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北京市通州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北京市通州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北京市通州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北京市通州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通州區2025屆高三第一學期摸底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傳世文獻資料記載臣子職事稱“服”,商朝實行內外服制。清華大學收藏竹簡《厚父》篇(有學者認為是商朝史官實錄檔案)記載了商王與夏朝遺民厚父的對話,二人在對話中都將夏朝臣子職事稱“服”。這表明()A.傳世文獻比出土文獻更為可信 B.商朝開始打破原始民主制傳統C.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續性 D.夏朝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服制2.某史書中記載“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史書記載的朝代()①正確地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②設置了北庭都護府來管理西域③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繁榮④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唐朝將牛、馬列入“耕稼之資”。《唐律疏議》中禁止隨意屠殺牛、馬,但其第204條亦規定“其畜產欲抵嚙人而殺傷者,不坐、不償”。“韓孝隨父行,牛驚抵人,恐損父,遂以刀殺牛”,被認為“既符名教之規,還申壯勇之節”。以上材料表明()①唐朝政府重視農業的生產②唐律體現了禮與法的結合③唐律開創了律例合編體例④唐律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中國古代契約文書常見的立契原因表達句式是“空口無憑,立此為照”。元朝時出現了較多“立此為照者”的句式,“者”字的這種用法并不符合漢語句式結構要求,卻符合蒙古語行文習慣。該用法延續至明朝萬歷年間,之后趨于消失。以上材料反映出()A.政權的更替影響了漢語的使用習慣B.漢語言文字大多受元朝蒙古語影響C.元朝疆域遼闊推動了商業發展D.明初政府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5.“清承明制”是指清朝沿襲明朝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下列屬于“清承明制”的是()①改土歸流②八股取士③內閣制④軍機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鴉片戰爭前,地方督撫衙門大都設有與京師六部相對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至光緒末年,僅山東巡撫衙門就設有籌款房、海防房、洋務房、電報房、學堂科等44個房科。這種在傳統體制外大量設置新辦事機構的現象,反映出()A.預備立憲后地方督撫的權力不斷削弱B.西方列強對華殖民侵略程度日益加深C.在晚清變局中基層治理體制漸進創新D.內外變局下地方行政職能的擴展細化7.近代中國人對政治制度的探索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下列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付托于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②“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③“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④“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8.巴基斯坦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的鄰國,于1951年與中國建交。兩國關系被國際社會譽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關系的典范”,中巴兩國建交()A.踐行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B.體現了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具體實踐C.得益于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9.下圖是1983年新華社記者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農民們帶著錄音機在課堂上錄制農業技術課程。僅吉林省懷德縣玻璃城子鄉,就有4000多名中青年農民先后參加了農業技術培訓班。這反映出()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釋放了經濟活力B.鄉鎮積極響應并貫徹“雙百”方針C.經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生產熱情D.政府高度重視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10.2020年,中國“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奮斗者號”是目前全球下潛能力最強的載人深潛器之一,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它的主要任務是對深海進行科學探測和研究,推動人類對地球最深處的科學認知。這表明()A.大國之間對海洋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B.科技進步推動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化C.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D.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11.學術界通常認為,“古希臘”指的是從公元前8世紀左右到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半島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但惠特馬什教授認為的“古希臘”還包含“希臘化時代”和隨后的“羅馬時期”,即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4世紀。以下能為他的觀點提供依據的是()①封君封臣制成為古代西歐基本的政治制度②羅馬帝國繼承并發展古希臘文化③《羅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的淵源④亞歷山大東征推動希臘文化傳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斯瓦希里文明位于非洲東海岸,在11—15世紀期間,中國瓷器常常作為裝飾品被嵌在其清真寺、宮殿和石質屋的石灰泥墻壁或天花板上。據此推斷,該文明可能()①參與了環印度洋貿易②控制了連接亞歐大陸的商路③受到阿拉伯文化影響④與唐朝建立直接的商貿聯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14世紀,當英格蘭與蘇格蘭發生爭執時,蘇格蘭議會宣稱:“是我們誓死捍衛的本國法律與習慣,是人民的選擇,使他(蘇格蘭國王)成為我們的王,倘若他同意讓我們變成英格蘭國王的臣民……我們就另選一個人代替他。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凡是真正的人都愿意與之共存亡的自由。”這表明蘇格蘭()A.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 B.具備了一定的民主意識C.形成了近代民族國家 D.運用了國際法維護主權14.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談到,當時(1869年)西方認為《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出版不過是著作界一件奇聞,這種看法今天是不可能有了。恩格斯意在說明()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擴大B.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促進經濟實力上升C.列寧主義的提出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D.近代教育的普及推動了翻譯事業的發展15.下圖是美國《Puck》雜志在1898年刊登的一幅漫畫。圖中可以反映出()①美國門羅主義的實質②列強綏靖政策的實施③“有效占領”原則的確立④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5分。16.扇子史話材料一出于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拂灰塵等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從考古資料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時代。戰國銅器上就已刻畫了長柄大扇,江陵楚墓還出土了木柄羽扇殘件。最初,扇子由奴仆執掌,為主人障風蔽日,象征權威的成分多于實際應用。戰國晚期到兩漢,一種半規型“便面”成為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細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都使用它。魏晉南北朝時期,“塵尾”“塵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繼出現。隋唐時期“紈扇”廣為流行,主要以竹木為骨架,制成種種形狀,并用薄質絲綢糊成。宋元時期出現了折扇,明清時期成為主流。——摘編自《大家小書·沈從文講文物》材料二歌舞百戲用扇子當道具由來已久。唐宋“歌扇”已成為詩文中習用名辭,雜劇藝人不分男女,腰間必插一扇;元雜劇中扇子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道具,習慣上女角多用小畫扇,大臣儒士幫閑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頭等則用白竹骨大扇,有長及二尺的。演員借助扇子表現角色的不同身份和心理狀態,妙用無窮。劇目和文學作品中也有以扇為主題的,如“桃花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可見其影響之大。——摘編自《大家小書·沈從文講文物》(1)閱讀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扇子發展的特點。(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說明唐朝以來扇子的應用所折射的時代背景。17.中國咖啡故事晚清時期,法國傳教士將咖啡引入中國云南大理朱苦拉村。此后,海南、福建、廣西等地先后從東南亞引進咖啡種植,開創了我國咖啡早期引種栽培新紀元。林則徐組織翻譯出版的《四洲志》一書中出現了“珈排”的記錄,這一譯名可能源于日本。19世紀中后期,《申報》等媒體的廣告中使用了“咖啡”“磕肥”“考非”“加非”等詞。歷經30多種譯名后,民國初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字典》將“咖啡”一詞作為標準譯名,沿用至今。國內咖啡飲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丹麥人在廣州十三行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進出咖啡館的人群多為洋商。民國初年,更多國人投資咖啡館業。1920年后,獨立經營的咖啡館在上海大量出現,咖啡館逐漸成為上海市民社交、娛樂的重要場所。同期,北京也出現了經營咖啡的專門場所,顧客以學生、青年夫婦為主。此時期,中產階級、歸國學人等流連于咖啡館,交誼議事、著書立論,盛況空前。從田漢創作的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到張若谷的《咖啡座談》,再到魯迅的《革命咖啡店》等文藝作品,不勝枚舉。他們推動了中國近代咖啡文化的形成與傳播。——整理自北京城市圖書館“烘萃光陰入東流:中國咖啡故事”展覽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選擇三個角度,闡釋“中國咖啡故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構完整。18.廢奴運動材料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歐美國家興起了廢奴運動。廢奴運動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社會改革運動之一。以下是關于廢除奴隸制的觀點節錄:·所有人都享有上帝賦予的不可剝奪的自由權,對這一神圣權利的侵犯是奴隸制的最大罪惡。·美國革命時期所確定的權利平等這一基本原則是徹底反對奴隸制的,因而奴隸制讓共和國成為一個笑料。·自然權利包括獲取自己的勞動成果,支配自己的四肢、生命、自由和財產等這些絕對的權利。它不是由人類的制度賦予的,而是來自上帝的任命,是一種自然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奴隸制已經變得無利可圖。·自由是美國革命的光榮成果,保護人的權利和促進人的幸福是美國制度的重要目標,而奴隸制將顛覆美國政府的自由根基。·任何理性的生物都不可能出于必要的考慮而違反公正、仁慈和真理的原則。如果英帝國離不開奴隸制,那就拋棄帝國。——整理自《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的英美廢奴運動:合作、分歧與局限》等材料二黑人廢奴主義者認為,自己的祖先曾在殖民地時期為了開疆辟土而篳路藍縷,也曾在革命時期為自由的事業而英勇作戰,為合眾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他們應該是“國民”和“公民”,而非“陌生人”和“外來者”,應該在自己的祖國追求平等的公民權利,而不是被驅逐出境。費城的自由黑人領袖理查德·艾倫在一封公開信中說道:“我們在這里為無數的人耕種土地,創造財富……如今,這片我們以淚水和鮮血所澆灌的土地就是我們的祖國。”——摘編自《道德與政治:19世紀30年代美國廢奴運動的起源和特征》(1)閱讀材料一,多角度歸納并說明廢除奴隸制的理由。(2)閱讀材料二,結合世界近代史,說明非洲移民是如何推動美洲發展。19.抗戰記憶抗戰時期,國內不同群體創辦的眾多報刊,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戰記憶,是烽火歲月中華民族精神的見證。材料一《新中華報》是全國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機關報,肩負著“民族喉舌”的重要使命,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宣傳的強大輿論工具。《新中華報》1937—1941年刊登的部分新聞報道統計如下:新聞標題《召集抗日軍人家屬聯歡大會的通信》《尸山血海的南京》《關于今年五一節決定》《慶祝臺兒莊勝利》《平型關戰斗紀實》《新民主主義論》《日寇毒辣手段用機關槍掃射同胞》《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邊區禁止婦女纏足條例》《歡迎國際友人》《英法輿論界號召反法西斯斗爭》材料二1933年,一些就讀于中央政治學校的藏族及其他西南少數民族青年創辦了《康藏前鋒》,其創刊號上的一篇文章寫道:“中華民族因受帝國主義政治力經濟力的壓迫,而處于‘次殖民地’的地位,形成整個中華民族之危機。吾人欲此危機之平安渡過,首在國內各民族作根本之團結。康藏同胞同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同負有復興中華民族之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