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7-8年級教案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_第1頁
人教版初中地理7-8年級教案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_第2頁
人教版初中地理7-8年級教案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_第3頁
人教版初中地理7-8年級教案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jù):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

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

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再講解、總結(jié)、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shè)計:(1課時)

一、復習第1節(jié)“大洲和大洋”,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

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

基礎(chǔ))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xiàn)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

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fā)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fā)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

地理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

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3“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4“我國東

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5“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

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老師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

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

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

照課本2.17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9“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

性”和圖2.20“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

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

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xiàn)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jié):這種現(xiàn)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fā)現(xiàn)的,他發(fā)

現(xiàn),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

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

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

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8──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

年前的大陸→現(xiàn)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

面讓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的喜悅和成功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興趣,

進而得出結(jié)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jù)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的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nèi)容是本章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

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

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

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

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

觀看圖1,圖2。

活動結(jié)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xiàn)象及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jié)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東非大裂谷”和“紅海的形成示意圖”

(從陸地到海洋)的現(xiàn)象。

教師總結(jié)、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

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chǎn)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

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xiàn)(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jié)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

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5“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

現(xiàn)象。

教師總結(jié)、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

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xù)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

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jié)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海縮小)→繼續(xù)擠壓靠近,

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jié)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yǎng)

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

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現(xiàn)象

課后作業(yè):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

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tài)。(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jié)論:把以上活動的現(xiàn)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

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xiàn)象。

課后提高:

思考:

1.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

什么問題?

2.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