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6兼愛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山東荷澤?高二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
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落?必知亂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節選自《墨子?兼愛》)
文本二: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人也。初仕后唐莊宗,為魏州司錄。魏州稅多逋負,莊宗時為晉王,過督之。
季良日:“殿下方謀攻取而不害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莊宗大加欽重。港軍鹽鐵判官、
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誥拜孟知祥為侍中。即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
是時知祥鎮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
久之唐推李艮果州國綣便如荏得制書篋之奏留透艮丕可彳晝復遣便至京師迨遺明宗丕得已曲叢之自是季良傾
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謀略。董璋昭遣人求昏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許也。季良?乃宜合從以拒唐。長興
時,進奏官言唐主欲大發兵討兩川。季良請以東川先取遂間,然后并兵守劍門,則大軍雖至,吾無內顧憂
矣。未幾,唐將石敬秀因遂間已破,燒營北歸。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日:“北軍漸近,奈
何?”季良扣指曰:“不過綿州必遁。'‘知祥大笑,出書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為武泰軍節度使。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門下
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與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等同受顧命。高祖晏駕,秘未發喪。處回
夜過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日:“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義當速立嗣君,豈可徒相泣耶!’'遂與處回立
后主而后發喪。以擁戴功加司徒,進太保。廣政九年卒,謚文肅。
節選自《后蜀列傳?趙季良》)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現象,如“治亂者何獨不然”“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兩句中的“不然”“以為”。
B.“莊宗時為晉王”“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兩句中的“時”,都是名詞作狀語,可以解釋為“在當時”“在那時”
C.“謀攻取而不愛百姓”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牛”兩句中的“愛”都是動詞,可分別解釋為“愛護”
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職升降任免的詞語很多,如“遷”,指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累遷”指多次升官。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團練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復遣使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曲從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季良是濟陰人,后唐莊宗時擔任魏州司錄,表現出出眾的政治才能,受到莊宗的賞識和器重。
B.趙季良與鎮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當他到蜀地擔任三川制置使時,被孟知祥留在當地,沒有返回京師。
C.趙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參與決斷大小事務,深得信任,盡心盡力輔佐孟知祥成為孟知祥的心腹。
D.趙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為武泰軍節度使,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軍前馳報知祥,知祥故藏其書,謂季良日:“北軍漸進,奈何?”
5.文本二寫到“季良通敏,善謀略”,其“善謀略”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本概括。
【答案】LA
2.C
3.D
4.(1)就像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療疾病。
(2)前線快馬飛奔送信給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對趙季良說:“北方的軍隊正慢慢靠近,(我們)
該怎么辦?”
5.(1)勸諫晉王不要強征賦稅,以贏得民心。(2)勸說孟知祥聯合董璋,共同拒唐。(3)提出先取遂闿后
守劍門,以防內患的策略。(4)高祖駕崩后,主張速立新君,然后發喪。
【解析】
1.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及實詞的能力。
A.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趙季良認為應該聯合(董璋)共同抵抗唐軍。“以為”在此句中不是古今異義詞,
可以解釋為“認為”,和現代漢語意思一致。
故選A?
2.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過了一段時間,朝延調趙季良擔任果州團練使。孟知祥得到詔書,藏了起來,上表挽留趙季良,沒
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論辯請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順從了他。
“匿之”,省略了主語動賓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前后斷開,排除BD;
“明宗不得已”,主謂結構,“明宗”為主語,前面斷開,“不得已”為謂語,后面斷開,排除A。
故選Cc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后又被任命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錯誤,原文為“知祥稱尊號,是為后蜀高祖。拜季良為司空,兼
門下侍郎平章事”,任命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的是蜀高祖孟知祥。
故選D。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譬之如",就像、如同;“攻”,治療;“所自起”,產生的根源、發生的原因。
(2)“馳報”,騎著快馬前來送信(或報告),快馬飛奔送信(或報告);“故”,故意;“漸進”,慢慢靠近。
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魏州稅多逋負,莊宗時為晉王,過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謀攻取而不愛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恐河北非
殿下有也’”可概括出,勸諫晉王不要強征賦稅,以贏得民心。
由“董璋時遣人求昏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許也。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可概括出,勸說孟知祥聯合董
璋,共同拒唐。
由“季良請以東川先取遂闔,然后并兵守劍門,則大軍雖至,吾無內顧憂矣''可概括出,提出先取遂闔后守劍
門,以防內患的策略。
由“季良正色曰:‘今強侯握兵,專伺時變,義當速立嗣君,豈可徒相泣耶!’遂與處回立后主而后發喪”可概
括出,高祖駕崩后,主張速立新君,然后發喪。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圣人就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事業,必定會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亂。不知道混亂所起
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亂。就像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療疾病。不
知道疾病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療疾病。治理混亂怎么會與治病不一樣呢?必定要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如
此才能治理混亂;不知道混亂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亂。
文本二
趙季良,字德彰,是濟陰(今菊澤定陶)人。最初在后唐莊宗時做官,擔任魏州司錄。魏州的賦稅多
有拖欠,莊宗當時是晉王,(到魏州)探望督促。趙季良說:“您正謀劃攻打奪取土地卻不能愛護百姓,一
旦百姓(和你)不一心,恐怕黃河以北的土地將不再屬于您了。’‘莊宗很是欽佩敬重他。趙季良多次升官擔
任鹽鐵判官、太仆卿。
唐明宗天成元年,發布詔命任命孟知祥擔任侍中。朝廷就任命趙季良做三川制置使,督促蜀地把拖欠
的犒軍費用送回京師,并且讓他辦理兩川地區賦稅征收事務。這時候孟知祥鎮守西川,很不遵從詔令。(孟
知祥)恰好與趙季良有交情,于是留下趙季良不讓他返回朝延,趁機請求他擔任西川節度副使。事情無論
大小,大多讓他參與決策。過了一段時間,朝延調趙季良擔任果州團練使。孟知祥得到詔書,藏了起來,
上表挽留趙季良,沒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論辯請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順從了他。從此,趙
季良羯盡全力輔佐孟知祥,表達出自己的誠意。
趙季良通達聰慧,在謀略方面很擅長。董璋當時派人(向孟知祥)請求聯姻主動攀附,可是孟知祥對
董璋懷恨在心,沒有答應他。趙季良認為應該聯合(董璋)共同抵抗唐軍。長興年間,進奏官說唐主打算
發兵征討兩川地區。趙季良請求憑借東川先奪取遂閭,這之后合并兵力把守劍門,那么唐軍即使到來,我
們也不會有內顧之憂了。不久,唐將石敬秀因為遂間已被攻占,就燒了營房返同。前線快馬飛奔送信給孟
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對趙季良說:“北方的軍隊正慢慢靠近,(我們)該怎么辦?“趙季良握舉行
禮說:“他們過不了綿州一定逃跑。''孟知祥大笑,拿出書信讓他看。從此很佩服他的智慧。
這一年,唐明宗就頒布詔書,讓趙否良擔任武泰軍節度使。(后來)孟知祥稱帝,這就是后蜀高祖。他
任用趙季良擔任司空,兼任門下侍郎平章事。不久高祖病重,召見趙季良和李仁罕、趙廷穩、王處回等人
一同接受臨終遺命。高祖駕崩后,封鎖消息沒有發喪。王處回在夜里拜訪趙季良,哭泣不止。趙季良嚴肅
地說:“現在勢力強大的節度使掌握著兵權,正等待時局變化,按道理應該馬上擁立繼位的國君,怎么可以
只是相對哭泣呢!”于是趙季良與王處回擁立后主然后(為高祖)發喪。(趙季良)因為擁護推戴國君的功
勞被加封司徒,進身為太保。廣政九年去世,謚號文肅。
(2022?福建?福清西山學校高二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于,搴于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目:“今若唐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
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常售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
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
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
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
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
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日:“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
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
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
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有于日:“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日:“木工之士益
于特丕遲其刊登甚故也令惹夫攻城身戰殺身為名此木T亙姓之圻皆難也君君說之則一士眾熊為之。況于兼相
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
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
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戴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
(選自《兼愛(中)》,有刪改)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
能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
能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
能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
能為之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個“子”是弟子們對墨翟的尊稱;后一個“子”,是夫子(先生、老師)的意思。
B.國,本義是“邦國”“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統治的區域,還可以指國都。在文中指諸侯
封地。
C.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稱。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學問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勸學》中的“君子”意思一
樣。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主張兼愛,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等現象,是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B.士君子雖然能夠充分認識兼愛的好處,但是他們認為實行起來很不容易。
C.墨子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兼愛實行起來雖然困難,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靈王喜歡細腰,臣子就吃一頓飯來節食,這個事例說明了君臣相愛的重要性。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2)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
10.文章前三個自然段分別闡述了什么道理?請簡要概括。
【答案】6.A
7.B
8.A
9.(1)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不相愛。
(2)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
10.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為不相愛而產生的。(或者“天下之害產生的原因”)
第三段:如何改變不相愛的現狀。
【解析】
6.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
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么士眾就能做到。
“不識其利辯其故”共用主語“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識其利”和“辯其故”,如在“利”后斷開,否定
的就只是“識其利”,這與文意不合,所以“識其利”和“辯其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
“今若夫”用在句子的開頭,表示發端,如單獨斷開,句中缺少謂語,所以不能單獨斷開,且“此……也”是判
斷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Ao
7.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前一個,子,是弟子們對墨翟的尊稱;后一個,子,,是夫子(先生、老師)的意思”錯誤,前一個“子”是指
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后一個“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C.“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錯誤,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D.“文中,君子,和荀子《勸學》中的,君子,意思一樣”錯誤,文中的“君子”是指上層統治人物,而《勸學》中
的“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故選B。
8.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充分認識兼愛的好處”錯誤,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說“乃若兼則善矣”,意思是“兼愛固然是好的”,“固然”
是表示先承認某個事實,下文又給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見并沒有認識到兼愛的好處。
C.“實行起來雖然困難”錯誤,文章最后一段說的是“此何難之有”,可見沒有困難。
D.“說明了君臣相愛的重要性”錯誤,文中列舉這一事例是說明兼愛推行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
先提倡,下面的人就會隨之而行。
故選A。
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點:“凡”,大凡;“篡”,掠奪;“所以”,……的原因;“以”,因為。
(2)得分點:“是”,這;第一個“故”,緣故;“說”通“悅”,喜歡;第二個“故”,因為;“之”,這樣。
1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第一段墨子先自問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問題,接著以“……此則天下之害也”回答了
“天下之害”這一問題,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開頭提出問題“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
緊跟著分析天下之害產生的原因“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所以這一段的主要觀點是
“天下之害是因為不相愛而產生的“。
第三段,開頭提出問題“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后面
提出改變不相愛這一現狀的方法,所以這一段的觀點是“如何改變不相愛的現狀”。
參考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
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
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
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產生的。”
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
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
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
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戰爭;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
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
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
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都
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既然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
既然這樣,那么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
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在郊野發生戰爭;
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
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
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
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不相愛。所以仁者稱
贊它。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
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
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么士眾就能做到。更何況兼相愛、交相利與
之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
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隨即損害他。實行這種兼愛有什么困難呢?
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實之于行的緣故。“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
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后才系上腰帶,扶著墻然后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饑
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
(202「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學校高二期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兼愛
圣人必迨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覆熊迨之丕史乳之所自起則丕熊迨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
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
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
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
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
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
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
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
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
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拳于目不可以不
勸愛人者,此也。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1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治亂者何獨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D.故天下兼相愛則治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一書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墨子宣傳“非攻”與“兼愛”,其學說與孔
子的儒學在戰國時期影響極大,韓非子將其與儒學并稱為“顯學”。
B.墨子的“兼愛”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
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C.“圣人”有多種解釋,在“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國哲學史上,墨子被稱為“平民哲學家”,他的思想學說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廣
大下層民眾的利益和需要。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2)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
【答案】ILD
12.B
13.C
14.(1)嘗試考察混亂是從哪里產生的?起源于人與人不相愛。
(2)兒子只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體恤父母,所以使父親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
【解析】
11.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句意為:圣人以治理天下作為事業。“圣人”作主語,“為”作謂語,“事”作賓語,整
個句子結構完整,“者也”作句末語氣詞,故應在“也”后停頓,排除A、Co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句意為:必須知道動亂從何處產生的根源。“知”作謂語,“亂之所自起”作賓語,整個句
子結構完整,“焉”是句末語氣詞,故應在“焉”之后停頓;同時“必知亂之所自起焉”和“不知亂之所自起”,“能
治之”和“則不能治”句式結構相似,這樣斷句更合理,據此排除B項。
句意:圣人把治理天下作為事業,必須知道動亂從何處產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動亂從何產生,就
不能治理它。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B.“亡”通“無”,沒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
故選B。
13.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C「“圣人,指的是孔子”錯誤,“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
完美境界的人。
故選C。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關鍵點:“當”,通“嘗”,嘗試;“何”,哪里;“起”,起源。
第二句關鍵點:“自愛”,賓語前置,應該是“愛自”,愛惜自己;“虧”,使動用法,使……受損失;“利”,使
動用法,使……獲利。
參考譯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作為事業,必須知道動亂從何處產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動亂從何產生,就不
能治理它。比如醫生給人治病,必須知道病的起因,才能治療,不知道病的起因,就不能治療一樣。治理
天下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定要知道亂從何起,才能治理好,不知道亂從何起,就不能治理好。
圣人從事治理天下,就不得不考察亂的起因了。嘗試考察過產生混亂的起因?起因于人與人之間不相
愛。臣對君不忠,子對父不孝,這就是亂。子自愛而不愛父,所以損害父親而自得利益。弟自愛而不愛兄,
所以損害兄而自得利益。臣自愛而不愛君,所以損害君而自得利益。這就是所謂的亂!反之,父對子不慈,
兄對弟不慈,君對臣不慈,這也就是所謂天下之亂了:父自愛而不愛子,所以損害了子而自得利益。兄自
愛而不愛弟,所以損害了弟而自得利益。君自愛而不愛臣,所以損害了臣而自得利益。這是什么緣故呢?
都是因為不相愛。即使是天下做盜賊的也是這樣。盜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偷盜別人家而自
得利益。賊只愛自身而不愛他人。所以搶奪他人身上東西而自得利益。這是什么緣故呢?都是起于不相愛
的緣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擾其家,諸侯互相攻打其國也是這樣的。大夫各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
家,所以擾亂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諸侯各自愛自己的國家,而不愛別的國家,所以攻打別國而使自己
國家得利。天下各種亂事,全是這些了。
細察它們的起因,都起于不相愛。假使天下人都能相愛,愛他人如愛自己,還有不孝的嗎?把父兄和
君看作和自己一樣,何以施行不孝?還會有不慈?把子弟和臣看作和自己一樣,何以行不慈?因此,不孝
不慈都沒有了,還會有盜賊嗎?把別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誰還去偷?把別人身上的東西看作和自己身
上東西一樣,誰還去搶?所以偷搶的盜賊沒有了,還會有大夫相亂其家,相攻其國的事嗎?把別人的家看
作和自己的家一樣,誰還去擾亂?把別國看作與自己的國家一樣,誰還去攻打?所以像大夫相亂其家,諸
侯相攻其國的事都沒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擾亂,盜賊沒有了,君臣
父子都能忠孝仁慈,這樣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從事治理天下,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之間相互憎恨,而勸導人民之間相愛呢?所以天下能相
愛,天下就治。要是互相憎恨,天下就亂。因此墨子說:“不可以不勸人民相愛。''也就是這個道理。
(2021?天津?靜海一中高二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古之圣王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日:“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御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寡,宮墻之高足
以別男女之禮。''僅此則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
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演。是故圣王作為宮室,便于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
辟怪也。故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
當今之主,其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
刻鏤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饑,賑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君實欲
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
古之圣人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聿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其自
養儉,民富國治。
今則不然,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鰲,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
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
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圣王為舟車,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
而為利多,是以民樂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故民學之。
當今之■主其為身至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於厚作斂于亙姓名飾舟車飾車必文采飾史必刻鏤。女子廢
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鏤,故民饑。人君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
寒并至,故為奸邪。奸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
(取材于《墨子?辭過》)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民費而不病病:困苦
B.強體適腹而已矣適:使...安適
C.故民歸之歸:歸附
D.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惡:罪惡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今之主,其為舟影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于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
B.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于百媼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
C.當今之主要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砥已具必厚作斂于百如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
D.當今之主其為舟”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像于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
17.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宮室時,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為了美觀和享樂。
B.當今之主講究宮室曲折多姿和裝飾華美,左右的人也都紛紛效法。
C.當今之主以為芻豢、魚鱉才是真正的美食,實際上吃不到。
D.墨子反對當今之主追求舟車的華美艷麗,提倡儉樸節用的風尚。
18.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故民歸之。
【答案】15.D
16.A
17.C
18.(1)因此,(圣王)自身節儉,教導百姓,天下的民眾就得以治理,財用就可以充足。
(2)法令無須催逼就能施行,民眾不必勞苦而君主財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歸附于這樣的君王。
【解析】
15.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義的把握。
D項,“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的意思君主確實想讓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亂。惡:痛恨,討厭,不希望。
故選D。
16.
本題考查把握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其為舟車與此異矣”意思是“他們制造車船,跟原先不同了"。主語是“其”,“為”作謂語,“舟車”作賓
語,所以應在“其為舟車”之后停頓,排除B、C項。“必厚作斂于百姓”意思是“還要向百姓橫征暴斂”,“于
百姓”介賓短語后置,修飾“厚作斂”,故應在“必厚作斂于百姓”前后停頓。“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句意是:
用各種文彩裝飾車,在用精美的雕刻裝飾船。句式對稱,應在中間應斷開,即“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
排除D項。
故選A。
17.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項,“當今之主以為芻豢、蒸炙、魚鱉才是真正的美食,實際上吃不到”錯。“當今之主”不惜橫征暴斂,就
是為了享用“美食芻豢、蒸炙魚鱉”,沒有“吃不到”之意。
故選C。
18.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
第一句關鍵點:“故”,因此;“節于身”,(圣王)自身節儉;“誨于民”,教導百姓;“足”,充足;“治”,治
理。
第二句關鍵點:“急而行”,急著(督促他們)做;“勞”,辛苦;“故”,所以;“歸”,歸附。
【點睛】
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
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
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
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
“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
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己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
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以、
于、為、而、貝『’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
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
參考譯文:
上古時候的人民不懂得建造宮室,就在山陵附近居住,在洞里居住。地下潮濕傷害人的身體,所以圣
明的帝王創造了宮室。建造宮室的方法是:宮室地基的高度完全能避開地下的潮濕,宮室四面的墻完全能抵
御風寒,屋頂上完全能防御雪霜雨露,宮墻的高完全能區別男女之間的禮儀,達到這些目的就停止了。那
些浪費財物勞心費力,而又沒有增加對人的生存有好處的,就不做了。那時使用勞役,修建城郭,百姓雖
然辛苦卻不受傷害。按常規征收百姓的租稅,百姓雖然破費卻不以此為困苦。所以圣明帝王修建宮室,是
為了便于生活,并不是用來作為觀賞享樂。制作衣服、腰帶、鞋,是為了便于保護身體,不是為了裝束奇
怪。因此,圣明帝王以自身節儉,來教導百姓,所以天下的百姓能得到治理,財物費用能夠充足。
現在的君主,他們修造宮室就同以上不同。他們對百姓一定橫征暴斂,搶奪老百姓準備做衣食的財物,
用來建造宮室,宮室中樓臺亭榭彎曲美觀,雕梁畫棟顏色裝飾考究。君主像這樣造宮室,因此他左右的人
都效法他,所以他們的財物不夠抵御兇災饑荒,救濟孤寡,因此國家貧窮而老百姓也難以管理。君主假如
確實想要使天下得到治理,并不愿意國家混亂,在修建宮室時不能不節儉。
上古時候的人民不懂得制作飲食,他們吃素食而且單獨居住。所以圣人出現,教男人耕種莊稼,用來
作為百姓的糧食。他們制作飲食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增加氣力補充虛弱的身體,達到強身填飽肚子的目的
而已。因此,他們使用財物節約,他們自我供養儉省,百姓富足國家安定。
現在的君主不是這樣,他們向百姓暴斂財物,用來吃豐盛的美味,蒸烤魚鱉。大國的君主面前堆積上
百個器具的菜,小國的君主面前也擺著十幾樣菜,眼前足有一丈見方,眼睛不能全看到,手不能全取到,
口不能全嘗遍,冬天則結冰,夏天會腐臭,國君這樣對待飲食,所以左右的人都效法他們。因此富貴人奢
侈,孤寡人受凍挨餓,雖然不想使國家混亂,是不可能的。君主確實想讓天下安定而討厭它混亂,在飲食
上不能不節約。
上古的先民不懂得制造船和車,重的東西移不動,不能到達很遠的地方,因此,圣王出現,制造船和
車,用來方便人民做事。他們制造船和車只求堅固輕便好用,能運送重物到達遠方。他們制造船、車用的
財物少,而且得到的便利多,所以百姓愿意使用它。法令不用急著督促他們做,百姓不辛苦而財物完全夠
用,所以百姓歸附他。
現在的君主制造船和車,與上古帝王不同。船和車堅固輕便好用都具備了,一定還要向百姓橫征厚斂,
用來裝飾他們的船和車。在車上裝飾各種文彩,用精美的雕刻裝飾船,女子放棄了紡織而從事文彩,所以
百姓受凍。男子離開農田而從事雕刻,所以百姓挨餓。君主像這樣制造船和車,左右的人就效法他,因此
那些百姓饑寒并至,不得不做壞事。奸邪的人多了,那么刑罰重了。刑罰重了,那么國家就混亂了。君主
確實想讓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亂,那么制造船和車不能不節儉。
(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
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
(《墨子?兼愛》)
19.兩則材料都談到了“孝”,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強調申明孝道并指明其作用的句子是、o
20.簡析儒家和墨家論述“孝”的角度的區別。
【答案】19.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0.儒家: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儒家認為,一個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亂,做到了孝悌,就是抓
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從兼愛開始論述“孝”,兼愛是根本。天下的人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
如同愛自己,就不會出現“不孝”,更不會出現盜賊。
【解析】
19.本題考查名句名篇的識記和默寫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識記和默寫的考查有兩種形式,即識記式默寫和
情景式默寫。本題屬于考查情境式默寫。解答此類題目,首先需要對高中所學課文比較熟悉,在此基礎上
還要進一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意及其作用。題中要求“強調申明孝道”,用孝道教化百姓,即指“申之以
孝悌之義”,把孝順長輩、敬愛兄弟的道理反復講述給百姓;“其作用”即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是百姓
經受教化知禮敬老的結果。
20.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本題為比較分析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外教聘用合同參考
- 建筑工程聯營合作協議合同
- 公寓房買賣合同協議書
- 整合推廣宣傳合同
- 弱電智能設備與安裝工程合同
- 攤位長期租賃合同
- 建筑勞務分包合同含
- 手房居間買賣合同
- 電腦耗材購銷合同年
- 保安勞務派遣合同協議書
- 【MOOC】《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大學MOOC慕課答案
- 輸電線路工程施工驗收表格
- dhi教學合集mike21水動力模型
- 部編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9課《小水滴的訴說》優秀課件(含視頻)
- 跑冒油事故應急預案
- 家譜宗譜WORD模板
- 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配合比報告
- 上海市住宅修繕施工資料及表式匯編(試行版27)
- 九宮難易數獨、六宮數獨打印版
- 學前衛生學名詞解釋
- 某水電站下閘蓄水方案匯報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