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史前時期(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浙江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史前時期(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浙江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史前時期(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浙江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史前時期(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浙江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史前時期(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一輪專項練習一史前時期

一、選擇題

1.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響范圍達到黃河上游和下游、長江上中下游和遼河流域。中原地

區彩陶向周圍地區施加影響的年代和達到的區域,與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部落聯盟興盛的時間、空間

一致。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彩陶文化從四周向中原地區傳播

B.傳說的歷史價值大于考古發現

C.考古發現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據

D.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歷史的傳說

2.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有()

①農作物的種植

②家畜飼養的出現

③房屋的出現

④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歷史圖表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從如表中,你能獲取的歷史信息是()

發現時間發現地點相關事件

1965年云南元謀縣考古學者發掘出遠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元謀人”

1964年陜西省藍田縣考古學者發掘出遠古人類遺址,被命名為“藍田人”

1929年北京市人類學家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人”

A.中國是世界上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謀人”早

C.人類遺址命名普遍以遺址所在地為準

D.考古學者與人類學家沒有任何的區別

4.下列歷史現象可能出現在部落聯盟首領堯時期的是()

A.為爭奪已經開發的地區,堯經常與其他部落發生驚心動魄的戰爭

B.洪水不再泛濫,人民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C.堯被部落聯盟推舉而當選為首領

D.一個人因觸犯刑法而被抓進了監獄

5.考古學者發掘位于廣西柳州市南郊蓮花山上的白蓮洞遺址時,其洞穴堆積層中曾出土動物骨化

石,牙齒化石和石器、石制裝飾、原始夾砂陶片等文化遺物。證實白蓮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

址。由此可見,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據是()

A.考古發掘B.口耳相傳C.音像資料D.想象推理

6.杭州第19屆亞運會應用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向世界呈現了良渚文化的信息。良渚遺址由宮殿

群、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建有水利系統,并出土發掘了大量陪葬玉器,設計精美,功能齊

備。上述材料用以說明()

A.良渚文化領先世界B.社會生產力水平高

C.等級明確階級分化D.文明初現國家形成

7.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有關我國原始農耕文明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業的出現

B.聚落、打制石器的發展

C.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推廣牛耕技術

D.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了深耕細作階段

8.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現象。從墓葬發掘的情況看,手握

獐牙器者是少數;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隨葬品都是比較豐富的。這可以用來說

明大汶口文化()

A.貧富差距尚不明顯B.手工業高度發達

C.貧富分化較為突出D.早期國家已經產生

9.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內外

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的精美玉器,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

墓葬對比鮮明。這說明()

A.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誕生B.黃河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

C.玉器制作分工細化D.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

10.*試題標簽未編輯

傳說中的炎帝部落在五六千年前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還

制作陶器。下列考古發現中,最能說明上述傳說具有一定真實性的是()

A.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

B.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C.三星堆青銅面具

D.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1

11.據考古發現,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的西發掘區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谷糠層,分布面積80平方

米,平均厚度0.15米。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結構的復雜性B.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C.居民的生活習慣D.文化藝術的成就

12.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

演進過程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術的提高

B.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

C.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D.懂得使用和保存火種

13.考古資料顯示,某古人類遺址出土的陶器多采用含稻桿葉的陶胚燒制而成,并輔以谷粒紋、谷

穗紋等紋路裝飾。由此推斷,該古人類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14.“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

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根據這些特點,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直立人B.山頂洞人C.北京人D.半坡原始人

15.下列哪些現象表明了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①農作物的出現②家畜飼養③磨制石器④人工取火⑤制

作陶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16.20世紀50年代在黃河流域陜西西安某遺跡發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遺物,據此判斷

生活在該遺址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17.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

有的卻一無所有。這充分說明了()

A.早期國家的產生B.貧富分化的出現

C.栽培莊稼的開始D.玉器制造的出現

18.下列古人類遺址中,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和已經學會使用火,并會長時

間保存火種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馬壩人D.山頂洞人

19.《甲辰年》特種郵票1套2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天龍行健、辰龍獻瑞。圖案汲取中國歷代經

典龍形象中的文化基因,畫面簡潔明快,色彩喜慶吉祥,寓意祥瑞美好。結合生肖文化特征和郵票

藝術特點,用平面裝飾的設計語言,彰顯出新時代自信、自強的文化底蘊。這主要體現了()

A.不同宗教的相互交流B.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C.藝術創作源于現實生活D.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20.詩歌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下面詩歌稱頌的是()

阪泉戰影耀蒼穹,涿鹿風云蕩宇空。

華夏兒郎齊聚首,一統江山初立功。

人文初祖領風騷,德化萬方教無窮。

炎黃血脈今猶在,千載榮光贊祖雄。

A.伯益B.黃帝C.蚩尤D.呂尚

二、材料分析題

21.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我們國家關注的焦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一時期人們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雜草樹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

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種植農作物。傳說炎帝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還曾親嘗草藥,

解決人民病痛之苦。

——王存、胡駿杰《中國神話大全》

材料二:如下圖

材料三:文帝重視農業,十三年下詔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復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稅一,丁男徭

役減為“三年而一事”,算賦也由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上)

材料四:東晉政府……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的權利,加之這一地區戰爭較少,社會秩序比較

安定

——摘編自《六朝的時代特征與六朝文化之形成》

(1)根據材料一說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材料二中圖一反映了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兩項重要技術,他們分別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發展農業的措施。他們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作什么?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晉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任意答出兩點即

可)

(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獻計獻策。

答案解析部分

1.D

根據題干“中原地區彩陶文化向周圍地區施加影響的年代和達到的區域,與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部落聯

盟興盛的時間、空間一致”可知,考古發現證實彩陶文化的的發展,體現了考古發現可以印證歷史的

傳說,D項正確;故選D項。

題干反映的是彩陶文化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區,彩陶文化從四周向中原地區傳播與題意不符,排除A

項;

傳說的歷史價值大于考古發現本身是錯誤的,考古發現是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高于傳說,排除B

項;

考古發現是了解古史唯一的依據過于絕對,還有文獻史料等都具有重要價值,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本題主考查史學材料的價值,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

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2.C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首先涉及農作物種植,所以農作物的種植是標志之一;從事農業生產還需

要生產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標志之一;從事農業生產使的遠古居民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開始

過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學會飼養家畜,比如豬狗等;由此可知,

①②④符合題意,C項符合題意;

③房屋的出現不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o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知原始農業發展的表現,注意是農業方面的表現。

3.C

根據題干發現地點“云南元謀縣”,命名為“元謀人”。發現地點“陜西省藍田縣”,命名為“藍田人”。發

現地點“北京市”,命名為“北京人”,綜上所述可知,人類遺址命名普遍以遺址所在地為準,C項正

確;

題干沒有涉及“中國是世界上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的信息,排除A項;

“北京人”距今70萬-20萬年,元謀人距今170萬年,排除B項;

“考古學者與人類學家沒有任何的區別,,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選C項。

本題難度適中,以歷史圖表為切入點,考查中國遠古人類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和理解分析能力。要

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通過表格信息。

我國神話傳說中,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先后出了三個有名的人物叫堯、舜、禹,他們都是通過推舉

的方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的,C是正確的選項;

為爭奪已經開發的地區,堯經常與其他部落發生驚心動魄的戰爭,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排除A;

禹治理了黃河,洪水不再泛濫,人民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排除B;

一個人因觸犯刑法而被抓進了監獄,最早可能發生在夏朝,排除D。

故答案為Co

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明確考查了堯舜禹的“禪讓”,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

確答案。

5.A

根據題干“動物骨化石、原始夾砂陶片等文化遺物、證實白蓮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可知,

考古發掘是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據,故選項A符合題意;

B.口耳相傳,口耳相傳在傳播過程中,根據人們的主觀意愿會發生改變,不能作為考古依據,不符

合題意;

C.音像資料,音像資料等科技在史前文明時期尚未發明,音像資料是經過人們藝術美化后的結

果,不能作為研究史前文明的依據,不符合題意;

D.想象推理,想象推理完全是靠人們的主觀意識,不能當做考古依據,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就是要

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D

根據材料“良渚遺址由宮殿群、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建有水利系統,并出土發掘了大量陪葬玉

器,設計精美,功能齊備”可知,良渚古城出現了宮殿、水利工程和陪葬玉器,這證明中國早期已經

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一的文化信仰,而這些都是早期國家形態的表現,D項正確;

材料并未將良渚遺址與其他文明進行對比,不能得出“領先世界”,排除A項;

社會生產力體現在生產工具等方面,材料強調玉器等,不能體現生產力發展水平,排除B項;

材料體現了良渚遺址出現了階級階層分化,但等級是否十分明確無從得出,排除C項。

故選D項。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古城及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對良渚文化形成正確的認

識。

7.A

A:根據所學可知,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

的發展,A項符合題意;

B:打制石器的發展與原始農耕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

C: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推廣牛耕技術,春秋戰國時期不屬于原始農耕文明時期,C項

不符合題意;

D: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得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了深耕細作階段,D項不符合題

忌;

故答案為:A。

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C

根據材料“從墓葬發掘的情況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數;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隨

葬品都是比較豐富的”可知,手握獐牙器者隨葬品都比其他墓葬隨葬品豐富,這說明當時私有制已經

出現,貧富分化較為突出,C符合題意;

手握獐牙器者隨葬品都比其他墓葬隨葬品豐富,說明貧富分化較為突出,并非貧富差距尚不明顯,

排除A;

材料中沒有涉及手工業生產的有關情況,排除B;

手握獐牙器者隨葬品都比其他墓葬隨葬品豐富,說明貧富分化較為突出,并不能證明早期國家的產

生,國家產生的標志之一是公共權力的出現,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Co

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原始農耕生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

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D

根據題干材料“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這

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葬對比鮮明”可知,隨葬品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和財富,說明當時出

現了社會階級分化,D項正確;

良渚古城還不是國家的正式建立時期,排除A項;

良渚文明是長江流域的文明,排除B項;

材料只反映了隨葬品的多少,無法反映玉器制作分工細化,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B

11.B

據題干材料“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谷糠層”可知,這反映出當時農業方面種植谷物,體

現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故選B項。

“社會結構”與“谷糠層”無關,排除A項。

“居民的生活習慣”與“谷糠層”無關,排除C項。

“文化藝術”與“谷糠層”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早期農耕文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

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2.B

根據題干“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和所

學知識可知,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工具的改進會推動人類的進步。由于生產

工具不斷改進,勞動能力的不斷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

強,因此推動上述演進過程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B項正確;

建筑技術的提高,與題干中“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不符,排除A項;

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與題干強調的是生產工具改進和生產力發展不符,排除C項;

北京人懂得使用和保存火種,并不是題干原始人類演進的主要因素,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類文明的演進及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解

讀材料,結合所學從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和影響分析。

13.C

14.C

1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的標志有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制作陶器

和定居生活,①②③⑤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開始懂得人工取火的是④山頂洞人,山頂洞人還處于舊石器時代,還沒開始從事原始農業,故④不

符合題意,排除ABD。

故答案為:C?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原始農耕生活的基本

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C

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在黃河流域陜西西安某遺跡發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遺物”結合

所學知識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

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并且普遍

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

為紅色,上面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半坡文明中發現了粟的種植痕跡,中

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因此生活在該遺址的是半坡居民。

AB兩項錯誤,元謀人和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的代表,不符合題意;

C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陜西西安,符合題意;

D項河姆渡居民是種植的是水稻,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狀況,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

17.B

根據題干信息“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并結合所學知

識可知,隨葬品數量的差異反映了社會內部出現了不均等現象,貧富差距逐漸加大,這一現象說明

群體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B項正確;

早期國家的產生是指夏商周,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

題干反映的是貧富分化現象,不能推斷出栽培莊稼的開始,排除C項;

出土的玉器表明當時出現了玉器制造,但不能解釋有的墓葬確一無所有的現象,排除D項。

故選B項。

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表明當時

出現了貧富分化。

18.B

19.D

20.B

21.(1)磨制工具的發展、農作物的種植。

(2)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

(3)減免田租;減輕徭役?!拔木爸巍?。

(4)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南方政局穩定;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的辛勤

耕作。

(5)我們要制定恰當的農業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等。

(1)標志:根據材料一”這一時期人們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雜草樹木”,材料表明人

們已使用了磨制工具;根據材料一“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即可進行播

種種植農作物……”,由此得出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所以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磨制

工具的發展,農作物的種植。

(2)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