棵小桃樹,隔年便開出燦爛的花。(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祖母年輕時如桃花般芳馨嬌美,年老時瘦削干癟,凸顯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種種苦難。B.“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這一細節描摹出姑爺爺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C.小說寫當年村民們對“我”父親的多方照顧,表現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D.文章結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是因為“我”無法抵達和擁有那段歲月而心痛。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里“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中的環境描寫,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環境的美好,流露出對祖母人格的贊頌。B.小說借助楊奶奶之口講述祖母的故事所起的作用,與魯迅《祝福》中衛老婆子講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狀況所起的作用有相似之處。C.小說語言精巧,比如“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運用相同的修辭增加語言的感染力。D.小說超越常規敘事,沒有局限于“當年”,而是以“我”的生活為依據,以情感為指引,以思緒為邏輯,實虛穿插,構思開闊新穎。8.作為革命題材小說,茹志鵑的《百合花》和孫犁的《荷花淀》都“詩意”地表達了對戰爭的思考以及對“美”的贊頌,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這篇小說的“詩意”所在。9.小說中多次寫到“桃花”“蝴蝶”,請結合文本分析它們的豐富內涵和好處。【答案】6.A7.C8.①“詩意”化的表達方式。小說在表現戰爭的殘酷和女性的凋零時,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也沒有哭天喊地的悲泣,而是以極其空靈的敘述、極其浪漫的象征來營造感傷的氛圍,讓革命戰爭敘事增加了詩化的格調。②“詩意”的人性和情感。烈士的英勇無畏,革命群眾的熱情支持,烈士家屬的大愛擔當,使小說洋溢著雋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9.①“蝴蝶”指“蝴蝶銀簪”,是革命傳承的象征,是緬懷親人的寄托。②“桃花”代指小姑奶奶劉春桃,桃樹與祖母的自然融合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③“桃花”“蝴蝶”是小說的線索,文脈前后勾連,結構緊湊,抒情含蓄典雅,意蘊飽滿。【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這一細節描摹出姑爺爺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錯。結合前面“他們是一對怪老頭,分明樂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說話”來看,這里二人“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這一細節展現祖父與姑爺爺的不善言淡。C.“表現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錯。寫當年村民們對“我”父親的多方照顧,既顯示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敬重,也暗中透露出革命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D.“是因為‘我’無法抵達和擁有那段歲月而心痛”錯。結尾寫“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表達了“我”對祖母以及兩位姑奶奶的懷念與敬重。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相同的修辭”錯。“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運用比喻寫出祖母年輕時的健壯有力;“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運用環境襯托和象征手法表達革命精神代代相傳的頑強生命力。兩者修辭不同。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獨特意蘊和寫作特色的能力。小說的“詩意”體現在表達方式和內容感情方面。從表達方式來看,小說這樣描寫戰爭的殘酷和對革命女性的殺戮,“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被奸細告發,讓敵人捉住砍了頭,但找不著尸首”“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兩位姑奶奶的犧牲是通過“外人”轉述的,描述很簡單,這樣的語言顯得空靈;“桃樹”的意象營造了一種浪漫美好的氛圍,與年輕美好的生命的逝去形成對照,營造了感傷的氛圍。這樣的處理,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哭天喊地的悲泣,讓革命戰爭敘事增加了詩化的格調。從內容和情感來看,文章描寫了烈士的英勇無畏,“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被奸細告發,讓敵人捉住砍了頭,但找不著尸首”“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革命群眾的熱情支持,“父親出生后,灣子里的人送米送雞蛋;祖父送父親讀私塾,先生不收錢;父親學醫,先生倒付工錢”;烈士家屬的大愛擔當,“姑爺爺從內衣口袋取出一枚銀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銀簪是一只蝴蝶……接著兩人都不說話,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祖母是一個不幸的母親,他是祖母的第六個孩子,前面五個都死了,最大的不滿兩歲。為什么?不單因為窮,娘吃不飽沒奶水,娃兒病了買不起藥;主要是為了兩個小姑子,她們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顧她們鬧革命”。這樣的描寫讓文章洋溢著雋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物象的內涵和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描寫“桃花”的句子,“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春天,一樹粉紅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著了,花白的頭發蒙一層桃花篩落的光斑”“祖母坐在桃樹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間飛”等,這里的“桃花”與“祖母”始終不分離,“桃花”的盛開、絢爛,象征美好自由的生活,暗喻了祖母曾有過的美好的青春,更象征了祖母美好的品格。桃樹與祖母的自然融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與桃花有關的句子還有“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小姑奶奶名叫“春桃”,“桃花”代表了她蓬勃美好的青春,代表了她生命曾有過的絢爛。與“蝴蝶”有關的句子有,“一片花瓣閃閃飄下,一只白蝴蝶飛在祖母和桃花之間”“那片花瓣在空中閃閃飄下,讓人聯想到蝴蝶的由來:祖母頭上的木簪換成了一枚蝴蝶銀簪”可知,文中的“蝴蝶”是指“蝴蝶銀簪”。從蝴蝶銀簪的來歷來看,“蝴蝶銀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劉春桃,十八歲出嫁,不滿十九歲就成了烈士”“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銀簪就是她留給小姑奶奶的陪嫁”“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犧牲了;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蝴蝶銀簪是大姑奶奶傳給小姑奶奶,同時也把革命的傳統傳承給小姑奶奶,所以這“蝴蝶銀簪”是革命傳承的象征;姑爺爺又把“蝴蝶銀簪”送給祖母,祖母常常對著“蝴蝶銀簪”思念姑奶奶,所以這“蝴蝶銀簪”又是緬懷親人的寄托。“桃花”“蝴蝶”是小說的線索,勾連起了兩個姑奶奶的故事,也寫出她們與祖母的關系,塑造了祖母的形象。“桃花”“蝴蝶”使得文脈前后勾連,結構緊湊;它們營造出浪漫美好的氛圍,使得抒情含蓄典雅,意蘊飽滿。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①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②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材料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③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備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合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訟,通“容”,包容。③郡國:郡縣和諸侯國。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斷句處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誘天下A亡人B謀C作亂D今E削之F亦反G不削H亦反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稍,漸漸,與《蘇武傳》中“稍遷至移中廄監”的“稍”意思不同。B.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相同。C.踐更,是古代的一種徭役,輪到服徭役的時候,可以花錢雇傭人代替。受錢代服徭役的人叫做踐更。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指漸趨衰敗,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生了爭執,態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了,這成為吳王意圖謀反的誘因。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動叛亂。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2)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14.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作目的。【答案】10.BDG11.A12.D13.(1)吳王確實沒病,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2)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宗族子弟,分封功臣。14.①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越性;②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天下亡人”是動詞“誘”的賓語,其中“天下”修飾“亡人”,因此應在“人”后斷開,即B處;“謀”的賓語是“作亂”,D處斷句;“削之亦反”與“不削之亦反”結構一致,語意對應,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錯誤。都是“逐漸、漸漸”。句意: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逐漸升遷做了移中廄監。B.正確。句意: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賓客)屈駕前來問候我。C.正確。D.正確故選A。【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削藩已成朝臣共識”錯誤。據文本一“莫敢難,獨竇嬰爭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對。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實”,確實;“系治”,拘留治罪;“以故”,因此。(2)“矯”,糾正;“徇”,遵循;“剖”,分割。【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說“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說明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結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而由盛轉衰的史實可知,柳宗元運用西漢削藩的史實,是為了充分論證郡縣制的優越性,從而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參考譯文:材料一:當初,在孝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朝見皇上,侍候皇太子飲酒、下棋。吳太子走棋時與皇太子發生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猛打吳太子,吳太子被打死,靈柩送回安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恨地說:“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為什么要送回來呢!”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回長安。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京師知道吳王是因兒子的緣故,便拘留、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吳王害怕,開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來,在長安行秋季朝見禮時,吳王派人參加,文帝再次問起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者說:“吳王其實沒病,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說‘查看深淵中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釋放了使者,讓他們回國,并特意賞給吳王坐幾和手杖,表示照顧他年老多病,特許不必進京朝見。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可是,因吳國內能冶銅、制鹽,百姓不繳納賦稅,服兵役時,吳王發給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賞賜百姓;其它封國的官吏來吳國搜捕逃犯,吳王都阻止保護。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晁錯多次上奏陳述吳王的過失,認為應削減他的封地。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他,所以吳王更加驕縱。到景帝即位,晁錯對景帝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諸子年幼,大封同姓諸侯王,封給齊國七十多個城、楚國四十多個城、吳國五十多個城。這三個非嫡親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現在,吳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謊稱有病不來朝見,依古法應處死。文帝不忍心,賞賜他幾案和手杖,對他的恩德深厚,本該悔改自新才對,但他卻更加驕橫放肆。利用礦山采銅鑄錢,煮海水制鹽,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討論這件事,沒人敢和晁錯爭辯,唯獨竇嬰有爭議,從此竇嬰與晁錯有了矛盾。材料二: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后,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后來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明發石山楊萬里明發愁仍集,寒云又作屯。懸知今定雨,正坐夜來暄。便恐禾生耳①,寧論客斷魂。山深更須入,聞有早梅村。〖備注〗①禾生耳:即禾頭生耳,指莊稼遭雨后禾頭長出卷曲如耳的芽蘗,預示收成不好。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題中的“明發”與《早發白帝城》的“早發”意義相同。B.首聯運用點染手法,“愁”是點,“寒云又作屯”是“染”。C.詩人預測今天一定會下雨,正是因為在夜間感受到了天氣悶熱。D.詩人不顧自己漂泊異地的客愁,反而擔心莊稼遭雨后收成不好。16.《明發石山》中蘊含兩重哲理,對我們的學習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詩句簡要說明。【答案】15.B16.①首聯、頷聯均寫詩人根據天氣跡象預測出第二天的天氣狀況,可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透過聯系可以發現事物的規律。這啟發我們在學習時也應注意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找到其中規律。②尾聯意謂山深更應進去,聽說那里的梅樹已經開花了。喻指做事情遇到困難時,應不怕艱難、勇于探索,如此就會出現轉機,獲得成功。這啟發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應迎難而上,如此方能讓學識、能力更上一層樓。或:尾聯意謂山深更應進去,聽說那里的梅樹已經開花了。喻指做事情遇到困難時,應對未來抱有美好信念,如此才能勇往直前,取得成功。這啟發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應堅定攻克難關的信心,如此方能不斷進步。【解析】【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首聯運用點染手法,‘愁’是點,“寒云又作屯”是‘染’”錯,首聯意為:看烏云聚積,恐天明出發時分又要愁雨中行路艱難,并無點染手法。故選B。【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聯,“明發愁仍集,寒云又作屯”,早晨從石山出發時,作者心中仍充滿著愁緒,只見天空中的寒云又聚集在一起。頷聯,“懸知今定雨,正坐夜來暄”,料知今天一定下雨,因為昨夜感到十分暖和。這兩聯均寫詩人根據天氣跡象預測出第二天的天氣狀況,可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情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給我們的啟發是: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學習時要找到規律。尾聯,“山深更須入,聞有早梅村”,意為:山深更應進去,聽說那里的梅花正值盛開(可以去好好賞梅了)。想要賞梅,就得克服山深的困難,這就啟發我們:做事情遇到困難時,應對未來抱有美好信念,不懼困難,勇往直前,不斷探索,,才能取得成功。(三)名篇名句默寫(木題共1小題,6分)17.補習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鮮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細微之事困擾的道理。(2)“行路難”是古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古代詩人常以此入詩,表情達意,如鮑照《擬行路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黃庭堅的《登快閣》一詩巧用典故,其中“______________”化用“伯牙絕弦”的故事,“______________”化用阮籍青白眼事。【答案】(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3)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材料,完成小題。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在央視《大國工匠》系列節目中,一群身懷絕技的“國寶級”技工令人印象深刻。追求極致是一條__________的道路,也是一場孤獨且單調的長途旅行,唯有全神貫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哪有巔峰技術能在__________間練就?唯有日復一日地鍛打、持續不斷地鉆研,才能成就絕活。“術到極致,幾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鍛造一流的技藝,一流的技藝方可成就一流的偉業,這一流的偉業更需要用追求極致來消解浮躁。現實中不乏這樣的觀念:“手藝好也不賺錢”“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變現、求速度,讓工匠技藝變得馬虎,極致品質__________。其實,工匠精神的種子需要精心、細心、耐心地滋養呵護,終究會結出不甘平庸、不負光明的果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輕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詮釋匠人的極致精神。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且是需要一群人來賡續;這不是一件產品的存廢,而是精品的無數綻放。在追求極致中實現人生價值,用極致匠心鑄造國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時代氣質,我們準備好了嗎?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心如木石一朝一夕黯然傷神修養B.心如木石白駒過隙黯然失色修養C.心無旁騖一朝一夕黯然失色涵養D.心無旁騖白駒過隙黯然傷神涵養19.下列語句中的省略號和材料中畫波浪線的省略號,作用相同的是()A.母親哼唱著《招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樹葉遮窗欞……”B.四季輪回、花開花落、潮漲潮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每天都有。C.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見一縷炊煙,……D.羅斌氣嚅吁吁地跑過來:“你……你們……快去看看,出事了!”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把修改后的正確句子寫下來,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語句,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C19.B20.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是需要一群人來賡續;這不是一件產品的存廢,而是無數精品的綻放。【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①心無旁騖:心中沒有另外的雜念。形容注意力集中,專心致志。心如木石:心靈像樹木石頭一樣,毫無情感、欲念。根據后文的“唯有全神貫注”可知此處應填“心無旁騖”。②一朝一夕:形容很短的時間。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非常快。根據后文的“唯有日復一日”可知填“一朝一夕”更好。③黯然失色: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遠遠不如。黯然傷神:情緒低沉,心神憂傷。此處是在說“品質”,與“情緒”無關,所以宜用“黯然失色”。④涵養:是指滋潤養育,培養。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于此。此處與氣質搭配,可知宜用“涵養”。故選C。【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材料中的省略號表示列舉的省略,與B項相同。A.表示引文的省略;C.表示語意未盡;D.表示說話時斷斷續續。故選B【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語病有:①“不是……而且是”搭配不當,“而且是”改為“而是”;②“精品的無數綻放”定語位置不當,“無數”要放在“精品”前。(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蝴蝶蘭的故鄉在巴西、智利的熱帶雨林。所以,我國的古典詩詞里,①。但這并不妨礙它本身成為一首詩。把蝴蝶蘭養成一首美妙的詩,可不大容易。蝴蝶蘭喜高溫高濕,最宜生長的溫度在16℃到30℃之間。溫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習慣在60%以上濕度下生存的蝴蝶蘭,最不適應的,是暖氣人家30%以下的環境濕度。如果家里沒有加濕器,蝴蝶蘭不介意你每天用噴霧器向葉面加濕,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噴水。最好,把蝴蝶蘭放在室內有散射光的地方,不要②。澆水的原則是:干透澆透。③,這樣的好心,只會適得其反。我總結了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