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9- 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基礎自查明晰考位[縱引橫連建網絡]提示:特設長句作答題,訓練文字表達實力[邊角掃描全面清]提示:推斷正誤并找到教材原話1.(1)經低溫處理過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細胞形態,再用鹽酸沖洗。(×)(2)解離液:鹽酸和酒精,其中鹽酸的作用是使洋蔥細胞的細胞壁軟化,并使細胞間的中膠層物質溶解,有利于植物細胞分別開來。解離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改良苯酚品紅也是堿性染料。(√)(3)低溫處理時,植物細胞還是活的,低溫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以及細胞分裂,同時抑制著絲點的分裂,所以有些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4)最終,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變更的細胞(因為低溫處理時,不是每個細胞都恰好剛要分裂且剛要形成紡錘體)。(P88試驗)(√)2.X射線照耀野生型鏈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長,但加入某種維生素則馬上能生長,說明基因突變可能影響了酶的合成從而影響了該維生素的合成。(P96技能應用)(√)3.選擇育種是不斷從變異個體中選擇最好的進行繁殖和培育,其缺點是周期長,可選擇的范圍廣。(P107本章小結)(×)4.自然選擇干脆作用的是生物的個體,而且是個體的表現型,但探討進化不能只探討個體表現型,還必需探討群體的基因組成的變更。(P114中部正文)(√)5.捕食者往往優先捕食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削減物種多樣性。(P123小字)(×)6.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它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緣由。(P124中部正文)(√)考點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點10“千變萬化”的生物變異及育種命題分析[考點突破固考基]一、變異類型的判別1.推斷可遺傳變異和不遺傳變異的方法(1)兩類變異的本質區分是遺傳物質是否變更。遺傳物質變更產生的變異可以遺傳,但是否遺傳給后代,關鍵要看遺傳物質的變更是否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由環境引起的性狀變更,由于遺傳物質并未變更,故不能遺傳。(2)將變異個體置于與原來類型相同的環境下種植或培育,視察變異性狀是否消逝。若不消逝,則是可遺傳變異;反之,則為不遺傳變異。2.“三看法”推斷可遺傳變異的類型(1)染色體內的變異(2)染色體間的變異二、需辨明的四組概念1.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項目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鏡檢結果顯微鏡下能(填“能”或“不能”)視察到顯微鏡下不能(填“能”或“不能”)視察到是否能產生新基因不產生產生變異的實質基因數目或排列依次變更堿基對的替換、增加和缺失2.染色體結構變異與基因突變推斷①②③④的變異類型①缺失,②重復,③倒位,④基因突變。3.染色體易位與交叉互換項目染色體易位交叉互換圖解發生范圍發生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屬于基因重組4.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三、澄清有關可遺傳變異的五個易錯點(1)體細胞中發生的基因突變一般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后代,但有些植物可以通過無性繁殖傳遞給后代。(2)基因重組一般發生在限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間,且至少是兩對基因,假如是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后代出現新類型可能來源于性狀分別或基因突變,而不行能是基因重組。(3)自然條件下,細菌等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可遺傳變異只有基因突變;真核生物無性繁殖時的可遺傳變異有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4)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其體細胞中并非都只有一個染色體組,也并非都肯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如由多倍體的配子發育成的個體,若含偶數個染色體組,則形成的單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及等位基因。(5)變異的利與害是相對的,其利害取決于所處生存的環境條件。四、生物育種相關高考命題分析Ⅰ.創設“育種流程圖”進行命題1.熟知生物育種程序和原理(1)識別圖中各字母表示的處理方法:A:雜交,D:自交,B:花藥離體培育,C: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幼苗,E:誘變處理,F: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G:轉基因技術,H:脫分化,I:再分化,J:包袱人工種皮。(2)據圖推斷育種方法及依據原理:育種流程育種方法原理親本eq\o(→,\s\up7(A、D))新品種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親本eq\o(→,\s\up7(B、C))新品種單倍體育種染色體數目變異種子或幼苗eq\o(→,\s\up7(E))新品種誘變育種基因突變種子或幼苗eq\o(→,\s\up7(F))新品種多倍體育種染色體數目變異植物細胞eq\o(→,\s\up7(G、H、I、J))新品種基因工程育種基因重組2.對于個體基因型的育種圖解識別依據基因型的變更可以推斷“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②))AAbb”為雜交育種;“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③))Abeq\o(→,\s\up7(⑤))AAbb”為單倍體育種;“AABBeq\o(→,\s\up7(④))AaBB”為誘變育種;“aabb×AABBeq\o(→,\s\up7(①))AaBbeq\o(→,\s\up7(⑥))AAaaBBbb”為多倍體育種。Ⅱ.針對“不同需求的育種方法的選擇”進行命題1.針對不同目的的雜交育種程序(1)培育雜合子品種:在農業生產上,可以將雜種一代作為種子干脆運用,如水稻、玉米等。其特點是可以利用雜種優勢,獲得的品種高產、抗性強,但種子只能種一年。培育的基本步驟如下:選取符合要求的純種雙親雜交(♀×♂)→F1(即為所需品種)。(2)培育隱性純合子品種:選取雙親雜交(♀×♂)→F1F2(3)培育顯性純合子品種:選取雙親雜交(♀×♂)→F1F2→選出表現型符合要求的個體F3……選出穩定遺傳的個體推廣種植。2.針對不同育種目標的育種方案育種目標育種方案集中雙親優良性狀單倍體育種(明顯縮短育種年限)雜交育種(耗時較長,但簡便易行)對某品系實施“定向”改造基因工程及植物細胞工程(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讓原品系產生新性狀(無中生有)誘變育種(可提高變異頻率,期望獲得志向性狀)使原品系養分器官“增大”或“加強”多倍體育種3.關注“三最”定方向最簡便側重于技術操作,雜交育種操作最簡便最快捷側重于育種時間,單倍體育種所需時間明顯縮短最精確側重于目標精準度,基因工程技術可“定向”變更生物性狀Ⅲ.生物育種中應留意的問題1.關注育種方法的“3”個留意點(1)原核生物不能運用雜交育種,如細菌的育種一般采納誘變育種。(2)雜交育種:不肯定須要連續自交。(3)花藥離體培育:只是單倍體育種中的一個程序,要想得到可育的品種,一般還須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單倍體使其染色體加倍。2.澄清“可遺傳”與“可育”(1)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單倍體等均表現“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其遺傳物質已發生變更,若將其體細胞培育為個體,則可保持其變異性狀——這與僅由環境引起的不行遺傳變異有著本質區分。(2)無子番茄“無子”的緣由是植株未受粉,生長素促進了果實的發育,這種“無子”性狀是不行保留到子代的,將無子番茄進行組織培育時,若能正常受粉,則可結“有子果實”。[題組集訓提考能]題組一高考分類練明考向類型1翻閱教材,原味品高考1.[全國卷Ⅱ]下列關于人類貓叫綜合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該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體片段缺失造成的B.該病是由于特定染色體的數目增加造成的C.該病是由于染色體組數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該病是由于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人類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答案:A[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52.[2024·全國卷Ⅲ,32]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是真核生物可遺傳變異的兩種來源?;卮鹣铝袉栴}:(1)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所涉及到的堿基對的數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數目比后者________。(2)在染色體數目變異中,既可發生以染色體組為單位的變異,也可發生以________為單位的變異。(3)基因突變既可由顯性基因突變為隱性基因(隱性突變),也可由隱性基因突變為顯性基因(顯性突變)。若某種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別發生隱性突變和顯性突變,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為Aa的個體,則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視察到該顯性突變的性狀;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視察到該隱性突變的性狀;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別得到顯性突變純合體;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別得到隱性突變純合體。解析:(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發生的堿基對替換、增加或缺失,而染色體變異往往會變更基因的數目和排列依次,所以與基因突變相比,后者所涉及的堿基對數目會更多。(2)在染色體數目變異中,既可發生以染色體組為單位的變異,也可發生以個別染色體為單位的變異。(3)AA植株發生隱性突變后基因型變為Aa,而aa植株發生顯性突變后基因型也可變為Aa,該種植物自花受粉,所以不論是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子一代為Aa時在子二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種,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視察到該顯性突變的性狀(A_);最早在子二代中視察到該隱性突變的性狀(aa);顯性純合子和隱性純合子均出現于子二代,且隱性純合子一旦出現,即可確認為純合,從而可干脆分別出來,而顯性純合子的分別,卻需再令其自交一代至子三代,若不發生性狀分別方可認定為純合子,進而分別出來。答案:(1)少(2)染色體(3)一二三二[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5[人教必修2]P863.[全國卷Ⅰ]現有兩個純合的某作物品種:抗病高稈(易倒伏)和感病矮稈(抗倒伏)品種。已知抗病對感病為顯性,高稈對矮稈為顯性,但對于限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問題:(1)在育種實踐中,若利用這兩個品種進行雜交育種,一般來說,育種目的是獲得具有________優良性狀的新品種。(2)雜交育種前,為了確定F2代的種植規模,須要正確預料雜交結果。若依據孟德爾遺傳定律來預料雜交結果,須要滿意3個條件:條件之一是抗病與感病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限制,且符合分別定律;其余兩個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了確定限制上述這兩對性狀的基因是否滿意上述3個條件,可用測交試驗來進行檢驗,請簡要寫出該測交試驗的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雜交育種的目的是獲得集多種優良性狀于一身的純合新品種,由題意可知,抗病與矮稈(抗倒伏)為優良性狀。(2)孟德爾遺傳定律探討的是真核生物細胞核基因的遺傳特點,故限制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應位于細胞核。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3)測交是指用雜合子和隱性純合子雜交,而題干中無雜合子,故應先雜交得到雜合子,然后再進行測交試驗。答案:(1)抗病矮稈(2)高稈與矮稈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限制,且符合分別定律;限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3)將純合的抗病高稈植株與感病矮稈植株雜交,產生F1,讓F1與感病矮稈植株雜交[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99[人教必修2]P994.[2024·天津卷]作物M的F1基因雜合,具有優良性狀。F1自交形成自交胚的過程見途徑1(以兩對同源染色體為例)。改造F1相關基因,獲得具有與F1優良性狀一樣的N植株,該植株在形成配子時,有絲分裂替代減數分裂,其卵細胞不能受精,干脆發育成克隆胚,過程見途徑2。據圖回答:(1)與途徑1相比,途徑2中N植株形成配子時由于有絲分裂替代減數分裂,不會發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致的基因重組,也不會發生染色體數目________________。(2)基因雜合是保持F1優良性狀的必要條件。以n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為例,理論上,自交胚與F1基因型一樣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克隆胚與N植株基因型一樣的概率是____________。(3)通過途徑___________獲得的后代可保持F1的優良性狀。解析:本題借助減數分裂與基因雜合,考查考生運用所學學問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說明、推理的實力;試題通過對自交胚和克隆胚的形成分析體現了科學思維素養中的分析與推斷要素。(1)減Ⅰ前期四分體時期可發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導致的基因重組,減Ⅰ后期可發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導致的基因重組。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染色體數目減半。(2)F1有n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其自交胚與F1基因型一樣的概率是1/2n;途徑2中的卵細胞來自N植株(有絲分裂),所以克隆胚與N植株基因型一樣的概率是100%。(3)克隆技術可保持F1的優良性狀(基因雜合),途徑2為克隆過程。答案:(1)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半'(2)1/2n'100%'(3)2[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83【借題發揮】理清教材,突破高考的瓶頸——長句描述類題型問題1:DNA中堿基對的變更肯定發生基因突變嗎?答案:相關變更只有發生于“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上,引起基因結構變更時方可稱基因突變,否則若發生于非基因片段上,則不屬基因突變。問題2:如何推斷某一突變體發生了顯性突變還是隱性突變?答案:①選擇突變體與其他已知未突變體雜交,通過視察后代變異性狀的比例來推斷基因突變的類型。②植物還可以利用突變體自交視察后代有無性狀分別來進行顯性突變與隱性突變的判定。問題3:三倍體西瓜不行育,因此該變異屬于不行遺傳的變異嗎?答案:三倍體西瓜是不育的,自然狀態下不能產生后代。但推斷生物是否發生可遺傳變異的標記是生物的遺傳物質是否變更,只要遺傳物質變更,不管能否產生后代,以及后代是否可育,都屬于可遺傳變異。問題4:如何運用遺傳定律進行生物變異類型推斷的試驗?答案:對變異生物進行自交或測交,依據遺傳定律可推斷生物變異類型。類型2它山之石——亦可攻玉5.[2024·浙江4月選考]人類某遺傳病的染色體核型如圖所示。該變異類型屬于()A.基因突變B.基因重組C.染色體結構變異D.染色體數目變異解析:分析該遺傳病的染色體核型圖可知,21號染色體有3條,這種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D符合題意。答案:D6.[2024·江蘇卷]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血紅蛋白β鏈第6個氨基酸的密碼子由GAG變為GUG,導致編碼的谷氨酸被置換為纈氨酸。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突變變更了DNA堿基對內的氫鍵數B.該突變引起了血紅蛋白β鏈結構的變更C.在缺氧狀況下患者的紅細胞易裂開D.該病不屬于染色體異樣遺傳病解析:本題考查基因突變的相關學問,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實力。考查的核心素養為生命觀念與科學思維。密碼子由GAG變為GUG,則模板鏈對應的堿基由CTC變為CAC,并不影響DNA中A與T和C與G的對數,故DNA堿基對內的氫鍵數不會發生變更,A項錯誤;由于血紅蛋白β鏈中一個氨基酸發生了變更,故血紅蛋白β鏈的結構會發生變更,B項正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的紅細胞在缺氧狀態下呈鐮刀狀,簡潔裂開,C項正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屬于單基因遺傳病,D項正確。答案:A7.[2024·江蘇卷]下列關于生物變異與育種的敘述,正確的是()A.基因重組只是基因間的重新組合,不會導致生物性狀變異B.基因突變使DNA序列發生的變更,都能引起生物性狀變異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單倍體植株,進行加倍處理后可用于育種D.多倍體植株染色體組數加倍,產生的配子數加倍,有利于育種解析:本題考查生物變異和育種的相關學問,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實力和分析推斷實力?;蛑亟M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可能會導致生物性狀變異,A錯誤;因為密碼子具有簡并性以及基因的顯隱性等,所以基因突變不肯定導致生物性狀發生變更,B錯誤;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單倍體植株經加倍處理后,其染色體數目加倍而成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種,C正確;多倍體植株染色體組數加倍,產生的配子數不變,D錯誤。答案:C8.[2024·江蘇卷]下列過程不涉及基因突變的是()A.經紫外線照耀后,獲得紅色素產量更高的紅酵母B.運用CRISPR/Cas9技術替換某個基因中的特定堿基C.黃瓜開花階段用2,4-D誘導產生更多雌花,提高產量D.香煙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堿基發生替換,增加患癌風險解析:經紫外線照耀后,酵母菌發生了基因突變,獲得紅色素產量更高的紅酵母,A正確;基因中的特定堿基被替換,導致基因結構發生了變更,屬于基因突變,B正確;黃瓜開花階段用2,4-D誘導產生更多雌花,提高產量,基因結構沒有發生變更,C錯誤;香煙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堿基發生了替換,屬于基因突變,D正確。答案:C9.[2024·江蘇卷]下圖中甲、乙兩個體的一對同源染色體中各有一條發生變異(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個體甲的變異對表型無影響B.個體乙細胞減數分裂形成的四分體異樣C.個體甲自交的后代,性狀分別比為3:1D.個體乙染色體沒有基因缺失,表型無異樣解析:個體甲的變異屬于缺失,影響表型,A錯誤;個體乙發生的變異是倒位,減數分裂形成的四分體異樣,呈“十字型”,B正確;含缺失染色體的配子一般是不育的,故其無法產生后代,C錯誤;個體乙染色體沒有基因缺失,但發生倒位,表型可能異樣,D錯誤。答案:B10.[海南卷]關于等位基因B和b發生突變的敘述,錯誤的是()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變成為不同的等位基因B.X射線的照耀不會影響基因B和基因b的突變率C.基因B中的堿基對G-C被堿基對A-T替換可導致基因突變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堿基C可導致基因b的突變解析:依據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突變可以產生多種等位基因,A正確;X射線屬于物理誘變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突變率,B錯誤;基因突變包括堿基對的替換、增加和缺失三種狀況,C屬于替換,D屬于增加,C、D正確。答案:B11.[地方重組卷]下列關于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株同源四倍體玉米的基因型為Aaaa,其異樣聯會(如下圖)形成的部安排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自交后代會出現染色體數目變異的個體,該植株花藥培育加倍后的個體均為純合子(2024·江蘇卷,19BD)B.依據中心法則,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編碼序列發生變更后,相應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不變,則該DNA序列的變更是DNA分子發生多個堿基缺失(2024·海南卷,25D)C.非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發生交換導致了染色體結構變異(2024·天津卷,4D改編)D.XYY個體的形成及三倍體無子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均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聯會行為有關(安徽卷,4改編)答案:C12.高考重組推斷:(1)抗病植株連續自交若干代,純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四川卷,5C)(×)提示:若植株是雜合子,自交后會產生純合子,所以連續自交若干代,純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提高。(2)某種極具欣賞價值的蘭科珍稀花卉很難獲得成熟種子。為盡快推廣種植,可采納幼葉、莖尖等部位的組織進行組織培育(江蘇卷,11D)(√)(3)用秋水仙素處理細胞群體,M(分裂)期細胞的比例會削減(浙江卷,1C)(×)提示:秋水仙素能抑制前期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兩極,導致細胞不能完成分裂,導致大量的細胞被滯留在M期(即分裂期),使M期的細胞增多。(4)三倍體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與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行為有關(安徽卷,4C)(√)13.[2024·北京卷,30]玉米(2n=20)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作物,近年來常用的一種單倍體育種技術使玉米新品種選育更加高效。(1)單倍體玉米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為__________,因此在________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無法聯會,導致配子中無完整的________。(2)探討者發覺一種玉米突變體(S),用S的花粉給一般玉米授粉,會結出肯定比例的單倍體籽粒(胚是單倍體;胚乳與二倍體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體的三倍體。見圖1)。①依據親本中某基因的差異,通過PCR擴增以確定單倍體胚的來源,結果見圖2。圖1圖2從圖2結果可以推想單倍體的胚是由________發育而來。②玉米籽粒顏色由A、a與R、r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限制,A、R同時存在時籽粒為紫色,缺少A或R時籽粒為白色。紫粒玉米與白粒玉米雜交,結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現性狀分別的緣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想白粒親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③將玉米籽粒顏色作為標記性狀,用于篩選S與一般玉米雜交后代中的單倍體,過程如下:請依據F1籽粒顏色區分單倍體和二倍體籽粒并寫出與表型相應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現有高產抗病白粒玉米純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純合子(H),欲培育出高產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種。結合(2)③中的育種材料與方法,育種流程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得到的單倍體進行染色體加倍以獲得純合子;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個體。解析:(1)單倍體玉米體細胞染色體數目與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相同,為20/2=10。單倍體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無法聯會,染色體隨機安排,導致配子中無完整的染色體組。(2)①由圖可以看出,單倍體子代PCR結果與母本完全相同,說明單倍體的胚由母本的卵細胞發育而來。②A、a與R、r獨立遺傳,共同限制籽粒的顏色,紫粒玉米與白粒玉米雜交出現性狀分別的緣由是紫粒親本是雜合子,兩對等位基因各自相互分別后,非等位基因發生了自由組合;依據紫:白=3:5的性狀分別比,紫粒占3/8,由“3/8=3/4×1/2”可推出親本中紫粒玉米的基因型為雙雜合,白粒玉米的基因型為單雜合+隱性基因,即aaRr/Aarr。③依據圖中的親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體籽粒的顏色應為紫色,基因型為AaRr;單倍體籽粒由母本的配子發育而來,所以其基因型為ar。胚乳都是由一個精子(基因組成AARR)和兩個極核(基因組成都為ar)結合后發育而來,基因型為AaaRrr。(3)依據(2)③中的方法,可將G和H雜交,得到F1,再以F1為母本授以突變體S的花粉,依據籽粒顏色挑出單倍體;將得到的單倍體進行染色體加倍以獲得純合子;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個體。答案:(1)10減數染色體組(2)①卵細胞②紫粒親本是雜合子aaRr/Aarr③單倍體籽粒胚的表型為白色,基因型為ar;二倍體籽粒胚的表型為紫色,基因型為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型為紫色,基因型為AaaRrr(3)用G和H雜交,將所得F1為母本與S雜交;依據籽粒顏色挑出單倍體[命題揭秘]高考多以選擇題形式干脆考查變異的特點,但在非選擇題中也常以填空形式考查變異的產生緣由、特點及相關試驗的分析,綜合考查學生的科學思維實力。[命題趨勢]變異與育種試題始終是命題專家的鐘愛,涉及范圍廣泛,其中基因重組的來源、基因突變的產生和結果分析以及對基因突變的特點的理解是重要考點,經常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及當前熱點綜合考查;基因重組發生時間與減數分裂的綜合考查、基因突變的發生時間和過程等仍是命題的重點,尤其是對育種原理及各種育種方法的運用的試驗設計題考查的可能性更大??疾橐苑沁x擇題形式為主,常與遺傳定律相結合,試題難度往往偏大。題組二??碱A料練強實力預料一生物變異類型的理解1.變異包括可遺傳的變異和不行遺傳的變異。下列關于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A.貓叫綜合征、雜交育種和培育轉基因植物的詳細變異類型相同B.變異都能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但不能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C.若基因甲是由基因乙突變而來,則基因甲和基因乙表達的產物可能相同D.培育無子果實均要用到秋水仙素,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的數目變異解析:貓叫綜合征的變異類型為染色體結構變異,雜交育種和培育轉基因植物的變異類型為基因重組,A項錯誤;能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的是可遺傳的變異,B項錯誤;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等緣由,基因乙與由基因乙突變而來的基因甲表達的產物可能相同,C項正確;培育無子番茄時,利用的原理是生長素可促進果實的發育,D項錯誤。答案:C2.[2024·天津市紅橋區一模]下列關于變異的說法,正確的是()A.基因位置的變更不會導致性狀變更B.從根本上說沒有突變,進化不行能發生C.基因重組可以產生新的性狀D.高莖豌豆產生矮莖子代屬于基因重組解析:基因位置的變更屬于染色體變異,A錯誤;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生物變異的根原來源,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B正確;基因重組不能產生新的性狀,只能產生新的性狀組合,C錯誤;高莖豌豆產生矮莖子代屬于性狀分別,D錯誤。答案:B3.[2024·四川省雅安高三綜合]下圖為某細胞一個DNA片段中a、b、c三個基因的分布狀況,圖中Ⅰ、Ⅱ為無遺傳效應的序列。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DNA片段中含有3個起始密碼子B.若片段中a基因整體缺失,該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C.若c中堿基對發生變更,則性狀肯定會發生變更D.在四分體時期,b、c之間可能會發生交叉互換解析:圖示為DNA,而起始密碼子在mRNA上,A錯誤;a中堿基對缺失,屬于基因突變,而a整個缺失則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B正確;c中堿基對發生變更,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生物體性狀不肯定會發生變更,C錯誤;在減數分裂中交叉互換一般發生在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D錯誤。答案:B預料二聚焦變異探究,強力掃清難點4.[2024·成都七中中學二診]下列關于變異和育種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由組合發生在精卵結合過程中,使后代具有多樣性B.花藥離體培育過程中,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均有可能發生C.三倍體無子西瓜不能從種子發育而來,其緣由是形成種子過程中聯會紊亂D.在多倍體育種中,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的植株不肯定都是二倍體解析:基因的自由組合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發生在受精作用過程中,A錯誤;花藥離體培育過程中發生有絲分裂,不發生基因重組,B錯誤;三倍體無子西瓜由三倍體的種子發育而來,C錯誤;單倍體中可能含有多個染色體組,故在多倍體育種中,用秋水仙素處理單倍體幼苗獲得的植株不肯定都是二倍體,D正確。答案:D5.[2024·榆林二模]果蠅中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源區段同時缺失的個體叫作缺失純合子,只有一條發生缺失的個體叫作缺失雜合子。已知缺失雜合子可育,而缺失純合子具有致死效應。探討人員用一只棒眼雌果蠅和正常眼雄果蠅多次雜交,統計F1的性狀及比例,結果是棒眼雌果蠅:正常眼雌果蠅:棒眼雄果蠅=1:1:1。在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段的狀況下,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親本雌果蠅發生了染色體片段缺失,且該果蠅是缺失雜合子B.正常眼是隱性性狀,且缺失發生在X染色體的特有區段上C.讓F1中雌雄果蠅自由交配,F2雄果蠅中棒眼:正常眼=2:1D.用光學顯微鏡視察,能推斷F1中正常眼雌果蠅的染色體是否缺失了片段解析:依據分析可知,母本發生了染色體片段缺失,且該果蠅是缺失雜合子,A正確;依據以上分析可知,棒眼是顯性性狀,正常眼是隱性性狀,限制該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特有的片段上,且該片段發生了缺失,B正確;F1中雌果蠅中棒眼為雜合子,正常眼為缺失雜合子,因此其產生的棒眼基因與正常眼基因的比例為1:2,則讓F1中雌雄果蠅自由交配,F2雄果蠅中棒眼:正常眼=1:2,C錯誤;依據以上分析可知,F1中正常眼雌果蠅的染色體應當發生了缺失,屬于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視察到,D正確。答案:C6.[2024·南京市、鹽城市二模]下圖表示小麥育種的幾種方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獲得①和⑥的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②和③的育種原理是染色體變異B.獲得④⑤的育種方式是誘變育種,得到的變異個體不全都符合農業生產須要C.獲得⑥的育種方式可定向變更生物體的性狀,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D.秋水仙素作用的時間是有絲分裂后期,結果是細胞中染色體數加倍解析:①雜交育種、⑥基因工程育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組,②單倍體育種、③多倍體育種的原理都是染色體數目變異,A正確;④誘變育種、⑤誘變育種,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故變異個體并非全部符合生產須要,B正確;⑥基因工程育種可以定向變更生物的性狀,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C正確;秋水仙素作用的時期是前期,D錯誤。答案:D預料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長句應答類專訓7.[2024·桂林市、百色市、崇左市模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是真核生物可遺傳變異的兩種來源?;卮鹣铝袉栴}:(1)基因突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細菌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長,X射線照耀后不能生長,但加入某種維生素后又能生長,其緣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基因型為aa某自花授粉植物甲植株發生了顯性突變且在子一代中獲得了基因型為Aa的個體,則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別得到顯性純合子。(2)單體是染色體變異的一種特殊類型。單體比正常個體少一條染色體,用(2n-1)表示(例如:若1號染色體隨意一條染色體缺少則稱為該植物的1號單體,依次類推),則某自花授粉植物乙(2n=16)最多有________種單體。若這些單體可以產生配子,并能用于雜交,則可用于基因的染色體定位。某育種專家在該植物培育過程中偶然發覺一個隱性純合突變個體,請設計試驗來推斷是隱性突變基因位于第幾號染色體上。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的堿基對的替換、增加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變更;某細菌能在基本培育基上生長,X射線照耀后不能生長,但加入某種維生素后又能生長,說明X射線使細菌發生了基因突變,影響了合成該種維生素的酶的合成;依據題意分析,aa顯性突變為Aa,從子一代獲得了Aa,其自交后代中顯性性狀的個體基因型可能為AA、Aa,讓其自交,若不發生性狀分別的就是顯性純合子,即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別得到顯性純合子。(2)依據題意分析,植物乙有8對同源染色體,每一對染色體中少一條都可以成為單體,因此最多可以形成8種單體;某育種專家在該植物培育過程中偶然發覺一個隱性純合突變個體,讓隱性突變個體分別與各種單體雜交,若某種單體的子代中出現隱性突變類型,則此基因在相應的染色體上。答案:(1)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加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變更X射線使細菌發生了基因突變,影響了合成該種維生素的酶的合成三(2)8讓隱性突變個體分別與各種單體雜交,若某種單體的子代中出現隱性突變類型,則此基因在相應的染色體上8.[2024·河北唐山、保定市高三聯考]一只紅眼雄果蠅(XBY)與一只白眼雌果蠅(XbXb)雜交,子代中發覺有一只白眼雌果蠅。分析認為,該白眼雌果蠅出現的緣由有兩種:親本果蠅在產生配子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片段缺失。(注:限制某一性狀的基因都缺失時,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1)甲同學想通過一次雜交的方法以探究其緣由。請你幫助他完成以下試驗設計。試驗步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預料:Ⅰ假如________________,則為基因突變;Ⅱ假如________________,則為染色體片段缺失。(2)乙同學認為可以采納更簡便的方法驗證甲同學的試驗結論,乙同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用代入法進行倒推,通過一次雜交的方法來確定親本果蠅在產生配子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還是染色體片段缺失。若發生了基因突變,則該白眼雌果蠅基因型為XbXb,無論與正常紅眼還是白眼雄果蠅交配,子代雌雄個體數之比都是1:1;假如是染色體片段缺失,該雌果蠅基因型可表示為X-Xb(X-表示片斷缺失),產生雌配子X-與雄配子Y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育的胚胎致死,所以該白眼雌果蠅無論與正常紅眼還是白眼雄果蠅交配,子代雌雄個體數之比為21。(2)乙同學認為可以采納更簡便的方法驗證甲同學的試驗結論,可以用顯微鏡干脆檢查該白眼雌果蠅細胞中的X染色體形態。答案:(1)試驗步驟:①這只雌果蠅與正常紅(或白)眼雄果蠅交配②視察并記錄子代中雌雄比例結果預料:子代中雌:雄=1:1子代中雌:雄=2:1(2)用顯微鏡檢查該白眼雌果蠅細胞中的X染色體形態整合考點11“撥開迷霧”的進化理論[考點突破固考基]1.理清生物進化脈絡2.數字歸納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中的“兩、兩、三、三”兩種標記生物進化的標記: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物種形成的標記:生殖隔離的形成兩種隔離地理隔離:因地理屏障阻礙基因溝通,如兩個池塘中的鯉魚生殖隔離:兩物種間不能進行自然基因溝通物種形成三個環節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③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物種形成三種方式漸變式:經長期地理隔離、漸漸形成生殖隔離,直到形成新物種驟變式:不經驗地理隔離干脆形成新物種人工新物種: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如番茄—馬鈴薯)等方式也可以創建新物種3.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型)頻率變更不同(1)自交:種群個體自交時,子代中純合子增多,雜合子削減,基因型頻率發生變更。自交過程不變更(填“變更”或“不變更”)基因頻率。(2)自由交配:在無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不變(填“不變”或“變更”)。4.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區分與聯系項目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記生殖隔離出現種群基因頻率變更變更后的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新物種形成,出現生殖隔離,質變生物進化,基因頻率變更,量變二者聯系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②進化不肯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過程肯定發生了進化5.把握基因頻率的兩類計算方法(1)常規基因頻率的兩大計算方法①基因個數/(此基因個數+其等位基因個數)。②某種基因的頻率=此種基因純合子基因型頻率+1/2雜合子基因型頻率。(2)特殊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當基因位于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段)。X染色體上顯性基因頻率=(雌性顯性純合子個體數×2+雄性顯性個體數+雌性雜合子個體數)/(雌性個體數×2+雄性個體數)。[題組集訓提考能]題組一高考分類練明考向類型1翻閱教材,原味品高考1.[2024·全國卷Ⅰ,29,節選]回答下列問題:(1)大自然中,獵物可通過快速奔跑來逃脫被捕食,而捕食者則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生變更,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稱為__________________。(2)依據生態學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論”,食性廣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生變更,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也是共同進化。(2)“精明的捕食者”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將全部的獵物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收割理論”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開出現一種或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肯定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答案:(1)協同進化(或共同進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供應機會[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123[人教必修2]P124[人教必修2]P1232.[2015·全國卷Ⅰ]假設某果蠅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相等,且對于A和a這對等位基因來說只有Aa一種基因型?;卮鹣铝袉栴}:(1)若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則該果蠅種群中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為________。理論上,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數量比為________,A基因頻率為________。(2)若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的試驗結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且比例為2:1,則對該結果最合理的說明是________________。依據這一說明,第一代再隨機交配,其次代中Aa和aa基因型個體數量的比例應為________。解析:(1)依據題干信息“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相等,且只有Aa個體”可知:該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如不考慮變異狀況,種群中只有Aa個體,且雌雄個體數目相等,假設雌雄個體各50個,則A基因的基因頻率=A基因的個數/(A基因的個數+a基因的個數)=100/(100+100)=1/2,a的基因頻率=1-A的基因頻率=1/2,故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為1:1;隨機交配后,子一代中AA基因型頻率為(1/2)2=1/4,Aa基因型頻率為2×1/2×1/2=1/2,aa基因型頻率為(1/2)2=1/4,故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數量比為1:2:1,第一代中A基因頻率=AA基因型頻率+1/2×Aa基因型頻率=1/4+1/2×1/2=1/2。(2)若第一代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比例為2:1,可知應當是A基因純合致死;在AA致死狀況下,第一代中Aa基因型頻率為2/3,aa基因型頻率為1/3,則a基因頻率=1/3+1/2×2/3=2/3,A基因頻率=1/3,該群體隨機交配,則后代aa頻率=2/3×2/3=4/9,Aa頻率=2×2/3×1/3=4/9,故其次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1:1。答案:(1)1:11:2:10.5(2)A基因純合致死1:1[高考VS,教材][人教必修2]P115【借題發揮】理清教材,突破高考的瓶頸——長句描述類題型問題1: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之間的關系如何?答案: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物種形成的標記是生殖隔離的產生。②生物發生進化,并不肯定形成新物種,但是新物種的形成要經過生物進化,即生物進化是物種形成的基礎。問題2:生物育種中的“選擇”與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選擇”有什么不同?答案:生物育種中的“選擇”是依據人們的須要進行的人工選擇;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選擇”是自然環境對某物種的選擇,人工選擇是建立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的一種特殊狀況。問題3:為什么說生物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答案:不同的環境對生物具有選擇作用,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中生物就發生了進化,生物變異的效應在環境選擇中使有利變異得到積累,長期進行下去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物種,于是有了生物多樣性。問題4:有一位學者說,共同進化就是“生態的舞臺,進化的表演”,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答案:生態指的是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進化指的是生物界的歷史演化;假如把進化看作由各種生物表演的一部歷史劇,那么,上演這部歷史劇的舞臺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困難的相互關系。物種進化的表演受舞臺背景的制約,舞臺背景也要與上演的內容相協調。類型2它山之石——亦可攻玉3.[2024·天津卷]囊鼠的體毛深色(D)對淺色(d)為顯性,若毛色與環境差異大則易被天敵捕食。調查不同區域囊鼠深色表現型頻率,檢測并計算基因頻率,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深色囊鼠與淺色囊鼠在不同區域的分布現狀受自然選擇影響B.與淺色巖P區相比,深色熔巖床區囊鼠的雜合體頻率低C.淺色巖Q區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為DD、DdD.與淺色巖Q區相比,淺色巖P區囊鼠的隱性純合體頻率高解析:本題借助基因頻率的計算,考查考生通過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說明、推理和推斷的實力;試題中對基因頻率與分別定律的考查,體現了科學思維素養中的分析與推斷要素。圖中深色囊鼠與淺色囊鼠在不同區域的分布現狀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d的基因頻率=eq\f(1,2)×Dd的基因型頻率+dd的基因型頻率,因此,Dd的基因型頻率=2×(d的基因頻率-dd的基因型頻率),深色熔巖床區囊鼠的雜合體頻率為[0.3-(1-0.95)]×2=0.50,淺色巖P區囊鼠的雜合體頻率為[0.9-(1-0.18)]×2=0.16,B錯誤;囊鼠的深色(D)對淺色(d)為顯性,淺色巖Q區囊鼠種群中D、d基因同時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為DD、Dd,C正確;淺色巖P區囊鼠的隱性純合體基因型頻率為1-0.18=0.82,淺色巖Q區囊鼠的隱性純合體基因型頻率為1-0.50=0.50,D正確。答案:B4.[2024·江蘇卷]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群體中近親繁殖可提高純合體的比例B.有害突變不能成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C.某種生物產生新基因并穩定遺傳后,則形成了新物種D.若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一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各代保持不變解析:群體中的近親攜帶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較大,因此近親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純合子的比例,A正確;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大多數是有害的,可以為生物進化供應大量的選擇材料,B錯誤;某種生物產生新基因后變更了種群的基因頻率,說明生物進化了,而新物種形成的標記是生殖隔離,C錯誤;雖然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由于群體數量較少,因此小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各代可能會發生變更,D錯誤。答案:A5.[2024·江蘇卷]由于農田的存在,某種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塊中。人工生態通道可以起到將森林斑塊彼此連接起來的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農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動空間B.生態通道有利于愛護該種松鼠遺傳多樣性C.不同森林斑塊中的松鼠屬于不同種群,存在生殖隔離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塊中松鼠的種群密度相同解析:松鼠相宜生存的環境是森林,因此農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動,縮小了其活動空間,A錯誤;生態通道有利于松鼠從農田進入相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愛護該種松鼠的遺傳多樣性,B正確;不同森林斑塊中的松鼠屬于不同種群,存在地理隔離,C錯誤;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塊中松鼠的種群密度不肯定相同,D錯誤。答案:B6.[2024·北京卷]豹的某個棲息地由于人類活動被分隔為F區和T區。20世紀90年頭初,F區豹種群僅剩25只,且出現諸多疾病。為避開該豹種群消亡,由T區引入8只成年雌豹。經過十年,F區豹種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間F區的()A.豹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別比例明顯變更C.物種豐(富)度出現大幅度下降D.豹種群的致病基因頻率不變解析:題干中“經過十年,F區豹種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與豹之間的基因組成存在差異性,因此隨著F區豹種群密度的增加,其遺傳多樣性增加,A正確;題干中沒有關于十年后F區中豹種群性別比例的相關描述,無法確認其性別比例的變更,B錯誤;豐富度為群落特征,而豹群為種群,種群數量增加,沒有變更豐富度,C錯誤;引入T區的豹后,引入的雌豹與F區的雄豹交配,產生后代,且種群數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頻率下降,D錯誤。答案:A7.[海南卷]果蠅長翅(V)和殘翅(v)由一對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限制。假定某果蠅種群有20000只果蠅,其中殘翅果蠅個體數量長期維持在4%,若再向該種群中引入20000只純合長翅果蠅,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關于純合長翅果蠅引入后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A.v基因頻率降低了50%B.V基因頻率增加了50%C.雜合果蠅比例降低了50%D.殘翅果蠅比例降低了50%解析:因該果蠅種群長期保持vv的基因型為4%,由此算出v=0.2,V=0.8,進而計算出引入純種長翅果蠅前,vv有0.04×20000=800(只),Vv有2×0.2×0.8×20000=6400(只),VV有0.8×0.8×20000=12800(只)。引入后,v基因頻率=(800×2+6400)∕(40000×2)=0.1,V=1-0.1=0.9。因Vv、vv的數目不變,而該種群的總數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頻率均降低了50%。答案:B8.[四川卷,5]油菜物種甲(2n=20)與乙(2n=16)通過人工授粉雜交,獲得的幼胚經離體培育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處理丙的頂芽形成幼苗丁,待丁開花后自交獲得后代戊若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秋水仙素通過促進著絲點分裂,使染色體數目加倍B.幼苗丁細胞分裂后期,可視察到36或72條染色體C.丙到丁發生的染色體變更,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過程未經過地理隔離,因而戊不是新物種解析:A項,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達到使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目的。B項,油菜物種甲、乙雜交,子代丙是異源二倍體,其染色體數為10+8=18條,用秋水仙素處理其頂芽后,發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細胞染色體加倍為36條,該類細胞在有絲分裂后期可視察到72條染色體,還有一部分細胞染色體并未加倍,該類細胞在有絲分裂后期可視察到36條染色體。C項,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不是丙到丁發生的染色體變更(染色體變異)。D項,雖然形成戊的過程沒有經過地理隔離,但是其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成為物種甲(2n=20)+物種乙(2n=16),為異源四倍體,與二倍體物種甲、二倍體物種乙都存在生殖隔離,因而戊是新物種。答案:B[命題揭秘]從命題側重點來看,本考點主要集中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簡介,自然選擇學說的有關內容和在實例中的分析、應用,以及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的變更特點與相關的計算。[命題趨勢],從高考命題思路上看,本考點與遺傳變異及種群聯系親密,經常利用新材料為背景,考查基因頻率變更特點及相關計算,特殊是對生物的適應性、新物種的形成進行分析。還可能以小角度命制非選擇題,以考查考生的信息獲得實力及學問遷移實力。題組二??碱A料練強實力預料一生物進化的相關推斷1.[2024·煙臺市診斷測試]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環境條件保持穩定,種群基因頻率就不會發生變更B.不是全部的變異都可以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C.同一環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種,它們之間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D.隔離的實質是阻斷基因溝通,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溝通不意味著新物種形成解析:影響基因頻率變更的因素有不隨機交配、自然選擇、遺傳漂變和遷移等,因此環境條件穩定時,種群基因頻率也會發生變更,A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可以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而不行遺傳變異不能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B正確;同一環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種,它們之間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C正確;新物種形成的標記是生殖隔離,而地理隔離也能夠阻斷種群間基因的溝通,因此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溝通不意味著新物種形成,D正確。答案:A2.[2024·山東省日照市模擬]下列有關生物變異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全部的變異類型都可以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B.工業區的黑色樺尺蠖比例增多,樺尺蠖不肯定在進化C.人工誘變沒有變更基因突變的本質,但可以使生物發生定向變異D.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形成的緣由是促進染色體分別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解析:可遺傳變異可為進化供應原材料,不行遺傳變異不能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A錯誤;工業區的黑色樺尺蠖比例增多,該種群的基因頻率不肯定變更,因此樺尺蠖不肯定在進化,B正確;人工誘變是基因突變,其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形成的緣由是抑制有絲分裂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復制后,細胞不能分裂,從而使細胞中染色體加倍,D錯誤。答案:B3.關于捕食者在進化中的作用,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開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肯定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B.捕食者的捕食對被捕食種群的發展起促進作用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數量變更不變更二者的基因頻率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限制被捕食者的數量,從而為其他生物的生存供應資源和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A正確;捕食者對被捕食者的選擇作用可以使被捕食者向特定的方向進化,對被捕食種群的發展起促進作用,B正確;生物之間是共同進化的,因此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是相互選擇,相互影響,共同進化,C正確;種群中個體數量的變更會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D錯誤。答案:D4.[2024·湘贛十四校高三聯考]一般栽培水稻是一般野生水稻進化而來的,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一般野生水稻受環境因素影響產生的變異都是不行遺傳的B.一般野生水稻在進化過程中會導致基因多樣性發生變更C.人工選擇能夠變更一般栽培水稻變異的方向和基因頻率變更的速度D.一般栽培水稻與一般野生水稻細胞中所含酶的種類和數量完全不同解析:一般野生水稻受環境因素影響產生的變異也可能發生遺傳物質的變更,也可以是可遺傳變異,A錯誤;一般野生水稻在進化為一般栽培水稻的過程中,經過了多次選擇,許很多多的個體被淘汰,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基因丟失,基因多樣性會發生變更,B正確;水稻變異具有不定向性,人工選擇不能變更其方向,但能變更基因頻率變更的速度,C錯誤;一般栽培水稻與一般野生水稻細胞中所含酶的種類不完全相同,D錯誤。答案:B預料二區分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5.[原創]加拉帕戈斯群島有海洋鬣(liè)鱗蜥和陸生鬣鱗蜥。他們的祖先來自南美大陸離群的陸生鬣鱗蜥。與陸生鬣鱗蜥相比,海洋鬣鱗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鹽分的腺體、能適應低溫潛入海底以海藻為食。相關推斷錯誤的是()A.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陸生鬣鱗蜥與海洋鬣鱗蜥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海洋環境能定向誘導海洋鬣鱗蜥發生適應環境的基因突變C.長期定向的自然選擇可變更陸生鬣鱗蜥種群的基因頻率D.海洋鬣鱗蜥演化過程中不同個體的有利基因可通過重組整合到一起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陸生鬣鱗蜥與海洋鬣鱗蜥長期不生活在一起,基因不能溝通,故可能存在生殖隔離,A項正確;海洋鬣鱗蜥的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海洋環境能定向選擇適應環境的變異,B項錯誤;影響基因頻率變更的因素有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等,故長期定向的自然選擇可變更陸生鬣鱗蜥種群的基因頻率,C項正確;海洋鬣鱗蜥演化過程中不同個體的有利基因可通過重組整合到一起,D項正確。答案:B6.[2024·河北滄州一中高三考]下圖表示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隔離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離,也肯定存在生殖隔離B.c和d不存在地理隔離,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解析:a通過地理隔離形成兩個種群a1和a2,分別演化出b、d、c三個種群,雖然有地理隔離,但是不肯定會產生生殖隔離,A錯誤;由于d是由a1演化而來,所以c與d之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B正確;基因頻率的變更不肯定會導致生殖隔離產生新的物種,但是產生生殖隔離的種群,基因頻率肯定會發生變更,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離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種,C錯誤;即使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離,他們仍是同一物種,D錯誤。答案:B[技法提煉]對物種和進化標準的推斷技巧(1)推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的標準是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肯定是兩個物種。(2)推斷種群是否進化的標準是看其基因頻率是否發生了變更,若種群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更,則種群沒有發生進化。預料三生物進化的綜合考查7.[2024·湖北省荊州質檢]江漢平原盛產油菜,科技人員特別留意油菜品種的選育。下圖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隨選擇世代數的變更狀況。選擇育種對高含油量油菜品種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是()A.定向誘導了限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組合B.變更了限制產油的這對等位基因的總頻率C.變更了油菜的基因庫,導致新物種的產生D.淘汰了部分表現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大解析:基因的自由組合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是定向誘導的結果,A錯誤;限制產油的這對等位基因的總頻率為1,是不變的,B錯誤;新物種出現的標記為產生生殖隔離,從每一代的變異個體中選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種進行繁殖培育,必定淘汰很多產油量低的類型,進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大,變更了油菜的基因庫,但不肯定與原油菜品種之間出現生殖隔離,因此不肯定導致新物種的產生,C錯誤,D正確。答案:D8.[2024·原創押題預料卷]20世紀70年頭晚期,加拉帕戈斯群島干旱,大幅度降低了種子(兩種雀的食物)的產量,在這個過程中習慣以小而軟的種子為食的小地雀選擇食用更小一些的種子,而習慣以大而硬的種子為食的大嘴地雀選擇去食用更大一些的種子,多年以后兩種地雀喙的長度統計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喙平均長度(mm)小地雀大嘴地雀小地雀單獨生存島嶼A8大嘴地雀單獨生存島嶼B9二者共同生存島嶼C7~7.510.5~11A.干旱導致三個島嶼中的兩種地雀發生了進化B.島嶼A與島嶼C中的小地雀種群基因庫不完全相同C.干旱變更了地雀取食習慣,但沒有變更其養分級D.干旱導致島嶼C中兩種地雀的競爭關系持續性增加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它們喙的形態(平均長度)發生了變更,說明干旱進行了自然選擇,導致三個島嶼中的兩種地雀發生了進化,A正確;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基因的總和,包括基因的種類和基因的數量,由題意可知,島嶼A與島嶼C中的小地雀喙的平均長度不同,說明兩個島嶼中小地雀的進化方向不同,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變更,故兩個島嶼中種群基因庫不完全相同,B正確;依據題干信息可知,干旱后兩種地雀的取食習慣發生了變更,但仍舊取食種子,故仍舊屬于其次養分級,即干旱變更了地雀取食習慣,但沒有變更其養分級,C正確;依據題干信息可知,干旱使小地雀選擇食用更小一些的種子,大嘴地雀選擇食用更大一些的種子,說明二者的競爭強度漸漸減弱,D錯誤。答案:D預料四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長句應答類專訓9.[2024·湖北省荊門市調研]回答下列問題。(1)探討表明,鱷魚卵不分雌雄,鱷魚的性別由孵化的溫度確定。當巢穴的溫度在32~33℃時,會孵化出雄性鱷魚。而當超過或低于這一溫度時,就會孵化出雌性鱷魚。有同學認為這是溫度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這個觀點對嗎?請表明你的觀點,并用所學的遺傳變異的學問說出支持你觀點的理由(至少答兩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國的曼徹斯特地區有一種樺尺蠖,工業化之前樺尺蠖幾乎都是淺色型的,工業化之后黑色型的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環境改善后淺色型的樺尺蠖又成了常見類型。同學們一樣認為由淺色型轉變成黑色型是進化的結果,但對環境改善后淺色型樺尺蠖又成常見類型則有不同的觀點:有同學認為是進化,有同學認為是退化。你的認為是什么?請用你所學的進化學問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鱷魚卵不分雌雄,鱷魚的性別由孵化的溫度確定。有同學認為這是溫度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我的觀點是:這位同學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這一現象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符合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不符合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的特點。(2)英國的曼徹斯特地區有一種樺尺蠖,工業化之前樺尺蠖幾乎都是淺色型的,工業化之后黑色型的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環境改善后淺色型的樺尺蠖又成了常見類型。同學們一樣認為由淺色型轉變成黑色型是進化的結果,但對環境改善后淺色型樺尺蠖又成常見類型則有不同的觀點:有同學認為是進化,有同學認為是退化。我的觀點是:這是進化結果。因為生物的進化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只要基因頻率變更,說明生物已經進化,并且生物的進化總是向適應環境方向發展。答案:(1)不對;這一現象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不符合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不符合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的特點(2)是進化;生物的進化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生物的進化總是向適應環境方向發展(或者自然選擇確定進化的方向)整合訓練(九)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全員必做題]1.以下關于生物變異和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抗生素的運用使病原體產生了適應性的變異B.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共同進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C.由于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生物進化后肯定會形成新的物種D.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生殖隔離,明顯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解析:抗生素的運用只能對病原體起到選擇作用,而不能誘導其產生適應性變異;生物進化后出現生殖隔離才能形成新的物種,基因頻率變更是進化的標記;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基因重組,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答案:B2.家蠅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抗性,緣由是神經細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個亮氨酸替換成了苯丙氨酸。下表是對某市不同地區家蠅種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頻率調查分析的結果。家蠅種群來源敏感性純合子/%抗性雜合子/%抗性純合子/%甲地區78202乙地區64324丙地區8415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變更是基因堿基對缺失的結果B.甲地區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22%C.比較三個地區抗性基因頻率可知,乙地區抗性基因突變率最高D.丙地區敏感性基因頻率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及表格信息可知,殺蟲劑抗性基因的根原來源是基因突變(堿基對替換);三個地區普遍存在三種基因型的個體,只是概率不同,說明主要是受到遺傳和各自環境的選擇作用造成的,因而A、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甲地區家蠅種群中抗性基因頻率為:eq\f(20+2×2,100×2)×100%=12%,B選項錯誤。答案:D3.[2024·天津五校合作體聯考]人類Y染色體上的S基因能限制合成睪丸確定因子(TDF),TDF能誘導原始性腺發育成睪丸,無TDF時原始性腺發育成卵巢。某男子的性染色體組成為變異類型,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男子與正常女性的婚配后代中,XX為男性,XY為女性B.S基因能限制合成雄性激素,使個體發育為男性C.該男子的X、Y染色體發生交叉互換后導致了基因重組D.人類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確定的,與基因無關解析:該男子的Y染色體上的S基因轉移到X染色體上,所以其與正常女性婚配后得到的后代假如性染色體是XX,則個體為男性,性染色體為XY,則個體為女性,A正確;S基因能限制合成的是蛋白質,雄性激素是脂質,B錯誤;這種變異應為易位,C錯誤;人類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確定的,與基因有關,D錯誤。答案:A4.[2024·天津卷]枯草桿菌野生型與某一突變型的差異見下表:注P:脯氨酸;K:賴氨酸;R:精氨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S12蛋白結構變更使突變型具有鏈霉素抗性B.鏈霉素通過與核糖體結合抑制其轉錄功能C.突變型的產生是由于堿基對的缺失所致D.鏈霉素可以誘發枯草桿菌產生相應的抗性突變解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枯草桿菌野生型與某一突變型的差異是S12蛋白結構變更導致的,突變型能在含鏈霉素的培育基中存活,說明突變型具有鏈霉素抗性,故A項正確;翻譯是在核糖體上進行的,所以鏈霉素通過與核糖體結合抑制其翻譯功能,B項錯誤;野生型和突變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個氨基酸(56位氨基酸)有差異,而堿基對的缺失會導致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均變更,所以突變型的產生是由于堿基對的替換所致,C項錯誤;依據題意可知,枯草桿菌對鏈霉素的抗性突變早已存在,不是鏈霉素誘發的,鏈霉素只能作為環境因素起到選擇作用,D項錯誤。答案:A5.細菌出現耐藥性正成為全球性問題。2024年我們國家將嚴格限制門診對抗生素的運用,以防止“超級細菌”的產生。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超級細菌抗藥性變異的來源屬于染色體變異B.超級細菌的遺傳物質為RNA,變異實力強C.細菌菌群中自然存在著極少數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D.細菌耐藥性的形成是細菌發生定向變異的結果解析:細菌是原核生物,遺傳物質是DNA,但沒有染色體,因此抗藥性變異的來源不是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只能是基因突變,A、B均錯誤;在抗生素剛被運用的時候,能夠殺死大多數類型的細菌。但少數細菌由于變異而具有反抗抗生素的特性,緣由是只有少數細菌體內含有抗藥性基因,C正確;細菌耐藥性的形成是經過抗生素的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是細菌發生了定向變異的結果,D錯誤。答案:C6.玉米株色中紫色對綠色是顯性,分別由基因PL和pl限制。玉米株色遺傳時出現了變異(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子一代株色因染色體變異有紫色和綠色B.該變異不能傳遞到子二代C.該變異是由隱性基因突變成顯性基因引起D.該變異無法用顯微鏡視察鑒定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親本紫株產生的一種配子發生了染色體的缺失,屬于染色體變異,該變異可以用顯微鏡視察鑒定,C、D項錯誤;圖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體的個體,由于沒有顯性基因,表現型為綠色,該變異可以遺傳給子二代,A項正確,B項錯誤。答案:A7.油菜物種Ⅰ(2n=20)與Ⅱ(2n=18)雜交產生的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一個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體和Ⅱ的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不會相互配對)。(1)該油菜新品種的培育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雜交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導致染色體加倍,獲得的植株進行自交,子代________(會/不會)出現性狀分別。(2)視察油菜新品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處于分裂后期的細胞中含有________個染色體組。(3)該油菜新品系經過多代種植后出現不同顏色的種子,已知種子顏色由一對基因A/a限制,并受另一對基因R/r影響。用產黑色種子植株(甲)、產黃色種子植株(乙和丙)進行以下試驗:組別親代F1表現型F1自交所得F2的表現型及比例試驗一甲×乙全為產黑色種子植株產黑色種子植株產黃色種子植株=3:1試驗二乙×丙全為產黃色種子植株產黑色種子植株產黃色種子植株=3:13①由試驗一得出,種子顏色性狀中黑色對黃色為________性。②分析以上試驗可知,兩對等位基因之間的相互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驗二中F1的基因型為________,F2代產黃色種子植株中純合子的比例為________。③有人重復試驗二,發覺某一F1植株,其體細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體有三條(其中兩條含r基因),該變異產生的緣由分析:由于植株乙在減數第________次分裂后期出現了染色體安排異樣。讓該植株自交(全部配子均有活力),理論上后代中產黑色種子的植株所占比例為________。解析:(1)秋水仙素通過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加倍,因此油菜物種Ⅰ(2n=20)與Ⅱ(2n=18)雜交產生的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的新植株為純合子,該油菜新品種的培育依據的原理是染色體(數目)變異。純合子進行自交:子代不會出現性狀分別。(2)油菜物種Ⅰ與Ⅱ均為二倍體,二者雜交產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職單招面試培訓
- 服務與教學培訓
- 全國上??平贪娉踔行畔⒓夹g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活動三《設計家庭網絡》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教學設計及反思
- 地震救援高級培訓課件
- 材料安全復習測試卷
- 《營養含量》(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 【八下HK數學】安徽省桐城市黃崗初級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
-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鄉鎮聯考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大氣環境生態信息傳播重點基礎知識點
-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課件
- 強夯監理實施細則
- 2022郵儲銀行綜合柜員(中級)理論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多選題)
- 《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管理國內外文獻綜述》
- 《三角形的外角》優秀課件
- 如何進行社會調查研究課件
- 鵪鶉蛋脫殼機的設計
- 項目管理進度表模板(全流程)
- 鍋爐專業術語解釋及英文翻譯對照
- 《小石潭記》作業設計
- 體育測量與評價PPT課件-第五章身體素質的測量與評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