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測試9 傳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綜合測試9 傳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綜合測試9 傳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綜合測試9 傳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綜合測試9 傳記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綜合測試09傳記文言文綜合過關卷三

時間:90分鐘,

說明:共8篇舊題型單篇傳記文言文,滿分150分

姓名得分

(2023?上海浦東新?二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①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后起,州里歸其孝。性好

學,博涉多該覽。

②辟司徒楊賜府。時,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尚書畏迫內寵,召掾屬詰責

之。融陳對罪惡.言無耳承。河南尹何進當遷為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覆還府,投

劾而去。

③后辟司空掾,拜中軍候。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

而北海最為賊沖,卓乃年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④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賊張饒等群輩二十萬眾從冀州還,融哆擊,

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稍復鳩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四萬余人,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

薦舉賢良鄭玄、彭珍、那原等。郡人甄子然、臨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縣社。其余雖一介

之善,莫不加禮焉。郡人無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時,黃巾復來侵暴,融乃出屯都

昌,為賊管亥所圍。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劉備。備驚日:“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

即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⑤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承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

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節選自《后漢書》,有刪節)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卓乃泅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2)融座擊()

2.為下列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融陳對罪惡,言無四季()

A.偏袒B.屈從C.阻撓D.逢迎

(2)融即奪遏還府()

A.拜見B.書信C.名帖D.請求

3.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

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尚書畏迫內寵,召掾屬詰責之。

4.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7”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

5.簡析孔融在擔任北海相時的治理策略。(3分)

6.小東在學校圖書館發現西晉宗室司馬彪所撰《九州春秋》也記載了孔融“怒殺左承祖”這一事件,兩書記

載的孔融形象有差異。請結合上文第⑤段與以下《九州春秋》相關史料,幫助他分析這一差異產生的原因。

(4分)

孔融治郡北陲,欲附山東,外接遼東,得戎馬之利,建樹根本,孤立一隅,不與共也。于時,曹、袁、

公孫共相首尾,戰士不滿數百,谷不至萬斛。王子法、劉孔慈兇辨小才,信為腹心;左承祖、劉義遜清雋

之士,備在坐席而已。承祖勸融自托強國,融不聽而殺之,義遜棄去。

【答案】1.暗示,婉言告示迎,迎接2.BC3.(孔融)暗暗地察訪貪污的

官僚,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大多檢舉宦官的親族。尚書害怕得罪皇帝的寵信,召屬官詰問斥責他。

4.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5.①強兵固防:招募軍隊,收集散兵。

②利用外援:聯合其他州郡,向劉備求救,抗擊外來侵略。

③移風易俗:設置城市、學校,弘揚儒學,善待名仕。6.《后漢書》記載了孔融忠心漢室,怒殺左承

祖的事件,塑造了他捍衛儒家君臣之道的儒者形象。

《九州春秋》記載了孔融不聽謀士建議,殘忍殺害清俊之士的事件,塑造了一個平庸的軍閥形象。其原因

是后漢書是正史,宣揚儒家正統思想,孔融是孔子后人,所以多從正面塑造其形象。

《九州春秋》由西晉宗室編撰,帶有較多個人主觀色彩,是造成孔融形象差異的主要原因。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諷”,暗示,婉言告示。句意:董卓于是示意三府同舉孔融做北海相。

(2)“逆”,迎,迎接。句意:孔融迎戰。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阿撓”,屈從。句意:孔融陳述他們的罪惡,毫不屈從隱諱。

故選Bo

(2)“謁”,名帖。句意:孔融就把名片奪回歸府。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隱”,暗暗地;“核”,察訪;“官僚之貪濁者”,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貪濁之官僚者”,貪污的官僚;“貶

黜”,貶謫罷免;“舉”,檢舉;“畏迫”,畏懼;“掾屬”,屬官;“詰責”,詰問斥責。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孔融每因回答所問常有糾正他不對的地方,因此觸犯了董卓的意旨,調任議郎。

“融每因對答”中“對答”作“融”的謂語,“融每因對答”為完整的主謂結構,“輒有匡正之言”為省略主語的完整

的動賓結構作謂語,故“融每因對答”應與“輒有匡正之言”斷開;

“以忤卓旨,,為表原因的狀語,“轉為議郎”為省略主語的句子,故“以忤卓旨”應與“轉為議郎”斷開。

故第③段畫線部分可加句讀為: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強兵固防:由原文“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乃收散兵保朱虛縣。稍復鳩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四

萬余人”可知,孔融招募軍隊,收集散兵。

利用外援:由原文“馳檄飛翰,引謀州郡”“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劉備”可知,孔融聯合其他

州郡,向劉備求救,抗擊外來侵略。

移風易俗:由原文“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琰、那原等。郡人甄子然、臨孝存知

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縣社。其余雖一介之善,莫不加禮焉。郡人無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

為棺具而斂葬之”可知,孔融設置城市、學校,弘揚儒學,善待名仕。

6.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兩書記載的孔融形象的差異:

《后漢書》原文“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承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

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意思是當時,袁紹、曹操勢力很強盛,孔融不對誰依附。左丞祖富有謀略,

勸孔融與曹操、袁紹相結納。孔融知道袁紹、曹操最終企圖篡奪漢世,不想與他們搞在一塊兒,一怒之下

把左丞祖殺了。《后漢書》記載了孔融忠心漢室,怒殺左承祖的事件,塑造了他捍衛儒家君臣之道的儒者

形象。

《九州春秋》原文“王子法、劉孔慈兇辨小才,信為腹心;左承祖、劉義遜清雋之士,備在坐席而已。承祖

勸融自托強國,融不聽而殺之,義遜棄去”,意思是王子法、劉孔慈都是奸邪能言之人,孔融信任他們,把

他們當作心腹;左承祖、劉義遜是清高超群之人,都只是身在坐席罷了。左承祖勸孔融依托強國,孔融不

聽并殺了他,劉義遜離開他。《九州春秋》記載了孔融不聽謀士建議,殘忍殺害清俊之士的事件,塑造了

一個平庸的軍閥形象。

其原因:

《后漢書》是用正統儒家的思想來記敘歷史事件,評判歷史人物。作者范曄犀利地評判是非,表彰剛正,

斥責奸惡而嘲笑昏君。《后漢書》是正史,宣揚儒家正統思想,孔融是孔子后人,所以多從正面塑造其形

象。

《九州春秋》由西晉宗室編撰,帶有較多個人主觀色彩,是造成孔融形象差異的主要原因。

參考譯文:

孔融宇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孔融十三歲時,死了父親,悲痛過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來,

州里稱贊他的孝行。天性好學習,博覽群書。

征召司徒楊賜府。當時暗暗地察訪官僚中的貪污分子,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多為宦官的親族。

尚書害怕得罪皇帝的寵信,召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他們的罪惡,毫不屈從隱諱。河南尹何進當升為大

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何進的家仆沒有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歸府,引罪自責回

去了。

后來被征為司空掾,授中軍候。遇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孔融每因回答所問常有糾正他不對的地方,因

此觸犯了董卓的意旨,調任議郎。當時黃巾侵犯好幾個州,北海最為賊沖擊的地方。董卓于是示意三府同

舉孔融做北海相。

孔融到郡,召集士民,起兵講武,既下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賊張饒等二十

萬眾從冀州返,孔融迎戰,被張饒打敗。于是收集散兵保衛朱虛縣。又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誤的男

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立學校,表揚儒術,推薦賢良鄭玄、彭越、那原等人。郡人甄子然,臨孝存,

有名氣,死得早,孔融以沒有見到為遺憾。命配食縣社。其余雖然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沒有不以禮對

待的。郡人無后代及四方游士有死亡的,都做棺材埋葬。這時,黃巾又來侵擾,孔融于是出駐都昌縣,被

賊管亥所圍。孔融非常危險,派東萊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劉備。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

個劉備呢。"馬上派兵三千救援他,賊因散亂逃走了。

當時,袁紹、曹操勢力很強盛,孔融不對誰依附。左丞祖富有謀略,勸孔融與曹操、袁紹相結納。孔

融知道袁紹、曹操最終企圖篡奪漢世,不想與他們搞在一塊兒,一怒之下把左丞祖殺了。

(節選自《后漢書》,有刪節)

孔融治理北邊邊疆之地,打算依附靖山以東的地域,對外想要和遼東連接,得到其兵馬的好處,建立

根本,但最終不能得到援助,遼東不和他聯合。在這個時候曹、袁、公孫互相聯合。而孔融手下戰士不足

幾百,糧食不到萬斛。王子法、劉孔慈都是奸邪能言之人,孔融信任他們,把他們當作心腹;左承祖、劉

義遜是清高超群之人,都只是身在坐席罷了。左承祖勸孔融依托強國,孔融不聽并殺了他,劉義遜離開他。

(2023?上海青浦?一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①何鄭,字圣從,本陵州人,徙成都,第進士。

②楊懷敏以衛卒之亂,猶為副都知,鄭與昇及魚周詢論之。仁宗召諭云:“懷敏實先覺變,宜有所寬

假。”鄭等皆言不可,卒出之。帝曰:“古有碎首諫者,卿能之乎?”對曰:“古者君不從諫,則臣有碎

首;今陛下受諫如流,臣何敢掠美而歸過君父。”帝欣納之。

③時詔群臣陳左右朋邪、中外險詐,久而無所行。鄭請閱實其是否,因言日:“誠以待物,物必應以

誠。誠與疑,治亂之本也,不可以一臣詐而疑眾臣,一士詐而疑眾士。且擇官者宰相之職,今用一吏,則

疑其從私,故細務或勞于親決。分閩者將師之任,今專一事,則疑其異圖,故多端而加羈制。博訪者大臣

之體,今見一士,則疑其請托。相先后者士之常,今年其類,則疑為朋黨。君臣交疑,而欲天下無否塞之

患.不可得矣。”

④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芳,遷景福殿使,給兩使留后奉。鄭日:“守忠勞薄賞重。舊制,內臣遙領止

于廉察。今雖不授留后,而先給其祿;既得其祿,必得其官:若又從之.則何求不可。”

⑤以母老求西歸,將行,上疏言:“張堯佐緣后宮親叨竊非據外庭竊議謂將處以二府。若此命一出,

言事之臣,必以死爭之。倘罷堯佐則傷恩,黜言者則聚德,臣謂莫若富貴堯佐而不假之以權。”其后卒罷

堯佐宣徽之命。

(節選自《宋史》)

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芳()(2)今進其類()

8.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2分)

(1)卒,之()

A.貶謫B.開脫罪名C.超出D.處決

(2)黜言者則累德()

A.積累B.損害C.托付D.重疊

9.把第③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君臣交疑,而欲天下無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10.第⑤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張堯佐緣后宮親叨竊非據外庭竊議謂將處以二府。

11.請分析第④段畫線句與以下句子在推理方式上的相同之處。(4分)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

12.請結合第②③段內容,分析何鄭的進諫藝術。(4分)

【答案】7.功勞推薦8.AB9.國君和大臣之間相互猜疑,卻想要天下沒有

閉塞不通的禍患,這是不可能實現的。10.張堯佐緣后宮親/叨竊非據/外庭竊議/謂將處以二府11.答

應了王守忠的俸祿要求,就會把留后的官職給他,進而推論他今后提任何要求都會同意;莊宗溺愛伶人,

最后被伶人所害,進而推論智勇之士也會受困于自己所溺愛的事物(小的問題會引發大的禍患)。都是類

比推理。12.對象意識強,抓住對方心理,通過贊美皇帝從善如流來讓他接受處理楊懷敏的意見,同

時還從國家利益出發勸諫皇帝要信任臣子2分;針對性強,有較強的說理邏輯,指出在對待臣子時不能以

偏概全地懷疑所有人,而應該信任臣子(擺出大量不信任臣子的做法,并指出其弊端,進而勸諫皇帝要信

任臣子)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勞:功勞。句意:都知王守忠因為監修祭祀的器皿有功勞。

(2)進:推薦。句意:現在大臣推薦一士子。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出:貶謫。句意:最終皇上將楊懷敏貶出。

故選Ao

(2)累:損害。句意:罷黜言官就會傷及圣德。

故選B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交”,互相;“否塞”,閉塞不通;“得”,得到,實現。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張堯佐因為是后宮的親戚,沾光竊據了不應該占有的重要職位,外邊私下里議論紛紛,說將要安置

其入二府。

“緣后宮親”是介賓短語,應在賓語“后宮親”后斷開;

“外庭竊議”是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前后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既得其祿,必得其官;若又從之,則何求不可”,推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說王守忠現在已經有了留后

的俸祿,那么他就會要求給他這個官職;再進一步推理,如果答應了他,那么他以后提的任何要求恐怕都

會得到滿足。這是由分號前面的事件類推出后面的情況。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個結論是由莊宗的教訓推出的。莊宗曾經是多

么智慧勇敢的人,完成了父親的遺志,建立了一番功業,但因為寵愛伶人,最后被伶人所害;由此類推出,

智勇之士也會受困于自己所溺愛的事物(小的問題會引發大的禍患)。

兩者都是類比推理。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進諫藝術的能力。

勸諫應罷黜楊懷敏時,皇帝以“碎首諫”詢問何鄭,何鄭說“古者君不從諫,則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諫如流,

臣何敢掠美而歸過君父”,分號前后是古今對比,目的是贊美皇帝能從諫如流。可見他對象意識強,抓住對

方心理,通過贊美皇帝從善如流來讓他接受處理楊懷敏的意見;第③段勸諫皇帝要信任臣子時說“誠與疑,

治亂之本也”“君臣交疑,而欲天下無否塞之患,不可得矣”,這也是抓住皇帝想要治理好國家的心理,從國

家利益出發勸諫皇帝要信任臣子;

針對性強,有較強的說理邏輯,如第③段“誠以待物,物必應以誠”,先總說要真誠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別人

的真誠對待;然后說“不可以一臣詐而疑眾臣,一士詐而疑眾士”,指出在對待臣子時不能以偏概全地懷疑所

有人;接著說“且擇官者宰相之職,今用一吏,則疑其從私,故細務或勞于親決。分畫者將帥之任,今專一

事,則疑其異圖,故多端而加羈制。博訪者大臣之體,今見一士,則疑其請托。相先后者士之常,今進其

類,則疑為朋黨”,擺出大量不信任臣子的做法,并指出其弊端“君臣交疑,而欲天下無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進而勸諫皇帝要信任臣子。

參考譯文:

①何鄭,字圣從,本來是陵州人,后來遷居到成都,考中了進士。

②楊懷敏因為守衛士卒發生暴亂事件,但仍然官居副都知之位,何鄭又跟張昇以及魚周詢進言論這件

事處理得不合理。宋仁宗召他們來并告訴他們說:“楊懷敏實際上事先就已經覺察到衛卒將要作亂,應該

對他有所寬容。”何鄭等人都說這樣不可以,最終皇上將楊懷敏貶出。皇帝說:“古代有碎裂頭顱進諫的,

你能這樣嗎?”何鄭回答說:“古代的君主不采納臣子的進諫,那才有大臣為進諫而碎裂頭顱的;現在陛

下您從諫如流,我怎么敢為了自己爭得美譽而將過錯歸到陛下那里呢。"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③當時皇上召集群臣檢舉陳報周圍朋黨為邪、表里不一、陰險狡詐之徒,過了很長時間也沒有什么行

動。何鄭認為要看實際行為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奸邪之徒,因而上奏道:“真誠地對待別人,別人也一定

會回報以真誠。真誠與猜疑,是造成太平與混亂的根本,不可以因為一個大臣的欺詐而懷疑所有大臣,一

個士子的欺詐而懷疑每一個士子。況且選擇官員是宰相的職責,現在宰相任用一個官吏,就懷疑他徇于私

情,所以細小的事務陛下也要勞煩自己親自裁決。處理紛雜的軍事事務是將帥的責任,今天因為自己做主

辦了一件事,就懷疑他有別的企圖,所以就多方對將帥們加以制約。廣泛地訪求舉薦士子賢才本是大臣的

本分,現在大臣推薦一士子,就懷疑他是通過私下請托舉薦上來的。君臣之間相互猜疑,卻想要上下暢通,

不能夠得到呀。”

④都知王守忠因為監修祭祀的器皿有功勞,(皇上)提拔他為景福殿使,給他兩使留后的官俸。何鄭

說:“王守忠功勞不大但(他得到的)賞賜很重。按照慣例,宦官不上任而只是遙領官職和俸祿也只限于

廉察這一級別。現在雖然沒有授予他留后官職,但已經是先給他那個官職的俸祿;既已經有了這個官職的

俸祿,(以后)他一定要得到這個官職;如果又答應他,那么他什么請求不能實現呢?”

⑤因為母親年紀大了,何鄭請求西歸任職,將要出發時,他又進言說:”張堯佐因為是后宮的親戚,

沾光竊據了不應該占有的重要職位,外邊私下里議論紛紛,說將要安置其入二府。如果這個命令一發出,

那些諫臣一定以死相爭。倘若罷免張堯佐就會有損于皇恩,罷黜言官就會傷及圣德,臣認為不如使張堯佐

富貴卻不給他權力。”這之后,皇上最終收回了關于張堯佐的宣徽之命。

(2023?上海楊浦?一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18分)

陳馭虛墓志銘

(清)方苞

①君諱典,字馭虛,京師人。性豪宕,喜聲色狗馬,為富貴容,而不樂仕宦。少好方,無所不通,而

獨以治疫為名。疫者聞君來視,即自慶不死。

②京師每歲大疫,自春之暮至于秋不已。康熙辛未,余游京師,仆某遺疫,君命市冰以大罌貯之,使

縱飲,須臾盡;及夕,和藥下之,汗雨注,遂愈。余問之,君日:“是非醫者所知也。此地人畜駢闌、食

腥膻,家無溷候②,污漂彌溝衢,而城河久理,無廣川大壑以流其惡。方春時,地氣憤盈上達,淫雨泛溢,

炎陽蒸之,中人膈臆?,困愎④忿蓄,而為厲疫。冰氣厲而下滲,非此不足以殺其惡。故古者藏冰,用于賓、

食、喪、祭,而老疾亦受之,民無厲疾。吾師其遺意也。”

③予嘗見諸勢家敦迫之使麋⑤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退而嘻曰:“若生有害于人,死有益

于人,吾何視為?”君與貴人交,必狎侮,出嫂語相警警,諸公意不堪,然獨良其方,無可如何。余得交于

君,因大理高公。公親疾,召君,不時至;獨余召之,夕聞未嘗至以朝也。

④君家日饒益,每出,從騎十余,飲酒歌舞,旬月費千金。或勸君謀仕,君日:“吾日活數十百人,若

以官廢醫,是吾日殺數十百人也。“諸勢家積怨日久,謀日:“陳君樂縱逸,當以官為維婁,可時呼而至也。”

因使太醫院檄取為醫士。君遂稱疾篤,飲酒近女,數月竟死。

⑤君之杜門不出也,余將東歸,走別君。君日:“吾逾歲當死,不復見公矣。公知吾謹事公意乎?吾非

醫者,惟公能傳之.幸為我德。”乙亥,余復至京師,君柩果律⑥,遺命必得余文以葬。余應之,而未暇以

為。又逾年,客淮南,始為文以用其孤。

⑥君生于順治某年共月某日,卒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氏,子某。銘目:義從古,跡盡世,隱于

方,尚其志。一憤以死避權勢,胡君之心與人異!

注:①駢闔:聚集。②溷屋:廁所。③膈臆:泛指內臟。④困慢:阻塞不通。⑤麋:(qiin)成群。⑥建(si):

暫時掩埋。

13.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吾如其遺意也()

(2)公親疾,召君,不町至()

14.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始為文以歸其孤()

A.歸還B.交給C.作為嫁妝D.通“愧”,慚愧

(2)義從古,跡用世()

A.兇暴B.迅猛C.違背D.率領

15.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予嘗見諸勢家敦迫之使麋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

16.把第⑤段畫線向譯成現代漢語。(4分)

公知吾謹事公意乎?吾非醫者,惟公能傳之,幸為我德。

17.第②段畫曲線的句子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3分)

18.本文為醫生陳馭虛立傳,對典型材料的組織很有特點,請結合第③④段填寫表格。(4分)

事件概括組材特點效果分析

②③

拒仕憤死

【答案】13.效法、學習。按時、及時14.BC15.予嘗見諸勢家敦迫之使

麋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16.你知道我恭恭敬敬對待你的用意嗎?我不是一般的醫生,只

有你能夠為我立傳(傳揚),希望你能夠對我施以恩德。17.這是陳馭虛解釋治病原理的一段話,首

先,他認為自己“不是一般的醫生”,似乎有驕傲的性格,但接著他從京師人的生活習慣、居住條件,京師氣

候特點,冰作為藥物使用的原理三個方面解釋致病與治病原理,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他對自己的認識是準

確的,真實的,并非膚淺的驕傲。最后,他還表明此法并非獨創,而是效法古法而來,于是一個驕傲的、

勤于觀察鉆研又謙遜的豐滿、遵循古道的醫者形象就確立起來了。18.①裝病拒診

②語侮輕慢

③用雙方矛盾沖突(或矛盾升級)來組織材料

④這樣組材要而不煩,層層深入地將一介平民醫生守正義超過生命、超出一般人的傳奇性立于讀者眼前,

作者的欽佩之情、對其身死的慨嘆也溢于言表。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意義的能力。

(1)師,效法、學習。句意:我是學習他們流傳下來的方法啊。

(2)時,按時、及時。句意:高公的父親曾經患病,召他來,也沒有按時而至。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意義的能力。

(1)歸,交給。句意:才寫下文章交給他的兒子。

故選B。

(2)戾,違背。句意:他的行為違背世情。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曾經到陳馭虛家中,看見那些權貴們派來催促陳馭虛的使者成群到來。使者們在臺階下叩頭,而

陳馭虛趴在案幾上呻吟裝病,堅決推卻他們。

“予”為主語,“嘗見”是謂語,“諸勢家敦迫之使麋至”是賓語,在“至”后斷句;

“使者”的謂語是“稽首階下”,“下”后斷句;

“伏幾呻吟”“固卻之”是“君”的兩個謂語,“固”前斷句。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謹事”,恭恭敬敬對待;“非醫者”,不是一般的醫生;“傳”,為我立傳;“幸”,希望;“德”,施以恩德。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情節或語段作用的能力。

這是陳馭虛解釋治病原理的一段話。由“是非醫者所知也”可知,他認為自己“不是一般的醫生”,似乎有驕傲

的性格;

由“此地人畜駢闌,食腥膻,家無溷原,污津彌溝衢,而城河久埋,無廣川大壑以流其惡。方春時,地氣憤

盈上達,淫雨泛溢,炎陽蒸之,中人膈臆,困慢忿蓄,而為厲疫。冰氣厲而下滲,非此不足以殺其惡。故

古者藏冰,用于賓、食、喪、祭,而老疾亦受之,民無厲疾”可知,他從京師人的生活習慣、居住條件,京

師氣候特點,冰作為藥物使用的原理三個方面解釋致病與治病原理,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他對自己的認識

是準確的,真實的,并非膚淺的驕傲;

由“吾師其遺意也”可知,表明此法并非獨創,而是效法古法而來,這又體現其謙遜的一面。于是一個驕傲的、

勤于觀察鉆研又謙遜的豐滿、遵循古道的醫者形象就確立起來了。

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予嘗見諸勢家敦迫之使麋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的意思是:我曾經到陳馭虛家中,看見那些權

貴們派來催促陳馭虛的使者成群到來。使者們在臺階下叩頭,而陳馭虛趴在案幾上呻吟裝病,堅決推卻他

們。仿照“拒仕憤死”的句式,事件可概括為:裝病拒診。

由“君與貴人交,必狎侮,出嫂語相皆警,諸公意不堪,然獨良其方,無可如何”的意思是:陳馭虛同權貴們

交往,一定要戲侮他們,說一些傲慢的話非議他們,眾權貴不能忍受,可是只以為他的醫術好,對他也無

可奈何。據此事件可概括為:語侮輕慢。

由“予嘗見諸勢家敦迫之使麋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余得交于君,因大理高公。公親疾,召君,

不時至;獨余召之,夕聞未嘗至以朝也”“因使太醫院檄取為醫士。君遂稱疾篤,飲酒近女,數月竟死”可知,

裝病拒診、語侮輕慢、拒仕憤死,作者是用雙方矛盾沖突(或矛盾升級)來組織材料的。

陳馭虛是作者的好朋友,他不是醫生,卻精于醫術,“不樂仕宦”而“隱于方”。他行醫是為高尚其志、固守

其操,最后為避權勢,竟然“一憤而死”。文章選取“治疫”一事來表現他的高明醫術,用“拒診”“拒仕”兩件

事來表現他的人品氣骨,突出了他固守其操、善惡分明、剛正不阿的品格。這樣組材要而不煩,層層深入

地將一介平民醫生守正義超過生命、超出一般人的傳奇性立于讀者眼前,作者的欽佩之情、對其身死的慨

嘆也溢于言表。

參考譯文:

陳典,字馭虛,京城人。性格豪爽不羈,喜歡歌舞女色養狗騎馬,顯出一副有錢有勢的派頭,可是他

卻不樂于做官。年輕時喜歡醫術,沒有不精通的,而唯獨憑善于治療疫病的本領而聞名。病者聽說陳馭虛

來看病,自己慶幸不會死了。

京城每年都發生大瘟疫,從晚春到秋天都不停止。康熙辛末年,我在京城游歷,我的一位仆人染上瘟

疫,陳馭虛叫人買來冰塊并用大缸盛好,叫他盡情地喝,一會兒就喝光了;到了晚上,將藥喝下去,他大

汗如雨流,病就好了。我問他這樣治的道理,陳馭虛說:“這就不是一般醫生所知道的。這里人畜集中擁

擠,吃的是腥膻味重的東西,家里沒有廁所,污水滿街,而護城河長久堵塞,沒有寬闊的大河深溝來排放

污染物。正當春天的時候,地氣聚集上冒,淫雨泛濫,烈日蒸發,傷害人的內臟,阻塞郁積,成為病疫。

冰氣迅猛下滲,不用這種辦法就不能除去病害。所以以前收藏冰塊,用于舉行賓禮、宴會、喪禮和祭祀等

場合,而那些老疫病也受到冰氣的滲透,百姓就不會染上疫病。我是借鑒他們流傳下來的方法啊。”

我曾經到陳馭虛家中,看見那些權貴們派來催促陳馭虛的使者成群到來。使者們在臺階下叩頭,而陳

馭虛趴在案幾上呻吟裝病,堅決推卻他們。背開他們就嘲笑說:“他們活著對人有害,死了對人有好處,

我為什么要給他們看病呢?”陳馭虛同權貴們交往,一定要戲侮他們,說一些傲慢的話非議他們,眾權貴

不能忍受,可是只以為他的醫術好,對他也無可奈何。(我能夠結交他,是憑借大理高公的介紹)高公的

父親曾經患病,召他來,也沒有按時而至;唯獨我召他,晚上聽說了,未嘗等到早上才來。

陳馭虛家一天天地富裕起來,每每出門,數十人騎馬相隨,縱酒放歌,每月耗費千余兩銀子。有人勸

他謀個官職,他說:“我每天使數百人活下來。假若因為做官廢棄了醫事,這樣就是我每天謀殺了數十百

人。”那些有權勢的人家對他怨恨一天天地增加了,有人獻計說:“陳馭虛以放縱享受為樂,當以官住束

縛他,可以讓他隨叫隨到。”于是讓太醫院下文書任命他為醫士。陳馭虛于是稱病,放縱飲酒,接近女色,

數月以后,竟然去世。

陳馭虛閉門不出時,我準備東游而歸。去和他道別。他對我說:“我不過一年就要死去,不能再見到

你了!您知道我恭謹地對待你的用意嗎?我無非是個醫生,只有您能替我作傳,希望我能受到您的恩惠。”

乙亥年,我再到京城,聽說他又留下遺言,一定要得到我替他寫的文章才下葬。我答應了,但沒有時間完

成。又過了一年,客居淮南,才寫下文章送給他的兒子。

陳馭虛生于順治某年某月某日,死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氏。子某。墓志銘:他的德義可以追古,

他的行為違背世情。埋首行醫,守志不移。憤然而死避開權勢,為什么你的心思與常人迥異?

(2023?上海黃浦?一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20分)

筠溪翁傳

【明】歸有光

①余居安亭。一日,有來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間,日吟哦,數童子侍

側,足未嘗出戶外。“余往省之。見翁.顧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進.舉架上書悉以相贈.殆數百卷。

余謝而還。久之,遂不相聞。然余逢人輒問筠溪翁所在。有見之者,皆云翁無恙。每展所予書,未嘗不思

翁也。今年春,張西卿從江上來,言翁居南解浦,年已七十,神氣益清,編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

呱。西卿”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見加少,亦異矣哉!

②噫!余見翁時,歲暮,天風愫栗①,野草枯黃。日將晡,余循去徑還家。媼、兒子以余遠至,?酒。

見余挾書還,則皆喜。一二年,余妻兒皆亡。而翁與余別,季勞人問死生。余雖不見翁,而獨念翁常在宇

宙間,視吾家之本密而盡者,翁殆如千歲人。

③昔東坡先生為《方山子傳》,其事多奇。余以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間不必有異而人自不之見。若

筠溪翁,固在吳淞煙水間,豈方山子之謂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巖處之高士也歟?

【注】①愫栗:哀愴凄涼。

19.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西卿注翁貌()縣酒()

20.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殍勞人問死生()

A.每次B.每當C.常常D.每逢

視吾家之添然而盡者()

A.早早B.突然C.意外D.令人傷心

21.把第①段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見翁,頑然皙白,延余坐,渝茗以進,舉架上書悉以相贈,殆數百卷。

22.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間不必有異而人自不之見。

23.史傳著作具有巧于構思、精于剪裁、長于表達等特點,請結合第①段內容,自選角度,寫一則不超過

150字的文學短評。(4分)

24.作者始將筠溪翁視為“異”“仙”之人,終借他人之口,稱其為“高士”。請結合文章內容,辨析這兩類人的

差異。(4分)

【答案】19.描繪、描述準備20.CB21.

(我)見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長、皮膚白皙,他邀請我坐下,煮茶來讓我喝,拿來架子上的書都送給我,

大概有幾百卷。22.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間/不必有異/而人自不之見。23.

示例一:作者巧于剪裁,先寫自己聽聞他人介紹,便專程拜訪筠溪翁;見面后,寫其外貌、動作,暗含對

其人品之欣賞;接著寫分別之后,又常常打探其近況,在聽聞張西卿介紹后,更以“亦異矣哉”表達贊嘆;作

者以“相見一想念一打探”為線索組織材料,逐層深入地表達了對筠溪翁的欽佩、思念和贊美之情。

示例二:作者長于表達,先寫自己聽聞他人介紹,便專程拜訪筠溪;見面拜別之后四處詢問其近況,以“未

嘗不思翁也”的感慨表達思念之情;在聽聞張西卿介紹后,更以“亦異矣哉”表達贊嘆之意;語氣和句式的不

同,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筠溪翁的感情變化一由思念到贊美,可見其表達之精。24.示例:作者初

見筠溪翁,其頑然皙白,以書相贈,后聞其年屆七十,身體強健,編書不倦,還能生子,將其視為異人;

聯想到自己妻兒早死,更將其視為壽已千年的仙人;后聯想到《方山子傳》,覺得筠溪翁應該是像方山子

一樣的普通而有極高境界的人,所以借他人之口,稱其為“高士”;“異人”“仙人”行為舉止有異于常人處,“高

士”則無異于常人,但境界高尚,令人傾慕。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西卿”指張西卿,專有名詞,在句中作主語;“翁貌”指筠溪翁的樣貌,句中作賓語;“狀”本是名詞,

在句中作謂語,應是名詞作動詞,譯為“描繪、描述”。句意:西卿描繪筠溪翁的樣貌。

(2)“具”后是名詞“酒”,結合上文“媼、兒子以余遠至”,這里譯為“準備”。句意:準備酒。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1)結合語境“翁與余別”,說明“我”和筠溪翁已經分別,“余雖不見翁,而獨念翁常在宇宙間”體現“我”經

常想念他,這里的“每”譯為“常常”。句意:嘗嘗勞煩他人詢問筠溪翁的身體情況。

故選C。

(2)“磕”是突然的意思,“……然”一般譯為“……的樣子”,這里的“赫然”可翻譯為“突然”。句意:和我家忽

然去世的人相比。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頑然”,身材修長的樣子;“延”,請;“悉”,者B;“渝(yue)茗”,煮茶;“殆”,大概。

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譯文:古代的得道之人,常常在人間游走,和常人不一定有所不同,于是人們往往見不到他們。

“古”與助詞“之”和“得道者”構成偏正短語,單獨成句,“得道者”后斷開;

“常”作為狀語修飾“游行”,“人間”為“游行”的后置狀語,該句單獨成句,“人間”后斷開;

“不必”表否定,與“有異”連用,不能分開,應單獨成句,“不必有異”前后斷開;

“而”連詞,表原因,常用在句首引出后句;“人”是名詞,作主語,“自”為副詞,作為狀語修飾“不之見”,要

單獨成句,“而”前斷開。

23.本題考查學生寫文學短評的能力。

寫作類型:文學短評類微寫作。

審題:題目提示要從“巧于構思、精于剪裁、長于表達”等,自選角度,寫作的時候要抓住某一個視角進行評

價。

寫作思路:先指出寫作角度,再對段落進行層次劃分,概括層意。如果從“巧于構思”角度分析,第一層先寫

聽聞他人介紹,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設置懸念,激發讀者興趣;接著對其外貌、動作描寫,表

現對其人品之欣賞,為后文寫作者打探其境況作鋪墊;如果從“巧于剪裁”的角度評價,結合劃分的層次,按

照“相見一想念一打探”為線索組織材料,逐層深入,體現作者對筠溪翁的欽佩、思念和贊美;如果從“長于

表達”的角度,要結合關鍵句進行評價,如“未嘗不思翁也”表達思念之情,“亦異矣哉”表達贊嘆。

2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溪翁年已七十,仍然“神氣益清,編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如余十年前所見加少”,因而作者覺得“亦異矣

哉”;“吾家之溢然而盡”,而“翁殆如千歲人”,體現出“異人”“仙人”行為舉止和常人不一樣。

《方山子傳》表達了蘇軾對方山子特立獨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贊賞。“在吳淞煙水間,豈方山子之謂哉”,體

現作者認為筠溪翁是像方山子一樣的普通而有極高境界的人。結合第③段,“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間,不

必有異,,“非神仙家者流”,而是“巖處之高士”可知,作者認為“高士”和常人不一定有所不同,但他們境界高

尚,令人傾慕。

參考譯文:

①我住在安亭。有一天,有人來告訴我說:“向北五六里的溪水邊,有三四間草房子,有一個叫筠溪

翁的人住在那里。他每天吟誦詩句,有幾個童子侍奉在他身旁,他則從不離開屋子。"我前去探望他。見

到筠溪翁,發現他身材修長,皮膚白皙。他請我坐下,泡茶請我喝,拿架子上的書送給我,大概有幾百卷。

我向他道謝后回去。過了很久,就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但是我逢人就問筠溪翁在哪里。又見到他的人,

都說筠溪翁平安無病。我每次打開他所給我的書,未嘗不想念他。今年春,張西卿從江上來訪,說筠溪翁

住在南海浦,年紀已經七十了,精神越來越清爽,編輯文集的工作也幾乎不離手。他的侍妾生了孩子,剛

呱呱墜地。張西卿描述筠溪翁的樣貌,比我十年前見到的更加年輕,也真是神奇啊!

②哎!我見到筠溪翁時,正當一年到頭,大風凌冽,野草枯黃。天將晚,我沿著去時的路回家。妻子、

兒子以為有遠客來到,都準備了酒。見到我帶著書回來,都很開心。一兩年后,妻子和兒子都亡故了。而

筠溪翁和我分別之后,我常常勞煩別人詢問他的生死。我雖然沒有見到筠溪翁,卻只想著筠溪翁常常在宇

宙間。和我家忽然去世的人相比,他大概像千歲老人。

③過去東坡先生寫《方山子傳》。他的事跡有很多奇特的地方。我認為古代的得道之人,常常在人間

游走,和常人不一定有所不同,于是人們往往見不到他們。像筠溪翁這樣的人,本來就住在吳淞的煙水之

間,難道就是和方山子一樣的人嗎?有人說:筠溪翁并非神仙一類人,或者是一位隱居山中的高人吧?

(2023?上海松江?一模)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19分)

陳喬傳

①陳喬字子喬。喬幼敏悟,呼砂文史,以西授太常寺奉禮郎。烈祖即位,頗器重之。

②元宗既失淮甸,恥其降號,欲授機務于太弟,而陳覺之徒,因有窺竊之計,輒謂元宗日:“宋齊丘,

是社稷之臣也。今若委以國事,庶寧邊鄙,而陛下優游邃處,以養喬松之壽。”喬聞之,排閣而入,諫日:

“臣聞社稷之重,焉可假之他人。今且授之,則百官朝請,皆歸齊丘,一民尺土,非陛下所有,尚能制齊

丘而再有之乎?臣見淖齒、李兌①復作,而讓皇幽囚于丹陽,亦陛下之所親見。一日垂涕泣,求為田舍翁,

不可得矣。“元宗愕然日微卿幾落賊人轂中傳位之意遂止。

③開寶中,太祖皇帝遣使召后主人朝,后主欲往,以喬為個。喬曰:“陛下與臣俱受先帝顧命,委以

社稷大計。今往而多留,則國非己有,悔將何及?臣雖死,實靦面于先帝。”后主由是連年拒命,皆喬為

之謀也。及王師問罪,喬誓以死守。及城將陷.后主自為降款,俾喬與世子仲寓開城門納之。喬遽歸府,以

款投于承溜②。后主促之愈急,喬入見目:“自古豈有不亡之國乎?降無益也。臣請城下一戰而死。”后主

執其手,泣日:“盍與我北歸?”喬日:“臣當大政,而致國家如此,非死無以報。臣死而歸之以逆命之

罪,則陛下保無恙也。”遂自縊。

④喬為人孝悌敦睦,宗族之貧者,分祿以給之,雖居權要,家無余費。

⑤惜乎不知時變,死非其所,然亦忠于所事者也。

《南唐書?陳喬傳》

【注】①淖齒,戰國時楚將,受楚頃襄王命救齊,卻反殺逃亡中的齊愍王。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

殺太子章,逼趙武靈王,獨專國政。②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槽。

2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陰授太常寺奉禮郎()(2)今往而用留()

26.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I)肱塞文史()

A.偏愛B.停留C.感興趣D.專心研習

(2)以喬為介()

A.做間隔B.有骨氣C.傳話者D.為依靠

27.第②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元宗愕然曰微卿幾落賊人轂中傳位之意遂止。

28.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4分)

及城將陷,后主自為降款,俾喬與世子仲寓開城門納之。喬遽歸府,以款投于承溜。

29.第②段中陳喬的進諫很有說服力,結合內容加以分析。(4分)

30.你是否同意第⑤段中作者對陳喬的評論,結合文意闡釋你的理由。(4分)

【答案】25.祖上的恩蔭/庇蔭被26.DC27.元宗愕然曰/微卿/幾落

賊人轂中/傳位之意遂止。28.等到城池快要淪陷的時候,后主自己擬寫了投降書,讓陳喬和

世子仲寓打開城門放太祖王師進城。陳喬立即回府,把投降書扔進了雨槽。29.答案示例:陳喬先從

帝位的重要性談起,不可隨意傳位于人;再假設傳位后的結果,百官、尺土都不再是元宗所有,以反問引

起警示;然后以兩個人物史實,指出傳位后有被幽禁的可能性,要成為一介平民都不復可能。后果程度層

層加深,很有說服力。30.答案示例一:我部分同意。評論中肯定了陳喬忠于職守品質,但認為他不

懂得因時而變,沒有死得其所。當后主準備入朝投降的時候,陳喬誠懇勸阻,并發誓死守,可見其忠于社

稷,忠于先帝所托;當后主寫下投降書,陳喬以死逆命,可見其忠君愛國。他的死并不是不懂隨時局變通,

而是顯示了將死置之度外的愛國精神,死得其所。

答案示例二:同意。評論肯定了陳喬忠于職守品質,但認為他不懂因時而變,沒有死得其所。當后主準備

入朝投降的時候,陳喬誠懇勸阻,并發誓死守;可見其忠于社稷,忠于先帝所托;當后主寫下投降書,陳

喬以死逆命,更可見其忠君愛國。但當時改朝換代已成定局,他卻不懂隨時局變通,以死殉國,有點愚忠,

的確可惜。

【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蔭:祖上的恩蔭,庇蔭。句意:因受蔭庇被授予太常寺奉禮郎的職位。

②見:被。句意:現在如果前往而被扣留。

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耽玩:專心研習。句意:專心研習文史。

故選D。

②介:傳話者,使者句意:讓陳喬擔任使者。

故選Co

2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元宗聽后十分驚訝地說:“沒有你提醒,我幾乎落入賊人的圈套。收回傳位的意圖也因此停止了。”

“元宗愕然日”中“元宗”是主語,“愕然”作狀語修飾"曰","曰"也是句中常見的表停頓的標志詞,故在“日"后

斷開。

“微卿幾落賊人骰中”,是表假設關系的復句,“微卿”是假設的條件,“幾落賊人轂中”是結果,故在“微卿”“中”

后斷開。

“傳位之意遂止”中“傳位之意”作主語,“遂止”作謂語,結構完整。

故斷為:元宗愕然曰/微卿/幾落賊人轂中/傳位之意遂止

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及”,等到;“降款”,投降書,降書;“俾”,使,讓;“納”,使……進入;“歸”,回到;“投于承溜”,扔進

雨槽。

2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臣聞社稷之重,焉可假之他人”,可知陳喬闡述地位的重要性,不能傳位于人。

根據“今且授之,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