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15000字(論文)_第1頁
《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15000字(論文)_第2頁
《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15000字(論文)_第3頁
《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15000字(論文)_第4頁
《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15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A煤礦儲量估算方案設計目錄TOC\o"1-2"\h\u28302關鍵詞:A煤礦,煤層,煤炭資源儲量 230392第1章前言 2208881.1課題來源 2229281.2研究目的 2245251.3研究意義 3314491.4研究方案 3183951.5工作安排 3204971.6預期達到目標 3196291.7已往工作程度及成果 4118591.8主要研究內容 432093第2章礦區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氣象 512742.1地形地貌 5240362.2工作區地質 5230622.3水文氣象 636162.4地層與巖性 732727第3章煤層特征及煤質 8107853.1煤層 8292203.2煤質 9137993.3煤層對比 1215133.4煤的工業用途 1314320第4章工程布置原則及評價 1381704.1礦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133204.2工程質量評訴 1759164.4煤層樣補充采集及厚度控制 1922237第5章資源儲量估算 19181285.1資源儲量估算工業指標 1940345.2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對象 2014137第6章項目組織管理 2750846.2掘進巷道連鎖工程的擬定 27140956.3剩余工期 2719348第7章經費預算 28223657.1基建投資 28196887.2成本估算 28706第8章預期成果 2814895第9章結語 29摘要:貴州省興仁市下山鎮A煤礦是興仁市《煤炭資源整合和調整方案》中整合煤礦之一,于2007年4月獲取一年期采礦許可證。系原貴州省興仁市下山鎮A煤礦、興仁市下山鎮尖山致富煤礦、興仁市下山鎮天祥煤礦、興仁市下山鎮自富煤礦整合而成。查明區內構造形態特征及煤層穩定程度,確定了本區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中等類型”,煤層穩定程度屬較“穩定煤層”,基本查明了礦區的可采煤層數、層位、厚度、結構。依據礦山生產的相關技術資料,實地測量礦山當年開拓的主要控煤井巷工程,對礦山的煤炭資源儲量進行估算。關鍵詞:A煤礦,煤層,煤炭資源儲量第1章前言1.1課題來源貴州省興仁市,位于云貴高原到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其地貌奇特,其中最高海拔為2014m,最低海為493m,平均海為1253m。其地貌類型多為山地,其次是丘陵,而壩地則較少。土壤類型多為石灰土,其次是黃壤,水稻土和紫色土則較少。礦區位于黔中山緣的西部,其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屬于較為典型的低中山丘陵地貌,煤系地層的分布地段地形較為平緩,其最高點位于礦區的北東部,EL.+1818m,而最低點位于礦區的南東角,EL.+1550m左右,最大相對高為268m。含煤地層多被第四系坡積物覆蓋。貴州省興仁市下山鎮A煤礦是興仁市《煤炭資源整合和調整方案》中整合煤礦之一,于2007年4月獲取一年期采礦許可證。系原貴州省興仁市下山鎮A煤礦、興仁市下山鎮天祥煤礦、興仁市下山鎮尖山致富煤礦、以及興仁市下山鎮自富煤礦整合而成。A煤礦屬下山鎮的管轄范圍,其位于興仁市的城北,直距15km左右,距下山鎮4公里左右,其公路與興仁到睛隆的主干公路相接,新建的西北交通環線跨越礦區,礦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05°10'3"—105°11'51",北緯25°33'32"—25°34'18"。興仁市經309省道距興義市的頂效鎮約64公里。而頂效為南(寧)—昆(明)鐵路的重要車站之一。其中采出的煤炭多運至頂效銷往廣西等省。1.2研究目的(1)基本查明區內構造形態特征以及煤層的穩定程度,并確定本區的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中等類型”,煤層的穩定程度屬于較“穩定煤層”。(2)對提供的資料及原報告中資源量采用參數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核實,基本查明了礦區的可采煤層的層數、層位、厚度以及結構。(3)收集以往地質資料,補充適量地質勘查工程的基礎上,在批準的平面坐標及開采深度范圍內開展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核清整合后的資源儲量,基本查明開采技術條件并編制資源儲量預估報告。1.3研究意義煤炭是一種埋藏于地下的礦產品。煤炭既是一種傳統燃料,又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的化工原料。將煤炭提煉出化工原料,需要專門的工廠企業。90年代末期,由于煤炭行業實施了關井壓產的政策,導致我國煤炭產量快速回落。本次的評估工作在收集以往地質資料,補充適量地質勘查工程的基礎上,在批準的平面坐標及開采深度范圍內開展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核清整合后的資源儲量,基本查明開采技術條件,編制資源儲量預估報告,并為礦山下一步采礦權延續申請以及開發設計提供依據。1.4研究方案1.4.1首先收集整理以往地質資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充分研究資料的基礎上總結該礦山的煤層分布特點;1.4.2綜合分析研究既有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對以往地質工程的布置進行綜合分析評價以及設計相關的資源儲量估算方案。1.5工作安排1.5.12021年3月2日~2021年3月7日收集礦山的地質資料,對相關的各種信息進行整理以及綜合評價。1.5.22021年3月8日~2018年3月15日全面了解該礦山的地質背景包括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礦山地質條件。1.5.32021年3月16日~2018年3月26日開展設計。1.5.42021年3月27日~2021年4月5日撰寫畢業設計的提綱。1.5.52021年4月6日~2021年5月15日完成畢業設計的撰寫,并提交老師審查。1.6預期達到目標通過對現有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依據項目建設特點,總結該礦山的煤層分布特點,對以往地質工程的布置進行綜合分析評價以及設計相關的資源儲量估算方案。1.7已往工作程度及成果(1)70年代中期,貴州省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1:20萬興仁幅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的相關調查工作。作出部分水化學分析、有關煤礦水文地質以及工程地質研究和環境評價等相關工作。

(2)貴州省地質礦產局一一七地質大隊于2000—2001年在原A煤礦、尖山致富、天祥煤礦、自富煤礦進行簡測地質工作,大致了解了區內含煤地層的分布范圍,可采煤層層數(7層),各可采煤層的一般厚度以及埋藏深度;并大致了解各可采煤層地煤類及煤質特征,在此基礎上編制提交了煤礦簡測的地質報告。1.8主要研究內容1.8.1煤層劃分及其特性:依據煤質及其特征劃分為七個可采煤層C2、C3、C5、C10、C12、C15、C17。

C2:煤層厚0.98-2.00m,平均厚1.40m。其中為黑至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有時可見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中,并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

C3:煤層厚0.55-1.68m,平均厚1.50m。其中為黑至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有時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

C5:煤層厚0.9—1.80m,平均厚1.56m。其中為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有時局部呈寬條帶狀半暗—半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或裂隙,并伴隨著黃鐵礦細小結核。

C10:煤層厚1.20—1.95m,平均厚1.57m。其中為黑、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有時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

CI2:煤層厚1.74—2.95m,平均厚2.59m。其中為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暗一半亮型特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

C15:煤厚1.52—2.82m,平均厚1.35m。其中為灰黑色中—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

C17:煤厚1.15—1.43m,平均厚1.29m。其中為灰黑色中—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1.8.2估算結果:(1)通過地質簡測和煤巷地質編錄,大致查明了區內的地層、構造、煤巖特征以及各主采煤層的厚度、產狀變化等情況。

(2)簡測報告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恰當,估算塊段及類別劃分大致合理;資源儲量估算參數基本正確,因而估算結果大致可靠。

(3)報告中各可采煤層體重采用無煙煤的一般體重1.5t/m。以上報告在其核實范圍內共獲取(122b)+(333)+(334?)類資源量852萬噸。第2章礦區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氣象2.1地形地貌貴州省興仁市,位于云貴高原到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其地貌奇特,其中最高海拔為2014m,最低海為493m,平均海為1253m。其地貌類型多為山地,其次是丘陵,而壩地則較少。土壤類型多為石灰土,其次是黃壤,水稻土和紫色土則較少。礦區位于黔中山緣的西部,其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屬于較為典型的低中山丘陵地貌,煤系地層的分布地段地形較為平緩,其最高點位于礦區的北東部,EL.+1818m,而最低點位于礦區的南東角,EL.+1550m左右,最大相對高為268m。大多數含煤地層都被第四系坡積物所覆蓋。礦區地形起伏較大,坡腳地形相對平緩,曲磊地貌類型以剝蝕侵蝕地貌為主。2.2工作區地質A煤礦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窿,為普安旋扭構造變形區中部。區內主要褶皺構造為寬緩的下山向斜,區域上南東為彌勒屯斷層,茅箐斷層穿過礦區。下山寬緩向斜:軸向北東35,北東至雙樹一帶揚起,軸線沿坪田—下山鎮—小尖山—大尖山一線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延伸約6km。核部出露的地層分別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兩翼為二疊統長興組以及龍潭組地層。其斜北西翼地層傾向南東,傾角為5—8°,南東翼地層傾向北西,傾角為7—9°,從井下揭露,核部地層近水平(見插圖1:A煤礦區域地質圖)。圖1A煤礦區域地質圖2.3水文氣象本區屬亞熱帶季鳳氣候區,但氣候多變,反復無常,季節性區分不顯著,常年伴隨細雨,氣壓低,而濕度大。根據興仁市氣象局資料顯示,年均氣溫15.2℃,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7.8℃。7月最為炎熱,月均氣溫22℃,1月最為寒冷,月均氣溫6.4℃,冰凍期為每年的1月和12月。年均降雨量1327.9mm,最多年達1887.6mm;最少年僅960.4mm。其中豐水期為5—9月,降雨量高達年降雨量的80%以上,年均蒸發量為1368.1mm左右,年均相對濕度81%左右。

礦區井田內無較大的地表水體,區內也無大的河流,溝谷較為發育,溝溪水變化幅度較大,雨季水量較大,流量暴漲,枯季水量較小,甚至干涸,流量受大氣降水影響較大。本礦井工業場地附近有常年有水的小溪流過,工業廣場段旱季斷面流量為0.1L/s,小溪沿途有澗流匯入,到下游流量增大。2.4地層與巖性礦區出露的地層為:中二疊統茅口組(P2m),上二疊統大廠組(P3dc)、龍潭組(P3l),下三疊統飛仙關組(T1f)以及第四系(Q)【1】。由老至新簡述如下:(1)中二疊統茅口組(P2m)分布在礦區的西南部,其巖性為灰、深灰色厚層狀生物灰巖、生物碎屑灰巖,厚度多大于30m。

(2)上二疊統

①大廠組(P3d):其巖性為灰、灰綠色薄層狀凝灰巖以及凝灰質粘土巖或粘土巖,凝灰巖中可見豆粒狀構造。地表風化呈黃灰或黃褐色,可見硅化、褐鐵礦化現象。以茅口組灰巖(P2m)結束凝灰質粘土巖出現為標志分界。

與下伏茅口組(P2m):呈假整合接觸,厚度約為3.75-12.05m.

②龍潭組(P3l):按照巖性的組合特征分為兩段:第一段(P3l1):厚48.83-76.69m。按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兩個亞段:a.第一亞段(P3l1a):下部巖性為灰、深灰色薄至中層狀泥灰巖、鈣質粘土巖以及粉砂質粘土巖;上部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層狀粘土巖、炭質粘土巖以及粉砂質粘土巖夾煤層。產腕足類:Acsarinasp.,GubleriahuangiWangetChing;珊瑚類:Stenoporasp.,Liangshanophylumcf.Wengchense等化石,厚度41.20-66.51m。b.第二亞段(P3l1b):巖性為灰、深灰色中至厚層狀的強硅化泥晶生物屑灰巖,其中上部夾有0.30-0.93m厚的深灰、灰黑色薄層狀炭質粘土巖及薄煤層(線)。主要構造為晶洞構造和角礫狀構造,其角礫呈棱角、次棱角狀,膠結物主要為方解石,產珊瑚Liangshanophllumcf

Wengchense等化石,厚7.24-9.23m。第二段(P3l2):其巖性主要為灰黑色粘土巖、粉砂質粘土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以及碳質粘土巖夾煤層。粉砂質粘土巖和泥質粉砂巖呈條紋狀或條帶狀構造。其下以龍潭組第一段(P3l1)頂部強硅化灰巖結束的標志分界,與下伏P3l1連續沉積,厚277.6-294m。③長興-大隆組(P3c+d)

巖性為深灰、灰綠色粘土巖,夾鈣質粉砂巖、玄武質巖屑砂巖、泥灰巖、生物碎屑灰巖以及兩層5-15cm厚的蒙脫石粘土巖,厚8.9-99.1m。下三疊統飛仙關組(T1f)分布于礦區下山向斜核部。其中上部為紫紅色或灰綠色、下則部為灰綠色。其巖性為薄層狀泥質粉砂巖、粉砂質粘土巖及粉砂巖。本組在礦區內出露未見頂。出露厚度大于100m。第四系(Q)集中分布在坡腳槽谷溪流地帶礦區東部斜坡中段以及下部地形局部變緩地段,主要由含碎石土或粘土組成,溝谷溪流及其兩側有沖積砂礫土層,厚約0-10m。第3章煤層特征及煤質3.1煤層本區內的含煤系為上二疊統龍潭組(P21),其含煤18—22層、從上到下編號為C1—C22,煤層總厚約15.86m,含煤系數約4.0%。其中有8層煤層可采,平均總厚約11.41m,可采系數約為2.9%。

3.1.1下部含煤組

即龍潭組第一段(P3l1),厚48.83—76.69m,含煤3—5層,編號為C18-C21單層厚0.20-0.99m,含層可采煤層(C20)。煤層總厚1.0-2.lm,含煤系數(2-3)%。

C20煤層厚0.82—0.99m,平均厚0.90m。

3.1.2上部含煤組即為龍潭組的第二段(P3l2),是主要的含煤層位,厚約277.6—294m,含煤15-17層,編號為C1-C17。煤層總厚10.41-14.68m,含煤系數5%,單層厚0.20-2.60m,局部可達2.95m。其中,單層厚度大于0.8m的全區可采煤層分別為:C2、C3、C5、C10、C12、C15、C17,零星可采煤層2層(C4、C13)??刹擅簩涌偤?.09—10.59m,可采含煤系數(2.8—3.6)%。

C2主要為黑、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長興大隆組底界約25-30m。約有0.98—2.00m的煤厚,其中平均厚約1.50m,局部可見炭質粘土巖夾矸,厚約0-0.50m。該煤層以前為原A煤礦、致富煤礦、永興煤礦主采煤層,由于開采時間久遠,經調查,該煤層已全部采空、破壞,現已停采。

C3主要為黑、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2煤層約15-25m,平均厚約22m。煤厚0.55—1.68m,平均厚1.50m。目前,該煤層為原A煤礦、致富煤礦的主采煤層。C4主要為黑、灰黑色無煙煤,上距C3煤層約12—17m,平均15m。煤厚0.40-1.0m,平均厚0.65m。該煤層根據A煤礦、榮陽煤礦井下揭露,煤層為不可采煤層,局部大于0.80m。

C5主要為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局部呈寬條帶狀半暗—半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4煤層約17—22m,平均厚約19m。煤厚約0.9—1.80m,平均厚約1.56m,大部可見1—2層炭質粘土巖夾矸,厚約0.05—0.65m,剔除夾矸煤層后,可采厚約1.26m。該煤層目前為原A煤礦的主采煤層。

C10主要為黑、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5煤層約97.4—112.47m。其中煤厚1.20—1.95m,大部可見炭質粘土巖夾矸,厚約0.20—0.05m,剔除夾矸煤層可采平均厚約1.57m。該煤層目前為原自富煤礦的主要可采煤層。

C12主要為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暗一半亮型特低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10煤層約22.4—35.15m。煤厚約1.74—2.95m,其平均厚度約為2.59m,局部可見炭質粘土巖夾矸,厚約0.05-0.45m,剔除夾矸煤層后可采厚度達2.40m。該煤層目前為原自富、天祥煤礦的主采煤層。

C13主要為黑、灰黑色無煙煤,上距C12煤層6-10m。煤厚約0—1.80m,平均厚約0.50m。

C15主要為灰黑色中至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12煤層約29.07m。煤厚約1.52—2.82m,結構較為復雜,大部可見1—2層炭質粘土巖夾矸,剔除夾矸煤層平均可采厚度達1.35m。

C17主要為灰黑色中—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上距C15煤層約22m。煤厚1.15—1.43m,結構簡單,平均厚約1.29m。3.2煤質3.2.1煤的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本次工作未作煤質分析,引用鄰區興隆及大壩煤礦詳查資料,各可采煤層宏觀及顯微煤巖特征由上至下如下【3】:①C2煤層其中為黑至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有時可見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中,并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39(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②C3煤層煤層厚0.55-1.68m,平均厚1.50m。其中為黑至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有時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

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39(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③C5煤層煤層厚0.9—1.80m,平均厚1.56m。其中為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有時局部呈寬條帶狀半暗—半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或裂隙,并伴隨著黃鐵礦細小結核。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43(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④C10煤層煤層厚1.20—1.95m,平均厚1.57。其中為黑、灰黑色線理—細條帶狀,暗淡—半亮型中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有時可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49(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

⑤C12煤層

煤層厚1.74—2.95m,平均厚2.59m。其中為灰黑色細—中條帶狀,半暗一半亮型特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常伴有黃鐵礦小結核。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61(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煤層對比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

⑥C15煤層

煤厚1.52—2.82m,平均厚1.35m。其中為灰黑色中—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80(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

⑦C17煤層

煤厚1.15—1.43m,平均厚1.29m。其中為灰黑色中—細條帶狀,局部為寬條帶狀半亮—光亮型低灰中高硫無煙煤。為玻璃或油脂光澤,可見參差狀斷口,其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常見薄膜狀方解石或細脈狀黃鐵礦充填于節理、裂隙之中。

煤的顯微硬度(Hvkg/mm2):3.40(20),變質程度屬于無煙煤VII1階段,屬于鏡質絲質半暗—半亮型無煙煤。3.2.2煤的風氧化特性根據地質特征并參考老窯、生產井等地質調查資料,在地表及以下0—5m深度范圍內,煤呈現為褐黑色粉末狀、細顆粒狀,土狀光澤,局部為為粘土或煤華。常見大量褐鐵礦膜充填于裂隙之中。

在地表以下5—20m的深度范圍內,煤呈黑色,硬度變大,裂隙面光澤較為黯淡,新鮮面常呈玻璃或似金屬光澤,裂隙較為發育。裂隙面常見大量受溶蝕的方解石膜和暈彩狀的氫氧化鐵。褐鐵礦細脈沿裂隙充填。

在地表以下20m深度后,煤呈黑或灰黑色,具金屬或似金屬光澤,可見參差狀或殼狀斷口,煤中的裂隙較不顯著,常見黃鐵礦細脈充填其中,并伴隨著黃鐵礦小結核。

由此可知,煤層風化帶深度一般在0—5m之間,氧化帶的深度則在5—20m之間,煤的原生帶則是在地表20m深度以下。3.2.3可采煤層的化學性質通過收集鄰近礦區,補充采樣分析,主要可采煤層的化學性質見表4-1。項目煤層水分(Ma,d%)灰分(Ad%)揮發分(Vdaf%)全硫(St,d%)發熱量(Qgr,ad)MJ/kgC3極值1.15-2.0416.52—18.186.56—8.200.82—3。1628.95—29.68均值1.5217.177.331.9729.36C5極值0.68—1.458.20—12.637.44—8.571.89—2.4131.012—31.84均值1.1110.457.852.0931.4C10極值1.27—1.7615.09—21.827.42—11.162.41—2.8226.345—28.91均值1.5517.859.002.9427.94C12極值1.23—1.458.20—10.526.74—8.572.32—2.8931.359—32.657均值1.299.137.622.5431.95C15極值1.15—2.0412.18—13.826.56—8.201.92—3.1630.44—31.475均值1.5212.847.342.5031.034C17極值0.78—2.9510.0—16.346.16—10.442.63—3.0130.24—31.359均值1.8412.987.592.7830.71C20極值0.94—1.5116.12—24.427.73—11.213,59—5.5727.73—29.11均值1.3020.919.434.5228.32表3-1可采煤層的化學性質3.3煤層對比3.3.1對比方法本次核實工作補充施工了二個鉆孔,煤層對比主要利用鉆孔與井下揭露煤層情況進行對比。對比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煤層層間距法、煤層厚度法、煤層煤巖煤質法以及標志層法。3.3.2對比依據標志層:(1)B1:主要為龍潭組第二段(P312)中下部的灰、深灰色中厚層砂巖,底部主要為礫石砂巖,厚約18.77~27.75m,平均厚約23.26m,該砂巖層厚度變化小,延伸穩定,位于C5與C10煤層之間,作為C5與C10煤層對比標志。對比較可靠

(2)B2:主要為龍潭組第一段的第二亞段(P311b),主要巖性為灰、深灰色厚層強硅化灰巖(俗稱硅質巖),厚約7.44-9.23m,平均厚約8.34m,厚度變化較小,延伸較穩定,宏觀特征較明顯,常形成陡坎地形,A煤礦主要7層可”采煤層均含于該硅質巖之上,與該層硅質巖層間距穩定,變化小,作為C17與C20煤層對比標志,依據可靠。3.3.3煤層間距A煤礦根據本區生產井揭露及鉆孔資料,各可采煤層間距變化小,較穩定,可作為煤層對比依據。C2煤層底上距長興—大隆組20—25m;C3煤層上距C2煤層底15-25m,平均22m;C5煤層上距C3煤層底25—35m,平均30m左右。C10煤層底距Cs煤層底97.4-112.47m;平均105m左右,可作為C5與C10煤層的分隔標志。C12煤層底上距C10煤層底22.4-35.15m,平均28.77m;C15煤層上距C12煤層底29.07m,;C17煤層上距C15煤層底22m;C20煤層上距C17煤層底25.48-27.24m,平均26.36m。3.4煤的工業用途根據煤質分析資料顯示,A煤炭屬煤化程度較高的腐植煤類,其發熱量較高;各可采煤層的原煤以低~中灰、中高硫、低—特低磷無煙煤為主;煤中的礦物雜質主要為粘土礦物、黃鐵礦;灰成分以組成粘土礦物的S02、A1203和Fe203為主;煤灰熔隔性以高熔灰分為主。各可采煤層均有民用取暖、工業動力、一般工業鍋爐、汽化等功能。第4章工程布置原則及評價4.1礦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4.1.1地質條件評價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94)》【4】有關規定以及表4—1的煤層頂板主要巖石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匯總表進行統計計算可得出其物理力學指標的標準值,見表4—2。平均值巖石名稱指標灰質黏土巖粉砂質黏土巖粉砂巖細砂巖容重KN/m326.9127.1026.9427.81天然含水量%/2.312.031.89天然吸水量%1.84///比重/2.772.712.722.78干燥抗壓壓強Mpa33.7731.9534.0970.36飽和抗壓壓強Mpa27.6927.4430.4864.47軟化系數Mpa0.820.850.890.92干抗剪參數CMpa7.745.448.729.64Φ。22.8636.4634.1628.06濕抗剪參數CMpa6.992.939.048.95Φ。23.6636.9333.5626.83抗拉強度干Mpa/1.1623.1112.358濕Mpa/1.0462.7421.893變形參數EtGpa21.2111.12535.09428.90E50Gpa21.069.2235.5929.16μ/0.250.1870.210.17表4—1的煤層頂板主要巖石物理力學指標平均值匯總表標準值巖石名稱指標灰質黏土巖粉砂質黏土巖粉砂巖細砂巖容重KN/m326.6426.5626.9427.81飽和抗壓壓強Mpa202230.4864.47干抗剪參數CMpa7.30★★★Φ。21.33★★★濕抗剪參數CMpa6.57★★★Φ。22.48★★★抗拉強度干燥狀態Mpa△0.942.912.22含水狀態Mpa△0.862.411.71變形參數EtGpa15.58★★★E50Gpa18.33★★★μ/0.25★★★備注△:表示未測項目★:表示因子樣件數不足,不能計算標準值表4—2煤層頂底板主要巖石物理力學指標標準值匯總表據礦區地形條件及煤層分布特征,C2至C5煤層適宜采用上部平硐開拓,C10至C17煤層適宜采用下部平硐開拓,其中【5】:

上部開拓將穿過第四系的松散巖組和龍潭組的較軟巖組,其洞口施工時松散巖組易產生坍陷;井巷圍巖為較軟巖的工程巖組,穩固性不佳,尤其在長期暴露下或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產生片幫、冒頂及底鼓等不良的工程地質現象,井巷施工中應當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支護措施進行防護。礦區內含煤地層的產狀變化不大,屬于緩傾斜煤層,煤層厚度總體不變,煤類較少,結構不復雜,位全區可采或大部可采,因而確定煤層為“較穩定煤層”。

因此,礦區的巖體主要是層狀結構,巖體各向異性程度高,穩定性取決于層間構造帶、軟弱面及巖體的風化程度,因此,勘查區的工程地質勘探類型為第三類—主層狀為碎屑巖巖類。

礦區地層巖性較為復雜,風化作用影響不大,分布的節理裂隙和層理結構面會影響巖體的穩定,為較軟巖和較硬巖互層的巖石,穩定性不佳,容易引發井巷冒頂、片幫、底鼓等礦山工程地質問題,因此,礦區工程地質為以碎屑巖為主的層狀巖類中等—復雜型。

4.1.2勘查工程布置原則

因為礦區內構造主要屬于“簡單—中等類型”,煤層穩定程度集中在“較穩定煤層”,即Ⅱ類Ⅱ型。探礦工程主要為現有的采掘井巷,并以鉆探工程為輔。根據D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本次勘查工程(332)類資源量基本網度為1000m×(≤1000m)。本次工作結合本區地形地質及環境條件,具體部署為:詳細收集和實測本礦及鄰近生產井各煤層結構、厚度、煤質及煤層間距,詳細收集和實測本礦及鄰近生產井開采范圍等資料,以450m的基本線距垂直地層走向布置剖面線4條:1-1剖面、2-2剖面、3-3剖面、4-4剖面(見圖4-1)。在2線、4線有利位置各施工一個鉆孔(即ZK201、ZK401)揭露控制煤層。圖4-2為ZK201、ZK401以及榮陽煤礦坑道(RYFJ)、茅箐自富豎井(LD18)、A煤礦坑道(XWZJ)、自富煤礦主平酮(ZFZJ)的可采煤層對比圖。在此基礎上,重新估算礦界范圍的(111b)+(122b)+(332)+(333)+(334?)煤炭資源儲量【6】。圖4-1勘探線1-1剖面、2-2剖面、3-3剖面、4-4剖面圖圖4-2各可采煤層對比圖4.2工程質量評訴測井工作將嚴格按照《地球物理測井規范》【5】的有關操作規程進行。根據區內2個鉆孔采集的測井參數、曲線解譯結果與鉆探對比,鉆遇可采煤層厚度與測井可采煤層厚度誤差最大0.31m,最小0.05m。鉆遇可采煤層底板孔深與測井可采煤層底板孔深誤差最大0.29m,最小0.01m

(見表5-3)。符合質量要求。工程編號可采煤層編號可采煤層厚度(m)可采煤層底板孔深(m)鉆探測井誤差鉆探測井誤差ZK401C52.502.670.1735.5135.23-0.28C101.952.150.20147.10147.330.23C122.832.980.16169.65169.770.12C151.111.420.31198.95199.120.17C171.311.360.05221.05221.060.01C200.820.880.06246.63246.34-0.29表4—3測井與鉆遇可采煤層厚度、底板孔深誤差統計表4.31:5000地圖測量礦區1:5000地質填圖(修測)面積6.3km,將礦區地層劃分為七個地質填圖單元,即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二疊系上統大廠層(P3d)、龍潭組第一段第一亞段(P31la)、龍潭組第段第二亞段(P31lb)、第二段(P311b),長興-大隆組(P3c+d),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各地層單元分層標志明顯。填圖方法采用追索法與穿越法相結合,可采煤層及頂底板以追索法為主。在地表浮土掩蓋地段結合生產井及老窯控制煤層露頭及厚度。礦區內1:5000實測剖面線4條,老硐調查及編錄4個,地質觀測點13個,工程地質觀測點41個。全部工程點、煤層露頭點和重要地質點用全站儀測定【7】。地表填圖與生產井深部控制情況和各種地質現象對應良好。綜合地層柱狀圖是根據榮陽煤礦生產井、原A煤礦生產井、結合鉆孔資料綜合編制而成。見圖4-3的1:5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圖4-31:5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4.4煤層樣補充采集及厚度控制在生產井中掌子面上垂直煤層厚度方向用刻槽法采取,以單獨煤層為一個煤樣,樣品斷面規格為10×10cm。樣品中剔除夾矸,其中C2采集1件、C5采集2件、C10采集2件、C12采集1件、C15采集1件、C17采集2件、C20采集2件,共補充采樣11件。在井下以小于500m間距選擇控制點用鋼尺垂直煤層頂底板量取其煤層厚度及夾矸厚度。其井巷煤層厚度控制取值可靠。第5章資源儲量估算5.1資源儲量估算工業指標興仁地區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是不缺煤地區,區內煤類為無煙煤。而根據DZ/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此次采用的工業指標見表5-1。項目煤類無煙煤煤層厚度傾角<25°≥0.8最高灰分Ad(%)40最高硫分St.d(%)≤3最低發熱量Qnet,d(MJ/kg)22.1夾石剔除厚度>0.05表5-1A煤礦資源儲量/估算指標5.2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對象根據本次工作性質,資源儲量估算邊界為整合后的A煤礦采礦權范圍為估算邊界,資源儲量估算范圍為采礦權范圍內的煤層展布范圍,其估算范圍拐點坐標見表5-2。資源儲量估算對象:為礦權范圍內除C2煤層外(由于原A煤礦、致富煤礦、永興煤礦均開采其礦權范圍內的C2煤層,經調查,該煤層開采時間久遠,現已全部采空、破壞,已停采)各可采煤層C3、C5、C10、C12、C15、C17、C20【9】。拐點XY拐點XYA282944535517640M282831035519850B282944535517912N282838035519540C282912335517943O282805035519000D282895735517741P282803035518840E282874135517640Q282818535518850F282930035519175R282818435518242G282921035519195S282904835518335H282895035519450T282843035518380I282900035519565U282843035518650J282895535519610V282872035518890K282862035519560W282900035518600L282855035519830X282930035518900面積及估算標高(m):面積1.18Km2估算標高:1610-1250m表5-2A煤礦資源儲量估算范圍拐點坐標5.3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依據

5.3.1選擇依據

A煤礦礦區范圍內的煤層傾角大約為5—8°,平均約傾角6°,屬于緩傾斜煤層,煤層呈層狀產出,厚度較為穩定,因此采用水平投影地質塊段法來估算其資源儲量。其依據是【10】:

(1)各可采煤層厚度及煤質變化基本穩定。

(2)各可采煤層呈傾斜產出,傾角5—8°

(3)F3斷層位于礦區中部,橫穿整個礦區,傾向北西,垂直斷距1025m,將區內可采煤層縱切為兩塊(上、下盤),但煤層在厚度和傾角上變化均不大。

5.3.2資源儲量估算方法

由于礦區煤層傾角小于15°,根據《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資源/儲量估算的一般標準,本次資源儲量估算采用偽厚度以及水平投影面積地質塊段法來進行估算【12】。資源儲量估算公式為:Q=S×H×D。式中Q為礦石量,S為水平投影面積,H為煤層厚度(偽厚度),D為體重。

5.4資源/儲量估算參數確定

5.4.1煤層厚度

(1)單工程煤層厚度:由于A煤礦煤層傾角約5—8°,平均厚約6°,故采用煤層鉛直厚度來作為煤層單工程的采用厚度。(2)有夾矸煤層厚度的確定

a、煤層中單層厚度小于0.05m的夾矸:與煤層合并后全層的灰分和發熱量指標符合工業指標要求的,和煤層合并后作為資源量估算采用厚度。b、煤層中單層厚度大于0.05m:小于最低可采厚度的夾矸,按剔除夾矸厚度后的煤層厚確定為采用厚度。(3)塊段平均厚度:指塊段內的所有控制點煤層采用厚度的算術平均值。

5.4.2塊段面積

塊段平面投影面積:根據“礦體圈定原則”將礦體圈定后投影于平面圖上,按工程控制劃分為不同塊段,直接進行測算參與估算。5.4.3體重

由于本次工作并未作大體重測量,本次資源量估算體重采用原核實報告的各煤層體重值:即各可采煤層體重值均為1.5t/m。

5.5資源量類別與塊段劃分5.5.1資源量類別的確定

(1)資源量類別的確定及條件【14】

a.(111b)類:采空區儲量

指分布在采掘巷道控制范圍內的采空區內的資源量

(2)(122b)類: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

a.以1000×≤1000m的煤層巷道控制內圈定范圍,煤層開采是經濟的。b.含煤層位、煤層分布范圍、厚度、煤質、煤類、煤層產狀以及構造已基本查清。(3)(332)類: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a.以1000×<1000m的單個見煤工程控制連線的內圈范圍,且工程質量符合要求的。

b.含煤層位、煤層分布范圍、厚度、煤質、煤類、煤層產狀、構造已基本查清的。(4)(333)類: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a.由(122b)或(332)類邊界有限外推范圍;

b.地表風氧化帶與(122b類)或(332)之間的范圍;c.含煤層位、煤層分布范圍、厚度、煤質、煤類、煤層產狀、構造及相關構造已初步查明。

(5)(334?)類: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a.以(333)類邊界沿傾向及走向外推500m斜深及走向外推500m范圍;

b.含煤層位、煤層分布范圍、厚度、煤質、煤類、煤層產狀、構造及相關構造已有所了解。

5.5.2不同類別資源儲量估算邊界的圈定

(1)(111b)類儲量

分布在采掘巷道控制范圍內的采空區邊界為(111b)資源量估算邊界(2)(122b)類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符合小于1000X≤1000m0煤層巷道控制內圈范圍確定為(122b)估算邊界。

(3)(332)類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以1000×≤1000m的單個見煤工程控制連線的內圈范圍確定為(332)類估算邊界。

(4)(333)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

(122b)或(332)類資源儲量估算邊界沿煤層傾向及走向方向外推500m,見可采煤層工程外推250m部分,或與地表露頭之風氧化帶內圈(20-30m)

范圍確定為(333)類估算邊界。

(5)(334?)類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以(333)類邊界沿傾向及走向外推500m范圍或礦權邊界為估算邊界;5.5.3塊段的劃分

根據礦區煤層產出地質特征,構造形態、資源量類別,結合煤層底板的等高線等來進行塊段的劃分,具體劃分情況和原則如下:根據資源量類別分別劃分塊段,由于礦區內構造較簡單,煤層產狀穩定,厚度變化不大,形態簡單,相同資源儲量類別盡量劃分為一塊段。深部沒有控制點的地段,以基本網距的1/4—1/2劃分塊段??缭綌鄬觿澐痔矫骰蛱娇氐馁Y源儲量時,沿斷煤交線分別外推30—50m單獨劃分塊段,并降低相應資源量類別單獨估算。圈出的風氧化帶通常不參與資源量的估算。

礦區的風化帶深度一般在0—5m范圍內,而深度在5—20m之間的是氧化帶,原生帶是指在地表以下20m深度后。估算資源量時,會將煤層露頭線沿煤層傾向內推20m作為煤層的風化帶邊界,但估算時要將風化帶剔除。圈出的采空區范圍通常單獨進行資源量估算。

根據區內采礦老窖開采的現狀和實測的各可采煤層采掘工程分布平面圖圈定采空區。

a.以最近形成的采空區邊界圈定為采空區邊界;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采空區合并為一個采空區進行估算。

b.對老窯較集中的地段或訪問調查不到,但野外確有老窯遺跡存在的地段,按片區圈定采空區。

5.6資源/儲量估算結果5.6.1各煤層的估算結果見表5—5、表5—6、表5—7、表5—8、表5—9、表5—10、表5—11。C3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111b-1SD19、SD17、SD16、SD22418751.431.509111b-2SD21、SD201077751.611.5026合計35122b-1SD2、SD21、SD18、LD461237001.681.5031122b-2SD18、SD21、SD20、SD17697251.691.5018122b-3SD15、SD22、SD17、SD20423001.421.509合計58333-1LD46、SD19145751.721.504333-2SD2、SD21145751.721.504合計24表5-5C3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5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111b-1SD14、SD13348501.411.507合計7122b-1SD4、SD11、SD14、LD46、SD131439501.321.5019122b-2SD12、SD11、ZK401、SD13911251.521.5021合計40333-1SD12、SD11、ZK401、SD42557501.521.5058333-2LD46、SD14146001.321.503333-3BT1、SD13353501.301.507合計68表5-6C5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10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111b-1SD25、SD26、LD38、SD27672271.551.5016111b-2LD3244251.501.505合計21122b-1SD25、SD26、SD27368621.511.508合計8333-1SD5-1、ZK4012815011.521.5064333-2SD5-1、ZK401、SD43、SD52276941.491.5051333-3LD8、LD38、SD251824011.4640合計155334?-1395871.521.509334?-2309761.201.506334?-3273481.461.506334?-3433821.491.5010合計31表5-7C10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12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111b-1SD36、SD37、LD34862592.441.5032111b-2SD34、SD33、SD32、LD51756972.231.5025合計57122b-1SD36、SD37、SD35485592.541.5019122b-2SD33、SD31、SD32219192.541.508122b-SD34、SD33、ZK401818092.501.5031合計58333-1SD33、SD31、ZK4013502372.621.50138333-2LD18、SD351788972.551.5068333-3SD34、ZK401516662.4519333-4SD35、SD36、SD37434202.5417合計242334?-1395872.621.5016334?-2327072.551.5013合計29表5-8C12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15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122b-1LD9、SD41、SD8、SD9599951.411.5013122b-2SD40、SD41、ZK01861001.401.5018合計31333-1LD9、SD391161951.201.5021333-2LD9、SD39274661.201.505333-3SD8、SD41、ZK4011767201.391.5037333-3SD9、SD40、ZK4012021401.221.5037合計100334?-1396871.391.508334?-22335541.201.5042334?-3602601.201.5011334?-3392331.221.507合計68表5-9C15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17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334?-1ZK201、ZK401、LD514830251.291.5093334?-2ZK201、ZK401、LD5015817251.291.50113合計206表5-10C17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C20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資源量類別參算厚度測量點投影面積(m2)平均傾角(。)斜面積(m2)平均厚度(m)體重(噸/m3)資源量萬噸334?-1559500.901.5075334?-14884750.901.5066334?-21438000.811.5022合計163表5-11C20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表5.6.2結論經本次資源儲量核實工作,對A煤礦在采礦證范圍內的St,d%≤3及St,d%>3煤層資源儲量分別進行了估算(見表6-10):

(1)St,d(%)≤3的C3、C5、C10、C12、C15、C17可采煤(122b)+(332)+(333)+(334?)煤炭的保有資源儲量為1030萬噸[其中(122b)類56萬噸、(332)類139萬噸、(333)類553萬噸、(334?)類282萬噸)],各類保安煤柱88萬噸[其中(333)類斷層保安煤柱83萬噸、(333)類村寨保安煤柱5萬噸],共計1118萬噸。采空量(111b)120萬噸。St,d%>3的C20可采煤層(334?)類資源量163萬噸。煤層編號St,d(%)≤3煤層資源儲量(萬噸)122b333334?小計采空區111b資源儲量合計備注C358248235117C540681087115C1081553119421215C12582422932957386C153110068199199計19558933411181238煤層編號St,d(%)>3煤層資源儲量(萬噸)122b333334?小計采空區111b資源儲量合計備注C20163163163合計163163163表5-10A煤礦可采煤層資源儲量估算結果匯總表第6章項目組織管理6.1三類工程組織原則

1、以井巷主連鎖工程為中心,保證施工的連續性,力爭按設計完成運1001回風、運輸順槽的貫通工程。

2、綜合協調各項工程,使人、財、物得以均衡發展。

3、盡量一次成巷,不留或少留收尾工程。

4、地面工程和井下工程要平行交叉作業,保證與井下工程配套。6.2掘進巷道連鎖工程的擬定本階段安排2個掘進隊,各掘進頭連鎖工程如下:掘進隊1:

1001采面運輸巷→切眼。

掘進隊2:

1001回風巷→1002回風聯絡巷。6.3剩余工期本方案投產時的井巷工程總量為4114m,其中已掘巷道2917m,未掘巖巷1191m;由于主要開拓巷道和準備巷道基本完工本方案對建井工期的計算不對上述工程時間作累計,僅單獨計算剩余工程時間。經過計算分析,本方案4個月后可完成全部建井工程,加上工程安裝及聯合試運轉1個月,總工期為5個月。第7章經費預算7.1基建投資其范圍包括從礦井籌建至達到設計生產能力時所需的井巷工程投資、土建工程投資、設備及工器具購置費、安裝工程投資、工程建設其他費用、工程預備費和流動資金。7.2成本估算估算總成本費為2968.60萬元,單位成本費用為197.9元/t;經營成本2435.91萬元,單位經營成本費用為162.39元/t??偝杀举M用中包括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