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級高二下學期3月階段考生物學試題滿分分,考試時間分鐘。請在答題卡上作答。一、選擇題(本大題共小題,每小題3分,共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科研人員在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布設了若干臺紅外觸發相機,恒溫動物一靠近,就會觸發相機自動拍照技術,利用該方法調查該自然保護區中的梅花鹿種群數量,為生態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紅外觸發相機要牢固的捆綁在樹干上,安裝高度要適宜B.紅外觸發相機位點要集中選擇有梅花鹿活動痕跡的地方C.與標記重捕法相比,該方法可減少對梅花鹿產生的驚擾和傷害D.為提高調查數據的準確性,調查期間不能有大量梅花鹿遷入或遷出【答案】B【解析】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A能夠有效捕捉到梅花鹿的圖像,A正確;B、紅外觸發相機的位點選擇不應過于集中,而應廣泛分布以全面反映梅花鹿的分布情況,B錯誤;CC正確;D、梅花鹿的遷入或遷出會影響種群數量的準確性,因此調查期間不能有大量梅花鹿遷入或遷出,D正確。故選B。2.M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第1頁/共18頁A.據圖分析,該鳥種群的M值為150只,K值為600只B.該鳥種群瞬時增長量為40只時,該鳥種群的出生率最高C.該鳥種群數量在150~600只,其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D.該鳥種群數量為680只時,其種群數量會降至600只左右【答案】B【解析】【分析】據圖分析,種群數量小于150時,種群增長量小于0,種群數量減少;種群數量為150600,種群增長量大于0,種群數量增加;種群數量大于600時,種群增長量小于0,種群數量減少。【詳解】A、生態學上,常把維持種群長期存在最低起始數量稱為M值,據圖分析,種群數量小于150時或大于600時,種群增長量小于0,說明該鳥種群的M值為150只,K值為600只,A正確;B40B錯誤;C、該鳥種群數量為150600,種群增長量大于0,種群數量增加,其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C正確;D、該鳥種種群數量大于600時,種群增長量小于0,種群數量減少,群數量為680只時,其種群數量會降至600只左右,D正確。故選B。3.我國有“旱極而蝗”的記載,由于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蟲最佳的產卵和孵化場所。綠僵菌能在蝗蟲間進行傳播,其分泌的毒素能殺死蝗蟲,陰濕多雨的環境有利于綠僵菌傳播,陰濕多雨的環境也會使青蛙等捕食者的數量增加。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利用綠僵菌控制蝗蟲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B.利用樣方法調查跳蝻密度能及時監控和預報蝗災C.青蛙的捕食是影響蝗蟲種群數量的非密度制約因素第2頁/共18頁D.干旱時灌溉荒地,能降低蝗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答案】C【解析】【分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傳染病等;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氣候、季節、降水等的變化,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沒有關系,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A防治,A正確;B、跳蝻是蝗蟲的若蟲,其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利用樣方法調查跳蝻密度能及時監控和預報蝗災,B正確;C的捕食是影響蝗蟲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C錯誤;D群的環境容納量,D正確。故選C。4.生態位的大小可用生態位寬度表示。如圖表示甲、乙兩個物種在某群落中的生態位寬度。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物種的生態位越寬,說明該物種的種群密度越大B.甲、乙的生態位重疊越大,二者的種間競爭越弱C.甲、乙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生物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甲、乙使用c資源的個體比例下降,說明生態位可能向兩側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第3頁/共18頁物種的關系等。A種競爭過程中,此生物的適應性越強,不能說明種群密度越大,A錯誤;B、生態位重疊越大的物種,不同的生物可能競爭相同的食物和資源空間,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B錯誤;C、甲、乙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錯誤;Dcc資源的個體比例下降,說明生態位可能向兩側分化,D正確。故選D。5.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群落內部生物的特征對環境具有適應性。下列關于地球上不同類型生物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中,動物大多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點B.與溫帶森林相比,熱帶森林中枯枝落葉多,土壤中有機物較多C.荒漠生物群落中,仙人掌在夜間吸收CO,有助于減少水分散失D.同種生物可存活于不同的群落中,群落是一定時空下生物的天然群聚【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生物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極度干旱區,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荒漠里物種少,群落結構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A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動物大多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點,A正確;BB錯誤;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溫環境下氣孔關閉,到了夜間才打開進行氣體交換,吸收二氧化碳,減少了水分的蒸發,C正確;D、同種生物可因為地理位置不同而存活于不同的群落中,群落是一定時空下生物的天然群聚,D正確。故選B。第4頁/共18頁6.截止到2024年12月,內蒙古毛烏素沙漠經過幾代人、60余年的艱苦卓絕的治理,93%的地區實現了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毛烏素荒漠的群落演替不會引起群落中的部分種間關系發生改變B.在毛烏素荒漠群落中,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是水分和無機鹽C.毛烏素荒漠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人類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為進一步加快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對該生物群落的能量輸入應大于能量輸出【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毛烏素地區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人類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其向物種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詳解】A、群落演替會引起群落中的部分種間關系發生改變,A錯誤;BB正確;C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C正確;DD正確。故選A。7.如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圖中所有生物均參與了該草原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組成B.貓頭鷹在該食物網中占據第三、第四、第五營養級C.具有捕食和種間競爭生物有食蟲鳥和蜘蛛、蟾蜍和蜘蛛D.該生態系統中難降解化合物在貓頭鷹中的濃度最高【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示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其中草是生產者,其余生物均為消第5頁/共18頁費者,該生態系統含有5條食物鏈,即草→食草鳥→貓頭鷹、草→昆蟲→食蟲鳥→貓頭鷹、草→昆蟲→蜘蛛→食蟲鳥→貓頭鷹、草→昆蟲→蜘蛛→蟾蜍→蛇→貓頭鷹、草→昆蟲→蟾蜍→蛇→貓頭鷹。AA正確;B、由圖可知,貓頭鷹在該食物網中,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個營養級,B錯誤;C種間競爭的生物有食蟲鳥和蜘蛛、蟾蜍和蜘蛛,C正確;D、該生態系統中難降解化合物會通過富集作用,在貓頭鷹中的濃度最高,D正確。故選B。8.103kJ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鯪魚的同化量c=b+2hB.鯪魚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d=cfC.次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D.該生態系統離開外界環境的能量供應將無法維持【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題圖:圖中a為植物固定的太陽能,b表示鯪魚從植物那里攝入量,c表示鯪魚的同化量,de為次級消費者的攝入量,f為鯪魚呼吸散失的能量,i為鯪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鯪魚糞便中的能量,仍屬于其上一個營養級(植物)的同化量。Ab+2h物輸入(即2c=b+2-h,A正確;B、鯪魚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d=c(同化量)fB正確;C、次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C錯誤;D第6頁/共18頁D正確。故選C。9.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氮循環與磷循環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物質循環是指元素在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B.水體中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調節大氣中的CO2濃度C.固氮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對氮元素歸還無機環境具有重要作用D.一些微生物可將土壤中難利用的磷轉成可利用的離子而促進磷循環【答案】C【解析】“物質”“循環”發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碳循環全過程是在生物圈中進行,碳元素以光合作作或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過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或燃燒回歸到無機環境。【詳解】A、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也就是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A正確;B氧化碳的含量,B正確;C、化能合成作用是指某些細菌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的過程,該過程一般與氮元素的歸還無機環境沒有直接關系,C錯誤;D、一些微生物,如解磷菌等,可將土壤中難利用的磷(如有機磷、難溶性無機磷等)轉化成可利用的離D正確。故選C。10.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其他功能及穩定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都是沿食物鏈進行的B.“稻花香里說豐年”體現了水稻花通過化學信息吸引昆蟲C.信息源產生的信息需要經過信道傳播才能作用于信息受體D.利用農藥防治某些害蟲,是對害蟲進行化學防治【答案】A【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傳播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與信號等。第7頁/共18頁2、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3、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2)種群:生物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經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A傳遞的,A錯誤;B“稻花香里說豐年”體現了水稻花通過化學信息(香味)吸引昆蟲,B正確;C道傳播才能作用于信息受體,C正確;D、利用農藥防治某些害蟲,是對害蟲進行化學防治,D正確。故選A。()A.生物與環境間的信息傳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草原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C.只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相對平衡,該生態系統就一定處于生態平衡D.某湖泊受到污染,水體生物死亡導致污染加劇引起更多生物死亡,屬于負反饋調節【答案】A【解析】【分析】1、抵抗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2、恢復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影響;3、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相反的其恢復力穩定性往往就越弱。【詳解】A、生物與環境間進行信息傳遞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可調節生態系統穩定性,A正確;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B錯誤;C、生態平衡包括結構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C錯誤;D、某湖泊受到污染,水體生物死亡導致污染加劇引起更多生物死亡,屬于正反饋調節,D錯誤。第8頁/共18頁故選A。12.下列關于生物與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A.池塘各水層中不同生物的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一定數量的種群密度有利于個體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C.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的群落其物種組成和結構,不再發生變化D與人工落葉松林相比,天然落葉松、闊葉樹混交林抵抗蟲害能力更強【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結構類型: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稱為群落演替;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詳解】A、池塘各水層中不同生物的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A正確;B、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適密度,適宜的種群密度對于種群中的個體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是必不可少的,B正確;C、當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群落中的物種組成還是會發生變化,C錯誤;D蟲害,D正確。故選C。13.“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彰顯大國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減小生態足跡已被列為重要目標。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和蓄水發電是為了實現碳中和B.多渠道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儲存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舉措C.生態農業中延長食物鏈,提高能量傳遞效率,能夠減小生態足跡D.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飲食多菜少肉,都能有效縮小人類的生態足跡【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詳解】A、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和蓄水發電是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碳中和,A正確;第9頁/共18頁BB正確;CC錯誤;D收處理、飲食多菜少肉,都能有效縮小人類的生態足跡,D正確。故選C。14.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禁止開發利用自然資源B.紅樹林具有旅游觀光等功能,體現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C.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小于它的直接價值D.建立自然保護區為就地保護,是保護物種多樣性最有效措施【答案】D【解析】1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2)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212)3)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如建立精子庫、種4)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人工授精、組織培養和胚胎移植等。【詳解】A、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不是禁止,A錯誤;B、旅游觀光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錯誤;C、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大于它的直接價值,C錯誤;D、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確。故選D。15.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無廢棄物農業”能改善土壤結構,培育土壤微生物B.“無廢棄物農業”倡導農業生產過程中沒有廢棄物的產生C.“無廢棄物農業”生產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中的協調原理D.排放的廢棄物都會通過生物富集沿著食物鏈最終積累到最高營養級第10頁/共18頁【答案】A【解析】【分析】無廢棄物農業并不是指完全沒有廢棄物的產生,而是指通過循環利用和資源化處理,將產生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并盡可能地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詳解】A、無廢棄物農業能改善土壤結構,培育土壤微生物,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更多營養,A正確;B少到最低,并盡可能地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B錯誤;C、無廢棄物農業生產模式主要遵循了循環原理,C錯誤;D集,D錯誤。故選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分)16.草原黃鼠的年齡結構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圖2表示丙草原黃鼠增長速率的變化情況。回答下列問題。(1)影響黃鼠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答出21中,___________(填“甲”或“乙”)地草原黃鼠鼠害爆發的幾率較大,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小組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丙地草原黃鼠種群密度,在2公頃的范圍內第一次捕捉并標記48只,第二次捕獲27只,其中有標記的黃鼠9只。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黃鼠在重捕前有4只由于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黃鼠出生,使得黃鼠種群總數量穩定,則丙地草原的黃鼠種群密度接近于_____只/公頃。_________(填“偏大”或“偏(3)環境容納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圖2中,第c年后的黃鼠種群數量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約等于”)環境容納量,第b年之前對黃鼠種群進行防治,效果最好,原因是第11頁/共18頁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天敵、食物資源②.乙③.乙地的年齡結構(年齡組成)是增長型(2)①.66②.偏大(3)①.②.約等于③.治成本較低【解析】【分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小問1詳解】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影響黃鼠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有天敵、食物資源等;年齡結構(年齡組成)中增長型的種群具有更強的繁殖潛力,據圖可知,乙地的幼年個體多,老年個體少,是增長型種群,故乙地的黃鼠種群更容易快速增加,導致鼠害爆發的幾率較大。【小問2詳解】4484=44N有N/44=9/27N=1322132/2公頃=66只/鼠的警覺性高,可能導致重捕時標記個體更難被捕獲,從而使得重捕的標記個體數減少,計算出的種群數量會偏大。【小問3詳解】Kc年后,黃鼠種群的增長速率趨于穩定,表明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圖示b點是K/2,該點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第b年之前對黃鼠種群進行防治,效果最好,原因是種群增長速率較低,防治成本較低。17.100公頃(hm2)的樣地對幾種植物和動物進行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生態位寬度相對物種種群密度(株/只·hm2)值木荷(喬木)273224.16馬尾松183224.01第12頁/共18頁杜鵑14513.67白鵲鴿424.39灰鹡鴿353.98(1)調查木荷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荷和馬尾松為群落中的優勢種,群落中的優勢種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的物種。(2)若要研究該自然保護區內馬尾松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其在保護區內的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等特征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據表推測,當環境條件惡化時,木荷和馬尾松不易被淘汰,理由是______。白鵲鴿和灰鹡鴿的生態位寬度接近,兩者的生態位相似。基于該觀點,請預測這兩個種群的發展的2種結果:_____________。(3)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地方的草本植物的優勢地位逐漸被灌木代替,發生代替的原因是______一年中溫度、光照和降水的變化,該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發生了規律性變化,說明群落變化具有___。【答案】(1)①.樣方法②.隨機取樣③.群落中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2)①.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②.生態位寬度相對值大,對空間等環境資源的利用范③.共存于該自然保護區;競爭能力強的種群存留下來,競爭能力弱的種群消失(3)①.后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更強,前一個群落為后一個群落的產生提供了條件②.季節性【解析】【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動物,研究其生態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它物種的關系等;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間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小問1詳解】調查木荷等植物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樣方法,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優勢種是指群落中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物種,它們通常是個體數量多、生物量高、生活能力強的物種。【小問2詳解】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第13頁/共18頁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若要研究該自然保護區內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其在保護區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由于生態位寬度相對值大,對空間等環境資源的利用范圍廣,由圖可知,木荷和馬尾松生態位寬度相對較大,故當環境條件惡化時,木荷和馬尾松不易被淘汰。白鵲鸰和灰鵲鸰的生態位寬度接近,故兩者的生態位相似,但生態位相似的兩個種群通過發生生態位分化而共存或因競爭激烈而不能長期共存,故種間競爭使兩個種群的生態位發生分化,二者共存于該自然保護區;競爭能力強的種群存留下來,競爭能力弱的種群消失。【小問3詳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草本植物的優勢地位逐漸被灌木代替,即發生了優勢種的變化,這種群落結構變化的原因是后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更強,前一個群落為后一個群落的產生提供了條件。隨著一年中溫度、光照和降水的變化,該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發生了規律性變化,說明群落變化具有季節性。18.殖的處所。貝類的主要食物為團水虱,也可取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團水虱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為食,甲殼類、魚類和水鳥都可捕食貝類。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部分能量流動情況如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攝入量J/(hm2·糞便J/(hm2·呼吸量J/(hm2·項目a)a)a)初級消費2.08×1096.10×1081.22×109者次級消費9.91×1071.73×1064.78×107者(1)流入該天然紅樹林生態系統總能量為_______。魚類和貝類的存在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hm2·a_________J/(hm2·a_____________。(3)天然紅樹林生態系統有“捕撈”輸出,要維持其穩定性可采取的具體措施有_____________(答出2(4)隨著時間的推移,紅樹林群落可能會發生演替,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第14頁/共18頁【答案】(1)①.紅樹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②.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2)①.1.47×109②.2.5×108③.6.6%(3)限制捕撈量、建立保護區(4)環境變化、生物相互作用、人類活動干擾【解析】+糞便量(糞便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流向+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傳遞給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該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小問1詳解】流經自然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流入該天然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紅樹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魚類和貝類屬于消費者,消費者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小問2詳解】第二營養級即初級消費者,其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2.08×1096.10×108hm2·a=1.47×109hm2·a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熱能散失的能量=(14.7×1081.22×109)=2.5×108hm2·a=1.47×109hm2·a(99.1×1061.73×106hm2·a=9.737×107hm2·a效率=9.737×107/1.47×109×100%≈6.6%。【小問3詳解】天然紅樹林生態系統有“捕撈”輸出,要維持其穩定性可采取的具體措施有:通過制定合理的捕撈配額和捕撈季節,避免過度捕撈,確保生態系統中魚類和貝類的種群數量能夠維持穩定;立紅樹林保護區,禁止或限制在保護區內進行捕撈活動,為魚類和貝類提供安全的棲息和繁殖環境。【小問4詳解】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環境變化、生物相互作用、人類活動干擾。19.1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成分,圖2表示復合式生態浮床技術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第15頁/共18頁(11的甲、乙、丙三種成分中,若沒有________,則會導致動植物的遺體遺物堆積如山,進而使生態系統崩潰。在生態浮床中,投放一些硝化細菌以促進物質循環,硝化細菌屬于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成分。(22__________,提高光合速率;②________________,防止水華現象發生;③增加風動曝氣機,____________,提高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3)研究者利用血球計數板(1mm×1mm×0.1mm)對某單細胞藻進行計數了解治理效果。治理前后,分別在相同樣點取多個湖水樣品混合后,稀釋100倍進行計數,結果如圖3所示,該圖中的圖分別為治理前、后某單細胞藻計數情況。治理前,圖示中方格顯示該藻的個體為________個,治理后該藻的種群密度為________個/L。(4)有些浮床上的植物能富集鎘、汞等重金屬,這些植物采收后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做家畜飼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甲②.生產者(2)①.提供光照②.增加抑藻濾材③.物,并促進植物的生長(3)①.48②.6×10(4)①.不能②.生態浮床中的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水體中鎘、汞,重金屬難以被機體代謝出去,會沿食物鏈富集,對家畜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第16頁/共18頁【解析】【分析】圖1中,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組成成分,乙能利用二氧化碳,表示生產者,丙捕食乙,有箭頭從丙指向甲,說明甲表示分解者,丙是消費者。【小問1詳解】乙能利用二氧化碳,表示生產者,乙和丙都有箭頭從丙指向甲,故甲表示分解者,乙表示消費者。分解者(甲)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物,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硝化細菌為化能自養型生物,它們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成分。【小問2詳解】圖2中增加水下照明燈可以為底層的水生植物提供光照,增加抑藻濾材的目的是抑制藻類的生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爆破安全教育培訓
- 2024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善建者”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電梯使用安全培訓
- 安全生產全員培訓內容
- 主題三 動物養殖快樂多(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廣州版初中勞動技術九年級下冊
-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第四節 機械擺鐘 教科版
- 人教新目標 (Go for it) 版八年級下冊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Section A教案
- 工程測量理論考試復習試題附答案
- 《數學好玩:反彈高度》(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 采購合同續簽管理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壽昌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檢測數學試卷(含答案)
- DB31-T 1564-2025 企業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范
- 總包單位與分包單位臨時用電管理協議書
- 2025屆浙江省溫州市高三二模數學試題及答案
- GB/T 15180-2025重交通道路石油瀝青
- 四川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招聘考試真題2024
- 淄博藝術中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江蘇省文科大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1-1077題)
- 中國農業銀行筆試真題含解析
- 2025新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期中測試卷(含答案)
- 江蘇省南通市、宿遷、連云港、泰州、揚州、徐州、淮安蘇北七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研英語英語參考答案及聽力材料、評分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