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科學 2014 第二章 資源與資源體系學習資料_第1頁
資源科學 2014 第二章 資源與資源體系學習資料_第2頁
資源科學 2014 第二章 資源與資源體系學習資料_第3頁
資源科學 2014 第二章 資源與資源體系學習資料_第4頁
資源科學 2014 第二章 資源與資源體系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源概念的提出資源的概念源于經濟學,首先是作為生產實踐的物質基礎提出的。《辭海》將資源定義為:“資源是資財的來源”

卡爾·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馬克思曾指出:“勞動力和土地是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及作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思格斯也曾指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一切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因此,資源至少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兩個要素。

資源(resource)的含義資源(廣義):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和要素;即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有用即資源,無用即非資源。資源(狹義):僅指自然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索和條件的綜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規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

劉成武,理學博士,教授,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在科學出版社出版《自然資源概論》與《資源科學概論》等著作。

1932年1月出生,河南省濮陽人。中國科學院沈陽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資源環境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者;國際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理事;中國科技數據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國際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

石玉林著名土地資源學家,長期從事資源科學綜合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國宜農荒地資源,1/100萬土地資源圖、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人口承載量等重大研究工程,為我國土地資源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提出了資源工程學的理論框架,開辟了資源科學研究的若干新領域。封志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資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資源科學》副主編。學術團體任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環境資源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1951年11月出生。1973-1977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1983-198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理學碩士。1989年晉升副研究員,1991年晉升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土地資源研究室(土地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主任、國土資源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其中1994年8月-1995年2月為加拿大農業部土地與生物資源研究中心高訪學者。現任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學術指導、博士生導師。陳百明國土概念國土(狹義):一個主權國家管轄的領土、領海、領空的政治地域。國土(廣義):在主權國家管轄范圍內及其國家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國土(廣義)=國土資源=資源?

土地與土地資源土地: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因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的未來能夠產生價值的土地。國土與土地之間的區別?資源與環境

所謂環境總是相對于某項中心事物(主體)面言的,中心事物以外的一切客觀事物的總和叫環境。生物學家將環境定義為一切生命有機體生存所必須的外部條件的總和。人類環境,所謂人類環境是指圍繞著人類的自然現象的總和、包括空氣、水、生物、土壤、巖石及礦物、太陽輻射等自然環境要素。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資源是指環境中能被人類直接利用,并帶來物質財富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根本原因:各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前煤炭時期煤炭時期后煤炭時期資源及其利用-----以煤炭為例生產力水平時間能源時代主體能源18世紀中期以前20世紀60年代初期

20世紀60年代以后木柴時代煤炭時代石油時代生產力不發達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產業革命內燃機的使用木柴、水力為主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為主,能源結構多樣化資源(resource)的含義資源(廣義):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和要素;即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有用即資源,無用即非資源。資源(狹義):僅指自然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索和條件的綜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規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資源分類系統根據資源的根本屬性: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根據資源是否可能耗竭:

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根據性能和作用:

硬資源和軟資源

土地資源

氣候資源

水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

能源資源

旅游資源

海洋資源

自然資源分類土地資源學土地資源學時研究土地資源的形成與演變、分類與分布規律、數量與質量評價,以及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土地資源學的研究客體是作為自然歷史綜合體的土地。水資源學水資源學是研究水資源的形成、演變及其滿足人類活功、維持生態環境水平衡和提高水環境質量對水資源需求關系的科學。生物資源生物資源就是生物圈中的植物、動物與微生物組成的各種有生命現象資源的總稱。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各國首腦形成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將其定義為“對人類具有實際的或潛在的價值與用途的遺傳資源、生物體、種群或生態系統及其中的任何組分之總稱”。生物資源學生物資源學是研究生物資源的形成與分布規律、數量與質量評價及開發與保護利用的科學。氣候資源人類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依賴的和社會發展可能開發利用的氣候要素中的物質、能量、條件及其現象的總體稱為氣候資源;包括其數量、質堡、組合狀態、形成變化規律和分布狀況以及有關天氣氣候現象等;氣候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氣候資源學氣候資源學是研究氣候資源系統的形成、氣候資源和氣候狀況在自然系統學的變化、規律及其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相互關系的學科,包括氣候資源系統形成與氣候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和功能性,氣候資源要素的特征、形成、組合狀況、分布和變化規律、物質能量轉換、綜合開發利構、保護和管理及其與人類讓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氣候資源學是資源學科的分支,也是現代氣候學發展延仲的一個分支。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經過地質作用過程生成的、賦存于地殼內(地表或地下),其金屬或非金屬等有用組分的含量大大地超過周圍其他巖石其他巖省(圍巖);或者其物理、化學性能大大優于周圍的其他巖石(圍巖),達到了可供社會現實利用的要求,能夠生產經濟價值的礦物、巖石及其集合體、堆積體。礦產資源學礦產資源學是研究礦產資源的形成、演化、數量與時空分布規律、技術和經濟屬性及其與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以及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管理的一般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能源資源學能源資源學是研究各種能源資源及其構成能源系統的自然、技術和經濟特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及其開發、利用和管理中有關規律的一門科學。旅游資源學旅游資源學研究旅游資源的類型、生成過程及其組合特點、旅游資源評價及等級劃分、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自然資源特點有效與稀缺是自然資源的本質屬性。有限性區域性整體性多用性

社會資源概念自若那資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資源的總稱,它是人類勞動的產物。人力資源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社會資源特點易變性不平衡性社會性繼承性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能連續或往復供應的資源):恒定性的環境資源,太陽能、風力、水力、海潮、地熱等;可循環再生資源,光、熱、降水等氣候資源;人類的勞動產物不可再生資源:各種地質礦產資源硬資源和軟資源硬資源:量上稀缺性的資源,如土地、礦產、勞動力、資本等;軟資源:在質上稀缺性的資源,如技術、市場、信息、區位等。硬資源分類第一類硬資源(儲量有限):礦產資源、水資源、資本、勞動力資源第二類硬資源(容量有限):土地、旅游景觀、交通網等資源硬資源和軟資源分類體系硬資源區位市場類軟資源可更新資源第二類資源信息技術類文化類第一類資源不可更新資源承載性資源條件性資源資源分類系統(靖學青,1997)國土資源系統自然資源子系統能源資源………城鎮化………勞動力土地資源資金市場資源……….經濟資源子系統社會資源子系統資源分類體系(王敬國,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