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漢川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三保溫練習(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美國報刊協會網站刊登的一幅時政漫畫:特朗普總統正在用“關稅”磚頭和“貿易戰”水泥砌一口井。由此可知A.經濟全球化面臨著嚴峻挑戰 B.漫畫作者認同美國優先的戰略C.世界多極化趨勢由此被中斷 D.美國奉行孤立保守的外交政策2.北魏馮太后說:“立三長,則課(稅)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某種社會現象。從材料中可以判斷,此社會現象是A.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B.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C.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役D.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3.畫面中的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A.聯合國 B.歐盟 C.北約 D.WTO4.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中國應該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5.20世紀20年代以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了全國性高潮,等人早年曾發動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所學內容由科技實業學科發展到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學科。此外,他們還學習和研究世界革命的經驗,以實現徹底改造中國社會的任務。這表明A.民主和科學逐漸成為時代潮流 B.實業救國運動已經被人們拋棄C.五四浪潮激發了民族救亡意識 D.中共為旅法求學運動提供支持6.歷史學者李傳斌說: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具有標志性意義,在那一年,“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不平等條約時代開始走向崩潰,中國真正展開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奮斗,廢約運動全面興起,政府交涉和民眾斗爭交相呼應。作者所指的歷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B.新文化運動的發生C.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 D.國民大革命的興起7.王守仁認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強調了它的道德性質,其竭力維護封建主義的“天理”;同時,他又反對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來有些思想家對此作了改造,強調人的理性作用和獨立思考。這說明A.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B.其觀點與程朱理學有本質上的不同C.這種觀點包含了強調人的個體意識的因素D.理學解決了儒學衰微的問題8.20世紀90年代,“伙伴關系”成為中國外交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我國政府在對外關系中,積極努力構筑“伙伴關系”框架。中國做出這一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是A.不結盟政策已不合時宜 B.多極化趨勢的深度發展C.反殖反霸成為時代潮流 D.發表“南方談話"9.《后漢書》記載,安帝永初年間曾兩次調江蘇、浙江一帶的糧食賑濟河南等地。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江南農業得到一定發展 B.南北經濟呈現互補趨勢C.長途貿易獲得長足發展 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10.“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這首詩描寫的社會現象最有可能發生在A.太平天國時期B.洋務運動時期C.義和團運動時期D.辛亥革命之后11.郵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古跡、文化典籍等作為題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載著往昔的歷史。下列三張不同年份發行的郵票,見證了1949年以來,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遷。這些變革都A.遵循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B.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黨的路線C.促進了農民生活的不斷改善 D.堅持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原則12.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來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基辛格表示:(1)承認屬于中國。(2)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孤立中國,在聯合國內將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7月16日,雙方發表了會談公告。這一公告的發表A.推動了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 B.使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表明美國欲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 D.標志美國孤立中國外交政策的破產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認為:人才是具有“明人倫”的品格和“修齊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備之才。人才與統治能力、人才與治才幾乎成為同義語,其最高境界是達到內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賢才。19世紀后期,王韜認為:必須要培養多類型、多層次的有“一技之長,一材之擅”的專門人才。這些專門人才是具有各種專門知識技能的企業家、軍人、科學家等各行各業人員。清政府宣稱:凡游學他國得有長技者,可直接被聘請為書院的專科教師。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拔去奴隸之根性”的新式國民。20世紀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擁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愛國意識的共和國國民,又有健壯的體魄、近代科學知識、良好的修養、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學制》中強調重視學生的職業訓練;課程和教材內容側重實用;實行選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兩種準備。——李宜江《我國近代人才觀的變遷》從材料中提取一條有關人才觀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14.(20分)為進一步佐證,該學生檢索到下列三份資料。①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②學者對《新唐書》列傳中1443名官員的來源的分析:入仕途徑科舉制入仕胥吏出職等雜色入仕開國功臣與降歸入仕門蔭入仕入仕途徑不詳人數54034416292306比例37%24%11%7%21%③唐朝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孟郊:家中清貧,曾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歸納三份資料能共同佐證的內容,并對其史料價值進行評估。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據材料“特朗普總統正在用‘關稅’磚頭和‘貿易戰’水泥砌一口井。”可知,此漫畫的寓意是特朗普正在用一口井“關稅、貿易戰”來保護自己,封閉自己,這體現了其行為不利于經濟全球化,不利于貿易自由化,A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沒有涉及“美國優先的戰略”,B理解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特朗普的“關稅、貿易戰”,而不是世界多極化趨勢,C與材料無關;材料體現的是貿易保護主義,而不是外交政策,D錯誤。2、C【解析】

根據材料“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說明三長制實施改變了北魏初期的隱匿人口逃避賦役的社會現象,僥幸之人不能再僥幸了,苞蔭之戶不能再苞蔭了,C選項符合題意。鮮卑貴族排斥漢族地主參政的說法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官吏沒有俸祿吏治腐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鮮卑貴族拒絕移風易俗的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3、B【解析】

畫面中的旗幟是歐盟的會旗,故英國正在意圖脫離的國際組織是歐盟,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4、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針對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的社會狀況,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故C正確;民族主義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符合材料,故A錯誤;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不符合題意,故B錯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當中沒有民主主義的說法,故D錯誤。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西方國家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三民主義的內容出發,即可得出正確答案。5、C【解析】

“20世紀20年代以來”正是五四運動之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了全國性高潮……實現徹底改造中國社會的任務”說明五四運動激發了民族救亡意識,故C正確;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思想,排除A;“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的研究增加并不是說實業救國運動被徹底拋棄,排除B;材料中沒有說明派出國外的人員是中國共產黨支持,排除D。故選C。6、C【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激起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后中國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權利,故C項正確;太平天國政權并未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倡導西方民主科學,與廢約運動的興起無關,排除B項;國民大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開始,排除D項。故選C。7、C【解析】根據“強調人的理性作用和獨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這種觀點包含有強調人的個體意識的因素,具有進步作用,C正確;王守仁的心學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A錯誤;王守仁的心學與程朱理學都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認識理的途徑不同,B錯誤;D夸大了理學的作用,排除。8、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世界格局呈多極化趨勢并深入發展,“要對話而非對抗,要合作而非沖突”,所以我國政府積極發展平等、合作、互利和依存的伙伴關系,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是新時期我國采取的外交政策,并非不合時宜,排除;此時的時代潮流是和平與發展,C選項錯誤;D選項是在改革開放處在關鍵時期的重要談話,與該政策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故選B。9、A【解析】

從材料中的“曾兩次調江蘇、浙江一帶的糧食賑濟河南等地”來看,江南一帶的農業有一定發展,有富余糧食供政府調撥到其他地方,故答案為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互補”關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長途貿易的發展狀況,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在南宋時期完成,排除D項。10、D【解析】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材料“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剪辮的社會風潮,故D正確;太平天國時期和洋務運動時期并未形成剪辮的社會風氣,故AB排除;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與剪辮無關,故C排除。11、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不論是人民公社還是改革開放,都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公有制。D正確;人民公社沒有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A排除;人民公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失誤,不是與時俱進,B排除;人民公社反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排除。故選D。12、C【解析】

這一公報是1971年發表的,宣布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正常化,故答案為C項;推動印度支那問題的順利解決是日內瓦會議,排除A項;使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第26屆聯大,排除B項;新中國建立后美國長期以來實行孤立中國的政策,這一政策破產的標志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示例一:信息: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強調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以及選拔服務于封建統治的國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重視基于儒家倫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統治的政治才能。(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樣的人才觀利于官僚素質的提高和封建統治的強化;但培養的人才類型單一,不利于實用人才的培養。示例二:信息:19世紀后期,重視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專門人才。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19世紀后期,伴隨著列強入侵、西方工業革命成果的傳入以及民族工業的興起,形成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專門人才的人才觀。(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適應了當時對各種實用專門人才需要,有利于培養近代化人才,推動我國社會的近代化;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重道輕器,天朝上國等傳統觀念。示例三:信息:20世紀初,提出要培養有獨立人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20世紀初,提出要培養有獨立人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滲透愛國主義、全面發展的理念)。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成立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促成了這一人才觀的思考。(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養德才兼備和具有愛國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動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解析】

根據“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認為:人才是具有‘明人倫’的品格和‘修齊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備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強調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結合所學,可分別從原因、評價等方面分析說明,原因可從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封建國家的需要分析,評價可從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進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4、三份材料能共同佐證科舉制使普通士人獲得入仕機會。材料一是史學家的研究成果,雖為個人觀點,但有一定權威性;觀點明確。材料二的數據統計出自史書記載,屬于原始史料,但需經過分析獲得結論。材料三是文學作品,不能直接證史,但能折射科舉制作用,同時也能從中體現作者的思想與心態。(言之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