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任務一精解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量詞,這些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雖然近幾年高考
全國卷不再單獨設題考查實詞,但對文言斷句、概括分析、翻譯句子、簡答的考查,都是基于對實詞
含義的理解。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必須掌握多義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通假字和偏義復詞等文言知識。
[任務解讀]
文言實詞是文言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實詞的積累與理解能力密切相關。
高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既有單獨命題,也隱含在翻譯中考查。常考文言實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古
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偏義復詞5大類,其中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的考
查是重中之重,偏義復詞相對較少。2022年和2023年全國卷和新高考卷均以課內外對比的形式,強
化了對文言實詞的考查。
[考向概覽]
作動詞:例: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駐軍
i120個常見.言實詞作狀黨例:既東封鄭。東:在東邊
結合例句,重
分類科學記憶近十年高考考過的點名使動用法~例:既東封鄭一封:使……成為疆界
實
■其他文言實詞
詞
例:吾所以為此
意動用法者,以先國家之
先:以……為先
-f急而后私仇也
今義意r:河詞義擴大后:以為后
E一
詞
古義:男子的通稱例:是使民養生喪:為……辦
類為動用法
~1例:丈夫詞義縮小丫喪死無憾也”喪事
今義:“妻”的配偶f---------活
用
例:項伯殺人,
古義:眼淚、…一
菽高例:涕嶗婚使動用法一臣活之一活:使……活
古文
今言
感為動用法例:死國可乎死:為....而死
古義:指武將;親信爪牙鑼實
情
色詞作名詞。例:越國以鄙遠。遠:邊遠的地方
今義:指壞人的黨羽f------------------
彩形
變容
古義:指偏執,不馴順八~嚓案作動詞例:亦余心之所善全一善:崇尚、無好
化同
今義:聽話、安順~~°-------使動用法例:足以榮汝身榮:使……榮
古義:建筑結構錯綜精耳例:鉤心中隹變意動用法C例:而恥學于師。恥:以……為恥
今義:各用心機,互相,斗角。貶義.A巧記本義引申
排擠'多反緊扣語境推敲
佟------
I通假字I
q偏義復司
[命題特點]
①實詞考查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獨設題考查,即在文言文閱讀的第二題中考查;二是在翻譯中考
查。
②實詞考查重點放在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上。
活動一積累一詞多義
解題必備
一、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多義
實詞的幾個義項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一般來說,詞的含義包括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1.本義
對“詞”的本義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就詞的本源來說,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意義,如“本”的本義是
“草木的莖或根”;另一種是就詞的應用來說,把詞的最常用的意義當作本義,也叫“基本義”,如
“道”的基本義是“道路”。
2.引申義
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來的,與本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的意義。詞義的引申方
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連鎖式
本義和引申義環環相扣,步步延伸開去,因此各引申義與本義的聯系有密有疏。例如:
(2)輻射式
詞義的引申環繞著一個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開,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系緊密度相同。例如:
木節(樹木)
|關節(動物)I-/二一1二、一」節操(道德)
|季節(氣候)卜"'、、]本義加(音節)
節制、節省(行為)
據上圖所示,詞義的引申一般具有如下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3.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是詞的本義通過比喻所產生的意義,即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例如:
特別提示
在古漢語中,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可以表達出正反對立的兩個意思,這種詞叫反訓詞。
這樣的詞語如:①“沽”,買或賣;②“置”,置辦或放棄;③“報”,報恩或報仇;④“從”,跟
隨或率領;⑤“納”,收進或交出;⑥“遷”,升官或降職;⑦“市”,賣出或買入。
二、一詞多義推斷“5法”
1.語境代入推斷法。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可以借助句內語境來推斷,語境代入推斷法是最主
要的推斷方法。
如《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一句,“謝”根據語境應為“道歉”。
2.成語聯想推斷法。不少成語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較熟悉的成語中有
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
如“楚悼王素聞起賢”中的“素”,聯系成語“素不相識”可推斷意為“一向”。
3.聯系教材推斷法。高考試題中考查的實詞,其含義大部分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可以借
助教材推斷。
如“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聯系教材《陳情表》中“劉病日篤”,推斷“篤”的意義為
“嚴重”。
4.語法成分推斷法。根據實詞在文言句子中所處的語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進
而推知它的詞義。
如“輟耕之壟上”,“之”后接表地點的“壟上”,“之”只能譯成動詞“到”。
5.句式結構推斷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
一般詞性相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進而推測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句式結構來看,“滅”與“族”相
對,“六國”與“秦”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滅族”的意思。
即時訓練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鷗于海渚遇巷燕。燕謂鷗日:“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日:“吾性傲以號,不樂依
人焉,故也。”燕日:“我以依人而處,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
病矣。"鷗目:“吾病而有不病者仔,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見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
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恢其愛乎?”鷗曰:“子謂人之于我,愛乎,憎乎?”燕日:“皆無
之。"鷗日:“吾以傲野自適,人之憎愛非所論也。即以人論,吾以不見愛,故不見憎。然則,見愛
者其危哉!”燕不身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鷗言。
(節選自劉熙載《寤崖子》)
A.”鷗于海渚遇巷燕”與“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賦》)兩句中的“遇”含義相同。
B.“吾性傲以野”與“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野”含義相同。
C.“吾病而有不病者存”與“枉用相存”(《短歌行》)兩句中的“存”含義不同。
D.“燕不喻而去”與“君子喻于義”(《論語》)兩句中的“喻”含義相同。
B[A項,兩個“遇”都是“遇到,見到”。B項,“吾性傲以野”的“野”是“不受拘束”;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的“野”是“野外,郊野”o兩者含義不相同。C項,“吾病而有不病者存”
的“存”是“生存,存在”;“枉用相存”的“存”是“慰問”。D項,兩個“喻”都是“通曉,明
白"。]
【參考譯文】
海鷗與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島相遇。巷燕對海鷗說:“我到你的住所來看你,你卻不到我住的
地方去,為什么呢?"海鷗回答道:“因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歡依附人,因而才這樣。”
巷燕說:“我因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風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護。由此看來,你的
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鷗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卻能像沒有困苦一樣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隱
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卻覺察不到。”巷燕說:“我得以依附人,是因為人們不討厭我而且還憐愛我。你
認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憐愛吧?”海鷗說:“你說人們對我是憐愛還是厭惡呢?”巷燕
回答道:“都不是。”海鷗說:“我因為孤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所以人們對我的愛憎就無從說起。
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為不被人憐愛,所以也不被人厭惡。這樣看來,被人憐愛是多么危險啊!”巷
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飛走了。后來,巷子里的人吃飯時,燕子筑巢銜的泥(掉下)弄臟了他們的飯湯。
因而他們發怒趕走了燕子,巷燕此時才想起海鷗說的話。
活動二區分古今異義
解題必備
一、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
所謂“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與現代漢語中書寫相同(同形)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現象。
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
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等。具體分析如下:
1.詞義擴大
闡釋今義的范圍與古義的范圍相比擴大了。
①“中國”,古義一般指中原地區,也指京師;今義則指整個中國。
教考
②“江”“河”,古義一般特指長江、黃河,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
融通
門宴》);今義則泛指一般的江河。
2.詞義縮小
闡釋今義的范圍與古義的范圍相比縮小了,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
①“谷”,原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現在北方的“谷”專指小米,南方的
教考“谷”則專指稻谷。
融通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現
在專指黃金。
3.詞義轉移
闡釋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
教考“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中的“告訴”,古義指“申訴(苦
融通衷)”,現在指“對某人說”。
4.詞義弱化
闡釋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現在表示的語義較弱。
“病”,古代的基本義是“重病”,輕微的病一般用“疾”,如“君有疾在
教考
媵理”“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而現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
融通
理上出現不正常的情況,都通稱為“病”,不再單純表示“重病”這個意思。
5.詞義強化
闡釋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現在表示的語義較強。
教考“此三者,吾遺恨也”(《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恨”,古義是“遺憾”,
融通今義是“仇恨”。
6.感情色彩變化
闡釋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生了變化。
教考“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中的“逢迎”,古義是“迎
融通接”,中性義;今義是“迎合”,貶義。
二、古今異義詞區分的技巧
/方法小結/
辨析古今異義詞,首先,要清楚古今異義詞的上述類型;其次,要看有沒有將古代漢語中的兩個
單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可以看其能否拆開理解來驗證它是不是古今異義詞。
即時訓練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若守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有有皆引試之,中關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宣王之情,所用不在三石,而終身自多乃九石,
豈不悲哉?
(節選自《呂氏春秋》)
A.“其實所用不過三石”與“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兩句中的“其實”含義相同。
B.“左右皆引試之”與“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蘭亭集序》)兩句中的“左右”含義不
同。
C.“所用不過三石”與“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兩句中的“不過”含義
相同。
D.“而終身自以為九石”與“欲居之以為利”(《促織》)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
A[此題中的加點的雙音節詞語,大部分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屬于古今異義詞。其中A項說法
不當。“其實所用不過三石”的“其實”是“它實際上”;“自以為得其實”句中的“其實”意思是
“它真實的情況”。]
【參考譯文】
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夸耀他能夠拉開強弓,但他實際上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氣就能夠拉開
了。他把這張弓交給左右的人傳看,身邊的人都試著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裝著拉不動的樣子,
恭維地說:“這張弓沒有九石的力氣拉不開。除了大王以外,誰還能夠使用這張弓呢?”齊宣王聽了
非常高興。其實,齊宣王使用的弓不過三百多斤,可是他卻一輩子以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這難
道不是悲哀嗎?
活動三掌握詞類活用
解題必備
一、詞類活用的類型
詞類活用就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了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
與現代漢語相比明顯不同。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
主要有以下幾種:
類型教考融通
用作動詞籍吏民,封府庫。(造冊登記)
用作狀語吾得見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名詞的
使動用法江東父兄憐而于我。(使……為王)
活用
①稍稍容容其父。(把……當作賓客)
意動用法
②倡魚蝦而衣麋鹿。(以……為伴,以……為友)
用作動詞則其好游者不能容也。(走到盡頭)
形容詞用作名詞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小的孩子)
的活用意動用法吾妻之差我者,私我也。(以……為美)
使動用法春風又綠江南岸。(使……變綠)
①追亡逐北。(逃跑的人)
用作名詞
動詞的②則其至又加少矣。(到達的人)
活用使動用法欲因此時際武。(使……投降)
為動用法等死,殂國可乎。(為……而死)
①六王畢,四海丁。(統一)
用作動詞
②女也不爽,士或其行。(不專一,有二心)
數詞的
用作形
活用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湖。(全)
容詞
用作名詞合從締交,相與為下。(一體)
特別提示I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有些詞的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較難區分,必須緊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達的意思,方能確
定其是何種用法。如:
[①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
小<
〔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變小;②中的“小”是“以之為小”,認為天下小了。通過此
例不難看出,使動用法側重客觀行動;而意動用法側重主觀感受,是個人的看法,事實未見得如此,
如“小天下”,其實只是孔子的一種主觀感受,天下并未變小。
二、推斷詞類活用兩法
/方法小結/
1.掌握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定語,一般由形容詞、名詞來充當;主語,一般
由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狀語,一般由副詞等來充當;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來充當;
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來充當。
2.根據現代漢語的詞語搭配規律來分析判斷詞類活用情況
①句中一定要有謂語。如“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個謂語,所以
“籍”應活用為動詞,意為“造冊登記”。
②名詞放在謂語前作狀語。如“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中,“上”“下”是名詞,分
別在謂語“食”“飲”之前,作它們的狀語,譯為“向上”“向下”。
③名詞不能帶賓語和補語(有時是介詞結構作補語)。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中,“軍”
是名詞,是“軍隊”的意思,但由于后面接了一個表地點的名詞“霸上”,所以活用為動詞,譯為“駐
扎”。
④名詞、動詞、形容詞不能帶賓語而強帶了賓語,多是意動用法或使動用法。如“漁人甚異
之”(《桃花源記》)中,“異”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是“認為……奇怪”的意思。又如“先
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中,“王”為名詞,這里用作使動詞,是“使……為王”的意思。
即時訓練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俘忠貞之性,而見嫉妒,念讒佞之臣,承君順非,而蒙富貴,
己執忠正而身放棄,心迷意尊,不知所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問神明,決之蓍龜。卜己居世何所宜
行,冀聞異卷,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卜居序》,有刪節)
A.“屈原體忠貞之性”與“輕暖不足于體與”(《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體”含義不同。
B.“心迷意惑”與“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惑”含義不同。
C.“卜己居世何所宜行”與“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兩句中的“行”含義相同。
D.“冀聞異策”與“策扶老以流憩”(《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策”含義相同。
D[A項,“體”,前者動詞,表現出;后者名詞,身體。B項,“惑”,前者動詞,被迷惑;
后者名詞,疑惑。C項,兩個“行”,都是“做”。D項,“策”,前者名詞,方法,辦法;后者動
詞,拄著。]
【參考譯文】
《卜居》是屈原創作的。屈原表現出忠誠正直的本性卻遭受嫉妒,考慮到阿諛奉承奸邪狡詐的大
臣迎合君王是非不分卻獲得富貴,自己堅守忠誠正直卻不得重用,內心很是迷惑不解,不知道究竟應
該怎么做,于是前往太卜之家,考查追問神明,讓蓍草和龜甲來作個判決。占卜自己生活在世間應該
做什么,希望聽到不同的意見,來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所以取名為《卜居》。
活動四辨識通假字
解題必備
一、通假字分類
所謂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現象。被替代的那個字叫本字,用來替代的
那個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其分類如下:
1.通用字
闡釋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
教考“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中的“直”同“值”,是“價值”之意。
融通在古代“直”和“值”這兩個字是通用的。
2.假借字
闡釋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同“早”,是“早早
數勃否孝
地”的意思。“蚤”的本義是跳蚤,因它和“早”讀音相同,借用了“早”
欷再山迪;國
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義;“蚤”是“早”的假借字。
3.古今字
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
闡釋
的一個或幾個意義。
教考“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
融通字,“受”同“授”。
二、辨識通假字“三招”
/方法小結/
1.在語音中辨識。有一部分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上相似,這是辨識通假字的途徑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同“無”,這是雙聲通假;“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中的
“從”,同“縱”,這是疊韻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與本字有共同的聲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換、取消形旁的方法
去辨識通假字,找出本字,從而正確理解該通假字的意思。
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共”,同“供”,意思是“供給”。
3.在詞義中理解。通假字與本字在字義上一般沒有關系,如果將A的詞義放入句子中解釋不通,
而換成B來解釋時句子意思通順,那么考生就可以考慮“A”同“B”。
如“距關,毋內諸侯”中的“內”,理解為“內部”說不通,所以可以考慮這是一個通假字。“內”
同“納”,接納。
即時訓練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耳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羋,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目:“女忘會
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卷,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年貧吊死,與百
姓同其勞。
(節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A.“越王勾踐反國”與“蓋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反”含義相同。
B.“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與“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坐”含義相同。
C.“食不加肉,衣不重采”與“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兩句中的“采”含義不同。
D.“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促織》)兩句中的“振”含義不同。
C[A項,兩個“反”都同“返”,返回。B項,兩個“坐”都同“座”,座位。C項,兩個“采”
都同“彩”,色彩。D項,“振”,前者同“賑”,賑濟;后者,沒有通假,振作。]
【參考譯文】
吳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就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在座位上面,坐臥
即能仰頭看到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勾踐)親自
下田耕種,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加肉,從不穿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賢士,優厚
地對待賓客,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
活動五了解偏義復詞
解題必備
一、偏義復詞類型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
另一個則僅僅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義復詞現象。具體分析如下:
闡釋教考融通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中“出入”為偏義復
兩個語素意義相對(反)
詞,“出”與“入”是反義詞,此處只取“入”的意思。
“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中的“園
兩個語素意義相近(似)圃”為偏義復詞,“園”(種樹的地方)和“圃”(種菜的地方)
二者相近,用義偏在“園”,不在“圃”。
二、三個方面發現偏義復詞
1.關注同義、反義連用詞。遇到這種情況,必須依據上下文確定取哪個語素的意義,哪個語素
只起陪襯作用,然后正確解釋。
2.聯系其前后的連帶成分。如《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釋成“勤勞
地工作”是講得通的,解釋成“勤勞地工作、休息”就講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處只作陪襯
而無實義。因此,也就可以認定“作息”是偏義復詞。
3.從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師表》中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意為“不管是皇宮中的人員,還是朝廷中的人員,都是一樣的,獎懲功過、好壞時,不應該有所不同”,
可見句中的“異同”為“不同”的意思,那么“異同”一詞只取“異”的意義,而“同”就只作陪襯
了。
即時訓練
5.請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的特點。
①我有親X早,逼迫兼弟兄_____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先國客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緣溪行,忘路之年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父母”,偏義在“母”,“父”是襯字;“弟兄”偏義在“兄”,“弟”是襯字。
②“存亡”,偏義在“亡”,“存”是襯字。③“國家”,偏義在“國”,“家”是襯字。④“遠近”,
偏義在“遠”,“近”是襯字。
任務集訓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秋,七月,丁未,以尚書仆射謝安為可甚,安牛不拜;復加侍中,都督揚、豫等軍再諸軍事。以
桓沖都督江、荊等七州諸軍事,然荊州刺史。桓沖以秦人強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鎮上明,使
冠軍將軍劉波守江陵,咨議參軍楊亮守江夏。王蘊鳥讓徐州,謝安日:“卿居后父之重,不應*回羊
薄,以虧時遇。”蘊乃受命。初,中書郎郝超自以其父T音位遇應在謝安之有,而安入掌機權,情優游
散地,常憤邑形于辭色,由是與謝氏有隙。是時朝廷方以秦寇為憂,詔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
謝安以兄子玄應詔。超聞之,嘆日:“安之明,乃能違眾舉親;玄之才,足以不負所舉。”眾咸以為
不然。超日:“吾嘗與玄共在桓公府,見其使才,雖圓屐間未嘗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驍勇之
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敵人畏之。
豐,,散騎常侍王彪之卒。初,謝安欲增修宮室,彪之曰:“中舉之初,即東府為宮,琴為儉陋。蘇
峻之亂,成帝止蘭臺都坐,學不蔽寒暑,是以更營新宮。比之漢、魏則為儉,比之初過江則為侈矣。
今寇敵方強,豈可大興功役,勞擾百姓邪!"安日:“宮室萼陋,后世謂人無能。”彪之曰:“凡任
天下之重者,當保國寧家,緝熙政事,乃以修室為能邪?”安不能奪其議,故終彪之之世,無所營造。
十二月,臨海太守郝超卒。初,超黨于桓氏,以父情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書授門生
日:“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寢食者,可呈此箱;不勺,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門
生呈箱,皆與桓溫往反密計。惜大怒日:“少于死已晚矣!”遂不復哭。
(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二十六》,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領,指兼任官職,一般是兼任較低的職務,與攝、權、假、署、行等詞意思相近。
B.右,指上位。古代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故右指上位。
C.“王蘊固讓徐州”和“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含義不同。
D.“安讓不拜”和“其言不讓”(《侍坐》)兩句中的“讓”含義相同。
D[D項,“安讓不拜”的“讓”是“推辭”;“其言不讓”的“讓”是“謙遜”。兩者含義不
同。]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應妄自菲薄”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出師表》)兩句中的“妄自菲薄”意思
相同。
B.”雖履屐間未嘗不得其任”和“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兩句中的“履”含義相同。
C.參軍,官名。東漢末年,有參丞相軍事之稱,掌參謀軍務,權位頗重,至隋唐時兼為郡官。
D.壬寅,古代干支紀年法,其中,“寅”為地支之一,“壬”為天干之一,文中為干支紀日。
B[B項,“雖履屐間未嘗不得其任”的“履”是名詞,鞋子,這里引申為“一舉一動”的意思;
“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是動詞,登上。]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殊為儉陋”和“雖世殊事異”(《蘭亭集序》)兩句中的“殊”含義相同。
B.中興,指王朝由衰落而重新振興。文中指西晉滅亡后,其后裔渡江南遷建立東晉。
C.“不爾,即焚之”和“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兩句中的“爾”含義不同。
D.五州,文中列出的“揚、豫”二州均在“九州”之列。
A[A項,“殊為儉陋”的“殊”是副詞,十分,很;“雖世殊事異”的“殊”在文中是動詞,
與“異”相同。兩句中的“殊”含義不同。]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徒,官名,周時為六卿之一,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B.”殆不蔽寒暑”和“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殆”含義相同。
C.“宮室弊陋”和“以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弊”含義不同。
D.小子,舊時既可自稱,也可表示輕蔑的稱呼,文中用后者的意思。
B[B項,“殆不蔽寒暑”的“殆”是副詞,幾乎;“殆有神護者”的“殆”是副詞,大概。兩
句中的“殆”含義不同。]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惜優游散地,常憤邑形于辭色,由是與謝氏有隙。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任天下之重者,當保國寧家,緝熙政事,乃以修室為能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兩句翻譯的關鍵是:(1)“優游”,無所事事的樣子;“散地”,不重要的職位;
“憤邑”,憤恨抑郁,"邑''同"悒”,抑郁;“隙”,嫌隙,矛盾。⑵“任”,擔任;“寧”,
使……安寧;“緝熙”,使動用法,使……光輝顯赫;“能”,才能,本領。
【答案】(1)鄱情(卻)在一些閑散的職位上悠閑無事,鄱超時常在言辭和神色上表現得憤恨憂
郁,因此和謝家產生了嫌隙。
(2)凡是承擔天下重任的人,應當使國家安定,使政事光輝顯赫,怎能把修建宮室房屋當作能事
呢?
【參考譯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書仆射謝安擔任司徒,謝安辭讓沒有接受;又任命謝安擔任侍
中,統領揚州、豫州等五州的軍隊事務。任命桓沖統領江州、荊州等七州的軍隊事務,兼任荊州刺史。
桓沖認為秦國人強勢威盛,想轉移軍隊守衛長江以南的地區,奏請從江陵轉移到上明鎮,派冠軍將軍
劉波戍守江陵,咨議參軍楊亮戍守江夏。王蘊堅持辭讓徐州的職務,謝安說:“你處于皇后父親的重
要身份,不應該過分看輕自己,而損害一時的恩遇。”王蘊于是接受任命。當初,中書郎郝超自認為
他的父親郝惜的職位待遇應該在謝安之上,然而謝安入朝掌握了樞機大權,郝惜(卻)在一■些閑散的職
位上悠閑無事,郝超時常在言辭和神色上表現得憤恨憂郁,因此和謝家產生了嫌隙。這時朝廷正把秦
國的敵軍當作憂患,下詔尋求能夠鎮守保衛北方領土的文武雙全的良將。謝安薦舉兄長的兒子謝玄接
受詔命。郝超聽說這件事后,慨嘆道:“謝安賢明,才能夠違背常規薦舉親人;謝玄的才能,完全可
以不辜負謝安的薦舉。”眾人都不這么認為。郝超說:“我曾經和謝玄同在桓溫的幕府做事,見過他
施展才能,即使是細小的事務也能安排妥當,所以我了解他。”謝玄招募勇猛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
劉軍之等幾人。謝玄任命劉牢之擔任參軍,他經常統領精銳部隊作為軍隊先鋒(出戰),戰事沒有不勝
利的。當時的人稱他們為“北府兵”,敵人害怕他們。壬寅,散騎常侍王彪之去世。當初,謝安想要
增建宮殿,王彪之說:“朝廷由衰復盛初期,就把東府作為宮廷,很是簡陋。蘇峻叛亂,成帝居住在
御史臺官吏商議政事的地方,(那里)幾乎不能遮擋寒風暑氣,所以又營造了新的宮殿。與漢、魏時期
相比算簡陋,與剛渡過長江時相比卻算奢侈了。如今敵軍正強盛,怎么能大興土木的勞役,煩勞打擾
百姓呢!”謝安說:“宮殿粗劣簡陋,后人會說住在這里的人沒有能力。”王彪之說:“凡是承擔天
下重任的人,應當使國家安定,使政事光輝顯赫,怎能把修建宮室房屋當作能事呢?”謝安不能改變
他的意見,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間,什么宮室也沒有營建。十二月,臨海太守郝超去世。當初,郝超與
桓溫結為同黨,因為父親都惜對朝廷很忠誠,沒有讓父親知道這件事。等到病重,(郝超)拿出一箱書
信交給門下弟子說:“父親年紀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親因為悲哀痛惜妨礙了起居飲食,可以把
這個箱子呈送給他;(如果)沒有這樣,就燒掉箱子。”不久郴惜果然悲哀痛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
子,里面全是(郴超)和桓溫秘密謀劃的往來信件。都惜大怒說:”這小子死得已經晚了!”于是不再
悲痛流淚。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材料一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日:“齊南有太山,東有瑯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
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
解如風雨。……臨淄之途,車輦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
與秦接界也。兵出而相當,不至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后。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
過衛陽晉之道,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
黎婢,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褐,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
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愿大王之少
留計。"齊王日:“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材料二張儀為秦連橫說齊王日:“從人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
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去。臣聞之,齊與魯
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后,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今趙之于秦也,猶
齊之于魯也。秦、趙戰于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于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后,趙亡
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婦,為
昆弟之國;韓獻宜陽,魏效河外,趙入朝龜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
悉趙涉清河,指博關,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月被攻里欲事秦丕三修也建故愿太壬教社工!”
齊王日:“齊僻陋隱居,托于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
獻魚鹽之地三百于秦也。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6.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國國一國日同被回攻國雖國欲國事回秦國不回可國得國也圓是叵]故國愿國大回王國
熟國計國之
EIM[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齊國一旦遭到進攻,那時想要服侍秦國,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慮啊!
“國一日被攻”作假設條件,單獨成句,其后斷開,選E;“雖欲事秦”作讓步關系的句子,獨立成
句,起到強調的作用,其后斷開,選I;“不可得也”判斷句,其后斷開,選M。故選EIM]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狼顧,狼生性多疑,擔心后邊受到襲擊,邊走邊回頭看。后比喻有所顧慮而環視周圍情況,
文中即是此義。
B.連橫,也稱“連衡”。戰國時期張儀倡導的政治主張,即六國侍奉秦國,與蘇秦倡導的“合
縱”相對。
C.”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至實”中的“實”指實際情況,與《種樹郭橐駝傳》中“不抑耗其實
而已,,的“實”意思相同。
D.“再戰而勝秦”中的“勝”指勝利,與《項脊軒志》中“舊時欄楣,亦遂增勝”中的“勝”
意思不同
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B.正確;C.“不抑耗其實而已”中“實”指果實,兩者意思不同。句意:大王只欣賞
他們的話,而不去考察實際情況/不抑制損耗它的果實罷了,錯誤;D.“舊時欄楣,亦遂增勝”中的
“勝”意為“光彩、美景”。句意:兩次交戰,兩次趙國都戰勝秦國/往日的欄桿,也增加了新的光
彩,正確。故選C。]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秦從險要的地形、強盛的軍力、眾多的人口、富庶的百姓等方面渲染齊國的強大,意在激
起齊王事秦的羞恥心。
B.韓國、魏國與秦國作戰,無論戰勝還是戰敗,均會導致巨大的損失甚至亡國,所以兩國都容
易向秦屈服。
C.蘇秦認為秦國攻打齊國是虛張聲勢,因為秦國有韓國和魏國的后顧之憂,更重要的原因是齊
國比秦國強大。
D.齊國與魯國交戰,魯國三戰三勝,卻最終亡國,張儀將其原因歸結為齊、魯兩國在實力上的
差距。
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齊國比秦國強大”無中生有,蘇秦并沒有比較秦、齊兩國實力。故選C。]
9.把文中畫橫線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抄紙助劑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深水潛水玻璃鋼裝具合作協議書
- 2025年航空障礙燈合作協議書
- 四年級數學上冊 五 收獲的季節-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信息窗3 除數是兩位數筆算(調商)教學設計 青島版六三制
- 關于出鏡員工的協議書(2篇)
- 中厚寬鋼帶企業縣域市場拓展與下沉戰略研究報告
- 電機、發動機制造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不銹鋼熱軋窄鋼帶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去魚頭機械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新媒體行業校企合作總結
- 2008年高考數學試卷(文)(全國卷Ⅱ)(解析卷)
- 2024年中國儲能產業研究報告
- 安徽省普通高中2024學年學業水平合格性測試英語試題(原卷版)
- 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市政管線(道)數字化施工組”賽項考試題庫
- 樁基及基坑支護工程技術施工方案(三篇)
- 司法考試2024年知識點背誦版-民法
- 2024年耐磨鑄件項目規劃申請報告樣文
- 重度哮喘診斷與處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解讀
- 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的新型傳感器應用考核試卷
-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卷10套及但
- 202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法律實務賽項)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