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學基礎考點第5頁共5頁不連續面,一級不連續面:33km莫霍面,2900km古登堡面地殼中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絕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八種主要元素占98%以上??死酥涤址Q元素豐度礦物是在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相對固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均質物體,是組成巖石的基本單位(食鹽是礦物,糖不是)晶質體,就是化學元素的離子、離子團或原子按照一定規則重復排列而成的固體;非晶質體,膠質、玻璃質,如天然瀝青、火山玻璃類質同像:是指在結晶格架中,性質相近的離子可以互相頂替的現象,如鎂橄欖石Mg2[SiO4]同質多項:一化學成分的物質,在不同的外界條件(溫度、壓力、介質)下,可以結晶成2種或2種以上的不同構造的晶體。如石墨和金剛石杏仁體和晶腺:向內長,如瑪瑙結核和和鮞狀體:由中心向外層長我們在巖石裂縫中還常發現一種黑色的樹枝狀物質,稱為假化石,這是由氧化錳等溶液沿著裂縫滲透沉淀而成的。條橫:礦物粉末的顏色稱為條橫。利用條痕板,觀察礦物在其上劃出的痕跡的顏色。如赤鐵礦,其條橫均為櫻紅色。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礦物晶體按一定方向破裂并產生光滑平面的性質叫做解理。最完全解理:云母、石膏等;完全解理:方解石、食鹽等;中等解理:普通角閃石、普通輝石等。巖漿: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黏稠的硅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巖漿巖和巖漿礦床的母體。酸性巖漿:SiO2>65%;中性巖漿:52%~65%;基性巖漿:45%~52%,超基性巖漿:<45%。巖漿——噴出活動(地表以上)——噴出作用(火山作用)——噴出巖(火山巖);巖漿——侵入作用(地表以下)——侵入作用——侵入巖(淺成巖、深成巖)。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巖體產狀:巖基、巖株(p86);淺成侵入作用及其巖體產狀:巖盤、巖床、巖墻和巖脈鮑溫反應:一方面屬于淺色礦物(規律礦物)的斜長石的連續固溶體反應系列,另一方面為暗色礦物(鐵鎂礦物)的不連續反應系列。鮑溫反應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巖漿中礦物結晶順序和共生組合規律??v列表示高溫到低溫礦物結晶順序,在縱列方向上礦物相距越遠,共生的額機會越少;橫行便是同一水平位置上礦物大題是同時結晶,按共生規律組成一定類型的巖石。此處為重點,要求會解釋會畫圖,詳看書本p91,必須的。火成巖的構造:塊狀構造、流紋構造、流動構造、氣孔構造、杏仁構造巖。(p94,會選擇)主要火成巖簡介(p97,會填空)超基性巖:橄欖巖;基性巖:輝長巖、玄武巖;中性巖:閃長巖;酸性巖:花崗巖。風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種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發生的破壞作用。物理風化:溫差風化、冰凍風化、層列作用。(p103,會選擇)化學風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p104,會選擇)深色巖石比淺色巖石更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火成巖和變質巖往往比形成與地表環境的沉積巖更容易受到風化,復礦物成分的巖石比單一礦物成分的巖石更容易受到破壞風化殼:地殼表層在風化作用下,形成一層薄的殘積物外殼,成為風化殼,它不連續地覆蓋在基巖之上。剝蝕作用:各種外力在運動狀態下對地面巖石及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分選作用:無論在水平方向(由近而遠)還是在垂直方向(由下而上),碎屑顆粒由大變小。磨圓作用:碎屑在搬運途中相沖撞摩擦,顆粒形狀逐漸圓化。流水和風的搬運都有明顯的分選作用和磨圓作用。冰川的搬運作用沒有分選作用、磨圓作用。成巖作用的方式:壓固作用、脫水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p118)沉積巖礦物成分。碎屑礦物:石英;黏土礦物:高嶺石、鋁土、化學和生物成因礦物:方解石、白云石。沉積巖的構造有層理構造、層面構造、結核、生物化石。層理構造中,在一個層內的紋層(不能再分的微細層)比較平直,并于層面平行,稱為水平層里層面構造。波痕,陡坡方向代表流水方向;干裂;食鹽的晶體印痕和假象,這種層面構造常反映沉積當時的干燥環境。沉積碎屑巖:粉砂巖類;黏土鹽類:頁巖、泥巖方解石屬于石灰巖類。變質作用的因素:溫度、壓力、化學因素。溫度可以對于巖石產生的作用:一是發生重結晶作用,二是可以產生新的礦物,如紅柱石、硅灰石。變質過程中產生的新礦物:石榴子石、藍閃石、絹云母、綠泥石、紅柱石、陽起石、透閃石、滑石。(會舉例)變質巖的構造中的片理構造:片麻構造、片狀構造、千枚構造、板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從左向右,變質程度由淺入深。熱接觸變質作用舉例:石灰石變成大理巖、泥質巖石變成紅柱石。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巖漿結晶晚期析出大量揮發成分和熱液,通過交代作用使接觸帶附近的侵入體和圍巖的巖性和化學成分均發生變化的一種變質作用。交代作用:是揮發成分和熱液進入巖石裂隙,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原有礦物一邊破壞,新的礦物一邊形成,其結果是原有礦物逐漸為新的礦物所代替。如形成矽卡巖。(42、43會名詞解釋,貌似很重要)。紅柱石角巖(p146我也不知為什么在書上劃了這個。)整合接觸:巖層是互相平行的,時代是連續的;不整合接觸:分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特點都有明顯的侵蝕面和明顯的巖層缺失現象。褶曲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軸、轉折端(p180看圖)節理:斷裂兩側的巖塊沿著破裂面沒有發生或沒有明顯發生位移的斷裂構造。玄武巖為柱狀節理張節理:巖石在張應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節理。特征:產狀不穩定,在巖石中延伸不深不遠;多具有張開的裂口,節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沒有擦痕,節理有時被礦脈所填充;在碎屑巖中的張節理,常繞過沙粒和礫石,節理隨之呈彎曲形狀;節理間距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勻,很少密集成帶;常平行出現,呈雁形式出現,有時沿著兩組共軛呈X形的節理斷開形成鋸齒狀張節理,稱為追蹤張節理。剪節理:巖石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節理。特征:產狀比較穩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較遠,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較深;常具緊閉的裂口,節理面平直而光滑,沿節理面可有輕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鏡面等;在碎屑巖中的剪節理,常切開較大的碎屑巖顆?;虻[石,或切開結核、巖脈等;節理間距較小,常呈等間距均勻分布,密集成帶;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現,或兩組交叉,稱“X節理”或“共軛節理”,兩組節理有時一組發育較好,另一組發育較差。(p198,此處為簡答題)位于斷層面以上的巖塊叫上盤,位于以下的叫下盤。相對上升的巖塊叫上升盤,相對下降的巖塊叫下降盤。上升盤可以是上盤,也可以是下盤,下降盤可以是下盤也可以是上盤。(要分清這兩組概念,會選擇)在推覆構造的上盤巖塊中,由于差異侵蝕局部露出下盤的較新的原地巖塊,這種構造叫做構造窗。由于強烈侵蝕,上盤的外來巖塊只局部殘留于較新的原地巖塊上,這種構造稱為飛來峰。(會區分構造窗和飛來峰,概念不一定要知道,只要會區分即可)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劃分。地震烈度是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等級劃分。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同一次地震對于不同的地區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板塊構造學說(簡答題,要點在60~70)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較輕的花崗巖質大陸是在較重的玄武巖質海底上漂移的。大陸漂移有兩個明顯的方向性:一是從兩極向赤道的離極運動,一是從東向西的運動。到20世紀30年代,此一學說便逐漸消沉下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生了一個新的學說——海底擴張說。大洋中脊兩側的地質特征:一是地質現象的對稱性,基巖風化程度有由淺逐漸變深的趨勢,沉積層有由薄變厚的趨勢;二是海底磁條帶的對稱性;三是沉積物年齡不早于侏羅紀,即不早于2億年,沉積物年齡從洋脊到兩側由新到老對稱分布。海底擴張認為:密度較小的大洋殼浮在密度較大的地幔軟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溫度的不均一性,導致地幔物質密度的不均一性,形成大洋中脊,巖漿不斷從洋脊涌出,形成新的洋殼。20世紀60年代,大陸漂移學說復活。1967年,摩根等人把海底擴張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巖石圈。板塊構造的基本思想:地球表層的硬殼——巖石圈(或稱構造圈),對于軟流圈來說是剛性的,其下面是粘滯性很低的軟流圈,巖石圈并非是整體一塊,分為許多塊體,這些塊體就是“板塊”,板塊內部是穩定的,板塊的邊緣和接縫地帶則是地球表面的活動帶。巖石圈板塊是活動的,圍繞著一個旋轉擴張軸活動,并且以水平運動占主導地位。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的邊界及其類型:拉張型邊界、擠壓型邊界、剪切型邊界。拉張型邊界:以大洋中脊為代表,它是巖石圈板塊的生長場所,也是海底擴張的中心地帶。擠壓型邊界:又稱匯聚型邊界或消亡帶,主要以島弧-海溝為代表。剪切型邊界:又稱平鋪型邊界,這種邊界是巖石圈既不生長,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錯動的邊界,轉換斷層就屬于這種性質的邊界。大洋從開始形成到封閉,可以歸納為下列過程:大陸裂谷——紅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縫合線。這一過程被稱為大洋發展旋回,或威爾遜旋回。板塊運動與海洋演化:東非大裂谷正處于陸殼開始張裂,即大洋發展的胚胎期;紅海和亞丁灣,是大洋發展的幼年期;大西洋正處于大洋發展的成年期;太平洋出于衰退期;地中海是終了期;喜馬拉雅山脈,地縫合線的形跡。地質年代符號:第四紀Q;新近紀N;古近紀E;白堊紀K;侏羅紀J;三疊紀T;二疊紀P;石炭紀C;泥盆紀D;志留紀S;奧陶紀O;寒武紀∈;震旦紀Z。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距今46億年到36億年,是缺乏確實資料可考的時代,是屬于地球演化的天文時期。在太古宙中、晚期形成了穩定的基底地塊——陸核。陸核的形成標志著地殼構造發展的第一大階段的結束。元古宙,在巖層中廣布藍綠藻類的群體,經生物作用和沉積作用形成綜合體,常保存在石灰巖和白云巖中,從橫剖面上看呈同心圓狀、橢圓狀等。從縱剖面上看呈向上突起一摞碗,稱作疊層石。中元古代晚期,出現了若干大規模穩定的古地臺,由陸核到原地臺和古地臺,是陸殼構造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晚震旦世時,后生動物大量出現,反映生物界的一次飛躍。在澳大利亞南部的伊迪卡拉,發現了豐富的無殼動物。早古生代,動物界的第一次大發展——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寒武紀被稱為“三葉蟲時代”,三葉蟲是寒武紀的標準化石。發生在早古生代的構造運動成為加里東運動。志留紀末期,北美版塊與歐洲板塊對接,初步形成勞亞大陸。泥盆紀又稱裸蕨時代,這是植物界的第一次大發展。動物界的兩次大飛躍: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水上到陸上。有一種海生動物稱為(蜓,加個竹字頭)的,是石炭~二疊系的重要分帶化石魚類出現在志留紀,繁盛于泥盆紀,泥盆紀又稱為魚類時代。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弗朗斯-法門事件。(晚泥盆紀的生物危機,生物量急劇下降)石炭二疊紀的地殼運動,稱為海西運動。勞亞古陸又稱為北方大陸,指由勞倫古陸與歐亞大陸聯合而成的大陸。南北對峙的統一大陸,這就是聯合古大陸(或稱泛大陸)。南北古陸和2大地槽帶的對立形式,就是海西構造階段結束時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石炭紀,二疊紀因為當時氣候潮濕溫暖,所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煤時代。中生代又稱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特別是侏羅紀,是一個僅次于石炭二疊紀的造煤時代。早白堊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現被子植物。中生代動物界的發展的突出標志是爬行動物的高度發展,因此中生代也稱爬行動物時代??铸埲繙缤觥钔怀龅纳锸录?。白堊紀結束,昌盛并稱“霸”中生代的菊石類和恐龍類等突然全部絕滅。常把海西構造階段和印支構造階段合稱為海西-印支構造階段,是聯合古大陸形成階段。另一是發生于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燕山運動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理形勢的基礎。新生代的構造運動稱新阿爾卑斯運動,又稱喜馬拉雅運動,簡稱喜山運動。第四紀是地史發展的最新階段,也是生物界發展的最新階段,特別是出現了有智能的人類?,F代海陸分布及地貌起伏格局已經形成,但氣候變化和氣候波動仍很頻繁,周期性地出現過冰川活動。直到第四紀才出現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的現象。人類的出現是第四紀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紀生物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人類的發展可以分為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4個階段。全新世是第四紀的最后一個分期,開始年代距今12000~10000年。礦床:礦床是在一定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能滿足當前開采要求的有用礦物的富集地段。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床屬于晚期巖漿礦床。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碌曲縣2025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經典試題含答案
- 長春建筑學院《形體訓練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伊吾縣2025屆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2025屆初三調研測試(二)物理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骨科機器人手術個案護理
- 銷售新人培訓方案
- 煤礦安全規程培訓課件
- 淘寶售后規則培訓
- 物流訂單管理培訓課件
- 觀光小火車活動方案
- 第6章 輸電線路和繞組中的波過程
- oled蒸鍍設備工藝
- 離婚協議書完整版Word模板下載
- 機床數控技術及應用-數控機床的機械結構
- 基于PLC的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
- 醫院檢驗科培訓課件:《標本溢灑處理流程》
- 【自考復習資料】00067財務管理學考試重點
- 2023高職高專信息素養大賽系列專題培訓
- 國內航行海船法定檢驗規則2008修改通報
- 2023年2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與評估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