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下11《山地回憶》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山地回憶》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山地回憶》是統編語文教材七年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體裁為短篇小說。小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通過“我"與阜平農民妞兒一家的交往,展現了戰爭年代中國農村的生活圖景和人民的堅韌精神。文章以清新質樸的語言和細膩的情感描寫,刻畫了妞兒這一直率潑辣、善良熱心、聰明敏銳、勤勞務實的農村女孩形象,同時也反映了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響。本單元主題為“凡人小事”,所選取的都是講述普通人故事的文章。按照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學習本單元的課文,需要引導學生學生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關鍵語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蘊;發掘“小人物"身上“閃現的光輝”;引導學生向善、務實、求美。根據七年級學生學情和教材編排體系,擬用二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筆者擬以“穿越時空隧道回憶軍民深情"為主題展開教學,梳理憶之事,分析憶之人,感悟憶之情,形成對小說的初步解構。

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親密無間的軍民關系、美好溫馨的軍民魚水情。

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字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

思維能力:分析課文結構,把握課文內容;探討妞兒的性格特點。

審美創造:鑒賞本文生活化的語言,體會孫犁小說的語言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

1.默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感知文章內容。

2.熟讀精思,把握人物性格,感受美好品格。

教學難點

朗讀語段,緊扣細節描寫,理解軍民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的一生能夠被一個村莊,哪怕是異鄉的水土所記憶、所懷念,也就算不錯了。"

——孫犁

抗戰期間,孫犁曾經在阜平山區工作過一段時間,那里的山山水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他把這些記憶整理出來,創作了一篇小說,就是《山地回憶》。

板書題目,指出題目的核心是“回憶”。

二、默讀,梳理憶之事

1.默讀課文,看看文章中寫了哪些事?請按照時間、地點、事件的結構進行概括。

預設——

1949年,天津,陪大伯參觀工業展覽會,“我"想買布。

1941年,阜平河邊,“我”洗臉,與妞兒爭辯,初相識。

1941年,妞兒家,妞兒給“我"做襪子,妞兒學會了紡線,妞兒早起晚睡做飯,“我”幫妞兒家運棗販賣、買織布機,妞兒學會了織布。

1945年,黃河邊,“我"的那一雙襪子被沖走。

1949年,百貨公司,“我”買布送故人,妞兒學做國旗。

追問:這些事件中,那些是回憶的內容?詳寫了哪些內容?

預設——

1941——1945年的事情是回憶的內容,詳細了“我"與妞兒初相識和妞兒給“我”織襪子的內容。

2.文中與“一雙襪子"相關的片段,不少于10處,找出來讀一讀,并用自已的語言概括做襪子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預設——

原因:天冷,八路軍因為物資匱乏,還沒有發襪子,沒有襪子穿。妞兒見到“我”沒有襪子,主動提出給“我"做一雙。

條件:做一雙襪子的材料粗白布是妞兒紡了半年線賺的,是給大娘做棉褲剩下的,本來準備給她爹做一雙襪子的。

過程:第二天去,襪子已經剪栽好;第三天去,已經納底子了;不到五天,妞兒就給“我”做好了非常結實的保穿三年的襪子。

三、研讀,分析憶之人

回憶部分一共出現了四個人,分別是“我"、妞兒、妞兒爸爸、妞兒媽媽,請結合具體說說他們分別是怎樣的人?

妞兒:直率潑辣、善良堅韌的農村少女。妞兒首先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孩,初次與“我”(八路軍戰士)相遇時,她因“我"在河邊洗臉擋了位置而“訓斥”,語言尖刻卻暗含關切。這種外冷內熱的性格體現了農村少女的率真與不矯飾。其次她是一個善良無私的女孩,她表面上責備戰士“不講衛生”,實則主動提出為“我”做襪子,甚至不惜拆掉自家僅有的一塊新布。這一細節凸顯她對八路軍的真摯情感,將個人利益讓位于家國大義。她還是一個堅韌樂觀的女孩,面對戰爭環境下的物資匱乏(如“連襪底也是用麻線納的"),她以幽默調侃化解困境(如笑稱“保你穿三年”),展現了勞動人民在苦難中的生存智慧與豁達精神。

“我":樸實真誠、心懷感恩的革命者。“我”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作為革命戰士,他毫無架子,主動與百姓拉家常,甚至甘愿被妞兒“訓斥”,體現了八路軍與群眾的平等關系。“我”還是一個細膩敏感的人,對妞兒一家生活細節的觀察(如破舊的織布機、補丁衣服)流露出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反映了革命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我更是一個心懷感恩的人,時隔多年,我依舊記得那雙襪子,并感慨“這女孩子心里裝著一團火”,說明他始終銘記百姓的恩情,軍民情誼成為支撐其革命信念的重要力量。

妞兒父親(大伯):沉默寡言的“老農”。雖言語不多,卻以實際行動支持八路軍:默許女兒拆布做襪子,主動提出幫戰士販棗改善伙食。他的形象代表了根據地農民對革命的無聲奉獻,是傳統中國農民忠厚、內斂性格的縮影。

妞兒母親:慈愛寬厚的母親。她溫和地調和妞兒與戰士的爭執,支持女兒為八路軍做襪子,體現了農村婦女的包容與深明大義。她的存在為戰時敘事增添了一抹溫情底色。

(關注人物語言和神態描寫,反復朗讀人物對話,也可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四、探討,感受憶之情

1.妞兒給“我"織襪子,“我”幫妞兒家運棗販賣、買織布機,說明了什么?

預設——

軍民魚水情。在戰爭年代,物質條件艱苦,軍民之間通過微小的日常互動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妞兒為“我"織襪子,體現了普通百姓對戰士的關懷與支持;而“我”幫助妞兒家運棗、買織布機,則是戰士對百姓生活的回饋。這種相互幫助超越了簡單的利益交換,展現了戰爭中軍民一體的深厚情誼。

平凡生活中的堅韌與希望。妞兒一家靠運棗、織布維持生計,即使面對戰爭的陰影,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堅守。買織布機的情節,既是對家庭生計的改善,也象征著普通人對未來的希望——通過勞動創造更好的生活。

團結抗戰的象征。妞兒為“我"織襪子與“我”幫她家運棗、買織布機,構成了一種樸素的“交換"。但這種交換并非功利性的,而是基于共同對抗戰勝利的信念和對生活的共同熱愛。這種互動超越了階級或身份的差異,體現了戰爭年代普通人之間最樸素的情感聯結。

(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此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教者加以引導。)

2.襪子被水沖走后,作者寫道“黃河的波浪激蕩著我關于敵后幾年生活的回憶,激蕩著我對于那女孩子的紀念。”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預設——

表現了“我"的深刻記憶。

五、小結

這篇小說通過回憶“我”在阜平駐軍時的生活往事,塑造了一個爽快率直、質樸善良、勤勞能干的農村女孩子形象,贊美了純樸真摯的人性美,表現了在抗戰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