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復習《選擇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復習《選擇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復習《選擇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復習《選擇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復習《選擇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期末復習

【選擇題】解題指導+專項100練

QF選擇題的特點

選擇題是歷史學科中考的基本題型之一。題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

一段史實敘述等)或圖表材料(各種實物圖片、地圖、漫畫、表格等)呈現,選擇四個選項之中

最為合適的一項,如何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呢?

選擇題答題原則

一、時空(時間、階段,區域、政權)

時間:顯性呈現:如200年;

隱形呈現:時間情景化(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稱、專有名詞、歷史事件等);時期、階段、

朝代等,如春秋戰國時期、國民大革命時期,新中國過渡時期等

空間:注意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的特定地理條件、環境。

二、主干信息(關鍵詞、重點、主體、主旨、內核、關鍵信息)

A、關鍵的詞語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詞語來暗示,如轉折性的詞語一一但是、去人而、然而

等,遞進性的詞語一一而且、并且等,假設性的詞語一一如果、若、假如等。我們弄清楚了這些

詞語在題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會抓住題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這樣我們才能將題

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

B、題干材料所給句子的主體就是關鍵性的詞語,正確選項的主體肯定與題干材料所給主體是一

致的。

C、題干材料呈現的重要提示性史實也是關鍵性的詞語,我們關注這些提示性詞語,有助于我們

和基礎知識鏈接,很快就可以判斷出與題干材料關聯的史實,做出正確選擇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三、連詞:如轉折、假設、因果、遞進、否定肯定、贊揚貶抑等。(因果關系往往是以邏輯關系呈

現)

A、轉折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轉折部分,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雖然(雖是、雖說、固然)……

但是”、“盡管……卻(還、可是)”、“然而”、“可是”、“卻”、“不過”、“只是”等。

B、遞進關系:一般強調的重心在遞進部分,主要的遞進性關聯詞語有,“不僅……而且”、“況

且”、“不光……也、”不僅……還”、“不但不……反而”、“連……也”、“何況”、“甚至”、“不但……

還”、“非但……而且”等。

C、并列關系:并列前后權重相同,做這類含有并列性關聯詞的選擇題時,常常要用到后邊我們

要講的選擇題八大原則中的全面原則。主要的并列性關聯詞語有,“既……又”、“又……又”、"一

邊(面)……一邊(面)”、“有時……有時"、“一會兒……一會兒”、“既不……也不”、“既是……

也是“、“連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D、因果關系:題干材料含有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正確選項也應含有因果關系,常用的因果關

系關聯詞語主要有,“因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為"、“既然……就",“由于”

“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

值得注意的是,題干材料往往不出現這些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但是題干材料的敘述

中卻暗含著因果關系,同學們在閱讀中務必注意這個隱性的因果關系,如果能在“因”“果”之

間標出一個箭頭,這道題作對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四、設問

限定性一一時間、空間、領域、程度、性質;

考查意圖,例如:表現了反映了說明了一實質(經濟、全面的、主觀的、歷史進程、社會轉型)

五、選項

一辯:是否符合歷史史實;觀點是否正確

二辯:是否符合題干內容;(與材料無關或與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

三辯:是否與題干要求有必然的邏輯聯系。(比較選擇與材料聯系密切主旨最相符的答案)

選擇題解題技巧

新課程下多數選擇題設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問題的綜

合能力。在諸多的有效信息中,“題眼”是最為關鍵的。所謂的“題眼”就是一道題中最關鍵的

部分,比如說一個字或者一個詞語、一句話。

第一步,審題干,抓準“題眼”。首先應弄清題干的主旨,明確關鍵語句,再分析這個關鍵語句

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據題干中的“題眼”,分析選項,判斷每一個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是否符合“題眼”

要求,是否與“題眼”有必然的聯系。

第三步,驗證結論。根據“題眼”與正確選項相互印證,再結合試題和所學知識驗證答案。

選擇題解題方法

(1)時間排除法: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題目有明確時間或隱含時間信息的,首先確

定此時間是否對解題有幫助,如果有,則考慮利用時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備選項所述內容是否

符合題干的時間限制。

(2)絕對詞語排除法:即備選項中有過于絕對的說法(如全部、都、完全、徹底和均等字眼)

一般是錯誤的,但我們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徹底”這樣字眼的選項都是錯誤的,而要根據

題目的要求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后再決定是否排除。

(3)說法錯誤排除法:即備選項本身的表述有明顯錯誤,與史實或歷史基本常識不符合或不完

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選擇題除外),這些備選項也可以排除。

(4)無關選項排除法:此類題目,需要排除的選項是指與題干意思不符合的選項,但選項本身

表達的觀點沒有錯誤,而是指在題干設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題干意思。

選擇題常見的錯誤

i.無視題干和選項的褒貶色彩

應對:①通過形容詞等猜測命題者情感傾向,是褒是貶?②選項的褒貶應該和題干一致。

2.因果倒置:命題者在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

準確和透徹理解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系。

3.時空錯位:命題者故意設置與題干不相符的時間和地點。

4.程度失當:故意設置添枝加葉、夸大其詞的干擾項。

5.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個體代替整體、用一個事實來證明普遍的道理(要區分群體

和個體,個體是不能反映群體意識的,切勿以偏概全)。

6.偷梁換柱:故意設置偷換概念、偷換主題、移花接木的干擾項。

7.無中生有:故意設置題干材料無從體現或者無法根據材料推理出來的干擾項。

8.邏輯混亂:故意設置因果關系顛倒或與題干設問沒有因果關系的干擾項。

9.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來代替根本的東西。

10.史實錯誤:故意設置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表述作為干擾項。

11.似是而非:故意設置表面上看似正確,但實際上離題意較遠的干擾項。

選擇題專項100練

1.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制作毛氈、奶酪、油酥的技術,還提到了胡餅、胡飯、胡羹、

羌煮逐步為漢人所接受。這說明當時北方()

A.政權更迭頻繁B.民族交融增強C.經濟發展繁榮D.統一成為趨勢

2.下列圖組內容為都江堰、造紙流程示意圖及《齊民要術》《傷寒論》書影,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

是()

A.古代醫學的發展B.古代思想的繁榮

C.古代詩歌的繁榮D.古代科技的發展

3.錘繇的楷書剛柔兼備,王羲之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北魏的書法雄勁駿放、端莊古雅。這

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

A.風格多樣B.交流頻繁C.立意高遠D.題材廣泛

4.某班級的書法興趣小組找到了右面這幅書法作品的圖片,對其真跡解讀最準確的是()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A.該作品創作于北魏時期B.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C.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D.是“書圣”王獻之的作品

5.《洛神賦圖》是顧愷之讀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在畫中,顧愷之運用散點的方式巧妙地

安排了“相遇”“嬉戲”“離別”等多個空間場景,將獨立的故事情節跨越時空融會貫通,使觀者不知

不覺中按照畫家所構建的連續空間進行解讀。材料意在強調()

A.曹植心路歷程的變化B.洛神生動的形神氣韻

C.畫家高超的創作技巧D.畫作極高的歷史價值

6.學校舉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九年級(1)班同學參與了一個展區的布展。根據下列圖片推

斷這一展區的主要內容是()

永f

t

?

和X

霰U

4

4t

>*一■■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女史箴圖》(摹本?局部)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A.秦漢時期的書法成就B.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

C.隋唐時期的繪畫成就D.中國古代書法的發展歷程

7.《齊民要術?自序》指出:糧食生產是治國安民的第一件大事;《農政全書》用了全書接近三分之

一的篇幅來重點講“荒政”,有對于水患、旱災、蝗災的防治實施細則。這反映出()

A.古代農業著作強調已有經驗的總結B.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C.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D.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8.小芳同學為某單元設計了下列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該單元的主題是()

A.中華文明的起源B.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9.前秦的苻(fu)堅即位以來,仿照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

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活

動),還命人舉行養蠶之禮。這些舉措()

A.消除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為泗水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D.體現了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10.根據圖示,判斷這一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1.以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現象所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內遷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民族隔閡逐漸消解。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

北萬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遷往南方,從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B.導致了南方政權的更迭

C.推動了北魏孝文帝改革D.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條件

12.如下表格記錄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這些措施()

遷都洛陽講漢話改姓氏通婚姻穿漢服

A.促進了民族交融B.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

C.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D.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13.孝文帝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后,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以漢

服代替鮮卑服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材料中的時間換算成世紀應是()

A.公元4世紀初B.公元4世紀末

C.公元5世紀初D.公元5世紀末

14.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利用以下地圖,可以研究的主題是()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15.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夠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人民群眾大力擁護B.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C.最高統治者的支持D.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16.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

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鑄幣金屬匱乏B.幣制較為混亂C.農業技術落后D.商品經濟衰退

1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在各地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文化內涵,如山西地區紀念介子推,

江浙一帶紀念伍子胥。最終,荊楚地區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這說明()

A.南北交流的趨勢加強B.經濟重心開始逐步南移

C.動蕩導致了文化紛爭D.戰爭動亂豐富社會習俗

18.下圖所示,北魏時期的帝王和大臣們都穿著長袍寬袖的漢族服飾。出現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北魏帝王出御圖》

A.北方少數民族內遷B.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C.穿漢服顯示貴族身份D.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

19.以下文物共同佐證了南朝時期()

南朝青瓷蓮花尊南朝青0釉雞頭龍柄壺

A.糧食作物的高產B.農業技術的進步C.商品貿易的繁榮D.手

工業較為發達

20.《宋書》云:“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鹽杞

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苯系貐^得到開發的原因不包括()

A.社會秩序比較安定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C.是全國經濟重心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21.以下是《史記》與《宋書》中對江南地區的不同記載。這一變化反映出()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

羹魚,或火耕而耨……無積聚而多或稔,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

貧?!抉R遷《史記?貨殖列傳》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朝沈約《宋書》

A.江南地區社會相對安定

B.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C.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D.江南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先進、生產經驗豐富

22.下圖是小歷同學根據課堂學習內容繪制的思維導圖。依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A.江南地區的開發B.北方各族的內遷

C.黃河流域的統一D.中外文化的交流

23.《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鹽

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边@說明()

A.蘇湖熟,天下足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C.諸葛亮治蜀有成效D.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24.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農

作物原本種植在北方,而東晉時在南方也種植了。這一現象反映出東晉時期()

A.政局混亂導致北方經濟衰落B.南方的手工業有比較大的發展

C.南方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耕作D.北民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

25.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三國鼎立一短暫統——-政權分立

區域經濟推動推迎民族關系

江南地區的開發交往交流交融

A.人口遷徙B.北魏孝文帝改革C.絲路開通D,經濟重心的南移

26.下圖為我國歷史上某一政權形勢圖,對這一政權描述正確的是()

A.王室衰微,諸位爭霸B.休養生息,鞏固一統

C.短暫統一,民族內遷D.”王與馬,共天下”

27.戰國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全國經濟重心,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經濟獨占鰲頭的局面

不復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使長期以來南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獲

得改善,差距縮小了。這表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B.人口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北魏的改革促進了江南的開發D.全國經濟重心已逐漸轉移至南方

28.在這個時期,瑯郡王司馬睿擔任鎮東大將軍,他的駐地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因此,許多士族

在南渡后涌進建康,城市的風俗和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北方移民的到來,使得建康

不再是一座單純的江南城市,而是逐漸成為一座融會南北風格的全國性大都市。材料可知流民

南遷的影響是()

A.造成了人們的流離失所B.促進了民族交融

C.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內遷D.導致了階級矛盾激化

29.下列示意圖揭示出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匈奴、鮮卑、羯、氐、£

五族內遷,促進民族交融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D.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30.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

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農業生產超過北方B.東晉政府重視發展果樹種植

C.貿易興盛推動外來物種增加D.人口南遷促進作物品種遷移

31.下邊是東漢以后部分政權更替示意圖,對該示意圖的解釋不符合史實的是()

A.東漢和西晉都是統一的朝代

B.西晉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

C.西晉與東晉曾經南北對峙

D.東晉時北方有很多政權

32.魏晉時期“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

治者’怨恨之氣,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晉()

A.實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銳B.民族內遷,缺少文化認同

C.漢族南遷,人口大量減少D.八王之亂,社會動蕩不安

33.“只過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現了全面的危機。內部爆發,八王之亂’的同時,各少數民族部

落也紛紛起兵……西晉王朝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終被匈奴貴族劉淵父子的鐵馬強弓所摧垮?!?/p>

這反映了西晉王朝的特征是()

A.紛爭不斷,短暫而亡B.統治集團,奢侈腐化

C.內遷各族,起兵反晉D.民族交融,大權旁落

34.據西晉的史料記載,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反映

出內遷的少數民族()

A.形成人口遷徙高潮B.消除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C.實現全國的再統一D.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

35.考古學家蘇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但不只是戰亂,還

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作者意在強調()

A.文明在陣痛交融中推進B.游牧民族認同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內遷帶來災難D.胡漢矛盾阻礙社會轉型

36.西晉人魯褒作《錢神論》譏諷道: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闞。危

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是()

A.唯利是圖,金錢至上B.政治腐敗,豪華奢侈

C.注重門第,鄙視富貴D.八王之亂,民不聊生

37.學者蘇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蠻人,是牧人,他們帶來的有戰亂,但不只是戰亂,還有北方民

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痹撚^點旨在強調()

A.北人南遷帶來新基因B.孝文帝推動了民族交融

C.少數民族有其優越性D.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征

38.胡族一直保持著“炙肉未熟,人人長跪前割之”的烤炙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烤炙法在刀工、

手法、火候、餐具等漢族社會飲食特性方面上有了諸多要求。這可用于研究當時()

A.民族文化交融B.中外交流發展

C.北方人口南遷D.江南地區開發

39.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當時有人戲說中原必會

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

但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權更迭影響社會風尚B.人口遷徙利于區域開發

C.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D.中原傳統滲透服飾文化

40.成語“亂七八糟”源于兩個歷史典故?!皝y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八糟”和晉惠帝時

的八王之亂有關。這兩次變亂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B.中央集權不斷增強

C.民族矛盾激化D.吏治腐敗

41.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對這一現象解讀最準確的是()

A.內遷各族的文化習俗影響了漢族人民B.洛陽貴族官僚生活簡樸

C.漢族的習俗影響了內遷各族D.洛陽貴族官僚盲目攀比,以豪華奢侈為榮

42.下列示意圖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們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都江堰靈渠翻車

A.運輸B.防洪C.水運D.灌溉

43.“成都壩仰離堆水,禾稻年年慶飽收”“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詩文分別描寫

的是()

A.都江堰的修建與官渡之戰B.長城的修筑與赤壁之戰

C.都江堰的修建與赤壁之戰D.長城的修筑與官渡之戰

44.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洛陽已是一片瓦礫,到曹魏后期已恢復了往日繁華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

政府已有編民663423戶,443萬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長。這說明()

A.官渡之戰奠定統一基礎B.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

C.全國統一推動社會進步D.局部統一促進經濟發展

45.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如表是某同學對中國古代史上幾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及

其推論的梳理,表中①處應填()

史實推論

巨鹿之戰殲滅了秦軍主力,為滅秦奠定了基礎

?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泗水之戰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A.長平之戰B.牧野之戰C.桂陵之戰D.官渡之戰

46.某史書記載:“(曹)公……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

江南諸郡?!痹撌妨嫌涗浀氖牵ǎ?/p>

A.長平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泗水之戰

47.“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贝嗽娤鄠鳛槔畎姿?/p>

作,根據歷史知識,詩中的“二龍”實際指的是()

A.周瑜軍隊與曹操軍隊B.劉備軍隊與曹操軍隊

C.孫權軍隊與曹操軍隊D.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

48.《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

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A.標志孫劉聯軍慘遭失敗B.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C.標志三國鼎立局面形成D.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基礎

49.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都對各自統轄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B.孫吳開發江東地區,重視海外貿易

C.蜀漢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州

D.蜀漢諸葛亮派李嚴任都護駐守江州

50.語文課上,同學們朗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

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這首詞相關的戰役描述正確的是()

A.官渡之戰為北方統一奠定基礎

B.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

C.泗水之戰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長平之戰后秦國加速了統一六國的步伐

51.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發展“治未病”思想,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活動姿態,

創編出“五禽戲”。這反映出他們主張()

A.預防疾病,強身健體B.辨證分析,對癥治療

C.針灸治療,配合湯藥D.望聞問切,精準把脈

52.據《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據此可知,華佗()

A.發明“麻沸散”B.創編出了“五禽戲”

C.擅長外科手術D.認識到運動有益健康

53.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的產生有深刻的自然根源、認識根源和社會根

源。自從佛教傳入中國、道教本土產生后,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這主

要是因為它們()

A.都是教人忍受現世苦難、追求來世幸福的說教

B.基本上都迎合了統治階級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

C.宣傳內容都有麻痹人民的思想、維護統治的作用

D.佛教修煉成佛,道教修煉成仙,都講究修身養性

54.有學者指出:“在我看來,中國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項。我認為,一個精

耕細作的農耕文明,天文歷法肯定是它的第一發明;一個人口最多的民族,中醫中藥肯定是它

的第二發明?!辈牧弦庠趶娬{()

A.中國古代在天文歷法方面成就更高B.發明主要取決于實用

C.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各地D.重要發明應服務于農業

55.“自古書簡,多編以竹簡,其用緣帛綠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酸布、

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這項技術()

A.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B.開啟了人類征服海洋的篇章

C.過年時煙花爆竹的材料D.為政府增加了賦稅

56.從下列圖片所示內容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夢承

A.書寫材料變化B.古代農業發展C.古代商業繁榮D.中華醫學深奧

57.西漢時期,河西地區“習俗頗殊,地廣民稀”,到東漢初年,河西地區已經是“兵馬精強,倉庫有

蓄,民庶殷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A.絲綢之路的開通B.孝文帝改革推動

C.民族交融的加強D.北方人口的南遷

58.“絲綢之路從亞洲腹地、黃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匯集了北方草原騎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

農業民族兩大不同類型的文化,又輻射向外,將世界幾大古老文化圈……等聯系了起來……搭

起一個歷史演進的大舞臺。”絲綢之路“起步”的標志性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B.鹽鐵專賣C.北擊匈奴D.班超經營西域

59.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

行有效的管轄。設立西域都護最重要的影響是()

A.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B.確立了漢對西域的管理權

C.推動了漢代農業的發展D.開辟了通往歐亞的交通線

60.學者杰里?本特利指出:“商路上交換的最主要商品是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的絲綢。另外,商人、

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旨在說明絲綢之

路()

A.實現了中外經貿的互聯互通B.推動了佛教向中國傳播

C.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D.加強了漢與西域的聯系

61.對如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社會局面比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無權D.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62.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彼从沉水敃r()

A.階級對立B.政治黑暗C.民不聊生D.文化普及

63.如圖歷史漫畫簡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爭奪國家權力。由此導致()

A.藩鎮割據形成B.東漢走向衰亡C.民族政權并立D.百家爭鳴出現

64.給下面方框內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

第9課秦統一中國

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課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A.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D.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65.王紅開展研究性學習準備了下列圖片,這組圖片反映了她學習的主題為()

秦半兩錢漢并天下瓦當漢代講經圖

A.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C.政權的分立與民族交融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66.制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西漢的建立與鞏固”思維導圖,圖中①②處應分

別填入的內容是()

A.無為而治;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B.以德治國;禮治

C.兼愛、非攻;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以法治國;分邦建國

67.下圖“漢并天下”瓦當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長安城遺址出土的“漢并天下”瓦當

A.分裂B.戰亂C.統一D.開放

68.歷史事實指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選項中屬

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B.秦國軍隊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C.漢初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

D.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

69.下表反映出漢初實行的政策是()

措施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

措施2將因戰亂、饑荒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

措施3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

A.休養生息B.郡國并行C.編戶齊民D.中央集權

70.《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饃。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這表明當時的社會境況是()

A.風調雨順,豐衣足食B.食物匱乏,人口銳減

C.王室衰微,諸侯爭霸D.連年災荒,起義不斷

71.公元前209年,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長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達。其領隊人帶

領他們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這里的“領隊人”是()

A.項羽、吳廣B.陳勝、吳廣C.項羽、劉邦D.陳勝、劉邦

72.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者直接發生時所產生或者記錄的資料;后者

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詮釋。下列各項中,屬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馬俑B.《資治通鑒》的記載

C.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D.電視劇《大秦帝國》

73.《過秦論》中描述:“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照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陽,銷鋒鎘,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滅

亡的根本原因()

A.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B.外族侵略與戰爭頻繁

C.秦朝的殘暴統治D.經濟崩潰與財政困難

74.有學者指出,“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對的,韓非《亡征》篇中列舉的一百多種國家滅亡

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幾條?!痹搶W者意在說明秦朝的速亡()

A.與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B.在于摒棄了法家的治國思想

C.起因于反秦勢力的日益壯大D.源于社會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75.下面三幅圖片的變化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爭霸形勢圖秦朝形勢圖

A.大國諸侯操控政治B.戰爭不止社會倒退

C.兼并戰爭日趨激烈D.統一趨勢不斷增強

76.“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系。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于統一之勢而秦人特

收其成功?!辈牧媳砻鳎ǎ?/p>

A.嬴政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不大B.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C.秦統一與軍事力量沒有關系D.郡縣制度的建立是秦統一的基礎

77.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殷周變革,實現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統。第二次是周秦變革,實現了

郡縣制的天下統一。后者勝過前者之處,在于(

A.建立封建社會B.升頂君主權力C.鞏固民族國家D.強化中央集權

78.漢武帝時期,《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用作參考;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

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這反映了()

A.儒家經典不再影響法律實施B.佛道興起影響法律條文解釋

C.儒學對法律的影響逐漸深入D.儒家學者繼承發展前代法律

79.下圖這幅漫畫所反映的思想屬于()

歷好人妖力M麴*

tW.斯璐機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80.請觀察下圖,橢圓形標注里的問號應該是下面哪一觀點?()

???

31”孔子講學&

A.“仁者愛人、克己復禮”B.“無為,則無不治”

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81.某校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了“百家爭鳴”一課后,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圍繞著如何遏制校園

內“損害公物”行為進行分組討論,產生了若干觀點。其中哪個組的觀點更為合理()

A.儒家組:損害公物屬于道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說服教育解決

B.法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犯罪行為,應依照法律條款懲處

C.道家組:損害公物屬于無意識行為,可以讓學生閉門修煉自行解決

D.墨家組:損害公物屬于奢侈浪費行為,要大力提倡節儉

82.下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仁義禮智信;民為邦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

墨家“兼愛”,愛無差別等級誠信、友善

法家“尚法”,依法治國

A.推動了戰國時期經濟的繁榮B.導致了戰國時期社會變革

C.對后世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D.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83.下圖為戰國銅壺及其刻有水陸攻戰場景的圖案。該銅壺圖案描繪的內容可印證戰國時期()

A.社會正禮崩樂壞B.兼并戰爭規模宏大

C.鐵器牛耕的進步D.秦王嬴政一統天下

84.下表是某中學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時做的學習摘要。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

征是()

摘要一經濟轉變: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

摘要二政治轉化:從紛爭分裂到漸趨統一

摘要三社會轉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

摘要四文明轉新:從華夏認同到多元一體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B.早期國家的產生

C.民族關系的發展D.從分裂到完成統一

85.春秋戰國之前的中國社會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是血緣社會;春秋戰國之后的中國社

會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這表明春秋

戰國時期()

A.是社會轉型大發展時期B.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C.國家四分五裂,內斗不斷D.華夏認同的觀念加強

86.以下為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部分戰爭狀況,這反映出當時的形勢是()

魏滅中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