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病理課件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學習資料_第1頁
植保病理課件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學習資料_第2頁
植保病理課件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學習資料_第3頁
植保病理課件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學習資料_第4頁
植保病理課件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稻病害: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毒病小麥病害:銹病、赤霉病、白粉病棉花病害:枯萎病、黃萎病玉米病害:大、小斑病油菜病害:菌核病果樹病害:蘋果梨輪紋病、梨銹病第四章

重要農作物主要病害重點各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害循環(越冬、越夏、初侵染、再侵染)、防治方法第一節

水稻病害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4,年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2。在現行的防治條件下,全國平均每年因各種稻病造成稻谷減產200億公斤,若不進行防治,減產可達300億公斤。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水稻稻瘟病RiceBlast

癥狀: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發病。根據發病時期和發病部位可以將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等。重點1.苗瘟發生在秧苗三葉期前。芽、芽鞘水漬狀斑,病苗基部變黑→上部黃褐→卷縮枯死。濕度大時長出灰褐色霉層。2.葉瘟自三葉期至穗期均可發生。稻株分蘗期至拔節期盛發。葉片上病斑表現有四種類型: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褐點型。1)慢性型

典型癥狀,病斑梭形,中央灰白色(崩潰部),內圈為褐色(壞死部),最外層為黃色暈圈(中毒部),病斑兩端中央的葉脈常變為褐色長條狀,稱壞死線。天氣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霉層。

“三部一線”為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2)急性型

病斑暗綠色,水漬狀,多數為不規則圓形或近圓形,葉片兩面都能產生大量灰色霉層。在品種感病、適溫高濕天氣條件

、或氮肥過多情況下產生。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現往往是稻瘟病大規模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急性型3)白點型

病斑呈白色近圓形小白點。在病菌侵染嫩葉后遇不利天氣條件或土壤缺水時發生

氣候條件繼續不適時,可轉為慢性型;在短期內轉適時,可以轉為急性型。4)褐點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點,限于兩脈之間,邊緣黃色暈圈,不產生分生孢子。多發生于抗病品種或稻株下部老葉。節瘟節瘟

多發生于穗以下的第1、2節位上。褐點→環節擴展→失水干縮→凹陷→莖節彎曲→易折斷→白穗。導致病節以上部分早枯。葉枕瘟

3.節瘟

節瘟

4.穗頸瘟:發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水漬狀斑點→環莖擴展→病部呈褐或墨綠色→失水干縮→彎曲→折斷→白穗。穗頸瘟5.谷粒瘟

發生在谷殼和護穎上。谷粒病斑橢圓形,灰白色,常產生灰色霉層。護穎發病時,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種子帶菌,成為翌年苗瘟的重要初次侵染源。

二、病原物(Pathogen)

1.分類地位

無性世代:

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

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梨孢屬。有性世代:灰色大角間座殼菌Magnaporthegrisea

(Hebert)Barr

子囊菌亞門核菌綱大角間座殼屬重點三病害循環越冬與初侵染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為翌年(3月)的初侵染源。2病原菌侵染過程結水情況下,侵入溫度為20-32℃,最適為24℃3孢子釋放與傳播一葉斑最高產孢4萬,穗頸最高28萬孢子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重點水稻稻瘟病有性世代在致病過程中不起作用五、防治方法(Controlmethods)策略

采用以選育和利用抗病豐產優質良種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為基礎,輔以適時施藥防治的綜合措施。

重點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如77021、谷梅3號等抗病品種,并且注意不同抗病品種的合理布局和輪換種植2.加強水肥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配合使用,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合理排灌,以水調肥,促控結合。重點3.藥劑防治⑴種子消毒處理:咪鮮胺乳油、10%401抗菌劑、多菌靈·代森胺拌種

⑵秧苗帶藥移栽:三環唑可濕性粉劑⑶噴藥保護: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稻瘟靈可濕性粉劑、四氯苯酞可濕性粉劑或異稻瘟凈乳油。5-7d一次,2-3次。無公害藥物:春雷霉素水劑、丙稀酸·香芹酚、噻菌靈。提前7-10d施用防治葉瘟,提前20d施用防治穗瘟。水稻紋枯病Ricesheathblight廣泛分布于世界各稻產區。隨矮桿品種和雜交稻的推廣,紋枯病的發生日趨嚴重。主要引起葉鞘枯和葉枯,降低結實率,一般減產5-10%,嚴重時50-70%。2002年資料顯示,我國近幾年發生1500-2000萬hm2,每年損失6×109kg,占水稻病蟲害損失的40-50%。一癥狀秧苗期、稻穗期均可發生,以抽穗期為盛,危害葉鞘、葉片和莖稈。導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癟谷增加,并可造成倒伏和整株枯死。病狀:初葉鞘近水面形成水漬狀、暗綠色邊緣不清晰小斑點,后擴大成橢圓形或云紋形病斑,邊緣暗綠,中央灰綠色,擴展迅速。多病斑?;ハ嗪喜⒊刹灰巹t大斑,形成花桿病斑。病征:白或灰白色蛛網狀菌絲體;白色絨球狀菌核,老熟呈暗褐色鼠糞狀或不規則形菌核。高溫高濕形成白色粉狀擔子和擔孢子。重點水稻紋枯病田間癥狀橢圓形或云紋形病斑,中央灰白或暗綠,邊緣有褐色線,擴展迅速。多病斑?;ハ嗪喜⒊刹灰巹t大斑,形成花桿病斑。云紋形病斑紋枯病葉片病斑紋枯病莖稈危害狀紋枯病稻穗受害狀小麥紋枯病玉米紋枯病二病原菌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性態為瓜亡革菌,擔子菌亞門該菌無性態致病,不產生無性孢子,只以菌核和菌絲兩種狀態存在。寄主范圍廣,能寄生54科近263種植物,重要寄主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麥、花生、高梁、豆類、甘蔗等。病菌生長溫度10-42℃,最適28-32℃。侵入溫度23-35℃,最適28-32℃。菌核形成溫度12-40℃,30-32℃最多。菌絲致死溫度53℃5min,菌核55℃8min。生長pH2.5-7.8,最適5.4-6.7。其致病性與分泌的果膠酶與纖維素酶呈正相關。

重點越冬:菌核在土壤或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殘體上越冬。一般每公頃遺留菌核150萬,可高達4500萬。土表和水層菌核越冬存活率96%。侵入:越冬菌核隨水漂浮至稻基部葉鞘,分蘗盛期至孕穗期在株、叢間橫向擴展,增加發病率;孕穗后期至臘熟期垂直擴展,加重發病程度。菌核在27-30℃和95%RH條件下,1-2天內萌發和完成侵染,相對濕度低于85%,侵染受抑制。有性階段在自然情況下不起作用。三病害循環重點上季稻田遺留的菌核量與當季發病程度密切相關。五防治

清除菌源:如插秧前打撈混雜于浪渣中的菌核

肥水管理:用水原則“前淺、中曬、后濕潤”氮磷鉀肥合理搭配

藥劑防治:藥品:井岡霉素、多菌靈、菌核凈等。用藥時期:分蘗封行期病叢發病率達5%,孕穗期叢發病率達10%需各施藥一次;抽穗期達20%再施藥一次重點白葉枯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發現,目前是亞洲和太平洋稻區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國于南京郊區發現,現在除新疆外,均有發生,被列為我國有潛在威脅的植物病害。受害后,葉片干枯,空殼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10-30%,嚴重的達50%,甚至絕收。水稻白葉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一癥狀類型

1)普通型(葉枯型)病斑多自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后擴展為短條斑,再延伸擴展為長條斑,有的可直達葉基部或葉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紋狀,條斑從黃褐色最終轉呈灰白色(秈稻)或黃白色。濕度大時,病部常見蜜黃色珠狀菌膿

重點水稻白葉枯病普通型癥狀感病葉片不同感病程度的病葉白葉枯病菌膿

2)急性型

主要在環境條件適宜或品種感病情況下發生。葉片產生暗綠色病斑,如沸水燙狀,葉片向內卷曲呈青枯狀,以上部葉片為多見,病部常有蜜黃色珠狀菌膿。3)凋萎型(枯心型)

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失水、青卷,隨后凋萎,其他葉片相繼青枯。用手擠壓莖基部可見黃色菌液外溢。凋萎型白葉枯2.白葉枯和生理葉枯區別1)溢菌現象:顯微鏡下觀察有無噴菌現象。2)保濕法:

病葉置濕沙上保濕5-96小時,觀察菌膿。菌膿植物組織細菌流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0.5~1μm×1~2.7μm,極生單鞭毛。無芽孢,有粘液層不具有莢膜。。G-;嚴格好氣;代謝類型為呼吸型;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黃色,圓形??煞置诙嗵嵌舅兀茐暮投氯鑼ЫM織。生長范圍為5-40℃,最適26-30℃;無粘液層保護時,致死溫度53℃(10min),有粘液層保護致死溫度為57℃(10min)。最適宜pH6.5-7.0二病原菌稻黃單胞桿菌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細菌,薄壁菌門黃單胞桿菌屬重點越冬和初侵染:病谷和病稻草傳播:風、雨、流水;

從葉片的氣孔、水孔、傷口等侵入侵染:若從葉片侵染則為局部病害若從莖基部、根部傷口侵染則為維管束

病害,系統性侵染三病害循環重點水稻白葉枯病五防治

檢疫:杜絕種子傳病選用抗病品種:如特青一號、南京14、協優64等培育無病壯秧:選用無病種子,無病田育秧,秧

苗噴施藥劑。種子處理:強氯精、402抗菌劑、葉枯唑、乙蒜素乳油等浸種。藥劑防治:點發階段,5-7d噴一次,連噴2-3次。大田防治:選用葉枯凈、葉枯唑、氯霉素、代森銨、噻菌銅、農用鏈霉素等。

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種植抗病品種為基礎,抓秧苗防治,結合肥水管理和藥劑防治。重點水稻病毒病

Riceviraldiseases

全世界報道的水稻病毒病及類似病害(含植原體)有20多種,我國已知的有12種。主要分布在華南、華東和華中等稻區。感病植株多矮縮、不能抽穗,嚴重發病田可絕收。主要包括:水稻普通矮病毒病RiceDwarf、水稻黃矮病RiceYellowStunt、水稻黑條矮縮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水稻條紋葉枯病RiceStripe重點一.癥狀(symptoms)比較癥狀普矮病黃矮病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株型矮矮矮正常分蘗增多減少增多減少葉色濃綠黃綠相間濃綠黃綠病葉及葉鞘的葉脈間可出現乳白色虛線狀條點葉肉褪綠呈黃、葉脈和葉鞘保持綠色葉鞘有臘白后轉為黑色的短線條心葉下垂,枯心,黃角條斑水稻普矮病水稻黃矮病1.病株2.病葉前期3.病葉后期4.黑尾葉蟬(傳毒昆蟲)1.病株2.病株3.黑尾葉蟬水稻條紋葉枯二、病毒特性

普矮黃矮黑條矮縮條紋葉枯形態球狀彈狀球狀絲狀體介體黑尾葉蟬等葉蟬黑尾葉蟬等葉蟬灰稻虱等飛虱灰稻虱介體帶毒終生卵傳終生不經卵傳終生不經卵傳終生卵傳潛育期10~30天5~30天20~30天25天水稻普通矮縮病和黃矮病害循環三.病害循環(Diseasecycle)重點

水稻黑條矮縮病和條紋葉枯病害循環五.防治措施(Controlmethods)

以昆蟲介體遷移高峰期和水稻易感期藥劑治蟲為中心,加強農業防治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1防蟲防病介體昆蟲成蟲遷移兩個高峰是防蟲治病的關鍵時期。防治黑尾葉蟬:樂果、馬拉松、巴丹、速滅威、葉蟬散。防治飛虱:吡蟲啉、撲虱靈。2選用抗病品種

合理利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良種。赤塊矮3號、汕優桂33號、金號6號、廣二矮5號、閩晚6號、汕優4號、四優4號、包胎矮、珍龍13、三農3號3提高栽培措施

品種連片種植,避免套作間作;連片種植,規?;?;秧田應遠離蟲源田,減少苗期感病機會;加強本田期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等重點第二節

小麥病害

小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在我國僅次于水稻,為我國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全世界記載的小麥病害約200種,我國20多種。赤霉病是長江流域、華北、西北和東北等地小麥主要病害。銹病是我國最重要的麥類病害,20世紀50-60年代曾多次大流行,由于抗病品種的應用,近30年未大流行,但在西北和華北仍發生較重,應該實時監控。白粉病近年有加重的趨勢,紋枯病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病害。小麥赤霉病Wheatheadscab

麥類流行病,小麥受害最重。多發生在穗期多雨、氣候潮濕的地區,其中以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東北春麥區最重。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達80-90%,甚至顆粒無收。病麥粒中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玉蜀黍赤霉烯酮等對人畜有害的毒素,可致發熱、嘔吐、腹瀉和母畜流產。

一癥狀

主要發生在穗期,造成穗腐。穗腐于小麥揚花后出現。最初在穎殼上出現邊緣不清的水漬狀褐色斑,漸蔓延至整個小穗,使其枯黃,后至穗軸,破壞穗軸的輸導功能,使其他小穗枯死。潮濕時,產生粉紅色膠質霉層,上產生蘭黑色小顆粒(子囊殼)。重點小麥赤霉病Headscab小麥赤霉病病穗小麥赤霉病病穗Infectedwheatandbarley二病原菌無性態:禾谷鐮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

半知菌類絲孢綱叢梗孢目瘤座孢科鐮刀菌屬有性態: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zeae

子囊菌門核菌綱球殼目赤霉屬重點越夏越冬:病原菌通常以子囊殼、菌絲體在各種寄主植物殘體內越冬。可以腐生狀態在旱地土壤中的稻樁、小麥、玉米和高梁等秸稈越夏,也可以以危害棉花、玉米等方式越夏。越夏后,轉移至秋收后的玉米和水稻殘體上越冬。初侵染:越冬后產生的子囊孢子,子囊殼成熟后濕度大于98%即可釋放孢子,風雨傳播(1-1.3m,少10m)。侵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揚花期傳播至穗部,自花藥或穎片裂縫侵入,在穗部垂直和水平擴展,由于穎片的阻隔,易導致“半病半健”現象。再侵染:病斑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多雨時迅速傳播,但在小麥生育期一致的地區,一般不起重要作用。三病害循環重點小麥赤霉病五防治抗病品種:多為感病和中抗品種藥劑防治時間:關鍵時期為揚花期(揚花10-50%)藥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5-7d,1-2次(注意抗藥性)農業防治:

適時早播,使花期提前錯開雨季收獲后及時曬干,使含水量13%以下時入

倉,防止麥粒霉變。重點

小麥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

分布世界各產地。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矮桿品種的推廣和種植密度的提高,該病逐漸擴展到全國,成為全國小麥發病面積最大、危害損失最重的常發性病害。小麥受害后,葉片早枯,分蘗減少,一般減產5-10%,局部30-50%,甚至顆粒無收。一癥狀

各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葉面病斑多于背面,下部葉片受害重。典型癥狀為病部表面覆有一次白色粉狀物,后期霉層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上散生黑色小顆粒(閉囊殼),病葉退綠黃化。重點Powderymildewofwheat小麥白粉病SymptomsofBlumeriagraminisonbarley(Hordeumvulgare)二病原菌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

寄主表皮下形成吸器;表面垂直菌絲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形,分生孢子串生;閉囊殼黑色、球形,附屬絲不發達,短絲狀;內生子囊8個,子囊孢子當年不成熟。子囊孢子形成、子囊和分生孢子萌發、侵入適溫10-20℃。兩種孢子在RH0-100%均可萌發,但濕度近飽和最好,但在水滴中不萌發。重點小麥白粉病分生孢子可遠距離傳播分生孢子不耐高溫,旬氣溫<24℃順利越夏重點五防治抗病品種:如鄭州831、百農64、關東中生等藥劑防治時間:孕穗末期到抽穗初藥劑:三唑酮,烯唑酮等(注意抗藥性)方法:拌種和大田噴施(病葉率10%),間隔7-10d,1-2次栽培措施:合理密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重點小麥銹病WheatRust重點WheatStripeRust葉銹小麥桿銹Wheatstemrust

WheatRust小麥莖桿和葉片的桿銹“條銹成行葉銹亂,桿銹是個大紅斑”。二病原菌均屬于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柄銹菌屬條銹:條形柄銹菌小麥?;蚉cciniastriformis

葉銹:隱匿柄銹菌小麥?;蚉.recondita

桿銹:禾柄銹菌小麥?;蚉.graminis重點LifecycleofPucciniagraminis重點條銹和葉銹病害循環甘肅、青海、四川等夏孢子不耐高溫,越夏旬平均氣溫為20-22℃北方麥區南方麥區夏孢子夏孢子小麥銹病的氣流遠程傳播夏孢子為初侵染源越冬越夏桿銹病害循環夏孢子不耐低溫藥劑:三唑酮、烯唑酮、丙環唑、代森鋅等桿銹?。呵锩缬酌?、拔節至抽穗發病及進行防治。五重點第三節棉花病害棉花枯萎病cottonFusariumwilt棉花黃萎病cottonVerticilliumwilt癥狀病名

枯萎病

黃萎病危害時期時期盛期苗期至成株6月現蕾前后主要成株7-8月結鈴期癥狀網紋、黃化、青枯、皺縮、紫紅掌狀斑駁、落葉株型矮、叢葉正常發病特點由上至下發病由下至上發病內部癥狀維管束深褐色或墨綠維管束黃褐色病癥潮濕時,紅色霉狀物潮濕時,白色霉狀物重點黃色網紋型棉花枯萎病黃色網紋型黃化型棉花枯萎病黃化型紫紅型青枯型青枯型氣溫急驟變化,如雨后迅速變晴、變暖,日光曝曬強烈,易出現急性青枯癥狀矮縮病株健株棉株節間縮短,病株比健株明顯變矮,但并不枯死矮縮型網紋黃化青枯皺縮紫紅矮化棉花黃萎病棉黃萎病初期病葉棉黃萎病中期病葉

后期,病斑由淡黃色變為黃色至褐色,病葉邊緣向上卷曲,主脈極其附近的葉肉仍保持綠色,整個葉片呈掌狀斑駁初期,病葉邊緣和主脈間葉肉出現不規則淡黃色斑塊棉花黃萎病重病株后期葉片脫落,莖基部或落葉的葉腋處,可長出贅芽和枝葉棉花黃萎病

真菌致不可恢復的病理性萎蔫:病理性萎蔫的實質是維管束組織堵塞、死亡。

枯萎黃萎健康病原菌

枯萎病

黃萎病病原菌尖鐮孢萎焉?;停現usariumoxysporium大麗花輪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

生長適溫27-30℃22C-30℃pH值3.5-5.35.3-7.2寄主范圍大麥、小麥、辣椒、茄子等40多種錦葵科、茄科、豆科等660種致病機理鐮刀菌酸、阻塞作用輪枝菌素、阻塞作用1小型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2小型分生孢子3大型分生孢子梗;4大小分生孢子;5厚垣孢子尖鐮孢萎焉?;停喊胫惤z孢綱叢梗孢目瘤座孢科鐮刀菌屬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棉枯萎病菌大麗花輪枝孢

半知菌類絲孢綱叢梗孢目淡色菌科輪枝菌屬棉花黃萎病菌棉花黃萎病菌原形態叢梗孢菌黃萎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害循環

越冬:枯萎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棉籽、病殘體(棉籽殼、餅)、土壤和未腐熟的糞肥中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棉籽短絨帶菌率極高;菌絲體可在土壤內存活6-7年,厚垣孢子可達15年。黃萎病菌以微菌核和菌絲體在病殘體和短絨中越冬。微菌核在土壤可存活8-10年。傳播:土壤中的病葉和病殘體是近距離傳播的菌源。病菌主要靠流水、農事操作和地下害蟲在田間蔓延傳播。通過帶菌種子和棉籽殼的調運遠距離傳播。重點防治加強檢疫、保護無病區、把好種子關無病區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浸種:種子硫酸脫絨、402或乙蒜素55-60℃浸種30分鐘;40%多菌靈室溫浸泡14h鏟除零星病株,強氯精、棉隆或氯化苦土壤處理(每平米7.5kg)換茬輪作:與麥、玉米等禾本科輪作3-4年,水旱輪作1-2年種植抗病品種:如中棉12和86-6等重點第四節油菜、玉米病害油菜菌核病玉米大、小斑病

在世界各油菜生產區均有分布,我國尤以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最為普遍和嚴重,一般發病率10-30%,嚴重時80%以上,造成減產10-70%,含油量銳減。

油菜各生育階段均可感病,以開花結果期發病最多。病菌能侵染油菜地上各部分,尤以莖桿受害造成的損失最重。

油菜菌核病

rapeSclerotiniastemrot苗期病害癥狀受害莖與葉柄濕腐,長出白色菌絲,形成黑色菌核一癥狀重點花瓣極易感染,掉落到其他部位可引起新的病斑

成株期葉片發病多自衰老葉片開始。初暗青色水漬狀,后黃褐色,外有黃色暈圈。干燥時易破裂穿孔。

莖桿發病,產生中灰白色,邊緣褐色病斑。后期髓部中空,極易折斷,內有黑色菌核,病莖部以上枯死。后期癥狀二病原菌核盤菌:Sclerotiniasclerotium

子囊菌門盤菌綱核盤菌屬

菌核不規則,黒色,抵抗干旱和低溫的能力強。萌發為肉質子囊盤,淺褐色,上排列子囊。適溫15-20℃,RH>85%。分泌多種果膠酶、纖維素分解酶、蛋白質分解酶及草酸等分解、殺死寄主細胞。寄主范圍廣,可侵染64科450多種植物,除十字花科外,還可侵染萵苣、向日葵、胡蘿卜、大豆、蠶豆等。重點三病害循環

在田間,通常是子囊孢子萌發侵染花瓣,帶菌花瓣脫落至葉片上引起葉片發病,葉片病斑擴大蔓延至莖或莖粘附病花瓣、病葉片,而引發莖部病害。重點初侵染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