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_第1頁
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_第2頁
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_第3頁
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_第4頁
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B17354-202X

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乘用車前后端保護裝置的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M1類汽車。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4785汽車及掛車外部照明和光信號裝置的安裝規定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保護裝置protectivedevice

位于車輛前端和后端的用于保護車輛在發生低速碰撞時不會造成嚴重損傷的裝置。

注:包括保險杠罩及其固定件、泡沫件、橫梁及其連接件、尾部端板、縱梁及吸能部件以及安裝在保險杠罩上的其

他組件。

3.2

基準線referenceline

在碰撞器的A平面(見圖1)與水平地面垂直時,撞擊頭對稱水平面與撞擊頭本身輪廓的交線。

1

GB17354-202X

單位:毫米

圖1碰撞器示意圖

3.3

基準高度referenceheight

過碰撞器基準線的橫向水平面與水平地面的垂直距離。

3.4

保險杠角cornerofbumper

車輛懸架處于制造廠規定的正常行駛狀態,碰撞器處于基準高度為450mm,碰撞器撞擊頭輪廓與車

輛縱向中心垂直平面成60°角時,碰撞器與車輛的接觸點(見圖2);

注:若有多個接觸點取與車輛縱向中心垂直平面距離最遠的點作為保險杠角。

a)側視圖b)俯視圖

圖2保險杠角示意圖

2

GB17354-202X

4技術要求

4.1按照第5章規定的試驗方法進行碰撞試驗,試驗車輛應符合4.2~4.8的要求。

4.2車門在碰撞過程中不應開啟;發動機罩、行李箱蓋和車門在試驗后應正常開閉。

4.3GB4785所規定強制安裝的照明、光信號裝置和回復反射裝置應能正常工作。

4.4車輛的燃料和冷卻系統應無泄漏且能正常工作。對于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其充電系統和動力

系統應能正常工作。

4.5車輛的排氣系統不應有妨礙其正常工作的損壞或錯位。

4.6車輛的傳動系統、懸架系統(包括輪胎)、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應能正常工作。

4.7前后端保護裝置的橫梁與車身的連接不脫離,車身縱梁結構件無開裂,車身尾部端板無開裂。牽

引裝置安裝套筒及固定件無可見裂紋,不影響牽引裝置安裝。

4.8安裝在前后端保護裝置上的攝像頭(若安裝)不脫落、功能正常(若需要,允許使用隨車工具處

理),傳感器不損壞、不脫落。

5試驗要求及方法

5.1試驗場地

試驗場地應能容納碰撞器的驅動系統、試驗車輛碰撞后滑移以及安置試驗所需的設備等。試驗場地

的地面應水平、硬實、光滑、平整。

5.2試驗車輛準備

5.2.1試驗車輛應處于靜止且動力源起動狀態。

5.2.2試驗車輛應處于直線行駛的位置。

5.2.3車輛輪胎應符合制造廠規定的氣壓。

5.2.4駐車制動器應松開,擋位處于空擋。

5.2.5對于裝備高度可調整懸架的車輛以及裝有自動調平懸架(能根據載荷自動對車輛進行調平)的

車輛,應調整至制造廠規定的正常行駛條件下進行試驗。

5.2.6試驗車加載質量為整車整備質量加上表1規定的駕駛員和乘員的質量(每個駕駛員和乘員為75

kg)。

表1駕駛員和乘員數量分配表

座位數量(個)駕駛員和乘員分配要求

總數量(個)

2和321個駕駛員和1個乘員,分別安放在前排外側座位;

1個駕駛員和1個乘員,分別安放在前排外側座位;

4和53

1個乘員安放在后排外側座位。

1個駕駛員和1個乘員,分別安放在前排外側座位;

6和74

2個乘員分別安放在第二排外側座位,左右各一個。

1個駕駛員和1個乘員,分別安放在前排外側座位;

8和952個乘員分別安放在第二排外側座位,左右各一個;

1個乘員安放在最后一排左側或右側的外側座位。

3

GB17354-202X

5.3碰撞裝置

5.3.1碰撞器的要求

5.3.1.1碰撞器應結構堅固;其撞擊頭材料為淬火鋼。

5.3.1.2碰撞器表面的形狀應符合圖1要求。

5.3.1.3碰撞裝置的等效質量應與試驗車輛的整車整備質量相等。

5.3.1.4碰撞器的A平面應保持垂直,基準線應保持水平。

5.3.1.5碰撞器基準高度為450mm。

5.3.1.6碰撞器與車輛的第一接觸點應是碰撞器與前后端保護裝置的接觸點。當車輛分別在整車整備

質量與試驗車加載質量狀態時,保險杠角間的前后端保護裝置應與過碰撞器基準線的水平面相交。

5.3.2碰撞器的安裝

碰撞器可固定在擺錘上或固定在移動臺車上。

5.3.3碰撞裝置的要求

5.3.3.1采用擺錘形式的碰撞裝置要求:

a)擺錘的轉動軸與撞擊中心間的距離不小于3.3m。碰撞器的基準線應與擺錘的撞擊中心在同一

高度上;

b)試驗時,A平面應始終與擺錘的轉動軸線保持平行;

c)若擺錘采用平行四邊形懸吊,則基準線上任何一點的運動軌跡的半徑不小于3.3m。

5.3.3.2采用移動臺車形式的碰撞裝置:如果碰撞器是通過連接件固定在移動臺車上,連接件在碰撞中

不應變形。碰撞時移動臺車應能自由運動而不應再受驅動機構的作用。

5.4試驗方法

5.4.1縱向碰撞試驗

5.4.1.1試驗分成對車輛正前方的兩次碰撞和正后方的兩次碰撞。每個方向的兩次試驗,分別在整車

整備質量狀態和試驗車加載質量狀態下進行。

5.4.1.2在車輛正前方的兩次碰撞試驗和正后方的兩次碰撞試驗中,第一次碰撞時,對碰撞器的位置

沒有限制;而第二次碰撞時,碰撞器的中垂面位置應與第一次碰撞時的位置相距不小于300mm,并應

保證這兩次碰撞時,碰撞器的撞擊頭輪廓不超過由通過保險杠角并平行于車輛縱向對稱面的兩個平面所

限定的區域。

5.4.1.3如圖1所示的碰撞器,應使A平面與地面保持垂直,基準線保持水平且基準高度為450mm。

5.4.1.4調整車輛位置,使位于保險杠角間的前后端保護裝置接觸碰撞器,但又不引起碰撞器晃動,

同時車輛的縱向對稱面應與碰撞器的A平面保持垂直。

+0.25

5.4.1.5碰撞速度應為40km/h,測量精度應不低于1%。

5.4.1.6每次試驗后,應檢查4.2~4.8規定的技術內容。

5.4.2對保險杠角的碰撞試驗

5.4.2.1在車輛整車整備質量狀態下,應對車輛前部和后部保險杠角分別進行一次碰撞;在車輛試驗

車加載質量狀態下,應對車輛另一側的前部和后部保險杠角分別進行一次碰撞。

5.4.2.2如圖1所示的碰撞器,應使A平面與地面保持垂直,基準線保持水平且基準高度為450mm。

4

GB17354-202X

5.4.2.3調整車輛位置,使位于前后端保護裝置的保險杠角接觸碰撞器,但又不引起碰撞器晃動,同

時還應符合以下條件:

a)碰撞器的A平面與車輛的縱向對稱面構成60°±2°夾角;

b)碰撞時,碰撞器與車輛的第一接觸點在碰撞器的中垂面上(允差±25mm)。

+0.1

5.4.2.4碰撞速度為2.50km/h,測量精度應不低于1%。

5.4.2.5每次試驗后,應檢查4.2~4.8規定的技術內容。

5.4.3其他規定

5.4.3.1上一次試驗后下一次試驗前,前后端保護裝置以及連接裝置允許進行修理與更換。

5.4.3.2如果前后端保護裝置中有能自動恢復材料,則在兩次試驗之間應按制造廠的規定,留出材料

自動恢復時間。

5.4.3.3應制造廠要求,每次試驗允許使用已完成其他試驗的車輛(包括除前后端保護裝置外其他結

構損壞的車輛)或同一型號的新車輛。

5.4.3.4應制造廠要求,碰撞裝置等效質量和/或碰撞速度允許高于5.3.1.3、5.4.1.5、5.4.2.4的規

定。

6同一型式判定

如車輛符合下述a)~e)的規定,則視為同一型式車輛。

a)車輛前后端保護裝置的結構、尺寸、形狀和材料不發生變化。

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