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序文言文-上(核心考點)-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1頁
贈序文言文-上(核心考點)-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2頁
贈序文言文-上(核心考點)-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3頁
贈序文言文-上(核心考點)-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4頁
贈序文言文-上(核心考點)-2025年上海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05贈序文言文(核心考點精講精練)上

IN.考情探究

i.高考真題考點分布

\考

、點

贈序文言文(含序、說、銘,表、書等)

型\

試卷分值考查標題考查內容

2022?上海秋考卷11分莊達甫《攝山采藥圖》序虛詞+內容理解+藝術手法+文章評價

組合閱讀

選2024?上海春考卷13分崇儉素+儉說

虛詞+內容理解+概括思路+思想內容+探究

2020?上海春考卷13分見蘇仁仲提舉書虛詞+內容理解+句段作用+藝術手法

2019?上海春考卷13分答湖廣巡按朱謹吾辭建亭虛詞+內容理解+藝術手法

2018?上海春考卷11分書善最堂卷后虛詞+內容理解+藝術手法

分2017?上海春考卷11分林和靖先生詩集序虛詞+內容理解+藝術手法

析2014?上海秋考卷12分治學虛詞+文章表現手法+內容理解

2011?上海秋考卷12分稼說送張琥內容理解+語段作用+藝術手法+思想內容

2008?上海秋考卷13分《秋尋草》自序內容理解+藝術手法+句段作用

2007?上海秋考卷12分《酌古論》序內容理解+藝術手法+寫作意圖

2.命題規律及備考策略

【命題規律】

上海卷閱讀理解文言文二中的贈序文言文是與雜記類文章隔年不定期出現。主要是以選擇+分析題+填

空題形式進行考查,試題數量4?5道,分值n?13分。以近年來的試題簡要分析如下:

第1題,選擇題,一般考查虛詞選擇,要求選擇適合上下文語境的虛詞。分值1分。

第2題,選擇題或填空題,一般考查文章內容理解,要求理解詞句段的大意或者涉及文章內容的理解。分

值2?3分。

第3題,問答題,一般考查藝術特色與表現手法,要求正確分析常見的表現手法及表達作用。分值3分。

第4題,分析題,一般考查賞析情感、分析思想內容及問題探究,要求正確分析作者的情感、寫作的意圖,

評價古詩文內容、思想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問題探究。分值3?5分。

若出現第5道題,多半為上述考點的拆分考查,形式則比較靈活,視文章內容而定。分值3?4分。

近年常見組合是虛詞+理解分析文章內容+分析藝術表現手法+問題探究。分值11分~13分。偶爾在各區模擬

試題中出現兩篇文言文句段的組合閱讀,主要視文言文一的考查內容作補充搭配使用。

總體說來,命題特點與雜記類文章略有不同,主要側重文章內容理解、寫法技巧、思想內容分析。這與這

類文章特點是相吻合的。

【備考策略】

復習時做到以下三點:

a)注重平時閱讀積累和古代漢語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加強知識儲備,還要學會利用語法知識等幫助判

斷。

(2)注重文段整體閱讀,理解文章思路,理解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

(3)注重古代散文閱讀和賞析基礎知識積累,注重培養語感,學會在理解文體特點基礎上判斷行文思路和

意圖。

【命題預測】

贈序類文言文(含序、說、書等)與現代抒情性、議論性散文比較類似,主要用來記敘、說理、評議,

間或記敘,表達個人情感。

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語文科目考試說明中,有關贈序類文言文閱讀的考點內容

如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梳理古詩文的行文思路。

87分析詞、句、段在古詩文中的作用。

88分析常見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3.“評價古詩文內容、思想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考點,有關贈序類文言文閱讀的分值大致比較穩定,約為〃分左右,一般用道題來進行

考查。其中,31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7分析詞、句、段在古詩文中的作用、3.4梳理古詩文

的行文思路等主要以選擇題或簡答題來考查,其余考點主要用主觀分析題來考查。偶爾會有對不同文本材

料進行綜合比較或探究分析題。另外文言文二有減少虛詞考查,增加探究類考查的趨向,因此復習時可有

所側重。

考點旅理|?

必備基礎知識:

贈序類文言文閱讀賞析

八序主要有贈序和書序。贈序,用于惜別贈言,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

別贈言性質的文體,也有書信形式寫的,稱為書,還有訓誡后人的稱訓或誡。書序又分前序或后跋,序和

跋是敘述一書作意的文字。以今人的習慣,把冠于一書之前的叫序(或敘),也可稱為序言,前言,題記,弁

言,引言等。寫在書籍,文章或書畫作品后面的叫跋。

其他與序類似,主要以議論為主的文體:

說: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韓愈的《馬說》

銘:一般用韻,形式短小、語言簡潔,內容多含頌揚、警誡之意,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表: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恭敬、懇切。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

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表”主要表達臣子對帝王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但最終目的

是“曉之以理”。

2、贈序類文言文主要思想內容

(/)以議論為主的序文,一種是借序抒發自己的文學觀點,以議論為主,表達自己的文學見解。

一種是議論為主的序文表達對歷史、社會、人生問題的看法。如: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2)以記敘為主的序文,回憶一生的遭遇,屬自序文,是作者為“自序其意”而作。如文天祥《指南

錄后序》。還有種他序,著作由他人作序,一般主要介紹著作或文章的主旨、特點,以求得讀者更好的閱讀

理解。

(3)贈序除了論時政、談學術、論詩文、敘友情、感離別,還有針對朋友的處境,抨擊社會現象,給

朋友提出建議,從精神上給朋友以支持。如著名的《送孟東野序》

3、贈序類文言文主要藝術特色

一是體式自由。序文可議論,可敘事,可抒情,古人作序,如果是為自己的書稿寫序,往往涉及自己

的人生經歷、寫作緣由,為他人作序的文章則評論書的主旨、價值,最后記寫和作者的友誼,從知人論世

的目的出發,也會談學術,論時政,講述作者的為人、個性,以便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其作品。贈序比序文

的寫法更為自由,抒情性更濃郁。

二是情感飽滿。古往今來,著者一般請有名望的前輩為自己的書文寫序言,而寫序者除對書本內容予

以介紹外,更會寄托期望、勸勉之意,之所以為他人之書的序文多說優點,也是為了鼓勵寫書者,取得更

大的成績。贈序之初衷是對離別之人贈言壯行,使之有所增進,加深彼此的情誼。作者在文中對某事物或

贊頌或批評,或喜愛或厭惡,或冷靜或熱情,都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這種觀點態度的表達,或明示,讓

人一目了然;或暗示,取譬設喻,含蓄委婉;或集中議論;或散見于字里行間。

三是寓意深遠。一篇好的序文或贈序,決不應是一篇泛泛的應酬之作,相反,一篇好的序文,無論是自

序還是他序,都是感情真摯的結晶。

4、說理性文言文主要論證方式

(7)舉例論證(事實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作用:具體有力地論證了觀點,

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引用論證(道理論證):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作用:

有力地論證了觀點,增強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作用:突出全面地論證觀點,讓

人印象深刻)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作用: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使文章淺顯易懂,

易于理解和接受)

(5)類比論證: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作用:生動

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使文章淺顯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6)歸謬法:就是先設立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然后再以之為前提進行合乎邏輯的引申,得出一個十分明

顯而荒謬的結論,從而駁倒對方的論點(作用:有力地論證了觀點,增強說服力)

(7)引申論證:通過對某一事物或現象,進行合乎邏輯的推導、引申而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8)假設論證:運用假設推理的方法來論證觀點。

(9)因果論證:通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

5、說理性文言文主要論證思路或層次結構

對于說理性文言文來說,最重要的是說理的邏輯過程。因此,閱讀說理性文言文需要關注的是文章段

落層次的組成方式。常見的說理性文言文結構形式有:

(/)層進式:文章各部分或層次之間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各層的前后順序不可隨意變動。層進

式的論證結構的段落層次的前后順序,往往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

(2)并列式:幾個層次、段落之間是并列的。因此,構成這種并列關系的各個分論點或論據之間的關系也

應該是并列的。

U)對照式:在論證過程中,把兩種事物或意思加以對比,或者用一種事物或意思來比照另一種事物或意

思的結構安排方式。這種結構方式,或正反對照,或破立結合,對比鮮明,觀點明確。

Q)總分式:指論證的層次之間是總說與分說關系的結構安排。總分式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先總后分

再總等結構方式。總分式的分述各項一般是并列的,但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是層進明晰的。

6、說理性文言文主要語言特色

(7)遣詞造句通常的角度有:準確、簡練、生動、形象,音韻平仄、疊詞運用、節奏安排富有音樂性,

整散句的搭配使語言流暢有氣勢等。

(2)語言風格是作家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創作語言特有的格調,之所以有風格是因為由于作者的生活

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另外風格也是不同體裁的文章對語言形式有著不同的要求。

語言風格類型多樣,有豪放、婉約,有樸素、絢麗,有含蓄、明快,有簡潔、復雜,有嚴肅、幽默等。

豪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境界雄渾、感情激蕩。多用激越昂揚的語氣情調,宏大熱烈的詞語、氣

勢酣暢的句式,排比、反復、夸張等修辭手法來表現。

柔婉: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審美。

平實質樸:語言力求平淡,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

人。平淡中含有深意,淡而有味,字短意長。

絢麗:色彩明艷、句式繁復、文筆華美。多用描繪性的修飾成分,講究節奏韻律。

含蓄雋永: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

而得之。言少意豐,字里行間啟人聯想、開人悟性,讀來留有余味,引發思考。

清新明快: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斬釘截鐵,單刀直入,一語中的,一針見血,痛快淋漓,雅俗共

賞。

莊重典雅:采用典范書面語,拒絕俚詞俗語;常用古詞、成語;多用專有名詞、術語;多用長句、復

句;莊重嚴肅,堂皇正大,深沉厚實,義正辭嚴。

幽默諷刺:運用夸張、反語、仿詞、雙關等手段,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突出事物特征,

揭露事物本質。富于諷刺意義,增強批判性和說服力,讀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引發共鳴或思考。

生動形象:人物語言個性化,言如其人;描寫逼真,繪聲繪色,惟妙惟肖;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新鮮

活潑;注意詞語選用,注意句式變換,使行文變化有致。

重難點知識:

常用文言文虛詞意義及其用法、文言文內容及主旨理解、文章意圖分析、文言文常見說理方式。

考點精講01虛詞

典例引領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莊達甫《攝山采藥圖》序

(清)張惠言

①始余見達甫圖其貌,取杜甫詩題之日《看劍引杯》%時達甫方壯年,銳意天下事,議論慷慨,

豪氣見于眉目間。迄今十八九年,屢困場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舉,有司欲以應召用,固辭不赴,

遂不復應進士舉。而更為圖,日《攝山采藥》。或以告余日:“達甫殆無意于世也夫?”余聞而疑之。

古之君子,汲汲憂樂于天下者,誠以道存也。道茍存,不以遇不遇異其志,又不當以吾身之衰而有自

安之心。達甫年末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縱不得于今,亦當有以見于后,而區區攝生②之謀哉?與

向所聞于達甫者頗大異。

②然余竊嘗論國家之用人,如臾柑、扁鵲之蓄百藥焉,取之必擇其地,聚之必當其時,儲之

必備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籠中而不直焉者,其求預也。事方其急而號之山澤之間,其捆載而來者,

必柴胡、桔梗也,人參、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參、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

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見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為天下之藥皆若是,

其惑豈細耶?

③若是者曾不足以當庸醫,而儼然任國家,進退天下士,自以為得之。世有臾柑、扃鵲,寧不為

大憂耶?余又疑以為達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聞古之有道之士,蓋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嘗

學之也,達甫儻④聞之歟?序其事,姑以問之。

【注】①看劍引杯:出自杜甫詩句“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②攝生:養生。③易:輕視。④儻:

或許。

【試題】1.可填入第②段橫線處的一項是(

A.耳B.矣C.耶D.也

【方法總結】

高考文言文虛詞選擇題答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邏輯優選法:文言文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往往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這些聯系構成了文段

內在的邏輯框架。仔細分析這些邏輯關系,如因果、轉折、并列、遞進等,從而優選出適合上下文邏輯關

系的虛詞。這些虛詞大多是連詞。這些連詞包括但不限于“與、及、而、則、雖、然、至、即、使、如、

若、茍、倘、令、藉、設、故”等。常見的邏輯關系及連詞有:

(〃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如:“與、及、而、以”等。

⑵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如:“而、且、況”等。

⑶表示選擇關系的連詞,如:“若、抑、將”等。

陽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如:“而、則、斯、于是、然后”等。

⑸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如:“而、然、抑”等。

⑹表示因果關系和目的關系的連詞,如“以、為、故、是故、是以”等。

。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如“如、若、茍、使、令”等。

網表示修飾關系的連詞,如“而、以,等。

2.句位優選法:虛詞在句中的位置是其語法功能最直接、最顯著的體現。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

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

(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

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因此,認識到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信息,并結合上下文語境,綜合判斷不同虛詞語法功能,并根據文言文整

體結構的把握,據此選出正確虛詞。

3句意優選法:根據句子的大意和語氣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在前后把握整段文句意義的基礎

上來推斷和確定所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選出正確虛詞。這類虛詞大多是語氣詞。如“己”常用于表達停

止或限制的語氣,“耳”常用于表達“罷了”的意思,“焉”用于指示代詞或形容詞后,表示指示或結果,“兮”

則常用于表達感嘆或詠嘆的語氣。常見的表達語氣及其虛詞有:

(/)肯定語氣。如:“是、亦、誠、誓、然、爾”等

(2)疑問語氣。如:“乎、焉、哉、耶”等。

(3)命令語氣。如:“使、以、可、敢”等。

(4)禁止語氣。如:“弗、毋、勿”等

(5)推測語氣。如:“得、莫、可、何”等。

(6)表示感嘆的語氣。如:“咎、夫、乎、矣”等。

4.標志優選法: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標志,如判斷句中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

句中的“見”“于”“見……于”等。各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對固定,在句中位置和意義也相對固定,據

此可以選出正確虛詞。

5.語境優選法:在理解文段整體意義和把握上下文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如詞匯搭配、

句式結構等,來推斷所需虛詞的可能意義和可能用法并由此選出適合語境的虛詞。

6.代入優選法:如果知道某個虛詞幾乎所有的意義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那么可

以把不同虛詞帶入到特定句子中,如果某個用法和意義講的通,或更為合理,據此選出正確虛詞。

7.語法優選法:在文言文中,一般句子講究前后對稱或相互呼應。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大致相

同,據此可以由上一個句子中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下一句話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虛詞的意義和

用法并選出正確虛詞。

以上方法不可孤立割裂,需要綜合運用一種或幾種方法才能選擇出適合文意和題意的正確答案。

爛即日晚II

即時檢測精講01與精講02合并。

考點精講02內容理解及思路分析

典例引領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全文見考點精講1】

①始余見達甫圖其貌,取杜甫詩題之日《看劍引杯》外時達甫方壯年,銳意天下事,議論慷慨,豪氣

見于眉目間。迄今十八九年,屢困場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舉,有司欲以應召用,固辭不赴,遂

不復應進士舉。而更為圖,日《攝山采藥》。或以告余日:“達甫殆無意于世也夫?”余聞而疑之。古

之君子,汲汲憂樂于天下者,誠以道存也。道茍存,不以遇不遇異其志,又不當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

之心。達甫年末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縱不得于今,亦當有以見于后,而區區攝生②之謀哉?與向

所聞于達甫者頗大異。

【試題】對第①段寫到莊達甫兩幅自畫像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幅畫具有強烈的對比意味B.兩幅畫反映出畫家的境遇變化

C.對兩幅畫的解說引出了下文D.對兩幅畫的解說意在表達友情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褐夫字說

(清)戴名世?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口奇,而偶者蓋少口,自漢以還,少有奇字者,其名則或奇或偶焉耳,豈非其習

使然哉!吾聞之申^②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

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稱,而不必有其字,則其虛冒焉者又豈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來告者曰:“不可,以習俗之不慣于稱也。”余日:“余之為是,非故矯然

異也,其說有取,而于古亦無謬。雖然,更其稱而仍襲其義則字日褐夫,可乎?”人曰:“褐,賤服也;

夫,不知誰何人之辭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日:“余固鄙人也,舍是無以為吾字矣,天下

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漸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則垢污賤簡極矣。其所處也至卑.

其于世也無伍.富貴利達之所無望,而聲勢名譽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無所忌,以故古者諺

之謾必以云,然則余不以為字而誰乎?吾惡世之竊其名而無其實者,又惡有夫有其實而辭其名者。若余則

真褐之夫也,雖欲辭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實云云,然則人之稱之也必慣,鄙不鄙又何論焉!”

③既以其語應客,遂書之,以為《褐夫字說》云。

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申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1.可選入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也矣B.以焉C.于也D.因矣

2.第②段中詳寫“來告者”與“余”問答對話,對其用意分析正確地一項是()

A.問答對話突顯對方認知沖突,意在表現“來告者”咄咄逼人

B.以“來告者”的質疑和刁難,暗示自己孤獨寂寞、懷才不遇。

C.用問答對話方式答疑駁難,以方便逐層深入闡明自己的看法。

D.在問答對話中自訴身份地位卑賤,批判遵從古人的錯誤做法。

3.對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回歸古代取字的傳統,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歸古代取字的傳統,主張名實相符,抒發憤世嫉俗之情。

C.明貶實褒彰顯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矯正世俗的虛偽,強調名實相符的思想,表達豁達的態度。

4.概括全文的寫作思路。

【方法總結】

一、內容理解選擇題解法

內容理解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篩選比對。題目要求往往是“選是”或“選非”。選項內容多

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命題者有意識地設置錯誤干擾,讓考生進行判斷。

而比對法是解答這類題較好的方法之一。

比對法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仔細比對:關鍵詞句、增減內容、人物、時間、地點、關系等。

比對方法:

①比對選項中在“誰在何時何地說何做何”與原文是否一致。

②檢查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偷換概念。

③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以及事件產生的原因、結果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

(7)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迷惑考生,這種設誤方式是命題的主要

陷阱。

(2)無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內容,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

(3)以偏概全: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的方式,故意擴大或

縮小判斷對象的范圍

(4)張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的結果說成是乙事件的結果。

(5)曲解詞義:命題人在對原文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和概括時,不結合文段的前后語境,對某些文言詞語的

含義故意加以曲解,導致錯誤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將原文中的“不取其報”解釋為“不知感恩”,從而誤

導讀者。

(6)對象錯位:在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文中,常常涉及到一組人物和事件,命題人通過將有些人物與事件

進行錯位搭配,設計出移花接木的錯誤選項,使讀者產生誤解。例如,將一個事件的主體錯誤地歸因于另

一人物,從而改變原文的意思。

(7)范圍失當:在選項中將原文涉及的范圍擴大或縮小,導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原文可能只提到某人

在音樂方面的才能,而選項可能將其擴展到該人在其他領域的成就,或者相反,縮小了原文中描述的范圍。

(8)偷換概念:在設問或選項中,命題人通過偷換概念,將一個概念替換為另一個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概

念,導致讀者在選擇時產生誤解。例如,將“手段”與“結果”混淆,或者將描述某一具體事件的句子與

更廣泛的背景信息混淆,從而影響對原文的正確理解。

解題步驟:

第一步:定比對區間

文言文概括分析題,通常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設置四個選項。解答時,應依據選項內容,回歸文本,

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句段,鎖定比對區間

第二步:定比對角度

將選項內容與鎖定的比對區間的內容相比較,特別是要從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系、依據與結論等

設誤角度進行細致比對,找出似是而非之處,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準確判斷。

二、文章思路類問答題解法

行文思路是作者寫作時為了深化和表達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維活動的線路,是作者為實現表達目的而確

定的文章內容的先后順序。文章結構是思路的體現。文章思路類問答題包括分析結構、理清思路包括分析

段內的句與句和段與段之間的層次、全篇的行文思路、論證的結構等。對文章結構與思路的把握有賴于對

文章的細致閱讀,尤其是解題前的通讀全文。

1.首句分析法。首句分析法是一種常用于理解和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它側重于從文章的首句或開篇段落

入手,通過解析這些關鍵部分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結構和邏輯脈絡。

(/)檢查首句是否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主題可能是明確的陳述,也可能是通過隱喻、象征等

方式暗示。

(2)分析首句如何與后續段落建立聯系,確保文章在邏輯上是連貫的。

(3)結構引導:觀察首句是否預示了文章的結構(如總分總、并列、遞進等),并檢查后續內容是否遵循了

這一結構。

(4)論點支撐:如果首句提出了一個論點,分析后續內容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論據來支撐這一論點。

2.標志分析法。主要通過識別標志性詞語和句子來把握思路。

這些通常標志性詞語和句包括:

中心句:位于段落開頭或結尾,概括段落主旨的句子。

過渡句:連接不同段落或段落內部不同部分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鍵詞:反復出現或強調的詞語,通常與文章主題緊密相關。

總結句:總結段落或全文內容的句子。

標志性短語:如“首先”、“其次”、“最后”、“總之”、“因此”等,這些短語有助于劃分文章的結構和思路。

3.議論分析法。記敘的內容往往在前,這是議論是議論的基礎。在敘述描寫過程中作者時常插入一些議論

抒情句子,也是對前文的敘寫加以概括和總結。通過串聯這些議論性語句來把握文章思路。

三、內容理解問答填空題解法

高考文言文內容分析答填空題或填表題大多側重于對字、句、段的理解,要點是準確。答題思路:

/.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和關鍵句,這些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助于快速把

握文意和文章的整體框架。

2梳理結構,全面把握:對文章內容進行全局性認識,通過梳理文章的結構,準確篩選信息要點,進而全面

把握文章的框架與主旨。

3.鎖定區域,準確篩選:在全面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題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對應的區域,然后在具體

區域中準確篩選,從而找準有效信息。

4.抓重點,準確理解:在分辨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抓住對文意理解容易發生分歧的地方進行準確翻

譯。

5.綜合分析,理清因果:對文意的分析必須綜合全文,要結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關系2。

回文查對:將選項中現代文敘述文字與文言原文對應文字比照判斷,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展、因果,

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內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核對。

即町遜(

一、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論佛骨表

【唐】韓愈

①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

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

賜衣一襲,衛而出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

②孔子日:“敬鬼神而遠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

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幗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北宋】蘇軾

①元豐二年十二月,余白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嘆目:

“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歸誠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日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則物我相忘,身心

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②寺僧目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日:“寺未有記。”具石請記

之。余不得辭。

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畫線句方框中的虛詞是()

A.而B.盍C.貝!|D.蓋

2.對兩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認為佛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

B.甲文認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難消。

C.乙文作者誠心悔悟,希望改正過往的錯誤。

D.乙文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

3.甲乙兩文對佛教的態度截然不同,請依據文本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態度理由創作背景

(1)佛本是夷狄之人,與中國風俗不同;

(2)即便佛來朝也只應以外賓之禮相待;

甲貶斥朝廷欲將佛骨迎接進入宮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

(1)____________;(1)作者被貶黃州,在安國寺清修五年;

乙推崇

(2)修習佛法令人物我兩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凈。(2)

二、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

韓愈

①韋侯?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謂韋侯美士,考功顯曹,盛山僻郡,奪所宜處,納之惡地,以枉其材,

韋侯將怨且不釋口。

②或目:不然。夫得利則躍躍以喜,不利則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豈韋侯謂哉!韋侯讀六藝之文,

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為辭章,可謂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難,茍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懷也,

若名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辭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

之鳴,蟲飛之聲。況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間哉!

③未幾,果有以韋侯所為十二詩遺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巖石,追逐云月,不足日為事,讀而

歌詠之,令人欲棄百事往而與之游,不知其出于巴東以屬胸腮②也。于時應而和者凡十人。

④及此年,韋侯為中書舍人,侍講六經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馬為宰相,洋州許使君為京兆,忠州白使

君為中書舍人,李使君為諫議大夫,黔府嚴中丞為秘書監,溫司馬為起居舍人,皆集闕下。于是盛山十二

詩與其和者,大行于時,聯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為者將日益多,則分為別卷。韋侯俾余題其首。

【注】①韋侯:韋處厚,唐文宗朝宰相。②胸腮:古代縣名。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耳B.矣C.耶D.也

2.對第③段畫曲線句理解不氐琥的是()

A.韋侯的詩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

B.韋侯的詩歌寧靜澹遠,平和醇正。

C.韋侯的詩方正剛直,針硬時弊。

D.韋侯的詩寄托閑適之情。

三、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歐陽修

①修前伏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主薄,近者聞介以上書論被罷,而臺⑴中因舉他吏代介者主簿于臺

職最卑,介,一賤士也,用不用,當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②介為人剛果有氣節,力學,喜辯是非,真好義之士也。始執事舉其材,議者咸曰知人之明,今聞其

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賤當有說,以此罪介。皆日當罷。修獨以為不然。主薄于臺中,非言事

之官,然大抵居臺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今介足未履臺門之闕,而已因言事見罷.是執

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事之知矣。

③修嘗聞長老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嘗為某事擇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進,太祖不肯用。他日以

問,復以進,又不用。他日以問,復以進,太祖大怒,裂其奏,擲殿階上。中令色不動,插笏帶間徐拾碎

紙袖歸中書。他日又問,則補綴之,復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者。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

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執事之舉介也,亦先審知其可舉邪,是偶舉之也?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若偶舉

之,猶宜一請介之所言,辯其是非而后已。

④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

非謂隨時好惡而高下者也。而執事始舉介日能,朝廷信而將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日不能,是執事自信

猶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執事口?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⑤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臺,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

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無易介而他取也!

(選自《文忠集》)

【注】(1)臺:即御史臺,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臺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

御史,而主簿只負責收發登記文籍

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也B.哉C.耳D.矣

2.對第②段畫線部分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石介雖非負責議事的官員,但他因上書議事被罷職,體現其正直、剛毅的性格。

B.石介作為主簿品位不高,仍敢于直言進諫,因此被罷免,說明他沒有辜負杜中丞的推薦。

C.石介因性格正直、剛明,而上書議事被罷職,恰能說明杜中丞能慧眼識才。

D.石介敢于逾越權貴上書諫言,盡管被罷免,也不能辜負杜中丞的知遇之恩。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雜說

歐陽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歐陽子坐于樹間,仰視天與月星行度,見星有殞者。夜既久,露下,聞草間蚯蚓

之聲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動乎其中,作《雜說》。

蚓食土而飲泉,其為生也,簡而易足。―仰其穴而鳴,若號若呼,若嘯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

求易足而自鳴其樂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將自喜其聲而鳴其類邪?豈其時至氣作,不自知其所

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殞于地,腥礦頑丑,化為惡石。其昭然在上而萬物仰之者,精氣之聚爾。及其斃也,瓦礫之不若也。

人之死,骨肉臭腐,蟆蟻之食爾。其貴乎萬物者,亦精氣也。其精氣不奪于物,則蘊而為思慮,發而為事

業,著而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氣。隨其斃而滅也,可不貴哉!而生也利欲以

昏耗之,死也臭腐而棄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東行。日一歲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

遲有速,有逆有順。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為謀,其動而不勞,運而不已,自古以來,未嘗一刻息也。

是何為哉?夫四者,所以相須而成晝夜四時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則四時不得其平,萬物不得其生,蓋其

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萬世之所治,萬物之所利,故日“自強不息”,又日“死而后

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則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下列虛詞填入文中第二段橫線處,最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故B.亦C.以D.然

2.作者認為,人"貴乎萬物者,亦精氣也",請根據文意解說這里"精氣”的含義。

3.請根據文章第四段的內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從"日月天星”的運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五、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送孫正之序

王安石

①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口口。

②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訕④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

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時乎楊、墨②,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己不然者,韓愈氏

而已。如孟、韓者,可謂術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時勝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當世,然

其于眾人也卓矣。

③予官于揚,得友日孫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韓之心為心而不已者也。

夫越人之望燕,為絕域也。北轅而首之,茍不已,無不至。孟、韓之道去吾黨,豈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予亦未之信也。

④正之之兄官于溫,奉其親以行,將從之,先為言以處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慶歷二年閏九月十

?日。

【注釋】①詡:同“屈”。②楊、墨:楊:楊朱,戰國初期哲學家。墨:墨翟,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政

治家。③釋、老:即佛教與道教。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之邪B.也哉C.矣乎D.焉爾

2.對第②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與眾人的區別在于堅定志向不從時俗。

B.孟子和韓愈因為學術素養深厚而成為君子。

C.君子即使窮困潦倒也要堅定志向改變世俗

D.君子要超越眾人使自己能在當世顯露出來。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請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嗚呼!予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褥如,坐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為心者,果異于眾人乎?

A.第②段開頭B.第②段結尾C.第③段結尾D.第④段開頭

4.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③段的兩個劃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一日得志于吾君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當世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六、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送楊真序

歐陽修

①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

疾之在其體也。

②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

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一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

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秋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之深,而純古淡

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

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寫其憂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③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于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

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

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注]①引:一種樂曲體裁,這里用作量詞。②雍雍:鳥的和嗚聲。③道:通“導”,疏通。

④蔭調:憑上代功勛而做官。

1.可填入第③段橫線處的虛詞是()

A.而B.則C.然D.以

2.以下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o

A.作者通過向友人孫道滋學琴治好了疾病。

B.孔子、屈原等古人將情思寄托于琴聲中。

C.作者認為聽琴學琴等同于研讀儒家經典。

D.作者勸楊真以琴治心病來幫助治療身疾。

七、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說官

(宋)曾鞏

①古者命官各因其材,而致于久也,則必總核而升細之,所以適于治之要。帝王之法皆然,而尤詳于

舜。舜之分任九官,其人皆禹、稷、皋陶仁智大人也。三年一考績,九年一細陟。水土不治責司空?,蠻夷

奸究不禁責士師②,以有守也,穌?-以不勝任而殛死焉。故百官各盡其能,務治其業而以赴功,則舜無為

已。

②后世不然,自公卿大夫至于百執事,每一官之闕,則有司訕指計資之先后而升之,不然則擇其或有

執重、或得人間之譽者而升之。升之者一涂人之材,而遍歷群有司之任,未嘗計其能否、優劣、宜不宜也,

用人之敝至不精于大臣,況其他耶?此茍全其私而忘其所以公進賢退不肖之弊也,深戾所謂各因其材也。而

當遷者概以三歲為限斷,少者再歲、一歲,甚者不窮月盈時而遷耳,非可以至夫三年、九年,屢考而又細

陟也。而吏之輸錢贖罪,或免于位,或徒或誅者,一切觸法耳,非為不勝任也。故百官之于萬務也,皆怠

而忽,為國或百年,上之事繁且勤,而不足以致治也。

③噫!何久而不思變也,目:如之何而可?目:求庶于古而變之。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刪改)

【注】①司空:官名,主管建筑等。②士師:獄官。③穌:人名,因治水失敗,被處死刑。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焉B.乎C.也D.者

2.第①段引用“鰥”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對第①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百官各盡其能,恪盡職守,舜就沒有借口來處分官員。

B.百官各盡其能,恪盡職守,舜就沒有什么作為了。

C.百官各盡其能,恪盡職守,舜就不會做無為之事了。

D.百官各盡其能,恪盡職守,舜就可以無為而治了。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宋代官員任命的亂象。

5.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述思路。

八、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畢訓咸《詠史詩》序

張惠言

①古之為學,非博其聞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為文,非華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必其有所用,則

二帝三王周孔之道,如工之有矩,不可以意毀也。必其有所行,則發于中而有言,如鼓之有持(鼓槌),不

可外遏也。

②嗚呼,今之學者,其取于古也略也,其取于己也詳矣。六藝之書,仁義禮樂之跡,習之矣,弗求明

也;明之矣,弗求通也;通之矣,弗求得也。故曰,其取于古也略。為時文,為辭賦,為詩,以集名者,

比屋可數(形容眾多)。下者以為名也,上者以求傳于后也。就其名而傳焉者,不可以論是非,不可以考治

亂,而其言也不可止。故日,其取諸己也則詳。

③雖然,今之世之所謂達于用者,吾見之矣,必其悍然無忌憚者也。其共笑為迂者,則必稍嘗學者焉,

笑之甚,則必其學愈甚者焉。今之言之所謂周于行者,吾聞之矣,必其懵然無恥者也。其共怪為謾者,必

言之稍文者焉,怪之甚,則必其文愈甚者焉。嗚呼,吾不得見古之學矣,吾不得見古之文矣!其有學古之

學、為古之文者,將惡乎用之?而惡乎行之?

④吾友畢訓咸,于古無所不學。志足以立事,才足以致務,而其狀,浚愎(忠厚)如鄙人,雖與之游者

莫能測。不茍為文,唯作《詠史詩》百余首,#(抨擊)譏成敗,斟酌道理,皆有條驗。嗚呼!以訓咸之

文,求其所學,其有所用而行之也審矣!世方迂訓咸,則孰知此詩之非謾乎?

(《茗柯文二編》卷上)

1.第②段中的"六藝",指《易》、《書》、《詩》、《禮》、《樂乂《》。

2.請用自己的話說說第②段中作者羅列了當時學界的哪些現象?

3.第③段中,作者在結尾發出深切感嘆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用原文)

4.仔細閱讀全文,簡析張惠言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5.閱讀全文,概括本文的寫作思路。

考點精講03藝術特色與表現手法

典例引領

(2022年上海高考語文真題)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全文段見考點精講一

②然余竊嘗論國家之用人,如臾枸、扁鵲之蓄百藥焉,取之必擇其地,聚之必當其時,儲之必備

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籠中而不置我)者,其求預也。事方其急而號之山澤之間,其捆載而來者,必柴

胡、桔梗也,人參、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參、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柒胡、

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見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為天下之藥皆若是,其惑豈

細耶?

【試題】第②段借藥材說理,頗具特色,請加以賞析。

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全文段見考點精講二《褐夫字說》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來告者日:“不可,以習俗之不慣于稱也。”余日:“余之為是,非故矯然

異也,其說有取,而于古亦無謬。雖然,更其稱而仍襲其義則字日褐夫,可乎?”人曰:“褐,賤服也;

夫,不知誰何人之辭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日:“余固鄙人也,舍是無以為吾字矣,天下

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漸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則垢污賤簡極矣。其所處也至卑,

其于世也無伍,富貴利達之所無望,而聲勢名譽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無所忌,以故古者諺

之謾必以云,然則余不以為字而誰乎?吾惡世之竊其名而無其實者,又惡有夫有其實而辭其名者。若余則

真褐之夫也,雖欲辭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實云云,然則人之稱之也必慣,鄙不鄙又何論焉!”

【試題】1.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劃線句子。

【方法總結】

表現手法,也可稱之為藝術手法,是指文章寫作和文藝作品創作過程中為恰當表達內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

法。表現手法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方式(謀篇布局)等。高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