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惠州市高二語文3月考試卷(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025.03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對話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記者:您剛剛提到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國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認為中華文明得以長期存續的力量何在?伍德:簡而言之,就是《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論述。這個理念一直風雨無阻地伴隨著中國人,即使有漢末或唐末那樣的天下大亂。盡管文化和語言種類繁多,但人們相信漢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華價值觀的核心文本。記者:杜甫在中國被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齊名。您為何認為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圍極廣。其詩作既有關于戰爭的宏大敘事,也有他在三峽對于人與自然、風景以及宇宙之間關系的思考,還有關于親情、友情的親切描述,聚餐、畫紙為棋局等生活場景的再現。杜甫廣闊的想象力,不僅表現在他寫下了“中文最偉大的詞語”,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些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運行及人際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我們說,這些因素“使社會運轉”。盡管杜甫寂然離世,但他以美妙的語言凝聚了中華文明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一直流傳到今天。記者:您認為以杜詩為代表的中國古詩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義?伍德:在我們這個時代,過去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從我們身邊退去。但是,人們依然可以在當下的中國尋找中國古代文化的含義。因為在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詩歌就是中華文化得以長期延續的一大源泉。中國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詩經》中最古老的詩歌要早于《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今天人們依然公認,杜甫的言語從某些角度告訴我們,何為中國人。但杜甫的詩作不僅僅是為中國人而寫的——在我們這個動蕩的時代,這位生活在8世紀之人的思索、關于友情的主題、唐詩的世俗視野、禪宗的宇宙人文主義,即使是通過翻譯,也仍然具有當代意義。因此,隨著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確實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我們今天追隨杜甫當年的足跡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顯其重要性。(摘編自《通過杜甫感受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對話英國歷史學家、制片人、作家邁克爾·伍德》)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寫照。古代文學史上的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現代文學史上的“魯、郭、茅、巴、老、曹”等,他們所以贏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含蓄內斂,堅強樂觀,淵源有自,歷久彌新。在安史之亂中,杜甫與家人離散,在與妻子兒女分別三個年頭后,杜甫終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寫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寫道:“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戰爭年代,死,也許是一種常態,而活著,哪怕茍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靜,這對飽受磨難的老夫老妻,執手相看淚眼,依然感覺像是夢一樣。“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簡單的十個字,蘊藏著多么深厚的情感。這不正是我們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嗎?我們的文學藝術,就是在這些平凡的細節描寫中,充分展現中國人的美好心靈、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力量,并由此得到升華。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頭講章,在樸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實干,勇敢頑強,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用孔子的話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堅強樂觀,充滿理想。這種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和堅強樂觀的民族精神,源于我們的禮樂文明傳統,知行合一,家國一體,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魏晉時期王弼解釋《周易》說:“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這里強調一個“化”字,上善若水,潤物無聲,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強調真、善、美的完整統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學的“真”而忽略人倫的“善”和藝術的“美”。從中國文學作品中不難發現,我們的文化重視個人修養,強調責任意識,倡導奉獻精神,堅持合作理念。這種精神特質,與西方文化以利益為核心價值,強調天賦人權,崇尚個人主義,信奉叢林法則有著本質區別。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各種矛盾錯綜復雜。解決這些時代難題,中華文明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編自劉躍進《文學視野中的中華文明精神特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伍德認為中華文明能長期存續,源于中國人始終信守“斯文”,尤其是作為基石的漢文字及包含中華價值觀的核心文本。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華文明的價值觀,這是邁克爾·伍德認為他能超越李白成為中國最偉大詩人的主要原因。C.作品所揭示的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魯迅等文學大家贏得后世尊重的最根本原因。D.魯迅所說的“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四種人,就是中國人美好心靈、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動詮釋。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現代生活的步伐越來越快,但是我們依然能在當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義,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杜甫的詩歌就是最好的證明。B.隨著我們進一步清晰地認識到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我們愈加認識到杜甫的詩作不僅僅是對中國人,甚至對各國人民也具有當代意義。C.從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學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往往可以通過平凡的細節描寫來完成,這就是以小見大的文學力量。D.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重視的精神特質,必將能在當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世界局勢風云激蕩的時代大變局之中,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詩人夢中還鄉,妻子“小軒窗,正梳妝”,兩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B.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回憶到,劉和珍“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C.孫犁《荷花淀》中約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個女人說:“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D.王愿堅《黨費》中黃新在白匪來搜人時,對“我”說:“按地下工作的紀律,在這里你得聽我管!為了黨,你得活著!”4.為論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邁克爾·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實性論據?結合原文簡要概述。5.孫犁的小說《荷花淀》描寫水生嫂聽到丈夫報名參軍后的反應。有人曾質疑這種描寫過于含蓄,可能會讓讀者不解。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材料二闡述你的理由。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尋常。“怎么了,你?”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節選自孫犁《荷花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香茗記喻永軍經湘河,去荊紫關,歇息在一個叫水溝的地方。老李說:“水溝產茶。”其實,確切地說,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溝發現的。那時正值春天,茶樹葉子很綠。一戶人家剛蓋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條甬道,兩邊用籬笆圍起做菜園。在麻雀和畫眉的叫聲里,山里空寂,幽靜,陽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認出用來扎成籬笆的是茶樹的枝條,她非常驚訝,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葉子,舉在陽光中,瞇著眼睛看。天空明凈,茶樹葉子綠得發亮。在1961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在水溝、在金師縣,人們對茶樹是沒有概念的。這個認出茶樹的姑娘姓張,是一所農林大學的畢業生,當時24歲,是金師縣的林木普查員。為了強調她的發現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權威論據的支撐。她從書上得到的知識是,茶樹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緯30度。而水溝這個地方的準確緯度是北緯31度。30年后,她通過自己的培育,將茶樹種植推至北緯33度,創造了奇跡,因此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成為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從認出茶樹的這天起,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在水溝發現的茶樹有十幾株。那時,在這種自我更新能力極強的植物面前,她覺得人應跟茶樹一樣不斷更新自己。她說,她想育茶,她想給這些野生茶樹一個舒適的家。年輕的夢想光輝閃耀,而實現夢想需要過程。即使茶樹培育成活,也跟后來的名茶香茗有很遠的距離。姑娘發現茶樹兩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麗而又輝煌。老李說:“茶樹的培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移栽,一種是直播。”培育基地選在金師縣一個叫捉馬溝的地方。這就是香茗的誕生。車程很長,窗外是丹江岸邊的一脈青山,我們的目的地是湖北那個丹江匯入漢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給一條江立傳。江的靈魂是岸邊的人。所以關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講的,是他從相關資料中找到的。老李說,從她手指間的那片樹葉,到一個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誕生,她花了60年時間。“60年。”老李比畫了一個手勢。但有一件事情,始終沒有成功,就是茶樹的移栽。老李說:“茶樹很有個性,此處的移栽沒有成活一株。”得出這個結論,她花了4年時間。她換了一種思路,在漢水之濱的著名茶區購買了茶種,開始直播育苗。我說:“育苗也沒有成功?”老李笑著說:“咋沒有成功?”我說:“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簡單了。”茶樹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關。這里的山地成“雞窩狀”“條帶狀”分布,土壤成分復雜,最初點種的2.7萬畝苗子,出苗封育,歷經一個冬天后,只有5000畝成活。又過了一個冬天,成活得更少。后來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則林,宜茶則茶”的結論。6年后,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后來,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有了自己的茶園。再后來,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掉茶園,毀林種地。再后來,就有了金師產的香茗茶,名揚天下,香飄千里。再后來有了金師白茶、紅茶、茯茶、仙茗茶系。2021年初秋,我們去金師縣城采訪由“茶樹奶奶”變為“茶葉奶奶”的張姑娘。等候的間隙,恰是雨后初晴,我們去了城東的妙語茶山。妙語茶山的山頂建有一個觀景臺,兩層,上面一層是全開放式的,四周設有圍欄。觀景臺上陳設簡約,以茶為主題,招待客人的果盤里有當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種剛上市的車厘子,車厘子溫潤如玉。這應該是當下金師人生活的一個縮影,極具魅力。在她家客廳里落座、茶幾上是幾杯剛沏好的金師香茗、一盤周至的紅心獼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氣里氤氳。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她的孫女坐在她的旁邊,長發綰起,聚精會神地聽奶奶講話。60年前,在水溝發現那片讓她糾結又欣慰的茶樹葉子時,她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神采奕奕,充滿朝氣。她說,她最初的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她是金師茶葉研究所所長,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月領取固定的退休金。從家里出來,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師縣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誰也認不出她。她說,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師人扛著柴刀準備砍樹。那些得來不易的茶樹呀!人得吃飯。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還顧不上茶。制茶、營銷她是慢慢學的,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學習中逐漸引入的,金師是塊福地寶地呀!三代金師茶人的努力讓金師有了22萬畝茶山,每年茶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超4億元。他們終于讓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她說:“你去金師的鄉間人家,主人第一時間給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師香茗。那是金師自己的茶,雨露滋潤,長于山中,成于人心。”她說茶園還在研究推出新品種。她是金師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創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1961年,金師縣的人們對茶樹還缺乏認知,而張姑娘卻憑借專業知識敏銳地認出了茶樹枝條,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B.茶樹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緯30度,而水溝位于北緯31度,這里緯度信息的差異,暗示了張姑娘培育茶樹的難度。C.文中“她成了水溝的一片樹葉,一片茶樹葉”一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張姑娘與水溝、茶樹之間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D.作為林木普查員,張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樹北移的,但“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折騰”一詞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簡潔明了,湘河、荊紫關和水溝的地點轉換,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B.作者寫人注重“畫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凈”一處,表現了張姑娘終身專注于研究的純粹。C.在敘述香茗誕生過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對話,既襯托了張姑娘的形象,又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D.結尾部分交代張姑娘的職務、籍貫和出生時間等信息,這些插敘能讓讀者對她的事跡有更全面的了解。8.茶“走進了金師普通人的生活”,張姑娘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請結合文本加以概括。9.文章多次出現時間節點,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請分析這樣寫的作用。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臣光曰:從橫之說雖反覆百端,然大要合從者,六國之利也。昔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饗宴以相樂,會盟以相結者,無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國家也。向使六國能以信義相親,則秦雖強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晉者,齊、楚之藩蔽;齊、楚者,三晉之根柢;形勢相資,表里相依。故以三晉而攻齊、楚,自絕其根柢也;以齊、楚而攻三晉,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盜。曰“盜將愛我而不攻”,豈不悖哉!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始皇并天下,齊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定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候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監。(節選自《資治通鑒·秦紀》)材料二: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有必奉以為尊,人之公也。安于其位者習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雖愚且暴,猶賢于草野之罔據者。如是者數千年而安之矣。強弱相噬而盡失其故,至于戰國,僅存者無幾,豈能役九州而聽命于此數諸侯王哉?于是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諸子功臣以公賦稅A重賞B賜之C甚足D易制E天下F無異意G則安寧之術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反覆,反復,與《屈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的“反覆”意思相同。B.“死而以行為謚”與《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的“為”用法不相同。C.朝,朝見,與《過秦論》
“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不相同。D.俾,使,與《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庫”的“俾”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光認為,雖然合縱符合六國的利益,但六國非但不能恪守信義、彼此親善,反而相互攻伐,最終導致亡國的命運。B.鄒衍創立了“終始五德之運”學說,后來齊人將其學說奏獻于秦始皇,指出秦代周是水德戰勝火德,秦始皇采用了這一學說。C.丞相王綰等建議在燕、齊、荊三地設置諸侯王:廷尉李斯則主張實行郡縣制,如此更容易控制天下,秦始皇認可了李斯的看法。D.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后,認為正是分封諸侯,才使得戰亂不息,天下人深受其苦,如果再設立諸侯國,天下又會陷入動亂之中。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盜,曰“盜將愛我而不攻”,豈不悖哉!(2)人非不欲自貴,而有必奉以為尊,人之公也。14.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材料二中王夫之的哪些觀點可以證明秦始皇做法的合理性?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齋中雜題四首(其四)陸游西窗日過中,饑坐生眼花。援筆課小詩,墨燥字傾斜。須臾忽滿紙,翩翩若風鴉。雖無古人法,簡拙自一家。乃知雨漏壁,未愧錐畫沙[注]。俄報豆飯熟,投筆喜莫涯。呼童拾澗薪,試我家山茶。[注]雨漏壁、錐畫沙:書法術語,指用筆的一種技法,喻書跡圓渾。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時常忍饑挨餓,唯靠豆飯充饑,但酣暢淋漓的揮毫讓詩人樂在其中。B.以風中翩翩飛舞的烏鴉作喻,表現詩人的書法貌似隨意,實則揮灑自如。C.詩人不刻意效仿古法,筆意簡練拙樸,風格自成一家,他對此頗為自得。D.描摹了自己飯前潑墨疾書之后,以呼童拾柴烹茶來收束全詩,別具情趣。16.在同期的作品中,詩人評價自己“身閑詩簡淡”,這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史論文善于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以警醒后世之人,如賈誼《過秦論》將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蘇洵《六國論》概括六國滅亡的原因是“”。(2)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質,這里我們可以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兩句來警醒自己。(3)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兩句對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遠的特點進行了評價。(4)古詩詞中常常用頭發斑白表現詩人的愁苦,如“,”。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材料,完成小題。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帶領民眾開山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魚嘴、寶瓶口、飛沙堰等一系列精妙絕倫的工程。自此,從遙遠的雪山奔騰咆哮而下的岷江水,甲,再也不是一匹(
A
)的野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廣袤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如今,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都江堰成了游客們的“網紅打卡點”、學生們的“研學課堂”。據2024年11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說,他們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還有內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籠、榪槎(用來擋水的三腳木架)、竹席、卵石、黃泥等筑成的臨時圍堰……這種平日難得一見的景觀,原來是都江堰為確保工程功能持續有效而進行的“歲修”。每逢冬春農閑之時,岷江水位下降,有利于修筑臨時圍堰。為降低成本,堰工們就地取材,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筑成臨時圍堰,對都江堰內江總干渠進行“體檢”和“治療”。每年一次,故稱之為“歲修”。歲修自宋以來傳承了數百年,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2280余年依然發揮重要作用。“深淘灘,低作堰”是歲修的要領。①“深淘灘”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到預先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的深度;③而“低作堰”是指修整飛沙堰時堰頂宜低,④便于排洪排沙,⑤達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⑥古人對水流規律的精準把握體現了這六字治水真言。到清明時節,為慶祝歲修完成,祈求(
B
)、生活富足,同時也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乙。經過歷史沉淀的“清明放水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海內外朋友已經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趁“放水節”品讀青山古堰的時代畫卷。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也很國際。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1.下列選項中的加點詞,與最后一段中“巴蜀”一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這家餐廳的裝修非常文藝,墻上掛滿了復古的畫作。B.這個連長太軍閥了,年紀不大,但脾氣不小。C.他這個人比電線桿子還電線桿子。D.他一邊喝茶,一邊百度著今天的新聞。22.小武在十一月完成了都江堰研學之旅,準備擬寫一份研學報告。以上文段是他收集到的資料,請據此為他寫一段提要,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110字。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國不斷對月球發起探測活動,展現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勇氣與偉力。然而有人說:“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我們將離月球越來越近,但可能會離月亮越來越遠。”這種擔憂帶給你怎樣的聯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你有哪些啟示?請就此寫一篇文章。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廣東省惠州市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參考答案1.B2.A3.D4.①《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的論述,一直伴隨著中國人;②杜甫詩歌語言所凝聚的中華文明價值觀一直流傳到今天;③儒家的仁義道德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④中國古老的詩歌使得中華文化長期延續。5.不同意這種說法。①水生嫂的動作細節描寫充分展示出中國人所特有的美好心靈和崇高情感。②“震動”和“吮”,蘊藏著水生嫂得知真相后內心的擔憂和不舍,又裝作若無其事想減少丈夫后顧之憂的復雜情感。③這正是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是真、善、美的完整統一,是讀者們所能共同感知的中華文明精神特質。【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B.“主要原因”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圍極廣”可知,邁克爾·伍德認為之所以要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圍極廣,而“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能在當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義,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錯誤,材料一只是說“在我們這個時代,過去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從我們身邊退去。但是,人們依然可以在當下的中國尋找中國古代文化的含義”,材料中并沒有相關信息說只有中國“獨一無二”,此信息屬于無中生有。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通過杜甫詩歌論證的是文學作品能表現“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D.黃新這一番話表現出的是剛強果斷、堅強不屈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為論據。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結合“就是《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論述。這個理念一直風雨無阻地伴隨著中國人,即使有漢末或唐末那樣的天下大亂”可知,《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的論述,一直伴隨著中國人;結合“杜甫廣闊的想象力,不僅表現在他寫下了‘中文最偉大的詞語’,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可知,杜甫不僅寫下了“中文最偉大的詞語”,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結合“盡管杜甫寂然離世,但他以美妙的語言凝聚了中華文明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一直流傳到今天”可知,杜甫詩歌語言所凝聚的中華文明價值觀一直流傳到今天;結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些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運行及人際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義道德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運行及人際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結合“中國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詩經》中最古老的詩歌要早于《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可知,中國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詩經》中最古老的詩歌要早于《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結合“因為在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詩歌就是中華文化得以長期延續的一大源泉”可知,中國古老的詩歌使得中華文化長期延續。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回答觀點:不同意這種說法。結合材料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含蓄內斂,堅強樂觀,淵源有自,歷久彌新”“我們的文學藝術,就是在這些平凡的細節描寫中,充分展現中國人的美好心靈、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頭講章,在樸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實干,勇敢頑強,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可知,這處“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是對水生嫂聽到丈夫報名參軍后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充分展示出中國人所特有的美好心靈和崇高情感,這種含蓄的表達是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底蘊的真實體現。“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中的“震動”蘊藏著水生嫂得知真相后內心的擔憂和不舍,水生嫂因為分神叫葦眉子劃破了手,一個“吮”字又把水生嫂裝作若無其事想減少丈夫后顧之憂的復雜情感表達了出來。根據材料額“這種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和堅強樂觀的民族精神,源于我們的禮樂文明傳統,知行合一,家國一體,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它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強調真、善、美的完整統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學的‘真’而忽略人倫的‘善’和藝術的‘美’”可知,“震動”和“吮”這兩個動詞蘊含了水生嫂對丈夫的擔憂、不舍和牽掛,這正是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是中華人文精神強調人與人和諧共生科學的“真”、人倫的“善”和藝術的“美”的完整統一。6.D7.D8.①研究培育茶樹。②推廣種植茶樹。③學習制茶與營銷。④不斷推出新品種。⑤引入茶文化。9.①以關鍵事件的時間節點串聯起香茗茶發展的歷程,使文章敘事脈絡清晰。②多次強調時間,體現了茶樹培育過程的漫長,也反映出香茗茶產業發展的艱辛與成就,突出了張姑娘堅持不懈的品質。③時間節點的設置也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導語】《香茗記》講述了張姑娘在1961年發現水溝地區的茶樹,并經過60年的努力,成功將茶樹種植推至北緯33度,創造了奇跡的故事。她通過土壤普查、直播育苗等方式,克服了茶樹移栽的困難,最終在金師縣培育出香茗茶,文章通過時間節點的穿插,展現了張姑娘從年輕時的夢想,到最終實現茶葉產業化的艱辛歷程,突出了她與茶樹、水溝之間的深厚情感,以及她對金師茶業發展的巨大貢獻。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流露出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錯誤。文中提到張姑娘最初的研究課題是南樹北移,但“卻為茶折騰了一輩子”并不表達她不能學以致用的遺憾,而是體現了她為培育茶樹付出了大量心血,經歷了諸多困難與波折,是對她專注執著于茶樹培育事業的一種描述。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分析鑒賞的能力。D.“這些插敘能讓讀者對她的事跡有更全面的了解”錯誤。結尾部分交代張姑娘的職務、籍貫和出生時間等信息,不屬于插敘,而是補敘,是對張姑娘基本信息的補充說明,能讓讀者對她有更全面的了解。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分析的能力。①研究培育茶樹:張姑娘發現水溝的茶樹后,為給野生茶樹安家,她花了4年時間研究茶樹移栽,雖未成功,但之后她轉換思路,購買茶種直播育苗,做土壤普查,歷經多年讓茶樹在當地成活并發展成茶林。②推廣種植茶樹:張姑娘讓金師鄉間30萬人接受了種茶,使當地有了自己的茶園,擴大了茶樹種植規模,讓茶產業在金師得以發展。③學習制茶與營銷:張姑娘慢慢學習制茶和營銷,使金師香茗得以名揚天下,讓茶成為有市場價值的商品,走進人們的生活。④不斷推出新品種:張姑娘所在的茶園一直在研究推出新品種,豐富了茶的種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推動茶走進普通人的生活。⑤引入茶文化:張姑娘在學習中逐漸引入關于香茗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提升了茶的文化內涵,使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融入金師人的生活。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情節作用分析的能力。①敘事脈絡清晰。文中通過“1961年”張姑娘發現茶樹、“兩年后”“4年時間”“6年后”等時間節點,清晰地呈現了從發現茶樹枝條到嘗試培育茶樹,再到茶林首次制茶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后順序,將香茗茶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有條不紊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香茗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階段,使文章敘事邏輯嚴密、層次分明。②體現培育艱辛與人物品質。“30年后”“花了60年時間”等時間表述,強調了張姑娘培育茶樹、發展香茗茶產業所經歷的漫長歲月。茶樹培育過程中歷經多次失敗,如移栽不成活、直播育苗成活率低等,而張姑娘在如此長的時間里,面對諸多困難始終沒有放棄,體現了培育過程的艱辛,更突出了她為實現目標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偉大品質。③增強真實感和感染力。時間節點的明確使故事置于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如從1961年到2021年,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時代的發展變遷。這些確切的時間讓香茗茶的發展故事更具真實性,仿佛是真實發生在讀者身邊的事情,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讀者更能體會到張姑娘的堅持和付出,以及香茗茶產業發展帶來的成就和喜悅,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10.CEG11.A12.B13.(1)哪里有自己拆毀屏障來討好盜賊,還說“盜賊將會愛護我而不攻擊我”的,難道不荒謬嗎?(2)人們并非沒有讓自己富貴之心,然而卻一定要推舉別人把他作為尊長,這是出于人的公心。14.①郡縣制能延續兩千年而未改,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郡縣制讓有治民之才的人施展才華,體現了天下的公理。【導語】這篇文言文講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實行郡縣制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司馬光強調,六國如果能團結,就不會被秦所滅,而秦始皇之所以能統治,是因其采納李斯建議,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避免了諸侯相互攻伐導致的動亂。王夫之從歷史發展角度論證郡縣制的好處,指出它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征收的賦稅重重給予賞賜,這樣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控制,使天下人對秦朝廷不懷貳心,這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諸子功臣”作主語,“賞賜”作謂語,“之”作賓語,主謂賓句子結構齊全,單獨成句,故C處斷句;“甚足易制”是謂語句,語意完整;“天下”是下句的主語,其前停頓,故E處斷句;“天下”是主語,“無異意”是謂語,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G處斷句。故選CEG。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意思不同。反復/回歸,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句意:合縱、連橫的學說雖然反復無常。/他關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國家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來。B.正確。動詞,評定/介詞,因為。句意:君王死后依據他生前的行為加定謚號。/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而改變他的計劃。C.正確。動詞,朝見/使動用法,使……朝見。句意:新年朝見皇帝與慶賀典禮都從十月初一開始。/把八方的諸侯各國統治的很有秩序,使他們朝拜。D.正確。句意:讓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郡縣的百姓,以盡展其才能。/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指出秦代周是水德戰勝火德”錯。由材料一“始皇采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可知,是秦始皇認為“秦代周是水德戰勝火德”,而非齊人。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哪里;“藩蔽”,屏障;“媚”,討好;“悖”,荒謬。(2)“貴”,使……富貴;“奉”,擁戴;“人之公也”,判斷句。14.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的思想觀點的能力。①從材料二“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趟”可見,王夫之認為郡縣制延續二千年未改,是歷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必然結果,表明了其合理性;②從材料二“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可以看出,郡縣制能夠選拔有才的人治理地方,充分發揮其統治能力,利于國家穩定和管理,突出了這一制度對天下的公平合理。參考譯文:材料一:臣司馬光說:合縱、連橫的學說雖然反復無常,但大體上看合縱是符合六國利益的。從前先王建立大量封國,親近諸侯,讓他們通過朝會、探訪來相互交往,(讓他們)用酒宴彼此款待來共享歡樂,(讓他們)實行會盟來彼此結交,不為別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同心協力保衛國家。假使六國能以信義相互親善,那么秦國雖然強大暴虐,(六國)又怎么能被它滅亡呢!韓、趙、魏三國是齊、楚兩國的屏障,齊、楚兩國則是韓、趙、魏三國的基礎,它們形勢上相互幫助,表里間相互依賴。所以用韓、趙、魏三國進攻齊、楚兩國,是自斷根基;用齊、楚兩國征伐韓、趙、魏三國,則是自撤屏障。哪里有自己拆毀屏障來討好盜賊,還說“盜賊將會愛護我而不攻擊我”的,難道不荒謬嗎?秦王剛剛統一天下,自認為兼備了三皇的德行,功業超過了五帝,于是便改稱號為“皇帝”,皇帝出命稱“制書”,下令稱“詔書”,自稱為“朕”。為父親莊襄王追加尊號為太上皇。并頒布制書說:“君王死后依據他生前的行為加定謚號,這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實在沒有意義。從今以后,廢除為帝王上謚號的制度。朕為始皇帝,后繼者以序數計算,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無窮盡地傳下去。”當初,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鄒衍研究創立了“終始五德之運”學說。到了始皇帝統一天下時,齊國人將此說奏報給他。始皇采納了這套學說,認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從火不能勝水來推算,秦應是水德。于是開始下令更改歲歷,新年朝見皇帝與慶賀典禮都從十月初一開始;衣服、旗幟、符節等都崇尚用黑色;計數以六為一個單位。丞相王綰等人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過于遙遠,不在那里設置侯王,便不能鎮撫。(因此)請分封諸位皇子為侯王。”秦始皇將這一建議交給大臣評議。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子弟族人非常多,然而他們的后代親屬彼此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敵,周天子也不能夠制止。現在四海之內,仰仗陛下的圣明而獲得統一,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征收的賦稅重重給予賞賜,這樣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控制,使天下人對秦朝廷不懷貳心,這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分封諸侯則不適宜。”秦始皇說:“天下人都苦于無休止的戰爭,這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如今依賴祖先的在天之靈,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而想求得安寧,豈不是極困難的事情嗎!廷尉的主張是對的。”秦始皇于是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監御史。材料二:郡縣制,迄今已經沿襲了兩千年而未能改變,古今上下的人們都安于這個制度,這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是至理怎么能夠這樣呢?上天一定要讓人間擁有君主,即使沒有人愿意做也不行。所以在起初時,人們各自推舉那些德高望重、功績卓著的人而奉之為主,然后再從這些人中推出最優秀的做天子。人們并非沒有讓自己富貴之心,然而卻一定要推舉別人把他作為尊長,這是出于人的公心。安于自己職位的人會熟悉本職工作,所以有國君世襲的制度,即使是愚蠢而又殘暴的國君,也比荒野那些占山為王的草寇強得多。像這樣的君主制已經延續數千年,早已深入人心了。(后來列國相爭,)弱肉強食,完全拋棄了昔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的傳統,及至戰國時期,幸存的諸侯國寥寥無幾,難道有能力統御天下的人卻要聽命于這幾個諸侯王嗎?于是統治者將國土劃分為若干郡縣,選派精明能干的人去加以治理。郡縣制在秦朝之前早就存在。秦始皇所滅掉的,是六國而已,并不是把夏、商、周三代所封的諸侯國全部滅掉。那么,秦朝把天下分為郡,把郡分為縣,讓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郡縣的百姓,以盡展其才能,難道不算是天下的公理嗎?15.A16.①內容上寫日常瑣事,如饑坐作詩、揮筆疾書、豆飯熟、拾柴煮茶等,展現閑適生活狀態,體現“身閑”。②詩風簡淡,語言簡潔質樸,如“西窗日過中,饑坐生眼花”等描述直白,無華麗辭藻;書法風格簡拙,作詩不刻意仿古,盡顯“簡淡”之態。【導語】《齋中雜題四首(其四)》表現陸游閑適淡泊的生活情趣,詩中融入書法、詩文創作與日常起居,以饑坐課詩、飯后煮茶為線索,展現其清簡樂天的胸襟。用筆自然簡練,語言平易卻耐人咀嚼,情懷自成一格。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但酣暢淋漓的揮毫讓詩人樂在其中”錯,詩中描寫的是饑餓狀態下寫字作詩,因墨水干澀、字跡傾斜,寫出的字如同“風鴉”,這體現了一種不完美的隨意性,而非“酣暢淋漓的揮毫”。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的能力。①日常瑣事透露閑適:詩人寫西窗下日影過半而仍饑坐的情形,顯露他對功名利祿已無追求。而揮筆作詩、豆飯蒸熟、拾柴煮茶均是再平常不過之事,淡然地描繪出詩人安逸閑適的生活,“饑坐生眼花”一語更是體現其隨意自然的狀態。②詩中的“西窗日過中,饑坐生眼花”以直白的語言描繪了詩人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體現了語言簡潔質樸的特點。詩人饑餓時產生的眼花,雖為生理上的不適,卻在詩句中化為一種淡然的狀態,反映出其清簡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初級銀行從業資格之初級個人理財考前沖刺模擬試卷B卷含答案
- 社團活動精細化管理計劃
- 2025年公寓的標準租賃合同
- 2025合同管理的核心原則與實踐合同法
- 2025租房合同范本「正式版」
- 學習方式變革與推廣計劃
- 機車雙機重聯連接總風管得原因
- 貨車內循環和外循環的詳細說明
- 上門喂養寵物協議合同樣本
- 出國干活簽合同標準文本
-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歷史試題
- 江蘇省昆山、太倉、常熟、張家港市2023-2024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數學期中試題
- MOOC 敦煌文學藝術-浙江師范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MOOC 大地測量學基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運輸安保工作方案
-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試題
- 休閑與旅游農業課件
- 產品驗證報告
- 電影項目融資計劃書
- 感覺障礙護理課件
- 中醫禁食療法專家共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