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_第1頁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_第2頁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_第3頁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_第4頁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一」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

【原文】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問題】

①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能換成“忽然”嗎?為

什么?

②結合全詩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什么?

【參考答案】

①不能。“悠然”是悠閑自在的樣子,該詞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

的自得、閑適、恬淡之情。“忽然”時間副詞,是突然的意思,與作者當時的心境

不一致。

②“真意”指作者恬淡寧靜、悠閑自在的自然之趣和遠離世俗的人生追求。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一忘言。

(1)、既然“結廬在入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1

分)

、“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

分)

參考答案:

(1)、心遠地自偏(1分)

(2)、“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3)、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

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3分)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三」

《飲酒(其八)》

東晉陶淵明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維生羈。

【注】維:捆綁,束縛。

①沒其姿:掩沒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②殄(tidn腆):滅盡。異類:指眾草。卓然:特立的樣子。這兩句是說經霜

之后,眾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卻格外挺拔。

③連林:松樹連成林。人不覺:不被人注意。

④獨樹:一株、獨棵。眾乃奇:眾人認為奇特。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樹枝。

賞析:

《飲酒》共二十首,人四十歲之后,陶淵明離開彭澤縣,辭官歸田,飲酒賞

菊,過著自由自在的農家生活,寫下這組詩。本篇《飲酒(其八)》是詩人以孤松自

喻,表理自己高沽堅貞的人格與不為塵俗羈絆的理想。

全詩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從開頭至“卓然見高枝”,表現青松凌寒挺立孤高

的品格。

開頭兩句“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寫青松與眾草比,它不凋零.”眾

草”指眾多的草和樹。眾草怎么能埋沒青松的豐姿呢?經寸風霜,青松不凋,而眾

多的草和樹都枯萎、零落了。這兩句系詩人“言志之詞”,生長在東園的青松平時

為眾草遮沒,高潔挺拔,卓然獨立,意為做人應當像孤松一樣,不應茍合于世俗,

隨波逐流。

第三、四兩句"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是說等到嚴寒霜降,眾樹凋零,

唯見青松卓然挺立,這又從時人令上來寫。也只有等到冬天來臨,寒霜使眾草凋謝

青松的高枝才顯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著嚴酷的環境。聯系陶淵明所處的時

代,東晉政治紊亂黑暗,朝政混濁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龍附風,無恥之極。

而那曲自命清高的人物卻“個個要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

真個能不要,所以高于晉宋人物”(《朱子語錄》),這里是自比。

第五、六兩句“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連林”,連著的林子,意指青

松夾雜在眾多的樹木中。這樣青松并不特出。“獨樹”指青松獨立傲然。單看青

松,“歲寒知松柏之后凋”,獨立不凋,這時人們才覺得珍奇。侍人在這里進一步

表現r孤松獨立的奇特之美。這表現「詩人對氈炎附勢的群小的憎惡,和對高潔正

直的君子的贊美。

后半部分從“提壺撫寒柯”到結尾,表現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想到人

生豈能被塵俗的軻絆拘牽。

第七、八兩句"提壺氏寒柯,遠望時復為"。作者提壺斟酒,撫摩青松,時時

遠望。“寒柯”,歲寒不謔的松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的倒

裝。詩人在離開青松之后,還時時再遠望它。這正是詩人所詠贊的“孤松”,是他

高尚的人格寫照。詩中的“飲材”、“提壺”都寫的與酒有關,詩、把酒壺掛于孤

松的寒枝上,并時時對青松遠望回顧,表現了他對青松的癡愛和留戀,極寫對青松

的喜愛。如果說,以上詩句是對孤松的客觀的贊美,其時則滲透了詩人濃厚的主觀

情愫了。

最后兩句“吾生夢幻間,何事納塵羈”,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夢幻一

般。翅,繩索,系牲口的.韁繩,這里名詞活用著動詞,當用繩索捆住。細塵,被

世俗所羈絆。在陶淵明看來,青松經霜不凋與眾樹的凋零絕然不同,這是說他自己

歸隱之后,窮了,被歧視了,而更能顯示他的人生意義。所以他又感嘆自己的出仕

像在夢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場的牽掛和羈絆,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

夢幻間”,即生活在沒有真實的價值觀時代,所以會為世俗所束縛。詩人這時如夢

初醒,說何必把自己束縛在塵網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應當像孤松一樣高潔挺

拔,卓然獨立,而不應茍合于世俗,隨波逐流。詩人所味贊的“孤松”正是他高尚

人格的寫照。

本篇運用了比喻與聯想,。詩人用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比喻

人在特定環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喻

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詩人又通過聯想,感嘆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發出

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的箴言。

陶淵明《飲酒(其八)》閱讀一

(1)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青松”的特點。(4分)

(2)從整體上看,詩人運用了哪些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頑強,生在“東園”,且被眾草掩沒,但后

來“卓然見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獨立,不畏嚴寒;③青松外形偉岸挺

拔,與眾不同(或“獨樹一格”“特立獨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樹林更能引起人們

關注。

評分標準:答出2點并結合具體詩句,可得滿分“

(2)前六句詩人托物言志,將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達出自己堅貞不屈、不

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兩句詩人直抒胸臆,抒發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塵

網束縛的感慨。

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陶淵明《飲酒(其八)》閱讀二

1.這首詩的前六句運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樣的青松形象?

【答案】詩人用“眾草”反襯“青松”,以“連林”反襯“獨樹”,塑造了青

松不畏嚴寒、挺拔超凡(卓然獨立)的高大形象。

2.請分析詩的結筆(“吾生夢幻間,何事納塵羈”)與上文的關系。

【答案】詩歌前半部分贊美青松的高貴品質,抒發蚱者對青松的贊賞,結句

說人生如夢幻,世事(塵世、仕途)如塵網,表現了自己對青松般堅貞高潔(獨立自

由)的人格的珍視與期許。或:詩托物(前半部分寫青松)言志(結句表明自己的志

趣)、卒章顯志,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也表現了作者對

這種卓越不凡的志趣的追求。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四」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16題。

飲酒(其二十)

陶淵明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1】,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2】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3】,六籍【4】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5】。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巾【6】。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注釋:【1】魯中叟:指孔子。【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3】絕世下:指漢代滅亡以后。六籍:即六經。【5】問津:出自《論

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6】頭上巾:

《陶潛傳》載,陶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句直抒感嘆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又統攝全篇。

B.“洙泗”兩句,寫孔子之后禮樂教化中斷,世風日下,直到暴秦時代。

C.“區區”兩句,寫前代飽學詩書的長者忠誠勤懇地傳授儒家文化典籍。

D.“終口”兩句,寫當今社會上人們終日奔忙,卻沒有一個人向我請教。

15.詩中“鳳鳥”出自《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吾已矣夫!”)。下列詩句中“鳳”的含義,與本詩中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吾令鳳鳥飛騰兮,維之以日夜。(戰國屈原《離騷》)

B.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C.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

D.豈無當世志,鳳鳥不可逢。(明唐時升《園中》)

16.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中指出,陶淵明的詩“言飲酒,未必意真在

酒”。請結合全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

14.(3分)D(“卻沒有一個人向我請教”有誤)

15.(3分)D

16.(6分)這句話是說陶淵明的詩寫飲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

此別有寄托(1分)。本詩中“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表面上是說,要是不痛

痛快快地喝酒,就對不起用來漉酒的頭巾(1分),實則感嘆整個社會的人都喪失

真淳,忙于追名逐利,無人再讀六經,像孔子一樣探尋救世之道(2分)。結尾說

起飲酒,實乃對世道失望的憤懣無奈之語,暗含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和憂慮(2

分)。

【評分參考】解釋評論1分,結合詩句分析5分。意思對即可。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五」

【原文】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問題】

6.請用非常通俗地語言,把“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準確意思和作者情

感表達出來。(2分)

7.詩的.末句“欲辯己忘言”一直被人稱道。你能說一說作者所以“忘言”的

妙處何在嗎?(3分)

【參考答案】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六」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住,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試題】

一: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

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4)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

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5.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采

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6.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

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7.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

物描寫有什么聯系?

8、詩中最能體現詩人隱逸生活情趣的一個詞是o

9、詩中描寫的景物突出了特點。

10.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1分)

11.“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徉的心境?(2分)

12.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分)

【閱讀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

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意思對即可。)

3.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

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

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一-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

的過程,井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4:“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

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

愫,自然真切。“望”字好一“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

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

從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5.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著

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6.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和物融這一體。“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遠

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

7.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

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8、“心遠”或“悠然”(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9、寧靜、平和、閑適、恬淡(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10.心遠地自偏(1分)

11.“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12.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

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3分)

(1)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采

菊”這i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2)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

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3)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

人物描寫有什么聯系?

(4)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

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工

(5)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

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采菊”的動作不是一般人的動作,它包含

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⑵“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想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看”或“望”

好像是有意地遠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

(3)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

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4)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褐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

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

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一八句細致的描寫采

菊的過程,井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

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5)“見”字好一“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

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

愫,自然真切。“望”字好一“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

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

從于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

1、寫詩人悠閑自得生活的一句詩是

2、表現這首詩思想內容的一個詞是,也是全詩的詩眼。

3、“悠然見南山”的“見”能否換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5、對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是說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

B“問君何能爾”,“爾”的意思是“耳”,罷了。

C“£鳥相與還”,“相與還”是結伴而還,意思是飛鳥倦了也知道還家。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據此時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隱居生活。

6、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悠然見南山”用一個“見”字描寫采菊時于無意間偶見南山,使南山靜穆

超然的風景正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現了一種天真自然的意趣。

B詩中的采菊、山氣、夕陽、飛鳥,包含了無限詩情畫意,它既不能用言語形

容,又無須用言語形容,體現了作者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詩的語言婉曲含蓄,雖說“此中有真意",又說'?欲辯己忘言”,其實,

“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追求的“心遠地自偏”的意境中。

D這首詩創造了一個詩情、畫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達了作者的清高思想

和恬靜偷快的心情,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

答案: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心遠

3、不能“見”字的妙處在于無心,無意間偶見,才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

相融合。而“望”字確是有意為之。

4、自然情趣

5、B(應是“如此”之意)

6、C(“真意”指詩人從自然與人和諧的景象中所體唔到了自然之趣。)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七」

原文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注釋

結廬:構筑房屋。結,建造、構筑。廬,簡粥的房屋。入境:人聚居的地方。

結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G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柞交,結伴.

真意:從大自然里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相與還:結伴而歸。

閱讀題及答案

16、卜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行失故路:人走著走著,往往會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順應內心的想法,或許能將路走通達。

C、覺悟當念還:覺悟到走錯方向,應及時地回到舊路。

D、鳥盡廢良弓:鳥打盡弓會廢棄,英雄已無用武之地。

17、古人詩詞中常會托物言志,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此手法的一項是(3分)

A、后皇嘉樹,橘徐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橘頌》)

B、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陶淵明《飲酒

(其八)》)

C、蘭若生春夏,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陳子昂《感遇(其

二)》)

D、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18、唐朝韓愈曾作《幽蘭操》一歌,其中有四句:“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

采而佩,于蘭何傷。”請你談一談韓詩與陶詩前四句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6

分)

答案:

16、D

17、D

18、相同點:陶淵明和韓愈在詩中都通過蘭花來喻指君子的高貴品格,表達了

自己內心對高潔品性的堅守。(2分)

不同點:韓愈詩中所表達的是君子的才華不會因無人賞識而減弱半分。即使沒

有明君賞識也沒有關系,君子依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淵明詩則

用清風比喻明主(或明時),蕭艾比喻無能小人,表達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賞識,

才能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時出仕才會有所作為,從平庸之輩中脫

穎而出)(2分)。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八」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全詩樸素而形象的表現了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

趣。

2、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

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

答案

1、閑適自然(閑適、恬靜、悠閑等等,意近均可)

2、本句是妙手偶得之箸,是小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是渾然天

成,不工而工。其中“見”字就傳達出了這種“不經意”之意。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九」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昨答。(1分)

15.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分)

飲酒閱讀答案:

14.心遠地自偏(1分)

15.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16.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

映入眼簾的狀態。(3分)

拓展閱讀:賞析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

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

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

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

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

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

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

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

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

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

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一一“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X'J

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

“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i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

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

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渣。在陶淵明看來,人不

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

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

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

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

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甲,就變成論文了:真正地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

現地。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

中。詩中寫到,自已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

(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地清淡而閑適地狀態,也是山地

靜穆而自在地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地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

出,融合成一支輕盈地樂曲。所見地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地嵐氣,在夕陽地

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地美,而成群地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地平

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地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地東西。詩

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刻達到了完美地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地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地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

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地語言來表達。實際地意思,是說人與自然地和諧,根本上

是生命地感受,邏輯地語言不足以表現它地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地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耍反復

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

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一一“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

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巨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

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乂神馳南山,全篇

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

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

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

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陶淵明《飲酒》文言文閱讀答案「篇十」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斗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結廬在人境(建造)問君何能爾(這樣,如此)

B、心遠地自偏(偏僻)采菊東籬下(籬笆)

C、山氣日夕佳(傍晚)飛鳥相與迷(結伴)

I)、此中有真意(真心實意)欲辨」忘言(辨別)

2、選出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幽美平靜的田園的喜愛,對車馬

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B、三、四句采用問話的形式,借飲酒人之間的對話來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

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寫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