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濱州市2024年中考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年代尺。①②處應填寫()A.夏、漢 B.夏、魏 C.西夏、漢 D.前秦、魏【答案】B【解析】【分析】據題干年代尺并結合所學可知,商朝之前是夏朝,東漢之后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故①②處應填寫夏、魏,故選B項。
漢分西漢、東漢,東漢之后為魏蜀吳,排除A項。
西夏與遼、宋、金并立,排除C項。
前秦是魏晉時期十六國之一,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朝代更替。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另古代朝代更替的相關史實。2.《戰國策》記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由材料可知()A.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B.商鞅側重軍事和經濟改革C.商鞅變法損害權貴利益,難以推行D.商鞅嚴格執法,強力推行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據題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可知,材料體現了商鞅變法,公正執法,賞罰分明,執法嚴格,反映了商鞅通過法律手段,強力推行改革,故選D項。
材料表明商鞅嚴格執法,強力改革,沒有體現百姓的支持,排除A項。
材料表明商鞅嚴格執法,強力改革,沒有涉及軍事經濟改革,排除B項。
材料表明商鞅嚴格執法,強力改革,未體現變法損害權貴利益,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商鞅變法的相關史實。3.《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是指使人民豐衣足食,“要術”是說重要的方法,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指百姓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知識。這反映出作者具有()A.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B.不迷信權威的批判精神C.注重實驗分析的科學精神 D.大無畏的探險精神【答案】A【解析】【分析】據材料“‘齊民要術’就是指百姓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齊民要術》以百姓生活為核心,總結了百姓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技術和知識,體現了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故選A項。
《齊民要術》反映了以民為本的精神,沒有體現不迷信權威的批判精神,排除B項。
《齊民要術》反映了以民為本的精神,沒有體現實驗分析的科學精神,排除C項。
《齊民要術》反映了以民為本的精神,沒有體現大無畏的探險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齊民要術》。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4.西漢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A.治國理念不同- B.政治體制不同C.發展基礎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可知,西漢初年,社會凋弊,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經過70多年的治理時間,經濟逐漸恢復發展,隋朝隋文帝勵精圖治,統一全國,采取積極有為改革措施,歷12年經濟繁榮發展,由此可知,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國理念不同,故選A項。
西漢與隋朝都屬于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排除B項。
材料沒有涉及到漢朝與隋朝的發展基礎,排除C項。
疆域大小不同與兩朝財富積累的原因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漢和隋朝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5.研究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以下材料中最可信的是()A.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B.《資治通鑒》(司馬光主持編寫)C.唐蕃會盟碑(唐穆宗年間立)D.《中國通史》(中央電視臺紀錄片)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社會風氣開放,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所以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體現了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充滿活力,故選A項。
司馬光主持編寫《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著,屬于文獻史料,排除B項。
唐穆宗年間立的唐蕃會盟碑,反映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與社會風氣不符,排除C項。
《中國通史》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屬于影視作品,不能完全反映唐朝開放風氣,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朝社會風氣的相關史實。6.諺語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據以下諺語判斷,該朝代是()◆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蘇湖熟,天下足。A.唐 B.宋 C.元 D.明【答案】B【解析】【分析】據材料“做人莫做軍”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思想,“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由此可知,諺語體現的朝代是宋朝,故選B項。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與唐朝無關,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與元朝無關,排除C項。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與明朝無關,排除D項。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重文抑武國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重文抑武國策的相關史實。7.某中學九年級同學進行“一帶一路”主題學習,已搜集到的素材有:張騫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下面還可以入選的是()A.開鑿靈渠 B.文成公主入藏C.元朝驛站 D.清軍入關【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可知,題干信息體現了對外聯系的加強,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期,驛站交通發達,促進了中外交流,故選C項。
秦朝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與材料主題學習不符,排除A項。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唐蕃民族友好關系,排除B項。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統一全國,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帶一路”。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8.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 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 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答案】B【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八年白銀外流量激增,主要原因是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道光十八年到道光十九年,中國白銀外流銳減,主要原因是林則徐發起禁煙運動,打擊了鴉片販子,鴉片輸入下降,所以導致白銀外流量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故選B項。
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與白銀急劇變化沒有關聯,排除A項。
洋務運動興起于19世紀6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
《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于1842年和1860年,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9.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討論戊戌變法,形成如下觀點其中正確的是()A.戊戌變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B.戊戌變法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C.戊戌變法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浪潮D.戊戌變法是一次制度變革的嘗試【答案】D【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戊戌變法”,結合所學可知:
A: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良運動,義和團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排除A項。
B:戊戌變法意在維護清朝統治,并未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
C:戊戌變法掀起維新改良,甲午戰后實業救國興起,排除C項。
D: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是一場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改良運動,故選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戊戌變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10.1904年,孫中山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中指出“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火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材料意在號召()A.推翻清政府B.變法自強C.發展資本主義D.建立革命政黨【答案】A【解析】【分析】據材料“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火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袖,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故選A項。
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維新改革,變法自強,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反清革命斗爭,未體現資本主義發展,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反清革命思想主張,沒有涉及建立革命政黨,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孫中山早期革命斗爭。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1.以下是某同學的學習筆記,由此可以判斷他正在學習()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B.五四運動的性質C.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 D.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答案】C【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為蒂、共產黨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共產黨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所以該同學正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故選C項。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排除A項。
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排除B項。
新三民主義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與共產黨成立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共產黨成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12.毛澤東在總結1927—1930年各地農民武裝斗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要了解這一重要思想,可以查閱()A.《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B.《論持久戰》C.《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D.《論聯合政府》【答案】A【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結合所學可知,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三篇著作《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故選A項。
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息,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1935年,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史實。13.歷史敘述包含著史實和對史實的解釋。以下歷史敘述,屬于解釋的是()A.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B.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C.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D.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答案】D【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歷史解釋”,結合所學可知:
A:“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是歷史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B:“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是歷史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C:“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是歷史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D:“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屬于歷史解釋,故選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解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史學理論的相關知識。14.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保護自己,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職責。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坐視不動。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材料反映出中國研制原子彈是()A.基于抗美援朝軍事需要作出的決策B.基于國際形勢和國防需要作出的決策C.基于經濟發展需要作出的決策D.基于蘇聯的建議作出的決策【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保護自己,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世界和平,是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職責。面臨著日益增長的美國的核威脅,中國不能坐視不動。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可知,我國研制原子彈的出發點是保衛國家主權及世界的和平穩定,是基于國際形勢和國防需要作出的決策,B符合題意;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國研制原子彈并不是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排除C;
中國研制原子彈并不是基于蘇聯的建議,排除D。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兩彈一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兩彈一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1984年2月,鄧小平發表談話:“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深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西部大開發C.建立經濟特區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結合所學可知,1980年,中央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推動了深圳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就業,人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所以偷渡港澳的人口紛紛返回,故選C項。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深圳特區發展不符合,排除A項。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排除B項。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對外開放的相關歷史知識。16.外交活動要應對世界形勢的變化,營造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國際環境。下列歷史階段與外交活動對應正確的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參加萬隆會議C.改革開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答案】C【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民“下列歷史階段與外交活動對應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
A:1953-1957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蘇建交是1949年,排除A項。
B:1956年,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參加萬隆會議是1955年,排除B項。
C: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對應正確,故選C項。
D:2017年,中共十九大,開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美建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美關系變化的相關史實。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北緯20度至40度區域,大河流域廣布,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適合于發展農業經濟,所以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農業耕作,故選A項。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農耕經濟發達,不是游牧生活,排除B項。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農耕經濟發達,不是海外貿易,排除C項。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農耕經濟發達,不是發展手工業,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亞非文明,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古代亞非文明發展的相關史實。18.“歐洲一體化有著深遠的文化思想淵源,二戰后,幾千年來的統一夢想逐步付諸于實踐。”這里的“文化思想淵源”是()A.西歐中世紀大學教育B.西歐中世紀封君封臣和莊園制度C.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D.古羅馬文化和基督教在育【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歐洲一體化的文化思想淵源”,結合所學可知,歐洲文明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歐洲進入中世紀,分崩離析,兵禍連連,社會動蕩中,西歐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信仰——基督教,所以中世紀西歐人依靠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和宗教文化為紐帶,形成一個統一體,有著共同的“文化思想淵源”,為二戰后歐洲統一聯合提供了“文化思想淵源”,故選D項。
西歐中世紀大學教育推動西歐走向近代,但不是統一實踐的“文化思想淵源”,排除A項。
西歐中世紀封君封臣和莊園制度是政治經濟體制,與思想文化無關聯,排除B項。
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主要影響西亞北非發展,對歐洲影響不大,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歐洲一體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歐洲一體化的相關史實。19.“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A.地圓學說得到普遍認可 B.破壞了各地區生存環境C.歐洲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D.出現了全球性物種交換【答案】D【解析】【分析】據材料“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新一輪的物種交流,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引發了新一輪的世界物種交流,推動了世界物種交換,故選D項。
新航路開辟后地圓學說得到普遍認可,與材料反映的物種交流不符,排除A項。
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并非是破壞了各地區生存環境,排除B項。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與材料反映的物種交流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航路開辟,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0.以下歷史線索圖的名稱應是()A.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B.英國資產階級革命C.美國獨立戰爭 D.法國大革命【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640年,英國召開新議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1642年國王挑起內戰,國王戰敗,1649年,英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是政權落到以克倫威倫為首的軍官手中,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國內矛盾不斷激化,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宣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所以題干歷史線索圖的名稱應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故選B項。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是17世紀開18世紀前期,與題干歷史線索圖時間不符,排除A項。
美國獨立戰爭是1775-1783年,與題干歷史線索圖時間不符,排除C項。
1789年,法國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法國大革命開始,與題干歷史線索圖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線索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史實。21.1895年,列寧評價一份綱領性文件時說:“這本書篇幅不多,價值卻相當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推動著文明世界全體有組織的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該文件是()A.《獨立宣言》 B.《人權宣言》C.《共產黨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答案】C【解析】【分析】據材料“……它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推動著文明世界全體有組織的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結合所學可知,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誕生,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所以1895年,列寧評價的綱領性文件是《共產黨宣言》,故選C項。
《獨立宣言》宣揚了天賦人權思想,標志美國誕生,與無產階級斗爭不符,排除A項。
《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獻,與無產階級斗爭不符,排除B項。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美國內戰時期頒布的文獻,與無產階級斗爭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共產黨宣言》。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共產黨宣言》的相關史實。22.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從平面交通時代迅速步入水、陸、空立體交通時代。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發明是()A.蒸汽機 B.發電機 C.電報機 D.內燃機【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19世紀末20世紀初”“平面交通時代到立體交通時代”,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發明了內燃機,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促使了交通運輸領域內的變革,實現了平面交通到立體交通的轉型,故選D項。
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不符,排除A項。
發電機使電力成為一種新能源,與交通運輸業的變革無關,排除B項。
電報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通訊事業的成就,與交通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23.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可知()A.交戰雙方是英法俄和德意奧 B.德國多線作戰C.同盟國占絕對優勢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答案】B【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結合所學可知:
A:一戰的交戰雙方是英法俄意和德奧,故A項錯誤,排除A項。
B:一戰時期,德國面臨西線、東線多線作戰,故選B項。
C:一戰時期,同盟國占絕對優勢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24.下列關于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比較,正確的是()A.二者起因都是經濟危機導致的生產過剩B.二者都側重重工業的發展C.二者都為其他國家經濟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D.二者都長期推動了本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蘇俄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與市場價值規律,調節生產,促進了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他國經濟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美國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的手段,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其他國家經濟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故選C項。
蘇俄新經濟政策是由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而實行,與美國羅斯福新政背景不同,排除A項。
蘇聯工業化建設側重生工業,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并未側重重工業,排除B項。
蘇俄新經濟政策不久被斯大林體制所取代,羅斯福開創的國家干預手段在二戰后繼續運用,但20世紀70年代了逐漸減弱,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比較。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支撐、協調當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是()A.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 B.世界貿易組織和歐盟C.歐盟和聯合國 D.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聯盟【答案】A【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支撐、協調當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成立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被稱為經濟聯合國,所以支撐、協調當今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是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故選A項。
世界貿易組是協調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歐盟是區域性國際組織,排除B項。
歐盟是區域性國際組織,不屬于世界性國際組,排除C項。
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7分,第28:題16分,共50分。2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中國考古學家對古代都城遺址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過對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們發現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摘編自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與國家認同》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圖——根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清朝疆域圖(1820年)》繪制(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哪些措施?選擇其中一項說明對國家發展的作用。(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觀點。從《元大都平面圖》中找出能論證此觀點的信息,并予以簡要說明。(3)清朝疆域示意圖中A處應填寫,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朝疆域的形成過程。【答案】(1)措施: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
作用: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2)觀點:中國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說明:元大都平面圖中有“孔廟、太廟、國子監、社稷壇”說明元朝借助儒學等漢人文化來維護統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進行統治;元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中,主要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布,與中原都城的傳統制度和規格基本一致。(3)填充:A處是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過程:東南: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東北: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訂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西北:康熙時期,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反擊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解析】【分析】
(1)措施:據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是指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是指統一車軌寬窄。書同文是指統一文字,以小篆為全國標準文字。
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統一車軌,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觀點:據材料二“我們發現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可知,材料表達的觀點是中國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
說明:據材料二“《元大都平面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有“孔廟、太廟、國子監、社稷壇”,說明元朝借助儒學等漢人文化來維護統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進行統治:元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中,主要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布,與中原都城的傳統制度和規格基本一致。綜上得知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
(3)填充:據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圖”可知,A對應的是清朝的東南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東南邊疆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
過程:據材料三“達賴金印”“班禪金印”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喀爾德尼,雍正設立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據材料三“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康熙時期,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反擊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據材料“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物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并結合所學可知,康熙時期,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訂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結合所學可知,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國臺灣島的附屬島嶼,清朝明確將釣魚島置于臺灣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綜上可知,清朝為安定和鞏固東南東北、西北邊疆分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故答案為:
(1)措施: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
作用: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觀點:中國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說明:元大都平面圖中有“孔廟、太廟、國子監、社稷壇”說明元朝借助儒學等漢人文化來維護統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進行統治;元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中,主要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布,與中原都城的傳統制度和規格基本一致。
(3)A處是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過程:東南: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東北: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訂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西北:康熙時期,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的叛
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反擊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點評】
(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的邊疆管理。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7.某中學開展“探尋身邊的歷史”主題實踐活動。活動一參觀濱州市博物館——追尋先民足跡材料一石磨盤、石磨棒(糧食加工工具)北辛文化(距今約2500年—6100年)1985年鄒平苑城西南莊出土紅陶缽(盛器)北辛文化(距今約7500年—6100年)1985年鄒平苑城西南莊出土活動二走進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致敬先烈英模材料二馬耀南,長山縣北旺莊(今屬淄博周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馬耀南等率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與日軍激戰,遭到敵軍的伏擊,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渤海區革命烈士英名錄(碑刻·局部)韓秀貞,博興縣辛集村人。1942年,韓秀貞帶頭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紡織互助組,組織生產供應抗日部隊。淮海戰役開始前,她接受并完成了動員常備民工和加工24萬斤糧食的緊急任務,又親自押運糧食到淮海前線。——資料來自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李象潤等主編《濱州通史》活動三查閱數據、文獻——發現家鄉變化材料三重要年份濱州市主要經濟數據表(節選)糧食產量(萬噸)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億元)人均儲蓄存款(元)1978年87.013.5781984年115.5610.00261995年230.42120.4818712015年334.927188.56291382022年375.268728.0667572——摘編自濱州市統計局官網《2023濱州統計年鑒》材料四改革開放以來濱州大事記(節選)時間事件1979年春濱縣單寺公社包產到戶試行1996年7月至2008年底先后有8家公司上市1997年首次公開考選干部2004年12月確定新時期濱州精神為:奮斗、和諧、超越2018年實現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實現全省“三連冠”——摘編自濱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編《濱州簡志》、《2024年濱州市政府工作報告》等(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類型。說明濱州先民在該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況。(2)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是什么?依據材料二,概括渤海老區人民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中所作的貢獻。(3)依據材料三、材料四,選取一個恰當的角度,自擬觀點,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語言通順,邏輯清晰。)【答案】(1)類型:實物史料。
生產生活狀況:濱州先民已經學會種植農作物并進行加工,原始農業獲得一定發展;定居生活;重飲食文化;并會制作陶器。(2)任務:反帝反封建。
貢獻:渤海區人民在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本國封建勢力的情況下,舍身忘死,不怕犧牲、勇于前行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贏得民族獨立而不斷奮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3)觀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論述:1979年春,在濱縣單寺公社包產到戶試行,農村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綜上所述,立足于農情和國情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析】【分析】
(1)史料類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料類型主要包括文獻史料,包括書籍、檔案、信件等文字記錄;實物史料,包括遺址、遺物、藝術品等有形物品;口述史料,是通過口頭傳統、回憶錄等形式保存下來的資料;圖像類史料,包括繪畫、照片、影視資料等。據材料一“石磨盤、石磨棒”“紅陶缽”可知,是北辛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資料,屬于實物史料。
生產生活狀況:據材料一“石磨盤、石磨棒(糧食加工工具)”可知,北辛人使用工具加工糧食,說明濱州先民已經學會種植農作物并進行加工,原始農業獲得一定發展,過著定居生活。據材料一“紅陶缽(盛器)”可知,是一種盛食物和水的容器,說明北辛先民注重飲食文化,并會制作陶器。
(2)歷史任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所以近代中國的革命歷史任務就是反帝反封建。
貢獻:據材料二“馬耀南等率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與日軍激戰,遭到敵軍的伏擊,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渤海區革命烈士英名錄”“韓秀貞帶頭成立了全縣第一個紡織互助組,組織生產供應抗日部隊……”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勃海區人民在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本國封建勢力壓迫的情況下,舍身忘死,不怕犧牲、勇于前行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贏得民族獨立而不斷奮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本題為觀點闡述試題,依據題意提取觀點,如據材料三“重要年份濱州市主要經濟數據表”可知,從1978年到2022年,濱州市主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工業產值迅速提高,人均儲蓄存款迅速增長,據材料四“改革開放以來濱州大事記”可知,1979年春,在濱縣單寺公社包,產到戶試行,說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業發展。綜合上述分析,可提煉觀點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經齊的發展”。圍繞所提取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闡述,主要強調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如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農村改革發展新方向等方面分析,要求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語言通順,邏輯清晰。
故答案為:
(1)實物史料。生產生活狀況:濱州先民已經學會種植農作物并進行加工,原始農業獲得一定發展;定居生活;重飲食文化;并會制作陶器。
(2)任務:反帝反封建。貢獻:渤海區人民在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本國封建勢力的情況下,舍身忘死,不怕犧牲、勇于前行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贏得民族獨立而不斷奮斗,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觀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論述:1979年春,在濱縣單寺公社包產到戶試行,農村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綜上所述,立足于農情和國情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點評】
(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辛文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濱州人民的革命斗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3)本題為觀點闡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8.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發展的歷程。材料一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中,涌現出一系列杰出人物。示例納賽爾,埃及政治家,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府王朝。建國后,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最廣泛地動員了各國人民,包括各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中,極大地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這種覺醒了的民族主義在打敗法西斯后自然地轉化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傳統殖民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幅縮水,權勢從英法和較小的歐洲殖民國家相對地轉移到兩個新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美蘇向來有反殖民的傳統,并且各以自己的方式來加速去殖民化的進程。——摘編自(挪威)蓋爾·倫德斯塔德《戰后國際關系史》材料四發達資本主義大國恃強凌弱,利用已有的各種優勢,掠奪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發動侵略戰爭。……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關系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高端,不斷獲取高額利潤;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講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處于受剝削的地位。——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世界簡史: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1)將以上人物按活動時間先后排序(填寫序號)。選擇其中一位人物,仿照示例為其撰寫小傳(2)依據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3)依據材料四,指出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因素。結合所學,列舉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的努力。【答案】(1)排序:③①②④。小傳: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任選一歷史人物,主要從國家、時代、貢獻等方面撰寫即可。如:玻利瓦爾,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軍事家。19世紀前期,玻利瓦爾領導南美人民,開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革命斗爭,解放了委內瑞拉、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巴拿馬等國,被譽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喬治·華盛頓"。(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勢力;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條件。(3)因素:發達資本主義大國恃強凌弱,掠奪壓榨發展中國家;舊的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了全球化,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與劣勢。
經濟全球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噴槍及類似器具行業技術創新與研發考核試卷
- 電池失效分析與故障排除考核試卷
- 描寫陽光的初三語文作文
- 電影制作與特效出版考核試卷
- 纖維板制造中的原材料質量檢驗與控制考核試卷
- 廈門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語文卷作文
- 紙容器行業人才培養與技能培訓考核試卷
- 粘土原料化學成分分析考核試卷
- 急救藥品知識 2
- 7-7 數字系統設計實例1-數字乘法器系統級設計
- 干冰傳奇-科學實驗
- 關于藥店醫保整改報告范文六篇
- 灰砂磚合格證
- 戰地衛生及救護學習教案
- 2023年04月2023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管理及教輔崗位招考聘用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23年版)
- 產品終檢記錄表
- 大學生創業計劃書word文檔(三篇)
- 暖通空調鍋爐系統詳細介紹
- MT 194-1989煤礦用巷道支架試驗方法與型式檢驗規范
- 蝴蝶小知識及標本制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