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地理-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設計)_第1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設計)_第2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設計)_第3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設計)_第4頁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5.1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年級高一年級授課時間1課時教材分析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人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所產生的問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討人類社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機制、環境問題的表現以及地區差異性,是教材內容的核心要求。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如何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改善我國人居環境,實現綠色發展。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結構合理,循循漸進,點例結合到位,對于知識點的把控力度較好。能夠很好的讓同學們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機制,并能夠運用課堂活動以生活為情境案例進行環境問題的表現分析和地區差異性分析,在對學生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很好的操作性。同時,本節內容也能夠很好的相襯前期人口、城市、產業發展的知識點,并為學生認識人地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做出奠基。學情分析環境時刻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環境問題的產生往往悄無聲息的發生在身邊并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中,人們對環境的美好追求愿望越來越高,既要實現經濟的快速高質發展,又要實現綠水青山已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共識。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雖對環境問題的接觸的較多,但由于目前的學生群體處于高一,地理能力尚缺,無法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本質。通過案例和視頻導入,能夠提前讓學生對環境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去分析問題。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善于結合學情,利用生活當中的環境問題的具體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地理思維的環境問題,并形成正確的人類與環境發展觀念。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主要途徑及其緣由。地理核心素養:綜合思維:運用所學,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類型及其成因。區域認知:結合圖文信息,認識不同區域環境問題的差異性。人地協調:結合具體環境問題,探尋環境問題的應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地理實踐:調查本地區的環境問題,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保護措施。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機制及其表現。難點:把握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性及其形成原因。教學方法探究法、多媒體運用、講授法、項目式學習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設計思路新課導入【課程導入】播放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宣言的相關視頻以視頻代替課本文字材料,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到教材材料的內容,更好引導學生進入課堂。課堂活動【課堂探究1】走進八大公害事件之日本水俁病材料一:自殺貓的現象。1956年,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癥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蹈癥”。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短時間內就有近五萬只貓集體跳海自殺。材料二:水俁病的由來。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這里建廠,后又開設了合成醋酸廠。1949年后,這個公司開始生產氯乙烯(C2H3Cl),年產量不斷提高,1956年超過6000噸。與此同時,工廠把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廢水排放到水俁灣中。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過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劑,這使排放的廢水含有大量的汞。當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會轉化成甲基汞(CH3Hg)。這種劇毒物質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于死命,而當時由于氮的持續生產已使水俁灣的甲基汞含量達到了足以毒死日本全國人口2次都有余的程度。水俁灣由于常年的工業廢水排放而被嚴重污染了,水俁灣里的魚蝦類也由此被污染了。這些被污染的魚蝦通過食物鏈又進入了動物和人類的體內。甲基汞通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進入腦部的甲基汞會使腦萎縮,侵害神經細胞,破壞掌握身體平衡的小腦和知覺系統。據統計,有數十萬人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材料三:水俁病相關視頻探究問題1:水俁病事件的發生其本質是由于誰帶來的?學生答:水俁病在自然環境本身并不存在,其產生的本質是人類對環境施加的作用。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的功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探究問題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定會帶來環境污染?學生答:不一定。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凈的能力。根據水循環的原理,海水每天都在不斷的循環,對水中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水俁病的產生,是因為當地向海中排放的污水量過多,超過了當地海水自身的自凈能力,同時由于海灣相對較為封閉,海水流通性較差,污染物更易富集,從而造成嚴重的事件。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本環節主要通過課堂探究的形式,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并根據自己的談論完成對應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對前期基礎預熱知識的鞏固,教師在此活動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引導性的作用,引導學生構建地理思維能力。。(設計時長10分鐘)知識講解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1.環境問題產生機制機制一: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資源短缺)機制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問題: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根本原因:人類對環境采取了不恰當、不友好的態度和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在課堂探究的基礎上,結合學案(導學案)學生自主預習完成情況,對主要知識點進行大致梳理講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時長5分鐘)課堂活動【課堂探究2】環境問題的差異性材料一:大氣污染是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并因此危害了人體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大氣污染物由人為源或者天然源進入大氣(輸入),參與大氣的循環過程,經過一定的滯留時間之后,又通過大氣中的化學反應、生物活動和物理沉降從大氣中去除(輸出)。如果輸出的速率小于輸入的速率,就會在大氣中相對集聚,造成大氣中某種物質的濃度升高。當濃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危害,大氣就被污染了。材料二: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農業生產活動的不合理性,是土地鹽漬化產生的關鍵原因。中國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占37%,殘積鹽漬土約占45%,潛在鹽漬土約占18%。其中華北地區是我國土地鹽漬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探究問題3:上述兩則材料反應了環境問題的哪些方面?學生答:上述兩側材料均為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只是其表現形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材料一體現出的是環境污染,材料二體現出的生態問題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探究問題4:除了上述兩大表現外,環境問題還可以通過哪些表現出來?學生答: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可能表現的更為直觀,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較為廣泛。資源衰竭問題也是環境問題的表現之一。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材料三:據《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北京市日產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長度接近50公里,能夠排滿三環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長;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噸,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廣州市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也多達1.8萬噸。住建部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全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圍。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材料四:杭錦后旗陜壩鎮帳房村過去由于不合理的農業灌溉及生產方式,導致該村土壤鹽漬化嚴重,“巴掌田”遍布,只能種植單一的耐鹽作物。同時該村由于經濟落后,過度放牧現象嚴重,對植被的破壞突出,使得該村土地沙化的趨勢日益突出。同時,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基礎設施落后,污水污物亂排亂放,居住環境不斷變差,嚴重制約該村的發展。探究問題5:造成城市與鄉村地區環境問題差異原因有哪些?學生答:城市地區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經濟活動頻繁,消費水平高等導致城市內污染物的排放多,污染物易集聚,從而易帶來環境污染。而鄉村地區人口相對較少,消費水平低,工業不發達等,主要是農業生產帶來的破壞問題。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探究問題6:鄉村環境問題的演化趨勢如何,為什么形成這種趨勢?學生答:鄉村地區未來環境問題的演化會更加多樣化,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原因:城鎮化的不斷擴展;農業污染;鄉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污染物的空間流動。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材料五:復雜的世界環境問題探究問題7:據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性?學生答:發展中國主要以生態破壞為主,發達國家主要以環境污染為主。從環境問題的角度看,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相對較為輕微,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復雜的環境問題。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探究問題8:為什么會造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性?學生答:發達國家因強大的“經濟活動”產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目前發展中國家境問題比較嚴重,其原因是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發展中國家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等。。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材料六: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會提供給空氣和海洋巨大的動能,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臺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氣溫升高不單會從海洋直接吸取水分,還會從陸地吸取水分,使得內陸地區大面積干旱,從而糧食減產。氣溫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探究問題8: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例,談談你對環境問題未來演變趨勢的理解?學生答:環境問題不是簡單的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問題,而應該是整個全球的問題。環境問題可能會通過大氣運動、水運動等途徑,將其擴散到全球范圍,從而產生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或者,環境問題會通過其危害性的全球擴展,來對全球產生影響。教師點評: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利弊點評。表揚其好處,指出其不足并引導其思考。本環節主要通過課堂探究的形式,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并根據自己的談論完成對應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對前期基礎預熱知識的鞏固,教師在此活動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引導性的作用,引導學生構建地理思維能力。(設計時長20分鐘)知識講解環境問題的表現1.主要環境問題及其表現(1)自然資源枯竭:森林減少、水資源危機、礦產資源短缺等。(2)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3)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2.環境問題表現的區域差異(1)城鄉差異城市: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發達國家:主要體現在過度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主要表現在掠奪式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及快速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3.當前環境問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1)有些環境問題已經超越國界和地域的界線,甚至發展成全球性環境問題,如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等。(2)有些環境問題,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水體污染等,有從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趨勢。在課堂探究的基礎上,結合學案(導學案)學生自主預習完成情況,對主要知識點進行大致梳理講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時長5分鐘)課堂檢測讀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箭頭③表示的人類活動可能引起(

)A.臺風、寒潮 B.地震、海嘯 C.滑坡、泥石流 D.暴雨2.為了防止風沙侵襲包蘭鐵路,在寧夏沙坡頭地區,人們用草方格沙障來固定流沙,人們的這種做法對應的圖中環節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屬于人類與環境對立的做法是(

)A.洞庭湖四周圍湖造田B.我國東海漁場實行休漁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為改善大城市交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