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江西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江西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江西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江西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下學期江西省第一次學情聯合檢測高二語文試卷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樂義”即樂之義理,是包含在鏗鏘鼓舞之下的樂之原則,往往包含宇宙論、人性論、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等方面。雅樂與俗樂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樂義。依照《禮記·樂記》,圣人依人性和陰陽五行制定禮樂。雅樂中自然包含人倫和宇宙之理,即樂義。人聽雅樂善聲,則感動善心,因此雅樂是重要的教化手段。雅樂本于天道人倫,因此歷代雅樂的樂義皆相通,樂舞也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損益而成。漢代的宗廟樂舞同樣損益自六代古樂,又依高祖事跡作《武德》。可見漢代太樂掌管的宗廟祭祀用樂,基本遵循雅樂制作的規律。與雅樂看重樂義正相反,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的。《禮記·樂記》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標,正是“樂得其欲”,旨在助長和滿足個人欲望。雅樂與俗樂的根本差別在于是否存有樂義。在雅樂中,重要的是包含人倫天道的樂義,以及在聽者身上激發起的善德;與之相反,俗樂以聲色娛樂為目的,不包含樂義,因此俗樂鄭聲雖然悅人,但“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漢家太樂所掌管的是包含天道人倫的雅樂,但漢武帝的郊祀用樂則完全不同。漢武帝的郊祀用樂歸本于神仙方術,在樂義上與雅樂完全沖突。漢武帝本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在下令議郊祀樂時,專門以民間祠祀作為參照。既然郊祀用樂圍繞黃帝故事展開,并比照民間祠祀用樂創作郊祀樂舞,那么這一工作理當由負責俗樂的樂府負責。漢武帝郊祀樂“祈望成仙”的主題和雅樂樂義相矛盾,這是漢武帝“立樂府”制作郊祀樂的深層原因。太樂署一般由世襲樂官和官爵嫡子組成,樂府則吸收了大量民間樂舞,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性。如應劭《風俗通》記載了漢高祖曾觀閬中寶人之舞,“后令樂府習之”,將閬中樂舞納入樂府。漢武帝的郊祀樂正具有濃重的民間性。《漢書·禮樂志》稱漢武帝制作郊祀樂時到民間采詩,在郊祀中采用“趙、代、秦、楚之謳”的地方性音樂,這很可能與興起于民間的太一信仰有關。這些地方樂不僅要由樂府到地方“采詩”,也需要由地方樂人、樂器演奏。地方性的樂舞、樂器、樂人被征召到中央后,歸屬樂府管理。漢武帝郊祀樂的地方性,應是其“立樂府”的直接原因。漢武帝“乃立樂府”圍繞著太一祭祀展開,樂府從民間采詩制作的《郊祀歌》表達了漢武帝成仙登天的欲望。漢武帝時期樂府所制作的郊祀樂,是與道德倫理無關的“俗樂”,性質與傳統雅樂及漢初新式雅樂完全不同。因此,漢武帝“乃立樂府”的創新之處,就是使俗樂正式進入國家祭祀,形成國家祭祀中雅樂與俗樂并存的新局面。西漢末年,在復古崇儒的風氣下,承載俗樂鄭聲的樂府被裁撤,完成了它短暫的使命。(摘編自李曉璇《樂義與漢武帝“乃立樂府”》)材料二:近體詩在唐代非常流行,成為當時文人創作的主要形式之一。為了抗衡近體流行樂章,唐代文人主要沿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種思路進行古樂府之復興。唐人古體樂府主抒情詠懷的一系,李白實有“開鑿”之功。鮑照承東晉文人擬樂府寥落情形之后,重新激活了漢魏樂府緣情敘事的文體功能,李白古樂府受此影響很大。李白古樂府進一步融合“詩騷精神”,結合個人身世際遇、社會觀察,形成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安史之亂后,社會矛盾加劇,世風趨于澆薄,這愈加考驗士人的精神品格。韓愈的《琴操十首》、孟郊的《湘妃怨》等樂府詩,推崇忠孝,宣揚名節,同時作者也從古圣先賢處獲得精神支持,頗具時代意義。又如李賀的古樂府重視情緒渲染,揭示了更為深隱的士人心理,其《公無渡河》篇,保留了漢古辭“公提壺渡河而死”的基本情節,但用以勸止的話涉及眾多世情俗意,從而將漢樂府單純的愛情悲劇,升華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悲劇。總體來看,唐人結合個人情感創作,以古樂府抒情詠懷的,多有窮愁之嘆、不平之鳴,表現出士人品格中堅忍不屈、固窮守志的一面。唐人從漢魏樂府中汲取靈感復興古樂府,針對社會現實進行創作,如高適、陶翰的《燕歌行》,皆借漢喻唐,通過主人公自述身世經歷揭露社會弊病。杜甫新歌行如《兵車行》被稱為“新樂府詩”,深受元稹、白居易推崇。張籍、王建筆下的風俗樂府詩,在情景場面、人物塑造等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古樂府應用于民間風教的導向色彩。其后,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融合《詩經》“風詩”的諷喻、教化精神。元稹、白居易強調《漢書·藝文志》對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的功能定性,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白新樂府的刺時精神,在憂患意識較濃的宋代文人筆下得到強烈認同。如張來樂府多半是感發時事的新題樂府;周紫芝的樂府寫作也極重視“有補于世教”,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明清易代之際,不少詩人以古體樂府存史刺世,皆為唐人紀實敘事古樂府寫作精神的延續。如萬斯同的《明史新樂府》、李鄴嗣的《古樂府》等。以古體寫作的新題時事樂府歌行,直到近代都有回響。唐代各類近體形式的樂府詩盛極一時,然經文人群體的努力,在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方面皆有顯著成績。(摘編自梁海燕《唐宋樂府古體的嬗變》)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圣人依人性和陰陽五行制定禮樂以教化百姓,如雅樂含人倫和宇宙之理等樂義,能感動善心,是重要的教化手段。B.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的,旨在助長和滿足個人欲望,能給人帶來感官快樂,與雅樂相比,二者本質截然不同。C.基于樂義沖突等因素,漢武帝將郊祀用樂交付樂府創作以滿足其祭祀需求,這表明樂府在國家祭祀中處于核心地位。D.漢武帝設立樂府,創新性地將俗樂融入國家祭祀,使其形成了雅樂與俗樂并存的新格局,但西漢末年樂府因復古崇儒風氣而被裁撤。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李白古樂府的創作受鮑照影響很大,又融合“詩騷精神”,在唐人古體樂府紀實敘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豐富了唐樂府的內容。B.李賀的《公無渡河》雖然保留了漢古辭“公提壺渡河而死”的基本情節,但勸止之辭脫離了原作的愛情主題,轉向世情批判。C.元稹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融合了《詩經》中“風詩”的諷喻、教化精神,強調詩歌的社會責任,延續了傳統樂府的一些功能。D.元、白新樂府的刺時精神在宋代文人中得到廣泛認同;明清易代之際的一些詩人繼承古樂府寫作精神,以古體樂府存史刺世。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首段提出“樂義”的概念,指出雅樂與俗樂的區別,為后文的論證奠定基礎。B.材料二分析唐代古樂府詩的社會功能,論證了其在藝術性上對漢魏樂府的超越。C.從論證角度上看,兩則材料分別從樂義和創作的角度進行論證,都有很強的邏輯性。D.材料二通過大量舉例,論證了唐人古樂府在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方面表現及影響。4.材料一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論證過程都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請結合第四段簡要說明。5.同是樂府詩,兩則材料所談的“樂府”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少年長跑謝昌靜冬天的清晨,天空總是灰蒙蒙的。北風吹過來,透著骨節縫的涼。我甩動著雙臂奔跑著。這是一九九六年,我正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長跑運動員做準備。父親騎著自行車跟在我身側,記錄我每天跑完三千米全程所需要的時間。早上完成鍛煉,就去上學。那個時候,我正對文學感興趣。我覺得文學和體育似乎隔著一座山,一面是要我用體力,一面是要我用想象力。我時常在我的本子上抄一些美麗的句子:“第一縷春風拂過,林子就醒來了。河邊臥著一棵老樹,樹心已被火燒空,只剩一圈厚厚的皮包裹著,頭已被狂風刮斷,大家都斷定它死了,現在也抽出了淡黃的新芽。它身邊的伙伴還未抽芽,便迫不及待地怒放出滿樹的鮮花……”我喜歡這樣優美的句子,我青春的身體,正處在抒情時代。我喜歡看各種書籍,我的床頭堆滿了詩歌、小說。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讀魯迅的文章,沒想到一讀就讀進去了。因為愛好文學,我的語文成績很好,作文更是寫得出彩,而班里的同學最怕寫作文了。父親沉迷在自己的體育世界里。父親常常在吃飯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說:“你說,你就是辛辛苦苦、沒日沒夜地練上兩年的籃球,姚明的女兒只消練一個月,哪怕她以前沒摸過籃球呢,你能打得過她嗎?”父親說這話的意思,是對我們練習長跑的反思?還是在尋找破圈的方法?一段時間,跑步也沒什么長進。我們重新開始練習。放學回到家來,不做別的事,壓腿啞鈴翻棍各來一套,最后拖出練功墊,雙腿靠著家里白綠相間的客廳墻,撐一分鐘倒立。倒立的時候,腦子就充血了,眼睛漲得迷迷糊糊,直到我從墻上倒下來,吃飯都拿不穩筷子。那年北京正在舉辦奧運會,父親經常和我談體育賽事。體育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理解了父親的內心世界,我對父親崇敬起來,我決定暫時放下心愛的文學,認真練習長跑。在盼望中,秋季比賽的日程就到了。大燕也在練習跑步,準備參加秋季比賽。大燕是我練習長跑的偶像。大燕身材高挑,穿著運動服跑起來,十分地耀眼。她跑步的姿勢讓我想到一只森林里的小鹿。有一天,我去大燕家玩。大燕的父親下崗,和妻子經營一個鹵菜攤;她還有一個弟弟在上學。我們說到馬上就要舉辦秋季比賽的事。大燕沉默了好久,說:“我的理想是考上市里的體校,要是考不上體校,我媽媽就讓我回來,幫她賣鹵菜了。”大燕望著我說:“你學習成績好,一定會考上大學的。我學習不行,看能不能從體育方面打開人生。”大燕的話讓我驚訝,沒想到她內心是如此憂傷。她在跑步時也會想到人生。運動會那天,我和同學們到了體育場。體育場已經有不少人了。一個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的女運動員正在擴胸。我走到她身邊,和她一起伸伸胳膊。她笑嘻嘻地問我:“你參加什么項目啊?”說到了一千五百米,她高高興興地說那正好,我倆參加的是一個項目。我問了一句:“你是什么學校?”“我是體校的。”她說。我一下子想到大燕,大燕如果考上了體校,也應該就是這樣子吧。在尖利的哨聲中,比賽開始了。那個女孩子早已甩開了我,不知去向,而我,還有一圈。就像很多事,一開始,我們會想著獲勝,到了最后,只想著怎么完成。白茫茫一片中,我看到終點裁判隨意地記下了數據,邊記邊轉身離開。父親終于知道我不是一棵體育苗子,心里很失望。但練習長跑給我帶來的最大受益,是去圖書館借書。每天放學后的時間都是緊張的,我以最快的速度,背著沉重的書包,跑到離家三站路的圖書館去借書,借完書,再回到家,時間也正好。有一次,聽一位同學說,有一本叫《失樂園》的書好看,我便去圖書館借閱。管理員阿姨說,你一個小孩子看這書干啥。我更奇怪了,我為什么不能看這本書。管理員阿姨說,我給你推薦一本書。她拿了一本《中學生作文選》給我,我翻了一下,說這本書太淺了,我寫的作文也在上面哩。說著,我的驕傲感滿滿。管理員阿姨又給我拿來魯迅的《野草》,說這本不錯。我說,我早看過了。管理員阿姨感到驚詫,我便張口來了兩句:“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隨著中考臨近,父親再也沒有要求我去練習長跑。秋天,我考進了本市的重點高中。大燕的體校夢沒有實現,順理成章地回來幫媽媽賣鹵菜。又過了二十年。大燕已接過了她母親的鹵菜攤,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起初,大燕的生意并不好。現在,她把鹵菜放在外賣平臺上賣,銷量大增。我大學畢業后,開了一家小公司,業余時間開始了寫作,發表了多篇小說,也獲得了本地的幾個征文大獎。我曾在一篇創作談中寫道:“我的小說發表后,一般是不吭聲的,大家都在忙于生計,誰會關注一個人在寫小說。小說發表了,只有我自己是甜蜜的。有一天,我把發表的小說拿給父親看,父親一開始對此是不屑的。但過了好久,父親還是看了,夸我寫得好。得到父親認可,我陶陶然起來。年老的父親開始關注養生之道,茶杯里總是漂著紅色的枸杞,或是白色的人參片,希望能有個馬馬虎虎的好身體。有時,我們會談到少年時的長跑。父親仰面靠在沙發上,認真地對我說,體育并不是為了得冠軍,但人生總是要有點體育精神的。(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通過展現“我”對文學和體育的不同態度,表現了“我”內心的掙扎,巧妙地揭示了兩者之間的根本對立,深化了文本主題。B.父親提到姚明女兒練籃球,是為了強調即使天賦異稟也需努力,以此激勵“我”堅持長跑訓練,這是父親對“我”跑步沒有長進反思。C.文章寫運動會那天,“我”與體校女運動員交談的場景,主要是為了展現“我”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時的緊張和對實現體育夢想的期待。D.“我”成為一名作家,大燕接手了家里的鹵菜生意,兩人人生軌跡的差異展現了人生的多樣可能性,體現了個人發展路徑的多元化。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便于主人公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思考,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也能更好地展現成長中的矛盾與感悟。B.文章開頭通過描寫冬天清晨灰蒙蒙的天空和透骨的風,為主人公的長跑訓練設置了艱苦的背景,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C.文章通過對話和敘述來展現大燕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大燕對體育夢想的執著追求及面對現實的無奈,情感真摯,引人深思。D.文中寫父親對“我”小說的態度轉變,以及他對體育精神的闡述時,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富多彩。8.文章第七段為什么要詳細地寫“我”抄寫一些美麗的句子?請簡要分析。9.“長跑”在“我”成長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意義?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陳宣帝①太建十三年,隋主受周禪。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將帥于高颎②,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潛為經略。陳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隱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宦官近習,內外連結,縱橫不法。賞罰之命,不出于外。大臣執政,皆從風諂附。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而高宗猶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師入寇。會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師,遣使赴吊,書稱姓名頓首。帝答之益驕,隋主不悅,以示朝臣。上柱國楊素以為“主辱臣死”,再拜請罪。隋主問取陳之策于高颎,對曰:“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又,江南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隋主用其策,陳人始困。二年春,隋下詔曰:“陳叔寶窮奢極侈,俾晝作夜。斬直言之客,滅無罪之家。自古昏亂,罕或能比。可出師應機誅殄,在斯一舉,永清吳越。”又送璽書暴帝二十惡,仍散寫詔書三十萬紙,遍諭江外。冬十月甲子,隋以出師。隋文帝開皇九年,降。(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第二十五卷》)【注】①陳宣帝,本名陳頊,南朝陳的第四位皇帝,廟號“高宗”,是陳后主(陳叔寶)的父親。②高颎,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輔佐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材料二:颎不伐喪,義也,而何但言智也?奪人之國而無慚欺人之孤而不恤隋之君臣豈能守規規之義閔人之喪而不伐也哉?陳雖弱,江東之立國久矣,非其可以必得,未易傾也。君薨,嗣子初立,內難方作,而強敵壓境,君臣皆惴惴焉。知其且亡,則有致死之心,以爭存亡于一決。颎以偏師深入,未有不敗者也。幸而請和之使至矣,假不伐喪之美名以市陳,養威而俟時,故隋智甚也。不伐喪矣,許之和矣,陳之廷,愚者曰:“隋有仁義之心,不吾并也。”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于是君驕臣怠,席卷而收之也,易于拾芥。善勝敵者,不乘其憂危,而乘其已定之情、已衰之氣,隋之智,非陳之所能測也。自弛于十年而國必亡,姑待之十年而必舉其國,一智一愚,一興一亡,于此決矣。(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八)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奪人之國A而無慚B欺人之孤C而不恤D隋之君E臣豈能守F規規之義G閔人之H喪而不伐也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通過,與《屈原列傳》“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因”字意思不相同。B.從,跟從,隨從,與《〈老子〉四章》“民之從事”的“從”字意思相同。C.清,使??清平,與《兼愛》“故賊人以利其身”的“賊”字用法不相同。D.作,興起,發生,與《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作”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后主疏于政事,在處理百司啟奏時依賴宦官,并與張貴妃共同決策,導致朝政腐敗,宦官近臣內外勾結,大臣多隨風諂附。B.陳高宗沒有禁止陳朝侵擾掠奪隋朝邊境,導致隋軍入侵;后高宗去世,隋主班師回朝,遣使吊唁,陳后主的回信使隋主不悅。C.王夫之看到了陳朝雖弱,但地處江東、立國已久、不易被攻陷的情況,認為隋朝能以偏師深入來削弱陳朝的力量,從而使陳滅亡。D.王夫之認為,陳朝君臣不知隋選擇不趁敵人憂危時進攻的智慧,驕傲懈怠,這時智慧愚蠢、興盛滅亡就已決定了。13.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2)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14.隋在滅陳的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學古思邊①(節選)李白山外接遠天,天際復有云。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足系一書札,寄言難離群。離群心斷絕,十見花成雪。胡地無春暉,征人行不歸。相思杳如夢,珠淚濕羅衣。【注】①這首古體詩是借鑒古的題材和手法創作的。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外接遠天,天際復有云”,勾勒出一幅開闊遼遠之景,為全詩奠定曠達基調。B.“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采用視聽結合手法,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的氛圍。C.“離群”一句在詩中指夫妻二人兩地分離,展現出人物內心如被刀割般的痛苦絕望。D.詩歌語言不事雕琢而意蘊深沉,情感真摯,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苦難緊密結合起來。16.“相思杳如夢,珠淚濕羅衣”是如何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關鍵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的兩句是“______,______”。(2)高適《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兩句用“玉箸”來形容思婦的淚,表達對征人和思婦的同情。(3)古代詩人常常借動物的叫聲來渲染某種意境,比如李白或者杜甫的“______,______”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是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甲)。立秋那天,梧桐樹本來好好的,碧綠碧綠,忽然一陣小風,“欻”的一聲,飄下一片葉子,無事的詩人吃了一驚:“啊!秋天了!”其實只是看到梧桐葉易落,并非對時序特別敏感。梧桐落葉早,(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證明秋后梧桐還是有葉子的,否則雨落在光禿禿的枝干上,不會發出使多情的皇帝傷感的聲音。在我的印象中,梧桐大批地落葉,已是深秋,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風,第二天起來一看,滿地桐葉,樹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極香,極蘇脆,所以太小了。我的小學校園中有幾棵大梧桐,大風之后,我們就①地撿梧桐葉。我們要的不是葉片,而是葉柄。梧桐葉柄末端稍稍鼓起,好像一個小馬蹄。這個“小馬蹄”纖維很粗,可以磨墨。所謂“磨墨”,其實是在硯臺上注了水,用粗纖維的葉柄來回摩蹭,把硯臺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寫字了而已。不過我們都很喜歡用梧桐葉柄來磨墨,好像用這樣磨出的墨寫出字來格外好。一到梧桐落葉那幾天,我們的書包里都有許多梧桐葉柄,好像這是什么寶貝。對于這樣②的東西,我們卻極其珍視,因為這里凝聚著我們對于時序的感情。這是“俺們的秋天”。18.文中第一段用“梧桐是秋的信使”比喻梧桐的報時作用,那么梧桐對于文中提到的多情的皇帝、天真的“我們”分別是什么呢?請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將下列語句補充完整。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比喻,內容貼切流暢。對于多情的皇帝,梧桐是______;對于天真的我們,梧桐是______。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三段有一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并進行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有兩處錯字,請指出并進行修改,使書寫正確。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文中結尾采用“俺們”這一稱呼有什么作用?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三明治效應”是一種溝通技巧,它將批評或建議夾在兩個表揚或肯定性語句之間,就像三明治一樣。這種溝通方式可以降低對方的防御性,使信息更容易被接受。這啟示我們,與人溝通可以采用更靈活、更藝術的表達方式。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下學期江西省第一次學情聯合檢測高二語文試卷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選擇性必修上冊;選擇性必修中冊;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樂義”即樂之義理,是包含在鏗鏘鼓舞之下的樂之原則,往往包含宇宙論、人性論、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等方面。雅樂與俗樂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樂義。依照《禮記·樂記》,圣人依人性和陰陽五行制定禮樂。雅樂中自然包含人倫和宇宙之理,即樂義。人聽雅樂善聲,則感動善心,因此雅樂是重要的教化手段。雅樂本于天道人倫,因此歷代雅樂的樂義皆相通,樂舞也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損益而成。漢代的宗廟樂舞同樣損益自六代古樂,又依高祖事跡作《武德》。可見漢代太樂掌管的宗廟祭祀用樂,基本遵循雅樂制作的規律。與雅樂看重樂義正相反,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的。《禮記·樂記》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標,正是“樂得其欲”,旨在助長和滿足個人欲望。雅樂與俗樂的根本差別在于是否存有樂義。在雅樂中,重要的是包含人倫天道的樂義,以及在聽者身上激發起的善德;與之相反,俗樂以聲色娛樂為目的,不包含樂義,因此俗樂鄭聲雖然悅人,但“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漢家太樂所掌管的是包含天道人倫的雅樂,但漢武帝的郊祀用樂則完全不同。漢武帝的郊祀用樂歸本于神仙方術,在樂義上與雅樂完全沖突。漢武帝本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在下令議郊祀樂時,專門以民間祠祀作為參照。既然郊祀用樂圍繞黃帝故事展開,并比照民間祠祀用樂創作郊祀樂舞,那么這一工作理當由負責俗樂的樂府負責。漢武帝郊祀樂“祈望成仙”的主題和雅樂樂義相矛盾,這是漢武帝“立樂府”制作郊祀樂的深層原因。太樂署一般由世襲樂官和官爵嫡子組成,樂府則吸收了大量民間樂舞,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性。如應劭《風俗通》記載了漢高祖曾觀閬中寶人之舞,“后令樂府習之”,將閬中樂舞納入樂府。漢武帝的郊祀樂正具有濃重的民間性。《漢書·禮樂志》稱漢武帝制作郊祀樂時到民間采詩,在郊祀中采用“趙、代、秦、楚之謳”的地方性音樂,這很可能與興起于民間的太一信仰有關。這些地方樂不僅要由樂府到地方“采詩”,也需要由地方樂人、樂器演奏。地方性的樂舞、樂器、樂人被征召到中央后,歸屬樂府管理。漢武帝郊祀樂的地方性,應是其“立樂府”的直接原因。漢武帝“乃立樂府”圍繞著太一祭祀展開,樂府從民間采詩制作的《郊祀歌》表達了漢武帝成仙登天的欲望。漢武帝時期樂府所制作的郊祀樂,是與道德倫理無關的“俗樂”,性質與傳統雅樂及漢初新式雅樂完全不同。因此,漢武帝“乃立樂府”的創新之處,就是使俗樂正式進入國家祭祀,形成國家祭祀中雅樂與俗樂并存的新局面。西漢末年,在復古崇儒的風氣下,承載俗樂鄭聲的樂府被裁撤,完成了它短暫的使命。(摘編自李曉璇《樂義與漢武帝“乃立樂府”》)材料二:近體詩在唐代非常流行,成為當時文人創作的主要形式之一。為了抗衡近體流行樂章,唐代文人主要沿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種思路進行古樂府之復興。唐人古體樂府主抒情詠懷的一系,李白實有“開鑿”之功。鮑照承東晉文人擬樂府寥落情形之后,重新激活了漢魏樂府緣情敘事的文體功能,李白古樂府受此影響很大。李白古樂府進一步融合“詩騷精神”,結合個人身世際遇、社會觀察,形成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安史之亂后,社會矛盾加劇,世風趨于澆薄,這愈加考驗士人的精神品格。韓愈的《琴操十首》、孟郊的《湘妃怨》等樂府詩,推崇忠孝,宣揚名節,同時作者也從古圣先賢處獲得精神支持,頗具時代意義。又如李賀的古樂府重視情緒渲染,揭示了更為深隱的士人心理,其《公無渡河》篇,保留了漢古辭“公提壺渡河而死”的基本情節,但用以勸止的話涉及眾多世情俗意,從而將漢樂府單純的愛情悲劇,升華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悲劇。總體來看,唐人結合個人情感創作,以古樂府抒情詠懷的,多有窮愁之嘆、不平之鳴,表現出士人品格中堅忍不屈、固窮守志的一面。唐人從漢魏樂府中汲取靈感復興古樂府,針對社會現實進行創作,如高適、陶翰的《燕歌行》,皆借漢喻唐,通過主人公自述身世經歷揭露社會弊病。杜甫新歌行如《兵車行》被稱為“新樂府詩”,深受元稹、白居易推崇。張籍、王建筆下的風俗樂府詩,在情景場面、人物塑造等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古樂府應用于民間風教的導向色彩。其后,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融合《詩經》“風詩”的諷喻、教化精神。元稹、白居易強調《漢書·藝文志》對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的功能定性,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白新樂府的刺時精神,在憂患意識較濃的宋代文人筆下得到強烈認同。如張來樂府多半是感發時事的新題樂府;周紫芝的樂府寫作也極重視“有補于世教”,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明清易代之際,不少詩人以古體樂府存史刺世,皆為唐人紀實敘事古樂府寫作精神的延續。如萬斯同的《明史新樂府》、李鄴嗣的《古樂府》等。以古體寫作的新題時事樂府歌行,直到近代都有回響。唐代各類近體形式的樂府詩盛極一時,然經文人群體的努力,在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方面皆有顯著成績。(摘編自梁海燕《唐宋樂府古體的嬗變》)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圣人依人性和陰陽五行制定禮樂以教化百姓,如雅樂含人倫和宇宙之理等樂義,能感動善心,是重要的教化手段。B.俗樂以娛人耳目為目的,旨在助長和滿足個人欲望,能給人帶來感官快樂,與雅樂相比,二者本質截然不同。C.基于樂義沖突等因素,漢武帝將郊祀用樂交付樂府創作以滿足其祭祀需求,這表明樂府在國家祭祀中處于核心地位。D.漢武帝設立樂府,創新性地將俗樂融入國家祭祀,使其形成了雅樂與俗樂并存的新格局,但西漢末年樂府因復古崇儒風氣而被裁撤。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李白古樂府的創作受鮑照影響很大,又融合“詩騷精神”,在唐人古體樂府紀實敘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豐富了唐樂府的內容。B.李賀的《公無渡河》雖然保留了漢古辭“公提壺渡河而死”的基本情節,但勸止之辭脫離了原作的愛情主題,轉向世情批判。C.元稹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融合了《詩經》中“風詩”的諷喻、教化精神,強調詩歌的社會責任,延續了傳統樂府的一些功能。D.元、白新樂府的刺時精神在宋代文人中得到廣泛認同;明清易代之際的一些詩人繼承古樂府寫作精神,以古體樂府存史刺世。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首段提出“樂義”的概念,指出雅樂與俗樂的區別,為后文的論證奠定基礎。B.材料二分析唐代古樂府詩的社會功能,論證了其在藝術性上對漢魏樂府的超越。C.從論證角度上看,兩則材料分別從樂義和創作的角度進行論證,都有很強的邏輯性。D.材料二通過大量舉例,論證了唐人古樂府在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兩方面的表現及影響。4.材料一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論證過程都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請結合第四段簡要說明。5.同是樂府詩,兩則材料所談的“樂府”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C2.C3.B4.①語言準確。在分析漢武帝“立樂府”的原因時,作者使用了“很可能與興起于民間的太一信仰有關”這樣的表述。這種謹慎的推測性語言體現了作者對歷史事實的尊重,避免了過于絕對化的結論。②引經據典,論據可靠,增強說服力。引用《風俗通》和《漢書·禮樂志》等古代經典文獻作為論據,增強了文章的歷史真實性和說服力。③采用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首先指出樂府的民間性和地方性特點,接著通過漢武帝郊祀樂的具體事例,最后得出“立樂府”的直接原因是郊祀樂的地方性。5.①創作主體不同:漢樂府的創作主體主要是樂府機構,唐樂府的創作主體是文人群體。②功能與目的不同:漢樂府當時的一個作用是用于國家祭祀和儀式,具有娛樂性和儀式性;唐樂府是出于抗衡當時流行的近體詩歌形式的需要,用于抒情詠懷和紀實敘事,具有文學性和社會批判功能。③作品特點不同:漢樂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重的民間性;唐樂府從漢魏樂府中汲取靈感,結合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進行創作,作品更具有文人化的特點。【解析】【導語】材料一聚焦于雅樂與俗樂的區別,強調雅樂蘊含的宇宙論、倫理道德等教化功能,以及漢武帝設立樂府將俗樂引入國家祭祀的創新之舉。材料二則著重分析唐代古樂府詩的復興,展示了其在抒情詠懷與紀實敘事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對社會現實的批判精神。【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樂府在國家祭祀中處于核心地位”錯。雅樂在國家祭祀中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樂府在當時只是負責創作與祭祀成仙相關的俗樂,不能因為樂府負責了與神仙方術相關的郊祀用樂創作,就得出樂府在整個國家祭祀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結論。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A.“在唐人古體樂府紀實敘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錯。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唐代文人主要沿抒情詠懷和紀實敘事兩種思路復興古樂府,李白在抒情詠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B.“脫離了原作的愛情主題”錯。根據材料二第二段,李賀的《公無渡河》用以勸止的話涉及眾多世情俗意,“將漢樂府單純的愛情悲劇升華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悲劇”并無脫離愛情主題之意。D.“在宋代文人中得到廣泛認同”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說“元、白新樂府的刺時精神,在憂患意識較濃的宋代文人筆下得到強烈認同”,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廣泛認同。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B.“論證了其在藝術性上對漢魏樂府的超越”錯。材料二并未將唐代古樂府詩與漢魏樂府的藝術表現力進行比較,而是強調唐代古樂府詩的社會功能和文體復興。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的能力。①在探討漢武帝“立樂府”這一復雜歷史現象的原因時,作者使用了如“一般”“較為”“很可能”等限定性詞語。如“太樂署一般由世襲樂官和官爵嫡子組成”中的“一般”,表明太樂署的人員組成通常是這樣,但不排除有特殊情況;“樂府則吸收了大量民間樂舞,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性”中的“較為”,準確地說明了樂府地方性的程度;“這很可能與興起于民間的太一信仰有關”中的“很可能”,表示一種推測。這體現了作者語言的嚴謹性,充分展現了作者對歷史事實的敬畏之心,避免了因主觀臆斷而得出過于絕對化的結論。②引經據典,論據可靠,增強說服力。作者為了論證樂府具有鮮明的地方性以及漢武帝郊祀樂具有濃重的民間性,列舉了多個具體事例。如應劭《風俗通》中記載漢高祖將閬中樂舞納入樂府的事例,說明樂府吸收民間樂舞具有地方性;又引用《漢書?禮樂志》中漢武帝制作郊祀樂時到民間采詩,采用“趙、代、秦、楚之謳”等地方性音樂的記載,進一步論證漢武帝郊祀樂的民間性,通過具體的史料記載作為論據,使論證更具說服力。③采用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文段先指出太樂署和樂府人員組成及性質的不同,接著說明漢武帝郊祀樂具有濃重的民間性,然后具體闡述其地方性的表現,包括采用地方音樂、由地方樂人演奏等,最后得出地方性是漢武帝“立樂府”直接原因的結論。整個論證過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從不同角度逐步深入地論證了觀點。【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創作主體不同:漢樂府的創作主體主要是樂府機構,這一機構的人員構成涵蓋了多個層面,既有專業的樂官,同時還包括眾多從各地招募而來的樂工與歌者;唐樂府的創作主體轉變為文人群體,唐代文人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飽讀詩書,對文學創作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追求。②功能與目的不同:漢樂府當時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于國家祭祀和儀式,同時這些音樂也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滿足統治階層的精神享受需求。唐樂府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抗衡當時流行的近體詩歌形式的需要。唐代近體詩格律嚴謹、形式規范,在文人中廣泛流行,而部分文人認為樂府詩具有更自由的形式和更豐富的表現力,于是通過復興古樂府來展現不同的詩歌風格和創作理念,同時在功能上,唐樂府抒情詠懷和紀實敘事,強化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③作品特點不同:漢樂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重的民間性。從材料一可知,樂府吸收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的民間樂舞,像“趙、代、秦、楚之謳”等地方性音樂都被納入其中。這些地方音樂各具特色,帶有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和音樂風格,使得漢樂府作品在風格上豐富多樣。同時,樂府詩的創作素材也多來源于民間生活,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勞動、愛情、苦難等日常生活場景,充分體現了民間文學的特點。唐樂府從漢魏樂府中汲取靈感,結合個人情感和社會現實進行創作,作品更具有文人化的特點。唐代文人在創作樂府詩時,一方面借鑒漢魏樂府的敘事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融入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文人化特點。(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少年長跑謝昌靜冬天的清晨,天空總是灰蒙蒙的。北風吹過來,透著骨節縫的涼。我甩動著雙臂奔跑著。這是一九九六年,我正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長跑運動員做準備。父親騎著自行車跟在我身側,記錄我每天跑完三千米全程所需要的時間。早上完成鍛煉,就去上學。那個時候,我正對文學感興趣。我覺得文學和體育似乎隔著一座山,一面是要我用體力,一面是要我用想象力。我時常在我的本子上抄一些美麗的句子:“第一縷春風拂過,林子就醒來了。河邊臥著一棵老樹,樹心已被火燒空,只剩一圈厚厚的皮包裹著,頭已被狂風刮斷,大家都斷定它死了,現在也抽出了淡黃的新芽。它身邊的伙伴還未抽芽,便迫不及待地怒放出滿樹的鮮花……”我喜歡這樣優美的句子,我青春的身體,正處在抒情時代。我喜歡看各種書籍,我的床頭堆滿了詩歌、小說。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讀魯迅的文章,沒想到一讀就讀進去了。因為愛好文學,我的語文成績很好,作文更是寫得出彩,而班里的同學最怕寫作文了。父親沉迷在自己的體育世界里。父親常常在吃飯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說:“你說,你就是辛辛苦苦、沒日沒夜地練上兩年的籃球,姚明的女兒只消練一個月,哪怕她以前沒摸過籃球呢,你能打得過她嗎?”父親說這話的意思,是對我們練習長跑的反思?還是在尋找破圈的方法?一段時間,跑步也沒什么長進。我們重新開始練習。放學回到家來,不做別的事,壓腿啞鈴翻棍各來一套,最后拖出練功墊,雙腿靠著家里白綠相間的客廳墻,撐一分鐘倒立。倒立的時候,腦子就充血了,眼睛漲得迷迷糊糊,直到我從墻上倒下來,吃飯都拿不穩筷子。那年北京正在舉辦奧運會,父親經常和我談體育賽事。體育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理解了父親的內心世界,我對父親崇敬起來,我決定暫時放下心愛的文學,認真練習長跑。在盼望中,秋季比賽的日程就到了。大燕也在練習跑步,準備參加秋季比賽。大燕是我練習長跑的偶像。大燕身材高挑,穿著運動服跑起來,十分地耀眼。她跑步的姿勢讓我想到一只森林里的小鹿。有一天,我去大燕家玩。大燕的父親下崗,和妻子經營一個鹵菜攤;她還有一個弟弟在上學。我們說到馬上就要舉辦秋季比賽的事。大燕沉默了好久,說:“我的理想是考上市里的體校,要是考不上體校,我媽媽就讓我回來,幫她賣鹵菜了。”大燕望著我說:“你學習成績好,一定會考上大學的。我學習不行,看能不能從體育方面打開人生。”大燕的話讓我驚訝,沒想到她內心是如此憂傷。她在跑步時也會想到人生。運動會那天,我和同學們到了體育場。體育場已經有不少人了。一個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的女運動員正在擴胸。我走到她身邊,和她一起伸伸胳膊。她笑嘻嘻地問我:“你參加什么項目啊?”說到了一千五百米,她高高興興地說那正好,我倆參加的是一個項目。我問了一句:“你是什么學校?”“我是體校的。”她說。我一下子想到大燕,大燕如果考上了體校,也應該就是這樣子吧。在尖利的哨聲中,比賽開始了。那個女孩子早已甩開了我,不知去向,而我,還有一圈。就像很多事,一開始,我們會想著獲勝,到了最后,只想著怎么完成。白茫茫一片中,我看到終點裁判隨意地記下了數據,邊記邊轉身離開。父親終于知道我不是一棵體育苗子,心里很失望。但練習長跑給我帶來的最大受益,是去圖書館借書。每天放學后的時間都是緊張的,我以最快的速度,背著沉重的書包,跑到離家三站路的圖書館去借書,借完書,再回到家,時間也正好。有一次,聽一位同學說,有一本叫《失樂園》的書好看,我便去圖書館借閱。管理員阿姨說,你一個小孩子看這書干啥。我更奇怪了,我為什么不能看這本書。管理員阿姨說,我給你推薦一本書。她拿了一本《中學生作文選》給我,我翻了一下,說這本書太淺了,我寫的作文也在上面哩。說著,我的驕傲感滿滿。管理員阿姨又給我拿來魯迅的《野草》,說這本不錯。我說,我早看過了。管理員阿姨感到驚詫,我便張口來了兩句:“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隨著中考臨近,父親再也沒有要求我去練習長跑。秋天,我考進了本市的重點高中。大燕的體校夢沒有實現,順理成章地回來幫媽媽賣鹵菜。又過了二十年。大燕已接過了她母親的鹵菜攤,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起初,大燕的生意并不好。現在,她把鹵菜放在外賣平臺上賣,銷量大增。我大學畢業后,開了一家小公司,業余時間開始了寫作,發表了多篇小說,也獲得了本地的幾個征文大獎。我曾在一篇創作談中寫道:“我的小說發表后,一般是不吭聲的,大家都在忙于生計,誰會關注一個人在寫小說。小說發表了,只有我自己是甜蜜的。有一天,我把發表的小說拿給父親看,父親一開始對此是不屑的。但過了好久,父親還是看了,夸我寫得好。得到父親認可,我陶陶然起來。年老的父親開始關注養生之道,茶杯里總是漂著紅色的枸杞,或是白色的人參片,希望能有個馬馬虎虎的好身體。有時,我們會談到少年時的長跑。父親仰面靠在沙發上,認真地對我說,體育并不是為了得冠軍,但人生總是要有點體育精神的。(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通過展現“我”對文學和體育不同態度,表現了“我”內心的掙扎,巧妙地揭示了兩者之間的根本對立,深化了文本主題。B.父親提到姚明女兒練籃球,是為了強調即使天賦異稟也需努力,以此激勵“我”堅持長跑訓練,這是父親對“我”跑步沒有長進的反思。C.文章寫運動會那天,“我”與體校女運動員交談的場景,主要是為了展現“我”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時的緊張和對實現體育夢想的期待。D.“我”成為一名作家,大燕接手了家里的鹵菜生意,兩人人生軌跡的差異展現了人生的多樣可能性,體現了個人發展路徑的多元化。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便于主人公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思考,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也能更好地展現成長中的矛盾與感悟。B.文章開頭通過描寫冬天清晨灰蒙蒙的天空和透骨的風,為主人公的長跑訓練設置了艱苦的背景,增強了文本的感染力。C.文章通過對話和敘述來展現大燕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大燕對體育夢想的執著追求及面對現實的無奈,情感真摯,引人深思。D.文中寫父親對“我”小說的態度轉變,以及他對體育精神的闡述時,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富多彩。8.文章第七段為什么要詳細地寫“我”抄寫一些美麗的句子?請簡要分析。9.“長跑”在“我”成長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意義?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答案】6.D7.D8.①展示“我”的興趣愛好,體現“我”的青春狀態。通過這些優美句子,表現“我”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我”對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向往,表明了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審美追求。②后文相關內容做鋪墊。這些內容為后文“我”不怕寫作文,因愛好文學而在圖書館借書、在文學道路上不斷跋涉等情節做了鋪墊。9.①促使“我”重新審視自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在練習長跑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在體育方面的局限,最終選擇回歸文學領域,考進重點高中。②豐富了“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長跑是“我”少年生活的重要內容,給“我”留下了獨特記憶。長跑訓練也使“我”對父親的理解不斷加深。③培養堅韌的精神品質,體育精神伴“我”成長。長跑訓練中“腦子就充血了”“拿不穩筷子”等細節,體現出身體與意志的雙重錘煉;文章結尾父親關于人生需要體育精神的箴言,也給了“我”一定的啟發。【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我”在長跑訓練中的成長經歷,展現了文學與體育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文章以第一人稱敘述,真實地刻畫了“我”在文學與體育之間的內心掙扎與選擇,最終在文學道路上找到了自我價值。同時,通過“我”與大燕的對比,揭示了人生的多樣性與個人發展的不同路徑。文章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既有對青春歲月的追憶,也有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展現了體育精神與文學追求在人生中的獨特意義。【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兩者之間的根本對立”錯。依據“我正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長跑運動員做準備”“那個時候,我正對文學感興趣”等,可知文中“我”同時熱愛文學和體育,這兩者共同構成了“我”成長的經歷。文學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體育鍛煉了“我”的身體和意志,兩者相互交織,并非對立關系。B.“是為了強調即使天賦異稟也需努力”錯。依據父親提到姚明女兒練籃球時說的“姚明的女兒只消練一個月,哪怕她以前沒摸過籃球呢,你能打得過她嗎”,可知父親更多地是在強調天賦在體育中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強調努力。父親的反思是對“我”在長跑上可能缺乏天賦的擔憂,而非單純激勵“我”努力。C.“主要是為了展現‘我’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時的緊張和對實現體育夢想的期待”錯。依據文中“我”與體校女運動員交談的場景,可知這個場景更多地是為了展現“我”與專業選手之間的差距,以及“我”在比賽中的實際表現和感受。通過與體校女運動員的對比,“我”意識到自己在體育上的局限性。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賞析小說藝術特色的能力。D.“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錯。依據文中父親對“我”小說的態度轉變以及對體育精神的闡述,可知父親對“我”小說的態度轉變確實有欲揚先抑的成分,但對體育精神的闡述并沒有采用這種手法。父親對體育精神的闡述是直接而明確的,沒有先抑后揚的過程。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①從內容上,文章第七段詳細描寫“我”抄寫美麗的句子,如“第一縷春風拂過,林子就醒來了……”等,這些句子充滿了文學的美感和對自然的細膩觀察,直接體現了“我”對文學的熱愛。結合文本中“我喜歡這樣優美的句子,我青春的身體,正處在抒情時代”可知,這種抄寫行為是“我”青春時期特有的抒情和浪漫心態的體現,是“我”內心情感的外化,反映了“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鮮明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和審美追求。②從結構上,從文本后續內容來看,“我”的語文成績很好,作文出彩,且經常去圖書館借書,圖書館的很多書我都看過且能背誦其中的一部分,最終在文學道路上有所成就“發表了多篇小說,也獲得了本地的幾個征文大獎”。這些都與“我”對文學的熱愛密不可分,而第七段中抄寫美麗句子的細節,正是“我”熱愛文學的具體表現,為后文“我”在文學方面的種種行為和成就埋下了伏筆,做了巧妙的鋪墊。【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①根據“一段時間,跑步也沒什么長進”“白茫茫一片中,我看到終點裁判隨意地記下了數據”“但練習長跑給我帶來的最大受益,是去圖書館借書……我以最快的速度,背著沉重的書包,跑到離家三站路的圖書館去借書,借完書,再回到家,時間也正好”等內容可知,在練習長跑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在體育方面的局限性。盡管“我”努力訓練,但成績并沒有顯著提高。這一經歷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最終選擇回歸文學領域,并成功“我考進了本市的重點高中”。②長跑貫穿了“我”的少年時代,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覺得文學和體育似乎隔著一座山,一面是要我用體力,一面是要我用想象力”到后來的訓練和比賽,可知這些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獨特的記憶。同時,依據“那年北京正在舉辦奧運會,父親經常和我談體育賽事。體育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我理解了父親的內心世界,我對父親崇敬起來,我決定暫時放下心愛的文學,認真練習長跑”等可知,在長跑訓練的過程中,“我”與父親有了更多的交流和相處,逐漸理解了父親對體育的熱愛和執著,增進了父子之間的感情。③長跑訓練是一項艱苦的活動,“我”在訓練中經歷了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文中提到“最后拖出練功墊,雙腿靠著家里白綠相間的客廳墻,撐一分鐘倒立。倒立的時候,腦子就充血了,眼睛漲得迷迷糊糊,直到我從墻上倒下來,吃飯都拿不穩筷子”,這些細節生動地描繪了訓練的艱苦程度。盡管如此,“我”依然堅持下來,這種堅持和努力培養了“我”堅韌的精神品質。此外,父親關于“體育并不是為了得冠軍,但人生總是要有點體育精神”的教誨也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使“我”在成長過程中更加懂得堅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陳宣帝①太建十三年,隋主受周禪。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將帥于高颎②,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潛為經略。陳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隱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宦官近習,內外連結,縱橫不法。賞罰之命,不出于外。大臣執政,皆從風諂附。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而高宗猶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師入寇。會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師,遣使赴吊,書稱姓名頓首。帝答之益驕,隋主不悅,以示朝臣。上柱國楊素以為“主辱臣死”,再拜請罪。隋主問取陳之策于高颎,對曰:“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又,江南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隋主用其策,陳人始困。二年春,隋下詔曰:“陳叔寶窮奢極侈,俾晝作夜。斬直言之客,滅無罪之家。自古昏亂,罕或能比。可出師應機誅殄,在斯一舉,永清吳越。”又送璽書暴帝二十惡,仍散寫詔書三十萬紙,遍諭江外。冬十月甲子,隋以出師。隋文帝開皇九年,降。(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第二十五卷》)【注】①陳宣帝,本名陳頊,南朝陳的第四位皇帝,廟號“高宗”,是陳后主(陳叔寶)的父親。②高颎,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輔佐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材料二:颎不伐喪,義也,而何但言智也?奪人之國而無慚欺人之孤而不恤隋之君臣豈能守規規之義閔人之喪而不伐也哉?陳雖弱,江東之立國久矣,非其可以必得,未易傾也。君薨,嗣子初立,內難方作,而強敵壓境,君臣皆惴惴焉。知其且亡,則有致死之心,以爭存亡于一決。颎以偏師深入,未有不敗者也。幸而請和之使至矣,假不伐喪之美名以市陳,養威而俟時,故隋智甚也。不伐喪矣,許之和矣,陳之廷,愚者曰:“隋有仁義之心,不吾并也。”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于是君驕臣怠,席卷而收之也,易于拾芥。善勝敵者,不乘其憂危,而乘其已定之情、已衰之氣,隋之智,非陳之所能測也。自弛于十年而國必亡,姑待之十年而必舉其國,一智一愚,一興一亡,于此決矣。(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八)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奪人之國A而無慚B欺人之孤C而不恤D隋之君E臣豈能守F規規之義G閔人之H喪而不伐也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通過,與《屈原列傳》“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字意思不相同。B.從,跟從,隨從,與《〈老子〉四章》“民之從事”的“從”字意思相同。C.清,使??清平,與《兼愛》“故賊人以利其身”的“賊”字用法不相同。D.作,興起,發生,與《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作”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后主疏于政事,在處理百司啟奏時依賴宦官,并與張貴妃共同決策,導致朝政腐敗,宦官近臣內外勾結,大臣多隨風諂附。B.陳高宗沒有禁止陳朝侵擾掠奪隋朝邊境,導致隋軍入侵;后高宗去世,隋主班師回朝,遣使吊唁,陳后主的回信使隋主不悅。C.王夫之看到了陳朝雖弱,但地處江東、立國已久、不易被攻陷的情況,認為隋朝能以偏師深入來削弱陳朝的力量,從而使陳滅亡。D.王夫之認為,陳朝君臣不知隋選擇不趁敵人憂危時進攻的智慧,驕傲懈怠,這時智慧愚蠢、興盛滅亡就已決定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隋主受禪以來,與陳鄰好甚篤,每獲陳諜,皆給衣馬禮遣之。(2)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14.隋在滅陳的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答案】10.BDG11.B12.C13.(1)自從隋朝君主接受禪讓以來,與陳朝的睦鄰友好關系非常深厚,每當抓獲陳朝的間諜時,都會給予(他們)衣服和馬匹,以禮相待并送他們回去。(2)狡猾的人會說:“隋朝有可乘之機卻不能利用,(他們)沒有能力有所作為啊。”14.①隋朝在軍事上進行了長期的準備:把賀若弼和韓擒虎二人安置在南部邊疆,讓他們暗中籌劃滅陳事宜。②對陳朝采取了長期的消耗策略:隋朝通過長期的騷擾和虛張聲勢,使陳朝君臣逐漸麻痹,放松警惕。③揭露陳朝內部的腐敗和荒淫,動搖陳朝的軍心和民心等。【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兩則材料,分別從歷史記載和后人評述的角度,展現了隋朝滅陳的策略與過程。材料一詳細描述了隋文帝在政治、軍事上的精心布局,尤其是高颎的謀略,揭示了隋朝如何逐步削弱陳朝的實力。材料二則通過王夫之的評述,分析了隋朝“不伐喪”的智慧,指出其利用陳朝的驕怠心理,最終實現統一。文章體現了隋朝在戰略上的高瞻遠矚與陳朝因腐敗而衰亡的歷史教訓。【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奪取別人的國家卻不感到慚愧,欺負別人的孤兒卻不體恤,隋朝的君臣難道能遵守那小小的道義,憐憫別人的國喪而不攻打(陳朝)嗎?“奪人之國而無慚”與“欺人之孤而不恤”是并列關系,句式一致,故在BD處斷開。“隋之君臣”是主語,“豈能守”是謂語,“規規之義”是賓語,故在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意思不同,通過/趁機。句意:都通過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呈遞請示。/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B.錯誤,意思不同,跟從,隨從/參與、從事。句意:都隨從風諂媚依附。/人們從事事業。C.正確,用法不同,使動用法,使??清平/名詞作動詞,傷害。句意:永遠使吳越地區清平。/所以傷害別人來有利于自己。D.正確,意思相同,都是“興起,發生”的意思。句意:內部的禍亂剛剛發生。/陳涉起事,秦國就滅亡了。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認為隋朝能以偏師深入來削弱陳朝的力量”錯誤,材料二第一段明確指出“颎以偏師深入,未有不敗者也”,王夫之認為,采取偏師深入的方式攻擊陳朝不是明智之舉,這種策略沒有不導致失敗的。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受禪”,接受禪讓;“鄰好”,睦鄰友好;“篤”,深厚;“諜”,間諜;“給”,給予;“禮”,名詞活用為動詞,以禮相待;“遣”,送。(2)“黠”,狡猾;“隙”,可乘之機;“乘”,利用;“無能為”,沒有能力有所作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隋主有并吞江南之志,問將帥于高颎,颎薦弼與擒虎,故置于南邊,使潛為經略”,可知隋朝在軍事上進行了長期的準備,把賀若弼和韓擒虎二人安置在南部邊疆,讓他們暗中籌劃滅陳事宜。②從材料一“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又,江南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可以看出,隋朝對陳朝采取了長期的消耗策略,通過長期的騷擾和虛張聲勢,使陳朝君臣逐漸麻痹,放松警惕。③由材料一“陳叔寶窮奢極侈,俾晝作夜。斬直言之客,滅無罪之家。自古昏亂,罕或能比。可出師應機誅殄,在斯一舉,永清吳越”“又送璽書暴帝二十惡,仍散寫詔書三十萬紙,遍諭江外”可知,隋朝揭露陳朝內部的腐敗和荒淫,動搖陳朝的軍心和民心等。參考譯文:材料一:陳宣帝太建十三年,隋朝君主楊堅接受北周的禪讓。隋主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向高颎詢問將帥人選,高颎推薦了賀若弼和韓擒虎,因此把他們安置在南部邊疆,讓他們暗中籌劃(滅陳的)事宜。陳后主在政事上懈怠,各部門的啟奏,都通過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呈遞請示。陳后主倚靠著隱囊,把張貴妃放在膝蓋上,與她共同決定事情。宦官和親近寵信的人,內外勾結,肆意橫行,不遵守法紀。賞罰的命令,不來自朝廷之外。執政的大臣,都隨風諂媚依附。自從隋朝君主接受禪讓以來,與陳朝的睦鄰友好關系非常深厚,每當抓獲陳朝的間諜時,都會給予(他們)衣服和馬匹,以禮相待并送他們回去。而陳高宗仍然不禁止(陳朝)侵擾掠奪(隋朝邊境)。所以太建末年,隋軍入侵。恰逢陳高宗去世,隋主立即命令軍隊班師回朝,派遣使者前往吊唁,書信中稱自己的姓名并叩首。陳后主的回信更加傲慢,隋主不高興,把信拿給朝臣看。上柱國楊素認為“君主受辱,臣子應效死力”,拜了兩拜請求治罪。隋主向高颎詢問奪取陳朝的策略,高颎回答說:“江南的水田成熟得早。估計他們收獲的時候,稍微征調一些兵馬,聲稱要突襲,他們必定會屯兵防守,足以耽誤他們的農時。他們已經聚集了軍隊,我們就解下鎧甲(表示不進攻)。再三這樣做,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常事,以后我們再集結軍隊,他們必定不會相信。在他們猶豫的時候,我們就派軍隊渡江,登陸作戰。另外,江南的房屋大多是用茅草和竹子建造的,儲存的物資,都不是放在地窖里。暗中派遣使者,趁著有風的時候放火,等到他們修復好了,再去燒毀。不出幾年,自然可以使他們財力都耗盡。”隋主采用了他的策略,陳朝人開始陷入困境。開皇二年春天,隋朝下詔書說:“陳叔寶極其奢侈浪費,把白天當作夜晚。斬殺直言進諫的人,滅了無罪的人家。自古以來的昏庸混亂,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可以出兵順應時機誅殺消滅(陳朝),就在這一次行動,永遠使吳越地區清平。”又送去蓋有玉璽的詔書揭露陳后主的二十條罪惡,還散發抄寫的詔書三十萬張,廣泛地曉諭江外地區。冬天十月甲子日,隋朝出兵。隋文帝開皇九年,陳朝投降。材料二:高颎不乘人國喪之機攻打(陳朝),這是符合道義的,為什么只說他有智謀呢?奪取別人的國家卻不感到慚愧,欺負別人的孤兒卻不體恤,隋朝的君臣難道能遵守那小小的道義,憐憫別人的國喪而不攻打(陳朝)嗎?陳朝雖然弱小,但是在江東立國已經很久了,不是可以輕易得到的,不容易被顛覆。君主去世,繼位的兒子剛剛即位,內部的禍亂剛剛發生,而強敵壓境,君臣都惶恐不安。知道國家將要滅亡,就會有拼死一戰的決心,來在一次決戰中爭取國家的存亡。高颎率領偏師深入(陳朝),沒有不失敗的道理。幸好請求講和的使者到了,借不乘人國喪之機攻打的美名來討好陳朝,積蓄威力等待時機,所以說隋朝是很有智謀的。不乘人國喪之機攻打(陳朝)了,答應和(陳朝)講和了,陳朝的朝廷中,愚蠢的人說:“隋朝有仁義之心,不會吞并我們。”狡猾的人說:“隋朝有可乘之機卻不能利用,(他們)沒有能力有所作為啊。”于是君主驕傲,臣子懈怠,(隋朝)像卷席子一樣輕易地收服陳朝,比拾起一根草芥還容易。善于戰勝敵人的人,不趁著敵人憂慮危難的時候進攻,而是趁著敵人已經安定的情緒、已經衰落的士氣(進攻),隋朝的智謀,不是陳朝所能揣測的。自己松懈了十年國家必定會滅亡,姑且等待十年就必定能奪取整個國家,一方智慧一方愚蠢,一方興盛一方滅亡,在這里就決定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學古思邊①(節選)李白山外接遠天,天際復有云。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足系一書札,寄言難離群。離群心斷絕,十見花成雪。胡地無春暉,征人行不歸。相思杳如夢,珠淚濕羅衣。【注】①這首古體詩是借鑒古的題材和手法創作的。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山外接遠天,天際復有云”,勾勒出一幅開闊遼遠之景,為全詩奠定曠達基調。B.“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采用視聽結合手法,營造出一種孤寂、清冷的氛圍。C.“離群”一句在詩中指夫妻二人兩地分離,展現出人物內心如被刀割般的痛苦絕望。D.詩歌語言不事雕琢而意蘊深沉,情感真摯,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苦難緊密結合起來。16.“相思杳如夢,珠淚濕羅衣”是如何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請簡要分析。【答案】15.A16.①比喻:將思婦的思念之情比作虛幻的夢境,強調其不真實和遙遠,生動地表達了思念之情。②細節描寫:通過“珠淚濕羅衣”這一細節,由衣物的浸濕暗示悲傷已難以承受,形象地表達了思婦內心的痛苦和無奈。③直接抒情:直接點明“相思”之情,將女子對征人的思念直接抒發出來,說這種相思就像夢一樣杳渺虛幻、難以捉摸,形象地表現出了思念之深卻又無法觸碰的無奈與惆悵。【解析】【導語】李白的《學古思邊》以邊塞為背景,通過描繪“山外接遠天”的遼闊景象和“白雁飛鳴”的孤寂氛圍,展現了征人離群的痛苦與相思之情。全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苦難緊密相連,體現了邊塞詩的典型特征。【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為全詩奠定曠達基調”錯。“山外接遠天,天際復有云”描繪的是開闊遼遠之景,營造的是孤寂、渺茫的氛圍,為全詩奠定的是思念、哀傷的基調,并非曠達基調。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比喻:“杳如夢”運用比喻的修辭,將思婦對遠方征人的思念之情比作虛幻的夢境。夢境是虛幻縹緲、難以捉摸的,思婦的思念就如同這夢境一般,雖然時時縈繞在心頭,卻又難以真正實現與對方相聚,強調了這種思念的不真實和遙遠,因為思念的遙不可及,所以才會讓她如此傷心落淚,更深刻地表達了思婦對征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②細節描寫:“珠淚濕羅衣”通過描寫女主人公流淚的細節,眼淚打濕了羅衣,從側面體現出她哭泣時間之長、流淚之多,突出了她因思念遠方的征人而傷心難過的狀態,這種細節描寫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真切動人。③直抒胸臆:這兩句詩直接抒發了女主人公對征人的相思之情和因思念而產生的悲傷哀怨。“相思”二字直接點明主題,“杳如夢”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相思的虛幻和無奈,“珠淚濕羅衣”則將這種悲傷的情緒通過具體的形象展現出來,使讀者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和哀怨。(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關鍵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的兩句是“______,______”。(2)高適《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兩句用“玉箸”來形容思婦的淚,表達對征人和思婦的同情。(3)古代詩人常常借動物的叫聲來渲染某種意境,比如李白或者杜甫的“______,______”兩句。【答案】①.為仁由己②.而由人乎哉③.鐵衣遠戍辛勤久④.玉箸應啼別離后⑤.但見悲鳥號古木⑥.雄飛雌從繞林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己、哉、戍、箸、雌、嘯、渚清、映階。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是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甲)。立秋那天,梧桐樹本來好好的,碧綠碧綠,忽然一陣小風,“欻”的一聲,飄下一片葉子,無事的詩人吃了一驚:“啊!秋天了!”其實只是看到梧桐葉易落,并非對時序特別敏感。梧桐落葉早,(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證明秋后梧桐還是有葉子的,否則雨落在光禿禿的枝干上,不會發出使多情的皇帝傷感的聲音。在我的印象中,梧桐大批地落葉,已是深秋,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風,第二天起來一看,滿地桐葉,樹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極香,極蘇脆,所以太小了。我的小學校園中有幾棵大梧桐,大風之后,我們就①地撿梧桐葉。我們要的不是葉片,而是葉柄。梧桐葉柄末端稍稍鼓起,好像一個小馬蹄。這個“小馬蹄”纖維很粗,可以磨墨。所謂“磨墨”,其實是在硯臺上注了水,用粗纖維的葉柄來回摩蹭,把硯臺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寫字了而已。不過我們都很喜歡用梧桐葉柄來磨墨,好像用這樣磨出的墨寫出字來格外好。一到梧桐落葉那幾天,我們的書包里都有許多梧桐葉柄,好像這是什么寶貝。對于這樣②的東西,我們卻極其珍視,因為這里凝聚著我們對于時序的感情。這是“俺們的秋天”。18.文中第一段用“梧桐是秋的信使”比喻梧桐的報時作用,那么梧桐對于文中提到的多情的皇帝、天真的“我們”分別是什么呢?請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將下列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