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_第1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_第2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_第3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_第4頁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總分評分一、單選題讀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統計圖,回答下面小題。1.自然增長率從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地人口增長模式為原始型B.乙地屬于發展中國家C.丙地人口數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達625.8萬人,比上年增加59.3萬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長率如圖所示,同期該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0.6%-0.7%。據此完成下列小題。3.2005年和2010年該省常住人口大量減少,表明該省當年()A.外出求學人效劇增 B.外出務工人員激增C.外出旅游人數劇增 D.外來務工人員劇減4.2013年后該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勞動力缺口逐漸縮小C.人口回流現象漸明顯 D.老齡化問題得到解決以色列的國土面積為1.49萬km2,2/3土地為沙漠和山地,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人均的3%。然而,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建成了現代農業,電腦控制的水、肥、農藥滴灌和噴灌系統遍布全國;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產品大量出口創匯。按照以色列的農業水準,地球可以養活約3倍于現在的人口。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制約以色列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A.科技發展水平 B.熱量C.人口的消費水平 D.淡水資源6.以色列擴大人口容量的主要途徑是()A.大量進口資源 B.提高科技水平C.降低消費水平 D.大力發展交通7.根據材料判斷,以色列的人口合理容量()A.小于人口容量 B.等于人口容量C.等于環境承載力 D.大于人口容量下圖為“中國、美國(本土)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①東北工業區的吸引②美國的南北戰爭③環境因素④新興產業的吸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與20世紀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主要表現為()①自發性人口遷移、流動的規模較大②向西部地區遷移、流動的規模較大③務工、經商成為人口遷移與流動的主要動力④民工流動的人數已大大減少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下表為“某年份中國跨省人口流動的地區構成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流出省(市)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總量比重(%)6.116.110.68.68.310.639.7流入省(市)福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其他占總量比重(%)5.65.67.25.68.935.531.610.表中顯示人口跨省流動的空間特征是()A.從城市到農村 B.從城市到城市C.從中西部地區到沿海地區 D.從農村到農村11.影響表中人口跨省空間流動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因素 B.政治因素 C.資源條件 D.自然災害讀下圖的漫畫,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甲、乙兩圖反映出我國生育觀念的變化是()①從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從多育多子到“少生、優生”③從重男輕女到“男女都一樣”④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3.生育觀念變化產生的有利影響是()A.降低城市化水平 B.提高人口素質C.減輕環境污染 D.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性別比是指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對應的男性人口數量,正常的人口性別比約為102~107。下圖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統計圖”。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下列有關地域文化對人口性別比影響的敘述,分析正確的是()A.“男孩偏好”的傳統與“稻米文化”密切相關B.中國的儒家文化沒有“男孩偏好”的傳統思想C.發達國家受基督教的影響,沒有性別偏好D.所有發展中國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15.圖中顯示2009年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下降趨勢,下列有關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是()A.人們的生育意愿逐步擺脫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等傳統思想的束縛B.受政府政策干頒的影響C.受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孕期性別鑒定的準確率日益提高D.婦女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某學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對所在城市的住宅、商店、工廠的地租情況進行調查,結果如圖,分析并完成下面小題。16.關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區敘述正確的是()A.城市歷史背景不會影響城市土地利用功能B.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對商業區影響最大C.城市中心只對商業有吸引力D.影響地租的唯一因素是距離市中心的遠近17.如果由各類土地的付租能力來決定土地的用途,該市住宅區的最佳區位范圍是()A.OA B.AB C.BC D.OB讀“某區域城鎮分布示意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8.該區域服務等級最高的城市是()A.甲 B.乙 C.丙 D.丁19.該區域商業服務范圍最小的城市是()A.甲 B.乙 C.丙 D.丁20.有關不同規模城市的比較,正確的是()A.大城市基礎設施較差 B.大城市就業機會較多C.小城市的數量較少 D.小城市的住房較緊張下圖反映了某一城市從新中國成立到2015年的城市面積的擴展,分析下面小題。21.圖中直觀反映的是城市化中()A.城市人口的增加 B.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C.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 D.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22.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標志是()A.城市的人口規模 B.城市的用地規模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數量23.發達國家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說明了()A.城市內環境質量相對下降,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降低B.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C.大城市中心區萎縮,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經濟發展停滯下圖為我國2013~2019年城鎮、農村人口數量和城鎮人口比重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4.圖中反映我國()A.城鎮與農村人口總量不變 B.城鎮化起步較晚C.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 D.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5.處于圖中階段的城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A.沒有功能區劃分 B.住房居住緊張C.大量人口外遷 D.大量工廠外遷我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規范》對各種交通工具和個人(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和公交車)的行駛道路作出明確的規定,在某些城市已經開始實行人、機動車和公交車分流行駛。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6.該法規頒布的最主要目的是()A.明確交通工具的活動范圍 B.改變道路的布局結構C.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D.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27.最可能率先實施人車分流的城市是()A.北京 B.蘭州 C.雄安 D.昆明2011年我國因大雨而發生內澇的城市將近20座,且城市內澇嚴重。據此回答問題。28.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強度和頻率都高于郊區,這是由于()A.城市處于城市環流的高壓區B.城市建筑物使暖濕氣流長期滯留C.城市處于城市環流的低壓區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29.暴雨對城市的“突發性考驗”將“城市病”暴露無遺同,“城市病”主要表現在()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堵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④排水系統能力弱⑤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30.下列不屬于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措施是()A.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B.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C.城市排水系統標準與城市發展相適應D.擴大城市用地規模以降低人口密度二、綜合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距海岸帶不同距離的人口分布表距離(千米)0~200200~500500~1000>1000人口(萬人)39054267403345210344占總人口(%)35.924.330.49.4面積(萬/km2)97133235495占總面積(%)10.113.924.551.5材料二:我國人口垂直分布狀況表海拔(米)<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人口(萬人)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占總人口(%)64.917.27.78.91.3面積(萬/km2)144.597.2162.5239.9315.9占總面積(%)15.010.216.925.032.9(1)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集中分布在距離海岸帶千米、海拔米的地區,說明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的趨向性。(2)我國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分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以及人口分布密集區人口稠密的原因。(3)從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向西藏進行大量的人口遷移并說明原因。32.上海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問題與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并受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和醫療衛生水平等因素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結合圖1歸納1990年以來上海市人口數量變化狀況。(2)請分別說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變化特征的形成原因。(3)請分析外來人口對上海城市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問題。33.城市是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影響最深刻的地方,優越的地理環境更有利于城市的發展。讀“我國某城市規劃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圖示信息,比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說明地租最高處的判斷依據。(2)請在A,B,C,D四地中,選擇高級住宅區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簡析理由。(3)該城布局合理,請說明重工業區布局的合理性。34.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推進兩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直接動力是工業化,發達國家平均85%的水平,世界平均55%的水平。圖一表示的是2010—2016年中國城市化率走勢圖,圖二是我國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圖一分析我國城市化率變化的主要特點。并分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2)根據圖二簡述兩個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3)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減輕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解析】【點評】一、引起人口增長的因素主要有:

(1)人口的自然增長,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間的差額;

(2)遷移增長,即遷入人口與遷出人口的差額。人口增長的絕對幅度以人口凈增加額來衡量,人口凈增加額等于人口自然增長額與人口遷移增長額之和。人口增長的相對幅度是人口凈增加額與總人口的比率。一般地,人口增長率應小于經濟增長率,否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由于經濟是制約人口過程的決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無一不受經濟發展的決定和制約,都是在經濟的影響和支配下發展的。研究人口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對于認識人口現象,揭示人口過程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口統計圖判讀方法:

具體判讀方法: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讀:

①讀圖名→②讀坐標(或圖例→③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④分析數據→⑤用文字概括聯系→⑥進行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

對應坐標軸分別判讀每一短柱對應的數值,然后進行不同短柱之間的數值對比,分析其存在的差異;

判讀時,主要根據線狀統計符號的大體走向來分析統計對象的量值隨時間或空間的連續變化的規律,要特別注意曲線統計圖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線圖中的明顯的轉折點;

判讀時,主要是通過比較圖中各組成要素的百分比,來分析地理事物的特點,判斷其性質;判讀時,也可比較各扇形圓心角的大小。1.讀圖分析,甲年輕人比重大,塔形下寬上尖,增長趨勢明顯,自然增長率高,對應傳統型人口增長模式;乙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自然增長率為0;丙0-14歲人口比重約為22%,15-64歲人口比重為約72%,65歲以上人口比重約6%,說明人口年齡結構較輕,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為負值。因此自然增長率從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甲、丙、乙、丁,B正確。故答案為:B。2.結合上題分析,甲地人口增長模式為傳統型,A錯誤;乙地人口增長表現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特點,說明乙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屬于發展中國家,B正確;丙地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增長較快,但是根據圖中信息無法判斷丙地人口數量是否接近人口合理容量,C錯誤;丁地人口增長表現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特點,說明丁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增長速度慢,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3.B4.C【解析】【點評】一、人口遷移的影響:

1.對遷出地:

有利的: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地影響。

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

2.對遷入地:

有利的:彌補了勞動力不足,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教育和培訓費,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

不利的:引發種族沖突,影響社會治安,給自然和生態環境、人口與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1.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2.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

3.土壤: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

4.礦產:是資源生產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的基礎。

5.自然災害: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后,饑荒或生態惡化會迫使人們遷移。

社會經濟因素:

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

2、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3、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從而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

1、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合理的政策可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戰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境和秩序的破壞,并常常引起人口遷移。

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3.安徽省地處我國中部經濟地帶,經濟欠發達,大量人口外出務工,從而導致人口大量減少,故B正確,D錯誤。我國招生是有計劃進行的,不會在某年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外出旅游不會改變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錯誤。4.材料顯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長率穩定在0.7%以上,但“該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0.6%-0.7%”,說明人口遷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因此人口回流現象漸明顯,故C正確,A錯誤。圖中沒有信息顯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勞動力缺口及老齡化問題,故排除B、D。【答案】5.D6.B7.A【解析】【點評】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資源豐富程度: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資源越貧乏,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發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經濟發達程度: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越落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區開放程度:地區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越封閉,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費水平: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費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大。5.以色列氣候干旱,降水少,水資源短缺,制約以色列環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淡水資源,D正確。以色列科技發展水平較高,A錯誤。熱量充足,B錯誤。人口的消費水平不是影響以色列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錯誤。故答案為:D。6.以色列擴大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途徑是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B正確。大量進口資源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降低消費水平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發展目的,大力發展交通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影響較小,A、C、D錯誤。故答案為:B。7.環境人口容量是地區可持續發展所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建成了現代農業”說明以色列農業科技水平高,環境人口容量較大。但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總是小于環境人口容量,A正確。B、D錯誤。小于環境承載力,C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8.C9.B【解析】【點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1.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2.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

3.土壤: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

4.礦產:是資源生產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的基礎。

5.自然災害: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后,饑荒或生態惡化會迫使人們遷移。

社會經濟因素:

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

2、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3、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從而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

1、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合理的政策可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戰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境和秩序的破壞,并常常引起人口遷移。

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8.據圖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內人口由東北部向西部和南部遷移,東北是傳統工業區,西部和南部有新資源和新興產業的興起吸引年輕人遷入;東北部緯度高,氣候冷濕,老年人向南部和西部的陽光地帶遷移,③④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國內人口遷移由東北部向西部和南部遷移,與東北工業區的吸引無關,①錯誤;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在二戰之前,②錯誤。故答案為:C。9.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自發性的人口遷移增多,人口遷移流量增大,主要由中西部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遷移,遷移主要以務工、經商為主,民工流動人數大大增加,①③正確;②④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0.C11.A【解析】【點評】一、人口流動是人口在地區之間所作的各種各樣短期的、重復的或周期性的運動。根據人口流動的時間,可以把人口流動劃分為:

1、長期人口流動。即離開戶口登計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戶口仍留在原地。

2、暫時人口流動。指離開戶口登記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戶口仍在原地。

3、周期性人口流動。即有規律地定期離開戶口登記地和返回戶口登記地,

4.往返性人口流動。一般指早出晚歸,不在外過夜的人口流動(如城市職工的上下班等),又稱為鐘擺式人口流動。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1.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2.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

3.土壤: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

4.礦產:是資源生產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的基礎。

5.自然災害: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后,饑荒或生態惡化會迫使人們遷移。

社會經濟因素:

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

2、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3、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從而促進了人口的遷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

1、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合理的政策可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戰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境和秩序的破壞,并常常引起人口遷移。

3、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10.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人口流出的省份基本都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流入的省份大都于我國沿海地區,C正確;沒有體現從城市到農村、從城市到城市、從農村到農村的人口流動,ABD錯誤。故答案為:C。11.區域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了人口的流動,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大量人口由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遷向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A正確;政治因素、資源條件、自然災害都不是影響我國跨省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BC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12.C13.B【解析】【點評】我國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及對策:

1、人口問題,是由于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快速變化,造成人口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

2、人口數量問題,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遷移造成,只有通過均衡生育(發達國家2.17胎,發展中國家2.3胎)和調控遷移來解決。

3、人口結構問題,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收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家庭人數等人口結構問題。

4、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只有通過均衡生育(發達國家2.17胎,發展中國家2.3胎)來解決。

5、人口性別結構問題,只有通過限制墮胎來解決。

6、人口收入結構問題,原因較復雜,但最終都只有通過壯大中產階層,使中產階層成為社會主體才能真正解決。

7、人口分布問題,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連綿城市群的環境污染問題、大片鄉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內)特大城市輻射帶動的發展難題、生態氣候等自然條件惡劣地區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遷移等問題。12.甲圖反映了為生男孩而多育,乙圖反映了“少生、優生”和“男女都一樣”的生育觀,②③正確;沒有反應婚育年齡和人口遷移的相關信息,①④錯誤。故答案為:C。13.在多生多育時期,人口素質難以提高,少生優生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B正確;生育觀念的改變不會降低城市化水平,A錯誤;生育觀念的改變對于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C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4.A15.C【解析】【點評】中國當今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原因:

1、男性的勞動效率和能力以及其所創造的經濟價值要比女性高得多。

2、在中國的大多數地區,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文化較為閉塞的山區,重男輕女的觀念仍然存在,加之薄弱的社會責任感,使生育成為個人或家庭、家族的私事。

3、我國有關控制人口性別比的法律法規雖然不少,但是其實際約束能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14.“稻米文化”是指傳統農業中的水稻種植業,因勞動強度大,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量大,逐漸演變為“男孩偏好”,并形成傳統,A正確。中國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傳統思想,B錯誤。基督教雖然沒有性別偏好,但發達國家并不是都沒有性別偏好,C錯誤。發展中國家“重男輕女指數”并不是都高,D錯誤。故答案為:A。15.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生育觀念、教育水平都在變化,“男尊女卑”的封建影響正在弱化,以及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和干預導致“男女都一樣”的思想逐步被人們接受,故2009年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ABD正確;醫德、醫規不允許進行法律程序之外的孕期性別鑒定,故C不正確。本題選擇不正確的選項,故答案為:C。【答案】16.B17.B【解析】【點評】一、城市功能分區:

商業區:是城市的核心區,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

住宅區:城市中最為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工業區:趨向于城市外圍,并沿主要的交通干線分布。

二、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

影響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距市中心的遠近

交通通達度:城市內不同區位土地的交通通達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應的存在差異,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2)社會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住宅區的分化上。

(3)歷史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影響

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在的功能分區。

②城市的發展和更新要考慮繼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③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原有的功能分區現在也可能完全改變。

(4)行政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影響

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規劃,綜合整理干預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引導或劃定不同的功能區。16.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城市的歷史背景影響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如北京的城市中心不是商業區而是行政區,A錯誤;商業活動的付租能力隨距城市中心遠近變化最大,說明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對商業區影響最大,B正確;城市中心對各類經濟活動都具有吸引力,只是對商業活動的吸引力最強,C錯誤;除了距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也會影響到地租,D錯誤。故答案為:B。17.如果由各類土地的付租能力來決定土地的用途,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取決于各類活動支付的租金高低。讀圖分析,AB段住宅活動的付租能力高于商業和工業活動,因此在該位置會形成住宅區。故答案為:B。【答案】18.A19.D20.B【解析】【點評】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內容:

(1)城鎮是周圍鄉村的中心地

(2)一個地區的城鎮規模大小與數量成反比,規模小、等級低,數量多。

(3)在理想平原上,中心的服務范圍在空間上呈正六邊形,中心地則位于正中心。

(4)高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大,彼此相距遠,但六邊形數目少;低級中心地服務范圍小,彼此相距近,但六邊形數目多。

(5)高級中心地包容低級中心地,高級服務范圍覆蓋低級服務范圍,從而構成層次分明的網絡系統。18.圖示區域甲城市面積最大,城市的服務等級最高,A項正確。19.城市的等級越低,服務范圍越小,影響的范圍越小,圖示中丁地的城市規模最小,所以服務范圍最小,D項正確。20.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基礎設施完善,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導致住房緊張,故A、D錯誤,B正確。城市的規模越大,服務等級越高,數量越少,距離越遠,C項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21.B22.C23.B【解析】【點評】一、城市化的標志性特征為: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二、逆城市化是人口從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區,向小的都市區、小城鎮甚至非城市區遷移的分散化過程。

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自然化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業向外尋找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術的發達。21.讀圖可知,圖示直接反映城市用地面積擴大,即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B正確。圖示只是直接反映城市用地面積變化,并沒有直觀反映人口的變化和經濟水平的變化,ACD錯誤。故答案為:B。22.城市化的標志包括:①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大。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③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而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標志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中的比重,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23.逆城市化現象形成有三個原因,一是城市內環境質量相對下降,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二是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三是城鄉之間的交通便捷,B正確,A錯誤。城市人口比重并沒有迅速下降,大城市經濟發展并沒有停滯,C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24.D25.B【解析】【點評】一、發展中國家(也稱作開發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

1.起步晚,發展快。

2.城市化水平較低。

3.城市發展不合理(“虛假城市化”“滯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利弊分析:

利:1.使交通更便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環境變的更適宜人居住,醫療衛生條件變好。

3.提高人民素質、將好的資源集中起來,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弊:1.城市化導致當地環境承載的壓力加大,造成很多污染。

2.城市化慢的地區及國家、會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醫療水平上升,死亡率降低、人口壓力增大、資源分配不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趕上發達城市和國家。從而導致社會不滿,犯罪率上升。

3.城市化快的國家及地區、會吸引大量人才聚集。造成其他地方人才和經濟的流失、發展緩慢。24.讀圖分析可知,城鎮和農村人口總量逐年增加,A錯誤;該段時間是我國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并不能反映出起步時間,B錯誤;城鎮化速度快,但是增速有所放緩,C錯誤;城鎮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說明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D正確。故答案為:D。25.我國目前正處在城市化和郊區城市化階段,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規模迅速擴大,城市內部功能分區更加明顯和復雜,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工廠集中分布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A、C、D錯誤;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規模迅速擴大,也出現了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教育醫療壓力大等社會和環境問題,B正確。故答案為:B。【答案】26.C27.A【解析】【點評】一、城市化問題及表現形式:

環境質量下降:①大氣污染;②水污染;③噪聲污染;④固體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輻射污染

城市交通問題:①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頻繁:③公共交通發展緩慢;④停車場緊張。

城市住宅問題:①居住環境差;②住宅質量低劣,設備缺少,住房破損;③房價昂貴,空房率上升;④出現貧民窟、棚戶區。

城市社會問題①就業困難,失業現象嚴重;②貧困問題,特別是失業者、技術過時者和缺之充分教育的群體增加:③老年人問題(人目老齡化):④內城經濟衰退。

二、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控制城市中心區的規模;建立與城市經濟相適應的城市發展機制向郊區分散人口和工業,建設衛星城。

2進行合理規劃,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妥善安排各種用地的和對位置:對工業企業合理布局,適當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條件。26.從題干信息可知,《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規池》規定人車分流的主要日的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人車混合不僅容易造成交通擁擠,還會降低出行的安全。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27.從材料可以判斷,人車分流的主要目的是規范交通秩序,緩解交通擁堵。北京城市級別最高,交通擁堵問題最突出,實行人車分流的要求更為迫切。正確答案選A。【答案】28.C29.B30.D【解析】【點評】一、城市化問題及表現形式:

環境質量下降:①大氣污染;②水污染;③噪聲污染;④固體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輻射污染

城市交通問題:①交通堵塞,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頻繁:③公共交通發展緩慢;④停車場緊張。

城市住宅問題:①居住環境差;②住宅質量低劣,設備缺少,住房破損;③房價昂貴,空房率上升;④出現貧民窟、棚戶區。

城市社會問題①就業困難,失業現象嚴重;②貧困問題,特別是失業者、技術過時者和缺之充分教育的群體增加:③老年人問題(人目老齡化):④內城經濟衰退。

二、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控制城市中心區的規模;建立與城市經濟相適應的城市發展機制向郊區分散人口和工業,建設衛星城。

2進行合理規劃,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妥善安排各種用地的和對位置:對工業企業合理布局,適當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條件。28.因為城市的氣溫總體比郊區要高,即“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氣流以上升為主運動,冷卻凝固,帶來較郊區的豐富降水。故C選項正確,AB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29.城市的弊端表現在環境問題、交通、住房、城市內澇、治安等方面。故①②④正確,即B選項正確。城市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和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是城市化的表現,而不是城市病,故③⑤錯誤,即AC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30.針對城市化造成的地理環境問題,采取的措施可從減少污染、改善交通、改善城市排水系統等方面入手,不能盲目擴大城市用地規模。故D選項正確,ABC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31.【答案】(1)0~200;<200;沿海地區;平原(地勢低平)地區(2)特點:黑河—騰沖一線的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原因:東南部位于我國季風氣候區,氣候適宜;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較平坦;經濟發達,文化科技水平較高;交通便利。(3)不能。因為西藏地區高寒、缺氧,土壤貧瘠,科技水平低,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容量小。【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主要是分布在距離海岸帶0~200千米、海拔<200米的地區。說明我國人口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平原地區,這些地方氣候適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適合人類居住。(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人口分布極不均衡,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黑河—騰沖一線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我國東南部主要位于季風區,氣候適宜;地形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較為平坦,地勢起伏較小;沿海地區交通發達,交通運輸條件便利;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能夠提供較好的就業崗位和工資水平;東部沿海地區文化、科技、醫療等水平較高。(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地區以高原山地氣候為主,氣候嚴寒;該地區土壤貧瘠,生態環境脆弱;西藏地區交通不便,與外界交通聯系較少,對外開放程度較低;西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科技水平較低。綜上所述,導致西藏人口容量較小,不能大規模向西藏進行人口遷移。【點評】一、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除大陸內部的干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于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

(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人口相對集中。

(4)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

(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

(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采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

2、社會經濟條件: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交通條件、城市、工農業基礎、政治因素等。

二、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資源豐富程度: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資源越貧乏,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發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經濟發達程度: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越落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區開放程度:地區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越封閉,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費水平: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費水平越低,環境人口容量越大。32.【答案】(1)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戶籍人口變化不大。(2)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是外來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戶籍人口變化不大的原因是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低(呈負增長)。(3)積極影響:①彌補了上海市勞動力不足(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②促進了經濟發展(繁榮)。帶來的問題:①加大了就業、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壓力;②增加了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管理的難度。【解析】【分析】(1)由圖可以看出,上海高市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戶籍人口變化不大。(2)上海高市常住人口數量與人口遷移量有關,戶籍人口數量的變化與自然增長率有關,可從人口遷移和自然增長兩方面分析;常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的原因是上海經濟發達,對外吸引力大外來常住人口不斷增加;戶籍人口變化不大的原因是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低,呈負增長有關。(3)外來人口對上海城市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彌補了上海市勞動力不足的狀況,利于緩解了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口的增加,也促進了經濟發展(繁榮)。外來人口對上海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表現在:大量的勞動力涌入,加大了就業、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壓力;增加了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管理的難度,社會問題突出。【點評】一、國內人口遷移特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國內遷移較為經常和普遍,主要形式包括:1、邊疆墾殖遷移。因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枯竭地區人口相對過剩,人口遷移伴隨新土地的開發而產生。2、鄉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現代國內遷移中更為普遍和顯著的一種。其實質是農業人口轉變成非農業人口,與工業聚集、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

二、人口遷移的影響:

1.對遷出地:

有利的: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